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对焦虑症诊断及疗效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王贵贤 王慧颖 +2 位作者 陈永新 郭新胜 杨焦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表达及其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80例焦虑症患者设为观察组,18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同时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红...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表达及其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80例焦虑症患者设为观察组,18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同时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对焦虑症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受试者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免疫黏附促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β-内啡肽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复合植物花环率均高于对照组,酵母花环率低于对照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6种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诊断焦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747、0.698、0.729、0.722、0.863,6项指标联合诊断焦虑症的AUC为0.991,高于单项诊断效能(Z=4.266、4.760、5.742、4.106、4.022、4.464,P<0.05或0.01)。180例患者中,疗效良好144例,疗效较差36例;疗效良好患者5种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水平均低于疗效较差患者,酵母花环率高于疗效较差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种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预测焦虑症治疗无效的AUC分别为0.786、0.845、0.777、0.866、0.745、0.902,6项指标联合预测焦虑症治疗无效的AUC为0.990,高于单项预测效能(Z=2.880、2.286、3.049、2.662、3.049、2.182,P<0.01)。结论 焦虑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表达异常,且与预后关系密切,检测该指标能为焦虑症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 焦虑症 表达 疗效
下载PDF
广州地区成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参考区间的调查研究
2
作者 何静 熊铁 +4 位作者 何永建 刘志伟 冯丽梅 邱凯 孙德华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49-251,共3页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成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25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体检的1 064名健康者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参数为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成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25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体检的1 064名健康者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参数为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L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MFR%)、高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F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RET-He),健康志愿者按性别分组。另外,收集男女健康者各20份静脉血,进行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呈偏态分布(P<0.05),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参考区间,男性组RET%、RET#、IRF%、LFR%、MFR%、HFR%、RET-He的参考区间分别为0.93%~2.95%、(47.1~147.4)×10^(9)/L、5.60%~20.20%、79.86%~94.40%、5.00%~14.76%、0.30%~6.28%、32.60~37.88 pg,女性组以上参数参考区间分别为0.92%~2.64%、(41.57~118.56)×10^(9)/L、4.47%~18.53%、81.47%~95.53%、4.20%~13.47%、0.20%~5.67%、31.40~37.10 pg。男女组均通过参考区间验证。结论 初步调查了广州地区成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区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参考区间
下载PDF
红细胞输注指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3
作者 陈宇业 吕红 +2 位作者 李倩 申婧佳 石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在临床实践中,红细胞输注需要参考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水平,但不同指南推荐的红细胞输注启动阈值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范围的存在导致输血启动的时机也仍有争议。同时,使用异体血制品就存在着一定发生输血相关感染性损伤或器官损伤的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红细胞输注需要参考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水平,但不同指南推荐的红细胞输注启动阈值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范围的存在导致输血启动的时机也仍有争议。同时,使用异体血制品就存在着一定发生输血相关感染性损伤或器官损伤的风险,因此启动红细胞输注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综述了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动静脉氧差和近红外光谱法这3种新指标以及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等新方法来帮助评估输血指征,为临床医生进行输血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成分输血 限制性输血策略 围术期管理 血液保护
