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2022年肠道绦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
1
作者 李小丽 栗绍刚 吴赵永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 探讨肠道绦虫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北京市某医院2012年1月—2022年7月就诊的35例肠道绦虫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35例肠道绦虫病患者均有绦虫节片排出,经鉴定牛带绦虫病18例(51.... 目的 探讨肠道绦虫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北京市某医院2012年1月—2022年7月就诊的35例肠道绦虫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35例肠道绦虫病患者均有绦虫节片排出,经鉴定牛带绦虫病18例(51.43%),阔节裂头绦虫病17例(48.57%)。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11例(31.43%),肛周瘙痒及头晕各2例(各占5.71%),恶心及呕吐、腹泻、发热、体重下降各1例(各占2.86%),无症状16例(45.71%)。21例(60.00%)北京市本地病例,其余患者来自北京市以外省份。31例(88.57%)患者有食用生或半生可疑食物病史。结论 肠道绦虫病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或有轻微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诊、漏诊,重视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可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绦虫病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亚洲带绦虫 阔节裂头绦虫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猪囊尾蚴抗原c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诱导小鼠免疫应答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丹 王庆敏 +3 位作者 陈蕊雯 朱维佳 陈祖欢 孙树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观察 c 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免疫对诱导 BAL B/ 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雌性 BAL B/ c小鼠随机分为 4组 :A组 (DNA疫苗组 ) ,质粒 DNA以 1 0 d间隔免疫 3次 ;B组 (联合免疫组 ) ,质粒 DNA以 1 0 d间隔免疫 2次后以 G... 目的 :观察 c 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免疫对诱导 BAL B/ 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雌性 BAL B/ c小鼠随机分为 4组 :A组 (DNA疫苗组 ) ,质粒 DNA以 1 0 d间隔免疫 3次 ;B组 (联合免疫组 ) ,质粒 DNA以 1 0 d间隔免疫 2次后以 GST- c C1融合蛋白加强免疫 1次 ;C组 (蛋白质疫苗组 ) ,分别在第 0、3周免疫接种融合蛋白 ;D组 (pc DNA3对照组 ) ,以 1 0d间隔 ,3次免疫接种质粒 pc DNA3。 EL ISA法检测血清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实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 IFN- γ和IL- 4水平 ,以 MTT法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结果 :C组可诱导相对较强的小鼠免疫应答 ,其特异性 Ig G和 Ig G1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分泌 IL- 4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 (P<0 .0 5 ) ,免疫的类型以 Th2应答为主。B组诱导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 A组 (P<0 .0 5 ) ,B组和 A组诱导的免疫应答类型均以 Th1应答为主。结论 :以 DNA prim ing-protein boost的策略可有效诱导较 DNA疫苗单独使用更高的特异性抗体应答 ,且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抗原 cC1 DNA疫苗 蛋白质疫苗 小鼠 免疫应答
下载PDF
