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芝提取物通过Nrf2/ARE通路对肝硬化小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1
作者 陈皓 郭丽 +1 位作者 于晓涛 王瑞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目的]探讨灵芝提取物(ganoderma lucidum extract,GLE)对肝硬化小鼠的肝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只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小鼠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混悬液诱导肝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GLE低(50 mg/kg·d)、中(... [目的]探讨灵芝提取物(ganoderma lucidum extract,GLE)对肝硬化小鼠的肝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只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小鼠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混悬液诱导肝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GLE低(50 mg/kg·d)、中(100 mg/kg·d)、高(200 mg/kg·d)剂量组,对照组及模型组均灌胃等量0.9%氯化钠溶液。计算肝脏指数;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中谷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性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以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和核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及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损伤明显,肝脏指数,血清ALT、AST活性,TC、TB及Cr水平,肝纤维化程度,肝细胞凋亡指数,血清TNF-α、IL-1β、IL-6及MDA水平,α-SMA及Collagen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血清SOD和GSH-Px活性、肝组织总Nrf2和核Nrf2、HO-1、NQO1及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GLE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损伤逐步减轻,肝脏指数,血清ALT、AST活性,TC、TB及Cr水平,肝纤维化程度,肝细胞凋亡指数,血清TNF-α、IL-1β、IL-6及MDA水平,α-SMA及CollagenⅠ蛋白表达降低(P<0.05),血清SOD和GSH-Px活性、肝组织总Nrf2和核Nrf2、HO-1、NQO1及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GLE可减轻肝硬化小鼠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肝功能,这可能与激活Nrf2/ARE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干预肝纤维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提取物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肝硬化 肝功能 炎症反应 肝纤维化
下载PDF
普鲁士蓝纳米颗粒促进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 被引量:1
2
作者 贝颖 李文靖 +6 位作者 李美运 苏梦 张津 黄玉 朱彦兆 李嘉丽 武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6-1532,共7页
背景: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菌感染是糖尿病创面难愈合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种无机纳米材料以其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皮肤创面愈合的治疗,但抗氧化和抗炎方面的作用有限。目的:考察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抗氧化、抗炎和光热抗菌多方面的糖尿病... 背景: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菌感染是糖尿病创面难愈合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种无机纳米材料以其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皮肤创面愈合的治疗,但抗氧化和抗炎方面的作用有限。目的:考察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抗氧化、抗炎和光热抗菌多方面的糖尿病创伤修复的效果。方法:制备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并进行表征。(1)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普鲁士蓝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在过氧化氢条件下,检测普鲁士蓝纳米颗粒的细胞保护作用及活性氧荧光表达;检测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分解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考察普鲁士蓝纳米颗粒抑制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普鲁士蓝纳米颗粒的光热抗菌能力。(2)体内实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ICR小鼠模型,使用打孔器在背部建立直径6 mm全厚皮肤创面,分对照组(未给予治疗)、普鲁士蓝组及普鲁士蓝光照组干预,观察创面愈合与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25-200μg/mL质量浓度下对细胞无毒性;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条件下过度活性氧的产生及对细胞的杀伤,对过氧化氢有降解活性且具有很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普鲁士蓝纳米颗粒还显示出显著的抗炎活性,并且在光照后显示出极强的抗菌能力。(2)体内实验:造模14 d后,普鲁士蓝组、普鲁士蓝光照组创面明显缩小,其中普鲁士蓝光照组创面愈合速度最快。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显示,普鲁士蓝组、普鲁士蓝光照组创面可见大量的肉芽组织形成及胶原沉积,其中以普鲁士蓝光照组最多;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普鲁士蓝组和普鲁士蓝光照组α-SMA和CD31表达明显增多(P<0.05),F4/80表达明显减少(P<0.05),其中以普鲁士蓝光照组改善更明显。(3)结果表明,普鲁士蓝纳米颗粒通过发挥抗炎、抗氧化及抗菌作用促进糖尿病小鼠模型皮肤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纳米颗粒 光热治疗 糖尿病小鼠模型 活性氧清除 巨噬细胞极化 创面愈合
下载PDF
翻译调控在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进展
3
作者 陈伟 彭金梅 聂开瑜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目前纤维化疾病的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其带来的医疗负担不容小觑。纤维化疾病病因涉及创伤、感染、代谢或自身免疫等多方面,研究发现纤维化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但尚未阐明其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蛋白质是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因... 目前纤维化疾病的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其带来的医疗负担不容小觑。纤维化疾病病因涉及创伤、感染、代谢或自身免疫等多方面,研究发现纤维化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但尚未阐明其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蛋白质是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翻译水平探究纤维化疾病的分子机制可能是有效的研究方案。本综述基于数据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等)检索文献,回顾近5年关于翻译水平调控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拟通过总结推动人们对纤维化分子机制的认识。我们总结了在翻译的起始、延伸以及终止阶段对纤维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例如翻译起始因子家族的在翻译起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延伸因子在肽链延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识别终止密码子在翻译终止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总结了其他在翻译水平有重要作用的因子,例如微小RNA、转运RNA、小核糖体RNA及长非编码RN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蛋白质合成 翻译水平调控
