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0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78-80,8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D-二聚体(D-D)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86例ATC患者(观察组),根据ATC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另...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D-二聚体(D-D)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86例ATC患者(观察组),根据ATC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7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MGB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分析ATC患者HMGB1、D-D水平与凝血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相关性;分析A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HMGB1、D-D、PT、APTT、hs-CRP高于对照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患者中HMGB1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594,P<0.05),且二者与PT、APTT、hs-CRP呈正相关(P<0.05),与PLT呈负相关(P<0.05).死亡组HMGB1、D-D、PT、APTT、hs-CRP高于生存组,PLT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D-D是影响AT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LT是影响ATC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ATC患者HMGB1、D-D水平升高,对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 急性病 创伤和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血液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血液
原文传递
D-二聚体、乳酸联合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对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研究
2
作者 王子文 赵文静 晁亚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79-2383,共5页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和存活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D-D、乳酸、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28 d病死率为22%,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清D-D、Lac和s PECAM-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D-D、乳酸、sPECAM-1是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D-D、乳酸、sPECAM-1预测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的ROC下AUC分别为0.863(95%CI:0.768~0.958)、0.831(95%CI:0.734~0.928)、0.774(95%CI:0.653~0.896),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ROC下AUC是0.965(95%CI:0.928~1.000),敏感度是0.864,特异度是0.974,较各指标单独预测高。结论 较高的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与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密切相关,血清D-D、乳酸联合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二聚体 乳酸 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
下载PDF
羊水栓塞的防治 被引量:27
3
作者 陈敦金 张春芳 +1 位作者 陈艳红 刘先保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关键词 羊水栓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防治 急性肺栓塞 过敏性休克 突然死亡 足月分娩
下载PDF
儿童发生DIC的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及其诊断DI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袁文浩 刘汉楚 +3 位作者 曾凌空 刘晓艳 赵玲霞 莫璐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7-852,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对儿童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49例发生DIC儿童为DIC组,同期另选106例非DIC组(包括健康儿童以及临床... 目的:探讨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对儿童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49例发生DIC儿童为DIC组,同期另选106例非DIC组(包括健康儿童以及临床易与DIC混淆的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对DIC组和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4项、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以及血小板计数。统计数据并计算血栓动力图α角、MA、A值、R时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DIC发生与其各指标的关联性,比较在诊断DIC时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对2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对照组平均R时间明显短于DIC组(P<0.05);对照组平均α角大于DIC组(P<0.05);对照组的MA值和A值均明显大于DIC组(P<0.05)。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指标诊断DIC的特异度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7.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2.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47.9%,纤维蛋白原(FIB)44.4%,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42.7%,D-二聚体(D-dimer)68.3%,明显低于R时间、α角和MA值诊断DIC的特异度:85.1%、74.1%、73.0%。健康儿童α角和MA值则大于重症肝病出血患儿(P<0.05);平均R时间少于重症肝病出血患儿(P<0.05);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平均R时间少于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患儿(P<0.05);健康儿童和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患儿α角、MA值和A值差异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患DIC时,相比较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诊断DIC的特异性明显更高。血栓弹力图能更明确地诊断DIC,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互补,能更早地发现并诊断儿童DIC,提高DIC患儿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DIC 血栓弹力图 早期诊断 特异度 敏感度
下载PDF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5
