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5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冬玲 王胜男 张乐 《中外医疗》 2024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VE)继发癫痫(Epilepsy, EP)的危险因素。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VE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EP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V...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VE)继发癫痫(Epilepsy, EP)的危险因素。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VE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EP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VE继发EP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VE患儿中,26例(26.53%)继发EP;EP组家族EP史、痫性发作次数>2次、未使用抗癫痫药物比例较非EP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EP史(OR=2.369)、痫性发作次数(OR=3.415)是小儿VE继发EP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使用抗癫痫药物(OR=0.127)是小儿VE继发EP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小儿VE继发EP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家族EP史、痫性发作次数等,使用抗癫痫药物可降低继发E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脑炎 癫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金匮肾气丸联用cART对HIV-1感染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2
作者 董雁 刘锦 +5 位作者 闵奇萍 黄金龙 何妙翠 王黎芳 钱峰 刘义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198,共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但部分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和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消化功能下降、神...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但部分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和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消化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毒性和代谢紊乱等,严重影响了抗病毒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AIDS治疗领域的瓶颈[1]。部分国家资助的中医药防治AIDS科研课题提出正虚(主要为肾虚)是AIDS发生发展的内在病理基础,以肾气与肾阴肾阳的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2-3]。补肾制剂可能是缓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的可靠方式。金匮肾气丸是由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山茱萸、牛膝、泽泻等多味中药制成的综合制剂[4],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本研究首次采用金匮肾气丸与cART联用治疗HIV-1感染者,比较了金匮肾气丸与cART联用、单用cART对HIV-1感染者抗病毒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试图为探索HIV-1感染者治疗的新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肾气丸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不良反应 T细胞亚群 HIV感染者医疗结局健康调查量表
下载PDF
继发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抗NMDAR和抗GABA_(BR)双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3
作者 赵仲艳 徐志育 +3 位作者 吴婵姬 赵二义 黄丹 黄仕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42,共7页
目的:分析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E)继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和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_(BR))双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HSVE继发抗NMDAR和抗GABA... 目的:分析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E)继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和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_(BR))双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HSVE继发抗NMDAR和抗GABA_(BR)双阳性A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6岁,以头痛起病,随后出现肢体抽搐,并进展为意识障碍。入院后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测异常,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 IgG抗体阳性,脑脊液和血清NMDAR抗体检测阳性,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右侧枕叶白质异常信号,诊断为HSVE继发抗NMDAR脑炎。数月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等症状,血清NMDAR抗体和GABA_(BR)抗体均阳性,诊断为HSVE继发抗NMDAR脑炎和抗GABA_(BR)脑炎。给予激素冲击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1年,患者精神症状完全消失,遗留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结论:HSVE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再度恶化时,应高度怀疑继发AE的可能,应尽快完善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抗体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 自身免疫性脑炎
下载PDF
