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7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及其与出血评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2 位作者 马金忠 宋梦婷 郭新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抗GPⅡb/Ⅲa及GPΙb/Ⅸ抗体的表达、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评分的关系,以及不同抗体类型出血评分的差异,为原发与继发ITP患者的诊治和出血严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抗GPⅡb/Ⅲa及GPΙb/Ⅸ抗体的表达、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评分的关系,以及不同抗体类型出血评分的差异,为原发与继发ITP患者的诊治和出血严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原发ITP患者(42例)及继发ITP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ITP出血评分量表行出血评分。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患者抗GPⅡb/Ⅲa和抗GPΙb/Ⅸ抗体。结果原发与继发组患者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Ⅱb/Ⅲa抗体为主,继发组抗体表达以抗GPΙb/Ⅸ抗体为主,两者抗体阳性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组患者整体出血程度较原发组重(P<0.05)。抗体阳性表达与出血程度的关系:(1)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0.05)。(2)抗GPΙb/Ⅸ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0.05),双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P<0.05)。结论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阳性表达对原发与继发ITP无鉴别意义,但原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Ⅱb/Ⅲa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Ιb/Ⅸ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临床出血程度较原发ITP患者重。抗GPⅡb/Ⅲa抗体、抗GPΙb/Ⅸ抗体及抗体双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 出血评分
下载PDF
ITP患者PD-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Treg与Breg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2
作者 许腾 崔彦杰 +2 位作者 李智伟 刘红春 郝立君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B细胞(Bre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ITP患者106例作为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B细胞(Bre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ITP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患者32例,中度患者44例,重度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Treg细胞百分比、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等,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TGF-β、IL-10和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s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均P<0.05),而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均P<0.05)。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与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呈正相关(r=0.446,P<0.05)。观察组治疗后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TGF-β、IL-10和IL-4水平有所升高(P<0.05),而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sPD-1和IL-17水平有所降低(P<0.05),治疗前后s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者Treg细胞表面PD-1和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Treg细胞表面PD-1和Breg细胞表面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调节性T细胞 调节性B细胞
下载PDF
血清IL-6水平检测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马强 刘力源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对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符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的初诊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血清IL-6水平、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进行测定。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对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符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的初诊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血清IL-6水平、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进行测定。根据血清IL-6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IL-6≤25 pg/mL)、中水平组(2535 pg/mL)。应用标准化治疗并随访3个月,收集并分析患者实验室检查、疗效评价等指标。采用多元Cox回归分析IL-6水平与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不同IL-6水平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IL-6高水平组的血小板计数更低,出血评分更高(P<0.05);IL-6低水平组的预后疗效最好(P<0.05)。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后的出血评分、血小板计数和疗效评价与IL-6水平呈相关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血清IL-6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高IL-6水平可能提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较差。IL-6水平有望成为早期评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白介素-6 相关性
下载PDF
新冠病毒轻型感染对献血者血液学指标及捐献单采血小板适宜性的影响
4
作者 黄淑铭 林小枚 +5 位作者 江伟梅 纪淑华 林授 林洪铿 陈岑 褚晓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3-889,共7页
目的:通过对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轻型感染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新冠病毒轻型感染对成人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捐献单采血小板适宜性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出现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症状、连续捐献... 目的:通过对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轻型感染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新冠病毒轻型感染对成人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捐献单采血小板适宜性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出现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症状、连续捐献单采血小板3次的72例献血者(其中阳性组42例,疑似感染组30例)和2022年10月-11月期间未接种新冠疫苗、未感染新冠病毒、连续捐献3次单采血小板的42例献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回顾性比较阳性组和疑似感染组出现症状前(Time1)后(Time2和Time3)及对照组连续3次(Time1、Time2、Time3)的血常规变化,并采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近期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判别方程式。