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重症破伤风死亡病例12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亚辉 张晓凡 +4 位作者 毛宇径 谢佳丰 张娈娈 裴辉 朱志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制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2015年,全球报告10 301例破伤风,其中非新生儿破伤风6 750例[1]。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制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2015年,全球报告10 301例破伤风,其中非新生儿破伤风6 750例[1]。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破伤风病死率极高,即使经过综合ICU治疗,病死率仍高达30%~50%[2]。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成人破伤风156例,其中死亡1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重症破伤风 死亡
下载PDF
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珂 勾燚 +4 位作者 毛楚恒 李生明 吕博辉 张俊飞 陈中伟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528-532,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原因,以降低其首诊误诊和漏诊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和首诊诊断情况,根据首诊诊断情况分为正确诊断组(24例)、误诊组(13例)和漏诊... 目的分析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原因,以降低其首诊误诊和漏诊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和首诊诊断情况,根据首诊诊断情况分为正确诊断组(24例)、误诊组(13例)和漏诊组(12例),比较三组之间性别、年龄、潜伏期、职业和症状等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病例,年龄21~78岁,平均52.7岁,中位潜伏期为10(5,15)d。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和漏诊率分别为26.5%(13/49)和24.5%(12/49),主要被误诊为脑梗死和颞下颌关节病变,占比分别为53.8%(7/13)、23.1%(3/1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致伤机制、颅脑MRI/CT结果和肢体强直在成人破伤风首诊诊断情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受伤部位、Ablett分级、首诊医院级别等在成人破伤风首诊诊断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破伤风首诊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女性、非典型创伤、颅脑MRI/CT阳性、肢体强直患者首诊正确诊断率更低,更容易被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误诊 漏诊
下载PDF
基层医疗机构TAT皮试假阳性反应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干预对策
3
作者 王玮琦 张敏 +1 位作者 易瑜 王颖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36-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假阳性反应有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986例行TAT皮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假阳性率,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基层医疗...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假阳性反应有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986例行TAT皮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假阳性率,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基层医疗机构TAT皮试假阳性率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预测假阳性发生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1)986例行TAT皮试患者中,假阳性率为87.32%(861/986);(2)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年龄、TAT皮试液浓度、皮肤消毒剂是TAT皮试假阳性危险因素,饮酒距TAT皮试时间、TAT皮试部位、TAT皮试液配制方法、TAT皮试结果观察时间是TAT皮试假阳性保护因素(P<0.05);(3)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模型建立具有统计学意义,Wald检验显示回归方程的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数据集,预测TAT皮试假阳性率的AUC为0.720,敏感度为80.84%,特异度为91.20%。结论基层医疗机构TAT皮试假阳性率主要与TAT皮试液浓度、配置方法、部位、结果观察时间有关,根据上述因素构建logistics回归预测模型对TAT皮试假阳性率预测价值高,利于临床学者确定合理防治措施,降低TAT皮试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破伤风抗毒素 皮试 假阳性反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
作者 龙虎 王松 +2 位作者 林起庆 赵云霞 石武祥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7期796-798,共3页
目的 分析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20例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每组1... 目的 分析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20例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每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2.88±10.72)岁,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95.0%),发生部位集中在四肢(40.0%)、手指(30.0%)、足趾(30.0%);常见致伤原因以金属物品刺伤(40.0%)为主,其次为木桩刺伤(25.0%)。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张口困难(95.0%)、吞咽困难(50.0%)、四肢痉挛抽搐(50.0%),常见并发症为呼吸衰竭(50.0%)和心肌损害(50.0%)。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高于治愈组,潜伏期短于治愈组,入院后清创率低于治愈组,发热及发生呼吸衰竭的比例高于治愈组,住院时间长于治愈组;治愈组患者Ablett分级以Ⅰ级和Ⅱ级为主(70.0%),而死亡组患者Ablett分级均为Ⅲ级和Ⅳ级。结论 非新生儿破伤风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清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预防呼吸衰竭及心肌损害的发生,对于APACHEⅡ评分较高、Ablett分级较高、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加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新生儿破伤风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以腰膝痛、腹胀便秘为首发症状的一例先天性聋哑症破伤风感染案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包易如 包寿乾 +1 位作者 张朝晖 张银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074-3078,共5页
