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郑金国 张新元 +2 位作者 邵石祥 苏国权 杜瑞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2-94,共3页
对4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结果: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发现,术后脾动、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增加(P<0.001);外周血细胞上升;脾脏回缩;消化道症状改善,消化道出血现象... 对4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结果: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发现,术后脾动、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增加(P<0.001);外周血细胞上升;脾脏回缩;消化道症状改善,消化道出血现象减轻或消失;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自发性腹膜炎。该手术创伤少、痛苦少、效果好,可作为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血压 脾栓塞术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病人部分脾栓塞术对门静脉及其分支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龚高全 王小林 +3 位作者 钱晟 颜志平 程洁敏 王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193-194,共2页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部分脾栓塞(PSE) 前后门脉压力改变,以期得到PSE对门脉压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脾动脉插管及经皮经肝门脉置管在PSE前后分别测量门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压力,通过自身对照t...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部分脾栓塞(PSE) 前后门脉压力改变,以期得到PSE对门脉压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脾动脉插管及经皮经肝门脉置管在PSE前后分别测量门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压力,通过自身对照t 检验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PSE前门脉主干(PV)压力为(51 .4±13.7)cm H2O,脾静脉(SV)为(55 .5±23 .2)cm H2O,肠系膜上静脉(SMV)为(51.8±17 .2)cm H2O,PSE后PV 为(42.4 ±8.7)cm H2O,SV 为(42.3±11 .8)cm H2O,SMV 为(43 .4 ±13.1)cmH2O,通过自身对照“t”检验,PV,SV 为P< 0 .05 ,SMV 为P< 0 .001 。结论 PSE前后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压力改变经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栓塞术 门静脉高压 压力变化
下载PDF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被引量:19
3
作者 宋爱琳 王彤 +1 位作者 寇治民 张玉怀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 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 5例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采用保护胃粘膜、促进胃动力等方法治疗。治疗 2周治愈。其中 4例随访 3个月情况... 目的 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 5例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采用保护胃粘膜、促进胃动力等方法治疗。治疗 2周治愈。其中 4例随访 3个月情况良好 ,1例失访。结论 红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血压 脾切除术 胃排空 外科手术 治疗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下载PDF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治疗(附95例报告) 被引量:10
4
作者 冯留顺 马秀现 +2 位作者 赵永福 叶学祥 许培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症布 -加综合征 (BCS)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 1994年 11月~ 1999年 6月收治的 95例重症BC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手术治疗 75例 ,其中行肠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吻合 5 1例 ,脾静脉与右颈内静脉人工血... 目的  探讨重症布 -加综合征 (BCS)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 1994年 11月~ 1999年 6月收治的 95例重症BC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手术治疗 75例 ,其中行肠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吻合 5 1例 ,脾静脉与右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吻合 2 3例 ,肠系膜上静脉右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吻合 1例 ;介入治疗 10例 ,均行经皮肝肝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或 (和 )内支架放置 ;介入加常规手术 10例 ,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及内支架放置后行肠腔人工血管C型架桥术。除手术死亡 5例外 ,90例随访 6个月~ 5年 ,效果优者 6 5例 ( 72 .2 % ) ,良者 2 5例 ( 2 7.8% )。 结论  对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应依据病变类型行相应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吻合术 腔静脉 肠系膜静脉 脾静脉 布-加综合征 治疗
下载PDF
TIPSS与PSE并用的价值及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11
5
作者 任克 徐克 +3 位作者 韩铭钧 张汉国 张曦彤 赵忠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2-303,共2页
目的:探讨TIPSS与PSE并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材料与方法:TIPSS与PSE同时施行者2例,其余4例在TIPSS复查时进行。直测PSE前后门脉压力。检测PSE前后白细胞、血小板数值,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IP... 目的:探讨TIPSS与PSE并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材料与方法:TIPSS与PSE同时施行者2例,其余4例在TIPSS复查时进行。直测PSE前后门脉压力。检测PSE前后白细胞、血小板数值,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IPSS及PSE后消化道出血停止。门脉压力平均下降5.6cmH2O,脾机能亢进基本缓解,血小板、白细胞均明显上升。PSE与TIPSS同时施行者术后反应较重,而TIPSS随访时施行PSE者术后反应较轻。结论:(1)PSE后门脉压力下降,脾面积栓塞50%~70%,门脉压力平均下降5.7cmH2O;(2)TIPSS与PSE并用可控制消化道出血,同时治疗脾机能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门腔分流术 TIPSS PSE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放置治疗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 被引量:14
6