泉州地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及预后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林永年 黄亚兰 +5 位作者 邓金兰 邱燕燕 黄秋燕 刘江福 郭如意 高艺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 目的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机会性感染情况,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将独立预测因素引入R软件,根据各因素回归系数绘制预后Nomogram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对该模型的区分度进行标定,利用校准图阐明Nomogram预测的预后与实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决策曲线(DCA)对Nomogram模型的临床效用进行验证。结果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共有8种,其中细菌性肺炎占比最高,达54.65%,其次为口腔白斑,占51.74%,肺孢子菌肺炎占43.60%,带状疱疹占28.49%,肺结核占21.51%,感染性腹泻占19.7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12.79%,巨细胞病毒感染最低,仅占10.4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9岁人群居多。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校准曲线及DCA显示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有效性,且精准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因素是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子,而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能发挥较好的临床预测能力和有效性,为临床早识别、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预测模型 预后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在成人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
5
作者 李彧 李连香 高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0-926,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IL-17+Th17细胞和CD3+CD4+IL-22+Th22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h17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独核受体γt(RORγt)、Th22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包括Notch受体、Notch配体、Notch下游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纯化CD4+T细胞,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GSI)刺激培养,检测GSI刺激后细胞增殖、Th17和Th22细胞比例、IL-17和IL-22分泌、转录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IM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8±3.18、4.73±1.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0.12、1.07±0.15(均P<0.001),而Notch3和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在IM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Notch配体DLL1和Jagged1 mRNA相对表达量、Notch信号下游分子Hes1、Hes5和Hey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IM患者Th17和Th22细胞比例分别为5.03%±1.15%、4.48%±1.29%,均高于对照组的4.36%±0.82%、3.83%±0.55%(均P<0.05);血浆IL-17和IL-22水平分别为(301.1±53.82)pg/ml、(101.2±16.45)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37.2±72.18)pg/ml、(84.75±11.83)pg/ml(均P<0.001);RORγt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0.22、1.21±0.12,均高于对照组的0.99±0.15、1.04±0.11(均P<0.001)。CD4+T细胞增殖水平、Th17细胞比例、IL-17分泌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在无GSI刺激组和经GSI刺激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GSI刺激后Th22细胞比例、IL-22分泌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较无GSI刺激降低(均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通过AhR调控IM患者CD4+T细胞分泌IL-22,Notch-AhR-Th22细胞通路可能参与IM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NOTCH信号通路 TH22细胞
原文传递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李正军 徐祥涛 +2 位作者 张帆 卢超 陆玮婷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研究使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10日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收治的60例CHB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Gd-EOB-DTPA增强MRI检... 目的:研究使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10日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收治的60例CHB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计算各期信号强度比(SIR)、对比度增强指数(CEI),并与患者的Child-Pugh分级、肝脏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以及无创肝纤维化模型APRI、FIB-4、GPR相比较。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SWE(P<0.001)、SIR肝胆期(P=0.005)、CEI肝胆期(P=0.003)、FIB-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SWE水平CHB患者的SIR肝胆期(P=0.031)、CEI肝胆期(P=0.001)、FIB-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CEI肝胆期组与中CEI肝胆期组(P=0.017)、高CEI肝胆期组(P=0.022)之间的SW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水平CEI肝胆期组间的Child-Pugh分布有差异(P=0.011)。CEI肝胆期水平与SWE呈负相关(r=-0.3973,P=0.0017),CEI肝胆期水平诊断Child-Pugh B+C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6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可以较好地评估CHB患者的肝功能,CEI肝胆期水平可以定量地辅助诊断肝功能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
下载PDF
八卦揉腹法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7
