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兵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登本 陈震霖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常胜”理念,建构了五行多向的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的脏腑关系、脏腑发病理论、脏腑病证临床调养理论;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的影响,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家思想 《黄帝内经》 中医药理论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论治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鑫 王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气虚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节字含义缕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婷 阎兆君 《光明中医》 2024年第3期459-462,共4页
目的基于语料库证据,通观解释《黄帝内经》中“节”字的含义,分类整理探析“节”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节”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节”字的数量、分布、功能等进行定量、定性汇总。结果《黄... 目的基于语料库证据,通观解释《黄帝内经》中“节”字的含义,分类整理探析“节”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节”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节”字的数量、分布、功能等进行定量、定性汇总。结果《黄帝内经》中的“节”动静皆宜,动指调节生命的节律,静则具象为关节骨节,与天人相应理论相合。结论《黄帝内经》时代对“节”的理解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现代趋向于将“节”字的含义延伸至生命节律、神经通路等多元化高级通路的概念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语言学
下载PDF
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
4
作者 郑齐 黄玉燕 +2 位作者 汤尔群 张立平 陈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11-1316,共6页
中医学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刘完素提出六气化火病机理论,析用药寒凉之理;张元素师徒阐发脏腑病机理论,特别是李杲提出阴火病机、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之序;朱丹... 中医学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刘完素提出六气化火病机理论,析用药寒凉之理;张元素师徒阐发脏腑病机理论,特别是李杲提出阴火病机、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之序;朱丹溪阐发相火病机理论;对痰饮、郁证病机理论都有丰富的论述。这一时期病机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北宋医学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惯性前行,一方面也是对北宋医学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回应与补救,与宋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格局及北宋中期理学兴起均有一定关系。宋金元时期以病机理论创新为先导,带动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医学 病机理论 理学 创新
下载PDF
成无己以经释论刍议
5
作者 汤尔群 黄玉燕 陈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20-1322,共3页
成无己,金代著名伤寒医家,其所著《注解伤寒论》是“以经释论”的代表。总结成无己“以经释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宗张仲景原序之旨。成无己采用《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难经》之理来阐明仲景学说,正与张仲景原序思想一... 成无己,金代著名伤寒医家,其所著《注解伤寒论》是“以经释论”的代表。总结成无己“以经释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宗张仲景原序之旨。成无己采用《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难经》之理来阐明仲景学说,正与张仲景原序思想一脉相承;(2)受宋代重视医学经典的影响。君上崇医好《内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医经;医学教育及考试中,《内经》《难经》为研习《伤寒论》的基础;成无己家世儒医,沿袭儒者注经之法;(3)应伤寒学术发展的需要。成无己的研究符合医经与经方结合发展的需要;自成无己开始,伤寒病的研究逐渐转向《伤寒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无己 以经释论 《注解伤寒论》 经典 《伤寒论》
下载PDF
《黄帝内经》论肉的生理功能
6
作者 黄玉燕 汤尔群 陈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07-1310,共4页
肉是中医藏象理论“五体”之一,其不仅覆藏筋骨而充形,也有卫外抵御邪气的作用,同时分肉之间也是营卫尤其是卫气通行、经脉循行的部位之一。肉满实而解利是长寿征象之一。《黄帝内经》对肉生理功能的论述为后世应用解肌法以及在肌肉层... 肉是中医藏象理论“五体”之一,其不仅覆藏筋骨而充形,也有卫外抵御邪气的作用,同时分肉之间也是营卫尤其是卫气通行、经脉循行的部位之一。肉满实而解利是长寿征象之一。《黄帝内经》对肉生理功能的论述为后世应用解肌法以及在肌肉层次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诊疗时,在将“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基础上,掌握肉的功能特点,有助于精准施术、精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卫气 经脉
下载PDF
《黄帝内经》体质理论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刘茜 王铁成 +2 位作者 韦祎 梁振钰 宫爱民 《国医论坛》 2024年第4期14-16,共3页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最早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基础,是中医体质学说的源头。体质是反映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征,与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地域等密切相关。《内经》认为人体发病由体质主导,重...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最早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基础,是中医体质学说的源头。体质是反映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征,与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地域等密切相关。《内经》认为人体发病由体质主导,重视体质因素进行辨证论治是《内经》所蕴含的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整理总结《内经》中体质与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变化、辨证用药、预后转归以及人之寿夭的相关性。通过对《内经》体质理论的研究,在改善体质偏颇的基础上,建立病证相结合的临证诊疗模式,以期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诊疗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体质 疾病相关性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李佃贵基于“浊毒”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8
