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南矶湿地蜘蛛及其昆虫猎物多样性季节变化与群落功能分析
1
作者 陈连水 袁凤辉 +2 位作者 饶军 张针针 周雅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 2024年第1期10-24,共15页
研究旨在探讨蜘蛛及其昆虫猎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及能量与物质循环的指示作用,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结合景观生态原理,采用群落样点设置与观察、关联标本采集与鉴定等生态定量调... 研究旨在探讨蜘蛛及其昆虫猎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及能量与物质循环的指示作用,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结合景观生态原理,采用群落样点设置与观察、关联标本采集与鉴定等生态定量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方法。本次调查共采得蜘蛛16科50属73种,得到的结论如下:1)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表明,南矶灌丛为蜘蛛繁育发生提供了庇护所,充当蛛库;南矶草甸是蜘蛛捕食行为实战与演化的平台,南矶林地是各类蜘蛛限时汇聚、适时飞航的踏板;在春夏季,南矶草甸中的水生或地栖昆虫是蜘蛛的主要偏好猎物或潜在捕食对象,进入秋冬季,南矶灌丛或林地成为不常见昆虫的汇集地;它们分别主导着南矶蜘蛛及其昆虫猎物群落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高低起伏。2)聚类分析表明,南矶湿地各蜘蛛群落间的交流频率与连续性程度受地域异质性和空间距离的限制较为明显,群落类型的内聚作用和发散功能稳定;各昆虫猎物群落间的交流频率与连续性程度受时域同质化和季节物候的影响较为明显,群落类型的边缘差异与斑块功能稳定。3)相关分析表明,蜘蛛及其昆虫猎物群落在春夏季、秋冬季和总体上的各项多样性指数互有关联,且部分时空指数存在交错相关现象,地域与季节性温湿度等物候条件的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蜘蛛和昆虫是食物链中两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南矶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转和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南矶湿地 蜘蛛 昆虫猎物 多样性 季节变化 群落功能
原文传递
昆虫源共生菌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侯金丽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1期48-50,共3页
昆虫与共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昆虫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共生菌对于理解昆虫生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开发新的生物制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共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复杂的生态环境,对其鉴定提出了挑战。本研... 昆虫与共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昆虫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共生菌对于理解昆虫生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开发新的生物制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共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复杂的生态环境,对其鉴定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回顾了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先进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关注了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昆虫源共生菌鉴定中的应用,旨在为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源 共生菌 鉴定方法
下载PDF
河南省新乡地区金龟甲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巩中军 段云 +7 位作者 张晶 李慧玲 蒋月丽 郭培 张自启 李彤 苗进 武予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为明确河南省新乡地区农田地下害虫优势种群组成、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于2015-2021年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该地区的金龟甲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 为明确河南省新乡地区农田地下害虫优势种群组成、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于2015-2021年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该地区的金龟甲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为河南新乡小麦-玉米/花生1年2熟制农田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且暗黑鳃金龟的年度诱虫量及其在混合种群中的占比呈逐年增加趋势。金龟甲的发生在不同年份呈现单峰或双峰,暗黑鳃金龟发生盛期表现出明显的隔日出土现象即双倍节律。相较于暗黑鳃金龟发生期的6月中旬至9月上旬,铜绿丽金龟的发生期相对较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同时暗黑鳃金龟高峰日也晚于铜绿丽金龟,其中高峰日最多差22 d。金龟甲的发生与环境降雨、湿度、温度相关。本研究为新乡地区乃至黄淮海农田地下害虫的危害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虫情测报灯 种群动态 气候因子
下载PDF
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代晓彦 陈浩 +5 位作者 王瑞娟 苏龙 高欢欢 郑礼 翟一凡 刘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为了调查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及其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进行统计,同时对寄生后黑腹果蝇蛹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 为了调查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寄生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及其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进行统计,同时对寄生后黑腹果蝇蛹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毛锤角细蜂对黑腹果蝇蛹的寄生率有显著差异,7日龄寄生率最高,为(58.89±2.94)%,1日龄寄生率最低,仅为(30.00±1.94)%,但对毛锤角细蜂后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性比没有显著影响。黑腹果蝇蛹被毛锤角细蜂寄生后,重量显著降低。因此,1~10日龄毛锤角细蜂成虫均可大量寄生黑腹果蝇蛹,以7日龄为最佳寄生时期,这为毛锤角细蜂的大量扩繁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锤角细蜂 黑腹果蝇 寄生 日龄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5
