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瘤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皮肤肿块
原文传递
mTORC1在EB病毒LMP1促进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高晶晶 朱雄鹏 +3 位作者 王明泉 林兴智 庄燕玲 林宏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4,共6页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MP1蛋白、CD38的表达量及较EBV-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相较于EBV-DLBCL细胞,LMP1蛋白在EBV+DLBCL细胞上表达(P=0.0008),EBV+DLBCL细胞p70S6K磷酸化水平更高(P=0.0072)及CD38的表达量更高(P=0.0091)。与空载组对比,LMP1OE组的LMP1蛋白表达及CD38表达量均增高(P=0.0353;P<0.0001),且p70S6K磷酸化水平增高(P=0.0065);并验证了LMP1 mRNA表达(P<0.0001)。较si-NC组,LMP1KO组不表达LMP1蛋白(P=0.0129),且p70S6K磷酸化消失(P=0.0228);同时,CD38表达量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77)。结论:LMP1通过活化mTORC1通路促进DLBCL细胞浆母细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潜伏膜蛋1 mTORC1通路 CD3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浆母细胞化
原文传递
单发毛囊周围纤维瘤1例
3
作者 于玮 梅少帅 陈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5,共2页
毛囊周围纤维瘤(PFF),又称为毛囊纤维瘤或纤维性丘疹,由BURNIER和REJSEK^([1])于1925年首次报告。本病是一种极少见的毛囊周围鞘的痣样增生性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皮损多见于面部、颈部及背部,大多表现为圆顶坚实的丘疹,无自觉症状。本病... 毛囊周围纤维瘤(PFF),又称为毛囊纤维瘤或纤维性丘疹,由BURNIER和REJSEK^([1])于1925年首次报告。本病是一种极少见的毛囊周围鞘的痣样增生性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皮损多见于面部、颈部及背部,大多表现为圆顶坚实的丘疹,无自觉症状。本病临床特征不典型,主要依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本文报道1例毛囊周围纤维瘤,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周围纤维瘤 单发 组织病理
原文传递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黄燕 周正宇 +2 位作者 彭志强 余萍萍 钟幸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74-77,82,共5页
目的探索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因素。方法收集80例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采集前病程时间、化疗疗程、采集前疾病缓解状态、动员方案、采集前血常规指标,... 目的探索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因素。方法收集80例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采集前病程时间、化疗疗程、采集前疾病缓解状态、动员方案、采集前血常规指标,分析相关因素对CD34+细胞采集数的影响。结果干细胞采集成功患者63例,采集失败患者17例。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采集前缓解状态与CD34+细胞采集数无关(P>0.05)。病程时间、化疗疗程、动员方案、白细胞水平、单核细胞水平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重要影响因素。病程时间≤12个月、化疗疗程<8次的患者采集到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病程时间>12个月、化疗疗程≥8次的患者(P<0.05),普乐沙福动员的患者CD34+细胞数量显著高于rhG-CSF动员和化疗+rhG-CSF动员的患者(P<0.05),采集成功患者的白细胞、单核细胞水平显著高于采集失败者(P<0.05)。结论病程时间和化疗疗程会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需要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争取在病程时间≤12个月、化疗疗程<8次时动员,白细胞水平、单核细胞水平具有预测价值,必要时可采用普乐沙福动员以提高采集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采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0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预后分析
5
作者 仵菲斐 刘晓艳 +4 位作者 王亚楠 甘思林 王卫敏 马杰 孙慧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男64例,女42例,中位年龄62.5(19~87)岁,≥60岁者占52.8%(56/10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66.0%(70/106),结外病变≥2处者占46.2%(49/106),骨髓受累者占20.8%(22/106),Ⅲ~Ⅳ期者占67.0%(71/10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分26.4%(28/106),2分22.6%(24/106),3分16.0%(17/106),4、5分34.9%(37/106)。接受化疗者102例,90例完成疗效评估,完全缓解率为52.2%(47/90),经分析LDH>240 u/L(χ^(2)=6.136,P=0.017)、IPI评分3~5分(χ^(2)=5.257,P=0.022)患者缓解率低。10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533.5 d。单因素分析示年龄(χ^(2)=7.061,P=0.008)、B症状(χ^(2)=5.188,P=0.023)、骨髓受累(χ^(2)=14.074,P<0.001)、分期(χ^(2)=4.030,P=0.049)、LDH水平(χ^(2)=5.219,P=0.022)、β2-MG水平(χ^(2)=10.979,P=0.001)、IPI评分(χ^(2)=14.886,P=0.002)、化疗强度(χ^(2)=36.992,P=0.001)是DLBCL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示LDH水平(HR=1.001,95%CI:1.000~1.001,P=0.004)、化疗强度(HR=0.403,95%CI:0.164~0.988,P=0.047)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LBCL预后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LDH水平、化疗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PICC术后CRBSI的案例分析
6
作者 李婷 李军梅 +3 位作者 靳丽萍 牟文昭 张彩琳 刘娜娜 《甘肃医药》 2024年第1期77-79,共3页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PICC术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的护理过程,并阅读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经验,为皮肤型淋巴瘤患者选择血管通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安全。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PICC CRBSI
下载PDF
抑制细胞自噬提高KPT-330抗套细胞淋巴瘤效应
7
