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G-Trap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效果的比较
1
作者 田野 褚宏亮 +4 位作者 吴治明 张守刚 曹淦 葛小伍 黄立业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比较BG-trap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进一步探讨BG-trap法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的可能性,为制定更有效的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选取江苏省3个设区市的6个户外监测点,于8—9月的3天时间中,... 目的比较BG-trap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进一步探讨BG-trap法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的可能性,为制定更有效的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选取江苏省3个设区市的6个户外监测点,于8—9月的3天时间中,分别于每日16:00-16:30、17:00-17:30、18:00-18:30三个时段同步开展BG-Trap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结果BG-Trap法和双层叠帐法均能够有效地捕获白纹伊蚊的雌蚊,双层叠账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占比高于BG-Trap法(χ^(2)=16.034,P<0.01),两种方法捕获的白纹伊蚊雌蚊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687)。BG-Trap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平均密度指数为7.85±5.23只/(台·h),低于双层叠帐法的27.04±13.86只/(顶·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P<0.001)。结论BG-Trap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效果不及双层叠帐法,其能否应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G-Trap法 双层叠帐法 白纹伊蚊 监测
下载PDF
中国狭臀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2
作者 白学礼 高学平 +1 位作者 鲁亮 魏浩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记述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狭臀蚤属Stenischia Jordan,1932的1新种,宁夏狭臀蚤Stenischia ningxiaensis Bai,Lu et Gao,sp.nov.,标本采自宁夏南部地区。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 记述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狭臀蚤属Stenischia Jordan,1932的1新种,宁夏狭臀蚤Stenischia ningxiaensis Bai,Lu et Gao,sp.nov.,标本采自宁夏南部地区。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目 栉眼蚤科 狭臀蚤属 新种 宁夏 中国
下载PDF
石家庄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3
作者 庞志钊 崔亚婧 +2 位作者 鲁乾 赵树青 翟士勇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1期94-95,共2页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家蝇对甲基吡恶磷、氯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D_(50)分别为0.3835、0.3297、0.1786、0.0436μg/♀;家蝇对上...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家蝇对甲基吡恶磷、氯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D_(50)分别为0.3835、0.3297、0.1786、0.0436μg/♀;家蝇对上述药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1.69、38.34、3.78、14.06。结论需要持续开展家蝇抗药性监测,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选择低抗性的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点滴法 杀虫剂 抗性
原文传递
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蜚蠊密度及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分析
4
作者 樊坚 金姝青 +3 位作者 陈茜茜 曹晖 温和毅 高强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种群构成,以及德国小蠊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有效防治德国小蠊侵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开展蜚蠊监测,采用药膜法开展德国小蠊抗药性实验测定。结果黄浦区2022年1—12月共布... 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种群构成,以及德国小蠊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有效防治德国小蠊侵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开展蜚蠊监测,采用药膜法开展德国小蠊抗药性实验测定。结果黄浦区2022年1—12月共布放粘蟑纸1200张,有效粘蟑纸1139张,阳性49张,粘捕率为4.30%,捕获蜚蠊253只,总密度为0.22只/张夜,其中德国小蠊248只,黑胸大蠊3只,美洲大蠊2只。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环境的蜚蠊密度有明显差异,农贸市场密度最高,其次为中小餐饮机构。抗药性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残杀威对黄浦区德国小蠊现场品系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分别为213.51、155.36、96.02 min,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是90.09、3.84、8.45。结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是黄浦区蜚蠊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抗药性 蟑螂监测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白纹伊蚊卵粒识别模型初步研究
5
