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酒精性肝炎自噬关键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超 练庆海 +3 位作者 尼贝贝 许燕 张彤 张剑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1,共12页
目的筛选酒精性肝炎(AH)的自噬关键基因,探讨AH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2个AH基因芯片和从MSigDB、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得的自噬相关数据集,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取关键基因。... 目的筛选酒精性肝炎(AH)的自噬关键基因,探讨AH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2个AH基因芯片和从MSigDB、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得的自噬相关数据集,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取关键基因。对筛选的关键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免疫浸润分析,构建信使RNA(mRNA)-微小RNA(miRNA)网络,进行酒精性肝病不同分期的自噬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在AH患者和小鼠肝脏组织中验证。结果本研究筛选得到了11个与AH自噬相关的基因(EEF1A2、CFTR、SOX4、TREM2、CTHRC1、HSPB8、TUBB3、PRKAA2、RNASE1、MTCL1、HGF),均为上调基因。在AH患者和小鼠肝脏组织中,SOX4、TREM2、HSPB8、PRKAA2在AH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SOX4、TREM2、HSPB8、PRKAA2可能是AH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炎 自噬 关键基因 生物信息学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基因本体(GO) 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下载PDF
3D打印生物墨水在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杰 胡浩磊 +3 位作者 李硕 岳玮 徐弢 李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451,共7页
背景:通过选用合适的生物墨水,3D打印技术可用以制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代替物,并在人体内发挥作用。近些年来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在再生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目的:介绍3D打印用生物墨水的类型,并综述生物墨水的分类、应用、优缺点... 背景:通过选用合适的生物墨水,3D打印技术可用以制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代替物,并在人体内发挥作用。近些年来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在再生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目的:介绍3D打印用生物墨水的类型,并综述生物墨水的分类、应用、优缺点及未来愿景。方法:以“3D printing,Biological ink,Tissue engineering,hydrogel,Synthetic material,Cytoactive factor,3D打印、生物墨水、组织工程”为检索词,运用计算机检索2000-2022年以来发表在PubMed、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83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在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生物支架制造方法在功能性及结构方面受到的限制,3D打印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物组织复杂的结构,并且具有合适的力学、流变学和生物学特性。生物墨水是3D打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生物材料制备的生物墨水,经打印后产生的生物支架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科研潜力及临床意义,其材料的研究本身也越来越受到专家们的重视。3D打印生物墨水的材料各种各样,有天然材料也有合成材料,还有一些不需要任何额外生物材料的细胞聚集体,并且各种材料在实际运用中的功效各不相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墨水被研制用于组织工程,需要通过充足的实验模拟及设备测试来对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进行分析,从而满足实际的医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墨水 3D打印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复合材料 综述
下载PDF
基于PVDF柔性传感器的不同介质中冲击波波源测量与频谱分析
3
作者 牛海军 徐连胜 +4 位作者 沈飞 吴琼 王立 李沣骥 樊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5,共7页
目的明确体外冲击波系统冲击头在不同介质界面产生的冲击波波源特征。方法采用冲击气压可调的体外冲击波产生与信号采集实验系统,结合聚偏二氟乙烯(PVDF)柔性传感器,通过实验测量方法研究冲击头在不同介质(仿体组织、水和空气)界面产生... 目的明确体外冲击波系统冲击头在不同介质界面产生的冲击波波源特征。方法采用冲击气压可调的体外冲击波产生与信号采集实验系统,结合聚偏二氟乙烯(PVDF)柔性传感器,通过实验测量方法研究冲击头在不同介质(仿体组织、水和空气)界面产生的冲击波形,分析波源的时域特征和频谱特性。结果在相同气压冲击下,冲击头在仿体界面和水界面产生的冲击波波形相似,二者与空气界面产生的冲击波波形存在较大差异,空气界面的正负压绝对值明显减小;不同介质中产生的冲击波频谱特性相似,都存在3个明显的峰值频率,仿体、水和空气中调制频率分别为12.2、8.5、7.2 kHz,载波频率基本无变化(82~83 kHz)。不同气压冲击下,冲击头在同一介质界面产生的冲击脉冲波波形差异不大,冲击气压仅影响冲击波幅度,不影响峰值频率。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介质界面正负压绝对值增大,变化基本呈线性。结论PVDF柔性传感器可以有效测量冲击波波源,不同介质界面产生的冲击波在时域和频域都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简单以空气或水中的冲击波传播特性代替生物组织中的传播特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冲击波设备的评估和临床冲击波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波源测量 PVDF传感器 频谱分析
