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8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黄素调控转录因子FOXP3影响HIV-1感染辅助受体CCR5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冯龙 李青雅 +5 位作者 李寒冰 王白燕 曹珊 郑文锦 耿宇轩 李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2-779,共8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通过调控转录因子FOXP3影响HIV-1感染辅助受体CCR5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分析转录因子FOXP3与CCR5启动子的结合位点;采用AutoDock 4.2软件对姜黄素与FOXP3进行柔性对接;MTT法检测姜黄素对Jurkat细... 目的:探讨姜黄素通过调控转录因子FOXP3影响HIV-1感染辅助受体CCR5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分析转录因子FOXP3与CCR5启动子的结合位点;采用AutoDock 4.2软件对姜黄素与FOXP3进行柔性对接;MTT法检测姜黄素对Jurkat细胞活性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Jurkat细胞后CCR5和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构建pcDNA3.1-FOXP3真核表达载体;结合转录因子预测结果,运用Overlap PCR法扩增突变型CCR5基因片段,构建突变型CCR5启动子报告载体pFireRluc-Mt-CCR5;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转录因子FOXP3与CCR5的启动子结合位点。结果:JASPAR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CCR5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FOXP3存在结合位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够与FOXP3的酶活区域结合;MTT结果显示,姜黄素作用24 h后对Jurkat细胞活性产生抑制作用,IC50为34.48μmol/L;qRT-PCR和Western b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Jurkat细胞后,CCR5和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证实FOXP3能够与CCR5启动子结合,且转录因子FOXP3可调控CCR5启动子活性;过表达FOXP3后,姜黄素对CCR5的作用结果显示:当姜黄素浓度为60μmol/L时,作用于共转染pcDNA3.1-FOXP3和pFireRluc-Wt-CCR5的HEK293T细胞CCR5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相对值明显高于pFireRluc-Wt-CCR5+curcumin-60组(P<0.01)。结论:FOXP3能够调控CCR5启动子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姜黄素通过作用于FOXP3与CCR5启动子结合位点影响CCR5启动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FOXP3 CCR5 HIV-1 调控
下载PDF
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
2
作者 朱永朝 李莉 +5 位作者 王拯 谭希鹏 陶金 丁璐 董辉 叶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确定间充质干细胞属性;20 ng/mL IL-1β处理hUC-MSC 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阳性细胞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D20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佛波酯(PMA)诱导THP-1巨噬细胞活化,并与IL-1β处理感染CD200过表达慢病毒的hUC-MSC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和CD206阳性细胞比例;IL-1β联合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处理hUC-MSC,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与CD200的表达。结果IL-1β显著下调hUC-MSC CD200蛋白表达与CD200阳性细胞率;过表达CD200显著上调hUC-MSC CD200表达,且CD200过表达hUC-MSC提高巨噬细胞CD206阳性细胞比率;IL-1β激活hUC-MSC的ERK1/2信号通路,PD98059上调IL-1β处理后hUC-MSC中CD200的蛋白表达。结论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CD200的表达,进而抑制hUC-MSC对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 CD200 巨噬细胞极化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总免疫复合物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分析
3
作者 周二叶 曾克勤 +2 位作者 武剑 任田 何觅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606-5611,共6页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大量免疫复合物是否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仍不明确。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1)临床试验: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大量免疫复合物是否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仍不明确。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1)临床试验: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与50例初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水平。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细胞实验: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4组处理:类风湿关节炎组加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悬液,正常对照组加入健康体检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悬液,阳性对照组加入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α-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α-MEM培养基。