作者 张永利 陈昱函 +1 位作者 郑瑞玑 张可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0-475,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有无自噬溶酶体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KPT-330体外对MCL细胞(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的影响;通过MDC染色... 目的:探讨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有无自噬溶酶体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KPT-330体外对MCL细胞(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的影响;通过MDC染色分析自噬体的形成和Western blot检测LC3B的切割以探讨KPT-330对MCL细胞自噬的影响;进一步联合应用自噬溶酶体抑制剂氯喹(CQ),观察其对KPT-330导致LC3B-Ⅱ增加的影响。通过CalcuSyn联合用药软件分析CQ与KPT-330的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结果:新型CRM1抑制剂KPT-330对MCL细胞株(Z-138、Jeko-1、Granta-519、Rec-1)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r分别为:0.930,0.946,0.691,0.968)。KPT-330作用于Jeko-1细胞和Granta-519细胞后,导致自噬泡形成增加,LC3B-Ⅱ表达增加,并具有浓度依赖性(r=0.993,r=0.971),表明,KPT-330导致MCL细胞自噬体形成增加。CQ联合KPT-330导致Jeko-1、Granta-519细胞LC3B-Ⅱ表达高于单药CQ或单药KPT-330(P<0.05)。CalcuSyn 2.0软件分析结果提示KPT-330和CQ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抗MCL效应。结论:新型CRM1小分子靶向抑制剂KPT-330具有体外抑制MCL细胞株Z-138、Jeko-1、Granta-519、Rec-1增殖,诱导Jeko-1、Granta-519细胞自噬的作用;KPT-330联合CQ可产生协同抗MCL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CRM1抑制剂 套细胞淋巴瘤 自噬 氯喹
原文传递
成人霍奇金淋巴瘤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8
作者 汪羚利 田磊 +8 位作者 董菲 杨萍 万伟 李其辉 马兰 高锦洁 王继军 赵伟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433,共6页
目的:总结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从2010年1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并至少进行1次疗效评估的129例HL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nn Arbo... 目的:总结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从2010年1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并至少进行1次疗效评估的129例HL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血常规、β_(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白蛋白水平等,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经典HL中结节硬化型所占比例最高为51.6%,其次为混合细胞型(36.5%)、富于淋巴细胞型(3.2%)和淋巴细胞消减型(0.7%),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HL占4.8%。HL患者3年的总体生存率为89.8%,5年为85.0%;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为73.4%,5年为63.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是HL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而血红蛋白水平是独立正性影响因素。纵隔包块大小为9.2 cm时对判断HL患者的生存状态最有意义。早期无大包块HL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7.4%和76.0%,而晚期HL患者分别为83.4%和55.9%(均P<0.05)。治疗2-4个疗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选择化疗联合放疗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95.0%,而单用化疗的患者为89.6%。结论:HL患者总体预后较好,尤其是早期非大包块HL患者。IPI评分及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H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纵隔包块大于9.2 cm可作为判断中国人HL患者预后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回顾性研究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陆天 米浩 +5 位作者 赵丹丹 杨水个 步云文 张芳 陈文明 孙道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5,共8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4)和高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3)。与高B细胞计数组相比,低B细胞计数组中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III-IV期、LDH升高、β2-MG升高及IPI评分3-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0、0.023、0.001),且CRP升高更多见(P=0.033)。低B细胞计数组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高B细胞计数组(P=0.010,0.017)。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初始治疗后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均显著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32,0.013)。中位随访时间为23(2-77)个月,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均明显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0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外周血低B细胞计数与PFS和OS缩短相关(HR=4.108,P=0.002;HR=8.218,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低B细胞计数是导致PFS缩短(HR=3.116,P=0.037)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降低与高危临床特征相关,并可能影响免疫化疗的疗效,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细胞 外周血 预后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10
作者 魏小芳 冯友繁 +3 位作者 伏媛 刘菲 陈巧琳 张启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469,共4页
