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C对DC细胞功能调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贾原 李文丽 +2 位作者 李芳 赵晴 张俊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C(VC)对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并检测DC细胞成熟情况,为快速制备DC疫苗提供一种可行方法及思路。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PBMC,贴壁后获得单核细胞。用不同浓度VC对DC进行孵育(24 h)... 目的:探讨维生素C(VC)对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并检测DC细胞成熟情况,为快速制备DC疫苗提供一种可行方法及思路。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PBMC,贴壁后获得单核细胞。用不同浓度VC对DC进行孵育(24 h),后经PBS洗涤,并设立空白对照组(V0)。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86及HLA-DR,CD40表达情况。通过设置VC浓度梯度及时间梯度,考察VC对DC刺激的最佳浓度及最佳成熟时间,同时分析VC促进DC成熟的原因。结果:VC可显著刺激DC细胞成熟,其CD80/86表达较未添加VC组有明显提升。且本研究显示VC刺激DC的最佳浓度为1 mmol/L,当DC培养至第三天时,VC组CD80/86表达率为(78.6±4.6)%,而空白对照组V0仅为(34.1±5.7)%;DC表面HLA-DR表达:VC(56.8±4.4)%,空白对照组V0为(25.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我们考察了VC对DC细胞CD40、CD40L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C 2.5 mmol/L组CD40表达率最高可达(59.3±3.7)%,V0组仅为(11.1±2.4)%,说明VC可显著调节DC表面CD40的表达。而CD40L表达调节并未体现。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VC-DC抗原捕获能力显著提升。结论:VC可显著调控DC成熟,并可能通过上调CD40进而促进CD80/86及HLA-DR的表达,当VC浓度为1 mmol/L时,对DC调控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树突状细胞 表面共刺激分子 CD40
下载PDF
119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ATP7B变异谱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谭文婷 向密 +5 位作者 但芸婕 郭衍志 向小梅 朱研 胡俊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674-1681,共8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ATP7B的中国人群变异谱。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肝豆状核变性119例,随访至2018年4月,分析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ATP7B基因变异谱及转归,比较肝型和脑型患者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ATP7B的中国人群变异谱。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肝豆状核变性119例,随访至2018年4月,分析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ATP7B基因变异谱及转归,比较肝型和脑型患者的差异。结果 119例患者中肝型占57.1%,脑型占27.7%,混合型占15.1%。肝型与脑型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6),脑型患者全部集中在儿童青少年期起病,肝型患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本组患者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53.8%)、肝硬化(50.4%)、肝脾肿大(47.9%)和皮肤巩膜黄染(40.3%);神经系统损伤主要表现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31.9%)、精神症状(24.4%)和不自主运动(23.5%);成年患者的肝硬化、腹水、不自主运动等症状显著多于未成年患者(分别为:P=0.005、0.008、0.026)。对诊断时效进行分析,从首次发病至明确诊断中位病程为5个月,最长82个月,52.1%的患者在起病5个月之后才得以明确诊断,肝型患者确诊所用时间显著少于脑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Z=-2.233,P=0.026;Z=-2.424,P=0.015)。31例患者进行ATP7B基因检测,阳性率83.9%,最常见致病变异位点是Arg778Leu,等位频率17.4%,其次是Pro992Leu、Met769Hisfs X26、Ala874Val和Ile1148Th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肝硬化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肝硬化患者(χ2=4.202,P=0.04)。结论婴幼儿及中老年人发病并不少见,应重视年幼和年老患者的诊治;进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因铜沉积久、肝损伤重,其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肝硬化患者,而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特征 ATP7B基因 肝型 脑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