原文传递
全腕关节置换术后腕关节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悦 蔡兴博 +2 位作者 张必欢 王斌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4,共3页
1人工腕关节发展概述第1代人工腕关节Swanson是由德国医生Gluck采用象牙和硅胶制作成的铰链式假体,其设计不符合腕关节生物力学机制,且硅胶容易老化、破损[1~4]。继而出现第2代假体,包括Volz假体和Meuli假体,为非铰链式[5,6],假体远、... 1人工腕关节发展概述第1代人工腕关节Swanson是由德国医生Gluck采用象牙和硅胶制作成的铰链式假体,其设计不符合腕关节生物力学机制,且硅胶容易老化、破损[1~4]。继而出现第2代假体,包括Volz假体和Meuli假体,为非铰链式[5,6],假体远、近端柄状物以髓内插销的方式嵌插于掌骨与桡骨髓腔中,近端假体与桡骨形成关节窝,远端假体的弧面与近端关节窝形成关节,可进行屈伸与轻微尺桡偏活动[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假体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视觉对人体姿势控制影响的脑功能网络连接机制
5
作者 郭峰 袁维帅 +3 位作者 王新 夏雪莲 董彤彤 任迎慧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2,共8页
目的研究视觉对人体姿势控制影响及其脑功能网络连接机制。方法以15名健康青年为研究对象,要求受试者分别进行30 s睁眼、闭眼的双腿站立平衡,采集平衡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和脑电。对COP进行样本熵(SampleEn)计算... 目的研究视觉对人体姿势控制影响及其脑功能网络连接机制。方法以15名健康青年为研究对象,要求受试者分别进行30 s睁眼、闭眼的双腿站立平衡,采集平衡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和脑电。对COP进行样本熵(SampleEn)计算;对脑电θ、α和β频段,计算相位滞后指数(phase lag index,PLI)构建大脑功能网络,并基于图论计算集聚系数(C)、特征路径长度(L)及小世界网络属性(σ)。结果人体在双腿站立平衡过程中,闭眼COPY样本熵显著高于睁眼(P<0.05)。闭眼α频段PLI平均值显著高于睁眼(P<0.05);闭眼α频段C、σ显著高于睁眼,L显著低于睁眼(P<0.05)。闭眼时α频段额区-中央区-顶区之间的网络连接以及中央区和顶区内连接强度显著高于睁眼(P<0.05)。闭眼时α频段PLI平均值以及C值与COPY样本熵中度呈中度负相关(P<0.05)。睁眼时左前额区、左顶区、左枕区α频段PLI平均值与COPY样本熵呈中度负相关;闭眼时左中央区、右枕区α频段PLI平均值则与COPY样本熵呈中度负相关。结论人体在站立平衡时,当没有视觉信息输入时,身体平衡稳定性下降,同时伴随着脑电α频段的脑网络连接增强以及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需提升。人体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进行姿势控制时,大脑会采用不同的神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平衡 视觉 大脑功能网络 图论 脑电
原文传递
马术骑手髋腰部慢性损伤的影像学和生物力学分析
6
作者 何俊良 程克强 +1 位作者 孙琪 邵明昊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目的 通过分析专业马术骑手腰椎及髋关节影像学和表面肌电信息,了解马术骑手髋部和腰部慢性疾病发病率,探究骑手慢性疼痛的发病原因。方法 选取25名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马术骑手,按照病史分为慢性腰部疼痛组和慢性髋部疼痛组。同时选... 目的 通过分析专业马术骑手腰椎及髋关节影像学和表面肌电信息,了解马术骑手髋部和腰部慢性疾病发病率,探究骑手慢性疼痛的发病原因。方法 选取25名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马术骑手,按照病史分为慢性腰部疼痛组和慢性髋部疼痛组。同时选取12名无髋腰部疼痛普通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髋腰部相关病史资料和髋腰部X线、磁共振成像及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数据。结果 慢性腰痛者腰椎JO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骑手慢性髋关节疼痛相对较轻,但Harr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马术骑手腰部JOA评分与Pfirrmann分级明显相关。而髋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Harris评分与影像学参数无明显相关性。腹直肌、竖脊肌、股直肌、臀中肌和多裂肌在骑坐姿势的均方根振幅大于正常坐位(P<0.05)。结论 马术骑手的慢性腰部疼痛发病原因主要可能与软组织过度劳损和腰椎退变相关;腰-髋矢状位序列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可以反映马术骑手腰部僵硬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术骑手 髋腰部损伤 慢性损伤 影像学检查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主动靶向肾脏作用纳米颗粒在非肿瘤性肾脏疾病中的研发现状
7
作者 刘畅 李林华 付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603-3608,共6页
背景:目前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少,部分系统使用药物存在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在体内循环被迅速降解等问题。目前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相关研究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与纳米颗粒主动靶向相关的病理基础探索也在不断深入。目的... 背景:目前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少,部分系统使用药物存在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在体内循环被迅速降解等问题。目前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相关研究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与纳米颗粒主动靶向相关的病理基础探索也在不断深入。目的:归纳总结目前常见肾脏疾病中已有研究的主动靶向策略。