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现状
1
作者 贺春玲 王翔 刘潇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50,共16页
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 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也是子代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按照其筑巢习性传统上可将蜾蠃亚科物种分为挖掘型、租住型和建造型3种类型。然而,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在同种雌性中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建造不同类型的巢的习性。不论采用何种筑巢类型,蜾蠃亚科常用泥筑巢,也有一些种类用嚼碎的叶子或碎石子筑巢,甚至有少数种类会用植物材料或鸟粪等伪装巢。食物供应是蜾蠃筑巢过程中最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大多数独居的蜾蠃是截断式为子代巢室内供应食物(将瘫痪的昆虫猎物作为幼虫的食物),一些具有原始社会行为的蜾蠃是渐进式供应,尤其是在猎物稀缺的情况下表现更明显。蜾蠃亚科主要捕猎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和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鼻甲科(Curculionidae)]科幼虫,在农业重要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蜾蠃亚科如此重要,但其筑巢生物学仍然鲜为人知,我国有关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蜾蠃亚科筑巢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如下:(1)研究蜾蠃亚科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筑巢生物学特点;(2)研究植物-植食性害虫-蜾蠃-天敌昆虫之间的食物网关系,进而揭示不同蜾蠃在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3)优势蜾蠃在害虫生态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蜾蠃亚科 巢类型 巢结构 猎物 天敌
下载PDF
北方毛胸材小蠹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
作者 苏光祥 马玲 +2 位作者 马润平 曹景鑫 马晓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对雌雄北方毛胸材小蠹(Anisandrus dispar)的触角使用扫描电镜进行扫描观察,观察发现:除雄性北方毛胸材小蠹的触角长度约为雌性小蠹触角长度的90%外,两性小蠹的触角在外部形态、感器类型以及分布位置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过程... 对雌雄北方毛胸材小蠹(Anisandrus dispar)的触角使用扫描电镜进行扫描观察,观察发现:除雄性北方毛胸材小蠹的触角长度约为雌性小蠹触角长度的90%外,两性小蠹的触角在外部形态、感器类型以及分布位置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过程中,在小蠹触角上共观察到了5类7种触角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Ⅰ、Ⅱ)、锯齿形感器(Ⅰ、Ⅱ)、锥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最多,占感器数量总和的60%以上,芽形感器最少,数量不足感器总数的3%;触角各部分分布的感器数量也明显不同,其中,锤头部分布的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8%,且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锤头部末端的感器集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毛胸材小蠹 扫描电子显微镜 触角 感器
下载PDF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3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2 位作者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桃红颈天牛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4
作者 赵伟薇 谢广林 王文凯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5,共15页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毛形感器2亚型、耳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口器均分布有感器类型6型10亚型,即刺形感器2亚型、锥形感器4亚型、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板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跗节表面均有感器类型3型6亚型,即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以及毛形感器1亚型,且雌雄虫间各部位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颈天牛 触角 口器 跗节 感器
下载PDF
翅果油树重要害虫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
5
作者 余涛 郑御丰 +1 位作者 杨兆富 董艳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1,118,共6页
