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对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Ser368位点磷酸化和电传导的影响
1
作者 宋雨婷 文春雷 +5 位作者 李奕 柏雪 高鸿 胡廷菊 王子君 严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6212-6218,共7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心肌低温缺血再灌注后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丝氨酸368位点磷酸化表达下降与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低温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外基质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心肌低温缺血再灌注后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丝氨酸368位点磷酸化表达下降与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低温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外基质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变化对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丝氨酸368位点磷酸化表达和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取16只SD大鼠心脏建立Langendorff体外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8)与低温缺血再灌注组(n=8),对照组用37℃Krebs-Henseleit液平衡灌注15 min后继续灌注37℃Krebs-Henseleit液90 min;低温缺血再灌注组用37℃Krebs-Henseleit液平衡灌注15 min,注射4℃Thomas液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停搏期间周围用4℃Krebs-Henseleit液保护,停搏30 min时半量复灌4℃Thomas液,停搏结束后用37℃Krebs-Henseleit液再灌注30 min。于再灌注即刻至再灌注结束,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脏复跳时间和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通过Mapping Lab多通道电生理标测系统采集平衡灌注15 min(T1)、再灌注15 min/继续灌注90 min(T2)、再灌注30 min/继续灌注105 min(T3)的传导速度、绝对不均匀性和不均匀性指数;再灌注结束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左心室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Ⅳ型胶原蛋白、缝隙连接蛋白43和丝氨酸368位点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未发生心律失常;低温缺血再灌注组有6个心脏发生心律失常,心脏复跳时间与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分别为(25.38±12.02),(158.67±67.68)s。②对照组T1、T2和T3时点的传导等时图均匀且方向规律,T2和T3时点的传导速度与T1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低温缺血再灌注组T2和T3时点的传导等时图不均匀且方向不规律,传导速度慢于T1时点(P<0.01);低温缺血再灌注组T2和T3时点的传导速度慢于对照组(P<0.01);低温缺血再灌注组T2、T3时点的传导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低温缺血再灌注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Ⅳ型胶原蛋白、缝隙连接蛋白43和丝氨酸368位点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或P<0.01)。④结果表明,低温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可能介导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及丝氨酸368位点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表达下调、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离散度增加,增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43 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 再灌注心律失常 细胞外基质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2 Ⅳ型胶原蛋白 工程化组织构建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成涛 孙广江 +2 位作者 戚晓楠 程茗 姚啸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812-2821,共10页
背景:骨质疏松导致的脆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亟需探索其病理生理、潜在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及有效药物。骨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细胞,对骨代谢的维持至关重要。近几年,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被开发用于表征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并逐... 背景:骨质疏松导致的脆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亟需探索其病理生理、潜在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及有效药物。骨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细胞,对骨代谢的维持至关重要。近几年,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被开发用于表征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并逐步应用到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目的:综述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使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9-2023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l cells,osteoblasts,osteocytes,osteoclasts,immune cells,Bone marrow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中文检索词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免疫细胞,骨髓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阅读筛选相关文献,最终纳入8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够深入了解细胞发育、增殖、分化的轨迹及其调控机制。②影响骨密度的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群,其中Sox9是关键的转录因子。③成骨细胞不同亚群中差异表达Runx2控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④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RAB38与组蛋白修饰和转录调控动态变化有关。⑤单细胞层面研究证实,骨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细胞间通讯,破骨细胞可能通过CD160-TNFRSF14配体-受体结合进行细胞间通讯;中性粒/单核细胞与成骨细胞间可能通过RESISTIN通路进行交互;浆样树突状细胞与成骨细胞系通过表皮生长因子通路进行交流;均可以为靶点预测和药物研发提供方向。⑥新的骨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亚群,称为S型内皮细胞,完全起源于骨骺次级骨化中心,甚至比H型血管更具有可塑性。⑦文章从细胞角度总结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表征不同骨组织细胞的分化命运和分化轨迹、识别新的细胞亚群、鉴定细胞调控因子及明确细胞间通讯的研究进展,为探讨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筛选潜在诊断标志物、预测治疗靶点及探究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细胞层面的信息。⑧未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将向单细胞多组学(基因组、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方向及结合其他诸如空间转录组技术为骨组织细胞变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骨质疏松 骨代谢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免疫学 骨髓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纤维肌痛综合征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3
