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2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管理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吕少诚 贺强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抗凝治疗的指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门静脉血栓目前已不再认为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但是复杂的门静脉血栓会增加肝移植围手术...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抗凝治疗的指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门静脉血栓目前已不再认为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但是复杂的门静脉血栓会增加肝移植围手术期风险,如何恢复门静脉系统血流是临床手术方案决策的难点,合理的术前分型、手术规划和门静脉重建方式是保障肝移植受者远期良好预后的关键。本文就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分型与鉴别,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管理和术中处理,以及门静脉血栓对肝移植结局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分型 血管重建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出血
下载PDF
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
2
作者 王宾 林志东 +3 位作者 王爱珠 文宠佩 王勇 严阳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随访期间病变复发状况。结果16例Ⅲ型RSH临床均表现为腹痛,部分伴膀胱刺激症状;其中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活动性出血。共栓塞19支出血责任动脉,包括每例1支患侧或血肿较大侧腹壁下动脉及3例外伤侧髂内动脉主干各1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87.50%(14/16)。13例接受随访12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RSH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血肿 栓塞 治疗性 腹壁动脉 引流
下载PDF
抗Xa因子在高风险患者群体中抗凝给药的监测作用
3
作者 李雪 杨卫 +4 位作者 李永旺 戴冬雪 马蓓洁 张静波 蔡会欣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387-392,共6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全世界重点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国内外多项VTE防治指南提出了预防策略,但仍有VTE事件的发生。低分子肝素(LMWH)是临床上目前抗凝的首要选择,监测其抗凝疗效,可以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全世界重点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国内外多项VTE防治指南提出了预防策略,但仍有VTE事件的发生。低分子肝素(LMWH)是临床上目前抗凝的首要选择,监测其抗凝疗效,可以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研究表明抗Xa活性水平可以很好地评估LMWH的抗凝效果,本文将对特殊人群在预防性抗凝治疗中抗Xa因子指标的作用进行综述,评估抗Xa因子监测抗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XA因子 静脉血栓栓塞症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效果验证
4
作者 李星 李靖 +1 位作者 赵琼 李汝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193-1199,共7页
目的探讨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检验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治疗方案为滤器放置术的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和未复发患者各200例作为建模组,分析... 目的探讨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检验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治疗方案为滤器放置术的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和未复发患者各200例作为建模组,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定模型的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模型的鉴别效度。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于同一医院就诊的治疗方案为滤器放置术的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的患者166例为验证组,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共纳入首次静脉血栓栓塞症类型、男性、合并血栓后综合征、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该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087,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灵敏度为69.04%,特异度为82.26%,准确度为78.9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鉴别效度。结论首次静脉血栓栓塞症类型、男性、合并血栓后综合征、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可增加无诱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复发风险。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医护人员及时筛查复发的高风险人群,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无诱因 复发 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缺血后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ATP酶失活致神经元自噬流障碍的病理机制
5
作者 雷倩 邓仪昊 何红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4-1042,共9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血管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导致细胞损伤。自噬包括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自噬溶酶体内的降解和清除,这些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血管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导致细胞损伤。自噬包括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自噬溶酶体内的降解和清除,这些过程呈连续状态则称为自噬流。研究发现,脑缺血可导致自噬体与溶酶体间发生融合障碍,从而引发自噬流损伤。细胞内膜融合由3种核心组分介导,即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NSF)ATP酶、可溶性NSF黏附蛋白(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SNAP)及可溶性NSF黏附蛋白受体(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SNAREs)。当SNAREs介导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以非活性的复合体形式存留于自噬溶酶体膜,须被NSF再激活为单体后方可发挥新一轮的膜融合介导作用,而NSF是唯一可再激活SNAREs的ATP酶。新近研究表明,脑缺血可显著抑制NSF ATP酶活性,导致其对SNAREs再激活减少,这可能是自噬体与溶酶体间发生融合障碍并导致神经元自噬流损伤的病理机制。本文就NSF ATP酶失活导致SNAREs互作失调、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以及蛋白水解酶向溶酶体的转运不足引发神经元自噬流障碍的病理机制进行阐述,并针对NSF ATP酶失活改善神经元自噬流的方法进行探讨,为提高脑卒中治疗提供参考并指明深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ATP酶 自噬 神经元 自噬流障碍
原文传递
联合microRNA测序及体外实验探究miR-15b介导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通道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皮建彬 王文会 赵华云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11-17,共7页
