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体结核合并隐性中枢性尿崩症1例
1
作者 李霞 向茜 保玉莲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14期33-35,共3页
隐性中枢性尿崩症指多尿、低比重尿等尿崩症典型症状在糖皮质激素缺乏时不表现,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出现[1]。本文报道1例以头痛、发热、怕冷、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垂体结核患者,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治疗后出现多尿、多饮及低比重尿,临... 隐性中枢性尿崩症指多尿、低比重尿等尿崩症典型症状在糖皮质激素缺乏时不表现,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出现[1]。本文报道1例以头痛、发热、怕冷、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垂体结核患者,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治疗后出现多尿、多饮及低比重尿,临床考虑垂体结核合并隐性中枢性尿崩症,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结核 中枢性尿崩症 腺垂体功能减退 糖皮质激素 抗利尿激素
下载PDF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思璐 张洁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5期109-112,共4页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thyrotropin-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TSH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性疾病,可产生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导致甲状腺被过度刺激,临床表现为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常被误诊为格雷夫...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thyrotropin-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TSH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性疾病,可产生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导致甲状腺被过度刺激,临床表现为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常被误诊为格雷夫斯病。目前TSH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为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治疗虽可快速有效地缓解症状,但却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对TSH瘤进行早期识别并尽早给予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激素分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本文就TSH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生长抑素类似物
下载PDF
和肽素用于鉴别尿崩症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洋洋 谢梦晨 王昕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7期104-107,共4页
和肽素是精氨酸血管升压素的C末端片段,与升压素来源于相同前体,被认为是升压素的替代标志物。与升压素相比,和肽素体外稳定性高且测量方便。研究表明,在尿崩症患者中,高渗盐水和精氨酸刺激后的和肽素试验比禁水–升压素试验具有更高的... 和肽素是精氨酸血管升压素的C末端片段,与升压素来源于相同前体,被认为是升压素的替代标志物。与升压素相比,和肽素体外稳定性高且测量方便。研究表明,在尿崩症患者中,高渗盐水和精氨酸刺激后的和肽素试验比禁水–升压素试验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就和肽素作为尿崩症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肽素 尿崩症 精氨酸血管升压素
下载PDF
尿崩症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王诗涵 朱惠娟 +4 位作者 段炼 平凡 王曦 池玥 袁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尿崩症(DI)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总结中枢性尿崩症(CDI)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D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及青少年... 目的探讨尿崩症(DI)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总结中枢性尿崩症(CDI)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D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及青少年组(≤18岁)和成人组(>18岁),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与非合并HUA的人口学信息和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420例DI患者中,CDI 411例(97.9%),其中合并HUA 189例(46.0%),出现渴感消失13例(6.9%)。儿童及青少年组HUA患病率较成人组增加(χ^(2)=4.193,P=0.041);口渴中枢受累患者血尿酸水平较非口渴中枢受累患者明显升高(U=2.593,P=0.010)。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清肌酐(β=0.472,95%CI=2.451~4.381,P<0.001)、体重指数(β=0.387,95%CI=6.18~12.874,P<0.001)是儿童及青少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肌酐(β=0.361,95%CI=1.016~1.785,P<0.001)、体重指数(β=0.208,95%CI=2.321~6.702,P<0.001)、甘油三酯(β=0.268,95%CI=12.936~28.840,P<0.001)、总胆固醇(β=0.129,95%CI=2.708~22.250,P=0.013)是成人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I患者易出现HUA,且儿童及青少年HUA患病率高于成人,体重指数、血清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出现渴感消失是CDI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 成人 儿童及青少年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38例脑死亡并发中枢性尿崩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尤荣开 蒋贤高 邵朝朝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69-370,共2页
目的 了解脑死亡合并中枢性尿崩症 (CDI)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ICU收治的脑死亡 4 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脑死亡合并CDI发生率为 82 .6 % (38/ 4 6 ) ,原发病以脑外伤为主 ,脑出血次之 ,CDI多在脑死亡之前 2 4小... 目的 了解脑死亡合并中枢性尿崩症 (CDI)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ICU收治的脑死亡 4 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脑死亡合并CDI发生率为 82 .6 % (38/ 4 6 ) ,原发病以脑外伤为主 ,脑出血次之 ,CDI多在脑死亡之前 2 4小时内出现 ,应用垂体后叶素可使尿量明显减少。结论 脑死亡患者大部分都合并有C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中枢性尿崩症 CDI 发病率 临床特点 合并症
