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导联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1
作者 景永明 申继红 +2 位作者 黄训华 李世锋 樊好义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讨CR导联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CR导联系统是有共同负极的双极胸导联系统,其共同负极是右上肢(R),正极是胸部某点(C),多选V导联各点。获取CR导联心电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常规心电图机实采,四个肢体电极全接右上肢,胸... 目的探讨CR导联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CR导联系统是有共同负极的双极胸导联系统,其共同负极是右上肢(R),正极是胸部某点(C),多选V导联各点。获取CR导联心电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常规心电图机实采,四个肢体电极全接右上肢,胸导联电极正常连结;二是基于常规心电图数据通过导联转换获取,首先调取aVR、V_(1)-V_(6)、V_(3R)-V_(5R)、V_(7)-V_(9)等导联的原始数据,再利用固定的转换系数CR-V_(i)=V_(i)-2/3 aVR计算目标导联(使用Python语言在Pycharm编译环境下实现算法),最终转换完成后画图。结果实采法与转换法获取了相同的CR导联心电图,但与相应的Wilson导联心电图相比,左胸导联的CR导联心电图形态类似而波幅略大,右胸导联CR导联心电图与Wilson导联心电图波幅相近但形态截然不同:前者P波清晰,QRS波群主波向上、无宽深的Q波,T波直立;后者P波较低,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出现非梗死性宽深Q波及非缺血性T波倒置,即所谓的右心室盲区。结论CR导联心电图开放了右心室盲区,实现了对左、右心室的平等探测,为临床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心电学形态信息,弥补了Wilson胸导联系统的不足,值得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投影学说 电偶学说 导联向量 WILSON导联 CR导联心电图 导联转换 右心室盲区
下载PDF
病理性Q波的临床心电向量图解析
2
作者 龙佑玲 盛祖桃 +3 位作者 张伟 李娟 黄雯 刘明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病理性Q波在心电学诊断中较为常见,可见于心肌梗死患者,也可由其他病因所致。本文就临床诊治的心电图均表现为病理性Q波的3例病例,从心电向量图特征、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等方面,对其病理性Q波的形成进行解析,以期为病理性Q波的诊断与鉴... 病理性Q波在心电学诊断中较为常见,可见于心肌梗死患者,也可由其他病因所致。本文就临床诊治的心电图均表现为病理性Q波的3例病例,从心电向量图特征、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等方面,对其病理性Q波的形成进行解析,以期为病理性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新的分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Q波 心电图 心电向量图 心肌梗死 室间隔肥厚 癌症治疗相关的心功能损害
下载PDF
静息心电图QRS波在评估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心功能中的价值
3
作者 杨永春 高慧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目的 分析冠心病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静息心电图QRS波特征,探讨其评估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三支病变的159例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A组(冠心病三... 目的 分析冠心病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静息心电图QRS波特征,探讨其评估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三支病变的159例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A组(冠心病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和B组(单纯冠心病三支病变),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等检查,比较其临床资料和QRS波特征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A组94例和B组65例。A组患者的年龄≥60岁比例、心率、QRS波额面电轴偏转角度>68°的比例和QRS波时限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高血压、破裂QRS波群(fQRS)和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率≥79次/分、高血压、fQRS、QRS波终末切迹、QRS波时限≥113.78 ms是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静息心电图的QRS波群可有效反映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其中fQRS、QRS波终末切迹和QRS波时限可作为评估患者心功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电图 QRS波 冠心病 三支病变 心功能
下载PDF
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张雪梅 彭美玲 《贵州医药》 2024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心绞痛患者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分为稳定性心绞痛64例(稳定组)与变异型心绞痛20例(变异组)。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临床特征调查,判定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心绞痛患者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分为稳定性心绞痛64例(稳定组)与变异型心绞痛20例(变异组)。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临床特征调查,判定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的TG、TC、LDL-C、HDL-C、ALT、AST值对比无差异(P>0.05)。变异组的U波倒置、ST段抬高、室性早搏、T波高耸等占比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的SDNN、SDANNI、SDNNI、RMSSD与PNN50值均明显低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4例患者中,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判断为稳定型心绞痛63例,变异型心绞痛21例,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4%(63/64)和100.0%(20/20)。结论12导联心电图能观察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情况,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导联心电图 变异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心率变异性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手持式心电采集仪的使用技巧
5
作者 景永明 荆凡釿 +1 位作者 黄训华 樊好义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4-157,共4页
手持式心电采集仪是一款简易的双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设备,只需双手拇指紧捏正、负两极,就能方便地记录出标准Ⅰ导联心电图,多用于监测心律失常。它属于家用医疗器械,颇受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欢迎。基于单极导联与双极导联的本质及其内在联... 手持式心电采集仪是一款简易的双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设备,只需双手拇指紧捏正、负两极,就能方便地记录出标准Ⅰ导联心电图,多用于监测心律失常。它属于家用医疗器械,颇受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欢迎。基于单极导联与双极导联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本文衍生出标准导联与加压单极导联的记录方法;同时,在深入探究CR导联与Wilson导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持式心电采集仪直采CR胸导联心电图的方法。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等效记录法与CR胸导联的双极记录法不仅能满足临床需要,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该方法能充分发挥家用医疗器械的医用价值,值得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机 手持式心电采集仪 双极导联 单极导联 CR胸导联 Wilson胸导联 额面六轴系统 横面六轴系统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科室分布及病因
6
