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钉棒内固定方式在腰椎侧路融合中的有限元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福波 钟远鸣 李智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93-3298,共6页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固定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固定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风险与花费降低等获益考量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4种不同侧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4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即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A)、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B)、侧路双侧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C)及侧路单侧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D)。分别比较各模型在生理活动范围下的稳定性、螺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活动范围均显著下降,Model A的活动范围下降更明显;②在模型的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侧路置钉的峰值应力与后路置钉的峰值应力的差异分别超过67.74 MPa、80.10 MPa和43.95 MPa;③在不同重建模型内固定应力分布方面,Model A和Model B螺钉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椎弓根螺钉的体部,而Model C和Model D的峰值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的尾部;④提示Model A能够获得最好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而Model B亦能够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在保证稳定和固定的前提下能成为侧路融合的替代选择;⑤此外在选择侧路置钉的内固定时,Model C能获得与Model D相似的效果,但在临床诊疗上面对腰椎后伸不稳定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侧路的单侧内固定,亦应避免过度后伸以降低螺钉松动和疲劳断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侧路融合 内固定 仿真 有限元 生物力学 优化分析
下载PDF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触诊对颈痛分期诊疗的意义
2
作者 刘磊 龚智超 +4 位作者 陈沁涛 张思懿 郭艺 李武 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4-147,共4页
颈痛属于中医学“经筋病”的范畴。经筋理论与颈痛的生理病理关系紧密,并且对颈痛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触诊是颈痛诊断和分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经筋病理产物出现的部位不同,可以明确病变经筋;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出现不同的指下触感... 颈痛属于中医学“经筋病”的范畴。经筋理论与颈痛的生理病理关系紧密,并且对颈痛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触诊是颈痛诊断和分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经筋病理产物出现的部位不同,可以明确病变经筋;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出现不同的指下触感,可以对颈痛进行分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达到精确施治、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同时,触诊为颈痛的诊疗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化、客观化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痛 经筋病 触诊 分期诊疗 经筋理论 规范化 客观化
下载PDF
基于病证结合特点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分析
3
作者 陈明 周帅琪 +5 位作者 王尚全 展嘉文 董永丽 齐保玉 王达 尹煜辉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建立方法各式各样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临床角度出发,就目前PMOP模型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和模型动物与临床吻合度进行对比,结合病证结合动物...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建立方法各式各样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临床角度出发,就目前PMOP模型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和模型动物与临床吻合度进行对比,结合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思路,从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MOP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基于步态分析探究骨补丸干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表达
4
作者 包杭生 冯宗权 邹勇根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1-334,共4页
目的基于步态分析技术探究骨补丸干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的表达。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06例肝肾不足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骨补丸组、安慰剂组各53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 目的基于步态分析技术探究骨补丸干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的表达。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06例肝肾不足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骨补丸组、安慰剂组各53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步态分析参数(步幅、步速、步频、步态周期)和关节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试验前,两组临床表现、步态分析参数和关节液炎症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两组上述指标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骨补丸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均P<0.05)。结论骨补丸治疗肝肾不足型老年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可能通过改善关节步态分析参数,干预关节液炎症因子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补丸 膝骨关节炎 步态分析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整体模式在郑氏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李胜吾 刘剑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1月该院筋伤科门诊收治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按照纳入顺序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类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病人予郑氏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病人予局部...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1月该院筋伤科门诊收治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按照纳入顺序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类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病人予郑氏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病人予局部封闭治疗,两组疗程均是2周。