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性别二态性
1
作者 马茜 周少岚 +2 位作者 党洁 霍正浩 马占兵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3,共16页
X染色体失活可平衡女性中两条X染色体的基因剂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活X染色体上存在许多能够逃逸失活的基因。逃逸的机制涉及到DNA、RNA、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以及众多的调控蛋白和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的研究为人... X染色体失活可平衡女性中两条X染色体的基因剂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失活X染色体上存在许多能够逃逸失活的基因。逃逸的机制涉及到DNA、RNA、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以及众多的调控蛋白和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的研究为人类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性别二态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已证实包括TLR7、CD40L、IRAK-1、CXCR3、CXorf21等失活X染色体基因逃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女性好发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综述了失活X染色体上基因逃逸以及与SLE性别二态性形成的分子机制。阐明SLE性别二态性形成的分子机制,不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揭示人类免疫系统的发育及调控机理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活X染色体 基因 逃逸 性别二态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2
作者 李朝霞 黎晓萱 +2 位作者 徐春雪 徐宏贵 周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FT)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脏彩超参数及心血管疾病(CVD)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的E...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FT)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脏彩超参数及心血管疾病(CVD)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的EFT,根据EFT是否增厚将SLE患者分为增厚组及不增厚组,比较2组炎症指标、心脏彩超参数及CVD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EFT的危险因素。结果:SLE组患者的EFT[4.40(2.60)mm]较对照组[3.10(1.60)mm]显著增厚(P<0.001)。病例组患者中EFT增厚者占42.0%(76/131),对照组EFT增厚者仅占9.5%(9/95)。病例组中EFT增厚组与不增厚组比较结果显示,EFT增厚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心房直径(LAD)、右心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均显著高于不增厚组。EFT与年龄、病程、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AD、RVD、IVST、LVPWT及CIMT等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PWT增加是EF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SLE患者的EFT增厚与心脏结构或功能参数的改变相关,提示应对EFT增厚及心脏结构或功能参数异常的SLE患者进一步筛查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心脏彩超参数 细胞因子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早期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效果及对激素减量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欧阳楚君 卢瑞荣 +3 位作者 韦锋 梁灼源 郭静静 冯明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诱导缓解期3个月内)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及对激素减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3例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的SLE患者,两组均使用甲泼尼龙及吗替麦考酚酯作为背景用药。根据患者诱导缓解期开始使用贝利尤单抗...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诱导缓解期3个月内)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及对激素减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3例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的SLE患者,两组均使用甲泼尼龙及吗替麦考酚酯作为背景用药。根据患者诱导缓解期开始使用贝利尤单抗的时间分为早期组(35例)和对照组(48例)。早期组在诱导缓解期≤3个月时开始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对照组在诱导缓解期>3个月时开始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肝肾功能指标[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和血沉(ESR)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激素减量值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及主要器官损害情况。结果早期组治疗24周时的Neut水平(4.39±1.59)×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6±3.09)×10^(9)/L,治疗12周时的Lym水平(1.73±0.49)×10^(9)/L、Hb水平(122.85±15.38)g/L和治疗24周时的Lym水平(1.59±0.49)×10^(9)/L、Hb水平(123.20±16.70)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8±0.42)×10^(9)/L、(105.89±16.91)g/L和(1.38±0.34)×10^(9)/L、(103.42±25.63)g/L,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治疗24周时的ALB水平(41.20±3.07)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50±6.06)g/L,治疗12周时的SCr水平(55.46±16.40)μmol/L和治疗24周时的SCr水平(54.79±16.15)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46±24.21)、(69.34±20.95)μmol/L,治疗12周时的ESR水平(24.44±10.63)mm/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37±11.21)mm/h,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治疗12和24周时的IgG和Ig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12周时的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12和24周时的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和24周时,早期组的激素减量值(60.49±27.42)、(68.23±22.12)m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0±6.96)、(28.37±7.60)mg,SLEDAI-2000评分(3.77±1.06)、(2.74±0.4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9±1.46)、(2.96±0.40)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种主要器官损害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SLE患者可改善贫血情况、肝肾功能、ESR水平及免疫功能,有利于更快降低激素用量,且不会增加主要器官损害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利尤单抗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诱导缓解期 激素减量
下载PDF
HMGB1中和抗体抑制细胞焦亡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李鸣远 孟岩 武云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9-44,50,共7页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中和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小鼠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MRL/lpr组、MRL/lpr+HMGB1中和抗体(anti-HMGB1)组、MRL/...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中和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小鼠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MRL/lpr组、MRL/lpr+HMGB1中和抗体(anti-HMGB1)组、MRL/lpr+MCC950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给药4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三色(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荧光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MGB1及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RL/lpr组小鼠肺组织呈现严重病理损伤症状,胶原纤维沉积面积显著增加(P<0.05),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IL-18、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内NLRP3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5),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与MRL/lpr组比较,MRL/lpr+anti-HMGB1组和MRL/lpr+MCC950组小鼠肺组织损伤得到明显改善,胶原纤维沉积面积显著减少(P<0.05),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IL-18、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内NLRP3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减小(P<0.05),同时,肺组织中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HMGB1中和抗体能够改善SLE模型小鼠肺损伤,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细胞焦亡
