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朱艳清 饶灵宁 +4 位作者 韩文龙 朱海云 刘轶芳 柏挺 陈永博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是否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胃癌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N分期。对胃周淋巴结标本行病理检查,全部用光镜确定有无癌组织转移,然后分析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间的关系及其对N分期的影响。结果7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是否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胃癌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N分期。对胃周淋巴结标本行病理检查,全部用光镜确定有无癌组织转移,然后分析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间的关系及其对N分期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对N分期评价总的准确性为71.05%。术后标本淋巴结中直径≤1 cm和>1 cm的两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50.74%。结论多排螺旋CT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很高,但N分期中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螺旋CT 淋巴结
下载PDF
脑淋巴引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玉社 公丕欣 夏作理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脑淋巴引流 病理生理学 淋巴滞留性脑病
下载PDF
淋巴液对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敏 牛春雨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9-10,共2页
为探讨肠淋巴液对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的影响,对SMAO休克大鼠给予肠淋巴液或血浆治疗,并以生理盐水对照,观察其对血压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夹后90min起,肠淋巴液治疗组的血压显著于高对照组,其4h存活率也显... 为探讨肠淋巴液对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的影响,对SMAO休克大鼠给予肠淋巴液或血浆治疗,并以生理盐水对照,观察其对血压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夹后90min起,肠淋巴液治疗组的血压显著于高对照组,其4h存活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血浆组与对照组血压和存活率未见这差异。提示肠淋巴液对SMAO休克具有提升血压及延长存活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液 血压 肠系膜 动脉闭塞性休克 SMAO 休克
下载PDF
淋巴滞留性脑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颜波 陈玉社 +2 位作者 袁慧 牛敬忠 孙保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3-505,共3页
关键词 淋巴滞留性脑病 组织缺血缺氧 脑淋巴引流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疾病 大分子物质 颅内压升高 brain
下载PDF
实验性淋巴滞留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颜波 吴家锋 +3 位作者 陈玉社 袁慧 牛敬忠 孙保亮 《中国微循环》 2009年第4期322-324,共3页
关键词 淋巴滞留性脑病 实验性 脑淋巴引流 中枢神经系统 大分子物质 颅内压升高 内皮细胞 生理功能
下载PDF
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在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6
作者 李化民 王红 +1 位作者 张凤珍 马志华 《微循环学杂志》 1994年第3期15-17,T001,共4页
通过夹闭成年大耳白兔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后松夹,复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SMAO休克),以血压下降50%为指针。休克组兔颈动脉血压下降,血气的变化为:PH值降低、PaCO_2降低、BE负值增大,微循环... 通过夹闭成年大耳白兔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后松夹,复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SMAO休克),以血压下降50%为指针。休克组兔颈动脉血压下降,血气的变化为:PH值降低、PaCO_2降低、BE负值增大,微循环障碍。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数值前后变化不显著。结果表明:酸中毒、微循环障碍,在SMAO休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闭塞性休克 酸中毒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SMAO休克 血液流变性 发生机理 溶酶体酶 氧自由基 循环血量 血液粘度 血液气体 内毒素
下载PDF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郑扬康 梁倩倩(综述) 王拥军(审校) 《微循环学杂志》 2022年第2期72-75,82,共5页
淋巴管栓是指栓子在淋巴管内形成,导致淋巴管回流功能受阻的病理改变。本文从淋巴管的解剖与生理功能、淋巴液的凝固过程、不同疾病继发淋巴管栓的形成机制、淋巴管栓的检测方法和治疗等五个方面综述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认为建立多种淋... 淋巴管栓是指栓子在淋巴管内形成,导致淋巴管回流功能受阻的病理改变。本文从淋巴管的解剖与生理功能、淋巴液的凝固过程、不同疾病继发淋巴管栓的形成机制、淋巴管栓的检测方法和治疗等五个方面综述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认为建立多种淋巴管栓模型和发明淋巴管栓的检测仪器,临床上全面观察淋巴管栓的疾病特点,优化淋巴管栓的诊治方案,实现淋巴管栓从基础研究至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栓 淋巴回流 凝固机制 诊治方法
下载PDF
内淋巴积水的产生机制及病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杜镐 钟时勋 《智慧健康》 2022年第11期23-27,共5页
内淋巴积水是内淋巴体积增大导致内淋巴间隙扩张的病理表现。继发性内淋巴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内淋巴吸收障碍。本文对内淋巴积水可能的产生机制和继发性内淋巴积水的病因进行叙述,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内淋巴积水 内耳病理 前庭疾病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
9
作者 高杰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2期41-46,共6页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研究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实验性慢性淋巴水肿皮肤胶原增生的定量测定
10
作者 闻胜华 朱希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关键词 淋巴水肿 胶原 定量测定