作者 刘雅妮 杨静欢 +5 位作者 陆慧慧 易玉芳 李智翔 欧阳福 吴璟莉 魏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100,共10页
背景:纤维肌痛综合征作为常见风湿病,其发病与中枢敏化及免疫异常有关,但具体过程尚未阐明,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不断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 背景:纤维肌痛综合征作为常见风湿病,其发病与中枢敏化及免疫异常有关,但具体过程尚未阐明,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不断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筛选纤维肌痛综合征潜在的诊断相关标志基因,并分析其免疫细胞浸润特征。方法:对来自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数据集转录谱进行差异分析和WGCNA分析,整合筛选出差异共表达基因,进一步采用机器学习套索回归(LASSO)算法、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VM-RFE)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核心生物标志物,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诊断价值。最后,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评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通路富集。结果与结论:①对GSE67311数据集按照log2|(FC)|>0,P<0.05的条件进行差异分析后获得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WGCNA分析后获得正相关性最高(r=0.22,P=0.04)的模块(MEdarkviolet)内含基因497个,负相关性最高(r=-0.41,P=6×10-5)的模块(MEsalmon2)内含基因19个;将差异表达基因与WGCNA的2个高相关性模块基因取交集,获得7个基因。②对上述7个基因进行LASSO回归算法筛选出4个基因,进行SVM-RFE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5个基因,两者取交集后确定了3个核心基因,分别为重组1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150蛋白(germinal center associated signaling and motility like,GCSAML)、整合素β8(Integrin beta-8,ITGB8)和羧肽酶A3(carboxypeptidase A3,CPA3);绘制3个核心基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739,0.734,提示均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③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记忆B细胞、CD56 bright NK细胞和肥大细胞显著下调(P<0.05),且与上述3个生物标志物显著正相关(P<0.05)。④富集分析结果提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富集途径包括9条,主要与嗅觉传导、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及感染等通路密切相关。⑤上述结果显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多基因参与、免疫调节异常及多个通路失调有关,但这些基因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各通路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 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 免疫浸润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套索回归 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 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 基因集富集分析
下载PDF
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对骨关节炎微环境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4
作者 李志超 杨振国 +4 位作者 王磊 王文波 薛景才 刘文斌 曹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84-2792,共9页
背景: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发生发展的病因学机制尚不清楚。早期骨关节炎的及时诊治十分重要,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外泌体来源广泛,其中包含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如微小RNAs、环状RNAs和长链非编码R... 背景: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发生发展的病因学机制尚不清楚。早期骨关节炎的及时诊治十分重要,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外泌体来源广泛,其中包含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如微小RNAs、环状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s。外泌体ncRNAs可直接从原始细胞递送至邻近或远程细胞,通过细胞间通讯调节细胞活性,在重塑骨关节微环境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总结外泌体来源ncRNAs对骨关节炎关节内微环境的干预作用,以及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阐明其在骨关节炎诊治方面的潜力。方法:以“exosomes,non-coding RNA,osteoarthritis,application,signal pathway,synovial fluid,cartilage cells,cartilage matrix,subchondral bone,mechanism”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最终纳入66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来源ncRNAs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对关节内微环境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外泌体ncRNAs调控关节内炎症反应、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的退化,软骨下骨重塑和细胞间通讯。②外泌体中的ncRNAs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的生物标志物,帮助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与预后。③外泌体ncRNAs可作为骨关节炎的治疗靶点,外泌体携带miRNAs递送到关节的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发挥调控作用。④外泌体ncRNAs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促进细胞间通讯,提高软骨组织工程的效果,修复或再生受损软骨。⑤未来研究者应继续发掘外泌体来源ncRNAs对骨关节炎的干预机制,并可结合最新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之中,这将有效帮助解决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非编码RNA 骨关节炎 关节内微环境 信号通路 软骨退变 生物标志物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
5
作者 燕茹 王凯茹 +2 位作者 张飞燕 贾绍斌 丛广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背景:血管新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干预靶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调控血管新生作用,但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不清楚。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通... 背景:血管新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干预靶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调控血管新生作用,但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不清楚。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Panglao DB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单细胞转录组荟萃分析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群表达丰度和定位。