下载PDF
颅脑外伤性尿崩症 被引量:27
6
作者 齐剂 张桂英 朱庆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5-347,共3页
报告15例颅脑外伤性尿崩症,占同期颅脑损伤的4.7‰。12例暂时性尿崩症,其中单纯颅底骨折者11例,颅底骨折并轻度额叶底部挫裂伤1例;3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发生于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术后,二例继发于额叶底部脑挫裂伤减压术... 报告15例颅脑外伤性尿崩症,占同期颅脑损伤的4.7‰。12例暂时性尿崩症,其中单纯颅底骨折者11例,颅底骨折并轻度额叶底部挫裂伤1例;3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发生于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术后,二例继发于额叶底部脑挫裂伤减压术后。颅脑损伤后、烦渴、多饮、每日尿量超过4000ml,尿比重低于1.006,可确诊。应与肾源性尿崩症鉴别,暂时性尿崩症可口服双氢克尿塞及对症治疗,能获治愈,永久性尿崩症应选用激素替代疗法、可控制症状.该症预后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并发症 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
下载PDF
口服DDAVP治疗中枢性尿崩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瑛 宁光 +3 位作者 骆天红 罗邦尧 陈家伦 孙文鑫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口服DDAVP片剂 (商品名弥凝 )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疗效。 方法单剂量试验 ,即比较单次口服弥凝 0 .1mg前后尿量、尿渗透压等指标的变化 ;两周试验 ,即观察弥凝 0 .0 5~ 0 .2mg ,2~ 4次 /d口服的疗效。结果单次口服弥凝 0 .1mg... 目的观察口服DDAVP片剂 (商品名弥凝 )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疗效。 方法单剂量试验 ,即比较单次口服弥凝 0 .1mg前后尿量、尿渗透压等指标的变化 ;两周试验 ,即观察弥凝 0 .0 5~ 0 .2mg ,2~ 4次 /d口服的疗效。结果单次口服弥凝 0 .1mg后 ,尿量迅速下降为服药前的 1/ 10 ,尿渗透压上升为服药前 10倍。此作用维持 4~ 2 0h。服药两周后 ,尿量控制 ,较前减少 (72 .6± 6 .6 ) %。血渗透压下降达 2 92± 10mOsm/kg (1mOsm =2 5 73Pa)。用药期间无一例有不良反应。 结论口服弥凝 (DDAVP片剂 )治疗中枢性尿崩症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凝 中枢性尿崩症 DDAVP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与术后尿崩症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霍雷 刘运生 +3 位作者 袁贤瑞 姜冰 刘景平 姜维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65-66,166,共3页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 ;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 ,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 ,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 ;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 ,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 ,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 ,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 ,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 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 2个月 ,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 ,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作用 尿崩症 病因学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柄 手术后
下载PDF
尿崩症1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瑛 宁光 +1 位作者 孙皎 李向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尿崩症的病因、检查及治疗。 方法分析 15 6例尿崩症的病因 ,观察疗效。 结果 1.尿崩症属中枢性 95 .5 % ,肾性 1.9% ,精神性 2 .6 %。 2 .中枢性尿崩症中 ,特发性 78.5 % ,颅脑外伤 10 .1% ,颅内肿瘤8.8% ,颅脑感染 1.3% ,... 目的探讨尿崩症的病因、检查及治疗。 方法分析 15 6例尿崩症的病因 ,观察疗效。 结果 1.尿崩症属中枢性 95 .5 % ,肾性 1.9% ,精神性 2 .6 %。 2 .中枢性尿崩症中 ,特发性 78.5 % ,颅脑外伤 10 .1% ,颅内肿瘤8.8% ,颅脑感染 1.3% ,库欣病术后继发 1.3%。 3.尿量、比重、渗透压是诊断尿崩症的筛选指标。 4 .禁饮—加压素试验是诊断病因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5 .测血浆精氨酸加压素 (argininevasopressin ,AVP)、头颅CT、MRI有助于基本病因的诊断。 6 .治疗中枢性特发性尿崩症 ,1-脱氨 - 8-右旋 -精氨酸加压素 (DDAVP)替代疗效确切。 结论中枢性尿崩症最常见 ,以特发性居多。禁饮—加压素试验是尿崩症病因诊断的简便方法 ,头颅CT、MRI可明确中枢性尿崩症的基本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崩症 禁饮一加压素试验 DDAVP替代治疗 诊断 病因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艳 张真稳 +4 位作者 朱妍 佘敦敏 陈晖 冯尚勇 孙晓芳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22期1995-1997,共3页
患者,男,53岁,于2010年12月17日因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余而就诊。入院前3个月开始出现乏力、消瘦,体质量下降约8kg,伴有纳差、畏寒、嗜睡、性功能下降,偶有恶心、呕吐住院。既往体健,有高血压病史,口服氨氯地平5mg/d治疗,发病以来未... 患者,男,53岁,于2010年12月17日因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余而就诊。入院前3个月开始出现乏力、消瘦,体质量下降约8kg,伴有纳差、畏寒、嗜睡、性功能下降,偶有恶心、呕吐住院。既往体健,有高血压病史,口服氨氯地平5mg/d治疗,发病以来未服用药物,监测血压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 磁共振成像 激素类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51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树波 郑洛翰 +2 位作者 杨立业 蔡玮 林小聪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620-2622,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诊治效果。结果本组51例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出院痊愈42例,好转8例,随访1年,治愈6例,仍需口服药物代替治疗2例... 目的探讨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诊治效果。结果本组51例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出院痊愈42例,好转8例,随访1年,治愈6例,仍需口服药物代替治疗2例。结论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率较低,积极治疗颅脑损伤同时,及早诊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尿崩症 诊治 预后