处理7 d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临床试验: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血沉(r=0.330,P=0.019)、血清碱性磷酸酶(r=0.545,P=0.00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0.377,P=0.007)和Ⅰ型胶原C端肽(r=0.738,P=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腰椎骨密度(r=-0.595,P=0.001)呈负相关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6,95%CI(1.022,1.154),P=0.008]、抗环瓜氨酸肽抗体[OR=1.002,95%CI(0.999,1.005),P=0.035]、Ⅰ型胶原C端肽[OR=0.141,95%CI(0.015,8.900),P=0.008]和血清总免疫复合物[OR=2.895,95%CI(1.228,6.827),P=0.001]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量异常(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2)细胞实验: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类风湿关节炎组可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组破骨细胞形成更多(P<0.01);(3)结果表明,血清总免疫复合物可作为预测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血清学指标,清除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或者干预免疫复合物与其受体的结合可能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复合物 骨转换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 骨免疫学
下载PDF
短链脂肪酸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7A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γδ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4
作者 刘槃 席德双 +4 位作者 黄瑞 滕益霖 刘睿 曾高峰 宗少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8-1094,共7页
目的 探究短链脂肪酸减轻γδ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一定浓度的短链脂肪酸干预大鼠肠道来源的γδT细胞,CCK-8检测短链脂肪酸对γδT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7A(IL-17A)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 目的 探究短链脂肪酸减轻γδ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一定浓度的短链脂肪酸干预大鼠肠道来源的γδT细胞,CCK-8检测短链脂肪酸对γδT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7A(IL-17A)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检测IL-17A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IL-17+γδT细胞的比例,Western blot研究γδT细胞IL-17A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CCK-8结果提示乙酸钠的浓度≤0.5 mmol/L,丙酸钠、丁酸钠和混合短链脂肪酸的浓度≤0.25 mmol/L对γδT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P> 0.05);ELISA和RT-q PCR结果显示,丙酸钠、丁酸钠及混合短链脂肪酸处理的γδT细胞IL-17A的含量较Control组均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示IL-17+γδT细胞的比例在丙酸钠、丁酸钠、混合短链脂肪酸及TSA干预下均明显下降(P <0.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丙酸钠、丁酸钠和混合短链脂肪酸可抑制IL-17A、IKK的表达及NF-κB磷酸化水平(P <0.05)。结论 短链脂肪酸能抑制γδT细胞IL-17A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脂肪酸 ΓΔT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核转录因子ΚB
下载PDF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和卵巢早衰模型小鼠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5
作者 李晓荣 仲佳雯 +3 位作者 秦岭 高婷 罗玉雪 马小红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探究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ecrease ovarian reserve,DOR)和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蛋白质差异,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发生的可能机制。方...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探究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ecrease ovarian reserve,DOR)和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蛋白质差异,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 mg/kg联合白消安6 mg/kg制备DOR模型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20 mg/kg联合白消安12 mg/kg制备POF模型小鼠,药物注射后连续观察小鼠动情周期,以动情周期紊乱判定造模是否成功。成功后筛选差异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所鉴定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分析其可能机制。结果筛选出DOR中差异倍数在1.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有148个,POF中有149个;富集结果显示,DOR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维生素B6代谢、磷酸吡哆醛合成、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并在维生素B6代谢、α-亚麻酸代谢、PPAR信号等通路富集;POF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脂质代谢、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并在鞘糖脂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核糖体等通路富集。结论DOR和POF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都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α-亚麻酸信号通路可能是参与DOR发生的一条重要通路,HIST1H1C、CA3、FABP4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靶点;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路可能是POF发生的一条重要通路,HIST1H1C、D2HGDH、CYP4F3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卵巢早衰 蛋白组学 小鼠
下载PDF
乌梅丸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
6
作者 李克亚 王真权 王军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2,109,共7页
