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4,4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体系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尹潞 张雪燕 +7 位作者 曹也丁 李卫 姚焰 薄致远 魏良 蔡军 杨进刚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6,共14页
目的:构建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rdiovascula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CAPE)体系,并对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方法:由心血管疾病领域人员和图书情报人员提取医学主题词表(MeSH)、Embase同义词... 目的:构建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rdiovascula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CAPE)体系,并对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方法:由心血管疾病领域人员和图书情报人员提取医学主题词表(MeSH)、Embase同义词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心血管疾病相关术语,建立心血管术语词表(即阜外词表),设定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疾病、心律失常、肺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9个亚学科,实现亚学科分类、心血管术语词、入口词的映射。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数据库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心血管领域论文,并对元数据进行去重融合;应用阜外词表对论文中主题词、题目、关键词、摘要等4个位置的内容进行检索匹配,生成论文“位置-心血管术语词-频次”的信息表,计算每一篇论文心血管学科相关度积分及亚学科积分。对论文的机构名、学者名进行规范化清洗,基于心血管强相关(相关度积分≥4分)原创性论文开展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学术影响力的评价。针对全国医疗机构(心血管)的科技评价,还采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获奖成果、科研平台、注册试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数据]等数据。结果:检索到全球2016~2022年心血管领域论文1545103篇,剔除摘要、书籍、传记、新闻、视频、音频、撤稿、更正声明后为1178019篇,使用阜外词表标引“心血管强相关”论文518058篇。还采集到11143项心血管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382项心血管相关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03项心血管相关国家级获奖成果、24个心血管相关国家科研平台、2084项CDE心血管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登记等数据。经组织心血管疾病及其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各自亚学科论文进行核对和验证,改进学科分类规则,最终锁定11项指标构建了心血管疾病和9个亚学科领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6~2022年,中国发表心血管疾病研究论文数量增幅为123.5%,共发表约7.68万篇,平均每天约30篇,仅次于美国(约11.41万篇),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期刊引证报告(JCR)分区和中国科学院分区论文占比仅居世界第八位。在2020~2022年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原创研究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估中,仅2家中国医疗机构进入前20名。结论:CAPE项目基于2016~2022年多源数据基础,首次探索建立了心血管领域机构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 阜外词表 心血管疾病 科技评价
下载PDF
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及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浩 吴明祥 任海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高,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心轴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被证明可能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高,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心轴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被证明可能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TMAO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中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综述TMAO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氧化三甲胺 肠道菌群 综述
下载PDF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许珂 邢海英 +4 位作者 孙伟平 孙葳 孙永安 黄一宁 金海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无分叉颈动脉 血管变异
下载PDF
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4
作者 丁洁 李天润 +6 位作者 庄金满 栾景源 王昌明 刘启佳 赵世录 杨广鑫 赵彦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扩张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5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后再狭...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扩张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5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资料。覆膜支架9例,裸支架44例。均行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DCB扩张治疗。术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结果53例均下肢动脉再通成功。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DCB扩张治疗后造影,3例支架内残余血栓,留置溶栓导管溶栓,复查造影显示血流恢复;5例膝下动脉栓塞,其中胫腓干动脉开口处3例,经6F外周血栓抽吸导管吸栓后血流通畅,胫后动脉近段闭塞2例,经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3例残余狭窄>30%,置入补救性支架。术后未出现穿刺点相关并发症,无心脑血管意外或死亡。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33±0.06,术后出院时0.84±0.07(t=-39.443,P<0.001)。53例均完成3个月随访,52例完成6个月随访,49例完成12个月随访。一期通畅率术后3个月100%(53/53),6个月92%(48/52),12个月84%(41/49)。2例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分别于术后9、10个月行DCB扩张。12个月免于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干预率为95.9%(47/49)。死亡4例(1例消化道出血,2例新冠肺炎,1例不详),踝关节以远截肢3例。结论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ISR安全有效,通畅率和再干预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血栓清除 Rotarex系统 药物涂层球囊 股腘动脉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未来10年发病预测
5
