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氏棘阿米巴肌动蛋白1的免疫学特性和细胞黏附功能
1
作者 李晶 杨舒越 +3 位作者 赵佳欣 孔繁利 郭思瑶 冯宪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8-314,共7页
目的:探讨卡氏棘阿米巴(Ac)肌动蛋白1 (Actin 1)(Ac-Actin 1)的免疫学特性,初步阐明Ac-Actin 1介导Ac虫体黏附宿主细胞并参与Ac虫体入侵的作用。方法:以Ac滋养体cDNA为模板,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22b (+)-Ac-Actin 1,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 目的:探讨卡氏棘阿米巴(Ac)肌动蛋白1 (Actin 1)(Ac-Actin 1)的免疫学特性,初步阐明Ac-Actin 1介导Ac虫体黏附宿主细胞并参与Ac虫体入侵的作用。方法:以Ac滋养体cDNA为模板,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 22b (+)-Ac-Actin 1,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BL21 (DE3);1 mmol·L^(-1)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体外诱导表达重组Ac-Actin 1蛋白(rAc-Actin 1),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rAc-Actin 1进行可溶性分析,通过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带有His标签的rAc-Actin 1。3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只)和实验组(2只);实验组兔以rAc-Actin 1为免疫原皮下注射400μg,对照组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制备抗rAc-Actin 1多克隆兔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组兔抗rAc-Actin 1多克隆抗体效价并测定IgG亚型,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抗rAc-Actin 1多克隆兔血清与rAc-Actin 1的免疫反应性,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检测Ac-Actin 1在Ac滋养体中的定位。以正常滋养体为对照,抗rAc-Actin 1多克隆兔血清阻断Ac滋养体后与Vero细胞共孵育,显微镜观察Ac-Actin 1对Vero细胞的黏附作用。结果:SDSPAGE和BCA蛋白浓度检测,获得高浓度rAc-Actin 1 (1.7 g·L^(-1))蛋白。ELISA法检测,制备的兔抗rAc-Actin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6 400, IgG1和IgG2a浓度分别为116.76 g·L^(-1)和1 136.15 mg·L^(-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兔抗rAc-Actin 1多克隆抗体可与rAc-Actin 1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IFA检测,rAc-Actin 1主要定位于Ac滋养体的细胞膜上。显微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抗体与虫体孵育时间的延长,实验组Ac滋养体对Vero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降低(P<0.01),抗rAc-Actin 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可有效阻断Ac滋养体与Vero细胞的黏附。结论:rAc-Actin 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参与Ac虫体与宿主细胞的黏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棘阿米巴 滋养体 细胞黏附 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性
下载PDF
棘阿米巴滋养体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钱旻 张秀华 +3 位作者 梅兵 章平 严正 郁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 5株棘阿米巴滋养体对人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 5株不同虫株的棘阿米巴滋养体分别与体外培养的人HeLa细胞混合 ,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并采用光镜确定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特征 ,采用MTT(四... 目的 探讨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 5株棘阿米巴滋养体对人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 5株不同虫株的棘阿米巴滋养体分别与体外培养的人HeLa细胞混合 ,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并采用光镜确定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特征 ,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 )法检测并比较这 5种棘阿米巴对肿瘤细胞作用的差异。结果 MTT法显示 ,当棘阿米巴滋养体与HeLa细胞以 1∶1比例混合时 ,对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该作用不仅具时间依赖性 ,且因棘阿米巴的虫株不同而异。光镜下染色标本显示 ,经 5株棘阿米巴滋养体作用后的肿瘤细胞均出现了核染色质边集浓缩和胞膜出空泡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论 这 5株棘阿米巴滋养体对HeLa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作用 ,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肿瘤细胞 细胞毒性作用 细胞凋亡 HELA细胞
下载PDF
人芽囊原虫的光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建国 江静波 +1 位作者 周宏 李肖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22-128,共7页