方法: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Nanoparticles,active targeting,target,kidney,kidney 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以“纳米颗粒,纳米粒子,靶向,主动靶向,肾脏疾病,肾脏”为中文检索词,检索2023-07-02前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筛选、归纳、总结,最后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粒子在多种常见肾脏疾病中已有研究。主动靶向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配体受体结合,通过在纳米粒子上修饰配体将其特异性导向肾脏内细胞上的受体,实现主动靶向。在不同肾脏病理条件下,肾脏特定部位的病理变化可能成为主动靶向实现的关键突破点。虽然具有肾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在非肿瘤性肾脏疾病中已有初步研究,但所有研究均处于动物体内实验阶段,距离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工作还要走很远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主动靶向 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医学 肾脏疾病 特异性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修复兔骨软骨缺损
8
作者 王武 樊晓磊 +2 位作者 谢杰 胡懿郃 曾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2-689,共8页
背景:关节骨软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为基础的复合水凝胶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 背景:关节骨软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为基础的复合水凝胶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植入体内后的组织相容性及细胞黏附增殖能力,探讨其对兔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圆柱状多孔聚乳酸支架(孔径分别为1.2,1.4,1.6,1.8 mm),再将聚乙烯醇及羟基磷灰石混合乳液灌入聚乳酸支架中,经过冻融及二氯甲烷溶解后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然后将胶原-壳聚糖-明胶混合液灌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中,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最后经乙醇清洗及冷冻干燥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4组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筛选性能最优的水凝胶进行后续实验。将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植入SD大鼠皮下,苏木精-伊红与Masson染色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状况。在15只兔双侧膝关节股骨滑车制作骨软骨缺损(直径5 mm、深6 mm)模型,左侧植入复合水凝胶(实验组),右侧未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来评估其对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综合孔隙率、含水率、力学测试及扫描电镜结果,得出孔径1.2 mm的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更符合天然软骨的一般特性,用于后续实验;②苏木精-伊红与Masson三色染色显示,随着材料植入大鼠皮下时间的延长,两种材料周边黏附的细胞均明显增多,其中胶原-壳聚糖-明胶植入后的细胞增殖状况更好,可见大量细胞长入其形成的网状结构,且网状结构也逐渐降解;③在兔骨软骨缺损实验中,至术后8周时,Micro-CT检查显示实验组植入的材料和周围骨-软骨整合良好,其表面及内部均有部分骨长入,对照组软骨及软骨下层仍然存在明显的缺损,未形成有效修复;苏木精-伊红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实验组植入复合水凝胶4-8周后即与周围骨软骨发生整合,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逐渐有新生软骨形成,至12周时缺损处大部分被新生软骨覆盖,软骨下层也出现良好的骨长入;对照组至术后12周虽然深层骨缺损大部分修复、浅层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也有一定程度修复,但主要被纤维组织及部分纤维软骨替代;④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材料可仿生天然软骨的结构和功能,在动物实验中能有效修复骨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聚乙烯醇 胶原 壳聚糖 水凝胶 骨软骨缺损
下载PDF
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9
作者 李维彬 杨健 +3 位作者 郭旭 冯艳红 赵晔 孙立山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3DPF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方法采用第4代人工股骨制作成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并分别采用3DPFN固定(3DPFN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PFNA组),模拟骨折模型在... 目的分析三维股骨近端髓内钉(3DPF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方法采用第4代人工股骨制作成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并分别采用3DPFN固定(3DPFN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PFNA组),模拟骨折模型在人体中的轴向受力情况,进行静态极限压力测试和动态疲劳测试。记录轴向静态极限载荷、动态疲劳测试中内固定失效前最大循环次数和极限载荷。结果静态极限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轴向静态极限载荷3DPFN组高于PFNA组(P<0.05)。动态疲劳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失效前最大循环次数3DPFN组多于PFNA组(P<0.05);内固定失效前极限载荷3DPFN组高于PFNA组(P<0.05)。结论3DPF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生物力学 疲劳试验
下载PDF