结果:阳性组和疑似感染组组内测量次数的简单效应显著(F_(阳性组)=6.98,P<0.001,偏η^(2)=0.79;F_(疑似感染组)=4.31,P<0.001,偏η^(2)=0.70);阳性组、疑似感染组Time2与Time1、Time3血常规指标相比较,RBC、HCT、HGB降低,PLT与PCT明显升高(P<0.05),阳性组、疑似感染组Time3的RDW-CV、RDW-SD与Time1、Time2相比均明显升高(P<0.001)。对照组组内测量次数简单效应不显著(F=0.96,P=0.55,偏η^(2)=0.34);组内3次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近期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判别方程式,方程特征值是0.22,典型相关性为0.43(χ^(2)=27.81,P<0.001),分析正确率为72.9%。结论: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献血者血液学指标中RBC、HCT、HGB、PLT、PCT、RDW-CV和RDW-SD呈动态变化,近期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判别方程式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2(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 血常规 单采血小板 SARS-CoV-2 IgG抗体
原文传递
MicroRNA调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D4^(+)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宋辉 郭一慧 +2 位作者 许家威 曾清 程纬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3-667,共5页
Micro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可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对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和进展与miRNA介导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免疫调节密切相关。ITP患者mi... Micro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可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对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和进展与miRNA介导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免疫调节密切相关。ITP患者miRNA的不同表达情况可影响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导致Th1/Th2、Th17/Treg的调节失衡和TFH的过度分化,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本文就ITP中miRNA介导的CD4^(+)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失衡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探索ITP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治疗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D4^(+)T细胞亚群
下载PDF
基于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析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
6
作者 刘欣 孙铭壑 +1 位作者 张小亮 刘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药治疗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组方规律,确定常用药...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药治疗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组方规律,确定常用药对;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关键基因和主要靶点信息,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中的CytoHubba和MCODE插件筛选出关键靶点信息,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129篇有效文献,共计130个中药处方,通过关联规则筛选出“生地黄—牡丹皮—旱莲草”为最佳中药复方,HSP90AA1、STAT3、VEGFA、MAPK3等为关键靶点,槲皮素、山柰酚、金合欢素与木犀草素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调控癌症通路、Th17细胞分化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治疗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抓住止血、凉血、行血三要素,初步揭示常用复方“生地黄—牡丹皮—旱莲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为今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网络药理学 数据挖掘 阴虚型
原文传递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7
作者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维奈克拉 海曲泊帕 瑞帕妥单抗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对ITP患者血小板输注影响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周凡 王佳 +5 位作者 宋传菊 陶伟 尹灵梅 母红丽 郭睿娜 周泽平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常见血小板无效输注,本文回顾性分析ITP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6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前后均有血小板输注史的ITP患者信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 目的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常见血小板无效输注,本文回顾性分析ITP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6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前后均有血小板输注史的ITP患者信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输注后校正计数增量(CCI)的变化。结果 6例患者中有5例在使用利妥昔单抗前有血小板输注欠佳情况,在使用利妥昔单抗后4例患者CCI无明显改善。结论 利妥昔单抗是治疗ITP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一种手段,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 无效输注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研发进展及安全性特征
9
作者 刘明霞 韩风生 +1 位作者 刘延珍 孙运贝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84-188,193,共6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传统的ITP治疗策略可通过减轻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发挥治疗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或脾切除术等。但许多患者对这...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传统的ITP治疗策略可通过减轻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发挥治疗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或脾切除术等。但许多患者对这些疗法响应性差,且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和禁忌证也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成为ITP治疗新的选择。本文着重讨论TPO-RA的研发进展及安全性特征,旨在为TPO-RA的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安全性特征 研发进展
下载PDF