目的:探究miR-15b介导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通道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防治心衰的新靶点。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心衰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体内表达差异microRNA;体外实验培养HL-1心肌细胞,通过AngII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 目的:探究miR-15b介导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通道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防治心衰的新靶点。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心衰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体内表达差异microRNA;体外实验培养HL-1心肌细胞,通过AngII诱导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细胞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抑制miR-15b水平,利用qRT-PCR检测miR-15b转染效能及在各组的表达水平;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5b与PINK1靶标关系;运用WesternBlot检测自噬蛋白Beclin-1、LC3B及线粒体自噬通道蛋白PINK1、Parkin等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PINK1、Park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icro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心衰患者外周血清miR-15b水平上调明显[log2(Fold_change)>1;P<0.01],通过对miR-15b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PINK1是其靶标,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确定miR-15b与PINK1之间的靶向关系。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iR-15b的表达增多(P<0.05),自噬蛋白LC3B、Beclin-1水平下降(P<0.01),线粒体自噬通道蛋白PINK1、Parkin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转染miR-15b mimics后上述趋势显著增强(P<0.05);转染miR-15b inhibitor后可逆转上述趋势(P<0.01)。结论:miR-15b可通过介导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水平信号通道调控自噬水平,可能成为心力衰竭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线粒体自噬 miR-15b PINK1/Parkin信号通道
下载PDF
纠正亚低温联合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策略在急诊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付翔宇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纠正亚低温联合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策略在急诊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8例急诊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纠正亚低温联合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策略在急诊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8例急诊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策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纠正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最终强度(MA)、凝固时间(K)、α角]水平、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疼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多巴胺(DA)]水平和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R、K均短于对照组,MA、α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P、PGE2和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允许性低压复苏策略应用于急诊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血栓弹力图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疼痛介质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策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失血性休克 纠正亚低温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策略 血栓弹力图 炎性因子 疼痛介质
下载PDF
口服抗凝治疗增加易栓症患者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风险: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8
作者 张文静 朱铁楠 李魁星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目的 探讨女性易栓症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期间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方法 以2013年1月—2023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出凝血疾病门诊就诊,并接受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女性易栓... 目的 探讨女性易栓症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期间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方法 以2013年1月—2023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出凝血疾病门诊就诊,并接受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女性易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AUB情况,并根据抗凝治疗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女性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前后AUB的发生率,探讨不同抗凝治疗药物对AUB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女性易栓症患者106例,相较于用药前,AUB的发生率显著增加(56.6%比26.4%,P<0.001),以月经过多(48.1%)和经期延长(21.7%)为主要临床表现。相较于华法林,利伐沙班更易导致AUB(OR=3.3,95%CI:1.5~7.4,P=0.003)。在发生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的54例患者中,72.2%(39/54)采取了干预措施,其中经期暂停服用抗凝药是主要干预措施(37.0%),相较于华法林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组患者更易在经期停药(OR=10.4,95%CI:1.2~87.2,P=0.019)。结论 口服抗凝治疗可显著增加女性易栓症患者AUB的发生风险,且利伐沙班相关AUB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华法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抗凝治疗 易栓症 异常子宫出血
下载PDF
冠脉内溶栓在STEMI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沈迪 潘港 龙胜春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冠脉内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51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管高血... 目的:探讨冠脉内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51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管高血栓负荷不同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内抽吸前给药组(n=138)和抽吸后给药组(n=113)。评估两组患者的校正TIMI帧计数(CTFC)、术后1h的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术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结果:抽吸后给药组CTFC低于抽吸前给药组,术后1h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高于抽吸前给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内溶栓可减轻STEMI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溶栓 微循环障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谭景锐 江永鑫 王诗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2,共6页
缺血性心肌病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1]。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代表的血运重建策略是挽救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生命... 缺血性心肌病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1]。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代表的血运重建策略是挽救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生命、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革新,PCI手术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血运重建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下载PDF
多种方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11
