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元气阴阳升降辨析三焦-五脏-六经气化
1
作者 李吉武 周钟勤 +1 位作者 陈文辉 李双蕾 《国医论坛》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自然皆一气肇始为基,万物得以化生。升降变化是气化的根本形式,表现气轴升降、周流四维的恒动变化。气化有道器层次及动静时态观的识别,表现于人体有阴阳中和、三焦形气、四时五脏、六经升降等内涵。文中基于“气...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自然皆一气肇始为基,万物得以化生。升降变化是气化的根本形式,表现气轴升降、周流四维的恒动变化。气化有道器层次及动静时态观的识别,表现于人体有阴阳中和、三焦形气、四时五脏、六经升降等内涵。文中基于“气化”医学哲学思维,从道器不同层次缕析中医阴阳-三焦-五脏-六经思维内容,以期继承气化思维,融汇意象以贯通之,有助于理解中医气化的整体观和恒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阴阳升降 三焦 五脏 六经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黄连防治疫病应用浅析
2
作者 沈娟娟 魏岩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0-362,共3页
古时医家言:“家有黄连,百病可愈”。《神农本草经》中称黄连为中药之上品,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疗热病高热,为防治疫病的要药。因此梳理黄连在疫病防治中的文献记载,分析黄连的功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连 疫病 功效应用
下载PDF
《黄帝内经》“痞”“满”“胀”系术语考辨与语义挖掘
3
作者 郭力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61-565,共5页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和认知理据。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时代“痞”“满”“胀”术语体系已完整构建,“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水令“满”,有生理和病理两种意义。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术语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论治探微
4
作者 周鑫 王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气虚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思考之三——《内经》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5
作者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对古今《内经》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内经》研究应弘扬科学精神,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选择适宜的方法与路径,要围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采用考据学、语言文字学、发生学、诠释学、哲学方法论、多学... 通过对古今《内经》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内经》研究应弘扬科学精神,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选择适宜的方法与路径,要围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采用考据学、语言文字学、发生学、诠释学、哲学方法论、多学科特别是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等方法,揭示《内经》理论的实质,重构中医理论体系,回应现代实际需要,阐明《内经》乃至中医学术发展规律,使《内经》的研究逐步从诠释、证实性研究发展为自主创新性研究,促进中医学术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研究方法 研究路径 述评
下载PDF
《内经》论治飧泄初探
6
作者 杨柏 口锁堂 +3 位作者 王晓梅 刘雅楠 郭新年 熊明月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376-379,共4页
飧泄作为泄泻的一种重要病证,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点,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中。飧泄在病因病机上,其发病外因与风邪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还和寒邪、湿邪相关,内因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虚弱、肝气上逆、肾阳虚衰,这些都是其发病重... 飧泄作为泄泻的一种重要病证,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点,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中。飧泄在病因病机上,其发病外因与风邪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还和寒邪、湿邪相关,内因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虚弱、肝气上逆、肾阳虚衰,这些都是其发病重要内因,其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清气陷下,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杂下。总体治疗依据病机辨证施治,以平肝风、健脾胃、温肾阳为主要治则。因势利导,重视用甘药健脾,苦辛之药祛风,辅以酸药收敛。治法上以针刺为主,提出“飧泄取三阴”的理论,重点取足三阴经。阴陵泉与三阴交的对穴专治飧泄,预后与脾胃功能、病程长短、天时均密切相关,特别是胃气盛衰是其预后的关键因素。后世医家对《内经》论治飧泄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治疗飧泄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飧泄 脾胃虚弱 抑肝扶脾 内经 胃气 足三阴经
下载PDF
《灵枢经》中转喻的临床叙事功能
7
作者 韩佳桐 王昊 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68-471,共4页