目的: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与不合并HP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4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初诊时是否伴HPS分为合并HPS组(15... 目的: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与不合并HP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4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初诊时是否伴HPS分为合并HPS组(15例)和不合并HPS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合并HSP组的患者多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为突出表现;所有患者铁蛋白、可溶性CD25水平升高;66.67%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53.33%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80.00%的患者出现骨髓噬血现象。与不合并HSP组相比,合并HSP组的进展期(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和乳酸脱氢酶≥240 U/L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均P<0.05)。合并HSP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而不合并HSP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HPS的患者与不合并HPS的患者相比,Ann Arbor分期晚、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总体生存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MCP-1及CCR2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王蒙 张平平 +4 位作者 朱清 胡忠利 白雪 伍燕平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9,共8页
目的:分析MCP-1及CCR2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14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 目的:分析MCP-1及CCR2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14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CP-1及CCR2在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生存的关系。结果:MCP-1及CCR2的表达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Ki-67指数高及疗效差有关,与其他病理学参数(如性别、年龄、β2-微球蛋白、BCL-2、BCL-6、Hans分型、首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均无显著相关性。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CP-1或CCR2阳性组与阴性组OS及PFS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预后不良有关。单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β2-微球蛋白、Ki-67指数、IPI评分、MCP-1、CCR2表达水平对患者的PFS和OS有影响,疗效不佳的患者的PFS和OS明显缩短(P<0.05),性别、年龄、LDH、BCL-2、BCL-6、Hans分型、肿瘤原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Ann Arbor分期对患者的PFS及OS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2-微球蛋白高表达、Ki-67指数高、IPI评分高、MCP-1、CCR2高表达水平及疾病缓解的深度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MCP-1或CCR2在初治DLBCL中表达率高,且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及Ki-67指数相关预后差的临床指标有关,是影响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CP-1 CCR2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基线PET/CT显像骨髓^(18)F-FDG摄取模式预测DLBCL预后的价值
12
作者 王媛 赵铭 +1 位作者 原凌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分析和^(18)F...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分析和^(18)F-FDG PET/CT扫描。以正常肝脏^(18)F-FDG摄取为标准,将患者骨髓摄取模式分为骨髓摄取局灶型增高(f PET+)、骨髓摄取弥漫型增高(d PET+)及骨髓摄取正常型(n PET)。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f PET+17例,d PET+28例,n PET 111例。临床诊断骨髓浸润阳性21例,阴性135例。复发进展62例,死亡1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B症状、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f PET+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均P<0.05);Ann Arbor分期Ⅲ/Ⅳ期、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f PET+与患者总生存期(OS)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II/IV期、乳酸脱氢酶和f PET+(均P<0.05)是PFS独立预测因子。在OS的多变量分析中没有独立预测因子。结论:DLBCL患者治疗前^(18)F-FDG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后有预测价值,f PET+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穿刺活检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预后
原文传递
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13
作者 张凯敏 黄玉洁 +4 位作者 段莹 郭宝平 柯晴 廖成成 岑洪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Linperlisib,YY-20394)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抗肿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Y-20394对SU-DHL-4细胞(GCB亚型)和U2932细胞(ABC亚型)增殖能力... 目的探讨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Linperlisib,YY-20394)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抗肿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Y-20394对SU-DHL-4细胞(GCB亚型)和U2932细胞(ABC亚型)增殖能力的影响,并计算出24 h时药物的IC_(25)、IC_(50)、IC_(7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C_(25)、IC_(50)和IC_(75)浓度YY-20394对SU-DHL-4细胞和U293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RNA-Seq)检测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并且对各组细胞基因表达数据进行GSEA富集分析。结果在YY-20394作用下,SU-DHL-4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但U2932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KEGG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YY-20394对SU-DHL-4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MAPK、JAK-STAT等信号通路的活性下调,且可能通过影响醇类物质合成等细胞生物学功能发挥作用;而U2932细胞中未富集到具有显著差异的信号通路。GSEA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在SU-DHL-4细胞中的活化水平显著低于U2932细胞。结论PI3K抑制剂YY-20394通过影响PI3K-AKT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对GCB亚型的SU-DHL-4细胞产生抗肿瘤效应,而对ABC亚型的U2932细胞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PI3K抑制剂 YY-20394 PI3K-AKT信号通路 RNA测序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14
