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8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VIG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分析 被引量:51
1
作者 李秋 李永柏 +1 位作者 李成荣 张恒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29-331,共3页
本文分析了292例川崎病患儿中25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及IVIG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提出IVIG是治疗川崎病(KD)预防CAD的首选药物。IVIG使用的最佳剂量为1~2g/kg·次×1... 本文分析了292例川崎病患儿中25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及IVIG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提出IVIG是治疗川崎病(KD)预防CAD的首选药物。IVIG使用的最佳剂量为1~2g/kg·次×1次;最佳用药时间为≤7天,当CAD发生时间早、损伤程度轻时,IVIG剂量、时间、疗程适当就可能具有治疗CA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儿童 冠状动脉病变 预防
下载PDF
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倪金洪 张玉奇 +3 位作者 高玲玲 郁怡 汪洁 陈树宝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2-243,247,共3页
关键词 原发性心脏肿瘤 超声心动图表现 诊断价值 小儿 血流动力学紊乱 2004年2月 心功能不全 1998年 0.05 肿瘤位置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新生儿期 发病率 多普勒
下载PDF
恙虫病并发肺部损害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卓树洪 叶晓光 +1 位作者 廖云珍 罗润齐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肺部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44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胸片、CT等,所有患者按确诊时间长短分为确诊时间〈7 d组、确诊时间7-13 d组和确诊时间≥14 d组... 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肺部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44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胸片、CT等,所有患者按确诊时间长短分为确诊时间〈7 d组、确诊时间7-13 d组和确诊时间≥14 d组,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分析患者确诊时间和年龄对患者并发肺部损害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144例恙虫病患者大多数符合恙虫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其中89例(61.8%)出现咳嗽、49例(34.0%)出现气促,21例(14.6%)出现急性呼吸衰竭;72例(50.0%)并发肺部损害,其中支气管炎7例(9.7%)、双肺间质性炎症12例(16.7%)、肺炎47例(65.3%),胸腔积液23例(31.9%)。确诊时间〈7 d组66例,出现肺部损害18例(27.3%),多器官损害16例(24.2%),死亡1例(1.5%);确诊时间7-13d组60例,出现肺部损害39例(65.0%),多器官损害40例(66.7%),死亡4例(6.7%);确诊时间≥14 d组18例,出现肺部损害15例(83.3%),多器官损害16例(88.9%),死亡3例(16.7%)。与确诊时间≥14 d组比较,确诊时间〈7 d组患者并发肺部损害、多器官损害及死亡比例显著降低(P〈0.05)。与〈60岁组相比较,≥60岁组患者并发肺部损害发生比例无明显上升、但多器官损害及死亡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恙虫病患者并发肺部损害的比例较高,其预后与确诊时间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早期有效治疗是影响恙虫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肺部损害 多器官损害 预后
下载PDF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与耐丙种球蛋白性川崎病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7
4
作者 马沛然 黄磊 姜宏磊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不典型川崎病 诊断 治疗体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2004年 2001年 儿科医生 静脉注射 治疗失效 诊治体会 易误诊 不全性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硬化及动脉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任军梅 王瑞英 +1 位作者 刘毅坚 黄淑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Hg、60mmHg≤PP<80mmHg和PP≥80mmHg分为三个亚... 目的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Hg、60mmHg≤PP<80mmHg和PP≥80mm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 血管内膜 血管中膜 内皮血管
下载PDF
血清趋化因子CCL20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及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霄鹏 胡志娟 +4 位作者 孟爱宏 贾晓梅 段国辰 王志康 赵庆涛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679-3682,共4页
目的探讨CCL20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和转移预测指标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选取Ⅰ或Ⅱ期NSCLC患者203例,随访至术后2年。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并检测患者术前当天及术后30、90、180 d的血清CCL20水平。结果复发患... 目的探讨CCL20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和转移预测指标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选取Ⅰ或Ⅱ期NSCLC患者203例,随访至术后2年。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并检测患者术前当天及术后30、90、180 d的血清CCL20水平。结果复发患者63例,复发率为31.0%。复发者术后180 d血清CCL20水平较非复发者明显升高。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组织学类型以及是否接受辅助性化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术后180 d中位数CCL20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高水平者复发率明显高于低水平者。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总体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术后180 d的血清CCL20水平与肿瘤早期复发或转移有关。肝转移和骨转移患者血清CCL20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转移者。结论 NSCLC患者术后180 d的血清CCL20水平与肿瘤早期复发或转移有关。合并肝转移和骨转移的NSCLC患者术后180 d血清CCL20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趋化因子CCL20 胸腔镜外科学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川崎病52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安金斗 徐灵敏 +1 位作者 刘松茂 高铁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4-595,共2页