《灵枢经》是中医学理论原典,其著述年代的语言特征与当今差别大,常出现理解歧义。本文试通过认知语言学转喻原则分析语词转喻的叙事目的,突出语言的临床启示意义。本文归纳《灵枢经》中常用的转喻代指关系、阐释转喻的临床叙事功能,发... 《灵枢经》是中医学理论原典,其著述年代的语言特征与当今差别大,常出现理解歧义。本文试通过认知语言学转喻原则分析语词转喻的叙事目的,突出语言的临床启示意义。本文归纳《灵枢经》中常用的转喻代指关系、阐释转喻的临床叙事功能,发现《灵枢经》中转喻在体质、病机、治则治法的论述中均见运用,重点在于展现生理、病理之“象”内部和“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象思维的临床应用提供实例。《灵枢经》中转喻是用于说明临证思想的叙事行为,承担了提取生病理本质特征、连贯诊治路径、整合临床理论体系的重要叙事功能,对后世医籍产生了广泛的叙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经》 转喻 叙事
下载PDF
释《黄帝内经》“宛”“菀”“苑”作“郁”义考
8
作者 史周晶 史周莹 +3 位作者 马瑶瑶 谢明倩 袁文婷 孙丽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宛”“菀”“苑”三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8次,但各个版本和注本中三字常混杂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其原文的理解。通过对三字在古籍中的音义考释,结合诸多注家注本,对其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18处原文进行了考辨。经考证分... “宛”“菀”“苑”三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8次,但各个版本和注本中三字常混杂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其原文的理解。通过对三字在古籍中的音义考释,结合诸多注家注本,对其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18处原文进行了考辨。经考证分析,共得出6种形音义。其中“宛”或“菀”或“苑”释为“郁积、郁结”之义最为多见,共有12处。本文就《黄帝内经》中的“宛”“菀”“苑”作“郁积、郁结”等义进行考证和研究。通过对三字作“郁积”义时出现的时间及《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对比分析,认为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宛”或“菀”或“苑”作为“郁”义解释时,应当采用“菀”字形,音“yù”,且结合语句形式及语境将其语义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与“血”相关联;其二,包含“菀熟”一词;其三,同“聚集”意思联用;其四,与情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音义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营卫倾移”理论探讨妇科癥瘕的辨治
9
作者 李奕 张传龙 +1 位作者 庞博 王擎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妇科癥瘕是指妇女盆腔内有形的肿块,与现代医学认识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子宫肌瘤、卵巢癌、盆腔炎性包块等密切相关。营卫是行于经脉、通于三焦,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基于营卫内在的交互关联,本研究试通过“营卫倾移”的视角... 妇科癥瘕是指妇女盆腔内有形的肿块,与现代医学认识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子宫肌瘤、卵巢癌、盆腔炎性包块等密切相关。营卫是行于经脉、通于三焦,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基于营卫内在的交互关联,本研究试通过“营卫倾移”的视角探析妇科癥瘕的中医辨治。总结认为“营卫倾移”的本质是营卫失衡,存在态势、位置、动静、顺逆四端变化,营卫不和是为“移”,虚实之变是为“倾”,营气不从、营气涩滞、营气内耗是“营卫倾移”的核心机制,由以上三环节干预调控引发的焦阻气遏、奇经虚损是瘀滞化虚为实变生癥瘕的促进因素。故围绕以营卫为中心,构建以化气利水行瘀、清热解毒补虚为体系的癥瘕辨治基本思路,并据营卫倾移病机之不同,行调和营卫、畅利三焦、通补奇经之法,望以此完善中医基于营卫角度对妇科癥瘕发病机制的阐述及临证治则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卫倾移 妇科癥瘕 营卫 三焦 奇经
下载PDF
基于《内经》藏象学说论治白塞病
10
作者 敖彤鑫 于静 +2 位作者 金明秀 于鑫洋 陈虹宇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49-52,共4页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种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的疾病,病变可涉及肝、心、脾、肺、肾五脏。肝失疏泄、心失濡养、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阴阳两虚均可导致BD的发生。故以“藏象理论”指导临床论治BD,探究其治疗规律,分别以疏...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种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的疾病,病变可涉及肝、心、脾、肺、肾五脏。肝失疏泄、心失濡养、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阴阳两虚均可导致BD的发生。故以“藏象理论”指导临床论治BD,探究其治疗规律,分别以疏肝清热,行气解郁;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清养肺胃;滋补肝肾,补脾助阳为治疗原则,治疗不同证型BD,为临床上治疗复杂的B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狐惑病 内经 藏象理论
下载PDF
中风病古籍病名考辨
11
作者 邱月华 周冉冉 +5 位作者 张聪 马莹莹 赵乐滢 王博学 王凯悦 陶晓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39-643,共5页
