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菊钩逍遥散对耳石症手法复位后肝郁型残余头晕患者血浆ET-1、CGRP及NPY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徐红霞 王庆全 +2 位作者 盛国强 邹广华 汪常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观察菊钩逍遥散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肝郁型残余头晕(RD)的疗效,及对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3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菊钩逍遥散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肝郁型残余头晕(RD)的疗效,及对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3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中药组给予菊钩逍遥散口服,联合组给予菊钩逍遥散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DHI评分、SAS评分和血浆中ET-1、CGRP及NPY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中药组的82.76%和对照组的66.67%(P<0.05)。3组治疗前DHI、SAS评分、ET-1、CGRP和NPY含量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3组治疗后DHI、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中药组、联合组的DHI、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中药组和联合组DHI、SA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P>0.05)。3组治疗后ET-1、NPY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中药组、联合组ET-1、NPY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中药组和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GRP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且中药组、联合组CG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CGRP含量高于中药组(均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2例便秘,中药组出现1例胃部不适,联合组出现1例便秘,各组均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菊钩逍遥散治疗RD疗效确切,能够缓解焦虑而改善残余头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中ET-1、CGRP及NPY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菊钩逍遥散 手法复位 残余头晕
下载PDF
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朱建 王缘 +1 位作者 桑穆惠 范涛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者服用熄风化痰止眩汤,悬灸组患者采用悬灸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熄风化痰止眩汤及悬灸联合治疗。各组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分[Berg平衡表(BB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脑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中医症状积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60%(25/27),中药组为70.37%(19/27),悬灸组为74.07%(20/27),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BBS评分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而DARS评分显著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联合组BA、LVA、RVA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中医症状积分在联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后循环血流和眩晕症状,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熄风化痰止眩汤 悬灸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熄风活血化湿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李锐朋 许佳平 杨志锋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6-70,共5页
目的:探究熄风活血化湿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2018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BPPV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 目的:探究熄风活血化湿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2018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BPPV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熄风活血化湿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眩晕及呕吐的发作频次,比较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分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评分,出现眩晕、呕吐的发作频率,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降低(P<0.01),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活血化湿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眩晕发生频率,改善负面情绪,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手法复位 熄风活血化湿汤 中医证候 负面情绪
下载PDF
温中定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邵大飞 于迎春 阮永兰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温中定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与中药组,每组41例。常规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药组在... 目的:观察温中定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与中药组,每组41例。常规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温中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耳鸣、听力评分、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与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纯音听力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DHI与THI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中药组纯音听力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高于常规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温中定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听力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疗效明确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中定眩汤 梅尼埃病 痰浊中阻证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沈文红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眩晕(肝阳上亢型)患者治疗中天麻钩藤饮加减的作用。方法:共计对象98例入组本研究,均为眩晕(肝阳上亢型),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西药(倍他司汀)与中西医结合(倍他司汀+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目的:探讨眩晕(肝阳上亢型)患者治疗中天麻钩藤饮加减的作用。方法:共计对象98例入组本研究,均为眩晕(肝阳上亢型),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西药(倍他司汀)与中西医结合(倍他司汀+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与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两组安全性无差异(P>0.05)。结论:眩晕(肝阳上亢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眩晕残障程度,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副作用,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肝阳上亢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医证候积分 眩晕残障程度
下载PDF
熄风活血汤治疗眩晕肝阳上亢证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李锐朋 卞科宇 许佳平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熄风活血汤治疗眩晕肝阳上亢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眩晕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给予乐萌治疗)和试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熄风活血汤治疗),每组41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熄风活血汤治疗眩晕肝阳上亢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眩晕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给予乐萌治疗)和试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熄风活血汤治疗),每组41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主证、次证及总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2.68%,38/41)高于常规组(73.17%,30/41)(P<0.05)。结论:熄风活血汤治疗眩晕肝阳上亢证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熄风活血汤 乐萌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痰湿阻络证临床研究
7
作者 刘岳 张朝驹 +5 位作者 何川 李孝林 刘道东 陈洪卫 彭昌华 王华东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2-57,共6页