下载PDF
尿崩症合并肾积水4例报告 被引量:7
12
作者 龙慧民 严春寅 +1 位作者 侯建全 李刚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9-329,331,共2页
尿崩症合并尿路扩张、肾积水较少见,而由于肾积水到泌尿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尿崩症者也很少见。1999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收治了4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尿崩症 肾积水 肾功能
下载PDF
MAPK/ERK通路基因遗传变异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珂杰 许晨阳 +3 位作者 张益舸 陈海峰 丁文鸽 戴小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1-785,共5页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通路基因遗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7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年龄、性别匹配...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通路基因遗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7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年龄、性别匹配的289例健康对照,应用Regulome DB数据库筛选MAPK/ERK通路4个基因(MEK1/2和ERK1/2)的潜在功能位点,使用Sequenom Mass ARRAY平台对得到的5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随后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遗传变异与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联及其强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2(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2,MEK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350911与KOA发病风险在隐性模型(TT vs.TC+CC)中具有统计学关联(OR=2.62,95%CI:1.70~4.02,P<0.01)。基于多因素模型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因素后,rs350911仍与KOA发病风险相关联(OR=2.72,95%CI:1.75~4.22,P<0.01)。分层分析显示MEK2的rs350911等位基因效应在男性,BMI<25 kg/m2,低K-L分级(1-2级)组中显著关联(P<0.05),且在性别分层时异质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该位点对KOA的作用存在性别差异,与性别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论:MEK2 rs350911与中国汉族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有望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遗传变异 多态性
原文传递
高热惊厥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清平 朱红枫 +4 位作者 冉隆瑞 刘文君 刘承荣 翟雪松 邹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 (FC)是否会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SIADH) ,FC在 1次病程中再发惊厥是否与合并SIADH有关。 【方法】 测定 74例FC患儿 (其中在病程中无再发惊厥者 46例 ,有再发惊厥者 2 8例 )及 60例有发热但无惊厥...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 (FC)是否会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SIADH) ,FC在 1次病程中再发惊厥是否与合并SIADH有关。 【方法】 测定 74例FC患儿 (其中在病程中无再发惊厥者 46例 ,有再发惊厥者 2 8例 )及 60例有发热但无惊厥的单纯上呼吸道感染者的血钠、尿钠、血和尿渗透压。 【结果】 在 74例FC患儿中检出合并SIADH者 18例 ,单纯上感组中未检出合并SIADH者。合并SIADH的FC患儿 66.67%发生再次惊厥 (12 /18) ,未合并SIADH的FC患儿发生再次惊厥者仅为 2 8.5 7% (16/5 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2 =8.40 46,P <0 .0 1)。 【结论】 高热惊厥可以合并SIADH ,合并SIADH的高热惊厥患儿在病程中发生再次惊厥的危险性高于未合并SIADH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惊厥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并发症
下载PDF
头颅核磁和肿瘤标志物在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治的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涛 段炼 +2 位作者 朱惠娟 潘慧 金自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评价头颅核磁共振显像(MRI)和脑脊液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动态改变在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治的价值。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5例中枢性尿崩症儿童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全部患者在初诊和随诊时进行头颅MRI增强扫描,... 目的评价头颅核磁共振显像(MRI)和脑脊液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动态改变在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治的价值。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5例中枢性尿崩症儿童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全部患者在初诊和随诊时进行头颅MRI增强扫描,并检测垂体前叶激素和脑脊液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甲胎蛋白水平。结果 3例既往未经过检查和治疗,2例起病时病因未明,就诊于我院时病情加重。起病年龄8岁至12岁1个月,起病至就诊时间1至78个月。全部患者均以多尿、多饮症状起病,除1例以外,其余患者均有生长迟滞,第二性征未发育;1例患者在随访的2年内身高生长速度正常,已进入正常青春期发育,但是在颅内肿瘤显著增大后,5例患者均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血浆泌乳素水平升高。3例分别在起病后18、24和78个月出现脑疝。3例起病时头颅MRI均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在随访18~22个月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区巨大占位,2例在起病后1和78个月首次就诊,MRI示颅内巨大占位;全部患者均有T1加权像垂体后叶高信号的消失。5例患者脑脊液hCG均升高,其中4例血清hCG也相应升高,并且随着肿瘤的增大而升高,放疗后随肿瘤的缩小而下降。只有1例脑脊液和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结论诊断为"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的患者必须进行密切的随访来鉴别病因,尤其是合并有垂体前叶激素缺乏时。初诊时MRI表现为正常或单纯垂体柄增粗者,在随访过程中应连续观察头颅MR I增强扫描的变化,以尽早诊断出潜在的下丘脑垂体柄病变。推荐在初诊时评价脑脊液hCG水平,因为hCG升高可能早于MRI阳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尿崩症 生殖细胞瘤