原文传递
血清补体C3、C4及抗C1q抗体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相关性
5
作者 王军辉 夏飞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C4及抗C1q抗体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5例SLE患者纳入病例组,并选择6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及肾功能指标;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C4及抗C1q抗体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5例SLE患者纳入病例组,并选择6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及肾功能指标;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估患者的病情活动度,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血清补体C3、C4和C1q抗体水平;分析血清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与肾功能及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SLE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血清肌酐(Scr)(83.61±10.71)μmol/L、尿素氮(BUN)(6.45±1.47)mmol/L、β_(2)-微球蛋白(β_(2)-MG)(6.23±1.42)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6±7.39)μmol/L、(3.02±1.25)mmol/L、(1.65±0.58)mg/L,肾小球滤过率(eGFR)(80.56±14.28)ml/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19±15.3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分别为(0.56±0.17)、(0.16±0.04)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0.31)、(0.30±0.12)g/L,抗C1q抗体水平(46.65±11.48)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4±0.63)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活动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分别为(0.89±0.23)、(0.25±0.07)g/L均明显高于中重度活动患者的(0.31±0.08)、(0.08±0.02)g/L,抗C1q抗体水平(31.47±6.28)U/ml明显低于中重度活动患者的(59.76±8.73)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补体C3、C4与Scr、BUN、β_(2)-MG、SLEDAI积分呈负相关(P<0.05),与eGFR呈正相关(P<0.05);抗C1q抗体与Scr、BUN、β_(2)-MG、SLEDA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补体C3、C4、抗C1q抗体是影响SLE病情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4、2.14、5.68,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血清补体C3、C4明显下降,抗C1q抗体水平明显升高现象,多预示患者病情加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补体C3 补体C4 抗C1Q抗体 病情活动度
下载PDF
跨膜蛋白IRE1α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莹莹 邓丹琪 《皮肤病与性病》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已知该疾病是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集合体,各种免疫细胞、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异常的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其病因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肌...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已知该疾病是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集合体,各种免疫细胞、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异常的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然而,现有的研究对其病因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肌醇需要酶1α(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是一种内质网(ER)I型跨膜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具有胞质激酶和核糖核酸酶活性,是ER应激的压力感受器,与造成免疫紊乱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有关,多项研究已证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围绕IRE1α如何参与SLE发生发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醇需要酶1α 跨膜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的用药规律研究
7
作者 武上雯 李桓 +4 位作者 郭洪涛 赵志娜 李秦 王炳森 李松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8-94,共7页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中药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型、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对前4高频证型的药物进行关联...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中药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型、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对前4高频证型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证型-药物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369首处方。经频次统计发现最常见证型是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内热证;共涉及298味中药,出现药物频次5 629次,高频药物有29味,排名前5位分别是茯苓、当归、黄芪、炙甘草、白芍;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肺、脾、肝、肾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高频证型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湿热痹阻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内热证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四妙丸加减与木防己汤加减、补肺汤加减、独活寄生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多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痹、益气养阴、补肺脾肾为治则,得出的组方规律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 证型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类远达性视网膜病变3例分析
8
作者 赵文玲 苏真珍 +4 位作者 刘萍 伍叶 黄卓春 张君龙 蔡蓓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583-588,共6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的受累,极少数患者会并发类远达性视网膜病变(Purtscher-like retinopathy,PLR),该病变的SLE患者视力预后较差,若未及时接受治疗,视力损害将很难恢复。因此,...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的受累,极少数患者会并发类远达性视网膜病变(Purtscher-like retinopathy,PLR),该病变的SLE患者视力预后较差,若未及时接受治疗,视力损害将很难恢复。因此,早期识别该类疾病,对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了3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住院诊断为SLE并发PLR的病例资料及临床特征,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文献复习
下载PDF
双侧脉络膜病变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表现1例
9
作者 蒋斌 陈晓敏 柯敏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引起的脉络膜病变作为SLE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是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的敏感指标,通常预示着不良预后,可在SLE得到控制后好转。本文报告了一例以双侧脉络膜...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引起的脉络膜病变作为SLE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是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的敏感指标,通常预示着不良预后,可在SLE得到控制后好转。本文报告了一例以双侧脉络膜病变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经眼科多模式成像确诊狼疮脉络膜病变,积极治疗后脉络膜病变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脉络膜病变 吲哚菁绿造影
下载PDF
β2微球蛋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及预后影响
10