作者 蔡妮娜 刘婉艺 +5 位作者 刘志强 龚佳惠 林艺玲 王泽川 黄月琴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处理Jeko-1细胞株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苯丁酸氮芥 伊布替尼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锌指蛋白38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刘思哲 安万花 +4 位作者 郭淑利 王慧睿 肖蓬莉 王万里 王双琳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382(ZNF38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7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活检病理标本及临床资...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382(ZNF38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7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活检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另取洛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保存的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n vision二步法检测DLBCL组织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ZNF382表达,比较DLBCL组织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ZNF382表达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ZNF382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Hans分型、B症状、骨髓浸润、巨大包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乳酸脱氢酶(LDH)、Ki67、化学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DLBCL组织中ZNF38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Z=-5.056,P<0.01)。ZNF382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的IPI评分、Ann Arbor分期、Hans分型、B症状、骨髓浸润、巨大包块相关(P<0.05);ZNF382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ECOG评分、β2-MG、血清LDH、Ki67、化学治疗方案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无关(P>0.05)。57例DLBCL患者中治疗有效者36例(63.20%),无效者21例(36.80%);治疗有效患者肿瘤组织中ZNF38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无效患者(Z=-2.895,P<0.05)。ZNF382高表达组DLBCL患者2 a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ZNF382低表达组(χ^(2)=17.955,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淋巴结内原发、有B症状、有骨髓浸润、有巨大包块、IPI评分≥3分、β2-MG升高、Ki67>70%、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淋巴癌、Ann Arbor分期Ⅲ~Ⅳ期、ZNF382低表达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内原发、Ann Arbor分期Ⅲ~Ⅳ期、ZNF382低表达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ZNF382蛋白在DLBCL组织中呈低表达,与DLBC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DLBCL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锌指蛋白382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
16
作者 翁翔 赵明哲 胡慧仙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以指导临床进行风险分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DLBCL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1抽样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140例和验证集70例。所有患者... 目的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以指导临床进行风险分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DLBCL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1抽样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140例和验证集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至少4个疗程(21 d为1个疗程),常规随访至2023年6月。根据生存预后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病理特征[包括Hans分型、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Ki-67阳性表达率、MYC和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阳性表达以及骨髓侵犯]、治疗(化疗疗程和并发症)和随访时间。结果建模集中良好组105例和不良组35例,预后不良发生率25.0%;验证集良好组55例和不良组15例,不良发生率21.4%。建模集中不良组年龄大于良好组,LDH水平、NCCN-IPI、Ann Arbor分期Ⅲ~Ⅳ比例、Ki-67阳性表达率、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表达率和骨髓侵犯比例均高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CCN-IPI(HR=2.526,95%CI:2.001~3.125,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HR=5.021,95%CI:4.125~5.998,P<0.001)、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HR=3.859,95%CI:3.256~4.754,P<0.001)均是DLBCL患者R-CHOP化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Y=0.056+1.032×(NCCN-IPI)+1.986×(Ann Arbor分期)+1.434×(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建模集与验证集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23和0.866(均P<0.01)。结论DLBCL患者化疗前NCCN-IPI、Ann Arbor分期升高以及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表达与R-CHOP化疗预后不良密切相关,通过建立量化预测模型能够辅助临床早期、准确识别预后不良的高危群体,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C B细胞淋巴瘤-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模型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血清中乙酰肉碱的代谢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17