原文传递
治疗性单采红细胞罕见不良反应2例
4
作者 吴玲 甘新宇 +2 位作者 谭强 张利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 通过对2例治疗性单采红细胞患者发生的罕见不良反应的分析,探讨治疗性单采红细胞更多地排除标准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方法 2例有治疗性单采红细胞适应证的患者,使用单采技术从患者体内采集出红细胞保存备用或弃去。结果 其中1例采... 目的 通过对2例治疗性单采红细胞患者发生的罕见不良反应的分析,探讨治疗性单采红细胞更多地排除标准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方法 2例有治疗性单采红细胞适应证的患者,使用单采技术从患者体内采集出红细胞保存备用或弃去。结果 其中1例采集后出现持续性房颤及痛风发作;1例采集中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及采后血红蛋白的持续降低。结论 严格掌握治疗性单采红细胞的排除标准,加强房颤及痛风患者采集全过程监测,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单采红细胞 排除标准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5
作者 游训仪 朱珂慧 +7 位作者 肖晶 吴嘉康 郑诗凡 张阿龙 钟锐 王红 曹晔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目的制备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法制备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纳米粒度仪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包封率,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结... 目的制备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法制备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纳米粒度仪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包封率,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结果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的最优制备条件为:磷脂总量为36 mM,DPPC∶DOPE∶胆固醇摩尔比为7∶2∶1,紫杉醇用量为3 mg,水化介质为3 mg·mL^(-1)Hb-PBS溶液,水化温度为室温,水化时间为0.5 h;平均粒径为(189.17±8.22)nm,多分散系数为0.14±0.023,紫杉醇包封率为(58.27±2.55)%,血红蛋白含量为(0.63±0.05)mg·mL^(-1)。体外细胞实验中,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5倍、被肿瘤细胞摄取量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2倍及ROS生成量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8倍。结论制备了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细胞实验证明其能通过改善缺氧、增加ROS产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望为肿瘤缺氧导致的耐药抵抗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脂质体 紫杉醇 肿瘤 缺氧
原文传递
2018—2021年COVID-19疫情前后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情况分析
6
作者 赵冬雁 马宏伟 +16 位作者 汤丁洁 冯晓荣 田浩 罗孟卓 吴南 林妍 杜霞 傅奇 黄均磊 卢长春 曹晓莉 杨毅 王林 李莹 戚海 王东泰 邱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92-898,共7页
目的对2018—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前后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2021年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的8个数据,包括合格红细胞成分血入库总量(... 目的对2018—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前后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2021年国内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的8个数据,包括合格红细胞成分血入库总量(简称入库总量)、红细胞成分血发放总量(简称发放总量)、每千人口红细胞成分血发放量(简称每千人口发放量)、每千人口400 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成分血发放量[简称每千人口发放量(400 mL)]、红细胞成分血日均发放量(简称日均发放量)、红细胞成分血日均库存量(简称日均库存量)、发放时红细胞成分血平均天数(简称红细胞天数)、红细胞成分血过期量(简称过期量)。根据COVID-19发生时间,2018、2019年数据为疫情爆发前组,2020、2021年数据为疫情爆发后组。