榆兴透翅蛾(Synanthedon ulmicola)是危害翅果油树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以榆兴透翅蛾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对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为栉齿状,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组... 榆兴透翅蛾(Synanthedon ulmicola)是危害翅果油树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以榆兴透翅蛾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对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为栉齿状,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组成,鞭节数量为56~58小节。共发现8种感器类型,分别为B9hm氏鬃毛、毛形感器(ST-I、ST-II、ST-III)、鳞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I(SAu-I)、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锥形感器数量最少,仅有2~3处分布。除毛形感器III仅分布于雄蛾触角外,其余种类的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均有分布。在感器形态上,鳞形感器端部具有明显的雌雄二型现象,其余感器在形态上无较大差异。通过测定不同类型感器的长度、基宽,明确了各种类型感器的性二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兴透翅蛾 成虫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性二型差异
下载PDF
云杉大墨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6
作者 李德斌 李志鹏 +4 位作者 王伟韬 吴昊 王家庆 何姗 姜生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观察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 urussovi)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明确云杉大墨天牛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并进行功能预测,利用扫描电镜对云杉大墨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杉大墨天牛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共有6种... 为观察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 urussovi)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明确云杉大墨天牛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并进行功能预测,利用扫描电镜对云杉大墨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杉大墨天牛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共有6种,分别为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具沟端弯感器、水滴形感器、波氏鬃毛。其中,水滴形感器只在雄虫上有分布,其余5种感器雌、雄虫的触角均有分布。雌、雄虫触角感器数量比约为3∶1。各感器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具沟端弯感器、波氏鬃毛、刺形感器,其中,水滴形感器数量与锥形感器的相近。云杉大墨天牛触角上感器的数量整体呈由基部向末端逐渐递增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大墨天牛 成虫 触角 感器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的棕榈裸蠓雄虫的发现与描述
7
作者 何泽华 李加慧 林晓丹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棕榈裸蠓Atrichopogon palmatus Tokunaga,1962年迄今仅有雌虫被记录,雄虫一直未被发现。笔者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成功将采自海南岛的棕榈裸蠓雌、雄个体进行配对,首次发现了棕榈裸蠓雄虫,并详细描述了棕榈裸蠓雄虫的形态特征,提供了鉴定... 棕榈裸蠓Atrichopogon palmatus Tokunaga,1962年迄今仅有雌虫被记录,雄虫一直未被发现。笔者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成功将采自海南岛的棕榈裸蠓雌、雄个体进行配对,首次发现了棕榈裸蠓雄虫,并详细描述了棕榈裸蠓雄虫的形态特征,提供了鉴定特征图以及CO I(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条形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鉴定 形态分类 裸蠓属 双翅目
下载PDF
黑带蚜蝇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8
作者 贺屹成 周雪梅 +4 位作者 白佳伟 刘静娴 王媛乐 霍科科 赵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67-174,共8页
触角是昆虫进行觅食、求偶和躲避天敌等行为的重要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性别黑带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1776)成虫的触角及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拍照,分析了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形态结构... 