作者 梁铖 秦加敏 +3 位作者 宗德琴 李雨时 丁桂玲 黄家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951±311)m]极显著高于B-1[(1568±352)m]和B-2[(1556±534)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头熊蜂 体毛 体色模式 聚类分析 地理分布
下载PDF
昆虫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鲁玉杰 刘嘉澍 +1 位作者 卢少华 王争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5,共8页
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 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昆虫适应低氧环境的补偿性策略,包括内在调控机制,生物学特性调节,代谢网络重构,基因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害虫低氧适应性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为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储藏物昆虫 适应性 生理机制 害虫治理 绿色储粮
下载PDF
端黑萤和边褐端黑萤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
7
作者 李悦 赵家乐 +4 位作者 樊晓丽 郑强 战杜鹃 陈玉娟 林植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7-2135,共9页
检测了端黑萤(Abscondita chinensis)和边褐端黑萤(Abscondita terminal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端黑萤的全长显著小于边褐端黑萤的全长,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以全长为协变... 检测了端黑萤(Abscondita chinensis)和边褐端黑萤(Abscondita terminal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端黑萤的全长显著小于边褐端黑萤的全长,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以全长为协变量的两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端黑萤的前胸背板宽、鞘翅长、复眼宽、胸长、腹宽、发光器面积及体重均显著小于边褐端黑萤,而腹长显著大于边褐端黑萤,触角长物种间差异不显著;雌性的前胸背板宽、腹长、腹宽及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性,而鞘翅长、复眼宽、胸长、触角长、发光器面积均显著小于雄性;物种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前胸背板宽、复眼宽、腹长、触角长及发光器面积影响显著,对其余的鞘翅长、胸长、腹宽及体重影响不显著。端黑萤和边褐端黑萤的两性异形指数分别为0.144和0.091。9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56.8%的变异;复眼宽和发光器面积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腹长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31.3%变异);前胸背板宽和鞘翅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25.5%变异)。端黑萤和边褐端黑萤的平均窝卵数分别为28.9粒和18粒。线性回归显示,端黑萤和边褐端黑萤的窝卵数均与母体的全长及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特定全长的端黑萤的窝卵数显著大于边褐端黑萤。端黑萤和边褐端黑萤均属于雌性偏大的两性异形,是生育力选择、能量分配和运动综合影响的结果。雌萤腹腔容量等关键局部特征的增大是对生育力选择的适应,且生育力大小与两性异形差异程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黑萤 边褐端黑萤 两性异形 个体生育力
下载PDF
长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翅的超微特征
8
作者 伍俭儿 梁安文 +2 位作者 冯博 胡杨 王方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水稻重要害虫,长翅型成虫能够远距离飞行迁移,扩散其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长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翅的超微特征,发现:前、后翅的翅面中间薄而边缘厚,翅中部到端部的边缘有叠起的褶皱,...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水稻重要害虫,长翅型成虫能够远距离飞行迁移,扩散其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长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翅的超微特征,发现:前、后翅的翅面中间薄而边缘厚,翅中部到端部的边缘有叠起的褶皱,前翅背面翅面上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小刺状突起,长度为(3.07±0.48)μm,而后翅背腹两面均着生有许多小刺状突起。前翅的背面和腹面都存在毛形感器样结构,根据形态可分为TS-I和TS-Ⅱ两种:TS-I分布于腹面翅基部的翅脉处且与翅脉垂直,没有明显的基窝,数量为(4±1.41)根,长为(31.80±2.43)μm;TS-Ⅱ则分布于背面的翅脉上,数量为(5±1.41)根,长度为(57.25±21.84)μm,着生于有明显凹陷的基窝中。前翅腹面边缘以及翅脉处还分布有钟形感器样结构,数量为(5.00±3.46)个;另外还发现一种锥形感器样结构,位于前翅腹面边缘,数量为(21.00±4.36)个,长(8.25±2.09)μm。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超微水平对白背飞虱翅的形态结构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其迁飞扩散的能力,为寻找更好的防控措施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长翅型 毛形感器样结构 钟形感器样结构 锥形感器样结构
下载PDF
昆虫视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谢桂英 张继康 +1 位作者 杨学航 杨淑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视觉在昆虫飞行、识别寄主和配偶,及寻找产卵位点等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叶是昆虫脑内视觉中枢,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神经元构成模式,并在接受整合视觉信息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具体的视觉神经回路及机制尚未被阐明。本文系统综述了视... 视觉在昆虫飞行、识别寄主和配偶,及寻找产卵位点等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叶是昆虫脑内视觉中枢,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神经元构成模式,并在接受整合视觉信息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具体的视觉神经回路及机制尚未被阐明。本文系统综述了视叶解剖结构类型及神经元构成、及在颜色识别、偏振光检测和运动检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视叶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深入开展基于视觉的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及害虫行为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叶 视髓 视小叶 视小叶板 视觉 神经元
