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7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鲁玉杰 刘嘉澍 +1 位作者 卢少华 王争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5,共8页
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 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昆虫适应低氧环境的补偿性策略,包括内在调控机制,生物学特性调节,代谢网络重构,基因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害虫低氧适应性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为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储藏物昆虫 适应性 生理机制 害虫治理 绿色储粮
下载PDF
长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翅的超微特征
2
作者 伍俭儿 梁安文 +2 位作者 冯博 胡杨 王方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水稻重要害虫,长翅型成虫能够远距离飞行迁移,扩散其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长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翅的超微特征,发现:前、后翅的翅面中间薄而边缘厚,翅中部到端部的边缘有叠起的褶皱,...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水稻重要害虫,长翅型成虫能够远距离飞行迁移,扩散其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长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翅的超微特征,发现:前、后翅的翅面中间薄而边缘厚,翅中部到端部的边缘有叠起的褶皱,前翅背面翅面上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小刺状突起,长度为(3.07±0.48)μm,而后翅背腹两面均着生有许多小刺状突起。前翅的背面和腹面都存在毛形感器样结构,根据形态可分为TS-I和TS-Ⅱ两种:TS-I分布于腹面翅基部的翅脉处且与翅脉垂直,没有明显的基窝,数量为(4±1.41)根,长为(31.80±2.43)μm;TS-Ⅱ则分布于背面的翅脉上,数量为(5±1.41)根,长度为(57.25±21.84)μm,着生于有明显凹陷的基窝中。前翅腹面边缘以及翅脉处还分布有钟形感器样结构,数量为(5.00±3.46)个;另外还发现一种锥形感器样结构,位于前翅腹面边缘,数量为(21.00±4.36)个,长(8.25±2.09)μm。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超微水平对白背飞虱翅的形态结构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其迁飞扩散的能力,为寻找更好的防控措施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长翅型 毛形感器样结构 钟形感器样结构 锥形感器样结构
下载PDF
黑色素前体多巴和多巴胺培养后的中华按蚊蛹体壁结构特征及其转录组分析
3
作者 向凯 邱品品 +8 位作者 洪俊峰 凌瑕 周操 何树林 谢新元 蒋艳萍 王思艺 陈斌 乔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目的】筛选出促黑化条件下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蛹体壁中表达变化最显著的基因类群,并初步探究它们与黑色素前体累积及表皮结构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在Grace’s昆虫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黑色素前体多巴(dopa)和多巴胺(dopamine)... 【目的】筛选出促黑化条件下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蛹体壁中表达变化最显著的基因类群,并初步探究它们与黑色素前体累积及表皮结构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在Grace’s昆虫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黑色素前体多巴(dopa)和多巴胺(dopamine),对化蛹20 min内中华按蚊体壁进行体外培养,对照组(CK)中不添加黑色素前体,培养16 h时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黑色素前体处理组与对照组蛹体壁着色和表皮截面特征;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对黑色素前体处理组与对照组蛹体壁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 expression genes,DEGs)进行GO功能分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被显著富集的基因注释和染色体分布;利用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结果】多巴和多巴胺处理组中华按蚊蛹体壁与表皮截面相比于CK明显黑化,且多巴处理组着色程度最深;多巴和多巴胺处理组中华按蚊蛹表皮相比于CK明显增厚,且增厚程度与黑化程度相关。多巴处理组vs CK与多巴胺处理组vs CK比较组的DEGs分别为2952和697个,且下调基因居多;这两类比较组间共有上调的DEGs有223个,共有下调的DEGs有347个。DEGs的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在上述比较组以及两比较组间共有的上调DEGs被显著富集到表皮结构组分(GO:0042302)。