目的:研究乌梅丸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式建立UC模型,造模后给予不同剂量... 目的:研究乌梅丸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式建立UC模型,造模后给予不同剂量乌梅丸灌胃,阴性对照(NC)-慢病毒(LV)或NLRP3-LV尾静脉注射。评价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测量结肠长度,检测病理改变及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结果:UC组大鼠结肠黏膜出现典型UC病理改变,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肠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乌梅丸组大鼠结肠黏膜UC病理改变改善,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低于UC组,结肠长度长于UC组(P<0.05);高剂量乌梅丸灌胃同时注射LV,NLRP3-LV+UC+高剂量乌梅丸组大鼠结肠黏膜UC病理改变加重,DAI、组织病理评分、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及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表达高于NC-LV+UC+高剂量乌梅丸组,结肠长度短于NC-LV+UC+高剂量乌梅丸组(P<0.05)。结论:乌梅丸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乌梅丸 NLRP3炎症小体 炎症反应 细胞焦亡
下载PDF
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教改中的应用探究
7
作者 黄睿 陈程 王昌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2期0179-0182,共4页
分析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教改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6月到2023年5月期间到检验中心学习的学生合计80例为观察对象,使用“奇偶分组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开展常规教学的参考组和开展案例与情境教学法的研究组,比较带教效果两... 分析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教改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6月到2023年5月期间到检验中心学习的学生合计80例为观察对象,使用“奇偶分组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开展常规教学的参考组和开展案例与情境教学法的研究组,比较带教效果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对带教方式的满意度、带教优良率显著高于参考组,批判思维能力得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免疫学教改中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学 教学 检验中心 案例与情境教学法
下载PDF
血府逐瘀干预胸腺肽影响狼疮肾炎玫瑰花结淋巴细胞临床研究
8
作者 徐娜 韩梅 +2 位作者 封锦慧 孙垚 任占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46-0049,共4页
探究血府逐瘀干预胸腺肽影响狼疮肾炎玫瑰花结淋巴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及一附院接受的6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泼尼松、环磷酰胺)、观察组(血府逐瘀)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探究血府逐瘀干预胸腺肽影响狼疮肾炎玫瑰花结淋巴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及一附院接受的6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泼尼松、环磷酰胺)、观察组(血府逐瘀)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总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府逐瘀干预胸腺肽影响狼疮肾炎玫瑰花结淋巴细胞的临床效果突出,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 胸腺肽 狼疮肾炎 玫瑰花结淋巴细胞
下载PDF
铁死亡加持PD-1/PD-L1抑制剂杀伤肿瘤细胞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洋 耿依珂 于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1-423,427,共4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每一环节都与免疫调节息息相关,近年铁死亡及PD-1/PD-L1抑制剂杀伤肿瘤细胞方面的研究是一大热点,因其精准治疗肿瘤的效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目前尚无将PD-1/PD-L1抑制剂与铁死亡治疗肿瘤细胞结合的研究...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每一环节都与免疫调节息息相关,近年铁死亡及PD-1/PD-L1抑制剂杀伤肿瘤细胞方面的研究是一大热点,因其精准治疗肿瘤的效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目前尚无将PD-1/PD-L1抑制剂与铁死亡治疗肿瘤细胞结合的研究,本文将对铁死亡的相关机制、铁死亡与肿瘤的关系和PD-1/PD-L1免疫治疗肿瘤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PD-1 PD-L1 肿瘤 综述
下载PDF
早期短暂M1巨噬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雨晴 陈志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4-601,共8页
背景:早期短暂存在的M1巨噬细胞在骨组织工程材料植入后可以发挥有益作用,调控M1巨噬细胞产生早期适度炎症反应的策略研究逐渐广泛,在骨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中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目的:综述早期短暂存在的M1巨噬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 背景:早期短暂存在的M1巨噬细胞在骨组织工程材料植入后可以发挥有益作用,调控M1巨噬细胞产生早期适度炎症反应的策略研究逐渐广泛,在骨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中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目的:综述早期短暂存在的M1巨噬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以及近年诱导激活早期短暂M1巨噬细胞策略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检索收录在PubMed、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的相关文献,以“M1,巨噬细胞,骨免疫学,骨免疫调节,骨缺损,骨再生,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为中文检索词,以“M1,macrophage,bone,osteogenesis,osteoimmunology,angiogenesis”等为英文检索词,筛选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与重复的文献,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6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早期短暂存在的M1巨噬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促进血管形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以及促进M2表型转化的重要作用。诱导激活早期短暂M1巨噬细胞策略能够以符合早期自然骨愈合规律的方式调控局部免疫微环境进而促进骨缺损修复,策略包括通过改变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理化性质促进M1巨噬细胞产生适当炎症反应,递送细胞因子、微小RNA或生物活性离子实现M1向M2巨噬细胞顺序极化,控释抗炎物质实现M1巨噬细胞介导的早期炎症反应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M1 炎症反应 骨缺损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顺序极化 血管生成
