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组织学炎症及Gas,SS含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
作者 聂昭华 祝扬 +5 位作者 张敏 冯方波 陈悦 王宝珍 耿玉兰 陈秀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根除Hp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组织学急性炎症反应,以及与血清促胃液素(Gas),血浆、胃液生长抑素(SS)含量之间的相关变化.方法Hp+十二指肠溃疡(DU)男性患者32例,年龄23岁~51岁.对照组2... 目的动态观察根除Hp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组织学急性炎症反应,以及与血清促胃液素(Gas),血浆、胃液生长抑素(SS)含量之间的相关变化.方法Hp+十二指肠溃疡(DU)男性患者32例,年龄23岁~51岁.对照组22例均为Hp-浅表性胃炎(CSG)男性患者,年龄22岁~49岁.两组患者均于空腹下作内镜,留取胃液,并在胃窦取组织,常规作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同时取静脉血,采用APAAP方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Gas,血浆SS含量.DU组患者接受抗Hp三联治疗,并于治疗后60d分别重复上述检查.结果32例中,失访8例,余24例Hp根除20例(833%),未根除4例(167%).抗菌治疗前,32例D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比值(370±12,199±10,10±01)显著低于对照组(505±15,P<001;270±13,P<005;17±01,P<001);CD8(%)虽较对照组增高(255±21vs177±11),但无统计学意义.20例Hp根除者中,CD3(%),CD4(%)及CD4/CD8比值上升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T淋巴细胞亚群 炎症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胃窦粘膜5-HT免疫反应细胞变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桂香 苑普庆 +1 位作者 郑国钧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95,T016,共5页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溃疡4、6、10、14、21及28d分批处死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胃窦粘膜的5-HT细胞。在光镜下观察胃溃疡自愈过程中,5-...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溃疡4、6、10、14、21及28d分批处死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胃窦粘膜的5-HT细胞。在光镜下观察胃溃疡自愈过程中,5-HT阳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溃疡组5-HT细胞数密度在溃疡4~28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盐水组在第4d时亦出现增高趋势(P<0.0l),但第6d后基本恢复正常。与盐水组比较,溃疡组5-HT细胞的数密度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盐水组(P<0.0l)。因而提示:胃窦粘膜5-HT细胞参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粘膜 胃溃疡 免疫组织化学 血清素
原文传递
消化性溃疡出血期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建生 肖红兵 傅极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1年第3期126-127,共2页
目的 :研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35例 (A组 )和出血后并发症 31例 (B组 ) ,测定其出血后第 1日、止血后第 1日及第 7日外周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 、C4和C 反应蛋白 (CRP)... 目的 :研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35例 (A组 )和出血后并发症 31例 (B组 ) ,测定其出血后第 1日、止血后第 1日及第 7日外周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 、C4和C 反应蛋白 (CRP)。并选单纯性消化溃疡 35例 (C组 )作对比分析。结果 :A、B组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在出血后第 1日明显降低 ,而CRP明显升高 (P <0 .0 5 )。A组止血后第 1日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与C组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B组明显低于C组 ,但CRP更为升高 (均P <0 .0 5 )。止血后第 7日A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明显高于C组 (P <0 .0 5 ) ,B、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后早期 ,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动态观察免疫球蛋白 ,补体及CRP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出血 免疫球蛋白 补体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小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G细胞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济远 郑慧娥 +2 位作者 白雪梅 潘秀芳 罗得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20-325,T018,共7页
用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实验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溃疡组的第3、6、9和20d,腹腔注射秋水仙碱后取胃窦粘膜。用Sternberger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G细胞,苏木精复染细胞核。正常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为5.93... 用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实验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溃疡组的第3、6、9和20d,腹腔注射秋水仙碱后取胃窦粘膜。用Sternberger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G细胞,苏木精复染细胞核。正常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为5.93±1.23(x±s,下同);G细胞百分数为2.76±0.45;G细胞分裂指数Ⅰ为0.85±0.18;G细胞分裂指数Ⅱ为0.02±0.01。溃汤组6、9和20d的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G细胞百分数及G细胞分裂指数Ⅱ,分别比正常组及盐水对照组多,呈高度显著性差异;G细胞分裂指数Ⅰ在溃疡组9d与正常组相比、前者20d与盐水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溃疡组6d G细胞百分数最高,9dG细胞分裂象数较多。溃疡组3d和6d,G细胞在腺中的分布比正常组明显上移。本研究提示,在胃溃疡修复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幽门腺中G细胞的数量、来源、分布与形状有动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 G细胞 胃溃疡 免疫学