作者 姚庆春 吴龙俊宇 +2 位作者 叶春华 黎远冬 张春燕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讨肉碱(L‐carnitine)和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ACar 2∶0)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ESCC患者以及同期... 目的探讨肉碱(L‐carnitine)和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ACar 2∶0)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ESCC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MS)技术靶向分析血清中肉碱和乙酰肉碱的代谢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ESCC患者血清中的肉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两种乙酰肉碱同分异构体(ACar 2∶0同分异构体1和ACar 2∶0同分异构体2)的水平升高(均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ar 2∶0同分异构体1含量高于0.0163μmol/L(OR=19.456,95%CI:1.971~192.104,P=0.011)和ACar 2∶0同分异构体2含量高于0.0148μmol/L(OR=7.720,95%CI:1.047~56.915,P=0.045)是ESCC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肉碱(OR=1.310,95%CI:0.051~33.951,P=0.871)则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系。ACar 2∶0同分异构体1诊断E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7、0.900、0.862,ACar 2∶0同分异构体2诊断ESCC的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1、0.867、0.821,两者联合诊断ESCC的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2、0.867、0.889。结论ESCC血清中乙酰肉碱水平升高,且其在诊断ESCC中具有良好的效能,可能是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乙酰肉碱 靶向代谢组学 诊断
下载PDF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
18
作者 丁佳音 夏亚勤 +4 位作者 毛菁华 丁师琦 南飞飞 孙振昌 付晓瑞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等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 目的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等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25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3、5、10 a的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3.70%、36.60%和20.60%,3、5和、10 a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56.60%、49.20%和30.00%。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回示,Ann Arbor分期(HR=3.600,95%CI=1.277~10.145,P=0.015)是PF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分期(HR=4.812,95%CI=1.389~16.679,P=0.013)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HR=0.308,95%CI=0.109~0.870,P=0.026)是O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GDPT方案组患者的总反应率、PFS率和OS率明显高于CHOP方案组(P=0.033、0.011、0.042)。结论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是影响PFS和OS的预后因素,GDPT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新方案,有望成为PTCL的一线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预后因素 IPI评分
下载PDF
原发性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晓君 林素霞 刘彦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7-961,共5页
原发性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I-DLBCL)临床罕见,但近年来随着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成熟,其发病率、诊断率亦随之升高。由于PI-DLBCL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而在临床实践中,对于PI-DLBCL的最佳治疗手段目前尚无共... 原发性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I-DLBCL)临床罕见,但近年来随着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成熟,其发病率、诊断率亦随之升高。由于PI-DLBCL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而在临床实践中,对于PI-DLBCL的最佳治疗手段目前尚无共识。为此,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旨在对PI-DLBCL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系统性论述和分析,以期提高血液学与肿瘤学界对罕见PI-DLBCL的认识,并为PI-DLBCL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肠道肿瘤 消化系统 鉴别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HDAC水平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李英新 李一丹 +4 位作者 王佩 焦会杰 李英 张静 原现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3-741,共9页
目的:基于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PTCL患者112例,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 目的:基于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PTCL患者112例,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比较复发高风险组与复发低风险组间预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差异。结果:复发组患者87例(77.68%),未复发组患者25例(22.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为III-IV期、IPI评分>2分、骨髓受累、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升高、近期疗效未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HDAC高表达为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AC高水平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HDAC低水平患者(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预后复发风险呈明显聚集性,可将患者分为预后复发高风险组(HDAC>5分)和低风险组(HDAC≤5分)。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复发低风险组相比,预后复发高风险组中“危险因素分布较多型”占比较高(P<0.05)。结论:不同HDAC水平的PTCL患者的预后复发情况以及预后复发高风险与低风险人群中危险因素分布特征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外周T细胞淋巴瘤 复发 危险因素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