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编码cDNA的阶段特异性表达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俊霞 彭郁葱 +1 位作者 姚玉霞 孙树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分析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编码cDNA的阶段特异性表达机制。方法:用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编码cDNA(λcC28)及抗λcC28单表位抗体作探针,采用Northernblot、Southernblot和Western... 目的:分析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编码cDNA的阶段特异性表达机制。方法:用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编码cDNA(λcC28)及抗λcC28单表位抗体作探针,采用Northernblot、Southernblot和Westernblot分子杂交技术分析了λcC28编码cDNA在猪带绦虫各发育阶段的特异性表达。结果:猪囊尾蚴和成虫不同节片抗原蛋白具有阶段特异性,λcC28cDNA编码的28kDa抗原蛋白只在囊尾蚴阶段表达,成虫幼节、成节、孕节都不表达。结论:猪囊尾蚴阶段特异性抗原的编码基因存在于囊尾蚴阶段和成虫的幼节中,但仅有囊尾蚴阶段的mRNA表达28kDa抗原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基因 阶段特异性 表达
下载PDF
猪囊尾蚴抗原-B基因cDNA编码区的克隆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庆敏 戴建新 +1 位作者 张平武 孙树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 ]扩增和克隆猪带绦虫囊尾蚴 Ag B基因的 c DNA编码区。 [方法 ]提取猪囊尾蚴总 RNA中 ,利用 RT- PCR技术扩增出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然后将其克隆到载体 p UC118中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PCR反应产物为单一条带 ,大小为 2 .6 k... [目的 ]扩增和克隆猪带绦虫囊尾蚴 Ag B基因的 c DNA编码区。 [方法 ]提取猪囊尾蚴总 RNA中 ,利用 RT- PCR技术扩增出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然后将其克隆到载体 p UC118中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PCR反应产物为单一条带 ,大小为 2 .6 kb。测序结果与澳大利亚株猪囊尾蚴 Ag B序列有 99.8%的同源性 ,二者的氨基酸序列有 99.3%的同源性。 [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猪囊尾蚴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囊尾蚴 AgB基因 cDNA编码区 基因克隆
下载PDF
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的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方文 包怀恩 +1 位作者 肖靓靓 牟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对猪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将6头20d龄三元杂交乳猪均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每猪灌胃虫卵悬液1ml。... 目的对猪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将6头20d龄三元杂交乳猪均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每猪灌胃虫卵悬液1ml。40d后,分别制备实验组心脏血混合血清及对照组心脏血混合血清;收集、制备实验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实验组混合血清及对照组混合血清(均为1∶10)为一抗,羊抗猪HRP-IgG(1∶200)为二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两组杂交蛋白点的差异,确定猪囊尾蚴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据此挖取双向电泳与之对应的蛋白点,用电喷雾离子阱型质谱仪(ESI-TrapMS)进行质谱鉴定。搜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为Mr14400~94000,等电点(pI)为3.0~10.0。筛选出7个特异性抗原,其中的4个分别为AF239799-1膜联蛋白(AF239799-1 annexin)、细胞支架肌动蛋白-2(cytoskeletal actin-2)、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和肌动蛋白-1(actin-1)。前1个蛋白已被鉴定为猪带绦虫特异性抗原,后3个蛋白抗原与NCBI网上登录的亚洲带绦虫成虫蛋白一致,为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结论共获得3个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即细胞支架肌动蛋白-2、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 囊尾蚴 抗原 双向电泳 蛋白质印迹 质谱