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多巴处理组vs CK比较组上调的DEGs被显著富集到剪切体通路,下调的DEGs被显著富集到Toll-Imd和Hippo信号通路;在多巴胺处理组vs CK比较组中下调DEGs被显著富集到自噬通路;这两比较组间共享的DEGs没有被显著被富集的通路;65个被富集的上调表皮蛋白基因来自于CPR,CPF,TWDL,CPLC和CPAP 5个家族,并分布于3条染色体,其中部分成员成簇分布。qRT-PCR结果显示,两比较组中所选择的共有上调的12个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本研究在组学水平上证实了蚊虫体壁组织中黑色素的过量累积能够诱导大量表皮蛋白基因的显著上调表达,并使得其表皮结构特征发生改变。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索黑色素前体对表皮结构基因的调控机制,以及理解昆虫表皮重要组分间的互作模式,对昆虫适应性状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黑化 黑色素前体 体壁 转录组 表皮蛋白基因
下载PDF
磷化氢的毒理及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争艳 张闪 +1 位作者 刘之源 常珍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近60年来,熏蒸剂磷化氢被广泛用于储藏物害虫的防治。但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导致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的广泛产生。了解磷化氢的毒理机制可以为磷化氢抗性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早期的研究发现,磷化氢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能量代谢... 近60年来,熏蒸剂磷化氢被广泛用于储藏物害虫的防治。但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导致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的广泛产生。了解磷化氢的毒理机制可以为磷化氢抗性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早期的研究发现,磷化氢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能量代谢和破坏氧化还原系统,引起害虫死亡;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磷化氢致死害虫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能量生成和通过干扰氧化还原系统来增加氧化损伤。早期的研究发现,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主动排斥磷化氢、保护性昏迷和增强解毒酶活性。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应用,相继出现一些新的磷化氢抗性机制,如穿透抗性、磷化氢作用靶标敏感性降低、能量代谢模式调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靶标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突变以及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增强是主要的抗性机制,而能量代谢模式调整可能是抗性形成初期抵抗磷化氢不良影响的重要机制。采用基因渐渗的方法研究害虫磷化氢抗性突变的适合度代价可以更精准地预测抗性突变的进化方向。研究害虫的磷化氢抗性机制和抗性突变的进化潜力不仅有助于理解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同时对害虫的磷化氢抗性监测和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氢 抗药性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氧化还原 能量代谢
下载PDF
色素通路相关基因在红背和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背板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5
作者 王若虹 杨振慧 +8 位作者 周诗文 吴雨珈 李秋方 梁立强 石丹丹 杨尚宁 苗刘畅 苏松坤 聂红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分析红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色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揭示红背中华蜜蜂色素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刚出房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正常个体)成年工蜂的体色差异。通过同源比对鉴定中华蜜... 【目的】分析红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色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揭示红背中华蜜蜂色素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刚出房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正常个体)成年工蜂的体色差异。通过同源比对鉴定中华蜜蜂成年工蜂黑色素代谢通路相关8个基因(PAH,TH,DDC,ebony,tan,aaNAT,yellow-y和laccase 2)、蝶呤通路相关4个基因(GTPCH I,SPR,PTPS和GC-1)、眼色素通路相关2个基因(vermilion和cinnabar)以及尿酸盐转运相关4个基因(BLOS2,HPS5,OK和Varp)的同源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色素通路相关基因在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胸部背板和腹部体壁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体色差异表现在胸部背板:红背中华蜜蜂胸部背板呈现棕红色,黑背中华蜜蜂胸部背板则为黑色。