关键词 川崎病 心血管损伤 丙种球蛋白 全身血管炎性病变 发热性疾病
下载PDF
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44
8
作者 梁海南 吴本清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63-664,共2页
关键词 非典型川崎病 早期诊断 KD 诊断标准 儿童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183例小儿川崎病合并症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丽 吕淑泓 于明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71-672,共2页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合并症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及各个系统合并症发病的特点。方法  183例川崎病中 ,按年龄分组 ,统计各年龄组各个系统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183例患儿中 ,心血管系统损害共 92例 ,占 5 0 3 % ,包括有冠状动脉扩张 ...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合并症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及各个系统合并症发病的特点。方法  183例川崎病中 ,按年龄分组 ,统计各年龄组各个系统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183例患儿中 ,心血管系统损害共 92例 ,占 5 0 3 % ,包括有冠状动脉扩张 ,动脉瘤 ,心脏扩大 ,心包积液及心肌酶升高等。消化系统损害共 74例 ,占 40 .4% ,包括肝大 ,肝功能异常等。呼吸系统损害共 3 9例 ,占 2 1 3 % ,包括肺部渗出性病变 ,胸腔积液等。泌尿系统并发症共 5 6例 ,占 3 0 6% ,包括轻微血尿 ,蛋白尿 ,白细胞尿等。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脑血管顺应性下降 ,脑血流异常。血液系统损害共 15 9例 ,占 86 8% ,包括贫血 ,血白细胞升高 ,血小板升高。结论 川崎病合并症的发生率与年龄显著相关 ,年龄越小 ,合并症的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合并症 KD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付佳 张宏艳 杨艳章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9-68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筛选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Logistic回...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筛选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L组和NCAL组间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和CRP升高以及年龄偏大的男孩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而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和发热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是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偏大的男孩,血小板增高,高CRP水平的患儿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疾病 回顾性研究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免疫性血管炎致冠状动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韦卫中 陈绍军 +1 位作者 王宏伟 胡秀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异种动物蛋白所致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病理特点,为建立川崎病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兔的免疫性血管炎模型,25只幼兔作为实验A组,10只成年兔作为实验B组,10只幼兔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做冠状... 目的 探讨异种动物蛋白所致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病理特点,为建立川崎病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兔的免疫性血管炎模型,25只幼兔作为实验A组,10只成年兔作为实验B组,10只幼兔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做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分析和相关免疫学检查。结果 经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实验A组中有6只发现有冠状动脉扩张,实验B组均未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病理检查:光镜下见实验A、B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内皮下组织水肿、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弹力纤维断裂等改变,实验B组的病理改变较轻,且实验A组中冠脉扩张者比无冠脉扩张者病理损伤重;电镜检查:实验A组冠状动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染色质浓聚、平滑肌细胞轻度变性、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大等改变。实验B组仅见内皮细胞肿胀和轻度平滑肌细胞变性。结论 首次发现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幼兔免疫性血管炎,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其病理改变与川崎病相似,可作为建立川崎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提供了免疫性血管炎可引起幼龄动物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伤 实验研究 川崎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1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江英能 肖旭腾 +2 位作者 许双虹 廖永州 邓国安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以2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3.3%、100%;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以2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3.3%、100%;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8.75%、68.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川崎病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小儿川崎病34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韦俊 王晓琪 +1 位作者 张思诚 赵秀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3-164,共2页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34例。急性期辨证为气营两燔、热毒发斑型,用清营汤化裁;恢复期辨证为热灼津液、阴虚内热型,用知柏地黄汤化裁。同时应用阿斯匹林等治疗,结果全部治愈。经随访1~15年,检查心电图、B超均正常。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中医药结合治疗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28KD^31KD外膜蛋白的初步提取及鉴定 被引量:14
