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4例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病例分析
1
作者 江璐 许梦帆 +2 位作者 夏凡 朱建国 谢诚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收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有关氯吡格雷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报道并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收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有关氯吡格雷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报道并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3篇文献合计44例患者;男30例(68.2%),女14例(31.8%);年龄37~88(65.0±11.4)岁,其中≥60岁30例(68.2%)。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时间为用药后8 h~9个月,其中29例(65.9%)出现在2周内。31例(70.5%)表现为重度血小板减少,38例(86.4%)伴有并发症,其中24例(63.2%)表现为出血,19例(50.0%)表现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后41例(93.2%)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3例(6.8%)死亡。结论氯吡格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以重度血小板减少居多,且常伴发出血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整体转归良好。临床在使用该药的前2周内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血小板减少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病例分析
下载PDF
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2
作者 赵思达 郭娟 +1 位作者 赵佑山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19,共8页
目的:探索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者及MDS患者的骨髓MSC,CCK-8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SC增殖活性的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荧光检测试剂盒及Weste... 目的:探索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者及MDS患者的骨髓MSC,CCK-8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SC增殖活性的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荧光检测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检测西达本胺对MSC中HDAC的影响。对MSC成骨诱导分化,在d 3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d 21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在d 7和21分别检测成骨相关早期及后期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西达本胺对MSC成骨关键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MSC增殖受到抑制,但低浓度(1μmol/L)西达本胺对MSC无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抑制HDAC活性。在正常对照组及MDS患者的骨髓MSC中,西达本胺(1μmol/L)可以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钙结节形成及上调成骨基因的mRNA表达,从而恢复MDS患者MSC较正常对照组MSC减弱的成骨分化能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促成骨作用可能与RUNX2表达的上调有关。结论:西达本胺可以抑制MDS-MSC的HDAC活性,上调成骨转录因子RUNX2表达,促进MDS-MSC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达本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PINP、DKK1和SFRP3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王晖 同海宁 +5 位作者 郑研 侯君 茹杏丽 张维华 高秋英 侯丽敏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1(DKK1)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3(SFRP3)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50例MM患者(MM组)及150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之间、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1(DKK1)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3(SFRP3)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50例MM患者(MM组)及150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之间、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之间、不同临床疗效MM患者之间的血清DKK1、PINP、SFRP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前血清DKK1、PINP和SFRP3水平与MM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DKK1、PINP和SFRP3水平对MM患者临床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MM组患者治疗前血清DKK1、PINP和SFRP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Ⅰ期、Ⅱ期、Ⅲ期MM患者治疗前血清DKK1、PINP、SFRP3水平依次升高(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前血清DKK1、PINP、SFRP3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治疗前血清DKK1、SFRP3、PINP水平升高是影响MM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前血清DKK1和SFRP3水平对MM患者临床疗效无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5,P>0.05),而治疗前血清PINP水平对MM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63,P<0.05)。结论MM患者治疗前的血清DKK1、PINP和SFRP3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是MM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治疗前血清PINP水平对预测MM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 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1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3 影响因素 疗效预测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铁蛋白联合改良WHO预后积分系统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不良的价值
4
作者 万姜维 成东茹 +1 位作者 王涛 高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SF)联合改良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10例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DH、β2-MG、SF水平。根据生存情况将...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铁蛋白(SF)联合改良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10例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DH、β2-MG、SF水平。根据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比较2组血清LDH、β2-MG、SF水平和改良WPSS评分。分析MDS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血清LDH、β2-MG、SF水平和改良WPSS评分单独及联合对MDS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MDS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0.20%(41/102)。病死组血清LDH、β2-MG、SF、改良WPSS评分和染色体核型预后不良比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β2-MG、SF水平和改良WPSS评分升高、染色体核型预后不良是MDS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β2-MG、SF水平联合改良WPSS评分预测MDS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12%、0.918,均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LDH、β2-MG、SF水平和改良WPSS评分对MDS预后不良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4项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Β2微球蛋白 铁蛋白 改良WHO预后积分系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与T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5
作者 张娜 周婕 +3 位作者 徐锋 邹文婷 程丽华 傅媛媛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TP 53突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MDS病人共52例,所有病人按照入院先后及适应证分为A组(地西他滨20 mg/d×5 d)28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TP 53突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MDS病人共52例,所有病人按照入院先后及适应证分为A组(地西他滨20 mg/d×5 d)28例、B组(地西他滨10 mg/d×10 d)24例,比较2组6周期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地西他滨疗效与TP 53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39.3%,B组总有效率为37.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级血小板减少、3~4级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感染、肝脏受损、发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 53突变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TP 53野生型组有效率为1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西他滨20 mg/d×5 d和地西他滨10 mg/d×10 d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TP 53突变型病人对地西他滨的反应率明显高于野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TP 53突变 有效率