作者 关淑君 裴静璇 +5 位作者 洪炳 钟益锴 黄健 张岚 张露 杨蓉美 《青岛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多种方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80例AECOPD患者分为3组,各60例,其中肝素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间歇性气压仪干... 目的 探讨多种方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80例AECOPD患者分为3组,各60例,其中肝素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间歇性气压仪干预组采用间歇性气压仪干预,锻炼联合按摩组实施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均干预7d,比较两组干预3d、7d时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统计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3d及干预7d时3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7d时,3组PT、APTT均低于干预3d, PLT均高于干预3d,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7d时,3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干预3d时高,且肝素组腘静脉、胫后静脉及股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间歇性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干预3、7d时的DVT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ECOPD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间歇性气压仪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均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肝素 间歇性气压仪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鄢婧 王意菊 +2 位作者 齐艳霞 李金月 贾汝福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615-618,622,共5页
目的观察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治疗... 目的观察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治疗干预。2组均治疗干预1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48/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36/5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伤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00%(2/5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00%(9/50),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治疗慢性伤口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降低IL-6及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治疗满意度,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敷料 中药疗法
下载PDF
中医铜砭刮疹在脑梗死偏瘫肢体恢复期中应用的护理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13
作者 杨小玲 蔡月虹 王锦桃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5-77,8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铜砭刮疹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恢复期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福建泉州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中医铜砭刮疹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恢复期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福建泉州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中医铜砭刮疹护理,比较2组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命质量、睡眠质量、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阿森斯睡眠质量量表(A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铜砭刮疹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期中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升其自主生活能力,进而使其生活受到的限制减少,并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铜砭刮疹 脑梗死 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能力 睡眠质量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杨莉 管玉洁 +3 位作者 宋丽丽 苏于泰 林巍 刘炜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972-975,共4页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疾病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导管结局、凝血指标、血管内皮细胞及静脉血管通畅率、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期间导管失用率(1.67%)低于对照组(11.67%),导管保留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研究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0.64±0.28)mg/L、(3.02±0.63)g/L]低于对照组[(0.78±0.21)mg/L、(3.39±0.65)g/L],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4.76±3.61)、(44.63±9.11)s]高于对照组[(12.92±3.82)、(40.70±8.9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1.34±0.28)、(1.42±0.33)、(1.53±0.49)μg/L]均低于对照组[(1.52±0.46)、(1.69±0.59)、(1.85±0.6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个月vWF水平较治疗7 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静脉血管通畅率(95.00%)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保留导管,预防出血和血栓再发生,并且可促进短期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利伐沙班 白血病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运动管理在预防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贠荣纳 杨健丽 刘巧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4期91-94,共4页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运动管理在预防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6例妊娠期高危DVT孕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孕妇均采用运动管理...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运动管理在预防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6例妊娠期高危DVT孕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孕妇均采用运动管理,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DVT发生率、临床指标、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下肢周径和血流速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DVT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孕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孕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大腿、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右股、左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运动管理在预防妊娠期DVT中具有相对较佳的效果,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改善孕妇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促进下肢血液流动,改善下肢周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期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 运动管理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冯毅 梁彦 +5 位作者 邓捷 农昌铭 郑贵雄 岑兴强 曾超 钟宏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93-796,801,共5页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患者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39例ALI患者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组(联合组,n=22)与CDT治疗...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患者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39例ALI患者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组(联合组,n=22)与CDT治疗组(CDT组,n=1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凝血功能、纤溶活性、血管内皮功能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均低于CDT组,住院费用高于CDT组(P<0.05)。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及术后12个月下肢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APTT、TT、t-PA、eNOS水平均高于CDT组,血清Fbg、D-D、PAI-1、ET-1水平均低于CDT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有利于减少ALI患者尿激酶用量,缩短溶栓及住院时间,改善凝血功能与纤溶活性指标,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凝血功能 纤溶活性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超声特征及高危影响因素
