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
1
作者 程平 关军 +4 位作者 周英 王秋香 王兰兰 张婷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H重排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CHIP相关基因与MPN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析
2
作者 韩雪 白贝贝 +2 位作者 冯翠翠 赵森 陈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3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二代测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IP相关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对MPN患者CCE的影响。结果:55例(75.3%)MPN患者检出CHIP相关基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CHIP相关基因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P相关基因突变以单基因形式为主,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JAK2V617F(63.0%,46/73)、ASXL1(16.4%,12/73)、TET2(11.0%,8/73)、DNMT3A(9.6%,7/73)、SRSF2(6.9%,5/73)、SF3B1(4.1%,3/73)、TP53(1.4%,1/73)和PPMID(1.4%,1/73)。年龄>60岁患者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者[91.7%(33/36)vs 59.5%(22/37)]。27例(37.0%)MPN患者伴CCE(MPN/CCE),2次CCE者5例,均为动脉事件。CCE组患者年龄(62.8±12.8 vs 53.9±15.8岁,P=0.015)、IL-1β水平(17.7±26.0vs 4.3±8.6,P=0.012)、IL-8水平(360.7±598.6 vs 108.3±317.0,P=0.045)、血栓形成史(29.6%vs 2.2%,P=0.020)和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88.9%vs 67.4%,P=0.040)高于无C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17,95%CI:0.843-0.999,P=0.047)、血栓形成史(OR=34.148,95%CI:2.392-487.535,P=0.009)、任何1个CHIP相关基因突变(OR=16.065,95%CI:1.217-212.024,P=0.035)和IL-1β水平升高(OR=0.929,95%CI:0.870-0.992,P=0.027)均是MPN/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单基因突变与MPN/CCE无关,但DNMT3A(OR=88.717,95%CI:2.690-292.482,P=0.012)、ASXL1(OR=7.941,95%CI:1.045-60.353,P=0.045)突变是PV/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N患者CHIP相关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高龄、血栓形成史、CHIP相关基因突变和IL-1β水平升高是MPN发生CCE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ASXL1单基因突变是PV患者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基因突变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升高是MPN新的CCE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CHIP相关基因 心脑血管事件 炎症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3
作者 郭睿 沈旭星 +4 位作者 夏园 金媛媛 李建勇 陈丽娟 仇海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73,共6页
目的:分析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4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遗传学特征,尤其是1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中的1p32缺失,分析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目的:分析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4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遗传学特征,尤其是1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中的1p32缺失,分析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结果:341例初诊MM患者中,1p32缺失阳性患者占7.0%(24/341),伴有1p32缺失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显著短于不伴有1p32缺失患者(P<0.001),总生存(OS)同样更短(P<0.001)。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伴有1q21扩增和1p32缺失,即“1号染色体双打击”MM患者的PFS及OS相较于仅有1q21扩增或仅有1p32缺失MM患者更差(PFS:P<0.001;OS:P<0.001)。结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1p32缺失应广泛应用于初诊MM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1p32缺失 预后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4
作者 王丽霞 季艳萍 +2 位作者 雷芳 余先球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3例发生带状疱疹(12.8%),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9.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患者在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23.5%(4/17)。23例患者中21例接受含有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2例接受不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21/137,15.3%)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的发生率(2/43,4.7%),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7)。在未采取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1.7%(15/69),而在接受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7.2%(8/111),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65.2%的带状疱疹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预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治疗、AHSCT、肾功能不全均为多发性骨髓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预防与降低带状疱疹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带状疱疹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S无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带状疱疹 抗病毒预防
原文传递
NVP-BEZ235逆转伯基特淋巴瘤RAJI细胞阿霉素耐药的研究
5
作者 李纯团 朱雄鹏 +7 位作者 王少雄 彭群艺 郑艳 刘生全 卢旭东 王永彬 翁丹 王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6-482,共7页