触角是昆虫进行觅食、求偶和躲避天敌等行为的重要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性别黑带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1776)成虫的触角及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拍照,分析了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形态结构以及分布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带蚜蝇的触角由柄节、梗节、鞭节3部分组成;2)触角感器包括8类13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具3种亚型(STⅠ,STⅡ,STⅢ)、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具两种亚型(SBⅠ,SBⅡ)、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具两种亚型(SCⅠ,SCⅡ)、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CO)具两种亚型(COⅠ,COⅡ)、节间感器(sensilla intersegment,SIn)、棒状感器(sensilla clavate,Cl)、柱形感器(sensilla cylindrical,Cy)和Böhm氏鬃毛(böhm bristle,BB);3)不同性别黑带蚜蝇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明显差异,节间感器、棒状感器和柱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带蚜蝇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榛实象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
9
作者 马晓乾 马玲 +3 位作者 王琪 高宇 尚尔雨 申国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107,共10页
为了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触角在头部的位置及形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特征,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结... 为了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触角在头部的位置及形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特征,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榛实象成虫触角上共发现10种类型感器,包括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镰刀形感器、表皮孔、鳞形感器、孢子囊形感器、腔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雌雄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数分别为2392、2131个,雌成虫触角上的各类感器总数显著多于雄成虫(P<0.05)。锥形感器亚型Sb1和Sb2、毛形感器亚型St1和St2、刺形感器亚型Sc2和Sc3、栓锥形感器Ss1和Ss2、镰刀形感器亚型Sf2、表皮孔亚型Cp1在雌雄成虫触角f7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Sc1在雌雄触角f6、f7节上分布,刺形感器亚型Sc4、Sc6在雌雄触角的梗节、索节f1~f6分布,刺形感器亚型Sc5在雌雄触角的索节f1~f6、棒节f7分布。鳞形感器分布于雌雄触角的柄节、梗节;B9hm氏鬃毛分布于雌雄触角的梗节近柄节处。毛形感器亚型St3、栓锥形感器亚型Ss3、镰刀型感器亚型Sf1、孢子囊形感器1分布于雌性触角的棒节f7。表皮孔亚型Cp2仅分布于雄性触角的棒节f7,腔锥形感器分布于雄性触角的索节f5、f6节。在雌雄触角各节中,棒节f7中分布感器数量最多,雌雄分别1338、1198个;柄节分布感器数量最少,雌雄分别为66、58个。在雌雄触角感器中,刺形感器亚型Sc5分布最多,雌雄分别为477、433个;锥形感器亚型Sb2分布最少,雌雄均为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实象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形态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白蚁触角感觉结构、电生理及在其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10
作者 付丙鲜 余雨停 +3 位作者 韦益健 潘程远 张大羽 祝增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38-1648,共11页
白蚁发生于几亿年前,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白蚁营隐蔽的穴居生活,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长期化学防治白蚁也造成诸多社会及环境问题。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附肢,对于真社会性且单眼与复眼大多退化消... 白蚁发生于几亿年前,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白蚁营隐蔽的穴居生活,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长期化学防治白蚁也造成诸多社会及环境问题。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附肢,对于真社会性且单眼与复眼大多退化消失的非生殖型白蚁而言,触角对于其识别多样的种内/种间交流信号及外界环境信息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白蚁触角感觉结构、电生理及在其社会行为中所起作用的系列进展,以期为研发新型环保的白蚁防控策略提供参考。白蚁触角感器的解剖学研究经历了关注感器外部表观形态、内部超微结构及神经支配、由形态场效应所产生的感器分布和丰度以及通过形态场表现推论其品级差异的几个阶段。比较形态学研究认为白蚁触角的嗅觉形态与其生殖分工有关:与工蚁和兵蚁相比,雌蚁和雄蚁的触角更长、感觉器官数量更多,感觉器官的定量组成在生殖蚁和非生殖蚁之间有所不同,但在雌蚁和雄蚁之间或工蚁和兵蚁之间几乎没有差异。白蚁的触角电位测试涉及白蚁驱避剂、引诱剂、信息素、真菌、湿度变化等多个方面,拓展了人们对于白蚁触角感知的了解。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GC-EAD)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相结合,检测及鉴定出系列能引起白蚁触角反应的化学成分,包括表皮碳氢化合物、跟踪信息素、性信息素、告警信息素、蚁后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物等。另外,单感器记录也证实白蚁触角上存在嗅觉受体。鉴于电生理技术对白蚁触角感知的更多了解,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白蚁触角的各种作用,包括触角在觅食、取食、梳理清洁、同巢及异巢个体识别、皇室识别、尸体识别、检测环境湿度变化中的作用等,并开展了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触角 感器 超微结构 神经支配 电生理反应 社会行为