原文传递
胃溃疡患者血清IL-2、IL-6水平 被引量:4
5
作者 姬艳 王虹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7-367,共1页
关键词 胃溃疡 血清 IL-2 IL-6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T细胞亚群状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斓 黄万胜 +1 位作者 黄国美 李祥麟 《贵州医药》 CAS 1998年第2期101-102,共2页
我们采用标记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法(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method,LSAB法),对6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溃疡病组CD值增高(P<0.01);CD值下降(P<0... 我们采用标记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法(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method,LSAB法),对6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溃疡病组CD值增高(P<0.01);CD值下降(P<0.05);CD/CD比值升高(P<0.01)。标志着消化性溃疡患者有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T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下载PDF
实验性消化道溃疡上皮淋巴细胞毒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北星 吕昌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了解消化道溃疡机体的免疫功能变化。方法:应用生物学测定法检测了水浸限制刺激诱发的C57BL/6小鼠消化道溃疡动物模型肠上皮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给予水浸限制刺激后第2天,小鼠肠上皮淋... 目的:了解消化道溃疡机体的免疫功能变化。方法:应用生物学测定法检测了水浸限制刺激诱发的C57BL/6小鼠消化道溃疡动物模型肠上皮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给予水浸限制刺激后第2天,小鼠肠上皮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增至最高,达52.3%,1w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脾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水浸限制刺激后第5天明显下降,第9天仍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肠上皮淋巴细胞活性在消化道溃疡发生后的一定期间内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淋巴细胞 杀伤活性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的免疫电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宇华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03-407,T014,共6页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电镜包埋后免疫金间接法标记ACTH细胞,研究胃溃疡自愈过程中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实验性胃溃疡第4d,一些ACTH细胞含少量很小的分泌...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电镜包埋后免疫金间接法标记ACTH细胞,研究胃溃疡自愈过程中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实验性胃溃疡第4d,一些ACTH细胞含少量很小的分泌颗粒,沿质膜分布。有较多的ACTH细胞胞质出现许多空泡。溃疡第6d,ACTH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其扁囊膨大部含中等电子密度的内容物,其内可见金颗粒标记。溃疡6~10d,较多的ACTH细胞含许多分泌颗粒。溃疡第28d,ACTH细胞的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ACTH细胞合成、贮存及释放激素的活动增强,提示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参与了溃疡自愈过程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H细胞 胃溃疡 免疫电镜
原文传递
消化性溃疡与免疫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灵飞 邓长生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2年第2期19-20,共2页
自Schwartz提出“无酸即无溃疡”以来,Shay和Sum又提出粘膜“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平衡失调”的理论。然而,消化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20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学者们发现PU患者存在免疫学异常,并... 自Schwartz提出“无酸即无溃疡”以来,Shay和Sum又提出粘膜“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平衡失调”的理论。然而,消化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20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学者们发现PU患者存在免疫学异常,并认为PU与免疫病理损害密切相关。现综述如下。细胞免疫PU患者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改变报道不一,可能与溃疡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有关。一般认为,患者外周血T细胞减少,功能活性降低,B细胞改变不明显。Myagkova检测86例PU患者,发现多核白细胞杀菌能力降低,吞噬和消化过程缓慢在胃溃疡(GU)和溃疡病活动期更为明显,延缓了对病灶的消除,造成溃疡不易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免疫学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在粘膜保护及溃疡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毓麟 吴锡琛 《医师进修杂志》 1991年第11期1-2,共2页
