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1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SM、PNI、Mayo评分对PBC相关肝硬化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张晓芳 徐海峰 章颖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弹性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s,LSM)、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Mayo评分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相关肝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 目的:探讨肝脏弹性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s,LSM)、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Mayo评分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相关肝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住院诊治的239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管炎组123例,肝硬化组116例。计算PNI、Mayo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BC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肝硬化组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肌酐(creatinine,Cr)、IgM、抗gp210抗体阳性率、LSM、Mayo评分均高于胆管炎组(均P<0.05);肝硬化组的PNI低于胆管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IgM、抗gp210抗体、PNI、Mayo评分是影响PBC患者肝硬化进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SM与Mayo评分呈正相关(r=0.224,P<0.001),PNI与Mayo评分呈负相关(r=-0.759,P<0.001)。LSM、PNI、Mayo评分的AUC分别为0.776、0.839、0.818,三者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14。结论:LSM、PNI、Mayo评分对PBC相关肝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肝硬化 肝脏弹性硬度 预后营养指数 Mayo评分
下载PDF
MLR预测PBC相关肝癌发生临床指标
2
作者 孙丽娜 王琪 +8 位作者 刘新 时翰 徐斌 刘燕敏 张小丹 赵娟 杨雪 黄春洋 金荣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986-991,共6页
目的探究全身免疫炎症指标,包括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单核细胞-淋巴... 目的探究全身免疫炎症指标,包括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肝癌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0年至2021年北京佑安医院835例来院诊疗的PBC患者,并且收集了他们初次来我院被诊断为PBC时的人口统计学相关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首先,比较了最终发生肝癌组和未发生肝癌组间基线水平的血常规、肝生化及免疫相关抗体指标的差异性,随后利用Cox回归模型筛选出了PBC相关肝癌的危险因素,最后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对PBC相关肝癌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存在肝硬化是PBC相关肝癌的危险因素。此外,对于预测肝癌发生的全身免疫炎症指标,我们的结果表明MLR较其他指标可以更好地预测PBC患者肝癌的发生。结论在PBC患者中,将MLR添加到目前的计算指标中,用于PBC发生肝癌的高危患者的早期预警,增加该部分患者的常规检测频率,可能有助于及时监测到患者的肝癌发生,以提供早期且更合适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肝癌 临床指标 预测
下载PDF
Acute suppurative terminal cholangiti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subtype of acute cholangitis 被引量:1
3
作者 Rong-Tao Zhu Ye Li +5 位作者 Chi-Xian Zhang Wei-Jie Wang Ruo-Peng Liang Jian Li Kai Bai Yu-Ling Sun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93-299,共7页
Background:Acute suppurative terminal cholangitis(ASTC)is rarer than acute obstructive cholangitis and is not well studied.To explore this subtype of acute cholangitis,we describe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STC.Me... Background:Acute suppurative terminal cholangitis(ASTC)is rarer than acute obstructive cholangitis and is not well studied.To explore this subtype of acute cholangitis,we describe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STC.Methods: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ASTC admitted to our center from September 2014 to August 2020.We analyze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etiology,clinical manifestations,imaging features,treatment and prognosis.Results:A total of 32 ASTC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biliary operations,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occult and atypical.The positive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 was 46.9%.All the patients had typical imaging features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reatment with effective antibiotics was provided as soon as diagnosis was established.After treatment,most patients had a good outcome.Elevated levels of total bilirubin,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rocalcitonin and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w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ly poor prognosis.Conclusions: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STC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new subtype of acute cholangitis,and that earlier diagnosis and more personalized treatments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suppurative terminal cholangitis Acute cholangitis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DIAGNOSIS Treatment
下载PDF
阿法骨化醇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研究
4
作者 张梓珊 张耀武 +1 位作者 董晓明 高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1167,共7页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5羟维生素D即25(OH)D_(3)<50 nmol/L的PBC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5羟维生素D即25(OH)D_(3)<50 nmol/L的PBC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为阿法骨化醇联合UDCA治疗;对照组为UDCA单独治疗。持续治疗6月后检查患者的25(OH)D_(3)、血小板、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肝硬度(LSM)和药物不良反应,计算FIB-4指数(fibrosis 4 score)、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GLOBE评分和UK-PBC评分,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_(25),P_(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答率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应答率分别为42.85%和71.42%;γ-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160(128,194)、85(72,102)U/L,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156(123,264)、110(56,141)U/L;免疫球蛋白M(IgM)分别为(3.51±0.84)、(2.71±0.81)g/L;25(OH)D_(3)分别为(40.21±3.25)、(57.06±14.76)nmol/L;肝硬度分别为10.8(8.3,15.1)、8.9(6.7,12.2)Kpa;FIB-4指数分别为2.28(0.99,3.66)、1.46(0.97,2.55);APRI评分分别为0.65(0.33,1.09)、0.30(0.17,0.53);GLOBE评分分别为0.85±0.73、0.13±0.51;UK-PBC评分分别为0.024(0.018,0.060)、0.021(0.012,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UDCA较单独应用UDCA可显著提高PBC患者治疗应答率,而且阿法骨化醇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肝纤维化,有助于PBC的病情改善,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OH)D_(3)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治疗效果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内镜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孟丽 张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76名老年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内镜治疗,包括胆道引流和胆管清扫。