血管新生小鼠和内皮(心内膜)过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小鼠转录组测序数据集探索内皮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2)体内实验验证:建立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对比模型小鼠患侧与健侧缺血后肢7,14和21 d血流灌注情况,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小鼠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CD31的表达定位情况。(3)体外实验验证: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剂(Noggin蛋白)干预组,培养24 h,观察各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内皮细胞是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重要细胞亚群,在血管新生内皮细胞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过表达内皮细胞转录组再分析均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升高,血管新生通路明显激活。(2)缺血7 d小鼠新生血管周围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血管明显增加(P<0.05),缺血2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血管明显减少(P<0.001)。(3)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干预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出芽明显增加,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Noggin明显减少了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P<0.001),并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P<0.01)。(4)结果证实,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调控血管新生作用,靶向性内皮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望改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血管新生 单细胞RNA测序 批量RNA测序 信号通路 后肢缺血模型 成管实验
下载PDF
db/db小鼠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
6
作者 赵奕 冯秀芝 +5 位作者 王智民 陈怡然 杨潇 任艳玲 柳京池 曹文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db/db小鼠是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对评价新药药效及阐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梳理db/db小鼠的遗传背景和病理特征,并收集整理了以db/db小鼠为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 db/db小鼠是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对评价新药药效及阐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梳理db/db小鼠的遗传背景和病理特征,并收集整理了以db/db小鼠为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开展的现代药物、中药及相关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以期为今后本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DB小鼠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模型应用
下载PDF
对分课堂结合情境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于宁 王哲 +6 位作者 井欢 王莹 高原 潘茜 于丹 张新宇 刘春英 《基础医学教育》 202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病理学课程旨在以病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模式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形态结构变化、疾病结局和转归,解释疾病的本质,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为了更好地... 病理学课程旨在以病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模式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形态结构变化、疾病结局和转归,解释疾病的本质,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辽宁中医药大学病理学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对分课堂结合情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依次从对分课堂结合情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实施和成绩评定以及该教学模式下的优势进行讨论,推动具有“两性一度”的高质量病理学课程建设,为全面夯实学生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入拓展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情境教学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26调控微小RNA-331-3p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8
作者 程树林 杜中波 +2 位作者 黄静 张强 李建勇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70-174,180,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926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LINC00926表达用LncRNADisease数据库分析。采用RT-qPCR检测正常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株22Rv1、PC3、C4...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926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LINC00926表达用LncRNADisease数据库分析。采用RT-qPCR检测正常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株22Rv1、PC3、C4-2B、LNCaP、DU-145中LINC00926的表达。选取LINC00926表达最高的前列腺癌DU-145细胞,分别转染LINC00926小干扰RNA(si-LINC00926组)和阴性对照RNA(si-NC组)。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检测DU-145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LINC00926与miR-331-3p的靶向结合。采用RT-qPCR检测DU-145细胞中miR-331-3p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组织LINC00926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RWPE-1细胞比较,LINC00926在前列腺癌22Rv1、PC3、DU-145、C4-2B、LNCaP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且DU-145细胞表达最高(均P<0.05)。si-NC组LINC00926表达水平高于si-LINC00926组(P<0.05)。于24、48、72、96 h,si-LINC00926组DU-145细胞增殖能力低于si-NC组(均P<0.05)。与si-NC组比较,si-LINC00926组DU-145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LINC00926-WT和miR-331-3p共转染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低于LINC00926-WT和miR-NC共转染(P<0.05)。si-NC组miR-331-3p表达水平低于si-LINC00926组(P<0.05)。与si-NC组比较,si-LINC00926组DU-145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周期蛋白依赖激酶3(CDK3)、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LINC00926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下调LINC00926可能通过靶向miR-331-3p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26 微小RNA-331-3p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佳林 张耀东 +2 位作者 娄艳茹 于洋 杨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2-1522,共11页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的治疗有效性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当,但对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总结近年来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的研究进展,探究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方法...