下载PDF
大辟缘蝽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10
作者 陈文华 余胜青 +3 位作者 曹凯红 张晶 钏助涛 柳青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4,共5页
为了解大辟缘蝽(Prionolomia gigas Distant)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辟缘蝽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超微形态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大辟缘蝽雌、雄成虫触角均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组成;雌、雄成虫... 为了解大辟缘蝽(Prionolomia gigas Distant)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辟缘蝽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超微形态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大辟缘蝽雌、雄成虫触角均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6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具弯钩型感器,其中,以毛型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鞭节上的感器类型较柄节和梗节丰富,雌虫的感器类型多于雄虫,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辟缘蝽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功能
下载PDF
13个红小豆品种对红叶螨抗性筛选及评价方法
11
作者 金永玲 刘吉利 +2 位作者 王丽艳 肖晗 赵航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60,共8页
为了筛选出对红叶螨Tetranychus pueraricola抗性强的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本研究采用叶片被害指数、盆栽虫口密度、螨量比值、叶绿素含量和田间自然种群密度5种抗性鉴定方法对13个红小豆品种的抗螨性进行评价。5种抗性鉴定方法... 为了筛选出对红叶螨Tetranychus pueraricola抗性强的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本研究采用叶片被害指数、盆栽虫口密度、螨量比值、叶绿素含量和田间自然种群密度5种抗性鉴定方法对13个红小豆品种的抗螨性进行评价。5种抗性鉴定方法在评价红小豆品种抗螨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彼此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田间自然种群密度法与螨量比值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达0.971,田间自然种群密度法可作为红小豆对红叶螨抗性的最佳评价方法。利用5种抗螨性鉴定方法的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将13个红小豆品种分为5大类,综合判断农垦红和珍珠红为高抗品种,天津红和中红7号为高感品种。红小豆不同品种对红叶螨抗感性的评价结果可作为黑龙江省红小豆田间品种布局的参考,对黑龙江半干旱地区杂粮作物害虫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红叶螨 抗螨性 抗性鉴定方法 抗性水平
下载PDF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雷可心 王晓迪 +2 位作者 万方浩 吕志创 刘万学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生物体获得遗传信息的方式之一,对生物体进化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昆虫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被报道,如在鳞翅目(如家蚕、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半翅目(如柑橘粉蚧、烟粉虱...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生物体获得遗传信息的方式之一,对生物体进化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昆虫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被报道,如在鳞翅目(如家蚕、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半翅目(如柑橘粉蚧、烟粉虱)、鞘翅目(如咖啡果小蠹、米象、光肩星天牛)、膜翅目(如金小蜂)、双翅目(如果蝇、白纹伊蚊)等昆虫中广泛存在水平转移基因,且不同的水平转移基因对昆虫的营养合成与共生、吸收与消化、毒素产生与解毒、生长和发育、体色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就HGT的研究步骤与技术方法、评判HGT发生的方法、昆虫HGT的供体与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为探究水平基因转移的作用机制、理解昆虫的进化、遗传和行为、并将水平基因转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基因转移 昆虫 水平转移基因 基因功能
下载PDF
菌食性甲虫几何形态学分析
13
作者 张应明 李盼盼 +4 位作者 佟一杰 李晓璇 何镜琳 谭海蓉 白明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菌食性甲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且复杂,菌食性甲虫的形态演化是否受到真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尚不可知.为此,选取12科菌食性甲虫并将其按栖息地的基质环境分为两类:a类栖息地的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落叶层腐殖质,b类栖息地的基质为经... 菌食性甲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且复杂,菌食性甲虫的形态演化是否受到真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尚不可知.为此,选取12科菌食性甲虫并将其按栖息地的基质环境分为两类:a类栖息地的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落叶层腐殖质,b类栖息地的基质为经真菌菌丝体分解的林木;通过几何形态学手段对两类菌食性甲虫形态进行比较,探究菌食性甲虫形态多样性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a类菌食性甲虫整体形态偏圆且纵向隆起;b类菌食性甲虫整体多扁平偏椭圆.因此,菌食性甲虫前胸背板和鞘翅形态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食性甲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食性甲虫 几何形态学 前胸背板 鞘翅