作者 张慧 姜璐 +2 位作者 陈俊生 张云松 李佃贵(指导)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8期47-50,共4页
国医大师李佃贵以“浊毒”理论为指导,基于本病脾虚毒损胃络的病机特点,分别采用化浊解毒、补虚荣络、祛瘀通络的治法以改善或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浊毒 癌前病变 胃黏膜屏障
下载PDF
从元气阴阳升降辨析三焦-五脏-六经气化
9
作者 李吉武 周钟勤 +1 位作者 陈文辉 李双蕾 《国医论坛》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自然皆一气肇始为基,万物得以化生。升降变化是气化的根本形式,表现气轴升降、周流四维的恒动变化。气化有道器层次及动静时态观的识别,表现于人体有阴阳中和、三焦形气、四时五脏、六经升降等内涵。文中基于“气...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自然皆一气肇始为基,万物得以化生。升降变化是气化的根本形式,表现气轴升降、周流四维的恒动变化。气化有道器层次及动静时态观的识别,表现于人体有阴阳中和、三焦形气、四时五脏、六经升降等内涵。文中基于“气化”医学哲学思维,从道器不同层次缕析中医阴阳-三焦-五脏-六经思维内容,以期继承气化思维,融汇意象以贯通之,有助于理解中医气化的整体观和恒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阴阳升降 三焦 五脏 六经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黄连防治疫病应用浅析
10
作者 沈娟娟 魏岩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0-362,共3页
古时医家言:“家有黄连,百病可愈”。《神农本草经》中称黄连为中药之上品,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疗热病高热,为防治疫病的要药。因此梳理黄连在疫病防治中的文献记载,分析黄连的功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连 疫病 功效应用
下载PDF
《黄帝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 临床治疗思想探析
11
作者 王铁成 梁振钰 刘茜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4-16,共3页
《黄帝内经》载“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为大肠之末端,即肛门,虽具有六腑的功能,但从五脏一体观而言,魄门与五脏亦密切关联。一方面魄门的启闭功能有赖五脏之气的调节,临床上可通过魄门启闭的异常推测内在脏腑的病变;另一方面魄门的启... 《黄帝内经》载“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为大肠之末端,即肛门,虽具有六腑的功能,但从五脏一体观而言,魄门与五脏亦密切关联。一方面魄门的启闭功能有赖五脏之气的调节,临床上可通过魄门启闭的异常推测内在脏腑的病变;另一方面魄门的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临床上可通过调治魄门以恢复内在脏腑气机的生理功能。现论述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条文,为临床辨证诊疗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魄门亦为五脏使 整体观
下载PDF
《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
12
作者 王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3-1003,共11页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人文精神,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文化价值及临床价值进行表述,揭示其引领当代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黄...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人文精神,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文化价值及临床价值进行表述,揭示其引领当代中医学术的重要贡献。《黄帝内经》的科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具体生理过程的解释上,更在于其理论在现代科学中的持续应用和验证。《黄帝内经》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在的逻辑严谨性和对现象的解释力上,更在于其能够指导实践、预测未来,并推动学科的发展,从生命周期理论、象数思维、滋生新学科等方面为现代医学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成就,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象征,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黄帝内经》亦蕴含着丰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了诊疗理论、制方用药理论和流派理论。《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医学的经典,也是全人类的经典,其思想精髓与实践方法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彰显了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科学价值 理论价值 文化价值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基于《内经》“使道”理论探讨膻中穴在郁病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邓赛男 周尚渝 王辉武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10期2094-2096,共3页
王辉武教授以《黄帝内经》“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为理论依据,提出“郁乃心病”之学说,认为失眠、焦虑、情志病等诸多疑难杂病皆为心病,乃因心神调控失常,使道不通,气机被阻,阳气不能畅达所致,强调畅通“使道”在郁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 王辉武教授以《黄帝内经》“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为理论依据,提出“郁乃心病”之学说,认为失眠、焦虑、情志病等诸多疑难杂病皆为心病,乃因心神调控失常,使道不通,气机被阻,阳气不能畅达所致,强调畅通“使道”在郁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运用药物的基础上,配合“超药物疗法”,其中临床最常用穴位疗心法,认为膻中穴为通使道之要穴,按揉此穴可调控心神,通调使道,使气机畅达,情绪舒畅稳定,治疗诸多心神失调之杂病怪病,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膻中穴 疑难杂病 气机 常用穴位 情志病 郁病 按揉 药物疗法
下载PDF
《黄帝内经》“痞”“满”“胀”系术语考辨与语义挖掘
14
作者 郭力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61-565,共5页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和认知理据。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时代“痞”“满”“胀”术语体系已完整构建,“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水令“满”,有生理和病理两种意义。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术语
下载PDF