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总体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治疗前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肘关节局部压痛阈值。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24/2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48%(22/2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yo肘关节评分和HSS肘关节评分均增高,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封闭组(P<0.05);两组治疗后Mayo肘关节评分和HSS肘关节评分均增高,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封闭组(P<0.05);两组治疗后肘关节局部压痛阈值较治疗前均有提升,治疗组肘关节局部压痛阈值明显高于封闭组(P<0.05)。结论郑氏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局部封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模式 郑氏手法 肱骨外上髁炎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探究大丁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高长久 张朝立 +3 位作者 李文超 王春辉 才玉婷 孟令锴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0期1-6,共6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大丁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化学专业数据库、HERB本草组鉴查找大丁草化学成分,经Swiss ADME数据库筛选出有效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有效成分的潜在靶点,...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大丁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化学专业数据库、HERB本草组鉴查找大丁草化学成分,经Swiss ADME数据库筛选出有效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有效成分的潜在靶点,从Gene Cards、OMIM等数据库查筛类风湿关节炎的靶点,应用Venny 2.1.0数据库获得大丁草与类风湿关节炎交集靶点和韦恩图,采用Cytoscape 3.8.2构建大丁草-有效成分-靶点-类风湿关节炎网络并筛选核心成分,利用Cytoscape插件Biso Genet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经2次筛选获得核心靶点,应用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运用Auto Dock vina将5种核心成分与10个核心靶点进行对接。结果:大丁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性成分有大丁草酚、大丁苷等13种,靶点448个,类风湿关节炎靶点618个,交集靶点101个,核心靶点有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2,Gr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通过基因本体论(GO)分析获得调节先天免疫反应等条目,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获得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破骨细胞分化、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等92条通路;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大丁草中大丁草酚、大丁苷等核心成分可能通过ESR1、Grb2、EGFR等靶点,调控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丁草 类风湿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TGF-β/BMP/Smad信号通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医药研究进展
7
作者 程征 李可大 +1 位作者 宋梦 魏秋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2-108,共7页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IONFH)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或过度而引起的髋关节疾病,发病机制尚未统一,临床疗效亦不佳。当前,没有效果明确的药物可以延缓疾病进程,而中医药治疗SIONFH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IONFH)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或过度而引起的髋关节疾病,发病机制尚未统一,临床疗效亦不佳。当前,没有效果明确的药物可以延缓疾病进程,而中医药治疗SIONFH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即便如此,仍未能完整的从分子生物及细胞生物学角度阐明中药治疗SIONFH的作用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mad信号通路的转导是防治SIONFH的研究热点之一,故该文阐明了该信号通路的转导机制以及与SIONFH的联系,检索了基于该通路治疗SIONFH的全部中药及复方并阐述其影响机制。基于中医对SIONFH的认识,现临床上使用补肝肾强筋骨以及活血祛瘀通络类的方药治疗SIONFH,且具有良好的疗效。中药通过调控该通路,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降低破骨细胞含量,减少脂肪生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促进股骨头内血管新生,从而促进股骨头损伤的修复。现基于TGF-β/BMP/Smad信号通路对中医药治疗SIONFH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许为中医药治疗SIONFH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TGF-β/BMP/Smad信号通路 中医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中医筋骨理论中筋与骨的关系内涵探讨
8
作者 袁仕国 宁嘉威 +1 位作者 陈美雄 郑凯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中医骨伤科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筋骨理论对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筋骨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经典理论,但筋骨理论散在记载于各经典中,筋与骨内涵关系尚未有系统的阐述,尤其是生理、病理、治疗原则上的关系均为零散阐述。本文综合文... 中医骨伤科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筋骨理论对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筋骨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经典理论,但筋骨理论散在记载于各经典中,筋与骨内涵关系尚未有系统的阐述,尤其是生理、病理、治疗原则上的关系均为零散阐述。本文综合文献认为筋骨理论筋与骨内涵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相辅相成,体现为筋骨和合、骨正筋柔、筋强骨壮、筋骨互用等;病理上相互影响,体现为筋弛骨痿、筋滞骨错、骨错筋挪、骨断筋离等;治疗上同辨同治,体现为:理筋正骨、筋骨并重、筋骨平衡、调衡筋骨、根源同治等。骨伤临床实践遵循筋骨理论的指导原则,无论内治或外治,均需要辨病辨证结合,同时“辨骨、辨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骨伤科学 筋骨理论 筋骨并重 理论内涵
下载PDF
桃仁膝康丸对骨性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和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9
作者 陈宝龙 成彦 +1 位作者 凌春莹 罗亚鸽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71-76,共6页