观...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76名老年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内镜治疗,包括胆道引流和胆管清扫。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生存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内镜治疗在76名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中的治疗成功率为92.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2%,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天,1年生存率为87.8%。统计学分析显示内镜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率(P<0.05)。结论:内镜治疗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尽管术后并发症存在一定风险,但内镜治疗仍然是老年患者管理这一严重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治疗 老年患者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治疗成功率
下载PDF
外周血ALP、GG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恶性进展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李阳 柳璐璐 林震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3117-3120,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恶性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PBC患... 目的探讨外周血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恶性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PBC患者纳入研究。根据PBC分期分成Ⅰ~Ⅱ期组44例和Ⅲ~Ⅳ期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ALP、GGT、NL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ALP、GGT、NLR评估PBC恶性进展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BC恶性进展的因素。结果Ⅲ~Ⅳ期组患者的饮酒史占比为44.74%,明显高于Ⅰ~Ⅱ期组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组患者的外周血ALP、GGT、NLR水平分别为(335.26±20.78)U/L、(335.51±5.06)U/L、3.80±0.69,明显高于Ⅰ~Ⅱ期组的(299.77±18.97)U/L、(305.77±7.11)U/L、3.09±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ALP、GGT、NLR评估PBC恶性进展的AUC分别为0.759(敏感度76.32%、特异度75.00%)、0.783(敏感度73.68%、特异度77.27%)、0.754(敏感度60.53%、特异度81.82%),三者联合(并联试验)评估PBC恶性进展的AUC为0.860(敏感度94.74%、特异度77.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及外周血ALP、GGT、NLR水平增高是PBC恶性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PBC进展,患者的外周血ALP、GGT、NLR水平越高,三者联合对PBC恶性进展具有评估作用;除饮酒史外,外周血ALP、GGT、NLR水平增高亦是PB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碱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恶性进展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针状刀开窗术在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张小宾 焦振东 +2 位作者 赵少琪 惠鹏 金上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4期62-65,共4页
目的比较针状刀开窗术与弓状刀预切开术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42例AOSC行ERCP遭遇困难插管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针状刀开窗术与弓状刀预切开术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42例AOSC行ERCP遭遇困难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8例行针状刀开窗术患者纳入针状刀组,24例行弓状刀预切开术患者纳入弓状刀组。比较两组的术中相关指标(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手术时间)、临床相关指标(治疗费用、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OSC患者插管总成功率为92.86%。两组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状刀组的插管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弓状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状刀组的治疗费用少于弓状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状刀组的住院天数虽短于弓状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状刀开窗术在AOSC行ERCP遭遇困难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针状刀开窗术 弓状刀预切开术 困难插管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陈沁磊 陆玮婷 +3 位作者 乔飞 史会连 张帆 徐祥涛 《河北中医》 2024年第9期1488-1492,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将88例PB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肝组织活检,统计合并疾病情况,常规判定PBC患者炎症评分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PB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将88例PB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肝组织活检,统计合并疾病情况,常规判定PBC患者炎症评分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PB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瘀血阻络证。统计结果显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率高于瘀血阻络证(P<0.05),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肝硬化发生率高于肝郁脾虚证(P<0.05);瘀血阻络证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水平高于肝郁脾虚证(P<0.05),肝肾阴虚证TBA水平高于肝郁脾虚证(P<0.05),湿热蕴结证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肝郁脾虚证(P<0.05)。4种证型在合并高脂血症、干燥综合征(SS)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PBC患者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肝郁脾虚证(P<0.05),肝肾阴虚证PBC患者SS发生率高于湿热蕴结证(P<0.05)。4种证型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级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的纤维化分级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P<0.01)。结论PBC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可能与肝纤维化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中医证型 肝组织病理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血流超声参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商宁 黄秀香 +1 位作者 叶迎宾 张嫄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病人肝血流超声参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人80例(PBC组)和正常体检者30名(对照组),均进行超声血流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测,分析超声血流学参数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病人肝血流超声参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人80例(PBC组)和正常体检者30名(对照组),均进行超声血流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测,分析超声血流学参数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PBC组病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BC组肝静脉s波峰值流速(PVs)、d波峰值流速(P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肝动脉参数肝动脉收缩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肝动脉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PVs与PVd比值(s/d)和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不同分期病人年龄、性别和PSV、EDV及AST、γ-GGT、白蛋白、CHE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PVs、PVd、s/d、HARI、碱性磷酸酶、球蛋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病人AST与PVs、PVd、PSV、EDV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HARI与γ-GGT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BC病人的肝血流超声参数与肝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估PBC疾病进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肝血流超声 肝功能指标