作者 罗士针 杨柳艳 +7 位作者 彭颖 原嘉民 庞凤舜 刘宇 黄秋媛 邱晓乔 颜芳 李鉴基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研究八卦揉腹法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64例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33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中医辨证处理,试验组在常规中医辨... 目的研究八卦揉腹法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64例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33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中医辨证处理,试验组在常规中医辨证基础上,联合使用八卦揉腹法,统计两组核酸转阴时间、退热、咳嗽、腹痛、胃纳、鼻塞、流涕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评价两组症状积分,同时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流涕、咳嗽、恶寒、食欲下降、恶心以及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核酸阳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流涕、咳嗽、恶寒、食欲下降、恶心以及腹胀/腹痛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卦揉腹法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核酸转阴时间,促进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快速缓解,缩短疾病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卦揉腹 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PCT、IFN-γ和IL-6水平变化分析
8
作者 杨晶 陈美玲 +3 位作者 张丽秀 颜鲁伟 白正强 贺锐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调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细菌感染的效能。方法2019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86例,常规分离和鉴定... 目的调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细菌感染的效能。方法2019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86例,常规分离和鉴定菌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6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指标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效能。结果本组发生细菌感染者37例,未发生明确感染者49例;在37例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患者中,共检出68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株(60.3%),革兰氏阳性菌27株(39.7%);感染组血清PCT、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10.9±3.1)μg/L、(46.5±1.9)pg/mL和(16.9±1.6)pg/mL,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分别为(0.9±0.1)μg/L、(20.1±2.4)pg/mL和(4.8±0.9)pg/mL,P<0.05】,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67.6%和75.7%,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分别为8.2%和12.2%,P<0.05);经ROC分析显示,分别以PCT>3.3μg/L、IFN-γ>45.5 pg/mL和IL-6>15.4pg/mL为截断点,其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诊断的灵敏度为93.6%,特异度为84.1%。结论HBV-ACLF患者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除检测血清PCT水平外,监测血清IFN-γ和IL-6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细菌感染而给予预防性处理,或能提供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6 诊断
下载PDF
2011—2021年广西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胡莉萍 方钟燎 +3 位作者 王学燕 陈钦艳 张陆娟 蒋智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1期27-30,46,共5页
目的分析广西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戊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发病时间为2011—2021年、现住址为广西的戊肝病例资料,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 目的分析广西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戊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发病时间为2011—2021年、现住址为广西的戊肝病例资料,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1年广西累计报告戊肝病例1469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75/10万,2020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1.73/10万,201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3.27/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玉林市(5.22/10万)、防城港市(4.23/10万)、梧州市(3.94/10万)、贵港市(3.93/10万)、桂林市(3.48/10万)。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月份是3月(1854例,占12.61%),上半年报告病例数(8498例)稍多于下半年(6201例)。男性病例10309例,女性4390例,性别比为2.35∶1;男性、女性的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6/10万、1.73/10万。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发病数最多的是50~59岁组(3507例,占23.86%)。职业分布中,农民发病人数最多(9726例,占66.17%)。结论近年来广西戊肝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玉林等地是高发地区,男性、农民、中老年群体是高发人群。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监测,积极开展健康宣传,以降低戊肝对群众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特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HBV C基因型有关的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患者S区突变对HBsAg的影响
10