下载PDF
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形态结构
11
作者 李龙 王淑颖 +7 位作者 沈载芸 孙正 范以香 陈万杰 包振松 叶保华 李桂菊 曹成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5-761,共7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消化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构成。其中:后肠最长,占比49.60%;前肠次之,占比43.65%;中肠最短,仅占比6.75%。前肠位于头胸部...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消化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构成。其中:后肠最长,占比49.60%;前肠次之,占比43.65%;中肠最短,仅占比6.75%。前肠位于头胸部至腹部第2体节,分为口、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6个结构。咽表面附有强大的环肌和白色的气管组织,内部形成明显的8条褶皱,褶皱上附有朝内密集排列的手指型齿;食道和嗉囊内部由大量褶皱构成,褶皱上有朝内的1~3个为单位稀疏排列的锥形齿;前胃结构较为特殊,外部是强壮的肌肉层,内部由6个相似的几丁质结构构成;贲门瓣在前胃的末端和胃盲囊前端,内部有4个长条形的褶状凸起紧紧扣在一起,呈漏斗状,表面粗糙但无齿,是前、中肠的分界线。中肠位于腹部第3体节,包含4条相等的胃盲囊,末端形成幽门瓣,其内部有6个凸起,且有朝内的具2~5个小齿的爪型齿。后肠位于腹部第4至第10体节,后肠与中肠分界线由7条乳白色马氏管围圈构成,马氏管由丰富的纵肌组成,马氏管着生处内部是幽门瓣,且有6个凸起,从此处向下延伸形成褶皱至后肠,之后依次是细长状乳白色较短的回肠,弯曲且向上折叠呈“N”字型的结肠,粗、长且宽的外部为褶皱状并附着白色脂肪体的直肠,最后至肛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翅目 属模巨齿蛉 末龄幼虫 消化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捕食性蝽类唾液腺解剖方法——以叉角厉蝽为例
12
作者 苏定义 王玉琴 +2 位作者 李露 吴国星 朱家颖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6-1129,共4页
唾液腺的解剖是研究捕食性蝽类唾液成分及功能的关键。以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为例,报道了解剖获得其完整唾液腺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解剖方法相比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使用镊子固定虫体,更有利于唾液腺的解剖与收集。通过拍照观... 唾液腺的解剖是研究捕食性蝽类唾液成分及功能的关键。以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为例,报道了解剖获得其完整唾液腺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解剖方法相比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使用镊子固定虫体,更有利于唾液腺的解剖与收集。通过拍照观察,叉角厉蝽的唾液腺由主腺、副腺、肺门和导管组成。主腺可分为主腺前叶和主腺后叶,它们之间通过肺门相连。主腺肺门处着生有两根导管,其中一根导管与口器相连,而另一根导管与副腺连接。本文描述的解剖方法以及叉角厉蝽唾液腺形态结构可用于指导解剖获得其它捕食性蝽类的唾液腺,进而提取唾液开展成分鉴定和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蝽 叉角厉蝽 唾液腺 解剖 形态结构
下载PDF
部分蝽类昆虫翅表微纳结构与浸润性研究
13
作者 朱琳 孙明霞 梁爱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6-1367,共12页
蝽类昆虫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其前翅基半部骨化成革质,比端半部膜质要硬得多。本研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20种蝽类昆虫前翅的革质、膜质区浸润性、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蝽类昆虫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其前翅基半部骨化成革质,比端半部膜质要硬得多。本研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20种蝽类昆虫前翅的革质、膜质区浸润性、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蝽类昆虫翅表浸润性存在明显差异,接触角为40.66°~138.37°。(2)6种蝽类昆虫翅表革质区比膜质区的疏水性强,具有乳突、不规则凸起、皱纹和刚毛等粗糙结构。特别是柱状乳突结构(直径0.702±0.170μm,高度1.516±0.293μm,间距1.191±0.132μm)有效地使革质区表面更疏水。相反,4种蝽类昆虫翅表的膜质区比革质区更疏水,椭圆形突起、褶皱和分泌物密度更高。而在10种蝽类昆虫中,疏水性没有显著差异,革质和膜质区的翅面结构相似,仅具有大小不一的隆起和分泌物。(3)蝽类昆虫翅表分布着长链烃类、脂肪酸酯和脂肪酸醇构成的蜡质层。栖息于植物中上层的蝽类昆虫疏水性较强。蝽类昆虫不同硬度的翅表的浸润性归因于微米级微观结构和表面蜡质层的联合效应及生境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硬度、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性能的材料的一次性制备以及衔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蝽类 翅表 浸润性 微结构 疏水性
下载PDF
菜粉蝶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鉴别
14