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的治疗有效性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当,但对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总结近年来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的研究进展,探究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exosomes,mesenchymal stem cells secrete,extracellular vesicles,mesenchymal stem cells,mechanism”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排除与文章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性文章,同时结合文献追踪的方法,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10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通过递送遗传物质、免疫调节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到靶细胞,通过激活靶细胞抗凋亡和促生存途径,调节血管生成,调节纤维化以及调节免疫微环境,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2)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也得到证实,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可以作为炎症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无细胞替代治疗方法。(3)近年来,经过工程化改造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发挥的治疗作用更加高效,但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的异质性以及成分的复杂性,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4)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靶点,并且未来应结合工程化和基因工程技术等,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特异型、增强型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外囊泡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 免疫调节 组织修复 再生医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酶1基因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炎性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国安 石践 +1 位作者 宋宝国 黄晓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351-5361,共11页
背景:细胞焦亡作为炎症细胞死亡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重组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cell lymphoma 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200μg/mL... 背景:细胞焦亡作为炎症细胞死亡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重组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cell lymphoma 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200μ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以诱导内皮损伤。随后,分别使用50 nmol/L BCL2A1干扰质粒(sh-BCL2A1)和1.5μg/mL组蛋白脱乙酰酶1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 1 gene,HDAC1)过表达载体(pcDNA-HDAC1)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或同时转染pcDNA-HDAC1和BCL2A1过表达载体(pcDNA-BCL2A1)。转染后培养48 h检测BCL2A1和HDAC1的表达水平、细胞活力、细胞焦亡水平以及BCL2A1乙酰化水平。②通过高脂喂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进行体内验证。将500μL BCL2A1和HDAC1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分别或同时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检测BCL2A1和HDAC1的表达水平以及小鼠动脉组织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BCL2A1上调,干扰BCL2A1可改善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此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HDAC1下调,通过促进BCL2A1去乙酰化提高了细胞活力及抑制了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体内实验表明,BCL2A1在高脂喂养的小鼠动脉组织中高表达,而HDAC1低表达。此外,HDAC1通过促进BCL2A1去乙酰化减轻了高脂喂养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组织病变。结果表明,HDAC1可能通过BCL2A1去乙酰化来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进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BCL2A1 HDAC1 乙酰化 细胞焦亡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课程的设计与创新实践
11
作者 张洁 王小平 李孟玲 《医药前沿》 2025年第5期121-125,共5页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通过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理实融合,培养临床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学生获得感...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通过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理实融合,培养临床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学生获得感,培养具有更强临床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新医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病理学 课程 教学模式 临床实践 临床逆向思维
下载PDF
社区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的困境与应对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瑀 罗原 +4 位作者 李峥嵘 周馨媚 童钰铃 赵洋 徐志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118,共9页
慢性病共病是指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共病患者常联用多种药物治疗,给社区全科医生的科学用药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社区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性决策框架,即共病药物治疗... 慢性病共病是指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共病患者常联用多种药物治疗,给社区全科医生的科学用药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社区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性决策框架,即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框架(MDMF)。该框架由社区全科医生接诊共病患者的5个阶段构成,包括“健康问题回顾”“用药综合评估”“医患共同决策”“药物治疗记录”和“安排随访计划”。MDMF能够促使社区全科医生为共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但也对其诊疗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议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以MDMF为核心的培训、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并采取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措施,推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药物治疗决策 决策模型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
下载PDF