艾曲泊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动脉血栓1例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黄艳 任宏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90-92,共3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或生成减少为特征。成人原发性ITP的治疗遵循个性化原则,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目前治疗分为一、二线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或生成减少为特征。成人原发性ITP的治疗遵循个性化原则,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目前治疗分为一、二线治疗,一线治疗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及免疫球蛋白,但复发率高达70%,临床上建议转入二线治疗。二线治疗旨在帮助患者获得长期的缓解,艾曲泊帕(Eltrombopag)作为一种口服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可诱导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刺激血小板生成,1~2周起效,有效率达80%以上,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骨髓网硬蛋白沉积、骨髓纤维化^([1]),因而已成为成人ITP的二线治疗。本文报道艾曲泊帕致动静脉血栓1例并复习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艾曲泊帕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
11
作者 方艳红 岳燕 师晓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3-44,51,共3页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获得性、免疫性、以无明确诱因单纯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的出血性疾病[1],年发病率(1.6~5.3)/10万[2]。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获得性、免疫性、以无明确诱因单纯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的出血性疾病[1],年发病率(1.6~5.3)/10万[2]。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但少见,发生率<1%。部分患儿仅血小板减少而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异质性较大,多应用排除性诊断。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C)是一种由端粒和/或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所致的短端粒综合征,为罕见先天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100万。临床特征为骨髓衰竭、癌症易感性和躯体(非血液学)异常,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起病隐匿,易误诊漏诊。现报告儿童ITP合并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先天性角化不良 骨髓造血衰竭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益气养血汤联合海曲泊帕治疗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杨柳 黄雪青 +1 位作者 胡彦伟 洪永贵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汤联合海曲泊帕治疗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疗效。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CIT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海曲泊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汤联合海曲泊帕治疗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疗效。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CIT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海曲泊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益气养血汤联合海曲泊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Plt)计数及凝血指标、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失眠、厌食、疲乏、头晕目眩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失眠、厌食、疲乏、头晕目眩及恶心呕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lt计数均有升高,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有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lt计数高于对照组,MPV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有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簇分化抗原(CD)3^(+)、CD4^(+)水平、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3^(+)、CD4^(+)水平、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汤联合海曲泊帕治疗CIT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提升Plt和凝血功能,且临床疗效显著,对加强患者免疫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小症 益气养血汤 海曲泊帕
下载PDF
血液粘度网织血小板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杨秋婷 朱艳君 范永丽 《河北医学》 202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粘度、网织血小板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在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至2022年82例老年(60岁以上)ITP患者为观察组,50例老年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on-immune ... 目的:探讨血液粘度、网织血小板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在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至2022年82例老年(60岁以上)ITP患者为观察组,50例老年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on-immune thrombocytopenia,NITP)(包括肝硬化病人25例、血液病15例、其他肿瘤患者10例)患者为对照1组,同期收集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2组。采集血液,利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液粘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粘度、RP、PDW、MPV、P-LCR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结果比较分析显示观察组PDW、MPV、网织血小板比率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液粘度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观察组血小板减低,PDW、MPV升高越明显,血液粘度越低,观察组及对照组在疾病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分析,观察组重度和轻中度患者治疗后的血液粘度、PLT均高于治疗前(P<0.05),RP、P-LCR、PDW、MPV均明显减低并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液粘度、网织血小板、血小板参数对于评估老年ITP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效果显著,同时对预后疗效评估有积极作用,可为临床提供充分的诊断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老年 血液粘度 网织血小板 血小板参数
下载PDF