作者 祖茂衡 徐浩 +1 位作者 顾玉明 李国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为了使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在作成形手术时既能有效地保持下腔静脉再通,又能避免肺栓塞发生,我们对3例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 PTA 和 stent 置入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通畅,无肺栓塞发生。支架具有... 为了使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在作成形手术时既能有效地保持下腔静脉再通,又能避免肺栓塞发生,我们对3例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 PTA 和 stent 置入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通畅,无肺栓塞发生。支架具有支撑血管和压迫固定血栓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血栓形成 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浔阳 刘波 +3 位作者 黄飞舟 聂晚频 朱晒红 龙光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9年第5期26-28,共3页
为了探索一种既有利于肝功能改善,又使患者耐受,又有确切疗效,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再出血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3 年1 月~1998 年5 月采用食管腔内外联合断流方法治疗门脉高压病人20 例,疗效显著。方法:经腹贲... 为了探索一种既有利于肝功能改善,又使患者耐受,又有确切疗效,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再出血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3 年1 月~1998 年5 月采用食管腔内外联合断流方法治疗门脉高压病人20 例,疗效显著。方法:经腹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Hassab’s 手术+ EVL) 。结果:该组病例治疗后出血均即时停止;病例中单纯腔外断流术后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仍然存在,只是程度上较术前减轻,术后曲张静脉存在率100% ;经EVL治疗后,患者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或Ⅰ°以下;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无肝性脑病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0 .6~5 年,未见复发出血病例。结论:采用创伤性小的Hassab’s 手术和EVL进行食管腔内外联合断流术,同时阻断了胃食管腔内外门奇分流。该法既维持了向肝血流,又达到了控制出血的目的,对病人创伤小,适应证广,且EVL 可重复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食管静脉套扎 联合断流术 门静脉高压
下载PDF
管状胃与食管侧侧吻合在食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何冬雷 许荣华 +1 位作者 郑武平 高炳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996-1997,共2页
目的观察管状胃与食管侧侧吻合以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应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行管状胃制作及用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与残端食管后壁行侧侧吻合(吻合口后壁延长3~5 cm),应用可吸收线缝合吻合口半弧形前壁并胃... 目的观察管状胃与食管侧侧吻合以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应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行管状胃制作及用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与残端食管后壁行侧侧吻合(吻合口后壁延长3~5 cm),应用可吸收线缝合吻合口半弧形前壁并胃浆肌层包埋。结果 15例食管癌均顺利完成管状胃、食管侧侧吻合,胸内弓上吻合9例,颈部吻合6例,均行左开胸,颈部切口为左侧。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13例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有吻合口狭窄病例,1例有轻度反流性食管炎。结论管状胃与食管侧侧吻合可以减少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管状胃 胃与食管侧侧吻合
下载PDF
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 被引量:11
9
作者 祖茂衡 徐浩 +4 位作者 顾玉明 李国均 张庆桥 魏宁 崔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2-6,共5页
肝静脉闭塞的再通是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难题之一。我们采用经皮肝和经颈静脉穿刺成功地开通7例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其中肝右静脉5例,肝中静脉2例;3例合并下腔静脉闭塞者又给以下腔静脉开通。肝静脉再通后,肿大肝脏即刻缩小,腹水... 肝静脉闭塞的再通是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难题之一。我们采用经皮肝和经颈静脉穿刺成功地开通7例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其中肝右静脉5例,肝中静脉2例;3例合并下腔静脉闭塞者又给以下腔静脉开通。肝静脉再通后,肿大肝脏即刻缩小,腹水吸收,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11(±0.72)kPa 降至1.86(±0.34)kPa。肝静脉开口处隔膜向下腔静脉内膨出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开通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建立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导丝轨迹是本方法的特征,本方法的优点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肝脏的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家兔门静脉系统不同部位血氨浓度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褚建国 朴龙松 +2 位作者 陈肇一 黄卓英 徐家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材料与方法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 目的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材料与方法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上静脉高于门静脉左、右主支;高于脾静脉与腔静脉;门静脉右支高于左支。结论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的血氨浓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氨 门静脉部位 门静脉高压 介入疗法
下载PDF