作者 刘辉 刘新 娄金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727-731,747,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研究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患者HBV S区突变对HBsAg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7例HBsAg-/HBV DNA+患者血液样本,对成功提取扩增的HBV DNA S区进行测序,通... 目的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研究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患者HBV S区突变对HBsAg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7例HBsAg-/HBV DNA+患者血液样本,对成功提取扩增的HBV DNA S区进行测序,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对HBV S区突变位点进行细胞功能验证,探讨OBI可能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对成功提取扩增的68例患者进行测序,发现HBV S区存在大量突变,包括免疫逃逸突变(如sG145R、sK122R、sS114T、sT131P等)和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突变(如sT5A、sG10D、sF20S等)。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发现sG145R突变会明显降低HBsAg的表达,但是sK122R、sI26N、sQ29N、sR169H、sS114T、sT131P这6个突变位点并未影响细胞内外HBsAg的表达。结论通过测序发现HBsAg-/HBV DNA+患者HBV S区存在大量突变位点,通过构建sG145R、sK122R、sI26N、sQ29N、sS114T和ST131P等突变质粒发现sG145R突变会明显降低细胞内外HBsAg的表达,但是sK122R、sI26N、sQ29N、sR169H、sS114T、sT131P并未明显降低细胞内外HBsAg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病毒感染(OBI)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 DNA) 突变
下载PDF
2020-2022年丽水市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谱分析
11
作者 陈秀英 叶碧峰 +2 位作者 王晓光 卢愉中 叶夏良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20-123,共4页
目的分析2020—2022年丽水市儿童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丽水市HFMD发病资料,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收集的1558例标本开展病... 目的分析2020—2022年丽水市儿童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丽水市HFMD发病资料,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收集的1558例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探究2020—2022年HFMD肠道病毒病原谱的动态变化。结果丽水市儿童HFMD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2020年发病主要集中在9月至12月,2021—2022年主要集中在4月至7月份。2020—2022年间丽水市累计报告HFMD病例为13611例,在1558例病原学标本中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032份,总阳性率为66.24%。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V71)5份,总阳性率为0.3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322份,总阳性率为20.67%;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A6)型494份,总阳性率为31.71%;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A10型)63份,总阳性率为4.04%;其他型别148份,总阳性率9.5%。2020—2022年间,EV71仅在2021年检出5例;CoxA16型阳性率分别为2.44%、21.54%和36.42%,2022年1月至8月和11月至12月为检出高峰;CoxA6型阳性率分别为49.78%、33.44%和12.76%,2020年8月至12月为检出高峰;CoxA10型阳性率只在2020年和2021年有检出,分别为4.00%、7.23%。结论除2020年HFMD流行月份整体延后外,其余年份流行特征类似于往年。2020—2022年丽水市HFMD的主要肠道病毒型别为CoxA16和CoxA6型,期间CoxA6型的优势已逐步被CoxA16取代。CoxA16为下一步防控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病原谱分析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与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席文娜 罗飞兵 +1 位作者 吴昭 余东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项、肝功能、HBV DNA、HBV RNA及PBMC中HBV RNA的变化。结果患者三个时间段的生化指标ALT、AST、TBIL、AKP及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及HBV RNA与PBMC HBV RN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各时间段,肝功能转氨酶无显著变化;治疗24周,血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快速下降,有显著相关性;治疗48周,血清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相关性减弱。因此,24周HBV RNA下降幅度优于48周,更能预测临床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RNA 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 Peg-IFNα-2b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抗GABABR脑炎四例
13
作者 陈晓莉 张国平 +2 位作者 王群 李静 杨燕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71-275,共5页
目的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四例,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收集4例曾初诊为其他疾病的抗GABABR脑炎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4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及认知障碍,2例(例2、例4)伴发精神症状。4例颅脑MRI均发... 目的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四例,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收集4例曾初诊为其他疾病的抗GABABR脑炎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4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及认知障碍,2例(例2、例4)伴发精神症状。4例颅脑MRI均发现单侧或双侧颞叶病变。初步诊断分别为胶质瘤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例4)。误诊时间为12~68d。结论抗GABABR脑炎的临床特征与其他疾病存在交叉,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尽早完善特异性抗体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从而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 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HBsAg和HBsAb共存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和S区突变位点
14