一、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来源与分布Cohen首先从鼠颌下腺(Submaxillarygland)分离出EGF Savage证明它含有53个氨基酸的多肽,并发现EGF与尿胃素(urogas-trone)有相似的作用。EGF除唾液中存在外,也可由胰腺、布伦内腺(Brunner gland)、乳... 一、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来源与分布Cohen首先从鼠颌下腺(Submaxillarygland)分离出EGF Savage证明它含有53个氨基酸的多肽,并发现EGF与尿胃素(urogas-trone)有相似的作用。EGF除唾液中存在外,也可由胰腺、布伦内腺(Brunner gland)、乳腺产生,EGF亦存在于肾,由尿中排出。二、EGF的胃粘膜营养作用EGF刺激纤维组织母细胞(fibroblast),增加鼠胃粘膜细胞DNA及RNA的含量及重量。Feldman证实EGF刺激新生鼠胃及十二指肠鸟氨基酸去碳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的活性,ODC在多胺(polya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胃粘膜 胃溃疡
下载PDF
十二指肠病变粘膜HP定植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其军 周芳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粘膜 HP定植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以阐明 HP在粘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内镜下诊断的正常球粘膜、球炎、霜斑样病变及溃疡的 HP、炎症和 PCNA。结果 :霜斑处 HP阳性率高于溃疡处 (P<0 .0 5) ;炎症程度与 HP密...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粘膜 HP定植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以阐明 HP在粘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内镜下诊断的正常球粘膜、球炎、霜斑样病变及溃疡的 HP、炎症和 PCNA。结果 :霜斑处 HP阳性率高于溃疡处 (P<0 .0 5) ;炎症程度与 HP密度正相关 (r=0 .861 3,P<0 .0 5) ;PCNALI与 HP阳性率及炎症程度均不呈平行关系 ;霜斑及溃疡处 PCNALI均高于球炎处 (P<0 .0 5)。结论 :球粘膜炎症程度取决于 HP定植密度 ; 级炎症时隐窝细胞处于“高增殖衰竭”可能导致霜斑样病变 ,也是减少 HP定植的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炎 霜斑样病变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探讨
12
作者 刘春奎 张景怀 +1 位作者 鲁德聚 魏永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72-72,共1页
1991年7月至1992年7月,我们对60例十二指肠溃疡(DU)病人进行幽门螺杆菌(HP)及血清基础胃泌素检测,以25例正常人做对照,并对20例HP阳性DU进行清除HP治疗。旨在探讨HP阳性DU血清胃泌素水平及清除HP后的变化。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血清 胃泌素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与局部体液免疫因子关系的研究
13
作者 闫明 赵宪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24-28,共5页
本文对30例消化性溃疡手术标本进行了常规HE及体液免疫因子IgA、IgG、IgM、IgE、Lys、C_3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溃疡病的发生及活动性与粘膜炎症有着密切关系,是重度炎症的结果;局部体液免疫反应可能是局部炎症和溃疡形成及演变的... 本文对30例消化性溃疡手术标本进行了常规HE及体液免疫因子IgA、IgG、IgM、IgE、Lys、C_3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溃疡病的发生及活动性与粘膜炎症有着密切关系,是重度炎症的结果;局部体液免疫反应可能是局部炎症和溃疡形成及演变的重要机制。因此,对于溃疡病的治疗和复发的预防应立足于胃、十二指肠炎症的防治以及对炎症中免疫反应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体液免疫反应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与消化性溃疡
14
作者 陈学清 智发朝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73-76,共4页
表皮生长因子(EGF)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对胃肠粘膜有营养和细胞保护作用,可促进慢性溃疡的愈合,与其它消化道激素间有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β-EP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5
作者 吴靖芳 王建伟 +2 位作者 任君旭 周济远 白雪梅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5-27,共3页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1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胃溃疡手术后1、4、10、23d分批取胰尾.以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β-EP免疫反应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溃疡组β-EP细胞面数密...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1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胃溃疡手术后1、4、10、23d分批取胰尾.以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β-EP免疫反应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溃疡组β-EP细胞面数密度在术后4、10d均增加,4d达最高峰.与对照相比为P<0.01,23d基本恢复正常。邻片单染显示:β-EP阳性细胞分别与部分Glu、Ins 阳性细胞重叠。本研究结果提示:胰岛β-EP细胞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时期的内分泌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Β-内啡肽 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 胰岛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病人血清可溶性IL-2受体和纤维结合素的观察
16