作者 李英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8期1616-1618,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激素药膏联合硫代硫酸钠及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加用苦参汤药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瘙痒程度评分、C反应蛋白...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激素药膏联合硫代硫酸钠及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加用苦参汤药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瘙痒程度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湿疹效果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湿疹 中西药合用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诊断DIC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8
6
作者 肖菲 金晓东 +2 位作者 魏永刚 邓一芸 康焰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1-522,共2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评分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3例临床诊治 被引量:28
7
作者 赵红琴 周凯 诸海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产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治疗 抢救
下载PDF
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淋巴循环的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福龙 刘艳凯 +3 位作者 牛春雨 杜舒婷 姜华 赵自刚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88-49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鼠淋巴循环的变化。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IC组(n=16)和假手术组(n=16),每组中8只动物用于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另8只进行淋巴动力学检测。颈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 目的探讨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鼠淋巴循环的变化。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IC组(n=16)和假手术组(n=16),每组中8只动物用于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另8只进行淋巴动力学检测。颈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制备Wistar大鼠实验性DIC模型,通过淋巴学方法,观察DIC时大鼠淋巴循环的变化。结果DIC时,肠系膜微淋巴管(ML)收缩性、肠淋巴流量、淋巴细胞输出量明显降低,淋巴液中有少量单核细胞,并且淋巴液黏度较高。经生理盐水治疗后,ML收缩性、肠淋巴流量、淋巴细胞输出量均显著升高,淋巴液中有大量单核细胞出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且淋巴液黏度明显低于DIC组(P<0.05)。结论Wistar大鼠实验性DIC时,淋巴循环障碍表现为ML收缩性降低、淋巴循环转运功能障碍和淋巴液黏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右旋糖酐 淋巴循环 淋巴流量 淋巴液
下载PDF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9-793,I0001,共6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志芳 朱赟琳 +8 位作者 王树云 郭晓红 谢伟 张悦 殷娜 李文华 单慧敏 陈列彬 谢伟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素 顽固性休克
下载PDF
产科DIC致孕产妇死亡31例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董玲 张红 +1 位作者 邵平 张翠萍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01年第3期174-175,共2页
通过对近4年天津地区产科DIC致孕产妇死亡31例分析发现,减少诱发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对症 治疗是减少DIC发生和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提出重视高龄经产妇、减少不适当的催引产术、加强产科医生的培训、正 确估计出血量是... 通过对近4年天津地区产科DIC致孕产妇死亡31例分析发现,减少诱发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对症 治疗是减少DIC发生和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提出重视高龄经产妇、减少不适当的催引产术、加强产科医生的培训、正 确估计出血量是避免孕产妇DIC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DIC 产后出血 孕产妇死亡
下载PDF
联合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有玩 何春辉 +2 位作者 廖长征 尹学念 胡劲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⑥统计比较两组输后24 h内续用悬浮红细胞量。结果冰冻联合组与新鲜联合组输后2 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24 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DIC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输注 冰冻单采血小板 冷沉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下载PDF
微量肝素和中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玲珍 尹松梅 +2 位作者 谢双锋 聂大年 马丽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439-1440,共2页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56例确诊为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30例,MLDH组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12~25mg,分2次静脉滴注;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56例确诊为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30例,MLDH组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12~25mg,分2次静脉滴注;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50~100mg,分2~4次静脉滴注,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及出血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愈率53%,MLDH组治愈率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微量肝素组的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没有加重;MLDH组5例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加重,发生率19%,显著高于微量肝素治疗DIC组(P<0.05)。结论:微量肝素治疗DIC较中小剂量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微量肝素 肝素治疗 中小剂量 疗效 小剂量肝素 静脉滴注 DIC患者 治愈率 治疗剂量 治疗原则 肝素量 血情 显著性 发生率 副作用
下载PDF
术中急性DIC的诊治(附2例报告)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锷 卢健芳 +1 位作者 蔡宏伟 郭曲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8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围术期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治疗 抗凝血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认识及实验诊断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陆晓华 程礼敏 +3 位作者 李伟 丁敏 王国光 徐蕾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0期1229-1231,共3页
