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合并妊娠患者134例妊娠结局分析
1
作者 丁菱 何善智 +4 位作者 邹婵娟 王明霞 王敏 颜丝语 曾涵将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合并妊娠患者流产或早产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134例UCTD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流产/早产组(n=38)和足... 目的探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合并妊娠患者流产或早产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134例UCTD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流产/早产组(n=38)和足月产组(n=96),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UCTD合并妊娠患者流产或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使用羟氯喹或使用小剂量激素预测患者发生流产及早产风险的OR值分别为0.30(95%CI:0.13~0.67)和0.43(95%CI:0.20~0.92)。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使用羟氯喹是患者发生流产或早产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OR=0.297,95%CI:0.134~0.658),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影响因素均衡的条件下,随着羟氯喹的使用,患者发生流产或早产结局的风险也在减少,使用羟氯喹是UCTD患者流产或早产的保护因素。结论小剂量激素使用、羟氯喹使用可以降低UCTD妊娠患者的流产或早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妊娠 流产 早产
下载PDF
miR-let-7d-HMGA2通路调控缺氧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增殖
2
作者 虞珊珊 李静 +3 位作者 谭琪 丁梦蕾 宗明 范列英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 研究缺氧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成纤维样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HE染色法检测RA和对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滑膜组织FLS增生情况。分离原代RA-FLS并... 目的 研究缺氧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成纤维样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HE染色法检测RA和对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滑膜组织FLS增生情况。分离原代RA-FLS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将RA-FLS置于常氧(21%O_(2))或缺氧环境(3%O_(2))中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RT-PCR检测miR-let-7d表达的变化。通过类似物或抑制物改变miR-let-7d的表达,观察其对RA-FLS增殖、凋亡的影响;探究miR-let-7d靶基因在缺氧诱导的RA-FLS增殖中的作用。结果 FLS在RA滑膜中增生明显,在缺氧环境下RA-FLS增殖加快,miR-let-7d表达水平降低;过表达miR-let-7d抑制RA-FLS增殖,但对细胞凋亡水平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证实miR-let-7d靶基因HMGA2参与缺氧诱导的RA-FLS增殖。结论 miR-let-7d-HMGA2通路调控缺氧诱导的RA-FLS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滑膜成纤维样细胞 缺氧 miR-let-7d HMGA2
下载PDF
硫酸羟氯喹与艾拉莫德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3
作者 刘玲 汤艳华 刘炬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45-48,共4页
目的比较硫酸羟氯喹与艾拉莫德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90例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5)和B组(n=45)。A组予硫酸羟氯喹治疗,... 目的比较硫酸羟氯喹与艾拉莫德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90例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5)和B组(n=45)。A组予硫酸羟氯喹治疗,B组予艾拉莫德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计数(PLT)、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RF、ESR、IgG水平低于A组,PLT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IL-6、TNF-α、ICAM-1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羟氯喹,艾拉莫德治疗SS效果更好,可降低IgG、RF水平,抑制B细胞活性,提高PLT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羟氯喹 艾拉莫德 类风湿因子 红细胞沉降率
下载PDF
钙黏蛋白-11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倩 赵进军 杨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2期128-131,共4页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和内脏器官进行性纤维化是其主要临床特征。钙黏蛋白-11是多种组织纤维化的重要介质。本文概述钙黏蛋白-11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钙黏蛋白-11 巨噬细胞 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抗MCV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5
作者 张宪波 刘月皎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4例RA患者(RA组)、95例结缔组织病患者(非RA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4例RA患者(RA组)、95例结缔组织病患者(非RA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红细胞沉降率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ESR)将RA组患者分为高活动期组(n=22)、中活动期组(n=18)、低活动期组(n=14)和缓解期组(n=20)。比较RA组、非RA组、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血清抗MCV抗体、血清抗CCP抗体、血清类风湿因子(RF)和ESR阳性率,以及RA不同活动期组之间的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血清RF水平和ESR。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血清RF水平和ESR单独及联合诊断RA的价值。分析RA组患者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血清RF水平和ESR与DAS28-ESR的相关性。