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
1
作者 张东 张然 +6 位作者 王艳红 李玲 韦海燕 李勇 侯书敏 黄晶 栢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机械取栓的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73)和预后不良组(n=85)。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机械取栓的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73)和预后不良组(n=8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相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863)、合并糖尿病(OR=2.113)、基线NHISS评分(OR=1.131)、D-二聚体(OR=1.093)是老年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NHISS评分预测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6.3%;D-二聚体的AUC为0.851,敏感度为85.9%,特异度为74.0%。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基线NHISS评分和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危险因素,这可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源性 心房颤动 机械取栓 预后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轨迹及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
2
作者 王洁 孙国珍 +6 位作者 鲍志鹏 王琳 高敏 刘沈馨雨 于甜栖 王琴 高蓉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6,183,共10页
背景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 背景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目的基于前瞻性纵向观察的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5期追踪数据,考察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1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246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其中入组1周为基线调查,入组后3、6、9个月和12个月为追踪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使用智能设备或运动日志对依从性进行监督和记录,从强度-时间依从性评估运动依从性;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运动恐惧量表(Fact-CH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恐惧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积极度水平。利用Mplus工具构建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发展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44例患者失访,最终共202例纳入分析。基线、运动3个月、运动6个月、运动9个月、运动12个月患者例数分别为202、201、185、174例和159例,患者强度-时间依从性分别为(0.83±0.55)、(1.07±0.54)、(0.99±0.57)、(0.91±0.55)、(0.89±0.60)。LCGM结果显示,患者的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变化过程具有群体异质性,分为3个潜类别轨迹组:缓慢下降-低水平组(n=69,34.2%)、快速上升-高水平组(n=14,6.9%)、持续依从组(n=119,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缓慢下降-低水平组为参照组,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男性患者的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更高(P<0.001);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更高(P<0.05);快速上升-高水平组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更低(P<0.05);持续依从组患者的积极度水平更高(P<0.05)。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呈多类别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未来可依据依从性的时变特点和因素定期进行强化干预,进而提高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且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居家运动康复 依从性 影响因素研究 纵向研究
下载PDF
基于“肺朝百脉、主治节”探讨心房颤动的辨治
3
作者 孙非非 王智先 +2 位作者 袁宏伟 刘岩 杜武勋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81-185,共5页
“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对“血-脉-心-肺”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肺主宗气生血,行治节而调控生命节律,肺损伤可诱导血、脉循行失常,节律紊乱。心房颤动为心体受损,造成血脉失和、心体失养、神不安位,其发... “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对“血-脉-心-肺”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肺主宗气生血,行治节而调控生命节律,肺损伤可诱导血、脉循行失常,节律紊乱。心房颤动为心体受损,造成血脉失和、心体失养、神不安位,其发生和转归涉及到血、脉、心、肺多个环节相兼共病的病理过程。文章以“血-脉-心-肺”一体观为基点,探讨“肺朝百脉、主治节”与心房颤动间的内在关联,提出治疗上应以调“肺”朝“脉”、调“肺”使“治”为主要原则,稳定期补气益肺、气血并治、加重期和调枢机、痰瘀同调、病进期升阳举陷、解毒防变为主要治则,分阶段动态辨治,同时注重恢复肺功能常态,以求标本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朝百脉 主治节 心房颤动 调补宗气
下载PDF
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在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陈冰心 宋雪 +2 位作者 古力努尔·依明 芦颜美 范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4)和未复发组(n=85)。109例PAF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收集患者术前BMI、左心房内径(LAD)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P波参数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09例PAF患者中术后1年内复发24例,复发率22.02%。复发组房颤病程、高血压占比、LA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以及BMI均高于未复发组(t/χ^(2)/P=2.559/0.012、5.827/0.016、4.557/<0.001、5.254/<0.001、4.436/<0.001)。复发组术前P波时限(PWD)、最大PWD(Pmax)及P波离散度(Pd)均较未复发组显著升高(t=5.617、4.005、9.078,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BMI、LAD、NLR、高血压、PWD、Pmax及Pd均为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1.163(1.008~1.342)、1.256(1.024~1.540)、1.458(1.106~1.922)、1.435(1.045~1.971)、1.509(1.136~2.005)、1.157(1.005~1.332)、1.714(1.308~2.246)]。四者联合预测PAF患者术后复发的AUC优于PWD、Pmax、BMI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2.017/0.044、2.476/0.013、2.788/0.005),而与Pd单独预测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P=1.946/0.052)。结论BMI、LAD、NLR、高血压、PWD、Pmax及Pd是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术前PWD、Pmax和Pd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术后复发 心电图P波参数 体质量指数 预测
下载PDF