目的:研究NVP-BEZ23对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的逆转耐药作用。方法:利用浓度梯度法诱导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Pgp、p-AKT、p-mTOR蛋白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SPSS软件测定IC50。结果:成功诱导出耐阿霉素... 目的:研究NVP-BEZ23对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的逆转耐药作用。方法:利用浓度梯度法诱导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Pgp、p-AKT、p-mTOR蛋白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SPSS软件测定IC50。结果:成功诱导出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中Pgp、p-AKT、p-mTOR蛋白水平高于亲本细胞RAJI。NVP-BEZ235可引起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中p-AKT、p-mTOR蛋白水平下降。NVP-BEZ235能够抑制耐阿霉素细胞株RAJI/DOX增殖,与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I3K/AKT/mTOR通道在耐阿霉素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进一步活化;NVP-BEZ235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道活化,能够与阿霉素协同抑制伯基特淋巴瘤耐药细胞,逆转伯基特淋巴瘤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P-BEZ235 伯基特淋巴瘤 阿霉素耐药 逆转
原文传递
沙利度胺对裸鼠移植骨髓瘤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
6
作者 滕威 沈皓 +1 位作者 焦敏 于鲁海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裸鼠移植骨髓瘤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逆转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Balb/c裸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实验组取对数生长期的裸鼠浆细胞瘤细胞MPC-11接种到裸鼠的右腋窝,建立裸鼠皮下骨髓瘤模...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裸鼠移植骨髓瘤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逆转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Balb/c裸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实验组取对数生长期的裸鼠浆细胞瘤细胞MPC-11接种到裸鼠的右腋窝,建立裸鼠皮下骨髓瘤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成瘤后第1天、第8天皮下注射达雷妥尤单抗144 mg/kg,在第1次皮下注射达雷妥尤单抗注射后48 h给予沙利度胺15 mg/kg每天1次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每日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组检测在注射达雷妥尤单抗不同时间点的NK细胞耗竭情况;实验组在裸鼠首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NK细胞耗竭点、给予沙利度胺第3天及第二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检测NK细胞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统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K细胞数量及CD38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IL-15、IFN-γ、TNF-α。结果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实验组NK细胞数量先呈上升趋势,在24 h达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模型组NK细胞数低于空白组,实验组NK细胞数高于模型组(P均<0.01)。模型组CD38表达高于空白组,实验组CD38表达低于模型组(P均<0.01)。首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NK细胞耗竭点、给予沙利度胺第3天及第二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实验组裸鼠NK细胞数量分别为3.25±0.23、12.65±1.27、26.48±0.66、37.67±1.45,呈上升趋势。模型组血清IL-15、IFN-γ、TNF-α水平高于空白组,实验组血清IL-15、IFN-γ水平高于空白组(P均<0.05)。实验组血清IFN-γ、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P均<0.01)。结论NK细胞耗竭是骨髓瘤细胞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沙利度胺可能通过缓解NK细胞耗竭、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从而逆转小鼠移植骨髓瘤对达雷妥尤单抗的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达雷妥尤单抗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耐药 NK细胞
下载PDF
miRNA-21、白细胞介素-17、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杨晓煜 朱登勤 +4 位作者 庞素蕾 王盼盼 马若巾 马云云 宋春鸽 《癌症进展》 2024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NA-21)、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64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NA-21)、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64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两组受试者miRNA-21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IL-17、HIF-1α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预后情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iRNA-21、IL-17、HIF-1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iRNA-21与IL-17、HIF-1α水平的相关性。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NA-21、IL-17、HIF-1α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miRNA-21、IL-17、HIF-1α表达情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miRNA-21、IL-17、HI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iRNA-21、IL-17、HI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iRNA-21与IL-17、HIF-1α水平均呈正相关(r=0.447、0.462,P﹤0.05)。