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胸部背板中tan,laccase 2,SPR,vermilion,cinnabar,BLOS2和OK的表达量以及腹部体壁中OK的表达量在红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与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明显的体色差异位于胸部背板,这种体色分化的现象受到蜜蜂体内黑色素、蝶呤、眼色素通路及尿酸盐转运相关基因共同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背中华蜜蜂 形态观察 色素通路 胸部背板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蚊虫肠道共生菌功能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辉红 张崇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蚊虫肠道共生菌是指在蚊虫肠道内与其长期共同生活、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的菌群,其参与调控蚊虫生理功能的多个方面。本文简要综述了肠道共生菌的影响因素和其在蚊虫营养、免疫、繁殖以及抗药性等方面的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蚊虫 肠道 共生菌 功能
下载PDF
红松球蚜对种内及红松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研究
7
作者 杨伟程 杨广生 +2 位作者 周宇鑫 孙艳华 王寅亮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红松球蚜是一种专性寄生害虫,对红松造成了严重的虫害问题。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等。因此,研究红松球蚜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关系,开发绿色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松... 红松球蚜是一种专性寄生害虫,对红松造成了严重的虫害问题。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等。因此,研究红松球蚜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关系,开发绿色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松球蚜对种内及红松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鉴定对其具有电生理响应的挥发物,为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使用GC-MS技术鉴定了红松球蚜和红松的挥发物种类,并通过GC-EAD技术检测了红松球蚜触角对这些化合物的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在红松球蚜虫体、红松枝条、红松球果中分别鉴定出7、13、6种化合物。其中,有6种虫体挥发物能引起红松球蚜触角的电生理反应;有5种红松枝条挥发物可以引起红松球蚜触角电生理反应;有4种红松球果挥发物可以引起红松球蚜触角电生理反应。综上所述,红松球蚜对种内挥发物及红松树释放的挥发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这对开发新型的害虫行为调节剂以及实现害虫绿色防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球蚜 红松 GC-MS GC-EAD 挥发物
下载PDF
温度改变果蝇取食节律的相位
8
作者 高蕊华 沈颖达 刘志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06-313,共8页
生物钟驱动取食行为的内在节律,取食节律的紊乱会造成代谢相关疾病。取食行为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对动物是如何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调整其内在的取食节律还不清楚。本文中探究了环境温度是如何和生物钟协同影响取食行为的节... 生物钟驱动取食行为的内在节律,取食节律的紊乱会造成代谢相关疾病。取食行为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对动物是如何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调整其内在的取食节律还不清楚。本文中探究了环境温度是如何和生物钟协同影响取食行为的节律。实验利用亮蓝染料不被肠道吸收的特性,通过测量排泄物中亮蓝的含量来计算黑腹果蝇在不同时间段的取食量。我们发现,当温度从25℃升高到29℃时,果蝇依然维持取食的昼夜节律,但其取食高峰由白天偏移到晚上。生物钟基因突变破坏这一现象。这些结果表明温度改变了生物钟所驱动的取食节律的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食行为 昼夜节律 温度 生物钟 果蝇
下载PDF
以果蝇为模型探究温度感知的昼夜节律
9
作者 孙萍璐 刘志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14-319,共6页
