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度烧伤患者血清EPO和TGF-β1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王丽敏 景福琴 +1 位作者 苏春艳 薛继东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1-53,85,共4页
目的 考察Ⅱ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血清中EPO、TGF-β1的含量进... 目的 考察Ⅱ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血清中EPO、TGF-β1的含量进行测定,依据EPO、TGF-β1中位数(MOM)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创面愈合及瘢痕情况。结果 EPO、TGF-β1高表达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EPO(r=0.901,P=0.000)、TGF-β1(r=0.604,P=0.000)与创面愈合率呈正相关;EPO、TGF-β1高表达组患者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EPO(r=-0.791,P=0.000)、TGF-β1(r=-0.753,P=0.000)与瘢痕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中EPO、TGF-β1可促进Ⅱ度烧伤患者的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的恢复,可作为临床诊治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清 促红细胞生成激素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纳布啡对行切痂植皮术烧伤患者氧化应激及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
作者 程南 郑卫国 沈迎雁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究纳布啡对烧伤患者行切痂植皮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并行切痂植皮术的烧伤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纳布啡组(n=36)和对照组(n=36)。纳布啡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1... 目的:探究纳布啡对烧伤患者行切痂植皮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并行切痂植皮术的烧伤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纳布啡组(n=36)和对照组(n=36)。纳布啡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0.20 mg/kg纳布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躁动发生率,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0 min(T3)、拔管后30 min(T4)的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前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和苏醒时间,比较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布啡组躁动发生率更低,T3、T4时RASS评分均降低,T1、T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升高。术后苏醒期,纳布啡组SOD均高于对照组,MDA、LPO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纳布啡对行切痂植皮术的烧伤患者有较理想的镇静效果,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且不影响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切痂植皮术 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氧化应激反应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泉 迟云飞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严重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可继发休克,其主要原因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成为早期损害的“激发器”,导致多脏器损害。自噬是细胞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稳态的重要机制,也是哺乳动物细胞降解及回收利用大分子和细胞... 严重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可继发休克,其主要原因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成为早期损害的“激发器”,导致多脏器损害。自噬是细胞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稳态的重要机制,也是哺乳动物细胞降解及回收利用大分子和细胞器的主要代谢通路,在清除蛋白聚集或损伤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稳态、保持细胞健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应激、缺氧和炎症因子等均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而自噬可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调节凋亡过程。该文就严重烧伤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管内皮细胞 自噬
下载PDF
烧伤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燕妮 陈吉钢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08-511,共4页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对烧伤救治极为重要。国内外行业内专家已经对严重烧伤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形成了相关指南共识,包括美国烧伤协会制订的《烧伤休克复苏指南》、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分会制订...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对烧伤救治极为重要。国内外行业内专家已经对严重烧伤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形成了相关指南共识,包括美国烧伤协会制订的《烧伤休克复苏指南》、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分会制订的《烧伤休克防治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中华烧伤学会小儿烧伤学组制订的《儿童烧伤早期休克液体复苏专家共识(2023版)》等[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二度烧伤 治疗
下载PDF
金巴克弹性硅酮贴在烧伤疤痕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健 汤锋 +1 位作者 杨金龙 丁德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17-0020,共4页