结果(1)RA组的血清抗MCV抗体、血清抗CCP抗体、血清RF和ESR阳性率高于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非RA组的血清抗CCP抗体、血清RF和ESR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血清抗MC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缓解期组、低活动期组、中活动期组、高活动期组的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和ESR依次升高(P<0.05);高活动期组血清RF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之间的血清R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单独诊断RA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5,且均大于血清RF水平和ESR的AUC(P<0.05);血清抗MCV抗体水平与血清抗CCP抗体水平诊断RA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血清RF水平和ESR联合诊断RA的AUC达0.935,大于任意单一指标诊断RA的AUC(P<0.05)。(4)RA患者的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和ESR与DAS28-ESR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指标血清RF和ESR,血清抗MCV抗体和血清抗CCP抗体对RA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将二者联合血清RF和ESR用于诊断RA,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血清抗MCV抗体水平、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均与RA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诊断价值 疾病活动度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在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刘慧 于菲 +1 位作者 苏珊珊 姜晓宇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16-518,共3页
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s,IgG4-RD)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免疫相关疾病,主要表现为伴或不伴血清IgG4升高、组织纤维化、组织病理为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改变,临床可见炎性假瘤、器官弥漫性或... 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s,IgG4-RD)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免疫相关疾病,主要表现为伴或不伴血清IgG4升高、组织纤维化、组织病理为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改变,临床可见炎性假瘤、器官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易误诊为肿瘤[1]。虽本病对糖皮质激素(以下统称为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研究发现复发率高达30%~50%,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免疫球蛋白G4 相关性疾病 机制 治疗方案 疗效
下载PDF
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在SSc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李志 张梦莹 +3 位作者 刘瑞韬 何倩 贾兰兰 强孚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67-570,共4页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进行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检查,探讨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在SSc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23例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SSc组)和同期22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进行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检查,探讨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在SSc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23例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SSc组)和同期22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甲襞微循环成像特征的差异,比较SSc患者发生合并症对甲襞微循环积分的影响。分析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疾病活动指标(血沉和IgG)的相关性。结果SSc组甲襞毛细血管在管袢扭曲、巨大管袢、乳头层萎缩及袢周渗出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管袢密度及管袢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SSc组在管袢输入支直径、袢顶直径、袢输出支直径及甲襞微循环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特异性抗体、雷诺现象、间质性肺病和肺动脉压高风险的SSc患者其甲襞微循环积分高于阴性患者(P<0.05);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血沉(r=0.724,P<0.01)及IgG(r=0.641,P<0.01)呈正相关。结论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Sc患者疾病活动性进行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甲襞毛细血管镜 微循环
下载PDF
金银花—大血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8
作者 张艳艳 徐子琦 考希良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5-18,共4页
目的分析金银花—大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通过TCMSP、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金银花、大血藤药物作用及RA疾病靶点;基于Venny平台寻找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及VLOOKUP函数建立“药物... 目的分析金银花—大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通过TCMSP、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金银花、大血藤药物作用及RA疾病靶点;基于Venny平台寻找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及VLOOKUP函数建立“药物—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关键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金银花—大血藤药对靶点共323个,RA疾病靶点5093个,“药物—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中筛选出核心靶点PTGS1、PTGS2,核心成分包括丁香酚、大黄素、β-谷甾醇、熊果酸、山萘酚、木樨草素、三羟黄酮、槲皮素;金银花—大血藤药对主要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滑膜细胞凋亡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及RAS信号通路等参与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淋巴细胞分化、生长因子调控、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等过程的调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8个核心成分与2个核心靶点之间亲和作用较好。结论金银花—大血藤可能通过调节PTGS1、PTGS2表达从而减轻RA患者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大血藤 类风湿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清痹汤