脊柱生物力学2023年度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爱悯 郭振宇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它具有保护脊髓、支持体重、减缓冲击,并允许躯干灵活运动的功能。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对于全面认识脊柱结构功能、疾病发病机制意义重大。2023年,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脊柱... 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它具有保护脊髓、支持体重、减缓冲击,并允许躯干灵活运动的功能。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对于全面认识脊柱结构功能、疾病发病机制意义重大。2023年,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脊柱基础生物力学的认知,病理条件下脊柱力学特性改变,以及基于生物力学研究基础设计的各种治疗脊柱疾病办法。本文着重分析脊柱生物力学2023年度研究进展,并以几种较为典型的脊柱疾病或病理状态为例进行详解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生物力学 椎间盘退变 脊柱侧弯 力学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术中X线与术前CT图像配准方法
11
作者 崔家礼 王杰 +2 位作者 郭曦 陈彧 舒丽霞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51-157,186,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配准胸主动脉血管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中X线与术前CT图像,为TEVAR支架植入提供精确安全的导航。然而,现有配准算法存在无法有效弥合投影CT图像生成的数字重建影像(digitally reconstru... 目的本研究旨在配准胸主动脉血管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中X线与术前CT图像,为TEVAR支架植入提供精确安全的导航。然而,现有配准算法存在无法有效弥合投影CT图像生成的数字重建影像(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DRR)与X线图像之间的域间差异和难以获得图像分割标签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法来改善这一问题。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配准框架,该框架结合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域自适应网络和基于Transformer的配准网络。基于GAN的域自适应网络将X线图像的风格迁移到DRR图像上,使两者在图像风格上更接近。基于Transformer的配准网络采用CNN与跨模态变换器(cross-modality transformer,CMT)相结合的模式,直接配准X线与CT图像,无需进行图像分割。结果本文在208对标定的TEVAR术中X线与CT图像对上对新的配准方法进行了验证。与其他域适应方法相比,本文所采用的CycleGAN网络作为风格转换模块,有效减小了DRR图像与X线图像之间的域间差异。消融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配准网络中的全局局部感知模块(global-local perception module,GLPM)对提高配准精度具有明显作用,而空间缩减(spatial reduction,SR)则有效缩短了配准时间。通过对比现有方法和本文方法在真实患者X线与CT图像对上的配准效果,本文的方法在配准精度和成功率方面均表现出最佳性能。结论本文提出的新的X线与CT图像配准方法有效克服了现有方法存在的域间差异以及难以获得分割标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图像 CT图像 配准 域自适应 跨模态变换器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轻症患者膝关节三维有限元建模及力学分析
12
作者 周陶勇 杨永盛 +3 位作者 鲁宁 唐浩 杨延东 韩谢川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382-388,共7页
目的:在缺少层厚较薄的CT和MRI数据的情况下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轻症患者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研究胫骨平台内外侧的应力分布。方法:以一名患有轻度KOA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自盆骨至腓骨胫骨远端进行连续断层扫描。将得到的DI... 目的:在缺少层厚较薄的CT和MRI数据的情况下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轻症患者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研究胫骨平台内外侧的应力分布。方法:以一名患有轻度KOA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自盆骨至腓骨胫骨远端进行连续断层扫描。将得到的DICOM格式文件导入至Mimics软件中并通过阈值分割提取膝关节中的骨性结构,将提取出的骨骼进行蒙版编辑、空腔填充、区域增长等操作后导入3-matic中做光顺、包覆处理。在Geomagic Wrap将处理后的骨性结构使用网格医生检查,修复表面缺陷并拟合曲面。以轮廓延展的思路建立相关的软骨、半月板和韧带,并在SolidWorks中以原点重合的方式与骨性结构进行装配。接下来在ANSYS软件中定义材料、设置接触、划分网格、设置约束和载荷,分析在双腿站立下胫骨平台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包括骨性结构、软骨、韧带的完整膝关节模型。在双腿站立状态下,接触应力峰值约为1.21 MPa,位于胫骨平台内侧中部,胫骨平台外侧的最大应力为0.72 MPa,内外侧间室分别承担总载荷的62.7%和37.3%。结论:通过CT提取加软件绘制的方式建立了全膝关节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符合临床预期,通过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可靠,能进行后续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 有限元建模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消防员负重训练姿势仿真分析
13