结果2018—2021年18家血液中心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数据,疫情前组与疫情后组比较,每千人口发放量(中位数14.68 U>13.92 U)、每千人口发放量(400 mL)(中位数10.16 U>9.21 U)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2020年数据比较,发放总量(中位数117770.38 U>99084.08 U)、每千人口发放量(中位数15.04 U>12.19 U)、每千人口发放量(400 mL)(中位数10.11 U>8.94 U)、日均发放量(中位数322.66 U>270.73 U)减少,红细胞天数(中位数10.50 d<11.45 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2021年数据比较,入库总量(中位数101920.25 U<120328.63 U)、发放总量(中位数99084.08 U<118428.62 U)、每千人口发放量(中位数12.19 U<15.00 U)、每千人口发放量(400 mL)(中位数8.94 U<9.46 U)、日均发放量(中位数270.73 U>324.46 U)、日均库存量(中位数3222.00 U<4328.00 U)增加,过期量(中位数1.50 U>0.00 U)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采供血机构的红细胞成分血供应相关数据(除过期量外)存在显著差异(P<0.05);日均库存量与日均发放量之比疫情爆发后组(中位数12.36 d)大于疫情爆发前组(中位数10.9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机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VID-19疫情对采供血机构的红细胞成分血供应有显著影响,疫情第2年供应能力得到一定恢复,供应情况好转,不同采供血机构在红细胞成分血供应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红细胞成分血 血液供应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京尼平交联人胎儿血红蛋白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燊 张鸿辉 +5 位作者 刘盼和 郝莎莎 王红 刘嘉馨 杨成民 周文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采用京尼平(Genipin,Gnp)对人胎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 isolated from fetal,HbF)交联反应,预期目标为有效聚合率≥70%(分子量在64~600 KD)和平均分子量100~300 KD。方法以HbF为原料,Gnp为交联剂。选择血红蛋白浓度(HbC)、Gnp与HbF... 目的采用京尼平(Genipin,Gnp)对人胎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 isolated from fetal,HbF)交联反应,预期目标为有效聚合率≥70%(分子量在64~600 KD)和平均分子量100~300 KD。方法以HbF为原料,Gnp为交联剂。选择血红蛋白浓度(HbC)、Gnp与HbF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pH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n=3),确定较佳匹配条件。制备三批次京尼平交联人胎儿血红蛋白(Gnp-HbF)样品,检查有效聚合率、二聚体、平均分子量、高铁血红蛋白(MetHb)含量及P50。结果正交试验得出Gnp-HbF较佳匹配条件:HbC为80g/L、Gnp与HbF摩尔比为7∶1、反应时间18h和反应pH为8.5。本条件下Gnp-HbF样品有效聚合率为(73.03±2.03)%,二聚体为(26.97±2.03)%,平均分子量为(167.70±28.40)KD,高铁血红蛋白占比(2.60±0.17)%,P50为(13.13±1.02)mmHg。结论Gnp能很好地交联HbF,所得到的Gnp-HbF制品各项关键指标符合要求,为后续工艺降低了制备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尼平(Gnp) 血红蛋白 正交试验/四因素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
原文传递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郑诗凡 王红 +3 位作者 徐莹璨 吴嘉康 周文涛 郝莎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77-481,共5页
大多数实体肿瘤内血流和氧气供氧不足,缺氧微环境会加速肿瘤恶化,影响肿瘤预后。因此,改善肿瘤组织的氧合状态对提高肿瘤治疗敏感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 HBOCs)是一类携释氧纳米粒子... 大多数实体肿瘤内血流和氧气供氧不足,缺氧微环境会加速肿瘤恶化,影响肿瘤预后。因此,改善肿瘤组织的氧合状态对提高肿瘤治疗敏感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 HBOCs)是一类携释氧纳米粒子,可到达正常红细胞难以通过的障碍性微循环小血管,为缺氧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已有研究证明,HBOCs作为1种潜在的纳米级高效携/释氧剂应用于肿瘤治疗可以增加组织氧合,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缺氧在肿瘤中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血红蛋白类氧载体在肿瘤放疗、化疗、新型动力学治疗和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及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 肿瘤微环境 肿瘤缺氧 肿瘤治疗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亚崇 帅世超 +3 位作者 岳立辉 韩静 王勇 朱喜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90-93,共4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软骨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可引起关节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软骨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可引起关节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对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运动治疗、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治疗、关节腔内激素注射疗法、手术治疗等,但多数是改善症状、减少疼痛,不能有效治愈。随着医学的发展,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修复神经和缓解疼痛的作用,成为治疗KOA的一种新的选择。本文旨在PRP对在KOA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KOA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富血小板血浆
原文传递
GATA结合蛋白1的造血调控功能及其突变导致的红系/巨核系相关遗传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碧莹 王学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85-90,共6页