17
作者 李靖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607-609,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超声特征及高危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天津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按照是否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4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超声特征及高危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天津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按照是否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45)及无血栓形成组(n=64),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先后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实施超声影像学检查时结果可见静脉管径明显增大,张力也明显增加,管腔内可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管阻塞的情况,在血栓部位的管腔内表现出低回声、中低回声、混合回声的情况。CDFI可见血栓部位管腔部位无明显的血流信号或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的表现,PW可见静脉未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呈现出了期相性减弱的改变。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40岁、手术/外伤史、肿瘤病史患者、Vmax及D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多因素分析可见,年龄>40岁、手术/外伤史、Vmax降低、D增加可作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40岁、手术/外伤史、Vmax降低、D增加可作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对策以达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超声特征 高危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生肌玉红膏联合压力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40例疗效观察
18
作者 陈路路 张静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目的:分析生肌玉红膏联合压力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生肌玉红膏联合压力疗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两组均治疗4... 目的:分析生肌玉红膏联合压力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生肌玉红膏联合压力疗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创面肉芽生长状况、创面面积、疼痛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的创面肉芽生长状况、创面面积、疼痛评分、血清IL-6、IL-1β、hs-CRP水平均降低,且组间进行对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的日常生活影响、局部症状、主观感受评分均升高,且组间进行对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两组间治疗4周后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肌玉红膏联合压力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创面愈合,减轻疼痛,下调炎性因子指标表达水平,提升临床疗效,且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性溃疡 生肌玉红膏 压力疗法 气虚血瘀型 疗效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D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评估研究
19
作者 周莹 刘花艳 刘金阁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D-D)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147例疑似PTS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清D-D水平检测。以下肢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D-D)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147例疑似PTS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清D-D水平检测。以下肢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D-D单独及联合对PTS的评估价值。结果147例疑似PTS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102例;PTS患者的病变血管内径、血管内膜异常占比、瓣膜功能异常占比和血清D-D水平均高于非PTS患者(P<0.05),PTS患者的血流速度低于非PTS患者(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D-D单独及联合评估PTS与“金标准”的一致性高(Kappa=0.880、0.851、0.978,P<0.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D-D联合评估PTS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评估(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单独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D诊断PTS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对PTS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评估价值
下载PDF
有关鼻内镜微创术后患者发生早期晕厥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
作者 李芳杰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从实际出发,分析关于鼻内镜微创术后患者发现早期晕厥的相关因素,同时给出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这一时间段,于我院接受鼻内镜微创手术的220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依据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目的从实际出发,分析关于鼻内镜微创术后患者发现早期晕厥的相关因素,同时给出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这一时间段,于我院接受鼻内镜微创手术的220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依据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1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术后相关因素评估,同时给予针对性措施积极预防患者术后早期晕厥;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的术后护理。对两组患者出现早期晕厥的数量、晕厥患者一般情况以及不同因素状况下患者晕厥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晕厥人数比较上,观察组晕厥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晕厥人数,临床对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研究数据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术中出血量超过400m L且未接受预见性护理的患者晕厥发生率远远超过年龄在35岁以上,术中出血量低于400ml且接受了规范健康教育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内镜微创术后患者出现早期晕厥,与患者血容量不足、体位性低血压以及是否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教育以及护理措施能够积极预防鼻内镜微创术后患者发生早期晕厥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微创 早期晕厥 相关因素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