作者 王文星 王璐 +3 位作者 邬超 戴江红 蒋红 高发水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患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情况,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情况,为评估和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预防治疗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 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患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情况,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情况,为评估和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预防治疗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研究分析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寿命损失年(YLD)等情况。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方法,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结果相对于1990年,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粗患病率增长35.44%,标化患病率减少27.16%,粗发病率增长38.31%,标化发病率减少28.52%,粗死亡率减少30.59%,标化死亡率减少70.08%。1990-2019年中国人群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YLL率由3281.48/10万降至862.37/10万,YLD率由330.33/10万降至240.40/10万,DALY率由3611.81/10万降至1102.77/10万。2019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ALY率相比于1990年降低66.56%,女性DALY率相比于1990年降低71.87%。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预计呈下降趋势,2030年男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31.97%,女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27.69%。结论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人口造成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患病情况和死亡情况来看,发病及死亡人数较多,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在下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进行早筛查、早预防和早治疗,及广泛开展慢阻肺相关知识普及,对于做好COPD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疾病负担 发病预测 伤残调整寿命年 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美托洛尔与伊伐布雷定对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6
作者 关晓楠 刘文婷 +7 位作者 黄雯 马桂伶 胡玫 齐丹 宗敏 赵华 李飞鸥 张建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与伊伐布雷定对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疗效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患者11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美...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与伊伐布雷定对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疗效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患者11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美托洛尔组62例和伊伐布雷定组48例。比较2组治疗第28天门诊复诊静息心率、直立10 min心率、症状消失率、住院治疗率及病死率。结果 2组第28天门诊复诊静息心率、直立10 min心率均低于初诊(P<0.01);美托洛尔组与伊伐布雷定组第28天门诊复诊静息心率、直立10 min心率比较无显著差异[(71.0±7.0)次/min vs(72.1±7.0)次/min,P=0.401;(76.5±7.2)次/min vs(77.4±7.6)次/min,P=0.573]。美托洛尔组与伊伐布雷定组症状消失率、住院治疗率、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88.7%vs 89.6%,3.2%vs 2.1%,0%vs 0%,P>0.05)。结论 美托洛尔和伊伐布雷定均可有效治疗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P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美托洛尔 伊伐布雷定 心率
下载PDF
乌司他丁防治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影 沈建 +4 位作者 张昕 周伯宁 焦阳 刘赫男 付振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防治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CKD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1例,分为乌司...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防治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CKD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1例,分为乌司他丁组161例,水化组160例。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2 d心、肾功能指标,观察2组心、肾功能变化差异及CIAKI发生情况。结果乌司他丁组术后2 d血清肌酐、尿素、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显著低于水化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显著高于水化组(P<0.01)。321例中有62例(19.3%)符合CIAKI诊断,乌司他丁组17例,水化组45例,乌司他丁组与水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0.6%vs 28.1%,P<0.01)。乌司他丁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患者CIAKI发生率较水化组显著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乌司他丁是发生CIAKI的保护因素(OR=0.348,95%CI:0.180~0.673,P=0.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肾功能,降低CIAKI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肾病 急性肾损伤 造影剂 血管造影术 乌司他丁
下载PDF
“心衰Ⅰ号”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30例临床研究
8
作者 王令谆 何安霞 +4 位作者 李婕 徐天 韩捷 湛武逸 陈建东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心衰Ⅰ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不全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心脏超声指标等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气阴两虚、痰瘀痹阻...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心衰Ⅰ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不全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心脏超声指标等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证患者按区组分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心衰Ⅰ号”口服,2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脏超声指标以及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 R)-133a、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评价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观察治疗期间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气短、乏力、心悸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治疗组患者各单项积分和总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对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脏超声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者LVIDs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每搏输出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P<0.01);治疗组患者LVIDs、SV、FS、LVEF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i R-133a、TGF-β1、CTG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对照组患者mi