GATA结合蛋白1(GATA1)是1个重要的造血谱系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特异性调控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此维持这2个系细胞的正常发育成熟。GATA1的功能结构由1个N端转录激活域(N-TAD)和2个锌指结构(NF与CF)构成。GATA1的蛋白序列... GATA结合蛋白1(GATA1)是1个重要的造血谱系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特异性调控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此维持这2个系细胞的正常发育成熟。GATA1的功能结构由1个N端转录激活域(N-TAD)和2个锌指结构(NF与CF)构成。GATA1的蛋白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其改变将导致红系和巨核系相关基因转录失调,从而产生程度不一的临床表型。本文从GATA1的分子结构、在红系和巨核系细胞中的造血调控功能以及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红系/巨核系造血调控紊乱等方面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TA结合蛋白1 红细胞系 巨核细胞系 造血调控紊乱 转录调控 锌指结构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我国地市级血站新冠疫情期间红细胞成分血库存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11
作者 陈委娜 钟建玲 +21 位作者 丁月平 吕伟珍 张剑 鲍琳 燕锋 李丽 褚德旭 胡官林 杨瑞娟 李波 甄晓峰 沈有华 张雯 杨杰 张微 李云飞 柏亮 李宁 梁义安 朱丽莉 袁青松 马清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903-906,共4页
目的评估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地市级血站红细胞成分血库存情况的影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提供参考经验。方法收集2018—2021年相关数据,回顾性分析我国24家地市级血站新冠疫情期间和非疫情期间合格入库红细胞成分血数量、红细胞成分... 目的评估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地市级血站红细胞成分血库存情况的影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提供参考经验。方法收集2018—2021年相关数据,回顾性分析我国24家地市级血站新冠疫情期间和非疫情期间合格入库红细胞成分血数量、红细胞成分血库存使用效率、红细胞成分血日均发放量、400 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成分血发放率、红细胞成分血发放时的平均保存天数、红细胞成分血平均每日库存数量和红细胞成分血平均每日库存数量维持发放时间的差异。结果疫情期间较非疫情期间合格入库红细胞成分血数量(117525.979±52203.175)U和红细胞成分血日均发放数量(156.468±70.186)U增长,但红细胞成分血库存使用效率降低(97.24%±0.51%),均差异显著(P<0.05);400 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成分血发放率(73.88±20.30)%、红细胞成分血发放时的平均保存天数(13.040±3.486)d、红细胞成分血平均每日库存数量(2280.542±1446.538)U、红细胞成分血平均每日库存数量维持发放时间(15.062±7.453)d无明显差异(P>0.5)。结论新冠疫情期间,红细胞成分血库存运行良好,总体库存量维持相对稳定,库存构成和库存期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成分血 库存管理 血液库存 新冠疫情 血液供应
原文传递
去白红细胞储存时间与输血反应关系探讨
12
作者 何流 刘建 +14 位作者 吴钢 王恩 易发艳 谭兴顺 朱诗玙 余锐 陆光辉 刘艳 翟梅 向清 刘平 廖艳华 付志珍 李茂林 黄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89-891,共3页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4家医院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与输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恩施州4家医院自2018—2022年相关病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采集和输...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4家医院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与输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恩施州4家医院自2018—2022年相关病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采集和输血日期、产生的输血反应信息。结果 2018—2022年4家医院共输注去白红细胞69 761袋,发生输血反应166例,其中过敏反应93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3例,其他10例,输血反应总发生率0.24%。发生输血反应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平均储存时间为(20.25±6.31)d,未发生输血反应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平均储存时间为(19.88±5.50)d。将储存时间以7 d为界值进行分析,储存时间为15~21 d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最低。以21 d为区分界值分为储存天数≤21 d和>21 d的2组,2组之间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发生的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且输血反应发生率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储存时间≤21 d和>21 d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输血反应 储存时间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原文传递
石家庄地区用血医院血液调剂现状
13