目的观察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痰湿阻络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颈性眩晕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2 w,并比较... 目的观察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痰湿阻络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颈性眩晕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2 w,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眩晕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结论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性眩晕更有优势,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及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部供血,进而改善眩晕、上肢麻木、颈项僵硬疼痛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眩晕 舒筋止眩汤 盐酸氟桂利嗪 痰湿阻络证
下载PDF
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与主诉症状关系分析
8
作者 张雪晴 邓巧媚 +4 位作者 刘瑶 温超 刘强 黄晓邦 陈太生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1130-1133,1138,共5页
目的分析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位置性眩晕主诉特征,以及主诉症状与BPPV责任半规管定位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2022年2-3月因位置性眩晕就诊于该院患者100例完成详细病史问卷调查,以视频眼震图位置试验进行BPPV客观定位诊... 目的分析确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位置性眩晕主诉特征,以及主诉症状与BPPV责任半规管定位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2022年2-3月因位置性眩晕就诊于该院患者100例完成详细病史问卷调查,以视频眼震图位置试验进行BPPV客观定位诊断,分析确定诊断BPPV与病史主诉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中以坐起-躺下、左右翻身为眩晕主要主诉者分别为39、56例,两者分辨不清5例;位置试验阳性75例,其中BPPV确定诊断63例,其他前庭周围性眩晕12例。分析63例确定诊断BPPV患者的主诉症状,以坐起-躺下眩晕确诊垂直、水平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7%和94.4%、5.6%和29.3%,以左右翻身眩晕确诊水平、垂直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70.7%、29.3%和5.6%。进一步分析63例BPPV患者其位置性眩晕的首发体位,以坐起-躺下者确诊垂直、水平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6.9%和55.6%、44.4%和23.1%,左右翻身者确诊水平、垂直半规管BPP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55.6%和76.9%、23.1%和44.4%。对30例可明确表述眩晕诱发较重体位侧别的BPPV患者进行分析,右侧位为较重侧13例,左侧位为较重侧17例,余33例对诱发眩晕的左右侧分别描述不清。结论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主诉症状中,“坐起-躺下”和“左右翻身”性眩晕主诉分别对垂直、水平半规管BPPV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符合Ewald′s定律;而首发体位及症状较重的体位侧别,对BPPV责任半规管侧别定位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诉症状对BPPV快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确定定位诊断要依靠位置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主诉症状 位置试验 眩晕 耳石 关系分析
下载PDF
基于“伏风入络”探析眩晕的临床辨治
9
作者 陈恒 曹雯 +2 位作者 陈鸿 刘奕含 张肖敏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540-542,共3页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从伏风理论出发,结合眩晕发病特点,提出本病基本病机为内外合邪、伏风内藏、匿于经络,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是伏风伤络,因实致虚,易夹痰瘀。治疗上透达内外,治风为要,以血为先,灵活应用...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从伏风理论出发,结合眩晕发病特点,提出本病基本病机为内外合邪、伏风内藏、匿于经络,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是伏风伤络,因实致虚,易夹痰瘀。治疗上透达内外,治风为要,以血为先,灵活应用祛风药、理血药、行气药、虫类药,注重联用引经药以引导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同时强调愈后调护,辨证施以食疗。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伏风入络 辨证论治 络脉
下载PDF
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李胜利 高珊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进行研究对象募集,共募集到8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眩晕患者入组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仅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使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进行研究对象募集,共募集到8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眩晕患者入组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仅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使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的试验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消失时间、头痛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中的血细胞积压(PC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全血黏度(PV),评估治疗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眩晕消失时间为(13.69±2.35)d,试验组的眩晕消失时间为(9.89±1.89)d,试验组眩晕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头痛消失时间为(11.96±1.45)d,试验组的头痛消失时间为(10.06±1.06)d,试验组头痛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均降低(均P<0.05),对比治疗后,对照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分别为(0.48±0.09)V/V、(0.75±0.23)、(5.36±1.52)mPa•s,试验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分别为(0.36±0.05)V/V、(0.62±0.21)、(4.15±1.21)mPa•s,试验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于眩晕患者使用中医辨证联合针灸治疗能缩短患者眩晕与头痛消失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改善病情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中医辨证 针灸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
11
作者 和振杰 时晓迟 赵英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4期119-125,共7页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达2.45亿,该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与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有严重的靶器官损伤和较高的心血管死亡率。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越来越受到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重视,在降压的同时调节...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达2.45亿,该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与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有严重的靶器官损伤和较高的心血管死亡率。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越来越受到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重视,在降压的同时调节血压昼夜节律,如选择24 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调整用药时间及次数以控制血压昼夜节律,虽然疗效确切,但仍不够理想。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对该病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等均有独特见解,且治疗该病疗效显著。该文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研究近况进行回顾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血压 昼夜节律 阴阳消长 运气理论 子午流注理论
下载PDF
同仁牛黄清心丸治疗痰热上扰型高血压性眩晕临床观察
12
作者 岳春梅 肖延龄 +7 位作者 龙晓华 孔繁飞 续晓彤 冯燕佼 赵晶晶 刘权 董春娇 杨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高血压病是以外周循环动脉压力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眩晕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高血压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的范畴,结合其发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观察,多以肝、脾、肾三脏为基础,风、火、痰、瘀、虚等常相兼为病,尤以痰为... 高血压病是以外周循环动脉压力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眩晕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高血压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的范畴,结合其发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观察,多以肝、脾、肾三脏为基础,风、火、痰、瘀、虚等常相兼为病,尤以痰为主。辨病辨证论治高血压性眩晕——痰热上扰证,当以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息风为法,标本兼顾,因此选取同仁牛黄清心丸治疗高血压性眩晕。文章总结应用体会,以期为高血压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高血压性眩晕 痰热上扰证 同仁牛黄清心丸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上病下取”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
13