下载PDF
FGF2和BMP-2对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罗雪峰 易知非 谢增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60-66,共7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05例Ⅲ、Ⅳ型慢性骨...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05例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按不同治疗预后分为疗效好组75例(71.4%)和疗效差组30例(28.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炎症因子、FGF2及BMP-2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FGF2及BMP-2与预后的关系;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FGF2、BMP-2及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果疗效差组Ⅳ型Cierny-Mader分型及窦道形成患者占比高于疗效好组(P<0.05)。疗效差组患者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疗效好组(P<0.05),疗效差组患者术前FGF2及BMP-2水平均低于疗效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erny-Mader分型[O^R=5.036(95%CI:1.369,9.894)]、窦道形成[O^R=2.987(95%CI:1.156,7.247)]、FGF2[O^R=0.446(95%CI:0.129,0.735)]和BMP-2[O^R=0.485(95%CI:0.212,0.738)]为影响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FGF2、BMP-2构建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治疗疗效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十分接近;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ierny-Mader分型、窦道形成、FGF2及BMP-2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CI:0.754,0.875)、0.752(95%CI:0.761,0.893)、0.823(95%CI:0.789,0.885)及0.811(95%CI:0.797,0.875),FGF2及BMP-2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ng/L和113.5 ng/L,4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95%CI:0.896,0.99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ierny-Mader分型、窦道形成、FGF2及BMP-2预测预后均具有良好的净收益率,并且联合预测的总体净收益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基于Cierny-Mader分型、窦道形成、FGF2及BMP-24个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准确预测Ⅲ、Ⅳ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清除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骨髓炎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铁死亡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靶向治疗研究
7
作者 刘瑞 黄彬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7-79,82,共4页
JAK抑制剂治疗在部分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存在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旁路增加JAK-STAT信号传导、代偿性激活其他信号传导通路等。在JAK2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活性氧(ROS)的水平升高、铁缺乏与JAK2等位基因负荷相关。... JAK抑制剂治疗在部分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存在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旁路增加JAK-STAT信号传导、代偿性激活其他信号传导通路等。在JAK2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活性氧(ROS)的水平升高、铁缺乏与JAK2等位基因负荷相关。铁死亡可能成为治疗JAK抑制剂耐药性的重要靶点。以p53为中心靶点,研究p53调节铁死亡机制,有助于发掘骨髓增殖性肿瘤靶向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抑制剂 耐药性 铁死亡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存活素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2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8
作者 马丽丽 付长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48-351,356,共5页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2B(P15INK4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MDS患者1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Survivin、P15INK4B阳...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2B(P15INK4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MDS患者1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Survivin、P15INK4B阳性表达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预后随访,比较不同预后患者Survivin、P15INK4B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Survivin、P15INK4B对MD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MDS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15INK4B阳性表达率及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150例MDS患者中50例病死,1年生存率为66.67%(100/150),病死组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高于存活组,P15INK4B mRNA表达水平低于存活组(均P<0.05)。Survivin、P15INK4B对MDS均有较高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均P<0.05)。Survivin、P15INK4B对MDS患者不良预后均有较高评估价值,两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均P<0.05)。结论:MDS患者Survivin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15INK4B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两者均可用于MDS的诊断及不良预后的评估,联合检测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存活素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2B 预后 联合检测
下载PDF
HOXB4基因表达水平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9
作者 王怡晨 严燕雯 +6 位作者 宋美慧 薛祥俊 周文广 李玉权 齐玲 李光华 曾祥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HOXB4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HOXB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对比49例MDS患者(MDS组)和35例... 目的探讨HOXB4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HOXB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对比49例MDS患者(MDS组)和35例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C组)的HOXB4基因的表达差异,并探讨HOXB4的表达水平与MDS疾病特征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MDS组HOXB4基因的表达水平较C组高(P<0.05)。根据HOXB4的中位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初诊时白细胞水平低于低表达组,而伴原始细胞增多的MDS亚型、不良预后分型及白血病转化的患者比例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HOXB4基因的表达水平与MDS患者向急性白血病转化有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HOXB4 预后 白血病转化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婉婉 张雅丽 +2 位作者 任崇崇 吴庭恺 刘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3,共8页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并绘制突变谱,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之间相关性及预后。结果:131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8(17-86)岁,男女比例约为1.3∶1。131例中共检测出148个基因突变、25种突变类型,其中U2AF1、ASXL1常与其它基因发生共突变,且分别与20q-和正常核型伴随出现。SETBP1和SRSF2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NPM1和WT1常见于60岁以下患者,老年患者的基因突变数目多于年轻患者。男性SF3B1和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DNMT3A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男性。MDS进展为sAML患者组的基因突变数目高于MDS组(1.8 vs 1.0个,P=0.006)。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SS-R预后评分≥3.5分和TP53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野生型TP53患者OS优于双等位基因突变型(P=0.003);未转白患者OS优于sAML患者(P=0.01);移植患者OS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P=0.036)。结论: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指标和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数、性别、年龄)密切相关。IPSS-R预后评分、TP53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共突变 细胞遗传学 临床表型 预后