作者 解雯涛 马印图 +3 位作者 陈莉 刘佳 刘敬闪 李莉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分析石家庄地区临床用血医院血液调剂情况,为医院血液调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临床血液供应。方法通过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SHINOW9.5)和TMIS系统,查询2018—2021年医院血液调剂数据,分析各级医院血液调剂量、频次、品种、血型... 目的分析石家庄地区临床用血医院血液调剂情况,为医院血液调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临床血液供应。方法通过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SHINOW9.5)和TMIS系统,查询2018—2021年医院血液调剂数据,分析各级医院血液调剂量、频次、品种、血型分布等,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018—2021年医院血液调剂1196次,调剂血液产品4648.5 U,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2年呈下降再回升的变化趋势;红细胞类血液调剂3988 U,占调剂量85.79%,为主要血液调剂产品,调剂率2.99‰;二级医院红细胞类血液调剂数量占总调剂量86.13%;二级、三级医院红细胞类血液调剂率分别为1.03%、0.06%,有统计学差异(P<0.05)。A型和AB型红细胞类血液调剂率分别为3.08‰、4.97‰,与B、O型红细胞调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调剂成为二、三级医院避免血液浪费、保障紧急用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管,用血医院应为理顺血液调剂流程提供便利,确保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调剂 用血医院 红细胞类 过期报废
原文传递
悬浮红细胞容量范围的确定及其内部控制标准的建立
14
作者 兰静 徐华 +5 位作者 曹鑫 李佳蔚 丁谨 彭鹏 刘娜 冯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确定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建立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内部控制标准。方法根据健康无偿献血者的筛查标准以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相关要求,计算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值;随机抽取1 U与2 U悬浮红细胞各2410袋进行称量,分别根据“x&#... 目的确定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建立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内部控制标准。方法根据健康无偿献血者的筛查标准以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相关要求,计算悬浮红细胞容量的理论值;随机抽取1 U与2 U悬浮红细胞各2410袋进行称量,分别根据“x±2S”与“x±10%”两种规则确定1 U与2 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将两种规则确定的容量范围进行比较,制定符合本中心实际的1 U与2 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结果1 U与2 U悬浮红细胞的理论容量范围分别为117~160 mL与234~320 mL,抽取的2410袋1 U与2 U悬浮红细胞的实际容量范围分别为142~180 mL与276~393 mL。以“x±2S”为规则制定的1 U与2 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分别为145~181 mL与298~358 mL,以“x±10%”为规则制定的1 U与2 U悬浮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分别为147~179 mL与295~361 mL。质量抽检结果显示,实际容量范围内悬浮红细胞的血细胞比容与血红蛋白含量均符合质量要求。不同地区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综合实际与近两年悬浮红细胞质量抽检的结果,将163 mL±10%与328 mL±10%分别确定为本中心1 U悬浮红细胞与2 U悬浮红细胞容量的内控标准。各地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准确、可行的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容量范围 内部控制标准
原文传递
输注贮存红细胞在炎症条件下对巨噬细胞调节作用的动物实验
15
作者 张艳春 晋晶 吴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676-680,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条件的动物输注贮存红细胞对巨噬细胞(BMDMs)的调节作用以及贮存红细胞输注与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6~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18~22)g/只]4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均通过动物尾静脉注... 目的探讨炎症条件的动物输注贮存红细胞对巨噬细胞(BMDMs)的调节作用以及贮存红细胞输注与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6~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18~22)g/只]4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均通过动物尾静脉注射铜绿假单胞菌200μL/只,并使用吸入式麻醉剂异氟烷(1%~3%)麻醉后,通过小鼠眼后静脉丛,实验组输注鼠源贮存悬浮红细胞(>14 d)400μL/只、对照组每只输注等量新鲜悬浮红细胞(贮存<24 h);于输注后2、4、8 h脱就猝死各结束2组小鼠生命5只,摘取鼠肝,体外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00μL/只)小鼠的股骨、胫骨骨髓来源的BMDMs,流式细胞术检测BMDMs中分化簇86(CD86)、分化簇197(CD197)[巨噬细胞1型(M1)基因特异性标志物]、分化簇209(CD209)[巨噬细胞2型(M2)基因特异性标记]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小鼠肝脏F4/80、M1、M2基因表达水平,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BMDMs中CD86和CD197的表达(%)分别为8688±1.01 vs 79.24±2.65、38.59±3.73 vs 25.95±0.86(P<0.05),CD209(%)为23.88±2.23 vs 21.91±3.58(P>0.05)。输注红细胞后2、4 h,小鼠肝F4/80基因表达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3±0.11 vs 0.75±0.06、0.46±0.06 vs 0.33±0.06(P<0.05),8 h后分别为0.33±0.03 vs 0.35±0.05(P>0.05);输注红细胞2、4、8 h,小鼠肝M1基因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4±0.20 vs 2.46±0.08、9.25±0.55 vs 2.67±0.12、2.80±0.08 vs 2.39±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1.69±0.22 vs 1.13±0.03、1.44±0.24 vs 0.96±0.09、1.31±0.05 vs 0.96±0.0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分别为4.96±0.08 vs 4.28±0.27、4.63±0.04 vs 2.07±0.09、2.28±0.19 vs 1.33±0.03(P<0.05);M2基因中精氨酸1(Arg1)基因表达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81±0.21 vs 0.82±0.18、0.66±0.11 vs 0.58±0.09、0.39±0.17 vs 0.37±0.15,甘露糖受体C型2(Mrc2)分别为0.99±0.91 vs 0.97±0.08、0.98±0.12 vs 1.02±0.11、0.59±0.19 vs 0.57±0.08,重组蛋白163(CD163)分别为1.75±0.20 vs 1.69±0.18、0.22±0.02 vs 0.21±0.01、0.04±0.01 vs 0.03±0.01(P>0.05)。