目的:用细胞学方法探讨桃仁膝康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人滑膜成纤维细胞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诱导建立急性炎症模型,采用脂多糖诱导建立巨噬细胞M1极化模型,人软骨细胞采用CoCl_(2)诱导建立缺... 目的:用细胞学方法探讨桃仁膝康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人滑膜成纤维细胞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诱导建立急性炎症模型,采用脂多糖诱导建立巨噬细胞M1极化模型,人软骨细胞采用CoCl_(2)诱导建立缺氧凋亡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桃仁膝康丸对细胞的毒性,Western Blot检测全长基质金属蛋白酶9(Full-length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Full MMP9)、裂解基质金属蛋白酶9(Cleav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Cleaved MMP9)、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全长半胱氨酸蛋白酶3(Full Caspase-3)和裂解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1μL/mL及以下浓度的桃仁膝康丸不影响细胞活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桃仁膝康丸显著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MMP9生成、活化,以及M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生成和软骨细胞Caspase-3活化。结论:桃仁膝康丸可通过抑制基质降解酶的生成与活化、炎症因子的生成及软骨细胞凋亡发挥治疗骨性关节炎功能,其机制涉及软骨基质降解、炎症生物学过程和细胞凋亡通路,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膝康丸 骨性关节炎 细胞因子 软骨细胞凋亡
下载PDF
颈项功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陈佳 费乐怡 +2 位作者 余谦 单婉青 吕立江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82-85,共4页
目的:通过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锻炼干预,比较颈项功和常规米字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痛、压痛阈(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纳入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通过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锻炼干预,比较颈项功和常规米字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痛、压痛阈(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纳入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功法组和常规米字操组,每组各30例。功法组患者采用功法“仙鹤点水”锻炼,常规米字操组患者采用常规米字操锻炼,两组患者每天早晚各锻炼1次,以锻炼4周为一个疗程。锻炼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压痛点筛查,结果得到两组患者压痛点多在肩井穴和C3夹脊穴,并以此作为PPT值的采集点。观察各组患者在锻炼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pain Questionnaire,NPQ)评分及肩井穴和C3夹脊穴的PPT值,并综合评定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锻炼4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PQ评分均较锻炼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肩井穴的PPT值均较锻炼前升高(P <0.05),功法组C3夹脊穴的PPT值较锻炼前升高(P <0.05),常规米字操组C3夹脊穴的PPT值与锻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功法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26/30),优于常规米字操组的63.33%(19/30)(P <0.05)。结论:功法和常规米字操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和压痛,但功法的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功法 颈痛量表评分 压痛阈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下载PDF
整复手法对骶髂关节错位骨盆及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
11
作者 李长辉 汤丽珠 +5 位作者 林斌强 林鑫阳 翁财 余弦 陈彦 陈倩婧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18-21,25,共5页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错位患者在整复手法复位后腰背肌肌张力和对称性,骨盆、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0例,先理筋手法,再行整复手法,前错位60例,...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错位患者在整复手法复位后腰背肌肌张力和对称性,骨盆、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0例,先理筋手法,再行整复手法,前错位60例,采用屈髋屈膝复位法,后错位60例,采用后伸扳法,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后表链肌张力K值、后表链肌张力对称值、骨盆倾斜、扭转、水平旋转情况,以及下肢支撑相、摆动相、足偏角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VAS评分,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肌张力对称性差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骨盆的倾斜、扭转、水平旋转角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步态周期中的支撑相较治疗前延长(P<0.05),摆动相较治疗前缩短(P<0.05),骶髂关节前错位患者较治疗前足偏角变大(P<0.05),后错位患者足偏角较治疗前变小(P<0.05)。结论:整复手法可以降低骶髂关节错位患者腰背肌肌张力,使两侧腰背肌趋于平衡,且能纠正骨盆的偏歪,改善下肢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错位 骨盆 下肢生物力线
下载PDF
无锡“刘氏骨伤”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介绍
12
作者 张强 尹恒 +1 位作者 王建伟 刘光人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5期48-50,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发病率逐年攀升。刘氏骨伤是无锡周边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较为丰富且独特的经验,尤擅以外治法治疗该病,包括膏药、手法等,配合中药内服,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发病率逐年攀升。刘氏骨伤是无锡周边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较为丰富且独特的经验,尤擅以外治法治疗该病,包括膏药、手法等,配合中药内服,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该文分享刘氏骨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刘氏骨伤 中药熏洗 手法推拿
下载PDF
小针刀联合温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13
作者 豆伟 张光正 +1 位作者 袁惠佳 梁子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27-0130,共4页
观察肩周炎治疗中小针刀联合温灸实施效果。方法 2021.1-2023.1、110例肩周炎患者、抽签法、单一组/联合组、小针刀治疗/小针刀联合温灸治疗、55例/组。统计组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肩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观察肩周炎治疗中小针刀联合温灸实施效果。方法 2021.1-2023.1、110例肩周炎患者、抽签法、单一组/联合组、小针刀治疗/小针刀联合温灸治疗、55例/组。统计组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肩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统计组间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单一组,P<0.05。结论 肩周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会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小针刀联合温灸治疗方法,可实现对患者疼痛程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调节,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刀 温灸 肩周炎 血清炎症因子 疼痛评分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中医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急性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14