miRNA-21、IL-17、HIF-1α均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miRNA-21、IL-17、HIF-1α联合检测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miRNA-21、IL-17、HIF-1α联合检测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AUC、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miRNA-21、IL-17、HIF-1α高表达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低于miRNA-21、IL-17、HIF-1α低表达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miRNA-21、IL-17、HIF-1α均高表达,且miRNA-21与IL-17、HIF-1α水平均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较好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及预测预后,有助于临床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IRNA-21 白细胞介素-17 缺氧诱导因子-1Α 相关性 预后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miR-29c、miR-195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石瑞平 陈兴华 李真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3期425-429,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组织中miR-29c、miR-195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75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就诊的75例骨髓象检查为正常的非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组织中miR-29c、miR-195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75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就诊的75例骨髓象检查为正常的非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骨髓组织中miR-29c、miR-195表达水平,根据检测平均值将miR-29c、miR-195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分析miR-29c、miR-195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骨髓组织miR-29c、miR-195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iR-29c低水平组中ISS分期Ⅲ期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的患者占比高于高水平组(P<0.05);miR-195低水平组中ISS分期Ⅲ期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的患者占比高于高水平组(P<0.05);miR-29c低水平组的生存期低于高水平组(P<0.05),miR-195低水平组的生存期低于高水平组(P<0.05)。miR-29c、miR-195表达水平与ISS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白蛋白、生存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miR-29c、miR-195均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miR-29c、miR-195患者的生存期较短。miR-29c、miR-195表达水平与ISS分期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生存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iR-29c miR-195 生存期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清IL-2R、IL-8、VEGF表达情况及检测意义
9
作者 马若巾 张利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295-296,共2页
目的 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清白介素-2R (IL-2R)、白介素-8 (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及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60例(患者组),另选取健康人60例(对照组),测量其血清IL-2R... 目的 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清白介素-2R (IL-2R)、白介素-8 (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及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60例(患者组),另选取健康人60例(对照组),测量其血清IL-2R、 IL-8、 VEGF水平,对比患者组治疗前后及不同类型患者间血清IL-2R、 IL-8、 VEGF水平。结果 患者组血清IL-2R、 IL-8、 VEGF高于对照组(P <0.0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血清IL-2R、 IL-8水平依次递增(P <0.05)。结论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清IL-2R、 IL-8、 VEGF水平普遍高表达,治疗后明显下降,不同类型患者的血清IL-2R、 IL-8水平有显著差异,可用于诊断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白介素-2R 白介素-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逸伦 李杨 王晓桃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8-984,994,共8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但目前关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和M2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发生进展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M2巨噬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促...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但目前关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和M2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发生进展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M2巨噬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8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血液内科骨髓移植健康供者)30名为对照组。取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2巨噬细胞比例。采用细胞传代培养RPMI8226细胞,通过佛波酯分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THP-1为巨噬细胞。根据实验需要将瘤细胞培养并采用siRNA转染沉默磷酸酶基因(PTEN)分成3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收集以上3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加入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后分为4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培养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的AKT、p-AKT、PI3K-p85、p-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培养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上清液共培养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抗体CD163、CD206、F4/80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上清液共培养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M2巨噬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0.855,P<0.001)。siRNA-PTEN实验组中p-AKT/AKT、p-PI3K-p85/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siRNA对照组(P<0.05)。siRNA-PTEN实验组中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siRNA对照组(P<0.05)。siRNA-PTEN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163+F4/80、CD206+F4/80表达水平高于瘤细胞上清液组和siRNA上清液组(P<0.05)。siRNA-PTEN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标志物ARG-1、IL-10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瘤细胞上清液组和siRNA上清液组(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M2巨噬细胞表达上调,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调控骨髓瘤细胞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巨噬细胞 信号传导 肿瘤微环境 生物标记 肿瘤 细胞极化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11