下载PDF
猪囊尾蚴cDNA表达文库构建及抗原基因筛选 被引量:12
6
作者 沈斌 高荣 +2 位作者 朱锦 魏竹波 刘世贵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7-59,共3页
采用Quick Prep m RNA Purification 试剂盒提取猪囊尾蚴m RNA;Tim e- Saver cDNA Synthesis试剂盒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并在末端加上EcoRI/NotIadaptor,... 采用Quick Prep m RNA Purification 试剂盒提取猪囊尾蚴m RNA;Tim e- Saver cDNA Synthesis试剂盒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并在末端加上EcoRI/NotIadaptor,修饰后的cDNA 与λgtllEcoRI臂连接,体外包装为λ噬菌体颗粒;感染E.coliY1090 构建成功库容量为2×106、重组率为80% 的cDNA表达文库。利用兔抗猪囊尾蚴虫体抗原和囊液抗原血清分别对一部分文库进行免疫印迹筛选,分别获得8 个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DNA,利用PCR法从重组噬菌体DNA中扩增出cDNA片段,长度自400—900bp。本文工作为研制猪囊尾蚴核酸疫苗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CDNA表达文库 抗原基因 筛选
下载PDF
猪带绦虫囊尾蚴的发育过程及形态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永杰 李庆章 郝艳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5-307,共3页
目的 观察猪带绦虫囊尾蚴的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以确定虫体的出现时间和成熟时间。 方法 仔猪感染猪带绦虫卵后不同时间剖杀 ,取各部位组织检查囊尾蚴的分布。剥离囊尾蚴作压片及组织切片 ,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结果 猪囊尾蚴... 目的 观察猪带绦虫囊尾蚴的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以确定虫体的出现时间和成熟时间。 方法 仔猪感染猪带绦虫卵后不同时间剖杀 ,取各部位组织检查囊尾蚴的分布。剥离囊尾蚴作压片及组织切片 ,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结果 猪囊尾蚴主要分布在肌肉组织 ,其次是脑、肝、肺、肾等器官。同一宿主不同部位甚至同一宿主同一部位囊尾蚴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感染后 19d仅在骨骼肌中发现幼期囊尾蚴 ,头节区未见吸盘和小钩。组织学检查显示了早期发育的头节。感染后 3 0d的囊尾蚴出现小钩及吸盘的雏形 ,随感染时间的延长 ,吸盘直径及小钩长度增加。感染后 60d ,囊尾蚴头节区出现较大的吸盘和许多折叠。 60d以后的囊尾蚴在形态学上与 60d的相似。在每一发育阶段均有退化变性的囊尾蚴出现。 结论 猪体感染猪带绦虫卵后 ,囊尾蚴 19d出现 ,60d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囊尾蚴 猪囊尾蚴 发育 形态
下载PDF
皮肤裂头蚴病误诊十年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淑红 崔黎明 +2 位作者 刘冰 吴春凤 田景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1-362,共2页
目的 :了解裂头蚴病的感染方式、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以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 :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法 ,将手术摘除的皮下肿物剥除外层纤维被膜 ,在两张载玻片间压平、镜检。结果 :裂头蚴呈长带形虫体 ,白色 ,大小为 2 3.0 cm× 0 .4... 目的 :了解裂头蚴病的感染方式、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以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 :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法 ,将手术摘除的皮下肿物剥除外层纤维被膜 ,在两张载玻片间压平、镜检。结果 :裂头蚴呈长带形虫体 ,白色 ,大小为 2 3.0 cm× 0 .4cm,头部膨大 ,末端钝圆。体前端中央呈唇状凹陷 ,体内含大量石灰小体 ,体不分节 ,体表具明显横皱褶。结论 :皮肤裂头蚴病是以皮下肿物为主要特征 ,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所致 ,其皮下肿物具有游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病 诊断 皮下肿物 误诊
下载PDF