破伤风是一种可致死性疾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实现预防,破伤风的诊断完全基于病史和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误治、延误病情。本文报道了1例以腰痛、双膝关节痛、腹胀便秘为首发症状的聋哑症破伤风感染病例。该例患者以腰痛、双膝关节痛、腹... 破伤风是一种可致死性疾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实现预防,破伤风的诊断完全基于病史和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误治、延误病情。本文报道了1例以腰痛、双膝关节痛、腹胀便秘为首发症状的聋哑症破伤风感染病例。该例患者以腰痛、双膝关节痛、腹胀便秘为首发症状前来骨伤疼痛科就诊,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污染创口外伤史,患者逐渐出现乏力、咯黄痰、颈项部僵硬不适、双侧颞颌关节疼痛、张口困难等症状,查体发现患者胸廓肌肉痉挛、腹肌紧张,颈部肌肉痉挛,诊断为破伤风,转入神经重症医学科进行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22天后好转出院。提示临床医师需要重视并提高对破伤风的临床鉴别及诊疗能力,通过普及疫苗预防、污染创口外伤后及早免疫干预、及时诊断避免误诊、有效治疗有助于防治破伤风感染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破伤风抗毒素 椎间盘移位 骨关节炎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外伤出血后,是不是都要注射“破伤风针”
6
作者 李红波 刘晓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3年第12期127-128,共2页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破”事儿,如脚踩到铁钉、被动物抓咬伤、刀割伤、头撞到桌角流血、不小心磕伤导致伤口较深且污染严重等。当出现这些外伤时,如被铁钉扎伤后,总会担心伤口会不会感染,会不会得破伤风,受伤流血后要不要注射“破伤风针”?
关键词 外伤出血 破伤风 动物抓咬伤 伤口 铁钉 注射 流血 污染严重
下载PDF
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蔡妙甜 梁连春 +2 位作者 李侗曾 段忠辉 牟丹蕾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分析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7例破伤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男女比为20∶7,平均年龄(47.11... 目的分析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7例破伤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男女比为20∶7,平均年龄(47.11±2.34)岁,有明确外伤史者占92.6%。全身性及局限性破伤风占比分别为85.2%及14.8%。主要症状包括牙关紧闭(100%)、吞咽困难(92.6%)、阵发性局部或广泛性肌肉痉挛、抽搐(92.6%)等。机械通气比例为48.1%,其中15.4%行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74.1%,病死率为33.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lett分级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中年男性是破伤风发病及死亡的主要人群,对于外伤后出现牙关紧闭、肌肉痉挛、抽搐等表现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Ablett分级可用于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临床特点 病死率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肌松剂、镇静镇痛剂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型破伤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吕亮 马晓 +5 位作者 杨立山 李文峰 康向飞 吴嘉荔 马汉宁 杨武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8期947-949,共3页
目的观察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型破伤风效果,寻找更合理、安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20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外,余19例患者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总体... 目的观察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型破伤风效果,寻找更合理、安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20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外,余19例患者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总体治愈率100%。结论应用肌松剂、镇静镇痛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型破伤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镇静 肌松剂 机械通气
下载PDF
硫酸镁治疗重症破伤风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封丽琴 侯桂英 +2 位作者 董建霞 赵洁 蔡莉芬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20期3142-3143,3146,共3页
目的研究硫酸镁治疗重症破伤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原理。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重症破伤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硫酸镁治疗组和安慰剂组进行分析,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尿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结果硫酸镁治疗组患者... 目的研究硫酸镁治疗重症破伤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原理。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重症破伤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硫酸镁治疗组和安慰剂组进行分析,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尿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结果硫酸镁治疗组患者所用镇静剂和肌松剂的用量均较安慰剂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疗程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破伤风机械通气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硫酸镁治疗通过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进而能较好的控制肌肉痉挛和心血管的不稳定性,并且能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而且安全方便,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儿茶酚胺 重症破伤风