原文传递
循环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侯方圆 段衍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8期117-120,共4页
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骨髓瘤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内,其还可进入外周血中循环成为循环浆细胞(circulating plasma cell,CPC)。多项研究表明,CPC可预示MM患者的不良结局,CPC数量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差。本文对CPC在MM中的... 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骨髓瘤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内,其还可进入外周血中循环成为循环浆细胞(circulating plasma cell,CPC)。多项研究表明,CPC可预示MM患者的不良结局,CPC数量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差。本文对CPC在MM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有效利用CPC诊治MM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循环浆细胞 肿瘤微环境 细胞遗传学 预后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高思雨 姚莉红 +6 位作者 边志磊 张素平 李丽 范金鹏 秦菁 彭英楠 万鼎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09-2016,共8页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各种血液病的有效甚至唯一手段,但患者移植后短期内死亡率较高。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100 d)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旨在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100 d)内死亡率...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各种血液病的有效甚至唯一手段,但患者移植后短期内死亡率较高。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100 d)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旨在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100 d)内死亡率及有效预防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01-01/2021-06-3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85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00 d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共585例血液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2例死于移植后100 d内,死亡率为15.7%(92/585),死亡时中位年龄为26.5岁(1-56岁),死亡病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8 d(0-97 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4岁、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菌血流感染及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00 d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4岁、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菌血流感染及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00 d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7(95%CI 1.047-2.991),7.926(95%CI 3.763-16.695),2.039(95%CI 1.117-3.722),3.389(95%CI 1.563-7.347)。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内全因死亡率较高,对于移植后短期内合并细菌血流感染、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需及时发现、给予有效治疗,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流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EASIX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评估:一项淮海淋巴瘤协作组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13
作者 李大珊 邓玲 +7 位作者 葛洪峰 朱俊峰 王玲 史玉叶 张颢 沈子园 桑威 淮海淋巴瘤协作组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目的探讨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EASIX)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22年3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6家医疗中心诊断为DLBCL的580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EASIX... 目的探讨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EASIX)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22年3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6家医疗中心诊断为DLBCL的580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EASIX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DLBC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预后分析。结果580例患者中男性294例(50.7%),中位年龄(60.32±13.36)岁,总体5年OS率为56.4%。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EASIX的最佳截断值为1.17。多因素分析显示EASIX、年龄、血红蛋白、中枢累及、Ann Arbor分期是DLBCL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EASIX可以对BCL-2-和BCL-2+组、BCL-6-和BCL-6+组、GCB和非GCB组、ECOG PS评分<2分和≥2分组、Ann ArborⅠ/Ⅱ期和Ⅲ/Ⅳ期、IPI评分LR/LIR和HIR/HR组以及NCCN-IPI评分LR/LIR和HIR/HR组的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结论高EASIX(>1.17)与初诊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且EASIX能对不同亚组的患者进行准确的预后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EASIX 预后 初诊 多中心 回顾性
下载PDF
以极早发型炎性肠病为表型的婴幼儿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2型1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罗丹 杨洋 +5 位作者 崔婷 赵玉霞 曾小燕 王宝香 梅红 高源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40-242,244,共4页
报道1例以极早发型炎性肠病为表型的婴幼儿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2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关键词 X连锁淋巴增生综合征2型 极早发型炎性肠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当归多糖调节骨髓造血微环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
15
作者 付佳琪 陈修保 +1 位作者 崔兴 陈泽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背景:如何改善造血微环境是目前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热点问题。目的:结合GEO测序分析、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当归多糖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GEO数据库获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 背景:如何改善造血微环境是目前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热点问题。目的:结合GEO测序分析、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当归多糖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GEO数据库获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GSEA分析。结合文献与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当归多糖活性成分和靶点。