R-133a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皮肤黏膜淤青、黑便、肌痛、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心衰Ⅰ号”能有效改善AMI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中医证候,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心脏超声各项指标,考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mi R-133a/TGF-β1/CTGF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纤维化,减轻心室重构有关,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衰Ⅰ号 心脏超声指标 miR-133a/TGF-β1/CTGF通路 心室重构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周国庆 朱祖福 +1 位作者 王辉 徐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详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吸烟史);收集入院检查指标[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血糖、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根据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区分责任血管所在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并收集相关影像学参数(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及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收集患者出院时情况(出院NIHSS评分)。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不良(mRS评分3~6分)组和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因素,并分别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探讨对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152例,男86例,女66例;年龄38~91岁,平均(73±10)岁。其中单纯静脉溶栓52例,单纯机械取栓24例,桥接治疗76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患者69例(结局不良组),结局良好患者83例(结局良好组),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治疗前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T灌注参数方面,结局不良组具有较大的梗死核心[49(20,84)ml比8(2,19)ml,Z=-7.049,P<0.01]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64(107,243)ml比55(17,131)ml,Z=-6.1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OR=1.203,95%CI:1.085~1.334,P<0.01)、梗死核心体积(OR=1.048,95%CI:1.023~1.073,P<0.01)。联合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联合入院NIHSS评分与梗死核心体积或可对结局不良患者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预测 结局
下载PDF
触珠蛋白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关系
10
作者 高阳阳 李骥腾 +1 位作者 刘瑞霞 李斯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触珠蛋白(HP)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与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260例,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触珠蛋白(HP)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与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260例,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分为血管再通组196例和血管未通组64例;治疗后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59例和预后不良组101例。比较各组血清HP和ADMA水平,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血管未通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P和ADMA水平对治疗后血管未通的预测价值和预后不良的诊断效能。结果血管未通组血清HP和ADMA水平显著高于血管再通组[(2.10±0.21)g/L vs(1.29±0.31)g/L,(1.68±0.19)μmol/L vs(0.69±0.11)μmol/L,P<0.01];HP和ADMA是ACI患者治疗后血管未通的危险因素(P<0.01);二者联合诊断血管未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830~0.908)。预后不良组血清HP和ADMA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27±0.19)g/L vs(1.15±0.34)g/L,(1.72±0.21)μmol/L vs(0.64±0.10),P<0.01];HP和ADMA是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1);二者联合诊断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68~0.865)。结论HP和ADMA在ACI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未通患者和预后不良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二者联合可有效预测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未通和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后 触珠蛋白类 精氨酸 LOGISTIC模型 预测 回顾性研究 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5G技术远程操控R-OneTM机器人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11
作者 余小林 马玲 +6 位作者 郭自同 刘永国 林蕾 孙洪军 李国庆 陈韵岱 杨毅宁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47-153,共7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5G技术远程操控血管介入机器人(R-One^(TM))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实验猪3头,平均体质量(32±1)kg。每头实验猪各选取两支冠状动脉血管,分别设为实验组(5G网络下R-OneTM远...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5G技术远程操控血管介入机器人(R-One^(TM))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实验猪3头,平均体质量(32±1)kg。每头实验猪各选取两支冠状动脉血管,分别设为实验组(5G网络下R-OneTM远程辅助PCI)和对照组(R-One^(TM)本地辅助PCI)完成猪的PCI手术。记录手术时长、对比剂用量、围术期手术安全性等,手术结束当天处死动物(安乐死),进行解剖取样,分离靶血管进行病理分析。同时记录网络延时、数据包丢失及术者远程操作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PCI成功率均100%,无围术期不良事件,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分级Ⅲ级,无分支丢失及冠状动脉穿孔。实验组未发生中途切换本地操作。手术期间5G远程乌鲁木齐-上海网络信号往返时间(RTT)延时平均106.66 ms(87.94~1927.12 ms),数据包丢失率0.8256%、断网后网络恢复时间<10 s;北京-上海网络信号RTT延时平均60.43 ms(40.61~377.77 ms),数据包丢失率0.0550%、断网后网络恢复时间<10 s。远程主-从端术者操作评价几乎无延时;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质量非常清晰,传输几乎无延时;术中远程音视频传输几乎无延时,传输稳定且质量高;从端器械操控非常灵活。整个实验过程中R-OneTM机器人系统未出现任何软件及硬件故障,所有动物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相应的介入并发症,术后动物解剖未发现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验证了5G技术远程操控R-OneTM行PCI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今后临床应用这一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远程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国产第三代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初步评价