下载PDF
破伤风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2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笋 邢红艳 +2 位作者 王雪历 李金英 冯连元 《疑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破伤风 误诊 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症状
下载PDF
缓释破伤风类毒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国荣 李群英 +4 位作者 杨丽华 刘伟丰 刘志强 赵立萍 白新卿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 用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单剂投递破伤风类毒毒。方法 用溶剂挥发法,将破伤风类毒素(TT)包入两种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备成微球,用电镜观察微球的粒经与表面形态,用Bradford法及SDS-PAGE检测微球内蛋白含量及抗原结构的变化。TT微... 目的 用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单剂投递破伤风类毒毒。方法 用溶剂挥发法,将破伤风类毒素(TT)包入两种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备成微球,用电镜观察微球的粒经与表面形态,用Bradford法及SDS-PAGE检测微球内蛋白含量及抗原结构的变化。TT微球免疫豚鼠后,观察抗体应答。结果 微球表面光滑,成球规律,两种微球平均粒径为8.4μm及9.7μm,包裹率为48%及56%,包裹后的TT结构未改变。TT微球免疫豚鼠后,1针诱导的抗TT-IgG及中和抗体滴度与3针铝吸附TT相似;TT微球免疫血清及铝吸附TT免疫血清与游离破伤风毒素有相似的结合特性。加强免疫后,TT微球的回忆应答优于铝佐剂疫苗。结论 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单剂投递破伤风类毒素,可产生持续高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破伤风类毒素微球 制备 免疫原性 缓释微球 免疫应答
下载PDF
破伤风18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涛 何若冲 +3 位作者 董秀山 李辉宇 田彦璋 赵浩亮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3期388-389,共2页
破伤风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重症破伤风患者多病情凶险,治疗棘手,病死率极高。我科自2012年8月以来共收治重症破伤风患者18例,早期给予气管切开联合应用肠内营养,取得良好... 破伤风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重症破伤风患者多病情凶险,治疗棘手,病死率极高。我科自2012年8月以来共收治重症破伤风患者18例,早期给予气管切开联合应用肠内营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破伤风 治疗 急性特异性感染 杆菌感染 生长繁殖 肠内营养 联合应用 气管切开
下载PDF
破伤风患者留置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瑞敏 侯桂英 +2 位作者 刘珊 孙梅花 杨会茹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3期2074-207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破伤风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18例破伤风患者同时留置PICC与静脉留置针,PICC留置处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处为对照组,由专人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穿刺与维护,并一次...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破伤风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18例破伤风患者同时留置PICC与静脉留置针,PICC留置处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处为对照组,由专人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穿刺与维护,并一次穿刺成功,比较2组的平均留置时间与非正常拔管率。结果观察组平均留置时间为(16.1±1.2)d,非正常拔管率为0;对照组平均留置时间为(1.2±0.3)d,非正常拔管率为7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应用于破伤风患者既能减少因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刺激与痛苦,又能避免因患者抽搐或翻身导致的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及静脉炎发生,还能保证胃肠外营养的供给,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留置针 破伤风
下载PDF
呼吸机联合肌松剂在重型破伤风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蕾 舒建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2497-2497,2555,共2页
关键词 重型破伤风 呼吸机 肌松剂
下载PDF
人源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和预防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红 王棣 +2 位作者 李晓进 桥爪秀一 龟井优德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56-358,共3页
目的 考察人源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及体内预防治疗作用。方法 对分泌人源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人源单抗)的两株细胞进行培养,并对其抗体进行纯化及检定。结果 人源单抗在小鼠体外具有中和活性。较高的剂量可完全中和毒... 目的 考察人源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及体内预防治疗作用。方法 对分泌人源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人源单抗)的两株细胞进行培养,并对其抗体进行纯化及检定。结果 人源单抗在小鼠体外具有中和活性。较高的剂量可完全中和毒素,延长小鼠生存时间。不同的人源单抗中和活性不同。单抗在小鼠攻毒实验中均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论 人源单抗可用于破伤风感染的预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单克隆抗体 破伤风毒素 中和活性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2015-2017年桂林市全人群破伤风流行特征调查 被引量:15
16
作者 麦浩 刘颖 +1 位作者 龙虎 熊昊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084-1086,共3页