下载PDF
基于衍生化3-氨基-2-恶唑烷酮的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11
作者 张世伟 吴会玲 +6 位作者 周迎春 王炳志 杨星星 杜业刚 汤璐 冯荣虎 郭继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276,共6页
建立一种3-氨基-2-恶唑烷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夹心免疫检测方法。通过1,6-己二醇连接2-硝基-4-羧基苯甲醛和生物素合成针对AOZ的新型衍生试剂。在样品前处理时加入衍生试剂可对AOZ进行衍生,衍生产率为89%。在酶标板上包被抗... 建立一种3-氨基-2-恶唑烷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夹心免疫检测方法。通过1,6-己二醇连接2-硝基-4-羧基苯甲醛和生物素合成针对AOZ的新型衍生试剂。在样品前处理时加入衍生试剂可对AOZ进行衍生,衍生产率为89%。在酶标板上包被抗AOZ单克隆抗体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和素或抗生物素抗体作为第二结合物可实现AOZ的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得到双抗夹心和抗体-亲和素夹心模式下两个表位的极限距离,分别为12Å和13Å,理想距离分别为16Å和17Å。在双抗夹心和抗体-亲和素夹心模式下的检出限分别达到1.8 pg/mL和0.8 pg/mL(以AOZ质量浓度计),相对于竞争ELISA,其灵敏度最高提高了25倍。平均回收率为73%~85%,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2-恶唑烷酮 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表位间隔距离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
下载PDF
NLRP3/Caspase-1/IL-1β炎症小体通路在小鼠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
12
作者 向军 何玲 +3 位作者 许宏志 梁维维 彭泰峦 魏蜀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5-714,共10页
目的探讨NLRP3/Caspase-1/IL-1β炎症小体通路在小鼠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10~13 g)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10,无干预)、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组[n=20,饮水中加入1 ... 目的探讨NLRP3/Caspase-1/IL-1β炎症小体通路在小鼠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10~13 g)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10,无干预)、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组[n=20,饮水中加入1 g/(kg·d)BAPN]、BAPN+MCC950组[n=20,饮水中加入1 g/(kg·d)BAPN、腹腔注射NLRP3抑制剂MCC95020 mg/(kg·d)]。记录各组小鼠饮水量、体质量、主动脉夹层发生率、夹层相关病死率。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壁炎症浸润;弹力纤维(elastic Van Gieson,EVG)染色观察主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采用免疫荧光检测NLRP3、IL-1β、α-SMA、OPN的平均荧光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LRP3、Caspase-1、ASC、IL-1β、α-SMA、OPN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无主动脉夹层发生及死亡,BAPN组主动脉夹层发生率为80%,夹层相关病死率为35%,且主动脉血管壁弹力纤维断裂、明显炎症浸润。与对照组比较,BAPN组中NLRP3、Caspase-1、ASC、IL-1β蛋白表达增加,收缩型蛋白α-SMA减少而合成型蛋白OPN增加(P<0.05)。而给予NLRP3特异性抑制剂MCC950后,主动脉夹层发生率下降(80%vs 35%,P=0.004),夹层相关病死率下降(35%vs 15%,P=0.144),血管壁弹力纤维断裂、炎症浸润减少;与BAPN组比较,BAPN+MCC950组NLRP3、Caspase-1、ASC、IL-1β蛋白表达降低,收缩型蛋白α-SMA表达增加而合成型蛋白OPN表达降低(P<0.05)。结论小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NLRP3/Caspase-1/IL-1β炎症小体通路活化有关,而NLRP3抑制剂MCC950能减少主动脉夹层发生,具有血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炎症 NLRP3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
13
作者 方宝枝 周一飞 +4 位作者 沈秋丹 袁慕知 余晓 王鹏 吕明恩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总结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报道1例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针对阿伐曲泊帕、他克莫司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目的 总结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报道1例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针对阿伐曲泊帕、他克莫司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经环孢素、十一酸睾酮、艾曲泊帕联合治疗6个月无效,并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停药并予以阿伐曲泊帕(20 mg,每日1次)联合他克莫司(1 mg,每日2次)治疗9个月后,患者血小板升至54×10^(9)/L,血红蛋白升至124 g/L,白细胞升至8.23×10^(9)/L,肝肾功能也均恢复到正常,未观察到血栓事件等其他不良反应,且治疗后CD4/CD8下降,CD8^(+)T细胞增多,Treg细胞比例增多。结论 阿伐曲泊帕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且耐受性良好,今后仍需长期追踪观察及继续积累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老年患者 阿伐曲泊帕 他克莫司 艾曲泊帕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吞噬功能及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4