作者 吴少明 谢永松 王浩 《北方药学》 2024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急性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06月~2021年0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腰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组用针灸治疗,观察组用针灸+独活寄生汤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急性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06月~2021年0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腰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组用针灸治疗,观察组用针灸+独活寄生汤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椎间盘功能指标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急性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腰椎间盘功能,起到了镇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针灸 独活寄生汤 急性腰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红外热像技术辅助下探讨中药薰药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马开好 苟凌云 +5 位作者 陈淋 周亚妮 朱勇 廖明军 郭海 林兰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66-71,共6页
目的:观察中药熏药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疗效系统评价。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KOA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口服艾瑞昔布片,治疗组在... 目的:观察中药熏药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疗效系统评价。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KOA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口服艾瑞昔布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柳州市中医医院中药验方进行膝部中药熏药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经络穴位皮温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主要穴位均温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均温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愈显率进行比较,P<0.05。结论:中药验方熏药治疗方案能改善风寒湿痹型KOA患者的证候和有效缓解疼痛,显著降低KOA评分和提高相应经络穴位的红外皮温,并通过红外热像技术得到证实,可为临床适宜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和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技术 中药熏药 风寒湿痹型 膝骨关节炎
下载PDF
基于粪便代谢组学探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胡秀武 金梦雨 +4 位作者 罗佩蓉 黄辉 耿乐乐 曾景娇 余希婧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0期96-102,共7页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研究长蛇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粪便代谢物的影响,进而探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招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0例,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蛇灸治疗,每周1次,治疗12周。检测强直性脊柱炎...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研究长蛇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粪便代谢物的影响,进而探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招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0例,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蛇灸治疗,每周1次,治疗12周。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再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并使用MetaboAnalyst网站分析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经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志愿者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粪便代谢物有明显区分,共鉴定出36个差异性代谢物,其代谢通路涉及核黄素代谢、鞘脂代谢、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结论:长蛇灸可减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其治疗作用与改善肠道代谢物水平有关,机制涉及核黄素代谢、鞘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蛇灸 强直性脊柱炎 粪便代谢组学
下载PDF
益肾固疏方干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章晓云 刘桦 +4 位作者 柴源 陈锋 曾浩 高振罡 黄有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5-1160,共6页
背景:随着疾病治疗模式的改变及近年来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效果显著。目的:探讨益肾固疏方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 背景:随着疾病治疗模式的改变及近年来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效果显著。目的:探讨益肾固疏方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2例,其中男32例,女70例,年龄71-9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颗粒+阿仑磷酸钠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碳酸钙D3颗粒+阿仑磷酸钠片+益肾固疏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L_(1-4)椎体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评估目测类比评分,检测血清骨钙素、骨桥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评估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有效率。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L1-4椎体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L1-4椎体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骨钙素、骨桥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骨钙素、骨桥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2%,70.