温度是决定生物体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动物需要及时且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理和行为。生物钟是一种内在的时间系统,能够使动物的生理和行为与地球的昼夜周期保持同步。然而,目前对于动物如何根据环境温... 温度是决定生物体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动物需要及时且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理和行为。生物钟是一种内在的时间系统,能够使动物的生理和行为与地球的昼夜周期保持同步。然而,目前对于动物如何根据环境温度的即时变化来调整自身的昼夜节律行为还不太清楚。本工作以黑腹果蝇为模型,研究了温度感知的昼夜节律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我们发现果蝇的运动活性在早晨和傍晚对温度变化有不同的反应:早晨温度升高会增加果蝇的运动活性,而傍晚温度升高则会降低果蝇的运动活性。这些结果说明果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具有昼夜节律性。我们进一步证明,突变生物钟基因或抑制节律神经元的活性会消除这种温度感知的昼夜节律性,表明生物钟在调控果蝇早晚温度感知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颖的行为学模型,为深入揭示生物钟对温度感知机制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感知 生物钟 运动行为 昼夜节律 果蝇
下载PDF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毒素共性结构短肽串联表达及功能分析
10
作者 金嘉凤 沈成 +4 位作者 孟萌 陈蔚 徐重新 刘媛 刘贤金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毒素是一类具有抗虫功能的微生物蛋白。将前期基于Bt Cry毒素家族氨基酸序列及结构信息设计获得的呈现Cry毒素共性结构的3个短肽,拼接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长链多肽(Bt Cry-GXJG-11),以期研...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毒素是一类具有抗虫功能的微生物蛋白。将前期基于Bt Cry毒素家族氨基酸序列及结构信息设计获得的呈现Cry毒素共性结构的3个短肽,拼接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长链多肽(Bt Cry-GXJG-11),以期研发Bt Cry毒素杀虫功能的模拟物及制备Bt Cry毒素检测用广谱抗体的免疫原。分子建模预测结果显示,Bt Cry-GXJG-11与Bt Cry毒素靶标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钙黏蛋白受体(HaCad-TBR)存在互作效应,并初步明确了两者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244TYR。经原核表达,获得了质量浓度为0.5 mg/mL的Bt Cry-GXJG-11纯蛋白,测得其与HaCad-TBR的亲和力常数(KD)为2.151×10^(-7)mol/L。室内生测试验表明,Bt Cry-GXJG-11对棉铃虫具有一定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为27.5%;且以其免疫的小鼠血清能同时识别6种Bt Cry毒素(Cry1Ab、Cry1Ac、Cry1Ah、Cry1B、Cry1C、Cry1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 Cry毒素 共性结构 分子互作 杀虫活性 广谱抗体 棉铃虫
下载PDF
蜂毒PLA2原核表达及溶血作用研究
11
作者 刘苗苗 王兆宇 +2 位作者 陈龙龙 吕建华 赵慧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0,共8页
[目的]蜂毒(Bee_Venom,BV)是天然的动物药,药理效应广泛,成分较为复杂。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是蜂毒的重要活性成分和主要过敏原,可与蜂毒肽发挥协同作用,诱发溶血。本研究旨在通过原核系统表达并纯化出蜂毒磷脂酶A2(BvPLA2... [目的]蜂毒(Bee_Venom,BV)是天然的动物药,药理效应广泛,成分较为复杂。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是蜂毒的重要活性成分和主要过敏原,可与蜂毒肽发挥协同作用,诱发溶血。本研究旨在通过原核系统表达并纯化出蜂毒磷脂酶A2(BvPLA2)蛋白,并通过溶血试验对比蜂毒(bee venom,BV)、蜂毒肽(melittin)以及BvP⁃LA2的溶血效果。[方法]将已构建好的pET28a-BvPLA2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并通过IPTG低温诱导蛋白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并纯化获得重组BvPLA2蛋白。采集小鼠眼球全血与生理盐水等体积混合配制成2%的红细胞混悬液,加入不同浓度的BvPLA2蛋白液、蜂毒液及蜂毒肽,通过酶标仪测定溶血率。[结果]经IPTG诱导后的表达产物在约15 kDa的分子量处呈现清晰的条带,与理论推算值一致。超声破碎后在上清及沉淀中均表达出特异性条带,且上清中的表达量与沉淀表达量基本一致。不同浓度的BvPLA2蛋白液均具有溶血效果,溶血率均超过5%,且低浓度BvPLA2溶血率较高。经对比得出,BvPLA2溶血率显著低于蜂毒和蜂毒肽(P<0.05)。[结论]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诱导并纯化出可溶性目标蛋白BvPLA2,且BvPLA2具有一定的溶血效果,但溶血效果显著低于蜂毒和蜂毒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 磷脂酶A2 原核表达 溶血性
下载PDF
周氏啮小蜂CcGSTS1基因的克隆·蛋白表达纯化及酶学特征分析
12
作者 覃东玉 任睿 +2 位作者 孙美娣 李敏 潘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93-96,109,共5页