下载PDF
DNase1L3分泌减少和相关抗体诱发散发性SLE患者NET降解障碍
9
作者 黄建军 毛桐俊 +2 位作者 张军 李志 武其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 探讨DNA酶1(DNase1)和DNA酶1样分子3(DNase1L3)活性改变与散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降解受损相关性及发生机制。方法 募集46例散发性SLE患者和30名正常个体,采用ELISA检测DNase1、 DNase1L3... 目的 探讨DNA酶1(DNase1)和DNA酶1样分子3(DNase1L3)活性改变与散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降解受损相关性及发生机制。方法 募集46例散发性SLE患者和30名正常个体,采用ELISA检测DNase1、 DNase1L3及相应自身抗体,免疫沉淀法分离样本DNase1和DNase1L3,改进的免疫荧光法检测NET和酶降解活性,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 Western blot法和反转录PCR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DNase1L3能力。结果H3-dsDNA和Ela-dsDNA两种复合物在SLE人群中的水平显著升高;低密度中性粒细胞(LDG)在SLE人群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LDG与H3-dsDNA和Ela-dsDNA两种NET复合物具有显著正相关性。SLE患者血浆体外降解NET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群;DNase1和DNase1L3不同比例的综合降解实验显示DNase1L3降低是影响NET残留升高的关键;SLE患者人群DNase1L3自身抗体也显著高于正常人群;SLE患者PBMC分泌DNase1L3的能力相对正常人群减退。结论 DNase1L3分泌减少和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是SLE人群NET降解能力减退的主要因素,为SLE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1L3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低密度中性粒细胞 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性别二态性
10
作者 马茜 周少岚 +2 位作者 党洁 霍正浩 马占兵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3,共16页
X染色体失活可平衡女性中两条X染色体的基因剂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活X染色体上存在许多能够逃逸失活的基因。逃逸的机制涉及到DNA、RNA、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以及众多的调控蛋白和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的研究为人... X染色体失活可平衡女性中两条X染色体的基因剂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活X染色体上存在许多能够逃逸失活的基因。逃逸的机制涉及到DNA、RNA、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以及众多的调控蛋白和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的研究为人类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性别二态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已证实包括TLR7、CD40L、IRAK-1、CXCR3、CXorf21等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女性好发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综述了失活X染色体上基因逃逸以及与SLE性别二态性形成的分子机制。阐明SLE性别二态性形成的分子机制,不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揭示人类免疫系统的发育及调控机理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活X染色体 基因 逃逸 性别二态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状况的真实世界研究
11
作者 任立敏 赵楚楚 +13 位作者 赵义 周惠琼 张莉芸 王友莲 沈凌汛 范文强 李洋 厉小梅 王吉波 程永静 彭嘉婧 赵晓珍 邵苗 李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8,共6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采用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 LLDAS)和SLE缓解定义(definitions of remission in SLE,DORIS)评价患者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进一步分析符合LLDAS或DORIS缓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DAS或DORIS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0例SLE患者中,207例(20.7%)符合LLDAS标准,104例(10.4%)符合DORIS缓解。与不符合LLDAS或DORIS的患者相比,符合LLDAS或DORIS者高收入比例更高,病程更长,贫血、肌酐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应用羟氯喹>12个月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的SLE患者缓解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C3和C4)、蛋白尿及家庭收入低是不利于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应用羟氯喹>12个月为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保护因素。结论:SLE患者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状态的比例较低,规范应用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缓解 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12