我院1800例血小板减少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德明 黄荣 +8 位作者 梁琪 王静 韦唯 李树萍 孙翔 汪洪富 刘欣桐 黄婷婷 周义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血小板减少住院患者的科室分布及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调取18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病因、科室分布情况,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血小板减少住院患者的科室分布及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调取18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病因、科室分布情况,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1 d~98岁),其中≤60岁患者1062例,占59.00%;>60岁患者738例,占41.00%。1800例患者中男性993例,占55.17%;女性807例,占44.83%。男性患者中位血小板计数为80×10^(9)/L,女性患者中位血小板计数为80×10^(9)/L。1800例患者中血小板计数≤20×10^(9)/L 121例,占6.72%;血小板计数(20~50)×10^(9)/L 274例,占15.22%;血小板计数(51~100)×10^(9)/L 1405例,占78.06%。18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主要分布在血液科、肝病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普通外科等科室,其中血液科占19.39%,中位血小板计数为50×10^(9)/L。18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血液系统疾病共399例,占比22.17%;肝脏疾病346例,占比19.22%;肿瘤300例,占16.67%;感染性疾病297例,占16.50%;心脑血管疾病134例,占7.44%;肾病78例,占4.3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41例,占2.28%;内分泌疾病27例,占1.50%;其他疾病178例,占9.89%。血液系统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50.58×10^(9)/L,肝脏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72.93×10^(9)/L,内分泌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74.56×10^(9)/L,肿瘤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75.10×10^(9)/L,心脑血管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75.73×10^(9)/L,肾脏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77.01×10^(9)/L,感染性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78.05×10^(9)/L,其他疾病平均血小板计数为80.65×10^(9)/L,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平均血小板计数为83.10×10^(9)/L。其中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最低,且与其余8种疾病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脏疾病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与其他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疾病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1年度住院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血液系统疾病、肝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其中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最为严重,需要临床重点关注,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也需临床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住院患者 科室分布 病因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15
作者 杨丽丽 刘甜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以及对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与临床安全性,为IT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沭阳中兴医院收治的43例ITP患者,按随... 目的探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以及对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与临床安全性,为IT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沭阳中兴医院收治的43例IT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地塞米松治疗,21例)、观察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22例),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并于治疗后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14 d后PLT水平的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14 d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14 d后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随访期间复发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1、2、4、14 d后,两组患者PLT指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治疗后各个时间点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4^(+)、CD3^(+)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患者CD8^(+)百分比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4.55%)较对照组(38.10%)更低(均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PLT水平,调节免疫能力,还可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疾病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地塞米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计数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血清微小RNA-4731-5p和间皮素水平与需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哲 袁小飞 +3 位作者 康虹阳 张斌 佟长青 高炳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692-1696,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微小RNA-4731-5p(miR-4731-5p)和间皮素(MSLN)水平与需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TP患者118例,根据血小板(PLT)计数及是否伴有出血分为需治疗组(62例)和需观察组(56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6... 目的:探究血清微小RNA-4731-5p(miR-4731-5p)和间皮素(MSLN)水平与需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TP患者118例,根据血小板(PLT)计数及是否伴有出血分为需治疗组(62例)和需观察组(56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血清miR-4731-5p和MSLN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三组血常规及血清miR-4731-5p、MSLN水平。分析ITP患者血清miR-4731-5p、MSLN、PLT、MPV间的相关性,影响需治疗ITP发生的因素,以及血清miR-4731-5p、MSLN对需治疗IT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需观察组、需治疗组PLT、血清miR-4731-5p水平依次降低,MPV、血清MSLN水平依次升高(均P<0.05)。ITP患者血清miR-4731-5p与MSLN呈负相关(r=-0.683,P<0.05);miR-4731-5p与PLT呈正相关,与MPV呈负相关(r=0.401、-0.564,均P<0.05);MSLN与PLT呈负相关,与MPV呈正相关(r=-0.429、0.460,均P<0.05)。低水平PLT、高水平MPV、低水平miR-4731-5p、高水平MSLN是需治疗IT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miR-4731-5p、MSLN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单项预测(均P<0.05)。结论:ITP患者血清miR-4731-5p水平降低,MSLN水平升高,两者与血常规指标密切相关,对需治疗ITP的发生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微小RNA-4731-5p 间皮素 血常规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 T淋巴细胞亚群、甲状腺自身抗体、微小RNA-106b-5p 和微小RNA-181a-5p表达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长俊 张晴 韩静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741-744,749,共5页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甲状腺自身抗体、微小RNA-106b-5p(miR-106b-5p)和微小RNA-181a-5p(miR-181a-5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58例ITP患儿为ITP组,依据临床分型不同分为慢性ITP组(34例)、持续性IT...