作者 叶红军 金珍靖 杨佩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39-41,共3页
用多克隆单克隆夹心ELISA法和单向扩散法测定溃疡病和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IL-2receptors,SIL-2R)和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FN)。结果显示溃疡病血清SIL... 用多克隆单克隆夹心ELISA法和单向扩散法测定溃疡病和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IL-2receptors,SIL-2R)和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FN)。结果显示溃疡病血清SIL-2R和FN分别为212.92±122.27U/ml和298.09±33.46ng/ml,胃癌分别为559.27±234.01U/ml和336.65±39.21ng/ml。与正常人240.0±97.07U/ml和323.64±28.21ng/ml比较,胃癌患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01),其中肿瘤有转移者低于无转移者(P<0.05)。这表明血清SIL-2R和FN检测可做为胃癌病人病情监测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亦可用以签别良性和恶性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胃癌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纤维结合素
下载PDF
pH、HP与消化性溃疡
17
作者 宋世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4期307-308,共2页
pH、HP与消化性溃疡宋世良(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太仓215400)pH是酸碱度的代号。关于酸与溃疡的关系,早在1910年Schwarz就指出:"Noacid,noulcer",即"没有酸就没有溃疡"。这一医学名... pH、HP与消化性溃疡宋世良(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太仓215400)pH是酸碱度的代号。关于酸与溃疡的关系,早在1910年Schwarz就指出:"Noacid,noulcer",即"没有酸就没有溃疡"。这一医学名言一直沿用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仍有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PH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粘膜致病机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蒋树林 姚希贤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幽门螺杆菌粘膜致病机理研究现状蒋树林姚希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石家庄050000螺旋杆菌样微生物早在十九世纪初即于动物粘膜组织中发现,二十世纪早期于人类粘膜组织中检出[1,2],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忽视,直到19... 幽门螺杆菌粘膜致病机理研究现状蒋树林姚希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石家庄050000螺旋杆菌样微生物早在十九世纪初即于动物粘膜组织中发现,二十世纪早期于人类粘膜组织中检出[1,2],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忽视,直到1983年Marshal和Wa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粘膜组织 致病机理 溃疡病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宇 于皆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再出血作用。方法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行急诊胃镜检查,取胃窦组织检测Hp。随机选择Hp阳性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用洛赛克(20mg/次)+羟氨苄青霉素(750mg/次)...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再出血作用。方法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行急诊胃镜检查,取胃窦组织检测Hp。随机选择Hp阳性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用洛赛克(20mg/次)+羟氨苄青霉素(750mg/次)和单独用洛赛克(20mg/次)治疗,每天2次,共2周。Hp阴性组(C组)单用洛赛克(20mg/次)治疗,每天2次,共2周。之后,三组病人再用洛赛克(20mg/次),一日一次,治疗2周。疗程结束,复查胃镜及检测Hp,并随访18个月。结果A、B、C三组病人经治疗后,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968%和975%,三组之间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833%和18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8个月后,A、B两组的再出血率分别为27%和31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再出血率为125%,分别与A、B两组比较,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除Hp能降低消化性溃疡再出血,所有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出血 溃疡病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G、D细胞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卢十一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02-306,共5页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G和D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了细胞计数和统计学分析。本文结果表示,溃疡组G细胞数量在术后10至14天明显增多(P<0.01),21、28天趋于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有些G细胞排列成群,密集呈明显带状。正常时G细胞分布在幽门腺的中、下1/3处,而溃疡组可见有些G细胞分布在腺的上部。D细胞数量仅在术后10天增多(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可见G细胞和D细胞之间存在着形态上的接触。溃疡自愈期间,G/D细胞比值未见明显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胃窦粘膜局部G、D细胞的变化和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修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胃窦粘膜 G细胞 D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