猪囊尾蚴刷状缘结构的冷冻蚀刻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孟宪钦 王松山 +3 位作者 周文琴 王伯霞 张玉英 刘贵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猪囊尾蚴经冷冻蚀刻技术制备样品的刷状缘结构,尤其虫体的膜构造及膜内颗粒,并对皮层及焰细胞构造作了详细的描述。头节微毛分为两个部分,粗的微毛基部与细的棘样尖端,微毛基部PF面具有膜内颗粒,棘样尖端的4个膜面均...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猪囊尾蚴经冷冻蚀刻技术制备样品的刷状缘结构,尤其虫体的膜构造及膜内颗粒,并对皮层及焰细胞构造作了详细的描述。头节微毛分为两个部分,粗的微毛基部与细的棘样尖端,微毛基部PF面具有膜内颗粒,棘样尖端的4个膜面均很光滑,未见颗粒。微毛断面观可见微毛纤丝,呈颗粒状,不规则的分布于微毛基质之中。在实质层中靠近肌层处很易见到实质细胞、钙质小体及焰细胞。焰细胞由焰细胞体、焰细胞纤毛束及漏斗样滤管三部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刷状缘结构 冷冻蚀刻
下载PDF
猪囊尾蚴抗原cC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湘越 孙树汉 +2 位作者 陈蕊雯 郭瀛军 颜宏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67,共4页
目的 克隆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猪囊尾蚴抗原cC1。方法 用PCR法在cC1cDNA5′端引入所需限制酶位点和酵母分泌信号肽 ,与酵母表达载体pPIC9k重组 ,构建表达质粒 pPIC9k -cC1。采用电穿孔法转化酵母菌SMD116 8,在MD平板上筛选重组克... 目的 克隆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猪囊尾蚴抗原cC1。方法 用PCR法在cC1cDNA5′端引入所需限制酶位点和酵母分泌信号肽 ,与酵母表达载体pPIC9k重组 ,构建表达质粒 pPIC9k -cC1。采用电穿孔法转化酵母菌SMD116 8,在MD平板上筛选重组克隆 ,用G4 18快速筛选高拷贝转化子 ,阳性克隆经甲醇诱导表达后 ,培养上清SDS -PAGE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 PCR产物经测序无误 ,pPIC9-cC1和 pPIC9k -cC1酶切分析与预期相符 ,获取 86 3个酵母阳性重组克隆及9个高拷贝转化子。表达产物cC1的分子量约 4 2kDa ,占分泌总蛋白 80 %以上 ,产物浓度为 2 0 0 - 35 0mg/L。Westernblot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天然cC1分子的免疫原性。结论 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猪囊尾蚴cC1抗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1cDNA 克隆表达 巴斯德毕赤酵母 囊虫病 猪囊尾蚴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及DIG标记DNA探针检测猪囊尾蚴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笑梅 韩晓芳 +3 位作者 王希良 窦锡令 郭力军 赵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猪囊尾蚴 聚合酶链反应 地高辛标记 DNA探针
下载PDF
猪带绦虫囊尾蚴发育规律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2
12
作者 马云祥 刘建侯 +8 位作者 王运章 李桂莲 刘文柄 魏广仁 乔思杰 姜红光 陈杼 马新爱 朱长河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2年第1期38-41,共4页
本文报告选择出生不久的仔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猪带绦虫卵,然后定期观察受染猪体各个部位组织内囊尾蚴的发育变化。感染后90d 剖检,中度和重度感染猪有17.65~20.11%的虫体发育不成熟,呈粟粒状,无囊泡形成;已形成囊泡的虫体经胆汁培养... 本文报告选择出生不久的仔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猪带绦虫卵,然后定期观察受染猪体各个部位组织内囊尾蚴的发育变化。感染后90d 剖检,中度和重度感染猪有17.65~20.11%的虫体发育不成熟,呈粟粒状,无囊泡形成;已形成囊泡的虫体经胆汁培养,翻出头节较短,约3~4mm,不活动。感染后180d 剖检,中度和重度感染组仍可见到不成熟的虫体(约占12.5~22.23%),虫体较90d 时略大,头部已见吸盘、顶突和头钩,但无囊泡形成;成熟之虫体经胆汁培养,头节翻出较长,可见到摆动。至感染后270d,虫体全部发育成熟。本实验表明,囊尾蚴的生长发育成熟时间应为60~270d。各部位囊虫的成熟率,成活率及密度有明显差别;虫体的大小与生长时间和密度有关;中度组重复感染未见虫体密度明显增加,表明机体受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猪绦虫卵 滞育 发育
下载PDF