首次在中国记载了人芽囊原虫。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生活史各阶段的形态结构,显示此虫除前人描述的三种类型之外,还存在一种我们称之为复分裂型 multiple fis-sion form,该型虫体细胞可分裂成3~10余个数量不等的虫体。颗粒型虫... 首次在中国记载了人芽囊原虫。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生活史各阶段的形态结构,显示此虫除前人描述的三种类型之外,还存在一种我们称之为复分裂型 multiple fis-sion form,该型虫体细胞可分裂成3~10余个数量不等的虫体。颗粒型虫体的繁殖颗粒,能在细胞质中产生;阿米巴型虫体形态变化大而活动性较强,但在变形过程中未见虫体移动;空泡型的超微结构显示具有双层膜的细胞核、内质网、核糖体和具双层膜的线粒体,线粒体内的电子半透明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实质上是线粒体的嵴;颗粒型虫体内有4个电子密度均匀的球形颗粒,功能不详。颗粒型虫体也能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巴 人芽囊原虫 寄生原虫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ROP2-P30复合基因在E.coliBL21中的表达和鉴定(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佃波 魏庆宽 +7 位作者 宰德富 崔勇 李瑾 高红刚 柏雪莲 赵立江 韩广东 刘克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8-543,共6页
目的获得编码弓形虫RH株棒状体蛋白2和主要表面抗原1重组复合蛋白为弓形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及蛋白质疫苗的研制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OP2和P30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载体,并对重组入外源基因的质粒通过PC... 目的获得编码弓形虫RH株棒状体蛋白2和主要表面抗原1重组复合蛋白为弓形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及蛋白质疫苗的研制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OP2和P30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载体,并对重组入外源基因的质粒通过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MD ROP2中的ROP2基因片段经EcoRⅠ和HindⅢ酶切,连接等反应,亚克隆入pET30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 ROP2载体,然后再将pMD P30中的P30基因片段与经BglⅡandEcoRⅠ酶切的pET ROP2载体连接,构建pET ROP2P30载体,经含卡那霉素的LB平板筛选,酶切和PCR鉴定。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氏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用SDS PAGE进行鉴定。大量的表达融合蛋白经纯化和复性后,用Westernblot分析。结果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ROP2和P30基因片段,成功构建成pET ROP2和pET ROP2P30载体,成功表达了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和弓形虫棒状体蛋白与主要表面抗原1的融合复合蛋白,表达出的蛋白经纯化复性后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ROP2和P30基因重组后,在原核表达载体中表达出的蛋白经纯化复性后具有活性,获得纯化和复性的弓形虫ROP2和ROP2P30的高效表达产物,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P30和ROP2基因 融合蛋白 WESTERN blot.
下载PDF
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慧 孙晓东 +8 位作者 聂仁华 邓艳 沈旭 Sophia Manue 郭晓芳 李春富 杨亚明 李崇珍 张苍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79-680,689,共3页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及ELISA 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优缺点。方法采集受检者粪便标本278份.分别采用3种方法进行阿米巴原虫感染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3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及ELISA 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优缺点。方法采集受检者粪便标本278份.分别采用3种方法进行阿米巴原虫感染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3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及费用。结果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和ELISA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71%、10.79%和1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标本经PCR确证,3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8.71%、51.11%和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费用低(1元/份),耗时少(0.1 h~0.2 h)。结论粪便溶组织内阿米巴检测推荐使用ELISA法,其次是醛醚沉淀法,如果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至少要重复检测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组织内阿米巴 醛醚沉淀法 ELISA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下载PDF
齿龈内阿米巴的连续培养及其生长情况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金富 刘光英 温旺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 建立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Eg) F J4 的连续培养方法, 并观察其生长情况。方法: 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 Eg虫体大小及其存活时间。结果: Eg在改良的 Lock... 目的: 建立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Eg) F J4 的连续培养方法, 并观察其生长情况。方法: 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 Eg虫体大小及其存活时间。结果: Eg在改良的 Lockeeggserum 与改良的yolkeggserum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建立了福建3 株 Eg( F J2 、 F J3 及 F J4) , 虫体大小均值为1319 μm ~4393 μm ×988 μm ~3074 μm 。 Eg最适宜培养条件为p H 在64 ~67 、改良的 Lockeeggserum 或蛋黄液含20 % 小牛血清加青霉素、链霉素及米粉。虫体繁殖高峰为d4 , 其在上述培养液体中可存活120 h ~168 h 。结论: Eg在 Lockeeggserum 与 Yolkeggserum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每4 d 转种1 次, 可达到长期培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龈内阿米巴 培养条件 阿米巴