探讨金巴克弹性硅酮贴在烧伤疤痕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4例烧伤疤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32例为对照组,通过外敷硅酮凝胶进行治疗,32例为观察组,使用金巴克弹性硅酮贴进... 探讨金巴克弹性硅酮贴在烧伤疤痕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4例烧伤疤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32例为对照组,通过外敷硅酮凝胶进行治疗,32例为观察组,使用金巴克弹性硅酮贴进行治疗。采用温哥华疤痕量表(VS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考察不同治疗方式下的疤痕情况和痛痒程度,并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两种治疗方式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SS和VAS评分分别为3.39±1.30和2.65±1.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SS和VAS评分分别为6.08±1.76和3.56±1.36,观察组治疗后的烧伤疤痕比对照组恢复得更好并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痛痒程度得到了更大的缓解。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种评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对于两种治疗方式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对治疗效果和医护人员的总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1.88%,两种治疗方式的满意度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金巴克弹性硅酮贴对烧伤疤痕的疗效好,患者依从性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疤痕 金巴克弹性硅酮贴
原文传递
热射病复合烧伤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黄翠兰 黄定兴 杨春丽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6期5-8,共4页
探讨热射病复合烧伤对大鼠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的影响。选取成年健康清洁的SD大鼠4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烧伤组、热射病组、热射病复合烧伤组四个组,每组10只。烧伤模型的制备:烧伤组大鼠给予108℃蒸汽烫伤8s,造... 探讨热射病复合烧伤对大鼠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的影响。选取成年健康清洁的SD大鼠4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烧伤组、热射病组、热射病复合烧伤组四个组,每组10只。烧伤模型的制备:烧伤组大鼠给予108℃蒸汽烫伤8s,造成30%TBSAⅢ度烧伤;热射病组大鼠置于温度为(40±1)℃,湿度为(55±5)%的环境中处理(218.0±19.9)min后,立即将其移出高温模拟舱;热射病复合烧伤组大鼠置于温度为(40±1)℃,湿度为(55±5)%的环境中处理(218.0±19.9)min后,立即将其移出高温模拟舱,108℃蒸汽烫伤8s,造成30%TBSAⅢ度烧伤。于试验后第3天取大鼠下腔静脉血,处死大鼠取肠黏液和肠黏膜组织,检测大鼠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以及回肠黏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研究发现,热射病复合烧伤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复合烧伤 肝功能 肾功能 肠道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非休克期两种输血治疗策略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张冰 巴芳芳 宋小彦 《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56-58,共3页
目的浅析重度烧伤患者(非休克期)应用两种输血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输血策略的不同分为A组(限制性输血)与B组(开放性输血),各44例,就两组患... 目的浅析重度烧伤患者(非休克期)应用两种输血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输血策略的不同分为A组(限制性输血)与B组(开放性输血),各44例,就两组患者输血量,输血有效性[输血前后计算每单位红细胞输注前后的变化量,Δ红细胞(RBC)、Δ血红蛋白(Hb)和Δ红细胞压积(HCT)],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不良反应风险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患者输入RBC、血浆及总血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血有效性ΔRBC、ΔHb指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钠离子(Na^(+))、钙离子(Ca^(2+))指标均高于于B组,且钾离子(K^(+))指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高于B组,纤维蛋白原浓度(FIB)指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风险(9.09%)与B组(20.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非休克期输血过程中,采取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两种治疗策略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限制性输血治疗可减少输血的频率,从而降低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并节约血液资源,这对于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血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非休克期
下载PDF
危重烧伤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调查研究
8
作者 王菲 李肇蕤 +2 位作者 崔岭峰 薛飒 孙彦威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分析与研究危重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96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创面、静脉血、脓液、痰液等分泌物,另对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变化分析。结果96例危重烧伤... 目的分析与研究危重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96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创面、静脉血、脓液、痰液等分泌物,另对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变化分析。结果96例危重烧伤患者,其中76例感染病原菌,感染率是79.17%,检出病原菌株215株,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占37.67%,其次是静脉血、脓液、痰液、其他、尿液,分别占26.98%、12.56%、8.84%、7.44%、6.51%,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检出率由23.26%上升到45.12%;革兰氏阳性菌1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占16.2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40.00%;共91株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占14.42%,其次是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是8.84%,真菌共13株,占6.05%;MRSA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并未出现耐药菌株,而对氟喹诺酮类、利福平、庆大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达85.71%;在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最高,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坦耐药率高,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低;在大肠埃希菌中,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并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无耐性。