抗猪囊尾蚴单抗、双特异单抗建株及检测血清循环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旭东 李莹 +4 位作者 王昊 常江 马云祥 赵庆法 郑合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检测猪囊尾蚴病人的血清循环抗原。方法:制备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和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和抗绵羊红细胞双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Ⅱ03、Ⅰ06D5、Ⅱ03G2和Ⅱ03F4。应用Ⅱ03... 目的:检测猪囊尾蚴病人的血清循环抗原。方法:制备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和两株分泌抗猪囊尾蚴和抗绵羊红细胞双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Ⅱ03、Ⅰ06D5、Ⅱ03G2和Ⅱ03F4。应用Ⅱ03细胞株分泌的单抗和Ⅱ03G2分泌的双特异单抗,用反向IHA法检测血请循环抗原。结果:检测猪囊尾蚴病治疗前病人120例,经吡喹酮治疗4个疗程病人32例、经吡喹酮治疗7个疗程的病人23例和绦虫病人15例,单抗检测血清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0%、37.5%、17.4%、40%;双特异单抗检测血清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1.7%、37.5%、13%、46.7%。检测41例其他寄生虫感染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未出现任何交叉反应。两种单抗检测结果亦无显著差异(X2=0.0139,P>0.05)。结论:Ⅱ03单抗和Ⅱ03G2双特异单抗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疗效考核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循环抗原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cDNA中CpG序列的免疫激活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树汉 郭瀛军 +1 位作者 王庆敏 陈蕊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8-299,共2页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 (又称为AntigenB ,AgB)cDNA中CpG序列的免疫激活作用。 方法 以pcDNA3 AgB质粒疫苗、CpG序列突变的pcDNA3 AgB′质粒疫苗、pcDNA3载体质粒和AgB蛋白质分别免疫C5 7BL/ 6小鼠 ,2wk后开始用ELISA检测小鼠...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 (又称为AntigenB ,AgB)cDNA中CpG序列的免疫激活作用。 方法 以pcDNA3 AgB质粒疫苗、CpG序列突变的pcDNA3 AgB′质粒疫苗、pcDNA3载体质粒和AgB蛋白质分别免疫C5 7BL/ 6小鼠 ,2wk后开始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和IgG2a的效价。 结果 免疫接种的第 2周起实验组IgG与IgG2a效价开始升高 ,至第 4周达到峰值。其中以pcDNA3 AgB组升高最为显著 (P <0 0 5 )。 结论 pcDNA3 AgB核酸疫苗所诱导的小鼠免疫反应 ,不仅具有其表达产物AgB蛋白的抗原作用 ,AgBcDNA中的CpG序列也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尾蚴 副肌球蛋白 核酸疫苗 CPG序列 免疫激活作用
下载PDF
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田喜凤 戴建军 +3 位作者 董路 贺宝玲 杨兆勇 赵丽娜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63-364,I016,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的杀虫机理。 方法 猪带绦虫患者 ,晨空腹口服熟的、研成粉末的南瓜子仁 10 0 g,30 min后服用槟榔煎剂 (10 0 g,加水 5 0 0 ml,煎煮 ) ,30 min后服用 5 0 %的硫酸镁 6 0 ml。驱出的猪带绦虫活虫 ,... 目的 研究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的杀虫机理。 方法 猪带绦虫患者 ,晨空腹口服熟的、研成粉末的南瓜子仁 10 0 g,30 min后服用槟榔煎剂 (10 0 g,加水 5 0 0 ml,煎煮 ) ,30 min后服用 5 0 %的硫酸镁 6 0 ml。驱出的猪带绦虫活虫 ,以 0 .2 mol/ L,p H7.2 PBS冲洗 3次 ,2 .5 %戊二醛固定 2 4 h以上。分别取幼节、成节、孕节各两节 ,每节取 2小块 ,修成 1mm3,置 2 .5 %戊二醛中备用。另取犬肠道内的豆状带绦虫 (Taenia pisiformis)及患者驱虫前自动排出的新鲜孕节片 (3节 )作对照。将上述虫块取出 ,PBS冲洗 3次后 ,1%四氧化锇后固定 4 h,冲洗 3次 ,梯度酒精脱水 ,环氧树脂 6 18浸透、包埋 ,超薄切片 ,厚 5 0~ 70 nm,经醋酸铀和枸橼酸铅双重染色 ,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槟榔南瓜子合剂驱出的猪带绦虫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基本相同。(1)皮层无损伤。远端胞质区表面的微毛完整 ,胞质区内的囊泡、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无肿胀 ;核周胞质无变性、无细胞器减少或出现大量囊泡 ;(2 )实质无变化。实质浅层的环肌束和纵肌束排列整齐 ,无肌纤维断裂和线粒体肿胀。实质深层的实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结构正常。 结论 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的驱虫机理主要是麻痹作用 ,对神经无损伤。与阿苯达唑对猪带绦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南瓜子合剂 猪带绦虫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下载PDF