作者 刘辉 郄恒宇 +1 位作者 刘新 娄金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探讨HBsAg/HBsAb双阳患者和HBsAg单阳性患者的血清学差异,并对两组患者的HBV S区突变位点进行比较分析,探寻HBsAg/HBsAb共阳性患者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284例HBsAg/HBsAb双... 目的探讨HBsAg/HBsAb双阳患者和HBsAg单阳性患者的血清学差异,并对两组患者的HBV S区突变位点进行比较分析,探寻HBsAg/HBsAb共阳性患者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的284例HBsAg/HBsAb双阳患者和519例HBsAg单阳患者,统计Age、ALT、AST、AST/ALT、TBiL、ALb、r-GT、HBsAg和HBsAg滴度、HBsAb、HBeAg、HBeAb、HBcAb、WBC,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HBV S区扩增成功的19例HBsAg/HBsAb双阳患者和19例HBsAg单阳患者进行测序分析,统计高频突变位点,分析HBV S区突变特征,探寻HBsAg/HBsAb双阳患者可能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HBsAg/HBsAb双阳患者和HBsAg单阳患者在性别、HBeAg、ALT、AST、TBiL、r-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Age、HBeAb、HBcAb、AST/ALT、Alb、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sAb双阳组患者C基因型占78.95%(15/19),其中A113D/T、A317C/S、A45T、A86G、A87T、A96V、A97P等突变频率较高,HBsAg单阳组C基因型占84.21%(16/19),V159A、M47T、I213L、A317S、E44G、Q267L突变频率较高,两组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明显不同。结论双阳和单阳CHB患者血清学和基因突变位点存在显著差异。建议针对HBV S区不同的突变位点进一步研究HBsAg和HBsAb共存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跨膜结构域 主要亲水区 S区
下载PDF
2018—2022年丹阳市艾滋病检测发现情况分析
15
作者 曾祥荣 周芸 +1 位作者 朱艳燕 丁彧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目的了解丹阳市艾滋病检测和发现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R语言,对2018—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模块中丹阳市上报的艾滋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2年,丹阳市累计完成艾滋病检测992491人次,... 目的了解丹阳市艾滋病检测和发现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R语言,对2018—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模块中丹阳市上报的艾滋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2年,丹阳市累计完成艾滋病检测992491人次,同期新报告病例244例,检测量由2018年的140994人次增长至271780人次,增长92.8%,阳性检出率由2018年的3.1/万下降至1.9/万,呈下降趋势(Z=-3.058,P=0.002)。医疗机构检测量占80.1%,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Z=-3.000,P<0.001);疾控中心检测量占13.7%,检出率呈上升趋势(Z=3.106,P=0.002)。不同样本来源中,检测咨询、专题调查、高危人群和其他就诊者的阳性检出率均超过5/万,其中检测咨询最高为58.0/万,不同样本来源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65,P<0.001)。新报告病例确诊时AIDS病程阶段占25.4%,1年内死亡占6.1%。结论医疗机构是艾滋病检测发现的主要力量,应提高重点科室医务人员艾滋病易感人群、可疑症状识别能力,推广适宜快速诊断技术,提高医疗机构检测筛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检测 检出率 医疗机构
下载PDF
广西中老年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梁能秀 陈欢欢 +2 位作者 黄精华 吴雨霏 蓝光华 《应用预防医学》 2024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 了解广西中老年HIV阳性MSM接受抗病毒治疗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该人群接受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收集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西累计报告年龄≥50岁、感染HIV... 目的 了解广西中老年HIV阳性MSM接受抗病毒治疗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该人群接受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收集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西累计报告年龄≥50岁、感染HIV途径为同性传播且存活的确诊病例,并分析其人口学特征、接触史及性伴个数,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有656例病例,以汉族(占66.46%)、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占57.77%)、已婚有配偶(占61.43%)者为主,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为97.10%。656例病例中仅有男男性行为史者占91.31%,有男男性行为史和非婚异性性接触史者占7.77%,合并其他高危行为者占0.92%;在650例报告同性性伴数的病例中,以性伴个数≥3个(占65.23%)为主。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民族、职业、样本来源以及是否接受CD4检测的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9.340)、少数民族(OR=12.778)和接受CD4检测(OR=34.573)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促进因素,而职业为家政、家务及待业(OR=0.137)和商业服务、工人(OR=0.178)是阻碍因素。结论 广西中老年HIV阳性MSM中存在多性伴高危性行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较高,应针对年龄≥60岁、未接受CD4检测的艾滋病感染者开展艾滋病宣教活动,加强病例的随访管理,以阻断艾滋病二代传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中老年 男男性行为者 抗病毒治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口腔感觉训练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
17
作者 马贵林 孙素真 王泽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口腔感觉训练对重症病毒性脑炎(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吞咽功能、神经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儿童医院2021-01—2023-03收治的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口腔感觉训练对重症病毒性脑炎(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吞咽功能、神经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儿童医院2021-01—2023-03收治的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腔感觉训练组和NMES联合组各54例。2组患者均进行抗病毒、降颅内压、去高热、控制惊厥、保护脑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口腔感觉训练组给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NMES联合组在口腔感觉训练基础上进行NMES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康复效果、吞咽功能[吞咽障碍调查量表(DDS)]、神经功能指标[血清脑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水平]、营养状况[主观的综合性营养评分量表(SGA)]、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结果康复治疗4周后,NMES联合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口腔感觉训练组的72.22%(P<0.05);NMES联合组口腔期、咽期、食管期DDS评分、SGA评分、SWAL-QOL评分、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口腔感觉训练组,血清NSE水平低于口腔感觉训练组(P<0.05)。结论NMES联合口腔感觉训练用于SV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康复效果,进一步改善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患儿的营养不良状况,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口腔感觉训练 重症病毒性脑炎 吞咽障碍