膜性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介入或手术?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冯留顺 马秀现 +2 位作者 吴飞跃 许培钦 叶学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探讨膜性BuddChiari综合症(BCS)的治疗方法,评价放射介入和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术对膜性B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0年5月~199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2例膜性BC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182例(其中18例为介入... 目的 探讨膜性BuddChiari综合症(BCS)的治疗方法,评价放射介入和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术对膜性B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0年5月~199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2例膜性BC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182例(其中18例为介入治疗失败者),采用常温直视下病变隔膜切除;介入178例,采用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156例,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经皮肝肝静脉扩张成形术22例,其中10例加用血管内支架(Stent)放置。手术组随访177例中总有效率898%,复发率102%;介入组总有效率810%,死亡率17%(3例),复发率190%,介入失败112%。结论 大部分膜性BCS病人经PTA或PTA加血管内支架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介入治疗失败者、下腔静脉内有血栓者、介入治疗后复发者或下腔静脉内为斜或厚膜的病人应选择根治性膜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血栓形成/外科学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布-加综合征
下载PDF
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德明 吴金声 +3 位作者 马庆久 何泽生 保庭毅 武永忠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探索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手术前后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对联合术治疗的1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联合术后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再出血率为80%,... 目的 探索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手术前后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对联合术治疗的1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联合术后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再出血率为80%,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8%,远期效果理想。血流动力学研究证明了本联合术的合理性。结论 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合理而可取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外科学 脾肾转流术 外科 奇静脉/外科学 血流速度
下载PDF
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蔡旺 阮长乐 +4 位作者 于振海 张曙光 李荔 刘爱莲 李光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9期10-11,共2页
对 2 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肾分流 (SRS)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PCDV) ,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于术中测定其门静脉压力 ,并与 35例行脾切除加 PCDV(断流组 )及 10例行脾切除加近端脾肾分流术 (分流组 )患... 对 2 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肾分流 (SRS)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PCDV) ,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于术中测定其门静脉压力 ,并与 35例行脾切除加 PCDV(断流组 )及 10例行脾切除加近端脾肾分流术 (分流组 )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SRS+ PCDV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量 (PVF)及自由门静脉压 (FPP)均介于断流组与分流组之间 ;FPP下降与 PVF减少呈正相关 (P<0 .0 0 5 )。门静脉系统血流指标于术后半年内有降低的趋势 ,半年后基本保持稳定。认为 SRS+ PCDV能适量降低门静脉血流和门静脉压 ;术后门静脉血流肝内灌注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门静脉高压 脾肾分流术 断流术 彩超
下载PDF
经左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附12例报告) 被引量:12
14
作者 褚建国 陈肇一 +2 位作者 朴龙松 黄卓英 徐家兴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为解决肝硬变门脉高压患者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中右颈静脉狭窄或闭塞的难题,我们做了经左颈静脉途径完成肝内门腔分流术的尝试。材料与方法:自1993年7月至1995年8月,共178例TIPSS操作中发现1... 目的:为解决肝硬变门脉高压患者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中右颈静脉狭窄或闭塞的难题,我们做了经左颈静脉途径完成肝内门腔分流术的尝试。材料与方法:自1993年7月至1995年8月,共178例TIPSS操作中发现12例右颈静脉狭窄或闭塞。其方法为经左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入路。结果:经左颈静脉途径尽管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但在术中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且本组12例经左颈静脉途径的TIPSS均获得成功。结论:在右颈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情况下,常规的右颈静脉入路行TIPSS分流术也许将导致失败,遇此情况,改为左颈静脉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术术 门静脉分流术 门静脉高压
下载PDF
内镜曲张静脉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飞舟 刘浔阳 +3 位作者 聂晚频 王维 朱晒红 李瑞珍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558-560,共3页
对13例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实施内镜曲张静脉套扎-部分脾栓塞术联合治疗。效果如下:13例患者曲张静脉均完全闭塞;其中9例活动性出血均止血成功(除1例早期再出血外,随访2~16月,未见复发出... 对13例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实施内镜曲张静脉套扎-部分脾栓塞术联合治疗。效果如下:13例患者曲张静脉均完全闭塞;其中9例活动性出血均止血成功(除1例早期再出血外,随访2~16月,未见复发出血);脾栓塞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显著上升(P<0.05),血红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变。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提示本联合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门脉高压症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并能减少闭塞曲张静脉所需重复内镜套扎的次数及近期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内窥镜 EVL PSE 脾栓塞术
下载PDF
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金山 王茂强 +4 位作者 邢冲冲 杨立 于淼 崔志鹏 王燕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26-133,共8页