作者 陈娜 梁漫 +1 位作者 胡毅彤 袁英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目的 研究消防员负重状态下不同训练姿势的损伤风险和疲劳状况,降低其身体损伤和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某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的训练损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针对引起损伤原因中占比最高的运动疲劳因素,使用Jack软件中的下背... 目的 研究消防员负重状态下不同训练姿势的损伤风险和疲劳状况,降低其身体损伤和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某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的训练损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针对引起损伤原因中占比最高的运动疲劳因素,使用Jack软件中的下背部分析、静态强度分析、疲劳度分析、舒适度分析等人因分析工具,对消防员的4种常用射水训练姿势,以及5层楼负重跑、挂钩梯攀爬科目的训练姿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该消防大队消防员损伤的最主要因素是运动疲劳,其引起的损伤占比为69.8%。4种射水姿势均会造成膝、踝关节受伤的风险增加,4种射水姿势的舒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肩扛式、站立式、单膝跪地式、卧倒式。对于5层楼负重跑和挂钩梯攀爬的整个动态训练过程,消防员下背部均不会有增加的损伤风险,但踝、膝关节均有增加的损伤风险。结论 消防员负重训练存在某些训练姿势和部位不适、损伤风险增加等现象。研究结果为预防和降低消防员训练损伤、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以及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员 训练姿势 损伤风险 问卷调查 Jack仿真 职业病
原文传递
无托槽牙齿矫治器个性化设计与3D成型
14
作者 关天民 李新 +1 位作者 马强 翟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目的 对牙齿矫治器开展有限元仿真分析以确定不同工况的矫正量,制定无托槽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案,使熔融沉积工艺成型的矫治器具备个性化的矫治效果。方法 结合患者CT数据逆向重构牙齿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确立牙齿在倾斜、扭转、平移3种... 目的 对牙齿矫治器开展有限元仿真分析以确定不同工况的矫正量,制定无托槽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案,使熔融沉积工艺成型的矫治器具备个性化的矫治效果。方法 结合患者CT数据逆向重构牙齿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确立牙齿在倾斜、扭转、平移3种工况下的矫治量。选择不同弹性模量的材料3D成型不同矫治类型无托槽牙齿矫治器,并测量正畸力。结果 针对不同工况可设计不同的矫治偏移量,从而使矫治器具备个性化治疗效果。无托槽牙齿矫治器的正畸力随着弹性模量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给定工况下,当矫治器材料为热可塑性聚氨酯(TPU)时正畸力最小(90 mN);当矫治器材料为聚乳酸(PLA)时正畸力最大(61.66 N)。结论 设计应根据患者的牙齿情况,在整个矫治过程中每一步矫治所需要正畸力的大小,选择不同弹性模量和不同厚度的无托槽牙齿矫治器对患者畸形牙齿进行治疗,从而实现分阶段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牙齿矫治器 逆向重构 熔融沉积工艺 结构优化 正畸力
原文传递
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结构方程建模及相关分析
15
作者 李翔 李超 +2 位作者 汤炳煌 张少伟 李天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从身体、行为、心理三方面进行多学科整体干预,阐释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的内在机制。方法收集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NSLBP的相关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三维步态分析... 目的从身体、行为、心理三方面进行多学科整体干预,阐释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的内在机制。方法收集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NSLBP的相关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信号、心理量表结论等,将收集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方法分析、建模,形成“多裂肌-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特征模型,以期阐述易筋经“卧虎式”训练治疗NSLBP的作用机制。结果NSLBP患者腰部L5~S1多裂肌sEMG信号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P<0.05)。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频、步速、髋屈曲最大角度、膝屈曲最大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支撑相、摆动相、踝跖屈最大角度均显著降低(P<0.05)。“卧虎式”训练前后患者SF-36评分生理、心理、精神、情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表明平均肌电(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步长对于Roland-Morris评分、SF-36评分均产生0.001水平的显著影响;AEMG、步长对于Roland-Morris评分、SF-36评分产生正向的影响关系;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6,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SEM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模型结果可靠,能够多层面有效阐述易筋经特定动作“卧虎式”治疗NSLBP的作用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筋经 非特异性腰背痛 结构方程模型 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
原文传递
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有限元分析
16
作者 杨洋 史君 +7 位作者 李琨 马渊 张少杰 侯二飞 王超群 陈杰 王星 李志军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8-97,共10页
目的通过建立C_(0)~T_(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1例全颈椎进行CT扫描后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模型,同时设计切除左侧50%、100%的钩突和切除双侧100%的钩... 目的通过建立C_(0)~T_(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1例全颈椎进行CT扫描后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模型,同时设计切除左侧50%、100%的钩突和切除双侧100%的钩突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比较4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化(应力、位移)。结果随着钩突不同范围的切除,椎间盘应力和位移值集中位于C_(5/6)处,随后渐呈递减趋势。椎间盘在切除左侧C_(5)钩突50%后其应力值仅在C_(5)处存在侧别间差异,但在左侧或双侧切除100%C_(5)钩突后其应力值出现了侧别间差异。结论切除不同范围钩突(50%、100%)后可影响颈椎稳定性,且切除范围越大越影响颈椎稳定性。临床在该区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选择最优原则,以最少切除而达到治疗效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突 椎间盘 钩椎关节 颈椎 有限元 力学变化 解剖学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组织黏合剂专利技术分析