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谈脓毒症“急性虚证”理论
15
作者 王津 奚小土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7期133-135,共3页
中医经典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外邪侵犯与正气不足这两个先决条件,其中“必虚”说明了相对于“邪实”而言“正虚”存在的必然性。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往往迅速恶化,死亡率高。中医专家在认识该病时创造性地... 中医经典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外邪侵犯与正气不足这两个先决条件,其中“必虚”说明了相对于“邪实”而言“正虚”存在的必然性。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往往迅速恶化,死亡率高。中医专家在认识该病时创造性地提出以“急性虚症”作为其核心病机之一,这一论述与中医经典理论高度契合。然而,这里的“虚”包含了整体之虚、局部之虚、暂时之虚,以及相对之虚等丰富的内涵。对“急性虚症”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治疗脓毒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脓毒症 急性虚证
原文传递
运用《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解读外感热病六经及卫气营血辨证方药
16
作者 陈吉全 陈瑞祺 《国医论坛》 2024年第4期19-22,共4页
在现代中西医学指导下,对《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进行解读总结,认为卫气病病机为卫气失常,其治疗原则为通补卫气、调和阴阳,虚者以补益卫气为主,实者以通畅卫气气机为主。笔者基于创新的中医卫气理论解读《伤寒论》六经方证与温病学卫气... 在现代中西医学指导下,对《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进行解读总结,认为卫气病病机为卫气失常,其治疗原则为通补卫气、调和阴阳,虚者以补益卫气为主,实者以通畅卫气气机为主。笔者基于创新的中医卫气理论解读《伤寒论》六经方证与温病学卫气营血方证。认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二者本质是卫气邪气之争的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二者可以统一为卫气表里虚实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卫气 卫气周流 外感热病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海外传播研究述评
17
作者 李磊 史海苗 谭琦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04-608,共5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中外医学交流的历史上,《黄帝内经》的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早期在日本、朝鲜的传播到近代以来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形成了多...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中外医学交流的历史上,《黄帝内经》的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早期在日本、朝鲜的传播到近代以来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形成了多个译本、多种途径。随着“一带一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加之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世界各地的人们希望更多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中医药海外传播研究迎来新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海外传播 述评
下载PDF
《黄帝内经》卫气理论现代解读及临床应用探讨
18
作者 陈吉全 陈瑞祺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中医卫气理论创立于《黄帝内经》,书中除论及卫气的物质基础、功能性质、周流路线等基本问题外,还指出了卫气失常的病机与治疗原则。文中从现代中、西医学视角,对《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进行解读和总结,认为卫气病之病机为卫气失常,其治... 中医卫气理论创立于《黄帝内经》,书中除论及卫气的物质基础、功能性质、周流路线等基本问题外,还指出了卫气失常的病机与治疗原则。文中从现代中、西医学视角,对《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进行解读和总结,认为卫气病之病机为卫气失常,其治疗原则为通补卫气,即虚者以补益卫气为主,实者以通畅卫气气机为主。卫气病为百病母,卫气理论在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文中以外感热病为例,认为其病机属卫气虚滞、感受邪毒,其治当以通补卫气、祛邪解毒为法;卫气理论不但可以指导外感热病治疗,对疮疖痈疽类外科疾病、部分炎症性内伤杂病的治疗亦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病机分析、治则治法可以借鉴外感热病的分析与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卫气理论 现代解读 临床应用 方药
下载PDF
先秦农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作用及其意义
19
作者 张登本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先秦农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根、同源、同宗,而且农家学术的某些内容作为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先秦农家“水崇拜”... 先秦农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根、同源、同宗,而且农家学术的某些内容作为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先秦农家“水崇拜”“土崇拜”、重视历法知识指导农耕活动以及农耕生产生活经验(如疏浚水道、对农作物的深刻认识)等方面内容,都成为中医理论产生的文化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农家 《黄帝内经》 理论建构
下载PDF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认识
20
作者 怀智勇 怀智馨 《光明中医》 2024年第5期863-866,共4页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论述人体体质的医学著作,但都散在于各个篇章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学者们对中医体质辨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并编写了《中医体质学》教材进入到中医药高等教...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论述人体体质的医学著作,但都散在于各个篇章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学者们对中医体质辨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并编写了《中医体质学》教材进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此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的重新探究,对其中有关“体质”的记述部分,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为体质辨识更好地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体质学说 天人相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