作者 刘丹 吕治燊 +3 位作者 马力 王荣 郝赤 闫喜中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64-1771,共8页
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测量、记录菜粉蝶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差异。雌雄菜粉蝶幼虫、蛹和成虫均存在显著的雌雄二型特征,3龄之后雄性幼虫的第6腹节有一对肾型黑斑,雌性幼虫无此斑。雄蛹第9腹节有生殖孔和一条短纵裂缝,裂缝两侧... 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测量、记录菜粉蝶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差异。雌雄菜粉蝶幼虫、蛹和成虫均存在显著的雌雄二型特征,3龄之后雄性幼虫的第6腹节有一对肾型黑斑,雌性幼虫无此斑。雄蛹第9腹节有生殖孔和一条短纵裂缝,裂缝两侧有凹凸不平的半圆形瘤状突起;雌蛹腹部第8、9腹节分别有生殖孔和产卵孔,且两孔之间亦有一条纵裂缝。雌蝶前翅背面有一对上下排列的黑圆斑,其腹部末端外生殖器为圆筒型;雄蝶前翅背面一对黑斑相对较小,颜色较浅,尤其下斑为浅灰色,腹部末端具钳状外生殖器。本研究揭示了菜粉蝶幼虫、蛹及成虫不同虫态的雌雄二型差异,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便于快速鉴别雌雄个体的典型特征和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性别鉴别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角短翅泥蜂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
15
作者 胡俊杰 方全博 +3 位作者 王翔 孙凯丽 刘潇宇 贺春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5-815,共11页
【目的】作为捕食蜘蛛的肉食性昆虫,短翅泥蜂属Trypoxylon不同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筑巢策略。本研究旨在明确角短翅泥蜂Trypoxylon melanocorne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以揭示短翅泥蜂属物种的筑巢和生存策略。【方法】2019-2020年,在河南省... 【目的】作为捕食蜘蛛的肉食性昆虫,短翅泥蜂属Trypoxylon不同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筑巢策略。本研究旨在明确角短翅泥蜂Trypoxylon melanocorne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以揭示短翅泥蜂属物种的筑巢和生存策略。【方法】2019-2020年,在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中,选择不同的生境设置人工巢箱并定期采集筑巢的角短翅泥蜂巢管。通过室内解剖巢管,测量巢管内部结构数据,并在室内饲养观察子代发育,收集其寄生性天敌。【结果】2019-2020年,在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中共采集到角短翅泥蜂筑巢的巢管111根,解剖有育幼巢室511个。雌蜂在单根巢管内平均产卵(4.60±2.39)枚,子代大部分为雌性(雌雄性比为2∶1)。管内筑巢长度平均为(123.38±46.45)mm,育幼巢室长度为(16.01±5.57)mm,间室和前庭数量分别占总巢室数的5.04%和6.09%。巢管筑巢长度显著影响育幼巢室的数量,且雌性的巢室长度显著大于雄性的。发现该蜂的2种寄生性天敌,分别为青蜂科(Chrysididae)的清澈三齿青蜂Trichrysis pellucida和麻蝇科(Sarcophagidae)的长突摩蜂麻蝇Amobia quatei,寄生率分别为1.96%和1.5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河南省南太行山两个林场的角短翅泥蜂种群数量较小,雌性后代数量多于雄性;成蜂羽化率低和性比不平衡可能是导致种群数量偏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短翅泥蜂 巢管 形态特征 筑巢结构 育幼巢室 寄生性天敌
下载PDF
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16
作者 苏小燕 陈晓 +5 位作者 邱峙嵩 许原 杨振德 钟铭隆 梁晨 胡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82,共9页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蝙蛾 感器 外颚叶 下颚须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德国小蠊通过自体切除来优化断足再生
17
作者 赵方明 龙心怡 +3 位作者 温叶杰 任充华 李胜 彭红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自体切除这一现象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发生的位点,探究自体切除与德国小蠊足再生的关系,为昆虫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6龄的健康德国小蠊若虫,于右后足的跗节近体端第1节、跗节近体端...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自体切除这一现象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发生的位点,探究自体切除与德国小蠊足再生的关系,为昆虫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6龄的健康德国小蠊若虫,于右后足的跗节近体端第1节、跗节近体端第2节、跗节与胫节交接处、胫节远体端的1/3,1/2和2/3处、胫节与腿节交接处、腿节1/2处、腿节与转节交接处、转节与基节交接处以及基节基部共11处分别进行断足处理,每日定时对处理的德国小蠊若虫进行观察,记录是否出现自体切除现象、自体切除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蜕皮后是否再生等。以未断足的左后足长度为对照,分析比较德国小蠊自体切除与未自体切除再生足的差异,分析自体切除与断足再生的关系。【结果】在德国小蠊若虫11处断足部位中均观察到2个自体切除位点,于胫节不同部位、胫节与腿节交接处和1/2腿节处截断的处理自体切除发生在转节末端;于跗节近体端第1和2节处截断的处理自体切除发生在胫节末端;而其他部位断足处理则未曾出现自体切除现象;自体切除位点与断足部位有关,但不受若虫龄期的影响。