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CysLTs、KL-6、S100A2水平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刘晶 杨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S100钙结合蛋白A2(S100A2)水平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RSV感染患儿124例作为RSV组,另选择该院同...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S100钙结合蛋白A2(S100A2)水平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RSV感染患儿124例作为RSV组,另选择该院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24例为对照组。血清CysLTs、KL-6、S100A2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ysLTs、KL-6、S100A2水平与RSV感染患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V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SV组血清CysLTs、KL-6、S100A2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重度组血清CysLTs、KL-6、S100A2水平依次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感染患儿血清CysLTs、KL-6、S100A2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s=0.529、0.657、0.6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LTs、KL-6、S100A2是影响RSV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RSV感染患儿血清CysLTs、KL-6、S100A2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酰白三烯 涎液化糖链抗原6 S100钙结合蛋白A2 呼吸道合胞病毒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刘晶 牟春燕 杜秋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11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心肌损害,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25例)与无...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11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心肌损害,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25例)与无心肌损害组(91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血常规、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等。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M患者发生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心肌损害组比较,心肌损害组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ST改变、T波动、ST-T改变)患儿占比较高(P<0.05),且免疫功能指标(IgA、IgM、CD4^(+)、CD8^(+)、CD4^(+)/CD8^(+)、EBV DNA)及ALT水平较高(P<0.05)。两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肝肿大、脾肿大、皮疹、心音低钝)、血常规、肝功能指标(γ-GT、ALP、TBiL、DBiL)、Ig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 DNA载量上升[OR=3.623(95%CI:1.284,10.222)]是IM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BV DNA载量升高是IM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该高风险群体的监测和早期干预,以降低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心肌损害 儿童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毛霉菌病3例
3
作者 李越 周小辉 +3 位作者 王晓东 王春静 曹科 刘四喜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4,共6页
该文报道3例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3例患儿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均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早期明确为毛霉菌感染,2例治疗后痊愈,1例因播散性感染死亡。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推动了毛霉菌... 该文报道3例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3例患儿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均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早期明确为毛霉菌感染,2例治疗后痊愈,1例因播散性感染死亡。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推动了毛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死率,联合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菌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儿童
下载PDF
儿童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性感冒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淑繁 戴漆 +5 位作者 熊鹏 黄浩 张文迪 袁义 刘铜林 陈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分析导致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重型和危重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分析导致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重型和危重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1名患儿中,重型流感患儿86例,危重型流感患儿35例。预后良好组患儿102例,预后不良组患儿19例。93名(76.9%)感染甲型流感,27名(22.3%)感染乙型流感,1名(0.8%)同时感染甲型、乙型流感。5岁以下患儿共67例(55.4%),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和惊厥为主。75例(62.0%)患儿合并肺炎,65例(53.7%)患儿诊断为流感相关性脑病,22例(18.2%)患儿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55例(45.5%)患儿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21例(17.4%)合并细菌感染。危重型流感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发生率(31.4%)高于重型流感患儿(11.6%)(P<0.05)。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PCT指标升高是导致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5岁以下儿童易进展为重型和危重型流感病例,合并细菌感染增加不良预后风险发生的可能。预后不良的重型和危重型流感患儿常伴有神经系统表现,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重型 危重型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儿童播散性毛霉病6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靳培娜 袁文华 +2 位作者 马威 魏二虎 王怀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5,共4页
毛霉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毛霉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加^([1-2])。在致病性毛霉目真菌中,根霉属最常见,其次为横梗霉属、毛霉属、根毛霉属和小克银汉霉属等^([... 毛霉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毛霉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加^([1-2])。在致病性毛霉目真菌中,根霉属最常见,其次为横梗霉属、毛霉属、根毛霉属和小克银汉霉属等^([3])。毛霉病包括多种临床类型,其中播散性毛霉病最为致命,其病死率较高。目前对于儿童毛霉病,尤其是播散性毛霉菌的临床报道较少,临床诊治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毛霉病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重症百日咳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儿5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郭芳 康磊 +4 位作者 武晓圆 贾艳红 邸亚楠 贾莉 徐梅先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 提高对重症百日咳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确诊的重症百日咳合并PC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3.0(2.5~10.0)个... 目的 提高对重症百日咳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确诊的重症百日咳合并PC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3.0(2.5~10.0)个月,住院时间17.0(7.5~23.5)天,其中死亡3例。5例患儿均有呼吸暂停与低氧血症,3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及百日咳脑病,5例白细胞计数(WBC)峰值中位数43.8(25.2~87.8)×10^(9)/L,治疗后降至8.5(5.0~36.5)×10^(9)/L,乳酸脱氢酶(LDH)中位数942.0(466.5~1837.0)U/L,明显高于正常。5例患儿在确诊PCP前均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确诊PCP后均加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棘白菌素类药物,2例存活者于5日内给药。结论PCP可发生在无免疫缺陷的重症百日咳患儿中,且重症百日咳合并PCP时死亡风险高,在儿童重症百日咳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警惕合并耶氏肺孢子菌(PJ)感染的可能,早期联合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与棘白菌素类药物,有望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百日咳 肺孢子菌肺炎 耶氏肺孢子菌 儿童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定喘口服液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郝梦缘 林荣军 +3 位作者 刘冬云 韩振靓 路玲 金蓉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2期5-11,共7页