作者 王丽军 韩孟汝 +5 位作者 董春霞 田卫伟 卢馨怡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联合DHAX方案与CHOP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回顾性研究
12
作者 韦卫萍 余先球 +2 位作者 王丽霞 张硕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R±DHAX方案与R-CHOP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1年8月—2021年8月收治并至少完成3疗程的36例老年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妥昔... 目的:探讨R±DHAX方案与R-CHOP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1年8月—2021年8月收治并至少完成3疗程的36例老年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妥昔单抗±DHAX(R±DHAX)方案组(18例)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组(18例),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结果:与R-CHOP组比较,R±DHAX组患者更高龄、体能状态更差及IPI评分更高,在年龄、ECOG评分、IPI评分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8,P=0.035),而在性别、有无B症状、LDH是否升高、有无结外累及、细胞来源、有无骨髓浸润、是否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8,P=1,P=0.315,P=0.305,P=0.413,P=0.177,P=0.711,P=0.229)。3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 14例(38.9%)、PR 17例(47.2%)、PD 5例(13.9%),ORR为86.1%(31/36)。R±DHAX组和R-CHOP组CR[27.8%(5/18)对50.0%(9/18)]、PR[44.4%(8/18)对50.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RR[72.2%(13/18)对100.0%(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R±DHAX组和R-CHOP组1年OS率分别为(38.9±11.5)%和(94.4±7.4)%,2年OS率分别为(16.7±8.8)%和(72.2±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R±DHAX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8.9-13.1),R-CHOP组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对于老年DLBCL患者,在OS方面R±DHAX方案可能不优于R-CHOP方案,且ECOG评分、IPI评分、年龄可能影响老年DLBCL患者生存。但R±DHAX方案安全、可耐受且具有一定疗效,可作为临床上老年DLBCL治疗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老年 临床特征 疗效 预后
原文传递
初诊超高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基础方案治疗的生存预后分析
13
作者 赵凤仪 李新 +5 位作者 詹晓凯 张佳佳 申曼 汤然 范斯斌 黄仲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977,共7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超高龄老年MM患者是一类特殊群体,其治疗决策和一般评价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在衰弱评估方面也有一定争议。目的分析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初诊超高龄MM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超高龄老年MM患者是一类特殊群体,其治疗决策和一般评价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在衰弱评估方面也有一定争议。目的分析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初诊超高龄MM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价超高龄MM患者一般状况的最佳评估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收治的29例初诊超高龄MM患者病例资料,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案系统进行生存随访,随访截至2023-04-01,本研究结局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药治疗组(n=18)和三药治疗组(n=1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遗传学特征。采用老年评分系统(GA)评分、英国骨髓瘤研究联盟风险状况(MRP)评分和梅奥(Mayo)评分评估患者的衰弱状态,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M患者OS和PFS的生存曲线,不同影响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MM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中位PFS为8.70(1.90~43.87)个月,中位OS为17.23(2.00~72.83)个月。至末次随访,共21例(72.41%)患者出现疾病进展(PD)或复发,12例(41.38%)患者死亡;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82.76%(24/29),部分缓解(PR)率为51.72%(15/2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24.14%(7/29),完全缓解(CR)率为6.90%(2/29)。两组初诊超高龄MM患者CR率、VGPR率、PR率、O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P衰弱(HR=0.213,95%CI=0.049~0.924,P=0.039)、血清校正钙升高(HR=0.153,95%CI=0.041~0.570,P=0.005)和维持治疗(HR=4.301,95%CI=1.219~15.169,P=0.023)是初诊超高龄MM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维持治疗(HR=4.372,95%CI=1.049~18.221,P=0.043)是初诊超高龄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含硼替佐米两药或三药治疗方案对初诊超高龄MM疗效和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血清校正钙升高和维持治疗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MRP评分可用于评估初诊超高龄MM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预后 衰弱 老年人 80以上 总生存期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不同营养评分系统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李青芬 张启科 +4 位作者 魏小芳 冯友繁 伏媛 赵阳阳 黄秀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9-504,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营养指数(PNI)、控制营养状况(CONUT)及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初诊74例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 目的:分析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营养指数(PNI)、控制营养状况(CONUT)及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初诊74例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上述3个指标与患者性别、血清钙、β_(2)-微球蛋白、血肌酐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各指标不同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775、3.5及0.175。