12
作者 王志华 段晓夏 +5 位作者 赵泽原 胡俊龙 陈志高 李建朝 王保才 程兆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国产第三代磁悬浮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V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接受Corheart 6 LVAD植入同期行MVP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13例。... 目的:探讨国产第三代磁悬浮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V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接受Corheart 6 LVAD植入同期行MVP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13例。收集院内、随访时的死亡及并发症事件,观察患者的心肌损伤、肾功能、血液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13例患者围术期无死亡、无MVP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4.2±5.6)个月期间,11例(84.6%)完成随访,2例分别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脏骤停死亡,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复发。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4 h、72 h心输出量升高,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肺动脉压(PAMP)降低,术后1周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1、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7),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ASP、PAM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结论:国产第三代磁悬浮Corheart 6 LVAD植入同期行MVP安全、可行,术后近中期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复发,肺动脉压显著降低,血液动力学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二尖瓣反流 左心室辅助装置 二尖瓣成形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体力活动时间与最大脂肪氧化的关系
13
作者 贾娜 夏辰兮 +5 位作者 黄铖 孟旭阳 张倩 巫华兰 周济红 汪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体力活动时间和最大脂肪氧化速率的关系。方法 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运动心肺测试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收集临床基本资料和运动心肺数据。测试前使用国际体力...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体力活动时间和最大脂肪氧化速率的关系。方法 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运动心肺测试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收集临床基本资料和运动心肺数据。测试前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评估。运动心肺测试选择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时、无氧阈时和峰值3个时段的摄氧量(VO_(2))、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氧脉搏和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VE/VCO_(2))数据。按日常体力活动时间的四分区(P_(0)~P_(25),>P_(25)~P_(50),>P_(50)~P_(75),>P_(75)~P_(100))进行四分组。比较不同体力活动时间分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根据运动心肺测试的结果,按照Weber心功能分为A、B、C、D四组。比较四组间日常体力活动时间、最大脂肪氧化速率和FAT-max (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时的VO_(2)占预计最大VO_(2)百分比值)的差别。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日常体力活动时间和最大脂肪氧化速率的相关性。结果最终共有180例患者纳入此研究,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62.76±10.98)岁。不同日常体力活动时间分组间,最大脂肪氧化速率和FATmax未见差异。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时的VE/VCO_(2)(P=0.021),无氧阈时的VE/VCO_(2)(P=0.006),峰值VE/VCO_(2)(P<0.001)存在组间差异。不同Weber心功能分组下,最大脂肪氧化速率(P<0.001)、FATmax (P<0.001)、氧脉搏(P<0.001)、最大氧化速率时的VE/VCO_(2)(P=0.002)在各组间存在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日常体力活动时间与最大脂肪氧化速率(P=0.658)、FATmax (P=0.754)和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时VE/VCO_(2)(P=0.054)不相关,与无氧阈时VE/VCO_(2)(P=0.033),峰值VE/VCO_(2)(P=0.010)相关。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日常体力活动时间可能与最大脂肪氧化速率和FATmax不相关,与VE/VCO_(2)有关。不同心功能分级间,最大脂肪氧化速率存在差异。心功能越差,最大脂肪氧化速率越低,出现时间越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运动心肺测试 体力活动 最大脂肪氧化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4
作者 祁玉珍 徐玉妹 +2 位作者 乔明月 金国珍 刘志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主诉“反复胸闷、心悸、乏力”而就诊于本院心血管内科的48例患者为后遗症组,同时期住院拟行外科心脏瓣膜手术且有新型冠状...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主诉“反复胸闷、心悸、乏力”而就诊于本院心血管内科的48例患者为后遗症组,同时期住院拟行外科心脏瓣膜手术且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资料。结果:后遗症组和对照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遗症组肺部CT检查显示无炎症浸润,且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B型利钠肽水平均正常。后遗症组中所有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局部或整体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同时排除心包积液。后遗症组中19例(39.6%)患者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排除肺栓塞。后遗症组9例(18.8%)患者接受3T心脏磁共振钆增强检查,仅2例(22.2%)钆延迟增强(LGE)阳性。后遗症组14例(29.2%)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12例(85.7%)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6例(18.8%)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遗症组8例(16.7%)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时接受左肱二头肌动脉造影,其中7例(87.5%)患者存在肱二头肌动脉慢血流现象。后遗症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67.20±14.41)ms vs.(93.03±22.19)ms,P<0.01;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2.33±13.69)ms vs.(41.18±17.52)ms,P<0.01;相差大于50 ms的相邻RR间期总数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5.8±4.9)%vs.(8.8±6.8)%,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后遗症患者存在多组织微血管功能障碍和长期自主神经失衡,可能是后遗症的发生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心血管 后遗症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孙瑜 黄金焕 +6 位作者 谢鹏 国建萍 苑洪涛 时向民 郭红阳 黄亚 单兆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9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9例(≥60岁)及非老年...