作者 李朝霞 黎晓萱 +2 位作者 徐春雪 徐宏贵 周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FT)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脏彩超参数及心血管疾病(CVD)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的E...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FT)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脏彩超参数及心血管疾病(CVD)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的EFT,根据EFT是否增厚将SLE患者分为增厚组及不增厚组,比较2组炎症指标、心脏彩超参数及CVD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EFT的危险因素。结果:SLE组患者的EFT[4.40(2.60)mm]较对照组[3.10(1.60)mm]显著增厚(P<0.001)。病例组患者中EFT增厚者占42.0%(76/131),对照组EFT增厚者仅占9.5%(9/95)。病例组中EFT增厚组与不增厚组比较结果显示,EFT增厚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心房直径(LAD)、右心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均显著高于不增厚组。EFT与年龄、病程、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AD、RVD、IVST、LVPWT及CIMT等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PWT增加是EF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SLE患者的EFT增厚与心脏结构或功能参数的改变相关,提示应对EFT增厚及心脏结构或功能参数异常的SLE患者进一步筛查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心脏彩超参数 细胞因子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血清CX3CL1、CCL17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13
作者 朱竹菁 苏励 +2 位作者 曲环汝 田雨 席丽君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分析血清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7(CCL17)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患者肺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收治RA患者295例,根据... 目的分析血清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7(CCL17)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患者肺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收治RA患者295例,根据是否合并ILD分为ILD组115例和非ILD组180例,根据预后情况将RA-ILD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亚组和预后良好亚组。检测血清CX3CL1、CCL17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RA-ILD患者血清CX3CL1、CCL17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IL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X3CL1、CCL17水平预测RA-ILD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与非ILD组比较,ILD组血清CX3CL1、CCL17水平升高,FEV_(1)、FVC、FEV_(1)/FVC、DLCO降低(t/P=14.359/<0.001、13.855/<0.001、12.015/<0.001、2.732/0.007、14.749/<0.001、14.010/<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A-ILD患者血清CX3CL1、CCL17水平与FEV_(1)、FVC、FEV_(1)/FVC、DLCO呈负相关(r=-0.762、-0.711、-0.577、-0.534、-0.707、-0.692、-0.735、-0.672,P均<0.001)。随访5年,115例RA-ILD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6.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和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评分、CX3CL1、CCL17升高为RA-IL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745(1.245~11.264)、1.051(1.008~1.095)、1.008(1.003~1.012)、1.037(1.012~1.062)],FEV_(1)、FEV_(1)/FVC、DLCO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952(0.896~0.988)、0.892(0.867~0.981)、0.857(0.789~0.949)]。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X3CL1、CCL17水平联合预测RA-ILD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大于CX3CL1、CCL17单独预测的0.783、0.788(Z=2.807、2.698,P=0.005、0.007)。结论RA-ILD患者血清CX3CL1、CCL17水平升高,与肺功能降低和预后不良有关,血清CX3CL1、CCL17水平联合检测对RA-ILD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间质性肺疾病 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 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7 肺功能 预后
下载PDF
miR-7抑制剂治疗MRL/lpr小鼠的实验性研究
14
作者 达古拉 王静 +1 位作者 王勇 李鸿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0-685,692,共7页
目的:探讨miR-7抑制剂治疗MRL/lpr小鼠的疗效。方法:选取3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miR-7抑制剂(miR-7 antagomir)组、环磷酰胺(CTX)组和生理盐水(Saline)对照组,10只/组。MRL/lpr小鼠13周时开始治疗,以上药物分别连续给药5周。每周观察... 目的:探讨miR-7抑制剂治疗MRL/lpr小鼠的疗效。方法:选取3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miR-7抑制剂(miR-7 antagomir)组、环磷酰胺(CTX)组和生理盐水(Saline)对照组,10只/组。MRL/lpr小鼠13周时开始治疗,以上药物分别连续给药5周。每周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并称重,留取血清和尿液标本。ELISA检测13~17周三组小鼠血清ANA、抗ds-DNA抗体、C3水平,并检测上述各周三组小鼠尿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小鼠Tfh细胞比例变化。RT-PCR检测三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miR-7和PTEN mRNA表达水平。HE、PAS、PASM染色观察光镜下三组小鼠的肾脏病理情况。结果:治疗5周后,形态学方面:与Saline组相比,miR-7 antagomir组和CTX组小鼠一般状况良好,体质量随周龄增加而增加。血清学方面:miR-7 antagomir组和CTX组血清ANA和抗ds-DNA抗体较Saline组明显下降,补体C3水平明显上升,但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学方面:miR-7 antagomir组小鼠脾脏Tfh细胞比例明显低于Saline组。与Saline组比较,miR-7 antagomir组小鼠脾B细胞miR-7表达水平降低,PTEN mRNA表达水平升高。此外,miR-7 antagomir组和CTX组小鼠光镜下肾脏病理改变均较Saline组有所好转,但该两组间肾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miR-7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潜在治疗靶点,miR-7 antagomir能够显示出与经典免疫抑制剂CTX相近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MRL/lpr小鼠的狼疮样疾病表现,延缓了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miR-7抑制剂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 环磷酰胺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5
作者 陈琼 方杰 魏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6,共9页