下载PDF
郧阳医学院626名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名胜 耿家荣 +1 位作者 宋明华 王绍基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53-1053,共1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为深入研究齿龈内阿米巴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对郧阳医学院626名大学生以探针从牙周组织或龈隙挑取渗出液或脓液,镜检齿龈内阿米巴。结果郧阳医学院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33.1%,其... 目的探讨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为深入研究齿龈内阿米巴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对郧阳医学院626名大学生以探针从牙周组织或龈隙挑取渗出液或脓液,镜检齿龈内阿米巴。结果郧阳医学院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33.1%,其中有口腔疾病的学生感染率为54.3%,无口腔疾病的学生感染率为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32.4%,33.3%和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33.4%和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普遍存在,口腔疾病可能与齿龈内阿米巴感染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巴病 牙周疾病 学生 医科
下载PDF
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患关系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豪 魏雪英 +1 位作者 刘光英 李存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64-66,127,共4页
目的了解福州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口腔原虫感染情况以及与口腔疾患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提高检出齿龈内阿米巴(Eg)的方法。方法采用locke液培养法与直接涂片法检测口腔原虫并进行比较,记录学生的牙龈出血与龋齿情况。结果学生的总感染率为57... 目的了解福州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口腔原虫感染情况以及与口腔疾患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提高检出齿龈内阿米巴(Eg)的方法。方法采用locke液培养法与直接涂片法检测口腔原虫并进行比较,记录学生的牙龈出血与龋齿情况。结果学生的总感染率为57.58%,其中大学生的Eg感染率(71.15%)依次高于中专生(53.49%)、初中生(42.47%),小学生(39.13%)最低。用locke液培养Eg检出率(71.15%)明显较直接涂片法(44.87%)高(P<0.005)。牙龈出血和龋齿的口腔疾患者的口腔原虫感染率(80.62%)较口腔健康者(39.41%)高(P<0.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原虫感染增高,普查或个体检查时采用locke液培养法可提高检出率,口腔疾患的口腔原虫感染率较健康人群高,提示Eg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牙周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龈内阿米巴 口腔毛滴虫 口腔疾患 locke液培养法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检查和原虫的鉴定 被引量:7
9
作者 邓新国 庞广仁 +2 位作者 孙秉基 赵东卿 靳伟民 《眼科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应用简便的方法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进行诊断,并对棘阿米巴原虫进行鉴定。方法角膜刮片或培养的原虫材料经10%氢氧化钾液湿封片镜检;角膜材料经原虫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对棘阿米巴属进行观察和鉴定;角膜病理切片经HE和PAS... 目的应用简便的方法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进行诊断,并对棘阿米巴原虫进行鉴定。方法角膜刮片或培养的原虫材料经10%氢氧化钾液湿封片镜检;角膜材料经原虫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对棘阿米巴属进行观察和鉴定;角膜病理切片经HE和PAS染色。结果10%KOH湿封片镜检,5例角膜刮片中有2例及培养阳性的原虫材料均呈现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同一病例,4例中有3例培养出棘阿米巴原虫。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以及滋养体上的棘状伪足。病理切片经HE和PAS染色均显示原虫的包囊。结论10%KOH湿封片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初步诊断,最后诊断需经原虫培养获得,应用倒置显微镜可对棘阿米巴原虫进行观察和鉴定。角膜病理切片上看到原虫可进一步印证原虫培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实验室检查 棘阿米巴原虫 原虫
下载PDF
大蒜素体外对卡氏棘阿米巴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月华 郑善子 +1 位作者 李顺玉 崔春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用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卡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T4型),24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大蒜素浓度为50μg/ml时,卡氏棘阿米巴的超微结构轻度破坏,浓度为500μg/ml时,其结构严重破坏... 用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卡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T4型),24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大蒜素浓度为50μg/ml时,卡氏棘阿米巴的超微结构轻度破坏,浓度为500μg/ml时,其结构严重破坏,虫体坏死。大蒜素对体外培养的卡氏棘阿米巴(T4型)超微结构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大蒜素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内阿米巴属原虫分子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海聚 王荣军 张龙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7-752,共6页