无水乙醇注射Marshall静脉消融二尖瓣峡部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张东亚 胡晓峰 +2 位作者 姜伟峰 秦牧 刘旭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评估无水乙醇注射Marshall静脉(vein of Marshall,VOM)在持续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5月上海市胸科医院采用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注射VOM治疗持... 目的:评估无水乙醇注射Marshall静脉(vein of Marshall,VOM)在持续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5月上海市胸科医院采用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注射VOM治疗持续性房扑、房颤患者72例(VOM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择采用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房扑、房颤患者7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入选患者均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手术,术中验证二尖瓣峡部线阻断情况,术后随访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包积液发生情况,均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VOM组术中验证二尖瓣峡部线阻断63例,其中需要联合心内和心外膜补点消融达到二尖瓣峡部线14例,未能阻断二尖瓣峡部线9例。对照组术中验证二尖瓣峡部线53例,未能阻断19例。随访12~20个月,VOM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20例,而对照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30例。结论:在持续性房扑、房颤消融治疗中,经VOM行无水乙醇注射能有效阻断二尖瓣峡部线性传导,有助于提高二尖瓣峡部线成功率,减少房颤消融术中二尖瓣峡部相关的房扑发生率,且不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Marshall静脉 无水乙醇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倩 孙超峰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衰老、遗传突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稳态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述机制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塑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衰老、遗传突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稳态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述机制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塑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房颤发生发展可能的分子机制,其中涉及多个典型的炎症途径,以及抗炎治疗、纠正代谢异常等方法对房颤的防治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衰老 遗传突变 炎症 氧化应激 钙稳态异常 代谢异常
原文传递
决奈达隆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张红霞 王雪彤 刘莉红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研究决奈达隆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决奈达隆治疗。比较... 目的研究决奈达隆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决奈达隆治疗。比较2组疗效、房颤情况、静息心率、P波离散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测2组心功能及血清D-二聚体(D-D)、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活性物质-12(Apelin-12)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发作次数分别为(1.56±0.42)次/周和(4.17±0.97)次/周,持续时间分别为(0.51±0.28)h/周和(1.59±0.42)h/周,静息心率分别为(81.41±12.23)次/min和(123.23±26.01)次/min,P波离散度分别为(45.69±3.00)ms和(54.88±2.72)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47.07±3.97)mm和(52.14±4.23)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44.02±4.22)mm和(48.63±4.18)mm,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8.78±4.11)%和(46.56±3.79)%,hs-CRP分别为(3.15±1.41)mg/L和(4.11±1.89)mg/L,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决奈达隆联合利伐沙班可抑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清D-D、sCD40L、hs-CRP的表达,改善房颤发作情况和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奈达隆 利伐沙班 心房颤动 心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生命八要素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8
作者 张媛 侯旗旗 +7 位作者 齐祺 蒋越 王楠 岳博成 陈朔华 韩全乐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1437,共7页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生命八要素”(LE8)的范畴。目的探讨基于LE8的心血管健康(CVH)评分与房颤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人群91131名为研究对象。LE8评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算法评估,结合开滦研究实际情况形成LE8开滦研究版本,包括4个健康行为(饮食、体育活动、烟草暴露和睡眠)和4个健康因素(BMI、血脂、血糖和血压)。依据LE8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LE8评分<50分为低CVH组(8407名),50分≤LE8评分<80分为中CVH组(73493名),LE8评分≥80分为高CVH组(9231名)。以研究对象首次参加开滦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随访1次,以发生房颤为终点事件,随访终点时间为发生房颤或随访结束时间(2020-12-31)。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不同LE8评分分组及单个因素评分对新发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3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以及LE8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新发房颤1088例,其中低CVH组新发房颤133例(1.58%),中CVH组新发房颤883例(1.20%),高CVH组新发房颤72例(0.78%);中位随访时间15.0(14.7,15.2)年;3组研究对象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后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CVH组相比,中CVH组(HR=0.697,95%CI=0.579~0.841,P<0.001)、高CVH组(HR=0.609,95%CI=0.454~0.816,P=0.001)均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LE8评分升高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HR=0.859,95%CI=0.804~0.918,P<0.001);LE8单个因素BMI评分(HR=0.762,95%CI=0.717~0.809,P<0.001)、血压评分(HR=0.824,95%CI=0.776~0.876,P<0.001)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结论CVH的LE8评分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且LE8单个因素BMI评分、血压评分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血管健康 生命八要素 累积发病率 Kaplan-Meier存活曲线 COX比例风险模型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范彩霞 李娇 +4 位作者 魏延津 郭德群 刘存飞 李峥嵘 邱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4,共7页