17
作者 周丹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2期21-24,共4页
每年在全世界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死亡和不同程度的受伤,在受伤以后往往需要对皮肤和其他损坏的组织进行密封以防止失血过多,异物侵入以及伤口感染恶化导致伤势加重或死亡。目前,在临床上伤口和其他组织... 每年在全世界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死亡和不同程度的受伤,在受伤以后往往需要对皮肤和其他损坏的组织进行密封以防止失血过多,异物侵入以及伤口感染恶化导致伤势加重或死亡。目前,在临床上伤口和其他组织的切口愈合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医生的技术和医疗手段,而切口的闭合最主流的技术的是针线缝合与缝合钉的机械固定。然而,手术缝合线与缝合钉之类的常规缝合技术有很多局限性,在大规模用于液体环境如血管缝合时效率较低,并且容易造成气体和液体的泄露,因为使用时间较长也容易引起组织破损或炎症反应,在伤口愈合以后需要进行拆线,也很容易留下较大的疤痕影响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手段 血管缝合 切口愈合 缝合钉 伤口感染 手术缝合线 伤口愈合 机械固定
下载PDF
生物支架材料及打印技术修复骨缺损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祥宇 王兴 +6 位作者 裴志伟 常家乐 李斯琴 郝廷 何万雄 张葆鑫 贾燕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5,共7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支架材料和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骨成为了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目的:简述当前骨缺损的治疗方式,总结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生物材料及生物打印技术,探讨生物材料和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目前面临的...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支架材料和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骨成为了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目的:简述当前骨缺损的治疗方式,总结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生物材料及生物打印技术,探讨生物材料和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目前面临的挑战。方法:以“bone defect,tissue engineering,biomaterials,3D printing technology,4D printing technology,bioprinting,biological scaffold,bone repair”或“骨缺损,组织工程,生物材料,3D打印技术,4D打印技术,生物打印,生物支架,骨修复”等作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9-01-01/2022-12-01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后经第一作者筛除并追加收录优质参考文献,共纳入93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缺损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基因治疗、骨组织工程技术等,最佳的治疗方式仍没有定论。骨组织工程技术是治疗骨缺损的新兴技术,通过构建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增强骨形成能力的三维结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技术。生物支架材料多种多样,各具特点,有利有弊,单一的生物材料无法满足组织工程骨对支架的需求,通常将多种材料复合互补使支架在满足力学性能需求的同时兼顾生物性能。生物打印技术能对支架的孔隙进行调节、构建复杂的空间结构,更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新兴的4D打印技术引入“时间”作为第四维度,使制备的支架具有动态性,随着智能材料的同步发展,4D打印技术为未来骨缺损高效修复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3D打印技术 4D打印技术 生物打印 生物支架 骨修复
下载PDF
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促皮肤创面的修复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劲 李廷华 +3 位作者 朱海 杨晓 曹俊 朱向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7-1504,共8页
背景:目前临床皮肤创面愈合仍然是一大难题,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材料成为当下组织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因此,研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创面敷料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评估其促大鼠创面愈合的能力。... 背景:目前临床皮肤创面愈合仍然是一大难题,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材料成为当下组织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因此,研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创面敷料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评估其促大鼠创面愈合的能力。方法:①体外实验:采用EDC/NHS体系分别合成了单纯左旋精氨酸、单纯右旋精氨酸及左旋精氨酸与右旋精氨酸联合改性的壳聚糖材料,以醛基化的四臂聚乙二醇为交联剂,通过席夫碱反应构建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依次命名为CS-L、CS-D、CS-DL水凝胶,表征水凝胶的理化性能。