鉴定一个编码周氏啮小蜂谷胱甘肽S-转移酶序列的全长基因CcGSTS1,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基因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vGSTS6基因具有高同源性。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CcGSTS1可催化CDNB与GSH结合,最适反应pH为7.0。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周氏啮小蜂C... 鉴定一个编码周氏啮小蜂谷胱甘肽S-转移酶序列的全长基因CcGSTS1,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基因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vGSTS6基因具有高同源性。体外表达、纯化的重组CcGSTS1可催化CDNB与GSH结合,最适反应pH为7.0。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周氏啮小蜂CcGSTS1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啮小蜂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系统发育分析 酶活
下载PDF
大蒜E素调控斑翅果蝇产卵选择及适合度
13
作者 李一璇 李隆琦 +5 位作者 张晟 鲍悦月 刘安琪 庄晶晶 姜标 刘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83,共10页
【目的】研究大蒜E素(allicin E, ALE)对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产卵行为的影响,为利用ALE生物防治斑翅果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产卵双向选择模型检测0.01%, 0.015%和0.02%ALE对斑翅果蝇雌成虫产卵驱避作用。利用暗盒实验、... 【目的】研究大蒜E素(allicin E, ALE)对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产卵行为的影响,为利用ALE生物防治斑翅果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产卵双向选择模型检测0.01%, 0.015%和0.02%ALE对斑翅果蝇雌成虫产卵驱避作用。利用暗盒实验、摘除前足、摘除触角等方式检测视觉、味觉和嗅觉感觉系统对斑翅果蝇雌成虫产卵偏嗜行为的影响。利用Y生物迷宫试验检测0.015%ALE对斑翅果蝇雌成虫的产卵行为驱避作用。通过检测存活率和发育历期研究ALE对斑翅果蝇适合度的影响。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ALE处理后斑翅果蝇成虫肠道中活性氧水平。【结果】ALE驱避斑翅果蝇雌成虫产卵,对0.01%, 0.015%和0.02%ALE的产卵指数分别为-0.30,-0.44和-0.51。在黑暗和摘除前足条件下,斑翅果蝇雌成虫存在对ALE的显著的产卵避性反应,而摘除触角的斑翅果蝇对ALE的产卵避性显著降低,对0.01%, 0.015%和0.02%ALE的产卵指数分别降低为-0.10,-0.11和-0.12。斑翅果蝇雌成虫所产卵暴露于0.02%ALE后,后代蛹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降低了69.23%和69.70%,后代成蛹和羽化时间分别延长5.88和4.75 d。ALE缩短斑翅果蝇成虫寿命,雌性和雄性在0.02%ALE处理下LT_(50)值分别由39 d降低为18和15 d。0.02%ALE处理72 h后斑翅果蝇成虫奔跑和攀爬速度显著降低。0.02%和0.05%ALE处理3 d后斑翅果蝇成虫肠道中的活性氧水平上升。【结论】ALE引起斑翅果蝇雌成虫产卵避性,主要通过嗅觉介导此种产卵避性;ALE延缓了斑翅果蝇后代的生长发育,降低了亲代成虫的运动活力和存活率,并引起肠道损伤,因此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斑翅果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翅果蝇 大蒜E素 产卵避性 嗅觉系统 活性氧
下载PDF
绿僵菌粗毒素对竹织叶野螟幼虫血细胞的影响
14
作者 李文凯 许洋 +3 位作者 陈佳睿 倪德芳 李文哲 童应华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35,共8页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梯度(200、500、1000、2000、5000 mg·L^(-1))绿僵菌粗毒素对竹织叶野螟幼虫的杀虫活性,及竹织叶野螟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浓度为5000 mg·L^(-1))后其血细胞浓度和形态的变化,研究绿僵菌粗毒素对织叶野螟幼...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梯度(200、500、1000、2000、5000 mg·L^(-1))绿僵菌粗毒素对竹织叶野螟幼虫的杀虫活性,及竹织叶野螟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浓度为5000 mg·L^(-1))后其血细胞浓度和形态的变化,研究绿僵菌粗毒素对织叶野螟幼虫血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浓度为5000 mg·L^(-1)的绿僵菌粗毒素,采用浸叶法喂食4~5龄竹织叶野螟幼虫9 d后,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97.37%,致死中时为3.91 d。竹织叶野螟幼虫取食粗毒素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体内总血细胞浓度先升高后下降,在处理时间为2 d时达到最大值,为5.92×10^(6)个·mL^(-1),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各血细胞中,粒血细胞浓度、浆血细胞浓度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处理时间为2.0 d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6.99×10^(5)、22.85×10^(5)个·mL^(-1),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原血细胞、珠血细胞浓度分别在处理时间为1.5、2.0 d时达到最高值,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随后急速下降;而类绛色血细胞浓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对竹织叶野螟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后其各类血细胞比例分析中发现,粒血细胞比例较高,为42.1%~47.9%,浆血细胞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处理时间为3.5 d时比例升至最高,为39.9%。显微观察发现,幼虫取食绿僵菌粗毒素后,当处理时间为2 d时,血细胞出现破裂、空泡化、内含物外流等现象。可见,绿僵菌粗毒素对竹织叶野螟幼虫有较强的毒力,且2~3 d对其血细胞的浓度和形态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粗毒素 竹织叶野螟 血细胞