中风病古籍挖掘工作当以病名梳理甄别先行。本文对中风病古籍病名进行考辨,认为“中风”初为“中于风”之省文,以“中风”命名中风病始自汉代张仲景,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中风病的专称;卒中诸证与厥证和中风病的疾病内涵存在交叉,明清时期... 中风病古籍挖掘工作当以病名梳理甄别先行。本文对中风病古籍病名进行考辨,认为“中风”初为“中于风”之省文,以“中风”命名中风病始自汉代张仲景,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中风病的专称;卒中诸证与厥证和中风病的疾病内涵存在交叉,明清时期常被归属到类中风范畴;中风病古籍病证名称命名方式可以概括为以症状、病因、病情、病性命名四种;中风病古籍病名梳理,应秉持以症识病的原则,以中风病主证确定核心范围,以中风病兼证确定疾病外延,能够提高古籍挖掘的精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名 中风 中风病 中医古籍
下载PDF
从“阴火理论”探讨良性甲状腺结节新生血管机制研究
12
作者 陈儒毓 赖倚文 高天舒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甲状腺结节因检出率增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血管新生导致的结节异常生长是重要机制。甲状腺结节归属中医“瘿瘤”范畴,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发生责之于有形实邪痰、瘀,缺乏对甲状腺结节生长这一关键病理过程的动态论述。高天舒教授根据《脾胃... 甲状腺结节因检出率增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血管新生导致的结节异常生长是重要机制。甲状腺结节归属中医“瘿瘤”范畴,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发生责之于有形实邪痰、瘀,缺乏对甲状腺结节生长这一关键病理过程的动态论述。高天舒教授根据《脾胃论》“阴火理论”认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致脾胃虚弱,阳气郁闭于内,血液壅滞于外,痰瘀互结阻络,产生虚滞之火上乘颈部,局部组织生成新血管,促进甲状腺结节生长,日久变证丛生。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指导原则,注重补脾益气,潜降阴火,通过健脾升阳,消散内伤虚滞之火,抑制良性甲状腺结节内血管新生。本文旨在基于“阴火理论”从血管新生探讨甲状腺生长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弱 阴火 新生血管 甲状腺结节
下载PDF
论张景岳治郁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挥
13
作者 王哲 李良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析明代王阳明心学对张景岳治郁思想的影响。[方法]借助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张景岳基于阳明心学本体-体用-工夫修养的宏大视域,创立中医郁证治疗新理论的发展脉络,阐发张景岳治郁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 [目的]探析明代王阳明心学对张景岳治郁思想的影响。[方法]借助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张景岳基于阳明心学本体-体用-工夫修养的宏大视域,创立中医郁证治疗新理论的发展脉络,阐发张景岳治郁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挥。[结果]人心与人情、心性与情志是阳明心学关注的核心议题,张景岳创立情志合称、情志致郁、因郁而病、从虚论郁、知行疗郁的郁证诊疗理论,体现了其医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挥。[结论]张景岳治郁思想继承与发挥了阳明心学的奥义,发展构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中医郁证诊疗理论,剖析其阳明心学思想进路下的治郁思想,有益于中医郁证的诊疗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景岳 郁证诊疗 情志理论 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浙派中医 思想溯源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开鬼门、洁净府”理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14
作者 王壮壮 朱益林 +1 位作者 邢荣荣 田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72-376,共5页
“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最早记载于《素问·汤液醪醴论》,通过查阅文献并整理,明确其具体含义指宣肺发汗、通腑排浊与清利小便之法。文章拟对现代医家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心、肺、肾系疾病、肢节类疾病、皮肤类... “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最早记载于《素问·汤液醪醴论》,通过查阅文献并整理,明确其具体含义指宣肺发汗、通腑排浊与清利小便之法。文章拟对现代医家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心、肺、肾系疾病、肢节类疾病、皮肤类疾病的应用进行梳理,体现经典理论对于现代临床疾病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经典理论法则,合理应用将取得良好疗效,对中医经典理论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中医学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开鬼门 洁净府 经典理论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探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15
作者 马晓宇 杨帆 何佳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皮肤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和自身免疫致病特征,并且与许多其他疾病相关。该病病因及病机尚未彻底明确,且临床治疗较难,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疗效显...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皮肤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和自身免疫致病特征,并且与许多其他疾病相关。该病病因及病机尚未彻底明确,且临床治疗较难,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疗效显著,可是关于该病的发生,以及迁延不愈的难题却始终困惑着病人和临床医师。笔者主要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角度,立足于阴阳理论,以卫失卫外,营失内守,内生痰浊瘀血为病机,以调和营卫、固护脾胃为治疗原则,深刻阐析了银屑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理论根源,认为营卫失和是引起银屑病发生和缠绵难愈的核心原因,并指出银屑病共患病的产生也与营卫不和所引起的机体环境变化有关,因此该文用《内经》营卫理论可以为银屑病的预防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营卫理论 白疕 银屑病 病因病机