目的掌握桂林市全人群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破伤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7年桂林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诊疗的破伤风病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破伤风发病69例,... 目的掌握桂林市全人群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破伤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7年桂林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诊疗的破伤风病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破伤风发病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4.31/100万。报告前三位的县区均为市城区,平均报告发病率9.33/100万。男性48例,年均发病率5.78/100万;女性22例,年均发病率2.85/100万。除新生儿破伤风1例外,病例最小19岁,最大92岁,年龄中位数62岁,40以上为主要发病人群,占94.20%,≥65岁人群年均发病率达14.29/100万。死亡26人,全人群病死率37.68%,年均死亡率1.62/100万。除新生儿破伤风1例外,其余死亡均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65岁人群年均死亡率达7.43/100万。所有病例仅1例完成百白破疫苗4剂次预防接种,发病距离末次接种16年,其余病例无破伤风疫苗接种史。病例均未在外伤时及时接种破伤风被动制剂。暴露因素以铁钉铁丝扎伤或铁器刀具割伤为主,其次为草木、竹子、树枝、玻璃等异物割伤,以及跌倒、车祸、重物砸落引起的损伤。结论40岁以上人群为破伤风发病的主要人群,不充分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及不规范的伤口处置是破伤风发病最重要的因素,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广成人破伤风疫苗使用,科学规范做好破伤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疫苗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破伤风合并肺不张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封丽琴 蔡莉芬 +2 位作者 侯桂英 赵洁 董建霞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7期2665-2666,2669,共3页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重症破伤风合并肺不张患者的疗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收治的60例重症破伤风合并肺不张患者随机分成俯卧位通气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2 h后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1周后肺部影像...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重症破伤风合并肺不张患者的疗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收治的60例重症破伤风合并肺不张患者随机分成俯卧位通气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2 h后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1周后肺部影像的变化,和在ICU居住时间。结果观察2 h后,2组患者心率、血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CU的居住时间及影像学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破伤风合并肺不张的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肺不张,缩短ICU居住时间,但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破伤风 肺不张 俯卧位通气
下载PDF
破伤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姚雪华 杨跃杰 王文豪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7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破伤风患者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破伤风患者中,新生儿及〉60岁患者病死率为〉40%;Ablett分级Ⅳ级,病死率为〉60%;≤48 h起病者病死率为82.5%;潜伏期≤7 d病死率为59.7%;... 目的探讨破伤风患者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破伤风患者中,新生儿及〉60岁患者病死率为〉40%;Ablett分级Ⅳ级,病死率为〉60%;≤48 h起病者病死率为82.5%;潜伏期≤7 d病死率为59.7%;反射性痉挛(伴发绀)病死率为68.3%。新生儿与〉60岁患者病死率高于婴儿及儿童与15~60岁病死率,Ablett分级Ⅳ级者病死率明显大于其他分级,起病期≤48 h患者预后低于〉48 h患者,潜伏期≤7 d患者预后低于〉7 d患者,反射性痉挛(伴紫绀)病死率高于与局部痉挛及全身痉挛(不伴紫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Ablett分级、不同起病期、不同潜伏期、不同痉挛程度是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破伤风梭菌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蒙 刘萍 +1 位作者 吴佳燕 蒲晓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7期1924-1926,共3页
目的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设计快速检测破伤风梭菌的方法,以便对破伤风梭菌感染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1)设计针对破伤风梭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方法。(2)对破伤风梭菌恒温扩增法进行特异性试验。(3)对破伤风梭菌恒温扩增法进行灵敏... 目的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设计快速检测破伤风梭菌的方法,以便对破伤风梭菌感染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1)设计针对破伤风梭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方法。(2)对破伤风梭菌恒温扩增法进行特异性试验。(3)对破伤风梭菌恒温扩增法进行灵敏度试验。结果 (1)设计出针对破伤风梭菌的恒温扩增检测方法。(2)本恒温扩增检测方法只扩增破伤风梭菌DNA,对其他菌不扩增,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3)本恒温扩增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101 CFU/25μL,灵敏度高。结论本试验设计的破伤风梭菌恒温扩增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简便、快速,适用于破伤风梭菌现场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梭菌 破伤 敏感性和特异性 环介导恒温扩增
下载PDF
破伤风21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明金 吴建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3-74,共2页
回顾性分析 2 1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示 2 1例均有外伤史 ,伤后未行TAT预防注射。采用非特异性的综合疗法 ,治愈 1 8例 ,死亡 3例。笔者认为 :早期清创清除毒素来源、预防性使用TAT尤为重要 ;控制抽搐和解除痉挛、适当把握气管插... 回顾性分析 2 1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示 2 1例均有外伤史 ,伤后未行TAT预防注射。采用非特异性的综合疗法 ,治愈 1 8例 ,死亡 3例。笔者认为 :早期清创清除毒素来源、预防性使用TAT尤为重要 ;控制抽搐和解除痉挛、适当把握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指征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等是提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治疗 感染 特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