将3种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及活死染色评价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通过划痕实验评价水凝胶对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3种水凝胶分别与大鼠红细胞悬液共孵育,评估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将3种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评估水凝胶对细胞产生NO及极化分型的影响。②体内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分为4组,每组9只,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2个2 cm×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CS-L组、CS-D组、CS-DL组创面分别滴加对应的水凝胶,包扎固定。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3,10,21 d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0 d取材,进行M2型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扫描电镜下可见3种水凝胶内部均有明显的互穿网络结构,孔径范围70-200μm;3种水凝胶均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降解性能、自愈合性能及合适的机械强度。3种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血液相容性,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3种水凝胶均具有促进巨噬细胞极化的能力,其中CS-D水凝胶促巨噬细胞极化能力最强;CS-L水凝胶具有促进巨噬细胞产生NO的能力。②体内实验:术后3,10 d,CS-L组、CS-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 d,3种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3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都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术后10 d,对照组创面中仍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其他3组炎症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CS-D组炎症细胞减少较为明显;术后21 d,各组创面上皮修复良好,CS-L组和CS-D组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仍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S-D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多于其他3组(P<0.05)。③结果表明: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可以通过不同机制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精氨酸 水凝胶 壳聚糖水凝胶 巨噬细胞 免疫 创面修复
下载PDF
丝素蛋白/明胶/壳聚糖三维多孔软骨组织支架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谷明西 王常成 +3 位作者 田丰德 安宁 郝瑞胡 郭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2,共7页
背景:软骨缺损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主要临床挑战之一,组织工程是一种结合了工程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的跨学科方法,为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与途径。目的:基于丝素蛋白、明胶和壳聚糖制备多组分复合支架,通过评估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能... 背景:软骨缺损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主要临床挑战之一,组织工程是一种结合了工程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的跨学科方法,为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与途径。目的:基于丝素蛋白、明胶和壳聚糖制备多组分复合支架,通过评估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能,筛选能够适合软骨再生的三维多孔支架。方法:以丝素蛋白、明胶和壳聚糖为基础材料,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4组多孔支架,分别为明胶/壳聚糖支架、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丝素蛋白/明胶支架和丝素蛋白/明胶/壳聚糖支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孔隙率、吸水膨胀率和生物降解率及力学性能等检测筛选出合适的软骨支架。然后将软骨支架与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黏附率、活死染色和增殖活性等检测体外评估多孔支架用于软骨损伤修复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①4组支架均具有多孔结构,综合物理性能检测结果得出丝素蛋白/明胶/壳聚糖支架更符合软骨缺损修复的要求,该支架的孔径为(176.00±53.68)μm,孔隙率为(80.15±2.57)%,吸水溶胀率为(3712±358)%,体外浸泡于含溶菌酶的PBS中28 d后的生物降解速率为(46.87±3.25)%,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②软骨细胞可在丝素蛋白/明胶/壳聚糖支架上良好黏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黏附率增加;CCK8和活/死细胞双染检测结果显示,丝素蛋白/明胶/壳聚糖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③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明胶/壳聚糖支架具有高度水合3D结构、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优越的机械性能,可以为营养物质的转运和软骨细胞的附着、增殖提供良好的网状骨架和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软骨缺损 组织工程 丝素蛋白 明胶 壳聚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