下载PDF
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10
作者 湛卫华 赵洪 +1 位作者 程永鹏 龙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8期38-40,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采用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继发ACST患者2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分析老年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采用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继发ACST患者2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行急诊ER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0%(96/100),对照组为94.00%(94/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0%,观察组为6.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ERCP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继发ACST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总管结石 急性重症胆管炎
下载PDF
急诊ERCP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明亮 张军 沈宏财 《安徽医学》 2023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70例ACST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急诊ERCP治疗)32例与... 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70例ACST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急诊ERCP治疗)32例与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LCTD)38例,比较两组引流有效率、肝功能、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初次胆道引流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胆碱酯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ERCP治疗ACST引流效果较好,可改善肝功能,缓解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胆管炎 急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肝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从五脏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性瘙痒
12
作者 张丽丽 尹玲 +2 位作者 张润顺 胡建华 吕文良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5期865-868,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患者发生瘙痒的比例极高,反复发作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PBC相关性瘙痒的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皮肤瘙痒范畴,且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五脏角度探讨...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患者发生瘙痒的比例极高,反复发作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PBC相关性瘙痒的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皮肤瘙痒范畴,且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五脏角度探讨PBC相关性瘙痒的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些许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五脏论治 瘙痒 脏腑理论
下载PDF
疏肝利胆汤加味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胆湿热证的疗效研究
13
作者 邵志琴 曾武武 石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汤加味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胆湿热证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62例PBC肝胆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汤加味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胆湿热证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62例PBC肝胆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熊去氧胆酸胶囊干预同对照组,且给予疏肝利胆汤加味内服。两组连续干预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肝胆湿热证单项症状评分、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93.55%,29/31)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67.74%,21/31)相比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胆湿热证单项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水平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以上指标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于常规熊去氧胆酸干预基础上,采取疏肝利胆汤加味治疗PBC肝胆湿热证的疗效更优,有助于患者肝功能、中医证候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疏肝利胆汤 熊去氧胆酸 肝胆湿热证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脾虚肝郁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14
作者 赵然 卢秉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92-196,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自身抗体检测手段的广泛运用,其病例数正明显上升。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与胆汁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自身抗体检测手段的广泛运用,其病例数正明显上升。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互作失衡被认为在PBC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胆汁酸的合成与代谢受肠道菌群的调控;胆汁酸及其相关受体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参与PBC的发展。胆汁酸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学认为PBC病位虽在肝胆,但其发生发展离不开脾的作用。基于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脾虚肝郁是PB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文献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脾虚密切相关,胆汁酸代谢异常是肝郁的微观表现,且在PBC病程中,“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失衡与中医“脾虚肝郁”相契合。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角度探讨PBC脾虚肝郁的生物学内涵,对于研究脾虚肝郁的病机实质及其代表方药对阻止PBC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汁酸 肠道菌群 脾虚肝郁
原文传递
高龄老年人复发性胆管炎8例并文献分析
15
作者 陈思文 徐世平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750-751,756,共3页
高龄老年人由于共病多,胆管炎的治疗选择趋向于微创化,但是临床疗效不是很理想。本文报道8例高龄老年人复发性胆管炎的治疗和随访病例,为高龄老年人复发性胆管炎的治疗策略选择提供参考。1 病历资料病例1:男,96岁,2007年行胆囊切除术,... 高龄老年人由于共病多,胆管炎的治疗选择趋向于微创化,但是临床疗效不是很理想。本文报道8例高龄老年人复发性胆管炎的治疗和随访病例,为高龄老年人复发性胆管炎的治疗策略选择提供参考。1 病历资料病例1:男,96岁,2007年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第5年(2012年)发现胆总管结石,2014年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鼻胆管引流术,13 d后鼻胆管胆道造影发现残留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 十二指肠镜 鼻胆管引流术 胆总管取石 胆道造影 病历资料 残留结石 胆管炎
下载PDF
肝病自身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价值
16