自1951年Schneioler报道在产科病例中发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来,DIC就一直是医学上的经典课题,受到基础、临床学界的关注和重视。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 自1951年Schneioler报道在产科病例中发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来,DIC就一直是医学上的经典课题,受到基础、临床学界的关注和重视。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实验诊断 发病机制 诊断进展
下载PDF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循证护理管理 被引量:15
16
作者 蒲凤萍 王媛 +2 位作者 赵丽萍 余良宽 辜爱萍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7年第8期2124-2126,共3页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管理 凝血病 循证 预防 产科 非妊娠期
下载PDF
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景业 张艳杰 +1 位作者 王明山 金可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56-459,共4页
为了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及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制作了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每... 为了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及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制作了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休克后2、4、6小时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变化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肝素组与复方丹参液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鼠休克组血浆SFMC、DD水平明显高,于而ATⅢ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1),其他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休克组、肝素组血浆TM水平明显增加(P<0.001),复方丹参组与假手术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休克组大鼠于休克2小时血浆tPA、DD水平明显升高,于休克4小时PAI达到高峰(P<0.001),而tPA水平有所下降。于休克6小时,血浆PAI水平下降,tPA继续降低,但PAI、DD尚维持于较高水平。肝素组血浆DD水平降低、tPA高于休克组、PAI无显著性不同。丹参组大鼠血浆tPA、PAI、DD均低于休克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休克组大鼠APTT进行性延长,至休克6小时达到高峰,平均59.7±11.86秒。肝素组APTT平均6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凝血紊乱 复方丹参
下载PDF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万鹏 余旻 +1 位作者 童华生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2-637,共6页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Sonoclot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37例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采用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和Sonoclot组(n=116,采用Sonoclot分析仪指导...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Sonoclot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37例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采用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和Sonoclot组(n=116,采用Sonoclot分析仪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抗凝、替代治疗以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中使用肝素比例增加,抗凝时间缩短,肝素用量减少,局部出血比例下降,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用量减少(P<0.05),且ICU住院时间缩短,30d生存率显著改善(P<0.05)。结论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可对血液制品成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数量控制,同时还可有效指导抗凝治疗,降低抗凝治疗致的出血风险,降低DIC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 输血
下载PDF
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紧急救治 被引量:6
19
作者 岳茂兴 王维华 +3 位作者 李学彪 杜建新 杨鹤鸣 杨建武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7-197,共1页
目的 探讨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方法 处理原发病 ;针对DIC的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抗血小板黏聚药物 ;肝素 /低分子肝素的合理应用 ;输新鲜血 ;合成抗凝血酶剂的应用 ;补充凝血因子、... 目的 探讨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方法 处理原发病 ;针对DIC的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抗血小板黏聚药物 ;肝素 /低分子肝素的合理应用 ;输新鲜血 ;合成抗凝血酶剂的应用 ;补充凝血因子、补充维生素K ;抗纤溶药物的应用 ;中医中药 ;加强支持疗法等。结果 本组 7例 ,抢救无效死亡 4例 ,死亡率为5 7.14 %。结论 早期发现无症状的DIC至关重要 ,去除病因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凝血象的监测 ,指导肝素应用 ,在大量输新鲜血的情况下 ,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同时还应手术止血 ,手术方式视病变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手术后并发症 急救
下载PDF
家兔内毒素性DIC病理过程中的自由基反应与红细胞膜损伤 被引量:5
20
作者 敖杰男 倪静波 +3 位作者 钱振坤 叶望云 舒沪英 李鸣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实验用内毒素诱导家兔Shwartzman反应为DIC模型,以分子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对该病理过程中自由基反应与红细胞膜损伤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自由基反应在内毒素DIC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型组红细胞膜LPO含量(0.2... 本实验用内毒素诱导家兔Shwartzman反应为DIC模型,以分子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对该病理过程中自由基反应与红细胞膜损伤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自由基反应在内毒素DIC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型组红细胞膜LPO含量(0.285±0.063)、膜脂质微粘度(η,3.008±0.112)与对照组(0.214±0.055;η,2.688±0.117)比较明显增高(P<0.05;P<0.001),而红细胞SOD活力(1632.16±354.98)与对照组(2194.32±410.31)比较明显降低(P<0.02)。相关分析表明:红细胞LPO含量与红细胞SOD活力呈明显负相关(r=-0.686;P<0.05),与红细胞膜脂微粘度呈明显正相关(r=0.552,P<0.05)。提示内毒素性DIC时,红细胞膜损伤的主要因素除内毒素直接作用外,与自由基在膜上发生的过氧化反应有关,并可能是促进DI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 自由基 红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