该文对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1974—2021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1例SLE合并PRCA患者的资料,对该52例患者(51+1例)的流行病学特... 该文对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1974—2021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1例SLE合并PRCA患者的资料,对该52例患者(51+1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2例患者多见于亚洲育龄期女性。诊断为SLE和诊断为PRCA时,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1.5岁和36.0岁。先诊断为SLE的患者,诊断为SLE与诊断为PRCA的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先诊断为PRCA的患者(P=0.042)。52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乏力、关节痛、雷诺现象和皮疹,并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胸腺瘤、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实验室指标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尿蛋白阳性和低补体水平的人数比例均较高。52例患者中,有51例的治疗方案包含糖皮质激素,占比98.08%,其次依次为输血治疗、环孢素A、环磷酰胺、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在报道了预后的50例病例中,预后好转44例,无效和死亡各3例。该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SLE合并PRCA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自拟中药“痹症1号”熏蒸方治疗早期轻中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戴冰冰 金香花 +5 位作者 张金涛 张奎军 许萍 刘佳丽 梁丽君 李英梅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25-130,共6页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痹症1号”熏蒸方联合西药治疗早期轻中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大连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40例早期轻中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熏蒸...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痹症1号”熏蒸方联合西药治疗早期轻中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大连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40例早期轻中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熏蒸组(70例)和非熏蒸组(70例),熏蒸组采用“痹症1号”熏蒸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非熏蒸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如关节症状、体征、晨僵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状况评定量表(HAQ)、健康调查简表(SF-36)。检测两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手关节超声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 28)、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等指标。结果熏蒸组治疗12周的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手关节超声评分均低于非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组治疗4、12周的VAS评分、HAQ评分、DAS 28评分均低于非熏蒸组,SF-36评分均高于非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组治疗12周的SDAI、CDAI均低于非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组治疗12周的CRP低于非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的RF、IL-1、IL-6、TNF-α、IL-4、IL-10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组的总有效率高于非熏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痹症1号”熏蒸方治疗早期轻中度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西药 中草药 中药熏蒸
下载PDF
基于数据非依赖性采集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潜在唾液生物标志物研究
17
作者 田艺超 郭春岚 +7 位作者 李珍 尤欣 刘晓燕 苏金梅 赵斯佳 穆月 孙伟 李倩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28,I0003,共11页
目的唾液腺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主要靶器官,因此唾液被认为是腺体病理生理学和疾病状态的镜子。本研究旨在说明pSS患者的唾液蛋白质组学特征,并鉴定可能辅助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发现集包含49个样本[24个来自pSS,25个来自... 目的唾液腺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主要靶器官,因此唾液被认为是腺体病理生理学和疾病状态的镜子。本研究旨在说明pSS患者的唾液蛋白质组学特征,并鉴定可能辅助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发现集包含49个样本[24个来自pSS,25个来自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HCs)],验证集包括25个样本(12个来自pSS,13个来自HCs)。36例pSS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以2:1的比例集中随机分配至Discovery组或验证组。在2D LC-HRMS/MS平台上使用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策略分析来自pS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未刺激性全唾液样本,以揭示差异蛋白。根据基因本体(GO)分析和国际药学文摘(IPA)分析的蛋白质注释,使用DIA分析验证了关键蛋白质。随机森林用于建立SS的预测模型。结果共发现1,963个蛋白,其中136个蛋白在pSS患者中表现出差异性。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与免疫功能、新陈代谢和炎症有关。一组19个蛋白质生物标志物通过基于P值和随机森林的排序顺序进行鉴定,并验证为具有特殊曲线下面积(AUC)值(发现集:0.817;验证集:0.882)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鉴别pSS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结论新发现的候选蛋白组合可能有助于pSS的诊断。唾液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无创方法,可用于对pSS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以及早期和精确治疗。DIA具备最佳的时间效率和数据可靠性,可望成为未来唾液蛋白质组研究的合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唾液 蛋白质组学分析 质谱 诊断