下载PDF
miR-146a-3p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
4
作者 叶嘉鹏 王建伟 +5 位作者 吴毛 李绍烁 汪国澎 王浩阗 唐志 邵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4048-4053,共6页
背景:mi R-146a-3p水平改变是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常见事件,mi R-146a-3p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的具体机制尚未被研究。目的:验证mi R-146a-3p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方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 背景:mi R-146a-3p水平改变是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常见事件,mi R-146a-3p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的具体机制尚未被研究。目的:验证mi R-146a-3p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方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每组6只。术后2周对大鼠脊髓组织进行了RNA-Seq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log2FC>2),同时挑选出Genecards数据库中脊髓损伤相关基因(Score>20),再通过Targetscan预测mi R-146a-3p的靶基因,取这3个基因集交集,筛选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基因。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脊髓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水平。将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为NC组、NC-mimics组和mi R-146a-3p mimics组,用Annexin-V/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i R-146a-3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下降(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较假手术组上升(P<0.05)。与NC组和NC-mimics组比较,mi R-146a-3p mimics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增殖能力下降(P<0.01),迁移数量减少(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mi R-146a-3p表达量下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量上升;在星形胶质细胞中mi R-146a-3p靶向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miR-146a-3p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瘢痕
下载PDF
伴MELF生长方式的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的研究
5
作者 韩莉 谢玉汶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8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伴微囊性、伸长、碎片状(MELF)生长方式的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9年1月新疆巴州人民医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的72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判定MEL... 目的探讨伴微囊性、伸长、碎片状(MELF)生长方式的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9年1月新疆巴州人民医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的72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判定MELF浸润情况,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7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伴MELF生长方式的子宫内膜样癌(伴MELF浸润组)占16.7%(12/72);不伴MELF生长方式的子宫内膜样癌(不伴MELF浸润组)占83.3%(60/72)。不伴MELF浸润组的年龄、绝经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MELF浸润组的病理分级、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等与不伴MELF浸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MELF浸润组中,ER、PR、Ki-67、P16、C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6.7%、91.6%、100.0%、100.0%。不伴MELF浸润组中,ER、PR、Ki-67、P16、CK呈棕黄色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随访期内患者均无肿瘤转移与肿瘤复发情况发生。结论MELF浸润在子宫内膜样癌中比较常见,伴MELF生长方式的子宫内膜样癌ER与PR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LVSI阳性率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微囊性 伸长 碎片状
下载PDF
栀子苷抑制HSP70释放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舒寅 甘珮荣 +2 位作者 王言 卜妍红 吴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4,共11页
目的探讨栀子苷(geniposide,GE)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是否与调控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的释放有关。方法在大鼠背部和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 目的探讨栀子苷(geniposide,GE)改善风湿热痹证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是否与调控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的释放有关。方法在大鼠背部和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与鸡Ⅱ型胶原蛋白(chicken type II collagen,CCII)等体积混合物,构建CIA模型,在此基础上,给予风湿热刺激,建立风湿热痹证CIA大鼠(CIA rats with moist heat arthralgia spasm syndrome,CIA-S)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组,给药组分别用GE(60、120 mg·kg^(-1)·d^(-1))、MTX(0.5 mg·kg^(-1)·3d^(-1))灌胃两周,取材。观察大鼠体质量、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AI)等评价模型情况,关节表面温度和血流变指标评价热痹模型热属性,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病理,多普勒彩超检测血流信号,免疫组化和Westre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HSP70、CD31、VEGF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HSP70含量。EdU染色、细胞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以及成管实验探究HSP70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增殖、迁移、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CIA-S组关节肿胀,热属性明显,血管新生强烈,滑膜组织异常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微血管形成;CIA-S组与CIA组比较,关节红肿程度加重,炎症峰值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消退缓慢,血管新生与HSP70表达更为强烈。GE给药组呈剂量依赖性,有效改善关节炎症状,减少HSP70含量。细胞实验结果表明,GE抑制HSP70的表达和释放,进而抑制HSP70诱导的HUVECs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增强。结论GE有可能通过抑制HSP70的释放改善风湿热痹证CIA大鼠血管新生,进而改善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热痹证CIA大鼠 HSP70 血管新生 栀子苷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热应激