作者 张芹 王竸婧 +6 位作者 赵耀 曹城玮 王倩 程梓萌 蒙绪良 黄新苗 秦永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的科室分布及病因。方法入选2019年1月30日至2022年7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心电图检查且诊断为长QT间期(校正QT间期≥500 ms)的患者6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所在...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的科室分布及病因。方法入选2019年1月30日至2022年7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心电图检查且诊断为长QT间期(校正QT间期≥500 ms)的患者6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所在科室及引起QT间期延长的病因。结果61例QT间期延长住院患者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分别占50.8%(31例)、45.9%(28例)、23.0%(14例)和8.2%(5例)。QT间期延长患者的住院科室主要集中在急诊科(45.9%,28例)和心血管内科(31.1%,19例)。QT间期延长的病因主要为药物(44.3%,27例)、冠心病(26.2%,16例)及电解质紊乱(24.6%,15例)。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中,常见的药物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及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61例QT间期延长住院患者中,有3例(4.9%)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6例(9.8%)住院期间死亡。结论住院患者中,QT间期延长多见于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绝大多数为获得性QT间期延长,常见的病因包括药物、冠心病及电解质紊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抗心律失常药
原文传递
抑郁发作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7
作者 渠婷婷 袁钦湄 +2 位作者 王晨南 杨峘 曹玉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发作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将95例抑郁发作患者设为研究组,99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短时程(5 min)心率变异性检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研究组受试者抑郁状... 目的探讨抑郁发作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将95例抑郁发作患者设为研究组,99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短时程(5 min)心率变异性检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研究组受试者抑郁状况。比较两组受试者HRV指标的差异,包括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平衡指数(LF/HF)。对HAMD-17总分及各因子分与HRV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受试者SDNN、TP、LF及HF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F/HF虽升高但不显著(P>0.05)。研究组受试者HAMD-17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SDNN、TP、LF均呈负相关(P<0.05),与HF、LF/HF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抑郁发作患者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下降,HRV可作为辅助识别抑郁发作的生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发作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下载PDF
肿瘤治疗患者的QT间期监测及临床风险评估
8
作者 成思瑶 耿旭红 +4 位作者 潘烁 王莉 王妍 曹友钰 刘彤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13,18,共7页
目前肿瘤治疗除常规的化疗外,还包括生物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伴随肿瘤治疗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备受关注,其中QT间期延长是与许多肿瘤治疗药物相关的心室复极异常现象,可能会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目前肿瘤治疗除常规的化疗外,还包括生物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伴随肿瘤治疗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备受关注,其中QT间期延长是与许多肿瘤治疗药物相关的心室复极异常现象,可能会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目前已知的可影响QT间期的因素包括药物、心率、电解质紊乱等。本文结合国内外新近研究进展,对肿瘤治疗患者QT间期的测量、影响因素,QTc相关不良事件分级,可致QT间期延长的抗肿瘤药物及辅助治疗药物,肿瘤治疗患者QT间期的监测与管理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药物 心电图 QT间期
下载PDF
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分析
9
作者 李晨 陈怡诺 +1 位作者 焦琼 曲红培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患者100例,随机分组,一组50例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另外一组50例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统计两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检出率...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患者100例,随机分组,一组50例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另外一组50例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统计两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两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检出率比较,P>0.05,24h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异常率36.00%显著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异常率8.00%,P<0.05。结论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 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急性右冠状动脉闭塞致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
10
作者 眭慧芳 曾芳 李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同时发生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少见,其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包绕心尖型左前降支闭塞。本例患者男,57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2 h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3—V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5 mV。急诊冠状动脉... 同时发生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少见,其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包绕心尖型左前降支闭塞。本例患者男,57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2 h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3—V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5 mV。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右冠状动脉 包绕心尖型前降支 梗死相关血管
下载PDF
心电图ST-T段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
11
作者 李婷婷 张绍静 郭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T段异常(S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 027名体检人员(受试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随访60个月~120个月(随访截止2022年6月,或研究对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则停止随访)。根据随访结果进行分...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T段异常(S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 027名体检人员(受试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随访60个月~120个月(随访截止2022年6月,或研究对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则停止随访)。根据随访结果进行分组,将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94例受试者设为研究组,将其余2 933例受试者设为对照组,统计STA发生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STA占比、左心室肥厚、脑卒中家族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TA、高血压、高血脂症、饮酒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ROC曲线显示,STA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灵敏度为0.830,特异度为0.888,准确度为0.869;关联性检验显著(χ~2=138.706,P=0.000),优势性检验不显著(χ~2=0.432,P=0.511)。结论 STA可增加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ST-T异常 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风险 预测效能