下载PDF
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陈建飞 武慧群 +2 位作者 李凌鑫 罗伟贤 任连军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 观察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效果,并探讨其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RA活动期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0例... 目的 观察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效果,并探讨其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RA活动期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均治疗两周。于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DAS28)评分、疼痛(VAS)评分、炎性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指标(Treg细胞、Th17细胞、Treg/Th17细胞),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冷痛、压痛、晨僵、屈伸不利评分分别为(0.72±0.18)分、(0.70±0.20)分、(0.81±0.22)分、(0.68±0.15)分、(0.77±0.19)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03±0.24)分、(0.96±0.23)分、(1.14±0.26)分、(0.91±0.21)分、(1.09±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DAS28、VAS评分分别为(2.18±0.33)分、(2.46±0.22)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26±0.47)分、(2.89±0.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ESR、抗CCP抗体、RF、CRP、TNF-α水平分别为(16.23±2.29) mm/h、(172.30±30.14) IU/mL、(130.85±15.42) IU/mL、(10.20±1.68) mg/L、(18.95±4.38) pg/mL,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1.84±3.41) mm/h、(205.68±36.77) IU/mL、(157.62±24.10) IU/mL、(13.65±2.06) mg/L、(24.51±6.02)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Treg/Th17比值分别为(2.61±0.35)%、2.44±0.3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17±0.28)%、1.68±0.32,Th17细胞百分比为(1.07±0.1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9±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活动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烧山火针刺法 甲氨蝶呤 治疗效果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托珠单抗联合泼尼松和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评价
19
作者 李杰 邓泽辉 +1 位作者 王英 张剑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4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联合泼尼松、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中重度RA患者145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联合泼尼松、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中重度RA患者145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观察组患者加用托珠单抗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均显著降低,晨僵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疾病活动指数28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显著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均显著降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更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1.11%比8.22%,P>0.05)。结论托珠单抗联合泼尼松、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中重度RA,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炎性症状,降低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改善关节活动能力和关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珠单抗 泼尼松 甲氨蝶呤 难治性 类风湿关节炎 中重度 炎性指标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干燥综合征伴发疲劳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20
作者 王梦洁 刘英 黄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 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分析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伴发疲劳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探讨SS伴发疲劳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差异基因预测治疗SS伴发疲劳的潜在中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6679... 目的 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分析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伴发疲劳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探讨SS伴发疲劳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差异基因预测治疗SS伴发疲劳的潜在中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66795数据集,使用R语言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后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得到关键基因,将关键基因与医学本体信息检索平台相互映射,筛选出治疗SS伴发疲劳的中药。结果 共得到48个DEGs,包括46个上调基因和2个下调基因,并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多富集甲型流感、丙型肝炎、麻疹、冠状病毒-COVID-19等多条病毒感染通路。筛选出3类潜在中药,分别为清肝、补肾、清热解毒类药物。结论 通过对DEGs的分析加深了对SS伴发疲劳发生机制的认识,并为中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潜在基因靶标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疲劳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中药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