下载PDF
异补骨脂素通过促进骨形成加快骨折愈合
7
作者 吴西 王中琪 +3 位作者 高玉海 魏振龙 柏鑫 陈克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8,共9页
目的 研究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ISO)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2月龄体质量为(20±2)g雄性C57BL/6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Model)组和异补骨脂素治疗(ISO)组,每组25只,ISO组灌服40 mg/kg的ISO,Mode... 目的 研究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ISO)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2月龄体质量为(20±2)g雄性C57BL/6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Model)组和异补骨脂素治疗(ISO)组,每组25只,ISO组灌服40 mg/kg的ISO,Model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取服药第7、14、21、28天术侧胫骨,采用Micro-CT扫描骨折区域量化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并通过HE染色观察骨折断端愈合及塑形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服药14 d小鼠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eptide,PINP)骨形成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服药7、14 d小鼠胫骨骨痂组织中CollagenⅠ、Runx2、BMP2、OSX和VEGF蛋白的表达含量。通过血管灌注观察服药28 d后骨折区域骨痂微血管,量化分析血管体积分数及血管直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服药14 d后胫骨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ISO组的愈合进程快于Model组。Micro-CT量化结果显示,服药7 d后ISO组的BV/TV高于Mode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d后ISO组的BV/TV明显高于Model组(P<0.05);21 d后ISO组的BV/TV明显低于Model组(P<0.05);28 d后ISO组的BV/TV明显低于Model组(P<0.05)。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显示ISO组BALP和PINP含量均显著高于Model组(P<0.05)。骨组织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ISO组的CollagenⅠ、Runx2、BMP2、OSX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odel组(P<0.05)。血管造影结果示,ISO组血管体积分数明显高于Model组(P<0.05),ISO组血管直径明显高于Model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SO组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Model组(P<0.05)。结论 异补骨脂素可以提高成骨细胞活性,提高相关骨形成蛋白的表达量,加快造血组织进入来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补骨脂素 骨折愈合 骨重建 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抑制器官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祝鑫瑜 刘兰花 +1 位作者 于桂巧 张一萍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器官纤维化是组织损伤与修复反复失衡的结果,寻找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因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旁分泌作用、自动归巢能力,在抗炎及抗纤维化治疗中显示出了良... 器官纤维化是组织损伤与修复反复失衡的结果,寻找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因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旁分泌作用、自动归巢能力,在抗炎及抗纤维化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抑制各器官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化 归巢 旁分泌 分化
下载PDF
对羟基苯甲醛对实验性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卢曦 马怡晗 +3 位作者 覃兵 王宇晖 徐笑天 段小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5-692,共8页
目的基于小鼠肠纤维化模型、体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模型探讨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HD)对小鼠肠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qPCR、Western blot等实... 目的基于小鼠肠纤维化模型、体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模型探讨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HD)对小鼠肠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qPCR、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验证HD对小鼠肠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在体内实验中,相较于正常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肠纤维化模型组小鼠结肠缩短,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升高,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升高,Ⅰ型胶原(collagenⅠ)明显表达升高。在使用4、10、25 mg·kg-1HD治疗后,相较于模型组,缓解了小鼠结肠缩短,且组织病理评分、CVF及collagenⅠ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而在体内外实验中,相较于模型组,HD都能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肠组织和IEC-6细胞中EMT相关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钙黏素(N-cadherin),升高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HD能够通过抑制EMT改善实验性肠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苯甲醛 肠纤维化 炎症性肠病 胶原沉积 上皮间质转化 cadherin-switch
下载PDF
微小RNA在血管细胞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10
作者 郑浛君 严茂胜 +2 位作者 肖斌 贾艳霞 潘思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5879-5883,共5页
人类基因组在转录水平上非常活跃,有超过98%的被转录为非编码RNA(ncRNAs)[1]。这其中微小RNA(miRNAs)是一种由内源基因编码的,成熟后包含18~24个核苷酸的单链RNA分子[2],它主要通过靶向抑制信使RNA即mRNA的3′ 非翻译区(3′UTR)翻译或... 人类基因组在转录水平上非常活跃,有超过98%的被转录为非编码RNA(ncRNAs)[1]。这其中微小RNA(miRNAs)是一种由内源基因编码的,成熟后包含18~24个核苷酸的单链RNA分子[2],它主要通过靶向抑制信使RNA即mRNA的3′ 非翻译区(3′UTR)翻译或促进相应的降解调控基因表达两种方式影响其编码mRNA翻译成蛋白质,在大分子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其拥有作为高灵敏度心血管疾病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MICRORNAS 细胞焦亡 炎症反应 血管新生
下载PDF
核糖体蛋白S24对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11