结论危重烧伤患者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出现多重用药,因此,通过定期监测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迁移能有效控制耐药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创面 烧伤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深度烧伤痂脂肪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蛋白组学差异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巴雅力嘎 巴特 +3 位作者 李全 高雷 李芳 曹胜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源性外泌体(ADSC-Exos)蛋白质组学差异,为深度创面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烧伤痂组织与正常皮下脂肪组织,分离脂肪干细胞(ADSC),通过光镜观察、Western blot(WB)、成骨分化、成脂分化鉴定ADSC。差速... 目的:分析不同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源性外泌体(ADSC-Exos)蛋白质组学差异,为深度创面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烧伤痂组织与正常皮下脂肪组织,分离脂肪干细胞(ADSC),通过光镜观察、Western blot(WB)、成骨分化、成脂分化鉴定ADSC。差速离心方法收集脂肪干细胞外泌体(ADSC-Exos),通过电镜观察、WB法、Nanosight分析仪鉴定ADSC-Exos;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谱(LFQ)技术分析两组患者ADSC-Exos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成功分离ADSC,光镜下呈纤维状,WB显示细胞稳定表达CD29及CD105,成骨诱导分化细胞内见红色密集钙结节、成脂诱导分化细胞内存在折光性好的透亮脂滴。成功分离ADSC-Exos,电镜下呈双膜性结构,WB显示外泌体可稳定表达表面标志物CD63及CD81,Nanosight显示外泌体均匀对称分布,直径30~150 nm。两组表达水平差异蛋白质184种,差异倍数显著上调前10种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前蛋白、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AX、热休克蛋白HSP 90α、微管蛋白α-1B链、腺病毒E1B19kDa相互作用蛋白2、钙调素-3、热休克蛋白HSP 90β、蛋白激酶Cβ型;差异倍数显著下调前10种蛋白:激肽源B1、激肽源1、补体家族(C3、C1q C链、C1q B链、C5、C1q A、C4B、C4A、C9)。结论:烧伤痂下组织来源ADSC-Exos蛋白与正常组织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烧伤创面修复、抑制瘢痕过度增生及抗炎与机体免疫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泌体 脂肪干细胞 蛋白组学
下载PDF
月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10
作者 袁怡君 何昱 +6 位作者 李均 邹心如 田超 贺红林 丁娜 贺天文 刘康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33-38,共6页
目的观察月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enSCs)中分离的外泌体(MenSC-Exo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MenSCs,提取MenSC-Exos;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背部皮肤机械创面,... 目的观察月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enSCs)中分离的外泌体(MenSC-Exo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MenSCs,提取MenSC-Exos;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背部皮肤机械创面,分别给予MenSC-Exos或PBS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IL)-6、IL-10、新生血管、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创面胶原蛋白含量及成熟度。培养成纤维细胞并分成外泌体组和PBS组,分别加入MenSC-Exos或PB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实验组术后第7、14天创面愈合率、Ⅲ型胶原蛋白沉积率和胶原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蛋白沉积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创面炎症细胞数量和M1/M2低于对照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第3、7天创面IL-6表达降低,IL-10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升高(P均<0.05)。外泌体组培养1~5 d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PBS组,外泌体组培养24 h细胞迁移率高于PBS组(P均<0.05)。结论MenSC-Exos能够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胶原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血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成纤维细胞 血管生成 伤口愈合
下载PDF
基于“火郁发之”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在烧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11
作者 邓显光 范洪桥 刘丽芳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235-238,243,共5页
烧伤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巨噬细胞表型极化调控着烧伤创面愈合的全过程,其中巨噬细胞表型长期停留在M1型无法极化为M2型形成慢性炎症是烧伤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烧伤创面愈合迟缓,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是重要靶点... 烧伤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巨噬细胞表型极化调控着烧伤创面愈合的全过程,其中巨噬细胞表型长期停留在M1型无法极化为M2型形成慢性炎症是烧伤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烧伤创面愈合迟缓,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是重要靶点,也是中医药治疗此病的关键。在中医学中,巨噬细胞表型长期停留在M1型所形成的慢性炎症与“火郁”极为类似,而“火郁”则应以“发之”为治疗方法。因此通过解读“火郁发之”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病理联系,将现代病理机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以期为中医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提供新靶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火郁发之 创面愈合 巨噬细胞极化 炎症
下载PDF
利用CO_(2)点阵激光精准构建小鼠背侧皮肤深Ⅱ度烧伤模型
12
作者 王湘莹 卢婷婷 +5 位作者 李凯祥 曾俊文 王会景 王伟 邓丹 付炜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利用CO_(2)点阵激光精准控制烧伤强度及面积,并摸索最适能量强度,制备皮肤浅Ⅱ度至深Ⅱ度烧伤模型。方法首先通过50 mJ、80 mJ能量强度的CO_(2)点阵激光对小鼠进行造模,得到两组不同能量强度的烧伤模型;观察造模后烧伤部位表面皮肤... 目的利用CO_(2)点阵激光精准控制烧伤强度及面积,并摸索最适能量强度,制备皮肤浅Ⅱ度至深Ⅱ度烧伤模型。方法首先通过50 mJ、80 mJ能量强度的CO_(2)点阵激光对小鼠进行造模,得到两组不同能量强度的烧伤模型;观察造模后烧伤部位表面皮肤变化情况,在造模后0、3、7、14 d拍照,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分析伤口愈合率;随后,对不同时间点所取烧伤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ColⅠ、Col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对不同时间点的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发现,两组的激光打孔深度、毛囊再生情况及瘢痕生成情况存在显著差异;ColⅠ、Col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胶原蛋白再生情况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发现,80 mJ能量强度对小鼠皮肤组织所造成的损伤更符合深Ⅱ度烧伤模型特点。结论本研究成功利用CO_(2)点阵激光在小鼠背部构建出皮肤组织再生明显障碍的背侧深Ⅱ度烧伤模型,并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其损伤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估,最终筛选出80 mJ的能量强度用于构建皮肤深Ⅱ度烧伤模型,有望为烧伤病理生理研究及皮肤组织再生药物筛选提供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烧伤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皮肤损伤