结论实验小鼠输注贮存红细胞明显促进其肝脏组织巨噬细胞朝向M1表型的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存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 红细胞输注 炎症 巨噬细胞 肝组织 小鼠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甘氨酸溶液应用于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的研究
16
作者 王道琳 卓海龙 +2 位作者 刘慧 陈婷婷 骆群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溶液对冰冻红细胞解冻过程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采集日期在6 d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共20袋进行研究。每2袋悬浮红细胞混匀后均分成2袋,分为两组;每组10袋,每袋均为1 U,进行冰冻保存。其中一组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去... 目的探讨甘氨酸溶液对冰冻红细胞解冻过程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采集日期在6 d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共20袋进行研究。每2袋悬浮红细胞混匀后均分成2袋,分为两组;每组10袋,每袋均为1 U,进行冰冻保存。其中一组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去甘油处理(对照组),一组使用甘氨酸溶液进行去甘油处理(实验组)。检测两组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甘油残留量、红细胞内甘油总量、三磷酸腺苷(ATP)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结果与对照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0.90±0.05)g/L、甘油残留量(1.17±0.08)g/L相比,实验组终产品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0.77±0.15g/L)、甘油残留量(0.79±0.33)g/L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ATP含量(4.03±0.38)μmol/gHb和2,3-DPG含量(485.65±78.08)μg/L相比,实验组ATP含量(4.41±0.35)μmol/gHb和2,3-DPG含量(656.28±116.68)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甘氨酸溶液替代氯化钠溶液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达到了保护红细胞的效果,降低了红细胞溶血率和甘油残留量,提升了红细胞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红细胞 ATP 2 3-DPG 溶血率 回收率
原文传递
适宜于地级市的RhD阴性血液采供模式探讨——以山东聊城为例
17
作者 杜振军 张清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本地区(地级市)的RhD阴性血液采集供应模式,提高阴性患者用血需求满足率。方法在不同采集供应模式下(采集模式:2020年不提倡RhD阴性重复献血者随机献血,2021、2022年反之;供应模式:2020年A、B、O和AB型冷藏保存红细胞均不... 目的探索适合本地区(地级市)的RhD阴性血液采集供应模式,提高阴性患者用血需求满足率。方法在不同采集供应模式下(采集模式:2020年不提倡RhD阴性重复献血者随机献血,2021、2022年反之;供应模式:2020年A、B、O和AB型冷藏保存红细胞均不保留库存,采血6 d内制备成冰冻红细胞;2021、2022年分别保存2~6 U库存,剩余部分于采血6 d内制备成冰冻红细胞),分别依据ABO血型、是否预约、是否初次献血、储存温度将RhD阴性血液分组:A、B、O和AB型组,预约献血和随机献血组,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组,冷藏保存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和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组,统计出各组2020—2022年的采集供应数据并进行比对分析。依据RhD阴性患者的用血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把患者分为去外地就医组、输RhD阳性血液组和输RhD阴性血液组,统计用血情况。结果2020—2022年,重复预约献血者捐献的RhD阴性血液占比逐年降低(P<0.05);重复随机献血者捐献的RhD阴性血液占比逐年升高(P<0.05);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供应量占当年RhD阴性红细胞供应量的比例逐年升高(P<0.05);按RhD阴性发放的冷藏保存红细胞供应量占当年RhD阴性红细胞供应量的比例逐年下降(P<0.05);按RhD阳性发放的冷藏保存红细胞供应量占当年RhD阴性红细胞供应量的比例逐年下降(P<0.05);冰冻红细胞库存增加量占当年冰冻红细胞库存量的比例逐年降低(P<0.05)。RhD阴性患者用血需求满足率逐年增高(P<0.05),输RhD阳性血液人数逐年减少(P<0.05),去外地就医人数逐年减少(P<0.05)。结论在聊城地区,适当提倡RhD阴性献血者随机献血,A、B、O和AB型冷藏保存红细胞分别保持2~6 U库存,当高于库存量时,6 d内再制备成冰冻红细胞,既可以提高阴性患者用血需求满足率,也不会造成过多的RhD阴性红细胞按阳性发往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采集供应模式 冰冻红细胞 聊城 地级市
原文传递