作者 谷娜 李飞 +1 位作者 邱帅辉 韩舒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眩晕”、“针刺”、“温针灸”、“电针”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 目的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眩晕”、“针刺”、“温针灸”、“电针”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结果共筛选出102篇相关文献,涉及下肢穴位17个,腧穴的总频次为212次。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眩晕的下肢穴位所属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取穴频次较高的前六位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血海、太溪。其中,以特定穴的使用频率最高,以五腧穴最为常用。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组成。第二大类由太冲-悬钟-足三里-太溪、侠溪-行间、三阴交-血海-足临泣组成。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共得到7个核心腧穴节点,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临泣、侠溪、丰隆。结论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下肢穴位多以脾胃肝肾经为主,特定穴以五腧穴为主,并显示出辨证循经取穴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病下取 下肢穴位 眩晕 应用规律 复杂网络分析
下载PDF
郭宏敏教授辨治中老年高血压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14
作者 焦保钦 金桂兰 《广西中医药》 2024年第2期63-66,共4页
高血压病是主要针对血管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引起功能结构改变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郭宏敏教授在治疗中老年高血压性眩晕时,以阴阳为总纲,明辨虚实,依据五脏关系,多从平抑肝阳、补血化瘀、健脾调肝、肝肾... 高血压病是主要针对血管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引起功能结构改变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郭宏敏教授在治疗中老年高血压性眩晕时,以阴阳为总纲,明辨虚实,依据五脏关系,多从平抑肝阳、补血化瘀、健脾调肝、肝肾同调等角度,立足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同的生理病理、体质特点,审证查因,辨证施治,常以天麻钩藤饮、柴胡疏肝散、二至丸等为基础方;并综合运用祛风、降火、化痰、化瘀、补虚之法加减化裁以改善眩晕,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眩晕 中老年 郭宏敏临床经验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探析针灸治疗眩晕腧穴的应用规律
15
作者 邱帅辉 李飞 +2 位作者 韩舒煜 谷娜 王佩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以远近配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针刺 腧穴应用规律 复杂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超 农朝雷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9-72,共4页
眩晕是由于人体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导致人体对空间定向的运行性或位置性幻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一般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所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眩晕由风、火、瘀、痰、虚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近年来,中医... 眩晕是由于人体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导致人体对空间定向的运行性或位置性幻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一般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所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眩晕由风、火、瘀、痰、虚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治疗眩晕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下载PDF
度洛西汀联合黄连温胆汤对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万仁 曹昌军 +3 位作者 王飞 郑应平 任超 陈季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30-133,共4页
目的:观察在度洛西汀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连温胆汤,研究其对痰浊中阻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就诊的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患者,其中共有40例患者为痰浊中阻证。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在度洛西汀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连温胆汤,研究其对痰浊中阻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就诊的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患者,其中共有40例患者为痰浊中阻证。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群体中,提供度洛西汀口服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黄连温胆汤。在持续4周治疗后,分析2组在治疗前后分数,判断数据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持续4周的疗程后,患者的HAMA、HAMD、DHI分数均出现明显的下滑;从DHI、HAMA评分上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分数相比前者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HAMD评分结果看,2组数据无明显差异;在安全性指标方面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黄连温胆汤联合度洛西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头晕、焦虑、抑郁等情况得到缓解;黄连温胆汤在头晕、焦虑等临床症状效果佳,在抑郁等临床症状效果不明显,临床运用黄连温胆汤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痰浊中阻 黄连温胆汤 度洛西汀 量表
下载PDF
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在眩晕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评价
18
作者 荀小燕 刘小茹 +1 位作者 王淑芹 万亮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评价眩晕治疗中运用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摸球法平均分为对照组(50例,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50例,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后以眩晕评分(VSS-SF)... 目的:评价眩晕治疗中运用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摸球法平均分为对照组(50例,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50例,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后以眩晕评分(VSS-SF)、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性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VSS-SF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采用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可减轻或消除临床病证,促进良好转归,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耳穴压豆 眩晕 临床治疗
下载PDF
基于脑-肠轴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黄柳瑛 李瑞暖 +3 位作者 曾榕 于晓东 黄鹏宇 刁丽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8,共3页
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双向关系,被称为脑肠轴,通过重要的神经递质作为“沟通的桥梁”,相互影响。眩晕作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因素众多,病因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有研究显示具有益气升阳作用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疗... 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双向关系,被称为脑肠轴,通过重要的神经递质作为“沟通的桥梁”,相互影响。眩晕作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因素众多,病因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有研究显示具有益气升阳作用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疗效较好。补中益气汤已被证明对胃肠动力学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推测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功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清窍,达到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目的。这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则。文章以补中益气汤为中介,以脑肠轴为切入点,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脑-肠轴 补中益气汤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从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论治颈性眩晕
20
作者 邓其玲 韩为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8期11-13,共3页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常伴有头部昏蒙感、偏头痛,疼痛可放射至前额及眉棱骨处,后枕部沉重感明显或有麻木、恶心、呕吐等交感神经症状。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多样,根据弓弦理论可知寰枕筋膜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针...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常伴有头部昏蒙感、偏头痛,疼痛可放射至前额及眉棱骨处,后枕部沉重感明显或有麻木、恶心、呕吐等交感神经症状。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多样,根据弓弦理论可知寰枕筋膜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针刀松解这一部位有利于恢复颈椎的稳定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刀 寰枕筋膜 弓弦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