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甲状腺自身抗体、微小RNA-106b-5p(miR-106b-5p)和微小RNA-181a-5p(miR-181a-5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58例ITP患儿为ITP组,依据临床分型不同分为慢性ITP组(34例)、持续性ITP组(60例)和新诊断ITP组(6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0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及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等常规治疗,均治疗5 d。比较ITP组与对照组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及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miR-106b-5p、miR-181a-5p水平。比较慢性ITP组、持续性ITP组和新诊断ITP组患儿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GAb、TPOAb、miR-106b-5p、miR-181a-5p水平。比较ITP患儿治疗前、治疗5 d后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GAb、TPOAb、miR-106b-5p、miR-181a-5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TP组全血CD3^(+)、CD4^(+)细胞及血清miR-181a-5p水平更低,全血CD8^(+)细胞及血清TGAb、TPOAb、miR-106b-5p水平更高(均P<0.05)。慢性ITP组全血CD3^(+)、CD4^(+)细胞及血清miR-181a-5p水平低于持续性ITP组和新诊断ITP组,全血CD8^(+)细胞及血清TGAb、TPOAb、miR-106b-5p水平高于持续性ITP组和新诊断ITP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5 d后ITP患儿全血CD3^(+)、CD4^(+)细胞及血清miR-181a-5p水平升高,全血CD8^(+)细胞及血清TGAb、TPOAb、miR-106b-5p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ITP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甲状腺自身抗体和miR-106b-5p高表达以及miR-181a-5p低表达情况。治疗期间积极检测患儿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miR-106b-5p、miR-181a-5p水平,有助于患儿的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淋巴细胞亚群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微小RNA-106b-5p 微小RNA-181a-5p 儿童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18
作者 鲁翠红 耿贝贤 +3 位作者 赖建明 范天利 郇述玲 王玲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人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为该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确诊治疗的100例SFT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人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为该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确诊治疗的100例SFT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早期诊断以及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病人的病毒载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氮、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CD3+淋巴细胞数、CD4+淋巴细胞数、CD8+淋巴细胞数和血Ca 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6.043,t=4.393、3.605,P<0.05)。IL-10、PCT、病毒载量是病人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0~4.801,P<0.05)。结论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可预示SFTS病人的临床结局,高IL-10、PCT、病毒载量使病人死亡的风险增加,应该早期检测,动态观察,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实验室技术 预后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艾曲泊帕治疗相关动脉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红 陈侃侃 +4 位作者 陈秋妮 史玉叶 张丽娟 何正梅 王春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发血栓事件相对较少。艾曲泊帕是一种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提升复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发血栓事件相对较少。艾曲泊帕是一种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提升复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本文通过1例艾曲泊帕治疗相关的ITP患者合并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ITP发生艾曲泊帕治疗相关血栓事件罕见,且治疗存在矛盾,及时识别这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且采取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措施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艾曲泊帕 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PTX3、SDC-1水平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王文娟 李琛 +4 位作者 宫经新 刘朝阳 朱翠敏 刘娜娜 刘秀芬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收治的ITP患儿95例为研究组;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健康对照... 目的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收治的ITP患儿95例为研究组;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血清PTX3、SDC-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TX3、SDC-1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TP患儿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X3、SDC-1水平对ITP的诊断价值和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研究组ITP患儿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下降,血清PTX3、SDC-1水平显著升高(t/P=76.639/<0.001、8.868/<0.001、8.483/<0.001)。与预后良好亚组比较,预后不良亚组ITP患儿血清PTX3、SDC-1水平显著升高(t/P=8.313/<0.001、7.851/<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清PTX3与SDC-1水平呈正相关(r/P=0.700/<0.001)。血清PTX3、SDC-1及二者联合诊断ITP的AUC分别为0.801、0.849、0.861,二者联合优于血清PTX3单独诊断(Z=2.708,P=0.007)。血清PTX3、SDC-1及二者联合预测ITP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90、0.907、0.918,二者联合优于血清PTX3单独预测(Z=2.245,P=0.0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SDC-1水平高是ITP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5.463(3.193~9.347)、13.486(10.473~17.366)]。结论ITP患儿血清PTX3、SDC-1水平升高,对ITP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正五聚蛋白3 多配体蛋白聚糖1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