作者 李卓 陈百强 +2 位作者 孔祥一 秦臻 栗世方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S24(RPS24)对人颈动脉斑块血管新生的作用以及对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的调控。方法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体颈动脉稳定斑块组织(稳定组)和易损斑块组织(易损组)中的RPS24和PGK1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 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S24(RPS24)对人颈动脉斑块血管新生的作用以及对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的调控。方法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体颈动脉稳定斑块组织(稳定组)和易损斑块组织(易损组)中的RPS24和PGK1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RPS24小干扰RNA(siRNA)组(siRNA组),进行成小管实验,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形成小管的数量和总长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RPS24和PGK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易损组人颈动脉斑块组织中RPS2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而PGK1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低于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50、39.06,P<0.05)。siRNA组细胞形成小管的数量和总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9.80、25.74,P<0.05)。siRNA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RPS24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GK1蛋白表达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t=36.15、28.18,P<0.05)。结论RPS24通过抑制PGK1的表达来促进颈动脉斑块的新血管生成,抑制RPS24的表达可能是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质类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磷酸甘油酸酯激酶
下载PDF
“血管-免疫交联”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登烜 赵杨 +1 位作者 刘玉萍 陈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18,共7页
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肿瘤血管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导致其疗效不如人意。散乱的肿瘤血管阻碍CD8^(+)T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 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肿瘤血管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导致其疗效不如人意。散乱的肿瘤血管阻碍CD8^(+)T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而且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驱动力VEGF干扰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抑制T细胞的启动,VEGF还诱导CD8^(+)T细胞的耗竭。同时,多种先天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细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失控的血管生成,促进血管不成熟。因此,靶向肿瘤血管和免疫是加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有潜力的策略。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运用血管与免疫相互干预的策略来进行联合抗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综述对免疫和血管交联肿瘤微环境进行总结与讨论,综述了近几年内运用血管-免疫相互干预策略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 血管 交联作用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中周细胞参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腾 宋梦瑶 +2 位作者 钱程 赵杨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19-1823,共5页
周细胞是血管壁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控血流量、清除或吞噬细胞碎屑等作用,是一种包裹全身毛细血管的收缩细胞。它控制血管通透性并参与血管的发育,是血管生成和血管功能的重要调节者和潜在药物靶点。周细胞也被认为在肿瘤微环境... 周细胞是血管壁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控血流量、清除或吞噬细胞碎屑等作用,是一种包裹全身毛细血管的收缩细胞。它控制血管通透性并参与血管的发育,是血管生成和血管功能的重要调节者和潜在药物靶点。周细胞也被认为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肿瘤生长和远端转移过程中。因此,该文对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周细胞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靶向周细胞治疗肿瘤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细胞 肿瘤 肿瘤微环境 血管生成 周细胞异质性 转移前生态位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14
作者 沈永雨 于戴浚 +2 位作者 吴毅 童雨晨 杜来玲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17-621,627,共6页
血管生成是各种生理和病理事件,特别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过程。最近有证据表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与肿瘤内皮细胞(tumor endothelial cell, TEC)的初始形成类似,在肿瘤血管的形成以及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过... 血管生成是各种生理和病理事件,特别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过程。最近有证据表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与肿瘤内皮细胞(tumor endothelial cell, TEC)的初始形成类似,在肿瘤血管的形成以及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表明,EPC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生长因子等可以作为寻找更好的肿瘤治疗方法的突破口。本文综述目前对EPC的理解及其与肿瘤发展和进展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的作用,并总结和讨论目前EPC与肿瘤治疗手段的相关性,以及二者结合对于肿瘤治疗手段进步的意义,强调进一步了解EPC及其与肿瘤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肿瘤 血管新生 血管发生 治疗
下载PDF
昼夜环境紊乱对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活血荣络方的干预作用
15
作者 曾富康 张宇星 +3 位作者 周德生 陈瑶 李中 刘利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77-2185,共9页