内阿米巴属原虫是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及其他内脏器官的人兽共患原虫,属内种类较多,但致病性种类主要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人和动物出现痢疾和肝脓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内阿米巴属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在形态上很... 内阿米巴属原虫是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及其他内脏器官的人兽共患原虫,属内种类较多,但致病性种类主要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人和动物出现痢疾和肝脓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内阿米巴属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在形态上很难区别,且同种的致病性、感染力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临床上传统的诊断方法很难确定病原的种类,相应也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为了解内阿米巴属原虫的种类分布及其分型情况,本文就内阿米巴属原虫分子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阿米巴原虫 基因分型 分子检测
下载PDF
棘阿米巴土壤分离株CB/S1的18S rDNA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善子 玄英花 王月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39-1041,1030,共4页
目的鉴定从北京市区土壤中分离的棘阿米巴分离株Acanthamoebasp.CB/S1的18S rDNA基因型。方法从土壤分离的CB/S1株中提取基因组18S rDNA,应用棘阿米巴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18S rDNA序列。将扩增产物测序后用分子生物学软件Clustal X进行... 目的鉴定从北京市区土壤中分离的棘阿米巴分离株Acanthamoebasp.CB/S1的18S rDNA基因型。方法从土壤分离的CB/S1株中提取基因组18S rDNA,应用棘阿米巴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18S rDNA序列。将扩增产物测序后用分子生物学软件Clustal X进行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已有T1至T12型序列进行比较并构建进化树。结果与结论从北京市区土壤中分离的的棘阿米巴分离株CB/S1的18S rDNA全基因序列分别为2291bp,其基因型属于T5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18S RDNA 基因型 分类
下载PDF
阿米巴活体微培养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洪友 姜庆五 +1 位作者 李勤学 李子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3-455,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既可做阿米巴与病原体共培养实验,又可连续观察阿米巴活体形态细微变化的培养技术。方法以24孔细胞培养板覆盖玻片为容器,37℃下微量悬滴将阿米巴与白色念珠菌共同培养,普通光学显微镜(×1000)下连续观察阿米巴的形态... 目的建立一种既可做阿米巴与病原体共培养实验,又可连续观察阿米巴活体形态细微变化的培养技术。方法以24孔细胞培养板覆盖玻片为容器,37℃下微量悬滴将阿米巴与白色念珠菌共同培养,普通光学显微镜(×1000)下连续观察阿米巴的形态、活动能力、吞噬的细菌等情况。结果经微量悬滴培养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下可连续观察阿米巴各种形态,滋养体呈T、K、Y字形态,并可连续观察吞噬白色念珠菌的过程。结论本法可观察到常规固定染色标本无法见到的阿米巴滋养体T、K、Y字形态及其吞噬白色念珠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生活阿米巴 白色念珠菌 活体形态观察 微量悬滴培养
下载PDF
齿龈内阿米巴培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翔 陈金富 温旺荣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92-96,共5页
本文报道了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gingivalis,Eg)福建株是在改良的LES双相培养基内含20%小牛血清,培养起始pH为5.8、于35±0.5℃下培养分离建立起来的虫株。而抗坏血酸(Vitc)及柠... 本文报道了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gingivalis,Eg)福建株是在改良的LES双相培养基内含20%小牛血清,培养起始pH为5.8、于35±0.5℃下培养分离建立起来的虫株。而抗坏血酸(Vitc)及柠檬酸铁铵的添加对Eg生长无促进作用。该株Eg共生的四种细菌经分离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属细菌。由于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建立Eg虫株的体外培养,它对进一步研究这种口腔原虫与牙周病的关系以及牙周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龈内阿米巴 培养 阿米巴
下载PDF
齿龈内阿米巴引起牙周炎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光英 陈金富 +3 位作者 陈文列 温旺荣 林立群 洪航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研究齿龈内阿米巴 ( Entamoeba gingivalis,E.g.)与牙周炎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 方法 给大鼠免疫抑制剂 ,于下颌切牙颈部结扎细钢丝 ,在 E.g.组和对照组大鼠龈缘涂抹 E.g.或生理盐水 ,观察大鼠发病和病理改变情况 ;检测感染 E.g... 目的 研究齿龈内阿米巴 ( Entamoeba gingivalis,E.g.)与牙周炎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 方法 给大鼠免疫抑制剂 ,于下颌切牙颈部结扎细钢丝 ,在 E.g.组和对照组大鼠龈缘涂抹 E.g.或生理盐水 ,观察大鼠发病和病理改变情况 ;检测感染 E.g.的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过氧化氢酶 ( CAT)、酸性磷酸酶 ( ACP)和丙二醛 ( MDA)含量 ;应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 E.g.的细胞器。 结果 大鼠牙龈上皮组织溃疡、炎症细胞浸润、牙龈沟内上皮增生、牙周脓肿形成、牙槽骨吸收和脓液查见活 E.g.,对照组未见病理改变 ;感染 E.g.的牙周炎患者的 SOD较正常组低 ( P<0 .0 1) ,而 CAT两组间差异不明显 ( P>0 .0 5 ) ,ACP与 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 (均 P<0 .0 1) ;E.g.的伪足粘附、伸入口腔上皮细胞微绒毛之间 ,溶酶体标志酶反应阳性。 结论 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时 ,E.g.可致宿主牙周炎。虫体伪足的活动 ,溶酶体含 ACP等水解酶对牙周组织的溶解、破坏与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是虫体引起牙周炎的重要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龈内阿米巴 动物感染 牙周炎 致病机制 酶类 电镜细胞化学