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9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9例(≥60岁)及非老年组95例(<60岁)。比较2组患者手术特征、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分析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年龄、B型钠尿肽、高血压、冠心病、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高于非老年组,男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P<0.01)。老年组左心房纤维化比例高于非老年组(30.3%vs 8.4%,P=0.001)。老年组术后出现1例心包积液,2例穿刺部位血肿,均经治疗后好转。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术后1年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71.7%vs 69.5%,P=0.76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空白期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1.2%vs 21.1%,P=0.98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HR=1.020,95%CI:1.007~1.032,P=0.002)和空白期复发(HR=6.781,95%CI:3.078~14.935,P=0.001)是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长和空白期复发的老年患者术后1年内更容易出现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下载PDF
NLRP3炎性小体在治疗性浅低温后处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16
作者 李亚琦 陈祎轩 +1 位作者 张静 余树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 分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治疗性浅低温(34℃)后处理的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7~10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五... 目的 分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治疗性浅低温(34℃)后处理的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7~10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34℃浅低温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H组)、34℃浅低温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3-TYP组(HT组)和34℃浅低温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3-TYP+MCC950组(HTM组),每组12只。S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180 min;IR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 37℃灌注液再灌注120 min;MH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 34℃灌注液再灌注120 min;HT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在灌注液中加入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sirt3)抑制剂3-TYP后行34℃灌注液再灌注120 min;HTM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在灌注液中加入sirt3抑制剂3-TYP和NLRP3抑制剂MCC950后行34℃灌注液再灌注120 min。再灌注120 min后取离体心脏,采用ELISA法测定灌注后心脏漏液中IL-1β、IL-6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和sirt3蛋白相对含量,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MH组、HT组和HTM组再灌注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减慢,LVSP、dp/dt_(max)明显降低,LVEDP明显升高;心脏漏液中IL-6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IR组、HT组和HTM组心肌组织中sirt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NLRP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MH组心肌组织中sirt3和NLRP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MH组和HTM组再灌注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增快,LVSP、±dp/dt_(max)明显升高,LVEDP明显降低;心脏漏液中IL-6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MH组心肌组织中sirt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NLR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HTM组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MH组比较,HT组再灌注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减慢,LVSP、±dp/dt_(max)明显降低,LVEDP明显升高;心脏漏液中IL-6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HT组和HTM组心肌组织中sirt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HT组比较,HTM组再灌注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增快,LVSP、±dp/dt_(max)明显升高,LVEDP明显降低;心脏漏液中IL-6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治疗性浅低温(34℃)可通过改善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IL-6、IL-1β浓度、心肌组织中NLRP3蛋白含量、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改善心肌病理学改变,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介导sirt3通路抑制炎性小体NLRP3的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缺血-再灌注 治疗性浅低温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 炎性小体 线粒体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17
作者 侯琳琳 李雪翔 +8 位作者 周江荣 罗春苗 高玉 李超 陈东 努热曼古丽 张瑞琪 冯俊 张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7-1541,共5页
目的 探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AMI患者18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前检测血浆AIP水平,随访患者近远期预后[随访6、1... 目的 探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AMI患者18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前检测血浆AIP水平,随访患者近远期预后[随访6、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析AIP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者,单支病变31例、多支病变149例,随访6、12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9.44%(17/180)、20.00%(36/180)。