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显示,益肾固疏方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可通过调节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减轻患者病痛来显著改善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标志物 益肾固疏方 中医药 临床疗效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源标 林展 +6 位作者 陈燕梅 杨腾辉 赵晓 陈扬声 周燕辉 杨敏超 黄飞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2,共6页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 背景:在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中,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和椎间孔狭窄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适当的手法复位可能会加重颈椎间盘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对施术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和椎间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颈部正常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资料,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依次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Solidworks2017和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构建椎间盘、关节软骨等C_(3-6)颈椎有限元模型;固定C_(5)椎体下终板,在上位椎体(C_3)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垂直向下的50 N载荷,比较实施传统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与颈椎矢状位端提手法和整复时,C_(4)-C_(5)节段椎间盘应力、形变大小及方向、关节囊应力、小关节位移及双侧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8.06 MPa、总形变为1.05 mm,纤维环向左前外膨出;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C_(4-5)椎间盘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为2.60 MPa、总形变为0.90 mm,纤维环向左后方膨出;相比于旋转复位手法,矢状位端提手法在施术时对椎间盘的压力较小(约为颈椎旋转手法的32.3%)、椎间盘形变程度也轻(约为旋转手法的85.7%);(2)实施旋转复位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37 MPa和1.69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2.21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3.8%,左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0.9%;实施矢状位端提手法时,左侧和右侧关节囊韧带最大应力分别为0.27 MPa和1.70 MPa,小关节的总体位移为1.63 mm,右侧椎间孔面积增大约2.6%,左侧椎间孔面积减小约0.9%;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的位移、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改变较小,操作时较为安全;(3)结果提示,与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相比,矢状位端提手法对小关节位移、椎间盘应力/形变程度、关节囊应力和椎间孔面积的改变较小,临床中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应结合生物力学结果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矢状位端提法 传统旋转复位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中拇指推力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少亭 周红海 +5 位作者 侯召猛 陆延 王伟 陈一鑫 陈龙豪 田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3-1828,共6页
背景: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需要医生双手协同操作,进而输出旋扳力和拇指推力,通过对椎间盘产生位移和调节应力分布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对于拇指推力的力学作用及其加载方向对手法效应的生物力学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比较... 背景: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需要医生双手协同操作,进而输出旋扳力和拇指推力,通过对椎间盘产生位移和调节应力分布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对于拇指推力的力学作用及其加载方向对手法效应的生物力学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比较拇指不同推力方向下,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构建L3-5正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然后参考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通过修改L4/5椎间隙高度、髓核体积以及纤维环、髓核、韧带材料参数来模拟椎间盘退变,最终构建L4/5椎间盘中度退变伴左旁中央型突出病理模型;然后以病理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手法向右侧旋扳,以改变拇指推力方向为条件,建立3种操作模式(M1:拇指向左推;M2:拇指向右推;M3:不施加推力),对比3种操作模式下突出物的位移和椎间盘应力,以及小关节软骨的应力、应变。结果与结论:①L4/5椎间盘突出物最大位移值:M1位移为2.6723 mm,M2为1.1561 mm,M3为1.8264 mm,M1>M3>M2;②L4/5椎间盘最大Von Mises应力:M1为1.8467 MPa,M2为0.4190 MPa,M3为1.2579 MPa,M1>M3>M2;③L4/5双侧小关节软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应力变化:M1为0.4855 MPa,M2为0.0267 MPa,M3为0.4414 MPa,M1>M3>M2;右侧软骨接触力:M1为0.0005 MPa,M2为0.0259 MPa,M3为0.0013 MPa,M2>M3>M1,左侧大于右侧,M1数值最高,软骨的应变与接触应力变化现象一致;④提示不同的手法操作模式均会对病变节段椎间盘及附属结构产生一定的生物力学影响;M1操作模式下突出物位移、椎间盘应力以及左侧关节软骨接触的应力、应变最大,能更好地促进椎间盘位移、平衡应力分布及复位小关节紊乱,故操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定点旋转手法 拇指推力 椎间盘退变 骨错缝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中药熏蒸配合巨刺法及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陈文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34-0037,共4页
探讨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中药熏蒸、巨刺法、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疗法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1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78例和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中... 探讨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中药熏蒸、巨刺法、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疗法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1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78例和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药熏蒸及生物反馈仪治疗。对照组患侧巨刺,治疗组健侧针刺,疗程20天。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评分。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治疗组评分更低(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治疗组评分更高(P<0.05);两组肌张力缓解,治疗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IAS评分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熏蒸结合巨刺法及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良好疗效,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巨刺法 中药 ADL SI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