术前贫血对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漆宇 张利 +2 位作者 杨俊龙 吴雅娟 袁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贫血对间隔缺损矫治术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2月—2022年3月208名18岁以下间隔缺损(室间隔、房间隔、室间隔合并房间隔缺损)患儿的病历资料。按术前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52例)和非...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贫血对间隔缺损矫治术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2月—2022年3月208名18岁以下间隔缺损(室间隔、房间隔、室间隔合并房间隔缺损)患儿的病历资料。按术前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52例)和非贫血组(156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本情况,术前、术中、术后输血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日的差异。结果本组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5.0%(52/208),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的年龄(岁)0.67(0.33,2)vs 2(1,3),术前体重(kg)6.5(5,10)vs 10.5(8,14),血红蛋白(g/L)102(91.5,107)vs 127(121,134),均P<0.05。术前、术中、术后贫血组和非贫血组输血率:11.54%(6/52)vs 0%(0/156)、92.31%(48/52)vs 72.44%(113/156)、51.92%(27/52)vs 25.0%(39/156),均P<0.05。贫血组vs非贫血组术后ICU停留时间(d)3(2,6)vs 2(2,3),平均住院日19(13,25)vs 14(11,18)d,P<0.05。结论术前贫血是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延长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贫血 间隔缺损 围术期 输血影响 患者血液管理
原文传递
刺激响应型红细胞仿生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强书毓 彭东新 +3 位作者 董晏榕 詹林盛 孙苏静 王小慧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2期282-288,共7页
红细胞是最常用的天然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势:可以逃脱免疫系统清除,进而延长体内循环半衰期;红细胞内部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等协同运作,可增加治疗效果;来自机体的红细胞,其可随血液运输、无障碍穿过组织,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副作用低,... 红细胞是最常用的天然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势:可以逃脱免疫系统清除,进而延长体内循环半衰期;红细胞内部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等协同运作,可增加治疗效果;来自机体的红细胞,其可随血液运输、无障碍穿过组织,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副作用低,载药容量大等特点。因此,近年来红细胞载药系统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其精准靶向释药仍是临床研究的难点,因此,设计新颖有效的刺激响应型红细胞仿生纳米载体,成为红细胞载药相关研究的重点堵点问题。目前,其刺激响应型手段主要包括外源性刺激(光、声、磁、电等)和内源性刺激(酶、pH、ROS等),本文对红细胞仿生纳米载体的不同刺激响应型设计的原理、方法、应用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型 红细胞 仿生载体
下载PDF
改良法在制备冰冻红细胞技术上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刘慧 卓海龙 +2 位作者 王道琳 陈婷婷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改良制备冰冻红细胞的甘油化过程,并对洗涤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及分析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站4℃保存7 d内红细胞悬液(1 U)标本20份,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甘油化过程中,用等渗于生理盐水的0.25 mol/L的甘氨酸溶液,将57%的复方甘... 目的改良制备冰冻红细胞的甘油化过程,并对洗涤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及分析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站4℃保存7 d内红细胞悬液(1 U)标本20份,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甘油化过程中,用等渗于生理盐水的0.25 mol/L的甘氨酸溶液,将57%的复方甘油试剂稀释至40%的甘油溶液,将甘油浓度降低,其他过程不变,对照组在甘油化过程中加入57%复方甘油试剂,将两组制备成冰冻红细胞,置于–80℃冰箱内保存,保存1个月后取出解冻去甘油化,比较两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量指标,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的游离血红蛋白,甘油残余量等指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且实验组的游离血红蛋白(0.60±0.05)、甘油残余量(0.56±0.23)、红细胞内的甘油总量(0.82±0.05)、溶血率(0.33±0.1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三磷酸腺苷ATP(5.34±0.35)、2,3-DPG(538.40±59.9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红细胞回收率(86.9±2.18)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开始溶血时的氯化钠浓度(4.28±0.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溶血时的氯化钠浓度(3.08±0.27)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制备冰冻红细胞的甘油化过程中,用甘氨酸溶液稀释后的40%浓度的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制备的冰冻红细胞,保存1个月后解冻去甘油后的红细胞产品与对照组相比,甘油残余量、红细胞内甘油总量、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与溶血率都显著降低,三磷酸腺苷ATP与2,3-DPG水平显著升高,提高了冰冻红细胞的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甘油化过程 冰冻红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