下载PDF
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13
作者 胡东升 李嵩 尚新志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319-320,共2页
目的分析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采用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呋塞米治疗。比较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 目的分析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采用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呋塞米治疗。比较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预后不良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Scr、BU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呋塞米联合多巴胺治疗大面积烧伤可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其肾功能,降低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塞米 多巴胺 大面积烧伤 效果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儿童烧伤瘢痕微等离子射频术麻醉的有效剂量及效果
14
作者 徐军 李培龙 +3 位作者 迟文英 孟凡军 任杰 孙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60-63,共4页
目的探索艾司氯胺酮单药或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儿童烧伤瘢痕微等离子射频术(MPR)麻醉的有效剂量及效果。方法选取行烧伤瘢痕MPR的1~6岁患儿56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单药组(E组)29例和艾司氯胺酮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组(SE组)27... 目的探索艾司氯胺酮单药或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儿童烧伤瘢痕微等离子射频术(MPR)麻醉的有效剂量及效果。方法选取行烧伤瘢痕MPR的1~6岁患儿56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单药组(E组)29例和艾司氯胺酮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组(SE组)27例。采用序贯法设计艾司氯胺酮剂量,所有患儿靶控输注(TCI)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待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40~60,E组静注预设剂量艾司氯胺酮,SE组先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再静注预设剂量艾司氯胺酮。记录艾司氯胺酮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药物有效剂量(ED95);患儿BIS值降至40~60(T0)、艾司氯胺酮静注3 min(T1)、手术开始(T2)、手术结束(T3)、苏醒即刻(T4)的生命体征;比较两组苏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调查患儿家属及术者的满意度。结果E组满足手术所需的艾司氯胺酮ED50和ED95分别为0.74、0.92 mg/kg,SE组分别为0.58、0.71 mg/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E组T2时刻心率,T1、T2、T3、T4时刻血压,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小于E组(P均<0.05)。SE组手术医师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均高于E组(P均<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儿童烧伤瘢痕MPR所需艾司氯胺酮的ED50及ED95分别为0.58、0.71 mg/kg;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患儿苏醒质量高,术后不良烧伤瘢痕反应少,手术医师和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瘢痕 微等离子射频技术 艾司氯胺酮 舒芬太尼 半数有效剂量 儿童
下载PDF
miR-20b-5p靶向VEGFA对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王燕 郭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6,共6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20b-5p(miR-20b-5p)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的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沸水浴烙铁术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以miR-20b-5p抑制剂(miR-... 目的:探究微小RNA-20b-5p(miR-20b-5p)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的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沸水浴烙铁术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以miR-20b-5p抑制剂(miR-20b-5p-antagomir)干预创面组织,以miR-20b-5p-antagomir+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VEGFA进行功能挽救;造模28 d后,检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含量以及血管新生。以miR-20b-5p-antagomir和miR-20b-5p-antagomir+siRNA-VEGFA分别转染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MEC)-1;检测细胞的增殖及小管形成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创面组织和细胞中VEGFA的表达。结果:miR-20b-5p-antagomir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促进HMEC-1细胞的增殖与小管形成,而siRNA-VEGFA可部分逆转这一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miR-20b-5p靶向VEGFA的表达影响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抑制miR-20b-5p的表达能促进创面愈合,促进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0b-5p 深Ⅱ度烫伤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专科护士主导下1例左足背浅Ⅱ度~深Ⅱ度烫伤患者的居家护理
16
作者 杨红芳 王巧娜 +3 位作者 黄秋环 农明 陈志英 徐朝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9-32,43,共5页