多支病变组年龄≥60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脂血症史占比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AIP水平和远期MACE发生率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校正混杂因素提示血浆AIP水平是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AI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血浆AIP水平在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筛查和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致动脉硬化指数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刘淼 徐宏耀 +3 位作者 高廷朝 李友金 蒋磊 李顺启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手术方法对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于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的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观察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 目的评估不同手术方法对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于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的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观察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0例,年龄2~57岁,平均(17.4±7.9)岁,治愈出院71例(95.9%)。根据Carpentier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横向折叠房化心室+环缩瓣环术29例(39.2%),其中横向折叠房化心室后加双向格林术6例;纵向折叠房化心室+瓣环成形术18例(24.3%),其中加双向格林术4例;三尖瓣锥形重建术20例(27.0%);三尖瓣置换术6例(8.1%);二次手术三尖瓣前叶补片加宽修复术1例(1.4%)。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10.6±2.1)d;住ICU时间1.5~6 d,平均(2.5±1.3)d;呼吸机使用时间5~72 h,平均(26.5±4.4)h。不同手术方法术后3 d、术后1年的三尖瓣反流面积均小于术前(术后3 d与术前比较,t=6.766、6.113、9.144;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t=6.803、6.243、9.129,均为P<0.01);手术前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915、32.083,均为P<0.01),且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比例高于术前(χ2=45.106、45.106,均为P<0.01);71例治愈出院患者术后3 d、术后1年的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室功能指标均小于术前(术后3 d与术前比较,t=14.769、8.594、8.698、8.400、13.888;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t=14.836、9.007、9.231、9.149、13.893,均为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9%(7/71);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4.1%(3/74)。结论根据Carpentier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均可得到较好治疗效果,建议D型病变采用纵向折叠房化心室+三尖瓣置换术,C型病变采用三尖瓣修复术+双向格林术,A、B型病变采用三尖瓣锥形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TEIN心脏畸形 三尖瓣下移畸形 外科修复术 三尖瓣锥形重建术
下载PDF
TRAF6/Runx2信号轴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调控作用的研究
19
作者 唐路 杨文文 +4 位作者 张献丽 张欣然 薛栋 冷丽君 赵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信号轴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信号轴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钙化的调控作用。方法:用热灭活的P.gingivalis和VSMC共培养,在21 d时检测VSMC的钙化沉积和钙含量;并检测VSMC收缩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平滑肌22α(smooth muscle 22 alpha,SM22α),以及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Ⅰ型胶原A1(type I collagen A1,ColⅠ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检测P.gingivalis诱导VSMC后TRAF6和Runx2的表达,进一步通过抑制TRAF6,检测其对Runx2表达以及VSMC和主动脉的钙化情况的作用。结果:P.gingivalis可促进VSMC发生钙化沉积以及钙含量增加(P<0.05);并且P.gingivalis能显著促进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抑制VSMC收缩标志物表达(P<0.05);当抑制TRAF6表达时,能降低P.gingivalis诱导VMSC中Runx2的表达,并抑制VSMC和主动脉壁的钙化沉积,显著降低VSMC中钙含量(P<0.05)。结论:P.gingivalis促进VSMC成骨标志物表达,抑制收缩标志物表达,最终诱导VSMC发生钙化;并进一步证实P.gingivalis可通过TRAF6/Runx2信号轴调控VSMC和主动脉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钙化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研究
20
作者 梁栋 杨成琳 +3 位作者 林晓茹 赵洋 欧阳江 林修全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0-1386,1394,共8页
背景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 背景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年轻时患糖尿病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死亡率会相对增加。目的探究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为共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主要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和计算获取的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等指标评估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3类)归因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对年龄段(25~49岁、50~69岁、≥70岁)及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对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结果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9.805万例上升到2019年的70.034万例。男性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较1990年升高,而女性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且男性标化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DALY为1358.585万人年,按年龄划分的死亡率和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标化DALY率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女性:EAPC=-0.32%,95%CI=-0.49%~-0.11%;男性:EAPC=-0.01%,95%CI=-0.26%~0.29%)。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缺血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DALY率较1990年大部分上升,而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较1990年下降。1990—2019年心血管疾病中3类心血管疾病归因于糖尿病的标化DALY率占比呈波动性变化,但在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3类心血管疾病标化DALY率占比均高于1990年。结论1990—2019年我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DALY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病风险较大,应注重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心血管疾病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重点关注男性、高龄人群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较多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早期的健康干预,减少共病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成年人 疾病负担 死亡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