下载PDF
不同家蚕品种五龄幼虫期与蛹期中肠细菌组成与功能差异分析
15
作者 李庆荣 杨琼 +3 位作者 邢东旭 邹宇晓 张伟龙 肖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20-1030,共11页
【目的】分析生命力及茧层率不同的家蚕Bombyx mori品种间中肠细菌组成的差异及其对生命力与蚕茧量等性状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期的家蚕资源饲养调查成绩,选取了高生命力家蚕品种932G和高丝量品种2041J作为实验材料,收集5龄幼虫和蛹... 【目的】分析生命力及茧层率不同的家蚕Bombyx mori品种间中肠细菌组成的差异及其对生命力与蚕茧量等性状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期的家蚕资源饲养调查成绩,选取了高生命力家蚕品种932G和高丝量品种2041J作为实验材料,收集5龄幼虫和蛹的中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中肠细菌16S rDNA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不同品种及不同发育阶段家蚕中肠细菌组成及其功能的差异。【结果】分别获得932G和2041J 5龄幼虫期中肠细菌399和45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蛹期OTU数目分别为138和162个。5龄幼虫期中肠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优势属是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丰度最高,其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有多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932G和2041J间差异显著,其中德沃斯菌属Devosia、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短杆菌属Brachy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葡萄球菌属及劳氏菌属Lawsonella等在932G 5龄幼虫中肠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在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的,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甲基杆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scter、管道杆菌属Cloacibacterium、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aceae、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鞘氨醇菌属Sphingob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在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932G 5龄幼虫中肠中的。932G和2041J 5龄幼虫中肠细菌分别有77%和78%的功能基因富集在KEGG代谢通路上,其次是富集在环境信息处理和遗传信息处理通路的功能基因;932G的5龄幼虫中肠中硝酸盐还原、氮气呼吸、硝酸盐呼吸、亚硝酸盐呼吸及固氮等功能菌群占比高于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的,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化学异养、尿素分解、甲醇氧化等功能菌群占比高于932G 5龄幼虫中肠中的。5龄幼虫中肠细菌组成与蛹的显著不同,蛹中肠变形菌门欧文氏菌属Erwinia为优势属,且蛹期两个品种间欧文氏菌属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932G蛹中肠细菌氨基酸转运与代谢、胞外分泌与转运、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盐转运与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5龄幼虫中的。【结论】家蚕5龄幼虫期中肠细菌组成和预测功能在家蚕高生命力品种932G与高丝量品种2041J间差异显著,蛹期中肠细菌组成与功能与5龄期显著不同,且蛹期中肠细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讨肠道微生物在家蚕抗逆、耐药、抗病及其蛋白质合成与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家蚕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高通量测序 肠道微生物 5龄幼虫期 蛹期
下载PDF
不同消毒方法对家蚕微粒子的存活和侵染力影响
16
作者 李玲利 苏振国 +2 位作者 张永红 邵榆岚 白兴荣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0-1136,共7页