背景心房颤动发病率高,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核心。华法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抗凝药物,但其治疗窗较窄,固定剂量的华法林在治疗初期很容易导致过度或抗凝治疗不... 背景心房颤动发病率高,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核心。华法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抗凝药物,但其治疗窗较窄,固定剂量的华法林在治疗初期很容易导致过度或抗凝治疗不足,既往华法林抗凝过度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华法林2.5 mg/d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55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心房颤动类型(非瓣膜型/瓣膜型)、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异常、心力衰竭)、联合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数量、联用抗菌药物、联用胺碘酮),收集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收集患者治疗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用药7 d后INR。根据华法林治疗7 d后INR是否>3.0将患者分为抗凝过度组(INR>3.0,n=122)和未抗凝过度组(INR≤3.0,n=430),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抗凝过度组患者年龄,女性、瓣膜型心房颤动、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异常比例,联合用药数量,联用胺碘酮比例,AST高于未抗凝过度组;体质量、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Alb、ALT低于未抗凝过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954,95%CI=1.243~3.073,P=0.004)、体质量≤63 kg(OR=2.967,95%CI=1.841~4.783,P<0.001)、联合用药数量>5种(OR=1.976,95%CI=1.175~3.323,P=0.010)、Scr≥91μmol/L(OR=2.087,95%CI=1.222~3.561,P=0.007)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OR=0.424,95%CI=0.191~0.939,P=0.034)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65岁、体质量≤63 kg、联合用药数量>5种、Scr≥91μmol/L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期发生抗凝过度的保护因素。对于高龄、低体质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Scr水平升高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应密切监测INR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抗凝过度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基于CHARGE-AF模型评估减重术对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10
作者 彭荣刚 孟伟伦 +4 位作者 高其忠 曲伸 张毅 徐亚伟 王晓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通过CHARGE-AF模型评估外科减重术对肥胖症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入院拟行袖状胃切除术(LSG术)的肥胖症患者,收集并记录受试者行LSG术前及术后的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结果,根据... 目的通过CHARGE-AF模型评估外科减重术对肥胖症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入院拟行袖状胃切除术(LSG术)的肥胖症患者,收集并记录受试者行LSG术前及术后的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结果,根据CHARGE-AF模型和CHARGE-AF增强模型公式计算房颤发生风险。结果研究共纳入67例受试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11±5.51个月。LSG术后受试者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服用率、糖尿病患病率、心肌肥厚发生率、PR间期<120 ms发生率均显著性降低。而抽烟率、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心肌梗死(心梗)患病率、PR间期>199 ms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根据CHARGE-AF模型公式计算,受试者房颤发生风险呈降低趋势,由(0.11±0.10)%降至(0.08±0.08)%,(P=0.07)。根据CHARGE-AF增强模型计算,受试者房颤发生风险显著降低,由(0.12±0.12)%降至(0.08±0.08)%,(P<0.05)。将体重变量单因素纳入模型计算出受试者房颤发生风险显著降低(P<0.001)。结论肥胖症患者在减重术后房颤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如体重、血压、心室肥厚等)均得到显著改善,房颤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GE-AF模型 肥胖症 减重术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数字化综合管理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负荷及症状的影响
11
作者 汤志杰 杨刚 +6 位作者 孙国珍 陈明龙 游展鸿 王洁 鲍志鹏 王琳 王琴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7期38-41,共4页
目的评估数字化管理对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负荷、胃肠道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2年7月至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50例。纳入患者均接受数字化管理,应用48... 目的评估数字化管理对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负荷、胃肠道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2年7月至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50例。纳入患者均接受数字化管理,应用48h单导联心电监护仪监测记录房颤负荷,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估胃肠道症状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结果250例房颤患者,男154例,女96例,平均年龄(60.23±11.69)岁,阵发性房颤171例,持续性房颤79例。干预1个月后失访21例,最终纳入229例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患者房颤负荷显著低于术后3d(P<0.05),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反酸、上腹部紧抽感、恶心呕吐、排气增多、稀便、排便紧迫感症状发生频率均显著下降,GSRS总分及腹痛、反流和腹泻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3d(P<0.05);PSQI评分显著低于术后3d(P<0.05)。结论数字化综合管理对降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房颤负荷、缓解整体胃肠道症状和睡眠障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数字医疗 房颤负荷 胃肠道症状 睡眠质量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鱼钩样心电图表现1例
12
作者 孟晓雪 张丽霞 +2 位作者 药素毓 韩冰 张璐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4-86,共3页
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中,当梗死相关动脉为旋支时,心电图表现多不典型,没有明显特异性,所以易导致临床延误诊断。本文报道1例NSTE-ACS患者心电图出现类似鱼钩... 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中,当梗死相关动脉为旋支时,心电图表现多不典型,没有明显特异性,所以易导致临床延误诊断。本文报道1例NSTE-ACS患者心电图出现类似鱼钩样改变,其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旋支病变,有助于对犯罪靶血管的识别和诊断,从而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鱼钩样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下载PDF
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原因的质性研究
13
作者 汤志杰 孙国珍 +5 位作者 高敏 王洁 鲍志鹏 杨刚 王琳 王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18-2224,共7页