下载PDF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黄帝内经》胆之功能探析
16
作者 蓝家兴 陈谦峰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11-13,共3页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探析《黄帝内经》胆的功能机理,通过论述胆形、胆气、胆神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医学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胆病奠定理论依据,并提供新的治疗与预防思路。
关键词 形气神 黄帝内经 胆形 胆气 胆神
下载PDF
浅析“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17
作者 程红梅 许辛寅 +1 位作者 彭思可 刘家辉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23-26,共4页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治疗原则,原文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对其含义的理解,后世医家注解不一。通过查阅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梳理后,认为后世医家之所以注解不一,是因为将《灵枢·...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治疗原则,原文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对其含义的理解,后世医家注解不一。通过查阅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梳理后,认为后世医家之所以注解不一,是因为将《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中“盛”“虚”二字混淆,认为两篇中两字含义相同。实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盛”“虚”含义并非一致。《灵枢·经脉》中“盛”“虚”指病证的虚实;《灵枢·禁服》中“盛”“虚”指脉象的盛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不盛不虚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咸入肾”探讨中医防治慢性肾脏病
18
作者 董玉君 包骏轶 徐书杭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2期199-202,共4页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通过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探讨“咸入肾”与中医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索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发挥中医学治疗CKD的独特优势,延缓...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通过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探讨“咸入肾”与中医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索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发挥中医学治疗CKD的独特优势,延缓本病向终末期肾病发展的病程,对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咸入肾 慢性肾脏病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补荥通输”理论探析针灸治疗痿病思路
19
作者 刘薪雨 廖凌鑫 诸毅晖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7期18-20,共3页
痿病属于疑难杂病,《素问·痿论》对痿病的发生、进展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痿病的主要病因在于“热”,关键病机是“肺热叶焦”,该病的治疗重在祛除肺脏郁热。该文基于《素问·痿论》中“补其荥通其输”的治疗思路,针灸取穴... 痿病属于疑难杂病,《素问·痿论》对痿病的发生、进展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痿病的主要病因在于“热”,关键病机是“肺热叶焦”,该病的治疗重在祛除肺脏郁热。该文基于《素问·痿论》中“补其荥通其输”的治疗思路,针灸取穴时配以阳明经的荥穴、输穴,分别采用补法和泻法,以宣散肺热,恢复肺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使气血精微充养机体,筋脉骨肉各得所养,帮助恢复四肢关节的运动,从而达到促进痿病康复的目的,并附临证验案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痿病 肺热 《黄帝内经》 《素问·痿论》 阳明经 针灸 荥穴 输穴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十二经脉气血之清浊
20
作者 焦文健 霍青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7期24-26,78,共4页
清浊为中医学内涵丰富的基础概念之一,具有清滑、稀薄及浊涩、稠厚之意。该文通过论证《黄帝内经》中气血清浊与针刺的关系,认为气血浊涩者,针刺刺激量较大,即针刺深度深且留针时间长;清滑者,针刺刺激量较小,即针刺深度浅且留针时间短... 清浊为中医学内涵丰富的基础概念之一,具有清滑、稀薄及浊涩、稠厚之意。该文通过论证《黄帝内经》中气血清浊与针刺的关系,认为气血浊涩者,针刺刺激量较大,即针刺深度深且留针时间长;清滑者,针刺刺激量较小,即针刺深度浅且留针时间短。以此为论据,还提出阴经气血清滑而阳经气血浊涩的观点,并进一步论证了十二经脉气血清滑及浊涩程度,以期为后续经脉气血研究及针治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浊 《黄帝内经》 针刺 经脉 气血 针刺刺激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