下载PDF
2018-2022年南阳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张小敏 丁琳 张玉超 《应用预防医学》 2024年第1期46-49,52,共5页
目的 分析南阳市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简称HIV/AIDS)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抗病毒治疗及时性提供参考。方法 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HIV/AIDS病例资料,收集确认时间为2018... 目的 分析南阳市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简称HIV/AIDS)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抗病毒治疗及时性提供参考。方法 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HIV/AIDS病例资料,收集确认时间为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南阳市的个案信息,分析其基本信息和及时治疗的情况,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2022年共纳入符合条件HIV/AIDS病例2 655例,平均年龄为(41.69±16.17)岁,性传播占99.10%,已婚有配偶占41.21%,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被动检测占60.23%,无症状期占58.15%;抗病毒治疗及时率为65.73%(1 745/2 655),五年间抗病毒治疗及时率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308,P=0.579)。χ^(2)检验结果提示,不同确认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样本来源、临床分期、报告地区的HIV/AIDS病例抗病毒治疗及时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职业为农民者相比,职业为家政家务及待业(OR=0.611,95%CI:0.477-0.782)和商业服务(OR=0.736,95%CI:0.546-0.994)的病例抗病毒及时治疗的可能性更小;与外地报告的病例相比,本市报告的病例抗病毒及时治疗的可能性更大(OR=3.650,95%CI:2.966-4.491);与临床分期为艾滋病期的病例相比,无症状期、轻度疾病期和中度疾病期的及时治疗的可能性更大,OR值(95%CI)分别为2.212(1.648-2.969)、2.446(1.767-3.386)和1.496(1.046-2.140)。结论 南阳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及时性有待提高,需根据职业类型、报告地区以及疾病分期状况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综合干预措施,确认阳性后及时随访、尽量简化转介治疗流程,提高治疗覆盖面和及时治疗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抗病毒治疗 及时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
19
作者 刘晓敏 祁冉 +2 位作者 郑玉峰 蒋珍 张腊梅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多次进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肝内移植及不同时间间隔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02月-2023年12月失代偿期肝硬化自愿... 目的探讨多次进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肝内移植及不同时间间隔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02月-2023年12月失代偿期肝硬化自愿接受治疗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次移植组、多次移植组和对照组,各17例。对比三组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三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多次移植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低于单次移植组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单次移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移植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移植B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低于A组,白蛋白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次移植组肝脏占位病变、门静脉血栓以及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单次移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移植组肝脏占位病变、门静脉血栓以及腹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多次移植组术后发生2例发热,经对症处理后消失。三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多次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HUC-MSCs多次移植治疗的频率、间隔时间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间隔3个月的疗效优于间隔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NLR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
作者 邱梅花 李耿祥 +1 位作者 丘永芳 陈泳莲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51-452,共2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衰竭的价值。方法86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单纯乙肝组与乙肝肝衰竭组,选取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NLR、肝功能指标,分析NLR、肝功能指标预测慢性乙肝...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衰竭的价值。方法86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单纯乙肝组与乙肝肝衰竭组,选取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NLR、肝功能指标,分析NLR、肝功能指标预测慢性乙肝患者肝衰竭的价值。结果乙肝肝衰竭组的NLR、ALT、AST水平最高,单纯乙肝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均P<0.05)。NLR预测慢性乙肝患者肝衰竭的AUC为0.931。结论NLR在预测慢性乙肝患者肝衰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