作者 朱敏慧 董琳娟 +5 位作者 王墩家 蔡逸舟 张兆文 刘曜 何世鹏 周毅彬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构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粒图片数据库,并基于深度学习和瓦片重叠法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自动识别和计数模型,为伊蚊监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在上海市3个区收集野外和实验室品系的白纹伊蚊卵粒图片449张,使用Python环境labe... 目的构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粒图片数据库,并基于深度学习和瓦片重叠法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自动识别和计数模型,为伊蚊监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在上海市3个区收集野外和实验室品系的白纹伊蚊卵粒图片449张,使用Python环境labelimg库进行人工标定蚊卵,采用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a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Faster R-CNN)模型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识别模型,并使用瓦片重叠法智能识别和计数。使用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值(F-measure)进行模型效果评价。结果经过15次模型迭代训练,损失值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逐渐下降至0.000119,平均精度均值(Mean Aaccuracy,mAP)从0.968增加至0.980,最终模型精确率为0.90,召回率为0.97,调和平均值为0.93。结论本模型具有较高的白纹伊蚊卵粒识别能力,初步达到了辅助开展诱蚊诱卵器监测中卵粒鉴别和计数的功能。在不断的优化模型、细化分类识别能力后可成为简便高效的监测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诱蚊诱卵器 白纹伊蚊 卵粒
下载PDF
Species-level Microbiota of Biting Midges and Ticks from Poyang Lake
6
作者 GONG Jian WANG Fei Fei +13 位作者 LIU Yang Qing PU Ji DONG Ling Zhi ZHANG Si Hui HUANG Zhen Zhou HUANG Yu Yuan LI Ya Ben YANG Cai Xin TAO Yuan Meihui ZHAO Li Jun JIN Dong LIU Li Yun YANG Jing LU Sha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66-277,I0001-I0003,共15页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biting midges and ticks collected from three sites in the Poyang Lake area,namely,Qunlu Practice Base,Peach Blossom Garden,and Huang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biting midges and ticks collected from three sites in the Poyang Lake area,namely,Qunlu Practice Base,Peach Blossom Garden,and Huangtong Animal Husbandry,and whether vectors carry any bacterial pathogens that may cause diseases to humans,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spective pathogen discovery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s Using a metataxonomics approach in concert with full-length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operational phylogenetic unit(OPU)analysis,we characterized the species-leve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wo important vector species,biting midges and ticks,including 33 arthropod samples comprising 3,885 individuals,collected around Poyang Lake.Results A total of 662 OPUs were classified in biting midges,including 195 known species and 373 potentially new species,and 618 OPUs were classified in ticks,including 217 known species and 326 potentially new species.Surprisingly,OPUs with potentially pathogenicity were detected in both arthropod vectors,with 66 known species of biting midges reported to carry potential pathogens,including Asaia lannensis and Rickettsia bellii,compared to 50 in ticks,such as Acinetobacter lwoffii and Staphylococcus sciuri.We found that Proteobacteria was the most dominant group in both midges and ticks.Furthermore,the outcom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crobiota of midges and ticks tend to be governed by a few highly abundant bacteria.Pantoea sp7 was predominant in biting midges,while Coxiella sp1 was enriched in ticks.Meanwhile,Coxiella spp.,which may be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were detected in all tick samples.The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and pathogens of biting midges and ticks in this study serves to broaden our knowledge associated to microbes of arthropod vectors.Conclusion Biting midges and ticks carry large numbers of known and potentially novel bacteria,and carry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which may pose a risk of infection to humans and animals.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midges and ticks tend to be dominated by a few highly abundant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ing midge Tick MICROBIOTA PANTOEA COXIELLA