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Bombyx mori的重要病害,探索其消毒杀灭方法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微粒子染色法和添食家蚕侵染法测试了温度、紫外线和消毒剂处理108个/mL家蚕微粒子后对家蚕微粒子的消杀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对家蚕微粒... 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Bombyx mori的重要病害,探索其消毒杀灭方法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微粒子染色法和添食家蚕侵染法测试了温度、紫外线和消毒剂处理108个/mL家蚕微粒子后对家蚕微粒子的消杀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对家蚕微粒子虫灭活温度为60℃处理30 min以上;使用20 wx功率紫外灯距离50 cm照射12 min及以上时,微粒子死亡率为47.70%,对家蚕侵染率为0;三氯异氰脲酸800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6 min以上家蚕微粒子死亡率为100%,对家蚕的侵染率为0;戊二醛癸甲溴铵200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6 min以上家蚕微粒子死亡率为100%,对家蚕的侵染率为0。3种消毒方法中温度法主要用于小型蚕具消杀微粒子;紫外线用于蚕业辅助设施的表面微粒子的消杀;三氯异氰脲酸和戊二醛癸甲溴铵均表现出较好的消杀效果,其中戊二醛癸甲溴铵较含氯的消毒剂三氯异氰脲酸稳定性强,刺激性小,对养蚕的金属腐蚀性小,可作为含氯消毒剂的部分替代使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蚕业生产中消杀微粒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紫外线 三氯异氰脲酸 戊二醛癸甲溴铵 消毒 家蚕微粒子
下载PDF
南洋臀纹粉蚧生物学特性及LAMP检测
17
作者 黄鹏 张杰 +2 位作者 姚锦爱 蓝炎阳 余德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52-1062,共11页
【目的】明确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生物学特性及实现对该虫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室内观察记录南洋臀纹粉蚧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历期及雌成虫的繁殖能力;以南洋臀纹粉蚧28S rDNA序列为靶标,设计其特异性的环介导等... 【目的】明确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生物学特性及实现对该虫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室内观察记录南洋臀纹粉蚧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历期及雌成虫的繁殖能力;以南洋臀纹粉蚧28S rDNA序列为靶标,设计其特异性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引物组用于建立相应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及稳定性验证。【结果】南洋臀纹粉蚧雌雄虫具有不同的世代生活史,卵初产时即可见虫体轮廓,并具1对暗红色单眼;1龄若虫行动活泼,雌雄难辨;2龄若虫体缘出现白色细蜡棒,雌雄体型出现分化;3龄若虫仅存在雌虫,形似雌成虫;蛹仅存在雄虫,分为预蛹期和蛹期;雌成虫体表覆盖厚实的白色蜡粉,体缘18对粗蜡棒突出明显;雄成虫有一对透明发达的前翅,腹部末端具1对白色长蜡丝。该虫卵历期(1.37±0.26)h,雌成虫历期(32.67±4.82)d,各龄若虫、蛹和雄成虫历期均不超过(7.65±0.82)d;两性生殖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为(531.92±69.98)粒和96.02%±1.35%,孤雌生殖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为(403.50±71.11)粒和88.41%±3.03%。建立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能有效扩增南洋臀纹粉蚧DNA,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及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66℃、55 min和100 fg/μL,反应产物呈绿色阳性,检出率达91.67%~100.00%,但无法扩增其他7种近缘种属粉蚧DNA,反应产物呈橙黄色阴性。【结论】南洋臀纹粉蚧雌雄二型,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急需作好其检测与监测工作;该虫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便捷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稳定性好,有望用于非专业鉴定人员对该虫的现场快速、准确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臀纹粉蚧 形态特征 发育繁殖 LAMP 可视化检测
下载PDF
基于DNA序列信息的贞琵甲属物种界定分析(鞘翅目:拟步甲科:琵甲亚科)
18
作者 李秀敏 戎际达 +2 位作者 刘一右 范娇娇 任国栋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8-1045,共8页