根据PNI、CONUT评分及FAR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统计分析显示患者白蛋白水平在不同组间均存在差异(均P<0.05)。此外,高PNI组与低PNI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高FAR组与低FAR组患者性别分布存在差异(P<0.05)。PNI升高、CONUT及FAR降低的患者生存率更高(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β_(2)-微球蛋白、血肌酐、PNI、CONUT评分及FAR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NI、CONUT评分及FAR与老年MM患者部分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并对患者预后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老年人 营养评分系统 预后
原文传递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5
作者 于海搏 张天宇 +7 位作者 李新 张佳佳 申曼 詹晓凯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黄仲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5-994,共10页
背景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最常见的靶点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单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缺点是会导致疾病抵抗和复发,可能与抗原逃逸有关。为此,改进开发了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复... 背景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最常见的靶点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单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缺点是会导致疾病抵抗和复发,可能与抗原逃逸有关。为此,改进开发了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此方面尚缺乏系统的临床分析。目的对RRMM患者应用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7个数据库中有关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单组率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2-06。由2名研究人员使用自制的数据表单来提取收集数据,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00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MM患者。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根据不同靶点可分为4类:BCMA+CD19、BCMA+CD38,BCMA+跨膜剂与钙调节亲环素配体的相互作用者(TACI)、BCMA+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CS1),其中BCMA+CD19靶点的研究较多。根据输注形式不同CAR-T细胞疗法可分为4类:双特异性CAR-T细胞、联合或序贯输注两种不同CAR-T细胞、双顺反子结构、共转导。Meta分析显示,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总缓解率(ORR)为90.0%(95%CI=0.849~0.943),完全缓解率(CRR)为54.6%(95%CI=0.416~0.673),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75.6%(95%CI=0.489~0.952),髓外病变(EMD)总缓解率为55.1%(95%CI=0.234~0.851),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29.7%(95%CI=0.141~0.454),最后一次随访时的生存率为75.6%(95%CI=0.554~0.915),3~4级细胞释放因子综合征(CRS)发生率为16.4%(95%CI=0.094~0.245),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为4.0%(95%CI=0~0.120)。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显示,ORR(P=0.03)及EMD总缓解率(P=0.02)提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CRR(P=0.53)、MRD阴性率(P=0.79)、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P=0.71)、生存率(P=0.98)、3~4级CRS发生率(P=0.90)、ICANS发生率(P=0.30)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治疗RRMM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更长随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 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 META分析
下载PDF
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裴晓杭 张丽娜 +5 位作者 周盼 王同保 连成 张萍 雷平冲 朱尊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4-79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MM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sFLC-κ、...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MM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等差异性,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国际分期系统(ISS)、不同化疗疗效及不同预后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等差异性。结果:观察组sFLC-κ水平[(98.39±21.19)对(12.01±4.45)mg/L]、sFLC-λ水平[(210.20±45.54)对(14.10±5.11)mg/L]、低钙血症比例(65%对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FLC-κ/λ比值[(0.44±0.10)对(0.87±0.12)]、血清钙离子[(1.98±0.46)对(2.42±0.4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SS分期Ⅲ期患者sFLC-κ、sFLC-λ浓度、低钙血症比例和低钙血症病程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而sFLC-κ/λ、血清钙离子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观察组有低钙血症患者sFLC-κ水平[(107.76±21.22)对(94.67±20.11)mg/L]、sFLC-λ水平[(245.54±41.12)对(205.54±50.22)mg/L]明显高于无低钙血症患者(P<0.05),而sFLC-κ/λ比值明显低于无低钙血症患者[(0.42±0.04)对(0.47±0.06);P<0.05]。化疗无效患者sFLC-κ水平[(107.29±20.14)对(91.11±18.92)mg/L]、sFLC-λ水平[(247.98±42.26)对(179.29±39.32)mg/L]明显高于化疗有效患者(P<0.05),而sFLC-κ/λ比值明显低于化疗有效患者[(0.43±0.10)对(0.50±0.09);P<0.05]。sFLC-κ、sFLC-λ、sFLC-κ/λ预测化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93和0.699,P<0.05。存活和死亡患者的sFLC-κ、sFLC-λ、sFLC-κ/λ、血清钙离子、低钙血症比例和低钙血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FLC、血清钙离子与MM患者ISS分期有关,sFLC水平在预测MM患者化疗疗效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sFLC与血清钙离子在判断MM患者预后方面暂未发现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轻链 血清钙离子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疗效 预后判断