作者 苏春燕 吴聪莲 白羽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0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病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就诊的88例PBC患... 目的探讨肝病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就诊的88例PBC患者、100例非PBC肝功能不全者和140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计算AMA、AMA-M2、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诊断PBC的灵敏度、特异度、AUC曲线下面积,并进一步比较各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PBC患者肝脏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和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差异是否显著。结果AMA、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诊断PBC的灵敏度分别为70.45%、77.27%、39.77%和17.05%,特异度分别为90.42%、92.08%、95.42%、96.67%,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4,0.8468,0.6759,0.5686。PBC患者中AMA、AMA-M2阳性组与阴性组间AST、ALT、ALP、GGT、IgG和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阳性组ALP、GGT和IgM水平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gp210抗体在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0.87%(14/23)和32.31%(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A、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对诊断PBC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敏感度不一,其中AMA-M2对PBC的诊断效能较好;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与PBC疾病活动度有关,对PBC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线粒体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M2型 抗gp210抗体 抗sp100抗体
下载PDF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17
作者 龚云翔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5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入住松滋市人民医院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中选取,共选取126例。将126例患者分为肝胆...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入住松滋市人民医院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中选取,共选取126例。将126例患者分为肝胆管引流组63例、鼻胆管引流组63例。肝胆管引流组采取经皮肝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鼻胆管引流组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引流量、术后腹痛缓解时间、术后5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鼻胆管引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3%,肝胆管引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13%,鼻胆管引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肝胆管引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胆管引流组的术后引流量比肝胆管引流组少,术后腹痛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肝胆管引流组短,术后5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肝胆管引流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胆管引流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7%,肝胆管引流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70%,鼻胆管引流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肝胆管引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比采取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好,手术后患者的引流量减少,腹痛症状很快得到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且并发症较少,康复时间得以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经皮肝胆管引流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鼻胆管引流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8
作者 黄黎纯 黄年根 +2 位作者 王英 刘萍 周贵灵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7,19,共3页
目的观察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胆管对1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引流有效率为88.9%。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目的观察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胆管对1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引流有效率为88.9%。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为以后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鼻胆管引流 急性梗阻出化脓性胆管炎
下载PDF
ERCP术后胆管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敏 魏威 +7 位作者 姚玉玲 李运红 吕瑛 张晓琦 王雷 李雯 徐肇敏 邹晓平 《胃肠病学》 2016年第7期419-423,共5页
背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治肝胆胰疾病不可或缺的内镜技术,该技术手术创伤较小,但操作风险极大。目的:分析ERCP术后胆管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南京鼓楼... 背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治肝胆胰疾病不可或缺的内镜技术,该技术手术创伤较小,但操作风险极大。目的:分析ERCP术后胆管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ERCP诊治的患者,采集患者相关和ERCP操作相关因素,以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ERCP术后胆管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4234例患者纳入研究,插管成功率为96.81%,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2.41%,最易发生的高危时间段为术后24~48h。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ERCP术史、胆管支架、胰管造影、乳头肌切开、球囊扩张、内镜取石、梗阻部位与ERCP术后胆管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既往ERCP术史、肝门部梗阻为ERCP术后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内镜取石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ERCP术后胆管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后胆道引流不畅为其核心因素。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以及规范的操作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预防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逆行 胆管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损伤控制在急性胆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20
作者 吴钢 殷保兵 +2 位作者 陈进宏 马保金 蔡端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在急性胆管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对急性胆管炎的早期复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鼻胆管引流的指征、细菌培养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胆管炎非保守治疗患...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在急性胆管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对急性胆管炎的早期复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鼻胆管引流的指征、细菌培养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胆管炎非保守治疗患者88例,其中手术治疗72例,经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15例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1例。并对术中胆汁细菌学培养和抗生素治疗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死亡5例,胆道残余结石9例,29例出现并发症。ENBD治疗15例,均一期治愈。术中胆汁细菌学培养60例,39例培养阳性,培养出细菌51株。结论急性胆管炎患者诊断一旦明确,在创伤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尽早进行复苏,抗感染,纠正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和凝血功能异常。首要目的在于抢救患者生命,治疗及手术力求简单有效。ENBD创伤小,胆道减压效果确实,亦为择期手术创造了条件。胆汁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应列为常规,对调整抗生素用药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管炎 损伤控制 手术治疗 鼻胆管引流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