下载PDF
棘阿米巴土壤分离株CB/S1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玄英花 崔春权 郑善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用地衣红-卡红染色进行共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克隆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地衣红-卡红染色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呈黑色和棒状,在胞质内不规则分布。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 用地衣红-卡红染色进行共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克隆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地衣红-卡红染色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呈黑色和棒状,在胞质内不规则分布。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长1534bp,与类亚洲嗜阿米巴杆菌(Candidatus Amoebophilus asiaticus 5a2)和韩国棘阿米巴分离株KA/E21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的同源性均为98%。进化树分析表明,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与韩国棘阿米巴KA/E21内共生细菌、类亚洲嗜阿米巴杆菌、黑脚硬蜱内共生细菌和伯恩蚜小蜂内共生细菌等细菌构成单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16SrDNA 内共生细菌 类亚洲嗜阿米巴杆菌
下载PDF
棘阿米巴人体致病株的分离、培养和保存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家英 任慧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88-91,共4页
本文以实例方式介绍我们实验室已建立和应用多年的一些寄生原虫实验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人体致病性棘阿米巴的分离、培养和保存。临床样品接种在涂有灭活E.coli的无营养琼脂平板上,经过反复转接等简易处理,可成功实现致病虫株的... 本文以实例方式介绍我们实验室已建立和应用多年的一些寄生原虫实验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人体致病性棘阿米巴的分离、培养和保存。临床样品接种在涂有灭活E.coli的无营养琼脂平板上,经过反复转接等简易处理,可成功实现致病虫株的无菌化。利用PYG培养基与液体培养方法,可在短期内获得足够数量的克隆化虫株用于各种研究。利用无营养琼脂还能够长期有效地保存这些已纯化的虫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 棘阿米巴 克隆 分离 长期保存
下载PDF
棘阿米巴的分离及实验室培养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郑善子 申成华 +3 位作者 王铁 玄英花 崔春权 崔万善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 ]为棘阿米巴感染的病原诊断、形态学观察及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棘阿米巴的实验室培养方法 .[方法 ]将含有阿米巴的 1g土壤置于敷有大肠杆菌的 15mg/L琼脂培养基上 ( 2 5℃ )培养 1周 ,取单个棘阿米巴包囊纯培养 ,以 0 1mol/L盐酸进... [目的 ]为棘阿米巴感染的病原诊断、形态学观察及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棘阿米巴的实验室培养方法 .[方法 ]将含有阿米巴的 1g土壤置于敷有大肠杆菌的 15mg/L琼脂培养基上 ( 2 5℃ )培养 1周 ,取单个棘阿米巴包囊纯培养 ,以 0 1mol/L盐酸进行杀菌处理后 ,用PYG培养液进行无菌培养 .[结果 ]从第 3日起可在培养基上观察到滋养体 ,第 5日开始部分形成包囊 ,棘阿米巴滋养体形态呈不规则 ,具有特征性棘状伪足 ,颗粒状胞质内有较多空泡 .包囊具有双层囊壁 ,外囊皱缩 ,内囊呈四边形或波浪状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巴属 分离 培养
下载PDF
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和口腔毛滴虫流行状况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晓燕 田新利 李宏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9期2742-2743,共2页
目的调查邢台市高校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Eg)和口腔毛滴虫(Tt)的感染状况。方法选取邢台市5所高校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吸烟、饮食偏好、刷牙习惯、口腔健康等情况,并取口腔病灶附着物、齿垢物做涂片检查... 目的调查邢台市高校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Eg)和口腔毛滴虫(Tt)的感染状况。方法选取邢台市5所高校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吸烟、饮食偏好、刷牙习惯、口腔健康等情况,并取口腔病灶附着物、齿垢物做涂片检查,以了解Eg和Tt的感染情况。结果 500名受检者中,有271例感染Tt、Eg,感染率为54.20%。其中有155例感染Eg;有91例感染Tt;同时感染Tt和Eg者25例。Tt、Eg感染与口腔健康状况、牙膏适用类型、刷牙习惯、咀嚼口香糖习惯均有密切关联(P<0.05),但与吸烟习惯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大学生中齿龈内Eg和口腔Tt感染现象普遍,其与学生口腔疾病、口腔卫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毛滴虫 齿龈内阿米巴 感染 大学生
下载PDF
溶组织内阿米巴与侵袭内阿米巴的化学元素和氨基酸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金富 黄翔 +2 位作者 刘友尧 戴庚孙 陈文列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14,共4页
本文报道以生化方法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与侵袭内阿米巴的6种化学元素(Fe、Cu、Zn、Ca、Mg、P)和17种的氨基酸,及侵袭内阿米巴的SOD、CAT、AKP三种酶的含量,并对它们在代谢中的作用作了讨论。
关键词 溶组织 阿米巴 侵袭 化学元素 氨基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