目的:探索小儿定喘口服液治疗儿童哮喘的成分、靶点信息及网络药理学机制。方法:依次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小儿定喘口服液成分和靶点,综合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 目的:探索小儿定喘口服液治疗儿童哮喘的成分、靶点信息及网络药理学机制。方法:依次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小儿定喘口服液成分和靶点,综合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儿童哮喘相关疾病靶点。在微生信平台绘制韦恩图,输出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出核心成分。联合STRING数据库、CytoNCA工具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小儿定喘口服液172个活性成分,931个靶点,2787个儿童哮喘靶点,光甘草定、黄芩素、汉黄芩素等10个核心成分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10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186条,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列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钙离子等信号通路。结论:小儿定喘口服液治疗儿童哮喘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定喘口服液 儿童 哮喘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桂枝茯苓胶囊对EB病毒感染引起的凝血系统异常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高圣 袁腾飞 +3 位作者 唐金凤 杨小燕 李长昊 刘卫兰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6期36-39,44,共5页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在EB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B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抗病...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在EB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B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抗病毒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BG)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vWF、FDP、D-D、FBG低于对照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高于本组治疗前,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PLT、PDW水平高于对照组,MP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治疗EB病毒感染患者可恢复其凝血功能,能够达到预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桂枝茯苓胶囊 凝血功能 临床疗效 血小板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儿EB病毒DNA载量与B淋巴细胞中免疫抑制因子表达的关系
9
作者 徐莉垚 戚静静 +1 位作者 武凌智 田雪 《安徽医药》 2025年第4期754-758,共5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病儿EB病毒DNA(EBV DNA)载量与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病儿EB病毒DNA(EBV DNA)载量与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双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120例的IM病儿作为观察组,12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检测PD-1、PD-L1、CTLA-4、TIGIT表达,分析在观察组、健康组中的表达差异。根据IM病儿血EBV DNA载量结果中位数,将病儿分为低EBV DNA载量组(<6.3×10^(5)copies/mL)68例,高EBV DNA载量组(≥6.3×10^(5)copies/ml)52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PD-1、PD-L1、CTLA-4、TIGIT表达差异,分析EBV DNA载量与PD-1、PD-L1、CTLA-4、TIGI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B淋巴细胞中PD-1、PD-L1、CTLA-4、TIGIT表达量分别为(5.66±0.87)%、(6.95±1.12)%、(4.34±0.58)%、(7.43±0.98)%,显著高于健康组的(0.79±0.13)%、(0.88±0.27)%、(0.43±0.08)%、(1.24±0.35)%(P<0.05);急性期IM病儿B淋巴细胞中PD-1、PD-L1、CTLA-4、TIGIT表达量分别为(6.78±1.12)%、(7.64±1.43)%、(5.85±0.83)%、(8.54±1.43)%,显著高于恢复期IM病儿的(4.72±0.68)%、(5.51±0.79)%、(3.23±0.46)%、(6.17±0.96)%(P<0.05);高EBV DNA载量组热程、发热、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血液系统急性并发症发生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LYM)、异型淋巴细胞、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显著高于低EBV DNA载量组(P<0.05)。在儿童IM中,EBV DNA载量与热程、白细胞计数、LYM、异型淋巴细胞、SAA、CRP、LDH、ALT、AS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EBV DNA载量组B淋巴细胞中PD-1、PD-L1、CTLA-4、TIGIT表达量显著高于低EBV DNA载量组(P<0.05)。结论B淋巴细胞中免疫抑制因子PD-1、PD-L1、CTLA-4、TIGIT表达过量,与IM病儿EBV DNA载量显著相关,可用于儿童IM病情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DNA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 儿童
下载PDF
炎症指数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张睿 刘峰 《传染病信息》 2025年第1期89-92,102,共5页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近年来重症率和难治率逐渐升高,其中免疫损伤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机制。炎症指数是一类通过血常规指标计算得出的组合炎症指标,可反映机体的全身炎症状态,在儿童MPP的临床应用中具...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近年来重症率和难治率逐渐升高,其中免疫损伤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机制。炎症指数是一类通过血常规指标计算得出的组合炎症指标,可反映机体的全身炎症状态,在儿童MPP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潜力。目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已被广泛认可,其在预测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症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肯定。此外,其他炎症指数,如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等,也在相关研究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概述MPP的免疫损伤机制,并重点讨论炎症指数在儿童MPP中的临床应用,为MPP的早期诊断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百日咳患儿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颜细丽 刘静 +1 位作者 胡巧梅 陶玉琼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5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分析百日咳患儿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百日咳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营养不良进行分组,将单因素中统计结果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4例... 目的分析百日咳患儿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百日咳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营养不良进行分组,将单因素中统计结果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4例百日咳患儿营养不良评估得分为(3.59±1.74)分,其中出现营养不良38例(30.65%),营养正常86例(69.3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疾病不确定感、睡眠情况为影响其出现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百日咳住院患儿营养不良情况严重,低龄、疾病较为严重、合并其他疾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患儿睡眠情况差均为患儿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以降低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 营养不良 疾病不确定感 睡眠质量 儿童