下载PDF
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现状
14
作者 贺春玲 王翔 刘潇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50,共16页
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 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也是子代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按照其筑巢习性传统上可将蜾蠃亚科物种分为挖掘型、租住型和建造型3种类型。然而,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在同种雌性中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建造不同类型的巢的习性。不论采用何种筑巢类型,蜾蠃亚科常用泥筑巢,也有一些种类用嚼碎的叶子或碎石子筑巢,甚至有少数种类会用植物材料或鸟粪等伪装巢。食物供应是蜾蠃筑巢过程中最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大多数独居的蜾蠃是截断式为子代巢室内供应食物(将瘫痪的昆虫猎物作为幼虫的食物),一些具有原始社会行为的蜾蠃是渐进式供应,尤其是在猎物稀缺的情况下表现更明显。蜾蠃亚科主要捕猎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和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鼻甲科(Curculionidae)]科幼虫,在农业重要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蜾蠃亚科如此重要,但其筑巢生物学仍然鲜为人知,我国有关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蜾蠃亚科筑巢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如下:(1)研究蜾蠃亚科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筑巢生物学特点;(2)研究植物-植食性害虫-蜾蠃-天敌昆虫之间的食物网关系,进而揭示不同蜾蠃在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3)优势蜾蠃在害虫生态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蜾蠃亚科 巢类型 巢结构 猎物 天敌
下载PDF
磷化氢的毒理及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争艳 张闪 +1 位作者 刘之源 常珍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近60年来,熏蒸剂磷化氢被广泛用于储藏物害虫的防治。但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导致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的广泛产生。了解磷化氢的毒理机制可以为磷化氢抗性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早期的研究发现,磷化氢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能量代谢... 近60年来,熏蒸剂磷化氢被广泛用于储藏物害虫的防治。但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导致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的广泛产生。了解磷化氢的毒理机制可以为磷化氢抗性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早期的研究发现,磷化氢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能量代谢和破坏氧化还原系统,引起害虫死亡;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磷化氢致死害虫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能量生成和通过干扰氧化还原系统来增加氧化损伤。早期的研究发现,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主动排斥磷化氢、保护性昏迷和增强解毒酶活性。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应用,相继出现一些新的磷化氢抗性机制,如穿透抗性、磷化氢作用靶标敏感性降低、能量代谢模式调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靶标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突变以及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增强是主要的抗性机制,而能量代谢模式调整可能是抗性形成初期抵抗磷化氢不良影响的重要机制。采用基因渐渗的方法研究害虫磷化氢抗性突变的适合度代价可以更精准地预测抗性突变的进化方向。研究害虫的磷化氢抗性机制和抗性突变的进化潜力不仅有助于理解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同时对害虫的磷化氢抗性监测和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氢 抗药性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氧化还原 能量代谢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草地昆虫学》创新性实践探究——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16
作者 胡桂馨 崔晓宁 刘艳君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草地昆虫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依托校内外科研与教学基地,协同推进相关教学实验内容,探索开展草地昆虫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 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草地昆虫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依托校内外科研与教学基地,协同推进相关教学实验内容,探索开展草地昆虫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立足生产实际,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形成多元联动的实践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强化思政元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农科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昆虫学 实践教学 多元联动 综合性实验
下载PDF
三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葬甲科昆虫多样性
17