贞琵甲属Agnaptoria是小琵甲亚族Gnaptorinina中第三大属和青藏高原特有类群,已知36种/亚种。本文选取3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16S rDNA)和1个核基因(28S rDNA-D2)片段,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了该属的系统发育树;运... 贞琵甲属Agnaptoria是小琵甲亚族Gnaptorinina中第三大属和青藏高原特有类群,已知36种/亚种。本文选取3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16S rDNA)和1个核基因(28S rDNA-D2)片段,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了该属的系统发育树;运用ASAP(Assemble Species by Automatic Partitioning)、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和PTP(Poisson Tree Processes)3种方法对该属进行了分子物种界定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运用3种分子物种界定方法的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基本吻合。依据形态特征与分子物种界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鉴定方法,大大提高了该类群的物种鉴定效率,为该类群未来在系统发育、地理分布格局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琵甲属 系统发育 物种界定 DNA
下载PDF
钙离子介导昆虫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欣 杨劲鹏 +2 位作者 孙炜瀚 朱清宇 李兵 《生物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80-183,共4页
Ca^(2+)作为生物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对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Ca^(2+)在昆虫体内参与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对生理活动的调控。在昆虫中,Ca^(2+... Ca^(2+)作为生物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对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Ca^(2+)在昆虫体内参与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对生理活动的调控。在昆虫中,Ca^(2+)介导上述两种激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Ca^(2+)和Ca^(2+)库在昆虫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Ca^(2+)介导的JH和20E的信号转导通路,为深入研究Ca^(2+)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钙离子库 蜕皮激素 保幼激素
下载PDF
芽孢杆菌的引入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渭霞 朱廷恒 +4 位作者 赖凤香 魏琪 万品俊 何佳春 傅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89-1301,共13页
【目的】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可培养共生细菌的种类,探索其中芽孢杆菌类共生菌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离体培养的方法,从褐飞虱两种不同致害性种群(TN1敏感种群和IR56高致害种群)中分离可培养共... 【目的】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可培养共生细菌的种类,探索其中芽孢杆菌类共生菌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离体培养的方法,从褐飞虱两种不同致害性种群(TN1敏感种群和IR56高致害种群)中分离可培养共生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对获得的可培养共生菌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原位杂交研究了共生细菌在褐飞虱体内的分布。利用人工饲料添加抗生素和回补共生细菌的方式,研究了减菌和回补芽孢杆菌的处理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以及共生菌丰度的影响。比较了通过饲喂和显微注射对芽孢杆菌引入的影响,考察了芽孢杆菌的定殖与褐飞虱TN1种群致害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利用离体培养法从褐飞虱中获得了15株不同的共生细菌,其中包括2株源于IR56高致害种群的芽孢杆菌类共生细菌BPH-S36和BPH-S33。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共生细菌在褐飞虱成虫唾液腺、肠道、脂肪体和雌虫内生殖器中均有分布,而在雄虫内生殖器中鲜有分布。体内共生细菌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共生细菌的减少导致褐飞虱存活率在第3和6天时显著下降,而回补共生芽孢杆菌BPH-S36或BPH-S33可使其存活率在第6天时显著上升。褐飞虱通过取食添加共生芽孢杆菌的人工饲料可使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23.2~24.5倍,而通过若虫显微注射并不能够提高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共生芽孢杆菌的增加,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YLS)的相对丰度也显著增加5~12倍。芽孢杆菌BPH-S36的引入使褐飞虱敏感种群TN1在抗性水稻IR56上的存活率由52.1%±1.5%显著提高至64.2%±3.0%。【结论】共生细菌在褐飞虱唾液腺、肠道和卵巢中广泛分布。抗生素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其体内共生细菌的丰度,从而导致存活率下降。人工饲喂法可以使外源共生细菌在褐飞虱体内成功定殖。源于致害性强的褐飞虱种群中的芽孢杆菌BPH-S36可提高该种群对抗性水稻品种IR56的致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细菌 类酵母共生菌 致害性 芽孢杆菌 丰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