14
作者 冯胜军 孙万邦 +1 位作者 姚新生 肖政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空肠弯曲菌28KD^31KD外膜蛋白的提取方法及其鉴定。方法:采用改良布氏肉汤培养基培养空ν淝?Campylobacterjejuni,CJ),用0 2mol/L、pH2 2甘氨酸-HCl缓冲液提取CJ外膜蛋白,SephadexG-75分子筛层析法纯化28KD^31KD分子,SDS-PAG... 目的:探讨空肠弯曲菌28KD^31KD外膜蛋白的提取方法及其鉴定。方法:采用改良布氏肉汤培养基培养空ν淝?Campylobacterjejuni,CJ),用0 2mol/L、pH2 2甘氨酸-HCl缓冲液提取CJ外膜蛋白,SephadexG-75分子筛层析法纯化28KD^31KD分子,SDS-PAGE分子量鉴定,Westernblotting印迹法鉴定CJ甘氨酸提取物中外膜蛋白及纯化的28KD^31KD分子抗原性。结果:以甘氨酸提取CJ的外膜蛋白,SephadexG-75层析纯化能够提取出CJ28KD^31KD外膜蛋白,该蛋白分子能够与CJ兔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采用甘氨酸提取、SephadexG-75纯化CJ28KD^31KD外膜蛋白系一种稳定可靠的分离层析方法,提取的CJ28KD^31KD外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特异性的CJ28KD^31KD外膜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CJ感染的血清学特异性诊断、CJ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 外膜蛋白 CJ 空肠弯曲菌 甘氨酸 纯化 鉴定 分离层 肉汤 提取方法
下载PDF
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丽君 郝淑青 +1 位作者 刘玲 张东风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11期841-841,共1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并发症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童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并可能成为成人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病因[1],因此早期诊断成为有效治疗的关键.有作者[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并发症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童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并可能成为成人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病因[1],因此早期诊断成为有效治疗的关键.有作者[2]将早期诊断界定为发病后5~7 d内.本文总结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KD患儿46例,探讨KD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 川崎病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disease 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损害 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病变 病理改变 有效治疗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融 钱厚明 於晓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6-337,共2页
为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变化与临床的关系,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发现KD患儿入院时MPV明显增大,随病程进展,MPV迅速下降而PLT明显增高并持续2周左右;心脏受累患儿PLT明显高于无心脏并发症患儿(t=2.9... 为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变化与临床的关系,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发现KD患儿入院时MPV明显增大,随病程进展,MPV迅速下降而PLT明显增高并持续2周左右;心脏受累患儿PLT明显高于无心脏并发症患儿(t=2.9187,P<0.01)。这些变化反映了血小板在KD的血管炎性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提示PLT显著增高的患儿具有心脏并发症的潜在危险。本文还讨论了KD患儿PLT和MPV变化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血小板数 血小板体积
下载PDF
川崎病5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敏 陈秀玉 陆颖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2-334,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其合并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应用阿斯匹林加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对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临床表现 治疗 转归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清PCT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孟祥春 马伟科 +5 位作者 胡宇慧 曹琳 谢颖 马颐姣 李博宁 马东礼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1期169-171,共3页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崎病 降钙素原 冠状动脉损害
下载PDF
川崎病与血脂代谢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廉 冉隆瑞 +3 位作者 周太光 廖静莲 文芙英 董文彬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川崎病 血脂 代谢
下载PDF
川崎病1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杜曾庆 田秀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1-332,共2页
我院于1990年1月~1996年4月共收治川崎病14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86例,女54例。发病年龄2月~11岁,其中~1岁19例,~2岁47例,~3岁27例。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临床表现 诊断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