阿苯哒唑对体外培养猪囊虫头节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Ⅰ 被引量:8
16
作者 邵萍 卞英华 +1 位作者 陈佩惠 王民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将已孵化的猪囊虫,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的阿苯哒唑(50μg/ml和100μg/ml)的培养基中72h和96h,TEM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虫体头节皮层变薄或破溃,微毛变短或缺失,肌束扭曲、肿胀并有局灶性溶解,核固体... 将已孵化的猪囊虫,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的阿苯哒唑(50μg/ml和100μg/ml)的培养基中72h和96h,TEM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虫体头节皮层变薄或破溃,微毛变短或缺失,肌束扭曲、肿胀并有局灶性溶解,核固体胞浆出现空泡,实质层中出现大量空泡及变性的结构。结果表明,该药在体外条件下,可使孵化猪囊虫超微结构发生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哒唑 猪囊虫 超微结构 药理学
下载PDF
双向电泳及免疫印记法对囊尾蚴囊液抗原的分析、纯化及鉴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丽娜 葛凌云 +5 位作者 董彩华 许宏秀 刘玉冰 李桂萍 缪峰 李惠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717-719,共3页
目的 通过分析、纯化囊液抗原 ,筛选高免疫反应性和高特异性抗原组分 ,用于囊虫病免疫诊断。 方法 用分辨率极高的双向电泳法对囊液抗原进行分离、纯化 ,并通过免疫印记 ,用囊虫病人血清、包虫病人血清和其它异源血清筛选特异性抗原... 目的 通过分析、纯化囊液抗原 ,筛选高免疫反应性和高特异性抗原组分 ,用于囊虫病免疫诊断。 方法 用分辨率极高的双向电泳法对囊液抗原进行分离、纯化 ,并通过免疫印记 ,用囊虫病人血清、包虫病人血清和其它异源血清筛选特异性抗原组分 ,为建立新一代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结果 得到了等电点为 9 4,分子量为14KD和 16 6KD两组抗原组分 ,特异性达 10 0 % ,并且仅被急性感染的囊虫病人血清识别 ,而不被囊虫完全钙化病人血清识别。 结论 得到了高免疫反应性和高特异性的蛋白纯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电泳 免疫印记法 囊尾蚴囊液抗原 分析 纯化 鉴定
下载PDF
脑囊尾蚴病脑脊液差异凝胶电泳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静宜 田小军 +3 位作者 黄勇 杨艳君 马巧荣 薛燕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目的建立脑脊液差异凝胶电泳方法,以获得高分辨率的荧光差异双向电泳图谱。方法取确诊的4例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和4位健康人脑脊液,分别用冰丙酮沉淀法除盐提取蛋白,均等量混合后为脑囊尾蚴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两组总蛋白等量混合为内... 目的建立脑脊液差异凝胶电泳方法,以获得高分辨率的荧光差异双向电泳图谱。方法取确诊的4例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和4位健康人脑脊液,分别用冰丙酮沉淀法除盐提取蛋白,均等量混合后为脑囊尾蚴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两组总蛋白等量混合为内标组。将各组蛋白分别经花青染料2(Cy2)、Cy3和Cy5标记,再进行单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分别在波长488nm、532nm和633nm激发光下扫描,所呈图像分别用ImageQuant和DeCyder 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用DeCyder中的胶内差异分析(DIA)模块对2-DDIGE扫描图像进行蛋白质点检测和含量分析。用DeCyder中的生物学差异分析(BVA)模块分析两组蛋白表达的生物学差异。结果ImageQuan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脑脊液全蛋白样品均能被Cy2、Cy3和Cy5标记,荧光强度随蛋白含量的上升而增强。DIA分析显示,胶1和胶2分别检测到896和894个蛋白质点。胶2与胶1进行匹配,蛋白质点匹配率达90%。BVA分析发现,在脑囊尾蚴病组与健康人组脑脊液蛋白共有表达量变化超过两倍的差异蛋白质点55个,其中在脑囊尾蚴病组中表达上调2倍的有47个蛋白质点,下调2倍以上的有8个蛋白质点。结论以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建立的差异凝胶电泳方法,获得的2-DDIGE图谱,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为脑囊尾蚴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尾蚴病 脑脊液 蛋白质组 双向差异凝胶电泳