下载PDF
三维心脏超声联合心电图特征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高健 李基璨 谢立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心脏超声联合心电图(ECG)特征对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心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天津市安定医院收治的178例PAH患者,其中43例发生心功能损害,135例未发生心功能损害。比较2组三维心脏超声参数... 目的探讨三维心脏超声联合心电图(ECG)特征对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心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天津市安定医院收治的178例PAH患者,其中43例发生心功能损害,135例未发生心功能损害。比较2组三维心脏超声参数及ECG参数,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维心脏超声参数及ECG参数对PAH发生心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生组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值低于未发生组,右心室收缩压(RVSP)值则高于未发生组(P<0.05)。2组的心率(HR)、校正后QT区间(QTc)、QRS电轴、V1导联R波幅、V1导联S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QRS时限、V5导联S波幅大于未发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三维心脏超声参数RVEF、RVSP、TAPSE单独诊断PAH发生心功能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6、0.701、0.735,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760;ECG参数QRS时限、V5导联S波幅单独诊断PAH发生心功能损害的AUC分别为0.730、0.701,二者联合诊断AUC为0.835;三维心脏超声和ECG联合诊断PAH患者心功能损害的灵敏度、特异度、AUC(0.95CI)分别为97.67%、69.63%、0.889(0.857~0.946),高于任一参数,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效能更高(P<0.05)。结论三维心脏超声和ECG均对PAH心功能损害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三维心脏超声 心电图 心功能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在持续性心房颤动伴慢心室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张宇航 王岳松 +3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邵旭武 王学忠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慢心室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因持续性房颤合并慢心室率行起搏治疗的患者56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将其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慢心室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因持续性房颤合并慢心室率行起搏治疗的患者56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将其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组(29例)和LBBP组(27例),并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将各组进一步分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亚组和非心衰亚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2个月起搏参数(如阈值、感知和阻抗)、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以及起搏相关并发症、心衰再住院率、新发脑梗死和全因死亡等情况。结果①两组间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衰患者术后12个月的NT-proBNP水平较术前均有下降,但RVSP组心衰亚组下降不明显(P>0.05)。②RVSP组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的LVEF、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D显著增大(P<0.05),二尖瓣反流明显加重(P<0.05)。LBBP组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LAD和二尖瓣反流均无明显变化(P>0.05);心衰患者术后12个月LVEF升高,LVDd下降(P均<0.05)。③与术前比较,两组QRS波时限均有延长(P均<0.05),且RVSP组明显长于LBBP组(P<0.05)。④两组起搏相关并发症和心脑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住院率RVSP组高于LBBP组(P<0.05)。结论LBBP在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患者中有助于延缓或逆转心衰患者左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衰再住院率。LBBP应作为慢心室率房颤患者首选的起搏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慢心室率 心脏起搏器 心功能 心脏超声
下载PDF
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陈思维 谷建峰 +2 位作者 罗勤 赖小娣 闫博宇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65例)和病死组(1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心电图HRV检测,且... 目的:探讨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65例)和病死组(1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心电图HRV检测,且病例资料、检查资料完整;对比两组心电图HRV相关参数[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0~0.40 Hz总频谱成分(TF)、0.14~0.30 Hz低频成分(LF)/0.15~0.40 Hz高频成分(HF)比值],分析心电图HRV参数预测AMI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价值。结果:病死组SDANN,RMSSD,SDNN,TF较存活组低,LF/HF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发现,心电图HRV的SDANN,RMSSD,SDNN,TF,LF/HF参数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M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均有一定价值,其中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结论:心电图HRV参数对AMI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心电图检查规范操作对远程心电网络心电图质控的重要性
15
作者 曹友钰 何建萍 +3 位作者 付颖文 耿旭红 王珂 杨莹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1-153,157,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规范操作对远程心电网络心电图质控的重要性。方法分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智慧心电中心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通过网络传输接收的心电图,以每半年为一个阶段,在此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电图检查操作培训,比较...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规范操作对远程心电网络心电图质控的重要性。方法分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智慧心电中心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通过网络传输接收的心电图,以每半年为一个阶段,在此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电图检查操作培训,比较各阶段心电图存在的图形质量问题及存在质量问题的心电图数量。结果经过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心电图操作培训,并进行仪器维护,心电图图形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结论远程心电网络心电图规范操作直接影响到心电图的诊断准确性,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心电图操作的规范化培训,可以提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检查 规范操作 远程心电网络 质控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Lorenz散点图呈矩形1例