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10年研究前沿与热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党小雯 黄海量 +1 位作者 黄雷 王亚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2-760,共9页
背景: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蓬勃发展,相关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但此领域的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的研究情况及研究热点与趋势等内容的可视化分析相对匮乏。目的:展现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研究现状,揭示主要的研究主体,探索... 背景: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蓬勃发展,相关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但此领域的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的研究情况及研究热点与趋势等内容的可视化分析相对匮乏。目的:展现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研究现状,揭示主要的研究主体,探索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此领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2012-2023年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以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共被引为节点生成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932篇文献,碳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年发文量多且增长速度较快;美国发文量较多;中国是该领域的新兴力量,发文量虽然最多,但研究水平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中国科学院是最大的合作网络机构,主要以国内机构为合作对象,缺少与国外知名单位的合作。②关键词分析显示,碳点的绿色合成方式及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次碳纳米材料与癌症光疗、免疫疗法相结合的新方法是未来研究中的重点方向。③共被引动态发展趋势提示,组织工程是生物医学领域碳纳米材料的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碳纳米材料对于心脏和神经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以及作为3D和4D生物打印的生物墨水添加剂。④未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朝着以治疗为中心的精准方向发展,科研人员应加快创建科学有效的碳纳米材料与科技、新型聚合物或有机分子及新治疗方法等结合形成的碳基体系,发挥碳纳米材料的最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材料 生物医学 可视化 共被引 文献计量学 生物安全性 研究热点 癌症 组织工程 Citespace
下载PDF
Compound 3k治疗骨关节炎:调控氧化应激通路改善软骨细胞糖酵解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素蓉 曹士盛 +2 位作者 穆星彤 杨青 张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0,共8页
背景:骨关节炎现已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糖酵解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ompound 3k作为一种新型糖酵解小分子抑制剂,具有抗炎及抗肿瘤等功效,因此可靶向糖酵解,有望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基于... 背景:骨关节炎现已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糖酵解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ompound 3k作为一种新型糖酵解小分子抑制剂,具有抗炎及抗肿瘤等功效,因此可靶向糖酵解,有望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活性氧的氧化应激通路探究Compound 3k在糖酵解过度活跃所导致的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TDC5成软骨细胞,用10 ng/mL白细胞介素1β作用24 h诱导骨关节炎体外细胞模型,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25,0.5,1,2.5,5,10,15μmol/L)Compound 3k的细胞毒性,选出合适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软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以10 ng/mL的白细胞介素1β诱导,治疗组以Compound 3k预刺激2 h后与白细胞介素1β共培养,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炎症水平;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细胞外乳酸脱氢酶及葡萄糖含量;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糖酵解相关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单羧酸转运蛋白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增殖活性下降、糖酵解水平活跃,表现为细胞外乳酸脱氢酶含量增加(P<0.001),葡萄糖含量减少(P<0.001),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P<0.0001)及肿瘤坏死因子α(P<0.001),糖酵解相关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1(P<0.00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P<0.001)、单羧酸转运蛋白1(P<0.001)及缺氧诱导因子1α(P<0.001)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并伴随氧化应激,活性氧过量产生。②与模型组相比,Compound 3k的治疗有效提高细胞增殖活性,抑制过度活跃的糖酵解水平的同时,抑制了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炎症(P<0.001)及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P<0.001),且抑制氧化应激,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水平下调(P<0.0001),活性氧水平下降。③上述结果证实,Compound 3k抑制了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糖酵解及缺氧诱导因子1α/活性氧介导的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糖酵解 Compound 3k 氧化应激 HIF-1α/ROS ATDC5细胞 葡萄糖代谢 白细胞介素1Β 小分子药物
下载PDF
肥胖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亚型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玉晴 王伟 +4 位作者 油惠娟 陈立沅 陈岩 王清路 杨风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832-2841,共10页
背景:巨噬细胞亚型表现出组织异质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很大程度上受肥胖的影响,肥胖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导致的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学原因。目的:通过总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炎症特点及其与... 背景:巨噬细胞亚型表现出组织异质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很大程度上受肥胖的影响,肥胖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导致的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学原因。目的:通过总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炎症特点及其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为靶向特定巨噬细胞亚型探索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肥胖,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代谢性疾病”;英文检索词为“obesity,adipose tissue,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macrophage polarization,metabolic diseases”,依据入选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录用或排除,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9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巨噬细胞具有组织异质性,正常情况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以抗炎M2型常驻巨噬细胞为主,维持组织炎症稳态;发生肥胖时,肥大脂肪细胞周围围绕大量外来浸润性巨噬细胞,并且大部分表现出促炎特点。