背景基于数字医疗的远程运动康复可高效改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然而,当前远程运动康复的参与率较低。目的基于休闲限制理论,剖析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的原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 背景基于数字医疗的远程运动康复可高效改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然而,当前远程运动康复的参与率较低。目的基于休闲限制理论,剖析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的原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7—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现象学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归纳原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4例患者。提炼出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3个主题及下属12个亚主题,即数字素养水平低下、负面疾病感知、疾病所致心理痛苦、数字医疗信任危机、个人运动习惯根深蒂固、康复团队疏离感、社交网络未充分建立、购置设备相关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不足、角色压力制约可支配时间、可穿戴设备适用性欠佳。结论患者缺乏数字医疗的素养及信任感、高水平疾病感知及心理痛苦、不佳运动习惯、康复团队及同伴间疏远、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及个人时间匮乏,现有可穿戴设备适用性不足是其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动机性访谈 数字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心脏压塞的防治研究进展
14
作者 卫彬彬 程应樟 +1 位作者 章际云 钟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前射频消融术已取代药物治疗成为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术中发生心脏压塞为患者最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且该恶性事件的绝对数量随手术的广泛开展而不断增多。临床对心脏压塞的充分认识和及时处理意义重大,本文就此并发症的诊断、抢... 目前射频消融术已取代药物治疗成为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术中发生心脏压塞为患者最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且该恶性事件的绝对数量随手术的广泛开展而不断增多。临床对心脏压塞的充分认识和及时处理意义重大,本文就此并发症的诊断、抢救治疗流程、预后及预防策略等方面作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心脏压塞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清趋化素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对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有预测价值
15
作者 黄博雅 柏松 +3 位作者 李津 曹玉萍 张国彦 张会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43-46,9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趋化素(chemerin)、半乳糖凝集素3 (gal-3)水平对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8例首次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根据低电压区(LVAS)占左心房总面积范围,将患者分为LVAS<10%组73例和... 目的:探讨血清趋化素(chemerin)、半乳糖凝集素3 (gal-3)水平对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8例首次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根据低电压区(LVAS)占左心房总面积范围,将患者分为LVAS<10%组73例和LVAS≥10%组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hemerin、gal-3水平,分析其水平变化与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的预测价值。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吸烟、饮酒、甘油三酯(TG)、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血清chemerin、Gal-3水平与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有关(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hemerin、Gal-3水平与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呈正相关(P<0.01)。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LAD降低、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血清Gal-3水平升高是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血清chemerin水平截断值为147.26 ng/mL时,预测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此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6.25%、69.33%;血清Gal-3水平截断值为56.39 pg/mL时,AUC为0.71,此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46%、68.29%,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77,此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9.37%、69.28%。结论: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患者血清chemerin、Gal-3水平与左心房纤维化呈正相关关系,其水平对预测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纤维化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趋化素 半乳糖凝聚素-3 心房颤动 左心房纤维化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某院就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邢成伟 董宁超 程国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5期82-86,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法,对2021年1月至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62例心房颤动患者展开分析,随访患者的抗凝情况将其分为抗凝有效组(117例)和抗凝无效组(45例)。... 目的分析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法,对2021年1月至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62例心房颤动患者展开分析,随访患者的抗凝情况将其分为抗凝有效组(117例)和抗凝无效组(45例)。对两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明确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比例,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降压药物、调脂药物、硝酸酯类、止血药物应用占比,心功能不全占比、射频消融术占比、持续性房颤占比,入院心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有效组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占比、肿瘤占比、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抗凝无效组;住院时间短于抗凝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6.206,95%CI=1.342~28.698)、持续性房颤(OR=1.737,95%CI=2.397~4.184)、D-二聚体<0.5 mg/L(OR=4.659,95%CI=1.590~13.649)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较佳,应对高龄、持续性房颤、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高危患者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凝方案,改善抗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 相关因素 安全性
下载PDF
连接蛋白2和FGF23在房颤介导心肌病兔心房组织中的表达
17