下载PDF
2022年西安市蟑螂监测
7
作者 金梁栋 庞松涛 +5 位作者 徐琨 李广帅 雷晓岗 薛威 解民 杨西平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了解西安市蟑螂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结果共捕获蟑螂135只,德国小蠊130只,其余5只为褐斑大蠊。蟑螂平均密度为0.032只/张,平均粘捕率为1.51%。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中蟑螂密... 目的了解西安市蟑螂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结果共捕获蟑螂135只,德国小蠊130只,其余5只为褐斑大蠊。蟑螂平均密度为0.032只/张,平均粘捕率为1.51%。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中蟑螂密度和粘捕率均较高;不同季节蟑螂密度和粘捕率分布呈单峰曲线,且峰值均在9月。城区年平均蟑螂密度低于郊区。结论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仍是蟑螂侵害较高的场所,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蟑螂 密度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蜱种类及分布研究概况
8
作者 乌尼尔 白翠兰 +1 位作者 翟景波 吴东兴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区域蜱种类及分布情况,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查阅及收集报道资料对内蒙古地区蜱种类及分布区域进行综述性概括。内蒙古地区9市3盟已知蜱类2科5亚科8属31种。蜱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区域蜱种类及分布情况,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查阅及收集报道资料对内蒙古地区蜱种类及分布区域进行综述性概括。内蒙古地区9市3盟已知蜱类2科5亚科8属31种。蜱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体表寄生虫,也是多种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内蒙古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物种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蜱类生息之地。蜱类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分布紧密相关。本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总结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蜱类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情况,以期促进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的快速发展,提高蜱传人畜共患病的防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疾病 人兽共患病
下载PDF
2022年南京都市圈成蚊生态学监测分析
9
作者 王白茹 宋丙栋 +5 位作者 刘琳 彭柳明 杨之国 张治津 郑彬 张守刚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分析南京都市圈2022年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防治和预防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经纬度自北向南选择5个地区为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监测。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 目的分析南京都市圈2022年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防治和预防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经纬度自北向南选择5个地区为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监测。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22年南京都市圈5个监测点捕获雌蚊6070只,蚊密度为0.63只/(灯·h),其中监测点D蚊密度最高,监测点E蚊密度最低。捕获蚊虫隶属2亚科4属5种,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和白纹伊蚊是常见蚊种。总体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为2.11只/(灯·h)。监测点A、监测点B、监测点D的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分布,监测点C呈双峰分布。农村地区牲畜棚蚊密度最高,其次为农户,城镇以公园蚊密度最高,医院蚊密度最低。不同生境各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157,P<0.001)。结论南京都市圈蚊密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呈明显的季节消长,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牲畜棚、农户和公园是重点防治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密度 监测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贝绒刺蛾Phocodermabetis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10
作者 俞旭东 李朝品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目的:测定贝绒刺蛾Phocodermabet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特征,探讨刺蛾科在鳞翅目(Lepidoptera)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得贝绒刺蛾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目的:测定贝绒刺蛾Phocodermabet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特征,探讨刺蛾科在鳞翅目(Lepidoptera)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得贝绒刺蛾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通过Mitos2、Geneious v8.0.4和Phylosuite1.2.2等生物信息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分析,并基于26种鳞翅目昆虫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贝绒刺蛾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14919 bp(AT:80.88%),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AT富集区。