作者 陈颖颖 陈兰 +5 位作者 牟志向 胡小龙 张艺艳 翁娇青 吕佩瑜 关天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吞噬功能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抗体(P38 MAPK)信号通路...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吞噬功能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抗体(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分别以30、300、600μmol·L^(-1)IS干预人原代DC细胞24 h,分为Control组、IS-30组、IS-300组、IS-600组,通过流式细胞分析鉴定细胞表型并检测细胞吞噬功能;细胞经600μmol·L^(-1)IS干预24 h后加入1 mg·L^(-1)anti-HMGB1或经1 mg·L^(-1)HMGB1单独处理后分为Control组、IS组、HMGB1组、IS^(+)anti-HMGB1组,通过流式细胞分析鉴定细胞表型并检测细胞吞噬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随IS浓度增加,CD83^(+)和CD86^(+)细胞数逐渐增加(P<0.01),DCs吞噬能力逐渐下降(P<0.01);与IS组相比,IS^(+)anti-HMGB1组的CD83^(+)和CD86^(+)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细胞吞噬能力增加(P<0.01)。此外,与Control组比较,IS或HMGB1组p-ERK/ERK、p-P38/P38、p-JNK/JNK的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与IS组相比,IS^(+)anti-HMGB1组p-ERK/ERK、p-p38/p38、p-JNK/JNK的蛋白表达降低(均P<0.01)。结论拮抗HMGB1可抑制IS诱导的DCs表型及成熟并抑制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树突状细胞 硫酸吲哚酚 表型 吞噬功能
下载PDF
Yes相关蛋白(YAP)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15
作者 李珍玲 杨凡 +3 位作者 金雪梅 王雪妍 陈胎琴 权春姬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4-251,共8页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表达及与cSCC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SCC、鲍温病(BD)、癌旁正常皮肤组织中YA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YAP基因...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表达及与cSCC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SCC、鲍温病(BD)、癌旁正常皮肤组织中YA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YAP基因敲低的A431稳定细胞株,利用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检测A431细胞微丝分布和数量,Transwell TM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A431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敲低YAP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上皮钙黏素(E-cadher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herin、Snail、β-cateni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核糖体蛋白S6(S6)、磷酸化S6(p-S6)、4E结合蛋白1(4EBP1)、磷酸化的4EBP1(p-4EBP1)的表达。结果YAP在cSCC和BD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皮肤组织;cSCC中YAP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侵袭程度密切相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形态类型、是否神经脉管侵犯不相关;敲低A431细胞中YAP后,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降低,细胞微丝变细、伪足变少;E-cadherin表达增加,Snail和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AKT、p-S6及p-4EBP1蛋白表达降低。结论YAP在cSCC中高表达,YAP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cSCC的侵袭、迁移及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s相关蛋白(YAP) 皮肤鳞状细胞癌 上皮间质转化(EMT)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蛋白激酶B(AKT)
原文传递
B亚型新等位基因803delC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6
作者 王立萍 于晓梅 +4 位作者 李书杰 李希 冀宝军 李新菊 孙福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1例新的B亚型等位基因血清学特点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ABO血型。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ABO血型基因。应用Sanger基因序列分析检测ABO基因1~7外显子编码区域,确定基因突变... 目的分析研究1例新的B亚型等位基因血清学特点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ABO血型。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ABO血型基因。应用Sanger基因序列分析检测ABO基因1~7外显子编码区域,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结果血清学鉴定患者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B型。PCR-SSP基因分型结果为A/O型,存在A基因,与血清学结果不符。进一步Sanger双链测序结果显示该标本在ABO^(*)B.01/ABO^(*)O.01.01的基础上,第7外显子803位置缺失C碱基。该突变最终导致多肽链上发生p.Ala268Gly和p.Phe269Ser的氨基酸替换,并且从269位置开始产生新的开放阅读框,新的开放阅读框第20号氨基酸为终止密码子,导致B基因表达终止。进一步ABO基因克隆测序证明该突变点位于ABO*B.01基因上,该突变已提交NCBI数据库,收录编号为OR343908。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发现1种新的导致B变异型的ABO等位基因,基因检测方法可辅助鉴定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疑难血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亚型 新等位基因 基因序列分析 血清学 疑难血型
原文传递
植物乳杆菌P9改善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17