作者 况凌云 徐连强 皮慧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SLE患者67例,健康人群68例以及非SLE患者67例,需要剔除肾功能异常、肿瘤和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SLE患者67例,健康人群68例以及非SLE患者67例,需要剔除肾功能异常、肿瘤和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SLE患者、非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β2MG的差异变化;分析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与β2MG的关系;比较SLE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2MG的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SLE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β2MG对SLE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SLE患者的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非SLE患者(P<0.01),中度活动性SLE患者的血清β2MG水平比轻度活动性SLE患者显著升高(P<0.05),且与SLE患者治疗前相比,治疗后SLE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显著下降(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2MG与血沉(ESR)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疾病的独立相关因素为血清β2MG、补体C3、体重,OR分别为1.364、0.512、0.890(均P<0.05);血清β2MG、补体C3预测SLE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3、0.8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MG最佳截断值为2.13 mmol/L,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90.2%。结论血清β2MG为SLE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作为评价SLE病情程度及监测预后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情及预后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谢君 李东升 +3 位作者 吴娟 吕静 肖田田 易露露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医院治疗的188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SLEDA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医院治疗的188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SLEDA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蛋白球蛋白比(A/G)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SLEDAI、NLR、A/G的相关性;对患者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SLEDAI>9分为高疾病活动度组(66例),SLEDAI≤9分为低疾病活动度组(122例),采用ROC曲线分析NLR、A/G对SLEDAI的预测价值。结果低疾病活动度组NLR低于高疾病活动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疾病活动度组患者A/G高于高疾病活动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SLEDAI的增加,SLE患者的NLR增加(P<0.05),而A/G降低(P<0.05),说明NLR与SLEDAI呈正相关(r=0.233),A/G与SLEDAI呈负相关(r=-0.253)。NLR、A/G对SLEDAI的预测价值ROC曲线图大部分在参考线以上,AUC分别为0.722、0.698,灵敏度分别为67.83%、70.25%,特异度分别为70.24%、68.45%,预测价值较高。结论NL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A/G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且NLR及A/G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较高,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白蛋白-球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指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鉴别诊断列线图的构建及评估
12
作者 杨婧偊 陈留宝 +2 位作者 王康太 杨兴智 于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1,共8页
目的·基于实验室指标,建立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列线图并评估其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535例SLE患者(SLE组)以及同时... 目的·基于实验室指标,建立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列线图并评估其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535例SLE患者(SLE组)以及同时期的535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共116项)。将SLE组和对照组分别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SLE的主要危险因子,并建立早期SLE鉴别诊断列线图(简称“SLE列线图”)。使用Bootstrap法行内部重复抽样1000次对列线图进行校准,分别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SLE列线图的鉴别诊断的能力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采用R语言“DynNom”包将列线图转换为电子计算器,并通过3组患者数据对其与SLE列线图的一致性进行验证。结果·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共筛选出6个SLE的主要危险因子,即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anti-double-stranded DNA,anti-dsDNA)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史密斯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 antibody/anti-Simth antibody,anti-nRNP/Sm)、抗核糖体P蛋白(anti-ribosomal P protein,anti-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尿蛋白(urinary protein,PRO),并由该6个因子共同构建SLE列线图。该列线图的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标准误分别为0.009和0.015,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和0.869。DCA的结果显示,当SLE列线图的风险阈概率在0.15~0.95时,该列线图取得的净获益较高。电子计算器的预测结果显示,1号SLE患者的ANA(滴度1∶100)为阳性,其患病率为0.166;2号患者的ANA(滴度1∶100)、ANuA(滴度1∶100)均为阳性,其患病率为0.676;3号患者的PRO、ANA(滴度1∶100)、ANuA(滴度1∶100)、anti-P抗体(滴度1∶100)均为阳性,其患病率为0.990,这与SLE列线图鉴别诊断的结果相一致。结论·基于ANA、anti-dsDNA抗体、anti-nRNP/Sm、anti-P抗体、ANuA、PRO建立的SLE列线图以及转换成的电子计算器可较好地鉴别SLE早期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线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 鉴别诊断 电子计算器
下载PDF
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脑结构与功能MRI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丽(综述) 徐成(审校)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与不良预后及高致死率显著相关,NPSLE的早诊断、早干预对延缓患者脑损伤、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直观评估NPSLE患者脑部病变,还可对病变进行定量分... 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与不良预后及高致死率显著相关,NPSLE的早诊断、早干预对延缓患者脑损伤、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直观评估NPSLE患者脑部病变,还可对病变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旨在对近年来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脑结构与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性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作者 白婉婷 张育飞 +2 位作者 陈宏翔 夏育民 刘亚乐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多系统与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慢性进展和反复发作等特点,多数患者需要长期与病共存,因此容易发生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存在负面情绪,进而影响SLE患者生活质量。针对于具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情绪的SLE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多系统与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慢性进展和反复发作等特点,多数患者需要长期与病共存,因此容易发生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存在负面情绪,进而影响SLE患者生活质量。针对于具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情绪的SLE患者,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本文将从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对SLE的影响入手,进而探究基于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在提高SLE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原文传递
益气养阴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观察
15