下载PDF
EV-A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发生重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12
作者 邵青青 张鑫 张琳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究肠道病毒A71型(EV-A71)病原菌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发生重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16例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86例... 目的探究肠道病毒A71型(EV-A71)病原菌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发生重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16例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86例)和重症组(30例),收集并整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基础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V-A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重症组居住地城乡接合部、发病至确诊时间>3 d、发热最高温度≥39℃、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比高于轻症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城乡接合部、发病至确诊时间>3 d、发热最高温度≥39℃、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均为EV-A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患儿居住地以城乡接合部为主,发病3 d内确诊是预防病情进展的关键期,发热最高温度≥39℃是重症的早期识别指标之一,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不利于患儿病情防控。对居住地城乡接合部的重点地区及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偏低的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践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治疗方案是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A71型 重症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曾艳玲 曹洁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234-2239,共6页
肺炎支原体脑炎是儿童感染MP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直接侵入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血管闭塞等理论得到深入探究,为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其他脑炎相比,其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传统的培养、PCR在脑脊液中检出率低... 肺炎支原体脑炎是儿童感染MP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直接侵入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血管闭塞等理论得到深入探究,为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其他脑炎相比,其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传统的培养、PCR在脑脊液中检出率低,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存在局限,所以MPIE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在治疗方面,以抗肺炎支原体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IVIG、血浆置换等免疫调节治疗的疗程、疗效、安全性等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因此,本文从肺炎支原体脑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脑电图、颅脑MRI、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思路及参考。Mycoplasma Pneumoniae Encephalitis (MPIE)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in children after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infection. Although the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theories such as direct invasive injury, immune-mediated injury, and vascular occlusion have been deeply explor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encephalitis, its clinical features lack specificity. The detection rat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CR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re low, and ser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have limitations i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no unified diagnostic standard for MPIE. In terms of treatment, anti-MP treatment is the main approach,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munomodulatory therapies such as glucocorticoid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nd plasma exchange are still being further explor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tiological detection, electroencephalogram, cranial MRI, and treatment of MPIE,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脑炎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EB病毒感染伴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杨璐 臧园园 +1 位作者 刘畅 张振涛 《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疱疹(EB)病毒感染伴发中性粒细胞(NEU)减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9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3例EB病毒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发NEU减少分为NEU减少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 目的探讨人类疱疹(EB)病毒感染伴发中性粒细胞(NEU)减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9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3例EB病毒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发NEU减少分为NEU减少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一般资料、疾病及治疗资料)和实验室辅助检查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B病毒感染患儿伴发NEU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343例患儿中伴发NEU减少47例,伴发率为13.70%。两组患儿年龄、高热占比、热程、EB病毒载量、抗病毒药物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1月龄~<3岁或3~6岁(OR=2.794、2.135)、热程长(OR=2.616)、EB病毒载量高(OR=3.024)、抗病毒药物使用时间>2周(OR=2.805)为EB病毒感染患儿伴发NEU减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6岁、热程长、EB病毒载量高、抗病毒药物使用时间>2周和EB病毒感染患儿伴发NEU减少有关。故应对具有上述因素的EB病毒感染患儿加强观察,并制定妥善的预防措施,以预防NEU减少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014—2023年青岛市崂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15
作者 张洪梅 陆舍予 +2 位作者 王瑛琨 翟烁 叶兵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5年第1期66-68,73,共4页
目的:分析2014—2023年青岛市崂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崂山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崂山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23年崂山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5 318... 目的:分析2014—2023年青岛市崂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崂山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崂山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23年崂山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5 31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3.69/10万,重症率为1.62%,无死亡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近年来发病高峰时间后移。男女性别比为1.50∶1,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为主,近年来学生占比有所升高。发病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优势病原发生变化,肠道病毒71型和科萨奇病毒A组16型占比总体下降,其他肠道病毒占比增加。结论:崂山区手足口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优势毒株近年来有所变化。应落实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病原监测等多种措施,精准防控手足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发病率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布氏杆菌病并发胰腺炎1例报告