作者 王炜 尉景娟 +2 位作者 李亚娜 萨磊 孙伟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507-511,共5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P9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用低、中、高3个剂量(0.5、1.0mg/kg和3.0mg/kg)的植物乳杆菌P9对C57BL/6J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每日记录小鼠一般情况。30d后处死小鼠,计算脏器指数;通过抗体生成细胞实验和...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P9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用低、中、高3个剂量(0.5、1.0mg/kg和3.0mg/kg)的植物乳杆菌P9对C57BL/6J小鼠进行灌胃处理,每日记录小鼠一般情况。30d后处死小鼠,计算脏器指数;通过抗体生成细胞实验和血清溶血素实验分析该菌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延迟型过敏实验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分析该菌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碳廓清实验和细胞活力测定研究该菌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低、中、高剂量植物乳杆菌P9组小鼠的脏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植物乳杆菌P9处理后,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能力、延迟型过敏、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碳清除能力以及NK细胞活力均显著性提高。结论植物乳杆菌P9可能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细胞活性等多方面参与调解和改善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P9 免疫功能 小鼠 机制
下载PDF
流感病毒感染人扁桃体类器官的免疫效应
18
作者 李思琪 徐赟 +3 位作者 李红 费蕾 黄小勇 陈永文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8-987,共10页
目的 建立人扁桃体免疫类器官模型并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学效应。方法 经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手术摘除后的人扁桃体组织在经过单个核细胞梯度离心后,利用2.5D-Transwell进行体外培养并添加IL-2及Baff等成细胞因子促扁桃体类器官(t... 目的 建立人扁桃体免疫类器官模型并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学效应。方法 经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手术摘除后的人扁桃体组织在经过单个核细胞梯度离心后,利用2.5D-Transwell进行体外培养并添加IL-2及Baff等成细胞因子促扁桃体类器官(tonsil organoids, TO)的形成。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技术,分析流感病毒细胞受体在类器官各细胞亚群的分布;体外感染流感病毒,使用免疫荧光法(IF)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扁桃体类器官感染病毒后的免疫学效应。结果 于体外成功诱导扁桃体类器官;sc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流感病毒细胞受体广泛表达于所有的细胞类型中。流感病毒感染48 h后,刺激扁桃体类器官产生大量可分泌特异性IgG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病毒直接感染还促进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与IL-2及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结论 人扁桃体类器官在体外可以被成功诱导且在培养第6天左右达到成熟;流感病毒受体广泛分布于人扁桃体类器官的各细胞亚型;流感病毒可通过受体直接感染T细胞,刺激T细胞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也可促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G抗体,并在后期诱导记忆性B细胞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类器官 流感病毒 免疫记忆 炎症因子 浆细胞
原文传递
内质网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
19
作者 蒋丽娜 蒋孙班 赵自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0,共6页
内质网应激(ERS)是内质网内环境失衡形成的一种亚细胞病理状态,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通路之一。研究发现各种免疫组织、细胞发生ERS后,产生免疫抑制效应,参与机体免疫稳态失调过程,影响多种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本文综述免疫器官、免... 内质网应激(ERS)是内质网内环境失衡形成的一种亚细胞病理状态,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通路之一。研究发现各种免疫组织、细胞发生ERS后,产生免疫抑制效应,参与机体免疫稳态失调过程,影响多种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本文综述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中ERS的产生、信号调控及其在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免疫抑制 细胞凋亡 信号调控分子 免疫细胞
下载PDF
Toll样受体对成骨及破骨细胞功能的调节
20
作者 王鑫 黄金勇 +1 位作者 吾布力卡斯木·米吉提 谢增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31-1936,共6页
背景:Toll样受体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特定的分子模式在病原体免疫、细胞因子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既往的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骨组织细胞同样表达Toll样受体。激活或抑制Toll样受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对成骨与破骨细胞功... 背景:Toll样受体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特定的分子模式在病原体免疫、细胞因子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既往的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骨组织细胞同样表达Toll样受体。激活或抑制Toll样受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对成骨与破骨细胞功能造成显著影响。目的:总结Toll样受体在成骨及破骨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途径,以进一步阐明生理及病理状态下Toll样受体参与调控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检索截至2022年12月的PubMed、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Toll样受体,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英文检索词为“toll-like receptor,osteoblast,osteoclast,mesenchymal stem cells,macrophage,cytokine,signaling pathway”,并根据研究需要确立相应的标准,对最终所得文献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①Toll样受体可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直接调节成骨、破骨细胞分化;②Toll样受体的激活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调节效应;③Toll样受体的激活能够对成骨、破骨细胞的生存及迁移能力产生影响;④在某些疾病及病理环境中,成骨及破骨细胞中的Toll样受体被激活,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细胞因子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