原文传递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诊断观察
11
作者 谢家斌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123-123,共1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诊断观察。方法对2004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采用CT和MRI进行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发病灶36例,多发12例,共62个病灶。病灶分布于... 目的探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诊断观察。方法对2004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采用CT和MRI进行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发病灶36例,多发12例,共62个病灶。病灶分布于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区、胼胝体、小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I图像多呈等或略长T1、T2信号,增强后34例肿瘤实质呈均匀性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呈欠清晰或不清晰,边缘大多具有"毛刺征",有不同程度占位及水肿区。结论 CT和MRI对该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CT MRI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糜漏并感染一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童文伟 吴海燕 +2 位作者 刘玉军 王红梅 张艳君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26-26,33,共2页
乳糜漏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很少见的并发症,其治疗尚无统一标准,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7月收治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乳糜漏并感染,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糜
原文传递
淋巴滞留性脑病对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冬雁 潘燕 +5 位作者 刘尚明 王立言 孟延 徐红岩 李红宇 魏蜀一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0,75,共6页
目的研究淋巴滞留性脑病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阻断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将Wistar大鼠80只制作成淋巴滞留性脑病(LE)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淋巴滞留性脑病组(LE组)各40只,每组又分为术后1、7、14、21 d 4个子组。采... 目的研究淋巴滞留性脑病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阻断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将Wistar大鼠80只制作成淋巴滞留性脑病(LE)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淋巴滞留性脑病组(LE组)各40只,每组又分为术后1、7、14、21 d 4个子组。采集肢体Ⅱ导联心电信号,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延髓头端腹外侧(RVLM)区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VLM区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LE组心率变异性增大、心率减慢(P<0.05),迷走神经调节增强,RVLM区出现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组织水肿,超微结构可见神经细胞凋亡、髓鞘破裂,eNOS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LE造成大鼠脑组织结构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损伤,损伤的机制可能部分与下调eNOS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滞留性脑病 心率 一氧化氮合酶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原文传递
脑淋巴液滞留对大鼠前额叶皮质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量的影响及羟基红花黄素A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龙凤 潘燕 +4 位作者 刘尚明 王立言 张岫美 徐红岩 李红宇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1,共5页
目的观察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形态学损伤及该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量,探究羟基红花黄素A(HSYA)对淋巴滞留性脑病(LE)大鼠的作用。方法 6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HSYA组和LE组,每组分为1、7、14 d 3个子... 目的观察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形态学损伤及该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量,探究羟基红花黄素A(HSYA)对淋巴滞留性脑病(LE)大鼠的作用。方法 6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HSYA组和LE组,每组分为1、7、14 d 3个子组。HSYA组和LE组行结扎并摘除颈部淋巴结操作;HSYA组手术当天和术后腹腔注射给药,SHAM组和LE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于术后第1、7、14天各取5只行多聚甲醛灌心取前额叶皮质区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量;同时,每组取2只大鼠的前额叶皮质区脑组织,制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LE组神经细胞形态不规则,核染色加深、核膜破裂,其他两组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显示,LE组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量显著上升,术后1 d组表达量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并分别与另两组的1 d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LE组核仁消失、髓鞘断裂等,其他两组未见上述改变。结论淋巴液的脑内滞留诱发前额叶皮质区神经细胞合成大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可导致神经细胞形态的损伤,HSYA可以降低该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并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淋巴液滞留 前额叶皮质区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羟基红花黄素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