16
作者 陈艳娇 赵芳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0-21,共2页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呈地方性流行。在儿童人群中患病率较低,由布氏杆菌感染累及胰腺导致胰腺炎更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本文...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呈地方性流行。在儿童人群中患病率较低,由布氏杆菌感染累及胰腺导致胰腺炎更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报告了1例儿童布氏杆菌病并发胰腺炎的诊疗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布氏杆菌病 胰腺炎
下载PDF
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一例报告
17
作者 姜琦俊 余鸣涛 詹璐 《中国处方药》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对2023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例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儿因“发热3天,咳嗽伴气促2天”入院。初步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对2023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例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儿因“发热3天,咳嗽伴气促2天”入院。初步治疗包括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但症状无明显改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阴性。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得肺泡灌洗液,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提示黄曲霉菌感染,随后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症状逐渐好转,最终治愈出院。结论对考虑存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患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取肺泡灌洗液送检,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支气管肺泡灌洗 mNGS
下载PDF
2013—2022年宿迁市宿豫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18
作者 张雯 朱远慧 《江苏卫生保健》 2025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宿豫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及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宿迁市宿豫区手足口病例数据,分析发病率、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病原学构成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3—202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5997例... 目的分析宿豫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及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宿迁市宿豫区手足口病例数据,分析发病率、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病原学构成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3—202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599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90.84/10万,不同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19,P<0.05),手足口病2013—2019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0—2022年呈下降趋势。每年4—6月和9—12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多为5岁及以下儿童,占94.2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托幼儿童为主,占95.67%。结论2013—2022年宿迁市宿豫区手足口发病总体趋势与全国基本相同,主要发病人群是5岁及以下儿童。建议重点针对5岁及以下儿童做好手足口病防制工作,加强预防知识宣传,鼓励疫苗接种,进一步降低手足口病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
下载PDF
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相关性脑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李珊珊 胡丹丹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3,190,共8页
目的寻找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相关性脑病(IAE)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甲型H1N1 IAE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二分类logistic... 目的寻找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相关性脑病(IAE)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甲型H1N1 IAE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甲型H1N1 IAE患儿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甲型H1N1 IAE 59例患儿,男39例、女20例,中位年龄为42(21~73)个月,<5岁患儿占66.1%(39/59)。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发热相距时间中位数为1(0.5~2)天。33例(55.9%)患儿并发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其中1例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58例患儿使用奥司他韦抗流感治疗,发病至使用抗流感药物中位时间为2(1~4)天。好转出院48例,死亡11例(18.6%),入院至死亡中位时间为3(1~5)天。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脑疝发生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降钙素原、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凝血酶原时间更长,头颅CT异常比例更高,单核细胞计数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可能与甲型H1N1 IAE患儿死亡发生相关(P<0.05)。结论对于甲型H1N1 IAE患儿,如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时,发生死亡的风险可能增加,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脑病 死亡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肠炎的效果
20
作者 过申云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1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肠炎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9月—2022年5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福建省总队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95例分为消旋卡多曲组和常规组。常规组47例予常规治疗,消旋卡多曲...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肠炎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9月—2022年5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福建省总队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95例分为消旋卡多曲组和常规组。常规组47例予常规治疗,消旋卡多曲组48例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2、IL-6、IL-10]水平。结果消旋卡多曲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常规组(82.98%)(χ^(2)=4.166,P=0.041);消旋卡多曲组退热、止泻、脱水纠正、止吐及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且消旋卡多曲组高/低于常规组(P<0.01);2组TNF-α、IL-6、IL-10水平降低,IL-2水平升高,且消旋卡多曲组低/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肠炎的效果良好,能有效调节炎性因子水平,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以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肠炎 小儿 消旋卡多曲颗粒 肠道菌群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