因此,曾经被认为是促炎M1型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实际上可能是多种促炎亚型的集合。对各种促炎亚型特点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肥胖脂肪组织炎症紊乱的机制。②肥胖情况下,外来浸润性巨噬细胞围绕在肥大脂肪细胞周围形成冠状结构,目前已发现冠状结构中有6种不同亚型,其中大部分表现出促炎特性,少数亚型具备抗炎特点,因此充分发挥抗炎亚型作用的同时抑制促炎亚型的分化可能是缓解肥胖脂肪组织炎症损害的新靶向。③已有研究发现M3、MMe、CD9^(+)、LAM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癌症等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DARC+和MFehi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胰岛素抵抗、铁死亡相关代谢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说明肥胖脂肪组织外来浸润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紊乱是肥胖诱发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各种亚型特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巨噬细胞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 代谢性疾病 肥胖 巨噬细胞极化 促炎 抗炎
下载PDF
黄韧带骨化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16
作者 徐强 秦佳霖 +4 位作者 连泽双 王傲廷 李丁 王烨 王俊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8-636,共9页
背景:既往认为黄韧带骨化在人群中罕见发生,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其发病率逐渐上升,这引起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目的:通过检索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集自1999年以来的有关黄韧带骨化的研究成果,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背景:既往认为黄韧带骨化在人群中罕见发生,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其发病率逐渐上升,这引起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目的:通过检索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集自1999年以来的有关黄韧带骨化的研究成果,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回顾黄韧带骨化的研究历史,指示重要文献,梳理研究热点,为学者寻找研究方向提供思路。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主,搜索并筛选黄韧带骨化相关论文,使用VOSviewer 1.6.19和CiteSpace 6.2.R6软件对年度发文量、研究国家、机构、被引文献、期刊、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47篇文献,自1999年发文量呈螺旋上升,中国研究较日本起步晚,但是发文量后来居上,北京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北京大学的陈仲强教授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②被引用最多的10篇文献中5篇都与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有关。③去除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综合词频和中介中心性的结果发现,“胸椎脊髓病”“硬膜骨化”“微创手术”“后纵韧带骨化”处于领域研究的核心地位。④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黄韧带骨化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在疾病的研究中占比较大。⑤关键词时间线图及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微创手术”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15年前后,是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也是突现开始时间最晚的关键词,2019年开始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关键词“硬膜骨化”的突现尚未结束。⑥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一直处于研究前沿,微创手术方式的开发和研究、黄韧带骨化继发硬膜骨化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骨化 硬膜骨化 脊柱韧带 骨化 治疗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研究现状 CITESPACE VOSviewer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临床病理科教学中的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晓杰 邓会岩 +1 位作者 丁妍 刘月平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比较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临床病理科教学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专业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 目的比较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临床病理科教学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专业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50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授课。对两组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运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理论考试结果显示,对照组培训前理论成绩(83.68±4.01)分,培训后(85.44±3.15)分,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培训前理论成绩(81.84±2.63)分,培训后(87.56±1.26)分,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培训后对照组与观察组阅片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效果方面,如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自主阅读文献能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授课内容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病理的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病理科教学综合效果,有利于临床病理专业住院医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理论知识在实践阅片中的运用,以及相应的科研能力的转化,推进病理教学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LBL教学法 临床病理学 教学效果
下载PDF
机械应力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
18
作者 徐飞 闫金强 柴守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4-1072,共9页