16
作者 刘惠娟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 冯艳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06-209,共4页
大部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散点图形状特征为扇形,其中为完全无规律的散点,面积大小不等,扇叶边缘锋利,与坐标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夹角。房颤散点图呈规则矩形的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电散点图呈矩形,并探讨其形成机... 大部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散点图形状特征为扇形,其中为完全无规律的散点,面积大小不等,扇叶边缘锋利,与坐标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夹角。房颤散点图呈规则矩形的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电散点图呈矩形,并探讨其形成机制,为分析动态心电报告提供更多诊断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阵发性心房颤动 二度房室阻滞 散点图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冠心病的诊断效果比较
17
作者 杨淇惠 郭华 金峰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17-418,共2页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比较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比较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能。结果常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741,P<0.001),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23,P<0.001)。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冠心病具有更高的效能,可降低误诊、漏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药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典型心电图1例
18
作者 姚远 李一帆 +1 位作者 吴宇辉 刘洋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2,216,共4页
患者男,28岁,因“突发心慌4 h”入院。入院时诊断为室上性心律失常。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复律后,患者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随即意识丧失,予以非同步电复律,抢救成功,后入院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导... 患者男,28岁,因“突发心慌4 h”入院。入院时诊断为室上性心律失常。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复律后,患者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随即意识丧失,予以非同步电复律,抢救成功,后入院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导管消融术,消融治疗成功。经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室速,证实室速为普罗帕酮所致。本文对普罗帕酮导致的室速病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该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同时提醒医疗人员注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使用时应进行严密心电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帕酮 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心电图复极参数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诊断效能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19
作者 张蕾 马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 探究心电图复极参数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效能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因不同程度胸痛、胸闷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入院之后的24 h... 目的 探究心电图复极参数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效能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因不同程度胸痛、胸闷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入院之后的24 h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组实施心电图检查时的复极相关参数指标、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同时两组在入院后的24 h内对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红蛋白(Mb)及肌钙蛋白(cTn)I水平进行测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对比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CK-MB、Mb、cTnI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肢体导联、胸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均较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均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K-MB、Mb、cTn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导联与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分别与LVESD、LVEDD呈明显正相关,与LVEF之间呈现明显负相关(均P<0.05)。ROC曲线可见,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CK-MB、Mb、cTnI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要明显高于心电图联合极参数诊断、CK-MB、Mb、cTnI单独诊断,且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CK-MB、Mb、cTnI单独诊断(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实施心电图检查时其复极时间明显延长,复极指标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具有密切关系;通过采用心电图复极参数联合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复极参数 诊断效能 心功能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心率减速力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20
作者 许文波 张慧 +1 位作者 孙玲燕 袁洋 《西部医学》 202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 6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心电图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 6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n=1 600)和非MACE组(n=4 05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DC对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结果 年龄大、DC低是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DC每增加1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降低28%(HR=0.72,95%CI:0.31~0.98),DC<2.6 ms组和DC 2.6~4.5 ms组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分别是DC>4.5 ms组的3.33倍(HR=3.33,95%CI:1.23~10.05)和3.02倍(HR=3.02,95%CI:1.12~8.26)。ROC曲线和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良好。结论 DC下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率减速力 长期预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图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