本文总结1例左足背浅Ⅱ度~深Ⅱ度热水烫伤患者的上门居家护理效果。专科护士定期提供上门换药,动态评估与分析创面情况,运用伤口床准备理论的TIME原则,联合应用湿润烧伤膏、莫匹罗星软膏、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及藻酸盐片,同时选择... 本文总结1例左足背浅Ⅱ度~深Ⅱ度热水烫伤患者的上门居家护理效果。专科护士定期提供上门换药,动态评估与分析创面情况,运用伤口床准备理论的TIME原则,联合应用湿润烧伤膏、莫匹罗星软膏、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及藻酸盐片,同时选择适宜的敷料,最终使伤口创面在79 d内完全愈合。该案例通过使用“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发挥专科护士在相应领域的专科技术、体现专科护理特色的同时,解决患者就医路途长、排队时间久、患者行动不便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烫伤 居家护理 联合用药 创面愈合 专科护士 多学科合作
下载PDF
烧伤脓毒症与多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师婷娟 栾樱译 阴赪宏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脓毒症是深度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细胞免疫、氧化应激、补体系统等多方面的因素,易造成肺、肝、肾、脑、心血管等脏器及组织的严重损伤。由于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脓毒症是深度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细胞免疫、氧化应激、补体系统等多方面的因素,易造成肺、肝、肾、脑、心血管等脏器及组织的严重损伤。由于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关于脓毒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其发生发展机制,以提高烧伤脓毒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损伤的临床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烧伤脓毒症造成各器官损伤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多器官损伤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尿[TIMP-2]×[IGFBP7]水平与早期肾损伤的关系
18
作者 杨孟 郭佳 孟祥林 《西部医学》 2024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尿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与早期肾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77例重度烧伤患者设为重度组、77例轻中度烧伤患者设为轻中...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尿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与早期肾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77例重度烧伤患者设为重度组、77例轻中度烧伤患者设为轻中度组,另选取同期77例体检正常者为正常组。比较3组尿[TIMP-2]×[IGFBP7]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根据重度烧伤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肾早期损伤分为非肾损伤组(45例)和肾损伤组(32例),比较非肾损伤组、肾损伤组重度烧伤患者尿[TIMP-2]×[IGFBP7]水平及血清CysC水平。分析入院时尿[TIMP-2]×[IGFBP7]、血清CysC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重度组烧伤患者尿[TIMP-2]×[IGFBP7]水平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正常组、轻中度组(P<0.05),轻中度组烧伤患者尿[TIMP-2]×[IGFBP7]水平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肾损伤组重度烧伤患者尿[TIMP-2]×[IGFBP7]、血清CysC水平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入院时尿[TIMP-2]×[IGFBP7]、血清CysC预测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肾损伤的AUC分别为0.873、0.699,截断值分别为1.06 [(ng/mL)^(2)/1000]、5.52 mmol/L,灵敏度分别为84.4%、59.4%,特异度分别为89.9%,73.3%。结论 发生早期肾损伤的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尿[TIMP-2]×[IGFBP7]水平及血清CysC水平较高,[TIMP-2]×[IGFBP7]水平或可成为预测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肾损伤的潜在指标,为临床评估重度烧伤并发肾损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 早期肾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下载PDF
冷等离子体在烧伤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
19
作者 刘英博(综述) 宋洁琳 +3 位作者 李想 刘文昊 董又铭 柳云恩(审校)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9-112,F0003,共5页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类型,其严重性要大于普通外伤,不同程度的烧伤会给创面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不及时处理则会发生感染影响愈合甚至危及生命。烧伤创面愈合分为炎症、增殖、重塑三个阶段,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会给伤者带来长时间的痛...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类型,其严重性要大于普通外伤,不同程度的烧伤会给创面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不及时处理则会发生感染影响愈合甚至危及生命。烧伤创面愈合分为炎症、增殖、重塑三个阶段,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会给伤者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和不便。冷等离子体作为一种安全的创面处理方法,它可以有效杀灭创伤表面病原菌,缩短创面愈合进程,减少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等离子体 烧伤创面 创面愈合
下载PDF
PCT、IL-6联合PLT检测在烧伤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
作者 董振波 王春华 《安徽医专学报》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索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联合血小板(PLT)检测在大面积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0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烧伤... 目的:探索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联合血小板(PLT)检测在大面积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0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烧伤后第3天PLT水平和第7天血清PCT及IL-6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IL-6、PLT联合检测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清PCT、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IL-6、PLT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935、0.794、0.904.0.961。结论:PCTIL-6、PLT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诊断脓毒症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的效率最佳,对临床早期诊断大面积烧伤患者合并脓毒症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血小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