报告120例 TIPSS 治疗的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120例全部有中度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随访方法有 US、内镜或/和食管钡餐、肝功能及血管造影等。结果:111例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5%。建立分流后门脉压力从术前的40.5&#... 报告120例 TIPSS 治疗的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120例全部有中度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随访方法有 US、内镜或/和食管钡餐、肝功能及血管造影等。结果:111例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5%。建立分流后门脉压力从术前的40.5±4.5cmH_2O(1cmH_2O=0.098kPa)降至23.5±3.5cmH_2O 术后2周 Doppler 超声显示分流道流速峰值为106±68cm/s,脾、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增加50%以上。术后4~6个月内死亡9例。分流道狭窄或闭塞22例,占随访病例的25.0%。再通成功12例。随访病例的通畅率:首次通畅率为75.0%,第二次处理后的累计通畅率为88.5%。结论:TIPSS 的技术成功率高,降低门脉压及即刻止血可靠,但术后分流道狭窄、阻塞的发生率较高,以 Z 型支架组尤为突出,因而强调术后应定期随访,以及早发现、处理分流道异常。TIPSS 后肝功能衰竭主要见于 Child C 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血压 肝内 门体分流术 临床应用 TIPSS
下载PDF
应用TH胶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涌 马中 +6 位作者 宁莫凡 杨鸿彬 黄育勉 晋援朝 葛进 王岭 边杰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4期1342-1344,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 TH胶 (含显影剂的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 )行胃冠状静脉栓塞加脾切除 ,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手术技巧 ,评价其远期疗效 .方法 对我院1986~ 2 0 0 0行该术式治疗的 136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目的 探讨应用 TH胶 (含显影剂的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 )行胃冠状静脉栓塞加脾切除 ,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手术技巧 ,评价其远期疗效 .方法 对我院1986~ 2 0 0 0行该术式治疗的 136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栓塞术后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 ,术后 1a再出血率 1.0 % (1/97) ,3,5 ,7a再出血率分别为 6 .2 % (6 /97) ,16 .0 % (16 /97)和 2 1.1% (2 1/97) ,与传统断流术相比有显著下降 (P<0 .0 1) .结论 应用 TH胶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门脉高压症 ,手术较安全 ,创伤小 ,止血彻底 ,再出血率低 ,临床疗效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栓塞 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 Budd-Chiari 综合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春清 傅丽娜 +5 位作者 徐麟 秦成勇 史进军 张国全 万昭海 郭淑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9-110,共2页
超声引导下行经皮、下腔静脉(IVC)球囊扩张并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布-加)氏综合症31例,其中膜型阻塞13例,节段型阻塞18例,成功30例。术后原阻塞处直径达1.5—1.8cm,IVC压力由3.2... 超声引导下行经皮、下腔静脉(IVC)球囊扩张并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布-加)氏综合症31例,其中膜型阻塞13例,节段型阻塞18例,成功30例。术后原阻塞处直径达1.5—1.8cm,IVC压力由3.29kPa降至1.26kPa(P<0.01)。短期内病人胸腹壁曲张静脉消失,会阴及下肢浮肿消退,腹水、腹胀、肝脾肿大等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诱发急性下壁心梗外,无支架脱落移位或IVC穿破等其它并发症。结果提示,超声引导下IVC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安全,监测准确,为布-加氏综合症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超声波引导 血管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胸腔镜联合非气腹腹腔镜辅助行门脉高压断流术12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青平 韩军 +2 位作者 何鹏飞 刘同发 林武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 探索胸腹腔镜技术在门脉高压症的应用。 方法 利用胸腹腔镜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大网膜包肺手术 12例。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 (2 .5~ 5 .2 )小时 ,平均 3.3小时。 (48~ 72 )小时恢复胃肠功能 ,... 目的 探索胸腹腔镜技术在门脉高压症的应用。 方法 利用胸腹腔镜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大网膜包肺手术 12例。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 (2 .5~ 5 .2 )小时 ,平均 3.3小时。 (48~ 72 )小时恢复胃肠功能 ,拔胸管 ,下床活动。住院 (9~ 11)天 ,平均 10 .3天。无胸腹腔并发症。随访 2月~ 4年 ,无消化道出血。 结论 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非气腹腹腔镜下脾切除大网膜包肺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非气腹腹腔镜 门脉高压症 脾切除 大网膜包肺术 门脉高压断流术
下载PDF
三联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被引量:14
20
作者 马秀现 冯留顺 +1 位作者 赵永福 许培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评价三联手术(人造血管肠腔静脉C型架桥、冠状静脉结扎、脾动脉结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采用三联手术治疗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胃网膜静脉... 目的 评价三联手术(人造血管肠腔静脉C型架桥、冠状静脉结扎、脾动脉结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采用三联手术治疗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胃网膜静脉压为27~45cmH2O,术后为25~43cmH2O,平均下降8cmH2O。术后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2例有轻度肝性脑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例发生乳糜瘘,分别在手术后5,10d和3个月后自行消失。随访1个月~6年的共41例,无再出血病例,无肝性脑病发生。所有病人脾机能亢进消失。腹水消失20例,明显减少10例,无1例增加。肝功能好转10例,下降3例,28例变化不明显。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40例人造血管均通畅。结论 本手术主要适应于以下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①单纯化肝静脉闭塞(布加综合征的一种病理类型);②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成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③肝内型门静脉高压行断流术后再发出血或未行手术,肝功能为ChildA和B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外科学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外科学 出血 胃肠/外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