刺蛾科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AT-skew及GC-skew均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表明,卷夜蛾科(Tortricidae)+[透翅蛾科(Sesiidae)+木蠹蛾科(Cossidae)]+[刺蛾科(Limacodidae)+斑蛾科(Zygaenidae)]。结论:刺蛾科(Limacodidae)与斑蛾科(Zygaenidae)互为姊妹群,同属于斑蛾总科Zygaenoidea。贝绒刺蛾属于刺蛾科并与绿刺蛾属(Parasa)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绒刺蛾 高通量测序 刺蛾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蜱类对寄主气味的信息感应和蜱类信息素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智通 吴家红 孙毅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3-64,共12页
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节肢动物,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健康。蜱类的危害与其释放的信息素以及相关的化学感应行为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蜱类对寄主的气味感知、信息素的种类、化学感觉机制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等... 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节肢动物,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健康。蜱类的危害与其释放的信息素以及相关的化学感应行为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蜱类对寄主的气味感知、信息素的种类、化学感觉机制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同时展望了其对蜱综合防治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蜱的防治提供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素 信息感应 防治
下载PDF
qPCR检测白纹伊蚊携带Wolbachia分型及密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2
作者 熊易平 周宁馨 +7 位作者 梁国锐 李建航 李博 韩宛蓉 邢丹 郭晓霞 姜玉庭 赵彤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目的白纹伊蚊天然携带A与B亚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这种共生菌能够通过抑制宿主传播病毒能力或降低宿主种群密度来控制虫媒疾病传播,且这种作用强度与其密度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准确检测蚊虫携带Wolbachia分型与密度的方法。... 目的白纹伊蚊天然携带A与B亚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这种共生菌能够通过抑制宿主传播病毒能力或降低宿主种群密度来控制虫媒疾病传播,且这种作用强度与其密度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准确检测蚊虫携带Wolbachia分型与密度的方法。方法克隆白纹伊蚊携带Wolbachia的wsp基因并测序,在w AlbA与w AlbB wsp基因的非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PCR检测方法。结果该方法灵敏性和特异性良好,两亚组Wolbachia无交叉反应。利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四环素处理后蚊虫携带Wolbachia密度下降程度,确定最适四环素处理浓度为0.1 mg/mL。结论本方法的建立为研究Wolbachia在蚊虫生理生殖和天然免疫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沃尔巴克氏体 qPCR 四环素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边缘革蜱的鉴定及序列特征分析
13
作者 张琳 陆振华 +6 位作者 贺真 韩婧 周琦 李瑞山 孙世伟 张文凯 邵中军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21-525,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甘肃省武威市边缘革蜱核糖体各片段的基因差异,确定边缘革蜱合适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2022年3月采集武威市边缘革蜱128只,随机选择10只进行实验。首先使用体式显微镜对蜱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扩增边缘革蜱的5.8S、18S、28S、... 目的通过比较甘肃省武威市边缘革蜱核糖体各片段的基因差异,确定边缘革蜱合适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2022年3月采集武威市边缘革蜱128只,随机选择10只进行实验。首先使用体式显微镜对蜱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扩增边缘革蜱的5.8S、18S、28S、ITS1和ITS2核糖体序列并测序比对。使用MEGA 11软件构建蜱种的系统发育树,再通过DNASTAR软件比对边缘革蜱与长角血蜱等常见蜱种的基因同源性,进行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和有效标记的筛选。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蜱为同一种蜱,均为边缘革蜱。系统发育关系显示,核糖体18S、28S、ITS1和ITS2序列可区分革蜱属的蜱虫,5.8S序列无区分能力。同时18S和ITS1序列能将边缘革蜱与其他蜱种区分开,而且18S序列还可区分不同地域的边缘革蜱。结论核糖体18S序列可区分边缘革蜱不同的地域株,其作为鉴定边缘革蜱分子学依据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虫 边缘革蜱 核糖体基因组 序列比较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寄主挥发物对冈田绕眼果蝇的引诱效果研究
14