下载PDF
抗囊虫单抗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殷竹君 张耀娟 +3 位作者 章子豪 刘静 史志明 侯敏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 制备分泌特异性抗猪囊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 ,建立以特异性单抗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 (CAg)的特异敏感的 EL ISA方法。 方法 制备水溶性抗原 (Ag- w)和尿素溶性抗原 (Ag- u) ,将实验用 BAL B/ c小鼠分为 Ag- u和 Ag- w组 ,分... 目的 制备分泌特异性抗猪囊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 ,建立以特异性单抗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 (CAg)的特异敏感的 EL ISA方法。 方法 制备水溶性抗原 (Ag- w)和尿素溶性抗原 (Ag- u) ,将实验用 BAL B/ c小鼠分为 Ag- u和 Ag- w组 ,分别以 Ag- u和 Ag- w免疫 ,取两组免疫鼠脾细胞与 SP2 / 0骨髓瘤细胞融合 ,EL ISA法进行筛选 ,所获特异性阳性克隆加以扩大培养 ,并分别与包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姜片虫和丝虫抗原进行交叉反应性测定。 结果获得稳定分泌特异性抗囊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 5株 ,其中 1株 N1B10来自于 Ag- w组 ,另 4株 U2 A6、U2 B3、UB5 H6和UE10 H5来自于 Ag- u组。对 N1B10、U2 A6和 U2 B3初步鉴定结果表明 ,其抗体类型分别为 Ig G2 b、κ,Ig G1、κ,Ig G2 b、κ;腹水的效价分别为 1.0 2 4× 10 6、1.6× 10 4和 3.2× 10 4 ;免疫组化显示 N1B10定位于囊虫囊壁的基底膜 ,U2 A6和 U2 B3定位于囊虫的头节。杂交瘤细胞经连续培养 ,液氮反复冻存复苏后仍能稳定分泌单抗。取 3株单抗和兔抗囊虫血清建立了检测囊虫病患者 CAg的 EL ISA方法 ,测定 4 8份临床确诊囊虫病病人血清 ,阳性率达 95 .8%。 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囊虫单克隆抗体 ,所建立的 EL ISA方法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可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虫 尿素溶性抗原 水溶性抗原 单克隆抗体 ELISA
下载PDF
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和ELISA对猪囊尾蚴抗原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凯慧 徐之杰 甄殿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3-56,共4页
应用SDS-PAGE、ELIB,ELISA等方法,对猪囊尾蚴的水溶性抗原(Ag-W)和尿素溶性抗原(Ag-u)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g-w和Ag-u分别有14条和9条主带被囊尾蚴病病人血清所识别;有10条和4条主带被包虫病病人血清所识别;有8条和4条主带被华支睾吸虫... 应用SDS-PAGE、ELIB,ELISA等方法,对猪囊尾蚴的水溶性抗原(Ag-W)和尿素溶性抗原(Ag-u)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g-w和Ag-u分别有14条和9条主带被囊尾蚴病病人血清所识别;有10条和4条主带被包虫病病人血清所识别;有8条和4条主带被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所识别。ELISA检测显示、血清1:400稀释时,囊尾蚴病病人血清(60例)。Ag-w和Ag-u的阳性率分别为86.6%和96.9%,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血清(24例)和正常人血清均为阴性。包虫病人血清(30例)分别为46.6%和16.6%。表明两种抗原虽有与其它寄生虫产生交叉反应的成份,但Ag-u明显少于Ag-w,Ag-u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Ag-w。用Ag-u代替Ag-w进行囊尾蚴病的免疫学诊断,可提高诊断效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尾蚴 水溶性抗原 ELIB ELI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