背景: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也日益广泛,通过研究血管的力学特性可以有效地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目的:综述机械应力刺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 背景: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也日益广泛,通过研究血管的力学特性可以有效地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目的:综述机械应力刺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现状,寻找临床治疗潜在靶分子和信号通路,以期改善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检索199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中国知网、PubMed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血管平滑肌细胞,机械应力,剪切力,牵张力,凋亡”;英文检索词为“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mechanical stress,shear stress,stretch stress,apoptosis”,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凋亡都是为了适应血管力学变化而发生的适应性重构。不同部位的平滑肌细胞承受不同的力学刺激,其发病机制也不同。②低剪切力、生理剪切力和高剪切力可通过直接与平滑肌细胞表面分子、受体及蛋白等作用调控凋亡信号分子和抑制增殖实现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调控,该部分未对促进增殖的研究进行综述。③低牵张力、生理牵张力和高牵张力可导致平滑肌细胞凋亡,但仍存在争议。平滑肌表面存在多种力学感受分子(如整合素及受体络氨酸激酶等)可以将力学信号转导为细胞内的化学信号(如Hippo通路),启动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信号,调控平滑肌细胞的凋亡。④总之,不同力学刺激通过多种信号分子,启动多个信号通路共同作用,调控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例如剪切力主要通过刺激分泌前列腺素、转化生长因子等影响Fas/FasL、Akt通路;而牵张力主要通过Yes相关蛋白等调控YAP通路和Notch通路等。这些分子在不同的作用时间,或不同作用强度下可能发挥相反的双向作用,比如,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受到10%生理牵张1 h时,其增殖增加;然而,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牵张12 h后可以减少其增殖。临床可以通过寻找其关键作用时间点干扰力学转导关键分子,达到预防和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机械应力 凋亡 牵张力 剪切应力 整合素 受体络氨酸激酶 G蛋白偶联受体和G蛋白 离子通道
下载PDF
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s在胃癌进展及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
19
作者 王磊 王白燕 +3 位作者 周春光 任晓云 代月优 冯书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434-5442,共9页
背景:肿瘤微环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促进胃癌化疗耐药,其中外泌体miRNAs介导的肿瘤微环境串话可诱导基质重编程,参与肿瘤异质性,并形成有利于肿瘤增殖、迁移、侵袭、免疫逃逸和化疗耐药的微环境。目的:对近年来外泌体mi... 背景:肿瘤微环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促进胃癌化疗耐药,其中外泌体miRNAs介导的肿瘤微环境串话可诱导基质重编程,参与肿瘤异质性,并形成有利于肿瘤增殖、迁移、侵袭、免疫逃逸和化疗耐药的微环境。目的:对近年来外泌体miRNAs在胃癌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方法:以“Exosomal miRNAs,gastric cancer,angiogenesis,apoptosis,proliferation,migration,autophagy,invasion,immune response,chemotherapy resistance,biomarker”为英文检索词和“外泌体miRNAs,胃癌”为中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7-2024年。通过阅读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研究内容相关性差及内容重复的文献,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进行归纳探讨。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可携带miRNA等多种信息物质,通过激活靶细胞上的细胞表面受体、与受体细胞质膜融合及内吞作用3种途径实现细胞间信号传递。②外泌体miRNAs通过调节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血管形成、侵袭转移、免疫应答以及耐药性的形成等多种途径,进而在胃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miRNA与靶mRNA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网络广泛存在于肿瘤发生和人类癌症发展中,不同类型外泌体miRNAs对调控胃癌细胞凋亡具有不同的作用,鉴别不同外泌体miRNAs对胃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通路的影响,合理运用其诱导剂或抑制剂可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进行调控。④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s通过将M1极化型巨噬细胞诱导为M2型,在肿瘤微环境的建立、血管生成、免疫应答及化疗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⑤外泌体miRNAs广泛稳定存在于血液及其他体液中,其在胃癌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诊断、预后及治疗依据。目前作为生物标志物研究较多的外泌体miRNAs包括miR-379-5p,miR-590-5p,miR-29s和miR-21等,其中miR-590-5p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63.7%和86%,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浸润深度密切相关。⑥设计外泌体miRNAs模拟物或抑制物,并利用纳米递送载体(如外泌体、脂质体)将其靶向递送至肿瘤部位以恢复miRNAs正常水平,可能是治疗胃癌的一种新策略。⑦虽然外泌体miRNAs在胃癌患者诊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外泌体miRNAs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而且外泌体的提取及纯化缺乏标准化规模化制备流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微环境 外泌体miRNAs 血管生成 免疫应答 自噬 耐药 诊疗 预后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宫颈癌发展进程的特征代谢谱研究
20
作者 翟青枝 马韵之 +5 位作者 叶明侠 王铭洋 李阳 李莉 孟元光 李立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38,共9页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过程中的代谢谱差异及其用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对43例宫颈癌患者,34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宫颈拭子样本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过程中的代谢谱差异及其用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对43例宫颈癌患者,34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宫颈拭子样本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三组代谢谱均有明显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健康对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宫颈癌之间的代谢差异,并使用Metabo Analyst 5.0对显著差异代谢物进行了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构建区分宫颈癌与健康对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健康对照和宫颈癌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人群的分类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结果:健康对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3组经过滤后共得到1543种代谢物,其中包含407个组间差异代谢物。研究发现内源代谢物PGE2同时存在于3组中,且其表达水平随宫颈病变的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状态。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显示宫颈癌具有特异的癌症相关代谢通路,包括三羧酸循环、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戊糖磷酸代谢等。研究基于代谢产物构建了3种可用于辅助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的预测模型,即全模型、简化模型和PGE2模型。结果表明代谢物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其中全模型及简化模型均可有效区分宫颈癌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癌与健康人群,以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健康人群。前者AUC值分别达到了0.90、0.92和0.84,后者AUC值分别达到了0.81、0.95和0.85。PGE2模型区分宫颈癌与健康对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健康对照的AUC值分别是0.74和0.80。结论:宫颈癌的不同发展进程其代谢谱具有显著差异,且这些代谢物有成为宫颈病变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拭子 代谢谱 非靶向代谢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