作者 董贤凤 郑明辉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 探讨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 okadai)对寄主挥发物的偏好性。方法 选择发酵梨挥发物的主要组分以及与人体有关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作为引诱剂,利用Y型管对挥发物溶媒进行选择,利用自制四臂管对冈田绕眼果蝇的行为反应进行测定。结果 ... 目的 探讨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 okadai)对寄主挥发物的偏好性。方法 选择发酵梨挥发物的主要组分以及与人体有关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作为引诱剂,利用Y型管对挥发物溶媒进行选择,利用自制四臂管对冈田绕眼果蝇的行为反应进行测定。结果 行为反应测定发现,共有9种挥发物组分对冈田绕眼果蝇具有引诱效果,其中2,3-丁二酮、苯乙醇、丙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和正癸酸对雌、雄成蝇均具有引诱效应,而乙酸异戊酯只对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2,4-癸二酸-1-醇只对雄成虫具有引诱作用。另外发现了1种趋避剂芳樟醇。其他成分未发现引诱效应。结论 2,3-丁二酮、苯乙醇、丙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和正癸酸能对冈田绕眼果蝇的嗅觉行为进行调控,可为开发针对冈田绕眼果蝇的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田绕眼果蝇 挥发物 引诱效果 化学引诱剂
下载PDF
济南口岸输入性蜚蠊携带病原体宏基因组分析
15
作者 赵辉 辛国辉 +5 位作者 闫荣军 韩焕美 张春新 厉淑红 彭健 宗春辉 《口岸卫生控制》 2024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宏基因组分析为济南口岸防控输入性蜚蠊传播疾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取2022年至2023年6月间济南海关辖区截获送检的623只蜚蠊作为研究对象。每批次40~50只为一组制作成体表样本和组织样本。对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 目的探讨利用宏基因组分析为济南口岸防控输入性蜚蠊传播疾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取2022年至2023年6月间济南海关辖区截获送检的623只蜚蠊作为研究对象。每批次40~50只为一组制作成体表样本和组织样本。对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多重PCR扩增;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对蜚蠊携带病原体进行监测分析。结果623只蜚蠊经鉴定均为德国小蠊;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PCR检测均为阴性;15组蜚蠊样本中通过宏基因组检测出蟑螂杆状体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多种细菌。结论病原体宏基因组分析可以检出蜚蠊携带的多种病原体,且在大肠杆菌检出方面,灵敏度优于PCR检测技术,口岸需加强蜚蠊监控,及时拦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分析 输入性蜚蠊 病原体
下载PDF
2021年福州市白纹伊蚊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春文 方海银 李玉伟 《应用预防医学》 2023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 了解福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2021年2月观察越冬蚊卵孵化后幼虫生长羽化情况。2021年3-11月,用布雷图指数法在不同地理方位的街道/村的居民区监测白纹伊蚊幼... 目的 了解福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2021年2月观察越冬蚊卵孵化后幼虫生长羽化情况。2021年3-11月,用布雷图指数法在不同地理方位的街道/村的居民区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每月调查2次;同时采用人诱挥网法在2处公园监测成蚊密度,每月调查1次。2021年10月在该市东、西、南、北、中等5个方位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做为抗性检测的虫源,利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检测其抗药性。结果 2021年越冬蚊卵孵化后开始羽化的时间为3月1日。2021年福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为11.11,成蚊叮咬指数为16.44只/人工小时;幼虫和成蚊的密度高峰都在7月。抗药性检测发现白纹伊蚊幼虫对灭蚊幼杀虫剂双硫磷和残杀威敏感,成蚊对3种常用的菊酯类杀虫剂均显示抗性,对残杀威和马拉硫磷显示敏感。结论 福州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密度较高,且对常用的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应系统地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和杀虫剂抗性水平监测,科学防制白纹伊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监测 抗药性 福州市
下载PDF
2020年广西6个市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海芳 廖宁 《应用预防医学》 2023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6—9月分别在南宁、北海、百色、梧州、钦州、防城港6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采集白纹伊蚊成蚊或幼虫,按城市放在实验室蚊笼... 目的了解广西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6—9月分别在南宁、北海、百色、梧州、钦州、防城港6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采集白纹伊蚊成蚊或幼虫,按城市放在实验室蚊笼内混合饲养,以F1代羽化后3~5天的成蚊进行抗药性检测。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检测抗性,试验重复3次,根据死亡率判断抗性水平。结果拟除虫菊酯类抗药性水平中,6个地级市的抗药性均小于80%,全部为抗性种群,其中南宁市的溴氰菊酯最为明显(仅为41.8%)。氨基甲酸酯类抗药性水平中,噁虫威除南宁(98.2%)是敏感水平外,其余5个城市均为可疑抗性(86.8%~96.3%);6个地级市的残杀威均为可疑抗性种群(83.0%~91.7%)。有机磷类抗药性水平中,马拉硫磷除梧州市(100.0%)是敏感种群外,其余均为可疑抗性种群;杀螟硫磷6个地级市均为可疑抗性种群(91.7%~96.7%);毒死蜱除北海、防城港(均为98.1%)是敏感种群外,其余4个城市均为可疑抗性种群(88.3%~96.4%)。结论广西白纹伊蚊成蚊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和可疑抗性,应每年开展蚊虫抗药性监测,科学使用杀虫剂,提高灭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杀虫剂 抗药性
下载PDF
2018—2022年常州市蚊虫密度调查与季节消长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淦 王晗 +2 位作者 田诚 杨晓 赵立凡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83-87,共5页