作者 赵红蕊 王佳生 +5 位作者 由国志 李金龙 杨航 佟佳琦 姚秀芝 赵士臣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通过固定样地,采用地表陷阱法与拦截式诱捕器诱捕法相结合的方式连续采集葬甲科昆虫,了解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三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葬甲科昆虫多样性特征,对葬甲科昆虫群落与林型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 通过固定样地,采用地表陷阱法与拦截式诱捕器诱捕法相结合的方式连续采集葬甲科昆虫,了解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三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葬甲科昆虫多样性特征,对葬甲科昆虫群落与林型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在三湖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葬甲科昆虫6属17种,其中,覆葬甲属(Nicrophorus)为优势属,优势种有5种;四星覆葬甲(Nicrophorus quadripunctatus)、尼覆葬甲(Nicrophorus nepalensis)和红带花葬甲(Nicrophorus investigator)对不同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葬甲科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和α多样性特征指数在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阔叶红松林>白桦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中葬甲科昆虫的相似性最高,其他各林型间相似性较低。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葬甲科昆虫对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的选择倾向性高于阔叶混交林,不同种类对林型的选择倾向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湖自然保护区 林型 葬甲科 多样性
下载PDF
东、西方蜜蜂对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18
作者 何丽云 林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昆虫种内和种间识别的重要信息化合物,探究黑尾胡蜂Vespa soror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蜜蜂的电生理反应对理解蜜蜂与胡蜂间的化学通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黑尾胡... 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昆虫种内和种间识别的重要信息化合物,探究黑尾胡蜂Vespa soror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蜜蜂的电生理反应对理解蜜蜂与胡蜂间的化学通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黑尾胡蜂翅和足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利用昆虫触角电位(EAG)技术分析了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 mellifera对其的反应。结果表明,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由C_(23)~C_(31)的31种碳氢化合物构成,其中烷烃类物质26种、烯烃5种,甲基支链烷烃的含量最高,在翅和足中的相对含量分别是58.72%和71.44%。东、西方蜜蜂均对黑尾胡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产生显著的EAG反应(P<0.001),且东方蜜蜂的EAG相对反应值显著高于西方蜜蜂(P<0.05),说明东方蜜蜂对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敏感性比西方蜜蜂更高,这可能与两者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捕食与反捕食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蜜蜂 西方蜜蜂 黑尾胡蜂 表皮碳氢化合物 触角电位
下载PDF
浙江省杭州市雷竹虫瘿昆虫的物种及生物学特性
19
作者 孙娇娇 耿显胜 +3 位作者 王文鹏 楼科勋 华克达 汪晓杰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调查浙江省杭州市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林造瘿害虫的危害情况,研究雷竹虫瘿内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发展高效的造瘿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抽样法调查造瘿害虫的危害情况;采用室内饲养法和... 【目的】调查浙江省杭州市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林造瘿害虫的危害情况,研究雷竹虫瘿内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发展高效的造瘿害虫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抽样法调查造瘿害虫的危害情况;采用室内饲养法和生物测定法研究雷竹虫瘿内昆虫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羽化出孔节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造瘿害虫的有虫株率在85.00%以上,每盘枝条的平均虫口在18.35头以上。雷竹虫瘿内有竹泰广肩小蜂(Tetramesa bambusae)、刚竹泰广肩小蜂(T.phyllostrachitis)、竹瘿广肩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es)和刚竹瘿蚊(Procystiphora sp.)4种造瘿害虫,竹泰广肩小蜂和刚竹泰广肩小蜂的个体数量占造瘿害虫总数的96.20%,是雷竹上最主要的造瘿害虫;竹泰广肩小蜂的初始卵量多于刚竹泰广肩小蜂,并且其卵体也更大,但竹泰广肩小蜂雌成虫的寿命短于刚竹泰广肩小蜂。雷竹虫瘿内有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纹黄枝瘿金小蜂(Homoporus japonicas)、中国枝瘿金小蜂(H.sinensis)、具点刻腹小蜂(Ormyrus punctiger)、黄色食瘿广肩小蜂(Sycophila flava)、黄腹长角金小蜂(Norbanus longifasciatus)和竹瘿长角金小蜂(N.aiolomorphi)7种寄生蜂,个体数量最多是栗瘿旋小蜂。【结论】竹泰广肩小蜂和刚竹泰广肩小蜂是雷竹林主要的造瘿害虫;刚竹瘿蚊为浙江省新报道的竹子造瘿害虫。雷竹虫瘿内寄生蜂的数量多,这些寄生蜂是造瘿害虫种群抑制的重要生物因子,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虫瘿 造瘿害虫 寄生蜂
下载PDF
昆虫溶茧酶基因的初步鉴定与演化分析
20
作者 邱品品 谭影 +1 位作者 向凯 乔梁 《蚕学通讯》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溶茧酶(cocoonase)是研究昆虫演化及其生理适应性的重要酶类。通过The MEME Suite分析得到4条昆虫溶茧酶特征基序,利用HMMER和BLAST程序分析了105种昆虫的溶茧酶基因分布情况,但是仅在36种鳞翅目昆虫中鉴定到了溶茧酶的编码基因,特别是... 溶茧酶(cocoonase)是研究昆虫演化及其生理适应性的重要酶类。通过The MEME Suite分析得到4条昆虫溶茧酶特征基序,利用HMMER和BLAST程序分析了105种昆虫的溶茧酶基因分布情况,但是仅在36种鳞翅目昆虫中鉴定到了溶茧酶的编码基因,特别是在蛱蝶科(如袖蝶等)昆虫里有明显的扩增条带。进一步通过Gromacs软件初步模拟溶茧酶及其相似的胰蛋白酶在家蚕唾液中的活性与稳定性,结果发现溶茧酶的最终能量更低,表明其更适应家蚕吐出液环境。以上鉴定与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昆虫溶茧酶的演化模式和生理功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茧酶 胰蛋白酶 基因鉴定 演化分析 分子动力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