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病程发展中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改变及其与该区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的关系。方法RCS大鼠按出生后病程变化分为15、30、60、90 d 4组(免疫组化每组4只,PCR每组3只),以同龄含色素的正常大鼠(...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病程发展中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改变及其与该区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的关系。方法RCS大鼠按出生后病程变化分为15、30、60、90 d 4组(免疫组化每组4只,PCR每组3只),以同龄含色素的正常大鼠(Long-Evan’s大鼠)作为正常对照。视网膜组织切片DAPI荧光染色观察外核层(outernuclear layer,ONL)厚度的变化;视网膜细胞增殖标记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边缘生发区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中关键分子Shh、Ptc1、Smo和Gli1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RCS大鼠从第15天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ONL逐渐变薄,第90天ONL几乎消失。②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Ki67阳性细胞较少,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生30、60 d组大鼠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多(P<0.05);大鼠各年龄组间比较,60 d组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③60 d组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1、Smo和Gli1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出生后60 d RCS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的激活,可能刺激了该部位细胞短期的增殖。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病程发展中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改变及其与该区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的关系。方法RCS大鼠按出生后病程变化分为15、30、60、90 d 4组(免疫组化每组4只,PCR每组3只),以同龄含色素的正常大鼠(Long-Evan’s大鼠)作为正常对照。视网膜组织切片DAPI荧光染色观察外核层(outernuclear layer,ONL)厚度的变化;视网膜细胞增殖标记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边缘生发区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中关键分子Shh、Ptc1、Smo和Gli1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RCS大鼠从第15天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ONL逐渐变薄,第90天ONL几乎消失。②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Ki67阳性细胞较少,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生30、60 d组大鼠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多(P<0.05);大鼠各年龄组间比较,60 d组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③60 d组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1、Smo和Gli1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出生后60 d RCS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的激活,可能刺激了该部位细胞短期的增殖。
文摘目的探讨长期甲醛固定的大鼠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的最佳消化时间和最佳胰蛋白酶浓度。方法健康♂ 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摘取眼球,放入4%甲醛固定液,固定时间为2 d、2周、4周、3月、5月、7月。分离固定不同时间的视网膜,放入3%、6%、9%胰蛋白酶消化,37℃恒温箱孵育。分别记录固定不同时间的视网膜在3%、6%、9%胰蛋白酶中消化完全所需时间。铺片操作,行 PAS 染色。显微镜下记录视网膜消化情况。结果新鲜眼球常规固定48 h,3%胰蛋白酶37℃消化3.5 h,视网膜消化完全。对于甲醛固定2周及1月的大鼠眼球,采用常规胰蛋白酶浓度(3%),仅延长胰蛋白酶的消化时间至9 h 及14 h,可以达到常规固定组织的消化效果。对于固定3月的大鼠眼球,采用常规浓度的胰蛋白酶仅延长消化时间至22 h,同样可以得到完整的视网膜血管铺片,且提高胰蛋白酶浓度对于缩短视网膜消化时间的影响不大。而对于固定5~7月的大鼠眼球,6%和9%浓度的胰蛋白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视网膜消化的时间至22 h 和28 h,有利于得到相对完整的视网膜血管。结论固定时间短于3月的眼球组织,采用3%胰蛋白酶消化,延长消化时间可达到最佳消化效果。对于固定5~7月的视网膜组织,不仅需要延长消化时间,还需要通过提高胰蛋白酶浓度至6%,才可以获得最佳消化效果的视网膜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