2018—2022年开展常州市蚊媒密度、种群特征及季节性消长研究,为常州市蚊虫密度控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市各区(县)选择不同生境包括: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及牲畜棚等,采用诱蚊灯法对成蚊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8... 2018—2022年开展常州市蚊媒密度、种群特征及季节性消长研究,为常州市蚊虫密度控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市各区(县)选择不同生境包括: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及牲畜棚等,采用诱蚊灯法对成蚊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2年常州市各区(县)共捕获蚊虫50833只,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为3.31只/(灯·夜)。不同年份中,2018年蚊密度最高,达1.75只/(灯·夜)。2021年蚊密度消长呈单峰曲线形,9月是高峰,为2.36只/(灯·夜),其余年份均呈双峰曲线,高峰为7、9月。不同生境中蚊种构成比不同,其中居民区、公园、医院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农户和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常州市蚊虫种群总构成比以淡色库蚊最高(43.71%),其次为三带喙库蚊(27.08%)。蚊虫密度调查可以为本地区蚊虫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应进一步提高蚊虫密度监测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蚊虫控制措施,切实降低本地区蚊虫密度及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媒 密度 季节消长 综合防治
下载PDF
2019年和2020年安徽省蝇类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家林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掌握安徽省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监测,采用Excel 2007软件和SPSS 17.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0年安徽省蝇类监测共捕获成蝇3 631只,以家蝇、麻蝇和... 目的 掌握安徽省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监测,采用Excel 2007软件和SPSS 17.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0年安徽省蝇类监测共捕获成蝇3 631只,以家蝇、麻蝇和铜绿蝇为主要优势蝇种,构成比分别为34.70%、30.54%和12.04%。蝇类密度高峰期在6—8月;在不同生境中,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6.38只/笼,农贸市场、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蝇类密度依次为4.49、3.41和2.37只/笼。不同生境的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35,P<0.05)。结论 家蝇、麻蝇、铜绿蝇为安徽优势蝇种,绿化带和农贸市场为蝇类防控的重点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类 监测 种群构成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及突变情况调查
20
作者 周耀武 罗宗圣 +10 位作者 林祖锐 许建卫 许时燕 施靖 孙维江 田光强 李荣明 李春华 孙晓东 段凯霞 曾旭灿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9-293,298,共6页
目的助力云南省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为选择或更换适宜的杀虫剂,控制当地媒介按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开展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和抗性基因突变调查,选定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芒勐寨... 目的助力云南省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为选择或更换适宜的杀虫剂,控制当地媒介按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开展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和抗性基因突变调查,选定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芒勐寨旁永和下7组为监测点,使用吸蚊管于试验前夜在现场采集牛圈内的中华按蚊成蚊,带回实验室饲以10%葡萄糖水供试验用。参照《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GB/T26347-2010),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开展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调查。测定结束后分别收集死亡(敏感表型)和存活(抗性表型)个体,用无水乙醇保存带回,提取蚊DNA后,开展抗药性靶标kdr(knockdown resistance)、ace-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接触0.05%高效氯氰菊酯、0.05%高效氯氟氰菊酯、0.05%溴氰菊酯、0.1%残杀威、5%马拉硫磷和1%杀螟硫磷后,中华按蚊首只被击倒的时间分别为5 min 34 s、5 min 11 s、6 min 46 s、4 min 30 s、5 min 13 s和3 min 36 s;击倒率分别为17.49%、17.32%、15.44%、29.72%、57.39%和46.82%。其中,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首只击倒时间最长,击倒率最低,表明对溴氰菊酯的抗击倒力最强,其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8.33%,为敏感群体(S),对杀螟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0%,为初步抗性群体(M),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区分剂量死亡率均小于80%,为抗性群体(R)。检测接触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华按蚊共386只,kdr基因的1014位点全部为L1014野生型,未检测到突变;检测接触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中华按蚊113只,仅存在G119S型突变。中华按蚊ace-1的119位点突变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结论当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已产生较大抗药性,为防止输入性疟疾引起再传播,今后宜选用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或不同类别杀虫剂联合制剂开展媒介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边境地区 中华按蚊 杀虫剂 抗药性 抗性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