作者 郭爽 李树仁 +1 位作者 赵美 郝潇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 探究连接蛋白2(JP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房颤介导心肌病(AMC)兔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通过左心房快速起搏法建立心房颤动(AF)模型,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射血分数下降>10%纳入AMC组,否则为AF组,对照组只植入起搏器... 目的 探究连接蛋白2(JP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房颤介导心肌病(AMC)兔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通过左心房快速起搏法建立心房颤动(AF)模型,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射血分数下降>10%纳入AMC组,否则为AF组,对照组只植入起搏器不起搏。最终成功建立AF动物模型11只,其中AF组6只,AMC组5只,对照组6只。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JP2和FGF23水平。处死动物后,取心房组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JP2和FGF23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C组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增大,LVEF降低,与AF组相比,AMC组LVEF降低,主动脉增宽,右室扩大。与对照组相比,AF组左房心肌细胞FGF23(P<0.001)、JP2(P<0.0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而AMC组JP2表达降低(P<0.001)。与AF组相比,AMC组FGF23和JP2的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AF组FGF23和JP2血浆浓度升高,AMC组FGF23水平升高。与AF组相比,AMC组FGF23和JP2血浆浓度偏低。结论 在AMC兔模型中,FGF23表达增加,JP2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颤介导心肌病 连接蛋白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下载PDF
利伐沙班用于HASBLED评分≥3分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8
作者 王奕涵 秦旭雁 +5 位作者 韩宣泽 王樱洁 高菲菲 陈春红 张岭楠 张芳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前瞻性探讨高龄HASBLED≥3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3年2-9月住院的75岁以上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AF患者(HASBLED评分≥3分)90例,分为低剂量... 目的前瞻性探讨高龄HASBLED≥3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3年2-9月住院的75岁以上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AF患者(HASBLED评分≥3分)90例,分为低剂量组(10 mg/d),常规剂量组(15 mg/d)。随访6个月,有效终点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安全终点事件:大出血和临床有意义的小出血,小出血包括皮下淤血、牙龈出血、血尿、便潜血阳性、眼结膜出血。结果①低剂量组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均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到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外周栓塞事件。常规剂量组便潜血阳性3例,牙龈出血2例,皮下瘀斑3例。结论高龄HASBLED≥3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应用低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龄 HASBLED评分 利伐沙班 抗凝治疗
下载PDF
血清SDC4、MSTN联合检测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孙杰 程国杰 唐学弘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4(SDC4)、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水平对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F患者98例为AF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探讨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4(SDC4)、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水平对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F患者98例为AF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SDC4、MSTN水平;对AF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统计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血清SDC4、MST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DC4、MSTN水平对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AF组的血清SDC4、MST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8例AF患者中术后复发40例,术后复发率为40.82%;复发组的左心房直经、血清SDC4、MSTN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SDC4、MSTN水平是影响AF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DC4、MSTN预测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0.803,截断值分别为5.80ng/L、27.33μg/L,灵敏度分别为87.5%、87.5%,特异性分别为74.1%、65.5%,且SDC4、MSTN联合检测预测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AUC为0.923,灵敏度为90.0%,特异性为77.6%。结论血清SDC4、MSTN水平是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可以作为AF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且二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配体蛋白聚糖4 肌肉生长抑制素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在房颤患者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20
作者 颜新生 张李涛 +4 位作者 刘晓辉 张真路 闫宝 夏凌云 王晓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70-27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和武汉亚心总医院口服利伐沙班的房颤患者,按每日处方剂量分为利伐沙班10mg剂量组和15mg剂量组,记录并比较随访期间两...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和武汉亚心总医院口服利伐沙班的房颤患者,按每日处方剂量分为利伐沙班10mg剂量组和15mg剂量组,记录并比较随访期间两组的血栓、出血和全因死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血栓、出血和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10mg剂量组均高于15mg剂量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418、3.757、2.084,均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10mg剂量组高于15mg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1,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OR(95%CI)=1.07(1.00~1.14)]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5);糖尿病[OR(95%CI)=3.44(1.24~9.51)]是房颤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7)。结论临床实践中10mg利伐沙班剂量没有显著的获益,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优于甚至劣于15mg剂量。D二聚体水平升高、糖尿病史为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利伐沙班 剂量 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