作者 胡艳玲 陈全超 李金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4期666-668,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方法:80例根据单双数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用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养阴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方法:80例根据单双数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用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养阴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均减少,且减少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0、CRP、TNF-α水平降低,且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降低,且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联合醋酸泼泥松治疗SLE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益气养阴汤 醋酸泼尼松
下载PDF
贝利尤单抗联合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获益分析
16
作者 何颖 易永红 孙梦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132-134,共3页
目的分析贝利尤单抗联合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贝利尤单抗联合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将采用常规治疗(醋酸泼尼松+硫酸羟氯喹+环磷酰胺)的35例患儿作为常规组,采用贝利尤单抗+常规治疗的35例患儿作为治疗组,两组均接受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治疗与护理干预均持续进行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激素使用剂量、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CD19^(+)细胞占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占比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较常规组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SLEDAI-2000评分、NRS评分、激素使用剂量均降低,且治疗组均较常规组更低;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补体C3、补体C4水平,NK细胞占比均升高,且治疗组均较常规组更高,CD19^(+)细胞占比均降低,且治疗组较常规组更低(均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联合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减轻疼痛,减少患儿激素用量,调节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贝利尤单抗 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 疾病活动度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探析
17
作者 耿献辉 边绪强 +5 位作者 王雪莲 常书振 张洋洋 王智锋 冯海龙 黄锦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3年9月曾误诊的3例SLE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1例误诊为急性胃炎、肠梗阻,1例误诊为... 目的分析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3年9月曾误诊的3例SLE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1例误诊为急性胃炎、肠梗阻,1例误诊为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胃肠道痉挛,1例误诊为急性肠炎。误诊时间7~30 d。3例入院后经追问病史、详细查体,完善血液免疫学指标、肾穿刺病理学检查后明确诊断为SLE,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随访症状消失。结论SLE临床表现多样,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早期SLE不易诊断,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腹痛 腹泻 误诊 急性胃肠炎 肠梗阻 抗体 抗核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TLR2和TLR4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18
作者 狄宁宁 方茹梦 +3 位作者 郑倩倩 魏小松 谢长好 李志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表面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情况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7A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SLE病人54例作为研究...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表面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情况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7A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SLE病人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LEDAI-2000将SLE病人分为稳定组和活动组,同时选取本院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病人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DC表面TLR2、TLR4的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SLE病人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IL-10、IL-17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组SLE病人mDC-TLR2表达率高于稳定组、对照组(P<0.01),mDC-TLR4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1)。SLE病人血清中IL-10、IL-17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mDC-TLR2表达与抗Sm抗体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IgG、24 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P<0.05);mDC-TLR4表达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SLE活动组病人mDC-TLR2、TLR4表达率增高,二者可能在SLE的发病或病情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TOLL样受体 白细胞介素17A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IgG N-糖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李曰进 张永杰 +1 位作者 张密 郗夏颖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SLE患者IgG N-糖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SLE病例组中的IgG单半乳糖基化(G1)、双半乳糖基化(G2)和单唾液酸化(S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2(t=2.68,P=0.008)和FG2(t=2.56,P=0.011)与SLE... 目的探讨SLE患者IgG N-糖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SLE病例组中的IgG单半乳糖基化(G1)、双半乳糖基化(G2)和单唾液酸化(S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2(t=2.68,P=0.008)和FG2(t=2.56,P=0.011)与SLE活动度呈负相关。结论IgG双半乳糖基化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IgG N-糖基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疾病活动度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20
作者 朱桂芝 王峰 +1 位作者 曲燕 倪萍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PLT)相关参数及PLT反应蛋白1(TSP-1)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本院收治的83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6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PLT相关参数...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PLT)相关参数及PLT反应蛋白1(TSP-1)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本院收治的83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6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PLT相关参数及TSP-1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T参数及TSP-1评估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价值。【结果】观察组PLT计数、PLT压积、大PLT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平均容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TS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gG、MPV、C3、C4、PLT、TSP-1水平是影响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PV、PLT、TSP-1及三者联合评估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灵敏度分别为72.41%、75.86%、68.97%、79.31%,特异度分别为70.37%、79.63%、77.78%、83.33%,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751、0.739、0.892。【结论】PLT参数中的MPV、PLT及TSP-1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有关,其联合评估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生成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