自体切除发生位点相同的不同断足部位中,同一龄期内,断足程度与自体切除发生概率呈正相关;当断足部位相同时,龄期大小与自体切除发生概率呈负相关。自体切除不影响再生与否,但会改变再生的位置。若在转节末端或胫节末端发生自体切除,在基节和转节内再生出完整的新足,或在胫节末端再生跗节;若不发生自体切除,于断足的部位发生再生。同时,二者再生后的足相对于正常足,发生自体切除的个体其再生足在长度上显著长于未发生自体切除的个体,该现象于胫节与腿节交接处以及胫节远体端2/3断足时最为明显,经过自体切除再生的足比例更加协调且感受器长度更长。【结论】德国小蠊通过自体切除优化断足的再生,存在两个自体切除位点,分别在转节末端和胫节末端,且在这两个自体切除位点处再生能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断足时会在自体切除和保留肢体之间面临着权衡:当肢体自体切除能够优化再生足的长度和感受器完整性时,虫体偏向选择发生自体切除;自体切除不能优化再生时,德国小蠊偏向选择不发生自体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断足 自体切除 再生 优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三种柽柳的主要传粉昆虫及访花行为
18
作者 麦迪乃姆·阿卜杜热伊木 钟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8-1335,共8页
[目的]了解柽柳(Tamarix)的主要传粉昆虫种类及其传粉效率。[方法]以广泛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的多枝柽柳(T.ramosissima)、密花柽柳(T.arceuthoides)和刚毛柽柳(T.hispida)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调查法对主要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及其访花频率... [目的]了解柽柳(Tamarix)的主要传粉昆虫种类及其传粉效率。[方法]以广泛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的多枝柽柳(T.ramosissima)、密花柽柳(T.arceuthoides)和刚毛柽柳(T.hispida)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调查法对主要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及其访花频率、单花停留时间进行观测,通过室内镜检统计其体表携粉量。[结果]柽柳的主要传粉昆虫是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叶舌蜂(Hylaeus mongolicus)、艳小彩带蜂(Nomioides variegate)、淡翅红腹蜂(Sphecodes grahami)和细切叶蜂(Megachile spissula)。意大利蜂携粉量最高,其次是细切叶蜂,两者携带柽柳花粉数量差异显著(P<0.05)。叶舌蜂携粉量最少。意大利蜂和细切叶蜂体型较大,访花时多在花序上迅速爬动,访花过程中具有梳理行为,将体表沾染的花粉集中至花粉篮,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撒布花粉,有利于柽柳植物的传粉。[结论]不同传粉昆虫携粉量的差异,与其体躯大小、体表刷毛的密度及访花行为相关。随着体长的增加,昆虫携带花粉的能力也相应增加。意大利蜂携粉能力最强,其传粉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传粉昆虫 携粉量 形态 访花行为
下载PDF
埃及吹绵蚧与捷氏吹绵蚧(半翅目,蚧次目,绵蚧科)的形态特征比较
19
作者 张灿 郭健玲 +1 位作者 杨童童 黄少彬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8-832,共5页
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Douglas)与捷氏吹绵蚧I.jacobsoni Green隶属半翅目绵蚧科Monophlebidae吹绵蚧属Icerya,是我国南方常见害虫。因二者在各发育阶段均覆盖蜡质分泌物,形态上难以区分,常被混淆。本文通过对这2种蚧虫的寄主植... 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Douglas)与捷氏吹绵蚧I.jacobsoni Green隶属半翅目绵蚧科Monophlebidae吹绵蚧属Icerya,是我国南方常见害虫。因二者在各发育阶段均覆盖蜡质分泌物,形态上难以区分,常被混淆。本文通过对这2种蚧虫的寄主植物、活虫体形态特征、玻片标本的显微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以期为这2种害虫的准确鉴定和监测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吹绵蚧 捷氏吹绵蚧 形态特征 寄主植物
下载PDF
小蠹前胸背板缘毛超微结构研究
20
作者 王新国 王俊峰 +3 位作者 李凯兵 邓雪华 华展义 江志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为了研究小蠹超微结构的分类价值,分析了53种小蠹和象甲总科的另外6种昆虫前胸背板缘毛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细小蠹属和齿小蠹属各6种、材小蠹属5种、瘤小蠹属3种都表现出属内明显相似、种间互有区别的特性,推测这些缘毛结构可以作... 为了研究小蠹超微结构的分类价值,分析了53种小蠹和象甲总科的另外6种昆虫前胸背板缘毛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细小蠹属和齿小蠹属各6种、材小蠹属5种、瘤小蠹属3种都表现出属内明显相似、种间互有区别的特性,推测这些缘毛结构可以作为小蠹形态分类的有效特征。象甲总科另外6种各有不同,甘薯小象甲缘毛缺失;咖啡豆象为单分支;松瘤象为多分支;褐纹甘蔗象为掌状;中对长小蠹和兴慈长小蠹为二分支状,类似于材小蠹族。在对所有14族28属53种小蠹和象甲总科其他6种昆虫的缘毛超微结构系统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缘毛具有从无到有、从掌状到双叉状、从复杂到简单的进化趋势。本研究表明,小蠹前胸背板缘毛超微结构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形态分类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进化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蠹 超微结构 前胸背板缘毛 分类 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