目的观察昼夜环境紊乱对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活血荣络方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活血荣络方组(MCAO+HXRLF)、模型+生物节律紊乱组(MCAO-ECD)及模型+生物节律紊乱+活血荣络方组(MCAO-ECD+HXRLF),... 目的观察昼夜环境紊乱对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活血荣络方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活血荣络方组(MCAO+HXRLF)、模型+生物节律紊乱组(MCAO-ECD)及模型+生物节律紊乱+活血荣络方组(MCAO-ECD+HXRLF),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给药10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海马及皮质CD34数;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及生物节律关键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褪黑素(melatonine,MT)及炎症因子。结果昼夜环境紊乱加重梗死后神经缺损(P<0.01),减少皮质及海马CD34阳性细胞数(P<0.05),降低脑内血管新生蛋白(P<0.05)及血清中VEGF(P<0.01)、MT(P<0.05)水平,升高血清IL-1β(P<0.01)与TNF-α(P<0.05)水平,活血荣络方改善昼夜环境紊乱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P<0.01),增加皮质及海马区CD34阳性细胞数表达(P<0.05),增加脑组织血管新生蛋白表达(P<0.05),升高血清中VEGF(P<0.01)、MT(P<0.05)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P<0.05)。结论昼夜环境紊乱加重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抑制血管新生,活血荣络方可逆转该进程,促进血管新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昼夜环境紊乱 生物节律 活血荣络方 血管新生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周宇坤 李青 +3 位作者 张昊瑞 聂政 宋洪元 沈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并以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中药小分子为主,讨论了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 肿瘤新生血管 中药小分子 黄酮类 生物碱类 皂苷类
原文传递
PDGF与肝素对动脉SMC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及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方 赵培真 +3 位作者 佘铭鹏 叶刚 韩晓男 赵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和肝素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aortasmoothmusclecel,hASMC)增殖、胶原蛋白的合成、分... 目的研究、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和肝素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aortasmoothmusclecel,hASMC)增殖、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3H-TdR,3H-脯氨酸掺入及Northernblot分析。3H-TdR,3H-脯氨酸掺入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DGF能促进hASMCDNA的合成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能上调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TGF-βmRNA表达。肝素能抑制hASMCDNA合成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还部分拮抗PDGF促进hASMCDNA合成和胶原蛋白合成、分泌的作用,以及拮抗PDGF上调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TGF-β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PDGF能通过上调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TGF-βmRNA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l,SMC)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肝素能抑制SMCDNA和胶原蛋白合成,还能拮抗PDGF的促SMC胶原蛋白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GF 肝素 平滑肌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MRNA
下载PDF
造影剂肾病发病机制中炎症反应的探讨 被引量:30
18
作者 王金艳 陈红 +1 位作者 丁文飞 钟爱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0-956,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在造影剂肾病(CIN)模型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IN发病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机制。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48),分别从尾静脉注射碘造影...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在造影剂肾病(CIN)模型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IN发病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机制。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48),分别从尾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和生理盐水10 mL/kg。在注射后6 h、12 h、24 h、48 h、72 h、5d、10 d和15 d各处死6只大鼠,留取血液和肾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NF-κB、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各时点变化不大(P>0.05),模型组各时点(除15 d外)SCr和BU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各时点肾小管无明显损伤,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高于同一时点的对照组(P<0.05);(3)各因子在造膜后6 h后开始大量表达,KIM-1蛋白及mRNA在24 h达高峰,NF-κB、TNF-α蛋白及mRNA在48 h达高峰,且与对照组对应时点(除15 d外)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4)模型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与NF-κB、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43、0.758、0.743和0.707,P<0.05);模型组肾组织的NF-κB、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与KIM-1蛋白及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63、0.807、0.839和0.855,均P<0.05)。结论:NF-κB和TNF-α在CIN大鼠肾脏中的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肾小管损伤程度相关。CIN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炎症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肾病 肾小管损伤 肾损伤分子1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染料木素和槲皮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齐荔红 康鲁平 +3 位作者 张俊平 刘福堂 周俭平 周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 :研究染料木素 ( genistein,GE)和槲皮素 ( quercetin,QU)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光密度值检测 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 ,用 3 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 3 H-脯氨酸掺入 NIH3T3细胞的 Bq值表示胶原... 目的 :研究染料木素 ( genistein,GE)和槲皮素 ( quercetin,QU)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光密度值检测 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 ,用 3 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 3 H-脯氨酸掺入 NIH3T3细胞的 Bq值表示胶原合成作用。 结果 :GE和 QU都能浓度依赖性抑制血清、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 PDGF )或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刺激的NIH3T3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结论 :GE和 QU具有体外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槲皮素 成纤维细胞 胶原合成 细胞增殖 抑制作用 纤维化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