下载PDF
中枢性尿崩症27例MRI和CT表现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轩昂 史大鹏 李永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4-656,共3页
关键词 中枢性尿崩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11例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瑞兰 马钧 郭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1999年第B12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低钠血症的机理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 11例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呼吸困难、低血压而收入ICU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多尿及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 ,9例出现低氯血症 ,... 目的 探讨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低钠血症的机理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 11例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呼吸困难、低血压而收入ICU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多尿及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 ,9例出现低氯血症 ,6例患者的低钠血症自入院持续至出院。 4例经高血压氧治疗后多尿及低钠血症明显得到缓解。结论 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机理认为是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治疗应以严格限制水的摄入为主 ,适量补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尿崩症 低钠血症 治疗
下载PDF
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病因和治疗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先进 孙青芳 +4 位作者 卞留贯 赵卫国 沈建康 李小英 宁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10期617-618,共2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病因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110例垂体腺瘤病人术后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腺瘤术后发生的尿崩症48例(43.6%),其中暂时型41例,三相型2例,持续型5例,术后6个月治愈率为93.7%(45/48)。另外...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病因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110例垂体腺瘤病人术后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腺瘤术后发生的尿崩症48例(43.6%),其中暂时型41例,三相型2例,持续型5例,术后6个月治愈率为93.7%(45/48)。另外统计显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腺瘤(P<0.05);向鞍上生长或向鞍旁生长的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鞍内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P<0.01)。结论垂体腺瘤手术切除后尿崩症的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病因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病人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手术后 尿崩症 治疗
下载PDF
鞍区病变与中枢性尿崩症 被引量:7
19
作者 丁陈禹 王守森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98-400,共3页
中枢性尿崩症(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 CDI )是指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造成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合成、转运、储存及释放功能缺陷而导致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低渗尿和低比重尿... 中枢性尿崩症(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 CDI )是指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造成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合成、转运、储存及释放功能缺陷而导致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低渗尿和低比重尿。已知导致CDI的因素包括颅脑外伤、鞍区肿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局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损伤等,其中鞍区肿瘤和手术损伤为主要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鞍区是颅内肿瘤的高发区,病变和手术均易伤及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故在CDI的发病机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近年来,CDI与各类鞍区病变之间的关系常见报道,本文从ADH的合成与分泌、鞍区病变引起CDI的致病机制、相关程度等方面做如下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尿崩症 鞍区病变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神经系统结节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手术损伤 垂体后叶 鞍区肿瘤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尿崩症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卫星 祝斐 +1 位作者 陈进 朱炯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311-312,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颅脑损伤后尿崩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在伤后2~14d发病,24h尿量4600~12200ml,尿比重1.001~1.006。给予双氢克尿噻、卡马西平等口服药物及微量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颅脑损伤后尿崩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在伤后2~14d发病,24h尿量4600~12200ml,尿比重1.001~1.006。给予双氢克尿噻、卡马西平等口服药物及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垂体后叶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颅脑损伤后尿崩症的临床表现典型,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垂体后叶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尿崩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