原文传递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7
作者 张丽田 李翠翠 +5 位作者 金祺祺 蒋皓云 岳宁宁 曾鹏云 岳玲玲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2,共10页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新诊断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新诊断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PCNSL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男性26例(56.5%),女性20例(43.5%),中位年龄为54(17-71)岁。Hans分型中,GCB亚型14例(30.4%),non-GCB亚型32例(69.6%),Ki-67≥80%者32例(69.6%)。36例完成至少2疗程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患者,2疗程后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率为47.2%、总缓解率(ORR)为63.9%,其中达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PR)6例,1年PFS率与1年OS率分别为73.6%和84.9%,2年PFS率及2年OS率分别为52.2%和68.9%。17例以RMT方案治疗的患者ORR为76.5%(13/17),CR率为52.9%(9/17)。对以RMT(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替莫唑胺)方案、RM-BTKi(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BTK抑制剂)方案与RM-TT(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塞替派)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3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深部浸润与PCNSL患者不良PFS相关(P=0.032),治疗方案与不良OS相关(P=0.025)。结论:PCNSL患者脑深部浸润是PFS的不良预后因素,治疗方案对OS有影响。新药BTKi的加入能够延长复发/难治PCNSL患者的总生存期,在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其良好的耐受性及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TK抑制剂 塞替派 预后
原文传递
高原地区多发性骨髓瘤伴高淀粉酶患者1例分析
18
作者 李胜学 王晓莉 +1 位作者 丛萌倩 殷玉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骨痛、贫血等症状。目前,关于恶性肿瘤合并高淀粉酶血症文献报道渐多,但多见于胃癌等肿瘤,MM伴高淀粉酶血症临床较少见,高原地区尚未发现。MM伴高淀粉酶血症患者因临床表现复杂,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骨痛、贫血等症状。目前,关于恶性肿瘤合并高淀粉酶血症文献报道渐多,但多见于胃癌等肿瘤,MM伴高淀粉酶血症临床较少见,高原地区尚未发现。MM伴高淀粉酶血症患者因临床表现复杂,治疗尚无标准方案,未发现达雷妥尤单抗药物联合使用的文献报道。根据首例高原地区MM伴高淀粉酶血症的回顾分析结果,建议高原地区临床医生将淀粉酶水平作为MM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以降低MM的误诊率,并提供一种MM伴高淀粉酶血症疾病中新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高淀粉酶血症 高原 达雷妥尤单抗
下载PDF
含达雷妥尤单抗的方案治疗mSMART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戚振伦 罗雅琴 +1 位作者 丁淑敏 刘朝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4-779,共6页
目的:探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mSMART 3.0评分高危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6例mSMART 3.0评分高危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 目的:探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mSMART 3.0评分高危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6例mSMART 3.0评分高危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方案用药包括地塞米松、伊莎佐米、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治疗,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5(47-70)岁,其中IgG型10例,IgA型2例,轻链型4例。16例患者均可判断疗效,总体反应率为93.75%(15/16例),其中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4例,完全缓解(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部分缓解(PR)5例,微小缓解(MR)3例。中位随访期11(2-30)个月,16例患者在中位随访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未达到。应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及感染。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mSMART 3.0评分高危的复发难治性MM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雷妥尤单抗 多发性骨髓瘤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进展
20
作者 陈紫薇 王诗轩 李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8-312,共5页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脾肿大是其突出的临床特征,通常被认为与脾脏的髓外造血有关。CXCL12/CXCR4轴的异常可以导致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从骨髓迁移到脾脏从而引起脾内髓外造血。此外,低GATA1表达和细胞因子异常分泌...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脾肿大是其突出的临床特征,通常被认为与脾脏的髓外造血有关。CXCL12/CXCR4轴的异常可以导致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从骨髓迁移到脾脏从而引起脾内髓外造血。此外,低GATA1表达和细胞因子异常分泌被发现与脾肿大显著相关。随着JAK1/2抑制剂在临床中的使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脾大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将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的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脾肿大 髓外造血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