取交集靶点后利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当归多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1)共筛选出834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发育、造血、髓系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2)检索得到当归多糖相关347个靶点并筛选出77个潜在治疗基因,其中VEGFA、EGLN1、BCL2、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等血管生成、凋亡及免疫相关因子度值显著;(3)KEGG通路富集分析治疗靶点主要富集在Th17细胞分化、NK相关细胞毒性、细胞黏附因子等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相关信号通路;(4)动物实验表明,当归多糖能够显著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增加外周血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提高小鼠存活率;与模型组相比,当归多糖组小鼠Th1/Th2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干扰素γ水平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4水平升高(P<0.05),VEGFA表达显著升高(P<0.01),EGLN1表达显著降低(P<0.01),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显著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5)结果表明:当归多糖能够通过调节异常T细胞亚群,促进血管生成以改善造血微环境,并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以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再生障碍性贫血 TH1/TH2 骨髓造血微环境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罗普司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洋洋 高明洁 +2 位作者 田飞 孙伟正(综述) 王金环(审校)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04-508,共5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为特征。罗普司亭作为一种Janus激酶抑制剂,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从多个角度对罗普司亭治疗AA的机制与临床应用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包...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为特征。罗普司亭作为一种Janus激酶抑制剂,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从多个角度对罗普司亭治疗AA的机制与临床应用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包括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考量。并展望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和新型治疗靶点的探索,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罗普司亭 Janus激酶抑制剂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防治宫颈癌术后和(或)放疗后下肢淋巴水肿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俊 张立德 +1 位作者 王建波 李明珠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2期6-10,共5页
宫颈癌是全球第四大最常被诊断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下肢淋巴水肿是治疗宫颈癌过程中常见且棘手的一种并发症,由于其慢性和不可治愈的性质,下肢淋巴水肿以功能和美学缺陷以及心理后遗症的形式给妇科肿瘤幸存者带来问题... 宫颈癌是全球第四大最常被诊断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下肢淋巴水肿是治疗宫颈癌过程中常见且棘手的一种并发症,由于其慢性和不可治愈的性质,下肢淋巴水肿以功能和美学缺陷以及心理后遗症的形式给妇科肿瘤幸存者带来问题,从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未来临床上应对此并发症予以重视,并可从中医方面对其进行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淋巴水肿 宫颈癌 发病机制 中医防治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18
作者 颜宗海 吴燕明 +2 位作者 丁刚 李承君 孙光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5-78,84,共5页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药物(HMAs)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58例中高危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25例患者采用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行去甲基化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2...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药物(HMAs)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58例中高危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25例患者采用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行去甲基化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常规指标水平、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完全缓解率、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生存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5.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As治疗对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药物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中高危 阿扎胞苷 地西他滨 生存质量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特征分析
19
作者 刘雯 刘亚楠 +3 位作者 赵磊 刘尚勤 吴三云 何莉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 探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共患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2020年世界范围内报道的CLL合并MPN患者112例及本院CLL合并MPN患者1例。根据MPN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真性红细胞增... 目的 探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共患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2020年世界范围内报道的CLL合并MPN患者112例及本院CLL合并MPN患者1例。根据MPN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合并CLL组(3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合并CLL组(53例)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合并CLL组(25例);根据JAK2V617F突变情况将已知突变情况患者95例,分为JAK2V617F阳性组(66例)和JAK2V617F阴性组(29例);根据疾病诊断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先MPN后CLL组(60例)、同时诊断组(27例)及先CLL后MPN组(26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诊断年龄、两种疾病诊断间隔时间、疾病诊断类型、JAK2V617F突变情况及其他类型突变情况、治疗及转归情况、存活状态、生存时间、MPN类型、疾病诊断顺序等临床特征资料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3个MPN合并CLL组中共患病以ET合并CLL最为常见(46.9%)。PV合并CLL组JAK2V617F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V合并CLL组患者CLL诊断年龄最大(P<0.05)。3组患者中均以男性居多,但3组患者性别、MPN诊断年龄、两种疾病诊断间隔时间及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例患者中JAK2V617F阳性66例(58.4%),阴性29例(25.7%),未提供突变情况者18例(15.9%)。JAK2V617F阴性组患者CLL诊断年龄小于JAK2V617F阳性组,两种疾病诊断间隔时间长于JAK2V617F阳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仍以男性居多,但两组间性别、MPN诊断年龄及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MPN后CLL诊断是最常见的共患病诊断顺序(60例,53.1%)。先MPN后CLL组患者生存时间最长,同时诊断组患者生存时间最短,先CLL后MPN组两种疾病诊断间隔时间高于先MPN后CLL组(P<0.05)。JAK2V617F阴性组29例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其中5例患者CALR阳性,1例患者MPL阳性。各治疗方案中,以两病均行治疗的患者存活时间最长,但各治疗方案间患者存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L和MPN可能存在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MPN及CLL共患病患者间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共患病治疗方案目前仍无统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
下载PDF
儿童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合并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20
作者 王超然 孙丽莹 杨吉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2,共4页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由一组异质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组成的器官移植后严重并发症。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肿瘤(EB virus-associated smooth muscle tumor,EBV-SMT)是与EB病毒感...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由一组异质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组成的器官移植后严重并发症。EB病毒相关平滑肌肿瘤(EB virus-associated smooth muscle tumor,EBV-SMT)是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罕见肿瘤。本研究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肝移植后PTLD合并EBV-SMT的^(18)F-FDG PET/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EB病毒感染 平滑肌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