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地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1
作者 罗含欢 刘斌云 +7 位作者 霍真 边巴扎西 王倩 多布啦 尼玛卓玛 达珍 王寒 郭平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目的研究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SWI/SNF相关、基质相关、肌动蛋白依赖性染色质调节因子A亚科成员4(SMARCA4)/Brahma相关基因1、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P5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表... 目的研究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SWI/SNF相关、基质相关、肌动蛋白依赖性染色质调节因子A亚科成员4(SMARCA4)/Brahma相关基因1、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P5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BRAF、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改变情况,为西藏地区结直肠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病例64例,全部病例均进行SMARCA4、BRAF、P53、PD-1、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NTRK1、NTRK2、NTRK3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PCR检测。结果64例结直肠癌病例男女比例1.21∶1,平均年龄(56.59±13.27)岁;46例(71.88%)位于结肠,18例(28.12%)位于直肠;60例(93.75%)为腺癌,4例(6.25%)为其他类型;11例(17.19%)为T1或T2期,53例(82.81%)为T3或T4期;24例(37.50%)出现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方面,64例中1例(1.56%)SMARCA4部分肿瘤细胞表达减弱或缺失,4例(6.25%)BRAF肿瘤细胞阳性表达,35例(54.69%)P53为突变型表达;45例(70.31%)PD-1肿瘤相关免疫细胞阳性比例分数<10%,19例(29.69%)≥10%;52例(81.25%)PD-L1联合阳性分数<10,12例(18.75%)≥10。64例NTRK1、NTRK2、NTRK3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4例(6.25%)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1例SMARCA4表达缺失病例未检测到SMARCA4基因改变。PD-L1的表达与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和PD-1的高表达呈显著正相关(χ^(2)=10.223,P=0.001;χ^(2)=11.979,P=0.001)。结论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较少出现SMARCA4表达减弱或缺失及NTRK融合基因改变,少数病例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Pan-TRK和BRAF免疫组织化学可作为NTRK融合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的初筛方法。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病例中更容易出现PD-L1蛋白高表达,这部分患者有望获益于免疫治疗。P53突变与PD-L1表达无相关性,PD-1的高表达和PD-L1的高表达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结直肠癌 SWI/SNF相关、基质相关、肌动蛋白依赖性染色质调节因子A亚科成员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 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
下载PDF
不同营养状态对结直肠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OIPN)的影响
2
作者 卞芸 丁永娟 +3 位作者 谢芬 吕娟 陈杨 徐振宇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 探讨营养状态对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毒性(OIP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9例结直肠癌患者,收集患者资料,运用SPSS 26.0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9例结直肠癌患... 目的 探讨营养状态对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毒性(OIP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9例结直肠癌患者,收集患者资料,运用SPSS 26.0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44例发生了OIPN,作为OIPN组;75例没有发生OIPN,作为非OIPN组。Spearman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与并发症是OI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为临床评估和预测OIPN发生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结论 白蛋白水平低下与发生并发症是OIPN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该预测模型对预测结直肠癌患者OIPN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毒性 营养风险筛查2002 营养状态
原文传递
小剂量分次放疗增敏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熊春 黄丹 马智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究小剂量分次放疗增敏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72例一线化疗失败的mCRC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贝伐珠单抗^(+)化疗二线治疗。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小剂量分次放疗增敏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72例一线化疗失败的mCRC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贝伐珠单抗^(+)化疗二线治疗。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白细胞、血小板)、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免疫功能(CD3^(+)、CD4^(+)、CD8^(+))和生存情况[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0.00%vs.43.24%,P<0.05);治疗后,两组CEA、CA199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水平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年OS、PFS分别为62.16%、40.54%,均高于对照组的37.14%、17.14%(P<0.05)。结论:小剂量分次放疗增敏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二线治疗mCRC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其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直肠癌 小剂量分次放疗 增敏化疗 贝伐珠单抗 化疗
下载PDF
青蒿素抑制葡萄糖刺激下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潘勇娜 常月锋 +4 位作者 郭璟静 孙依礼 魏岚 杨春雁 康金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对葡萄糖刺激下结直肠癌(CR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5、10、20、40、60μmol/L ART为浓度梯度处理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 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对葡萄糖刺激下结直肠癌(CR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5、10、20、40、60μmol/L ART为浓度梯度处理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MT)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0μmol/L ART相比,5、10、20、40、60μmol/L ART处理下SW480细胞活力降低(P<0.05),IC_(50)为36.91μmol/L。故以10、20、40μmol/L ART处理的细胞为ART低、中、高剂量组,以0μmol/L ART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以ART 40μmol/L+Coumermycin A110μmol/L处理的细胞为Coumermycin A1组。与对照组相比,ART低剂量组、ART中剂量组、ART高剂量组细胞划痕愈合率、侵袭能力及Bcl-2、N-cadherin、Vimentin、p-JAK2、p-STAT3表达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及Bax、Caspase-3、E-cadherin表达上升(P<0.05);与ART高剂量组相比,Coumermycin A1组细胞划痕愈合率、侵袭能力及Bcl-2、N-cadherin、Vimentin、p-JAK2、p-STAT3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细胞凋亡率及Bax、Caspase-3、E-cadherin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ART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葡萄糖刺激下CRC细胞活力、迁移、侵袭和EMT,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结直肠癌 恶性生物学行为 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下载PDF
无褶皱吻合技术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王娟 武广海 +2 位作者 张帅 李超 徐靖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吻合新技术无褶皱吻合术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4例左半结肠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急诊就诊,确诊结直肠梗阻且腹部CT测量扩张肠管直径>30 mm... 目的:探讨结直肠吻合新技术无褶皱吻合术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4例左半结肠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急诊就诊,确诊结直肠梗阻且腹部CT测量扩张肠管直径>30 mm。急症行内镜下经肛肠道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术中取活检,病理结果证实恶性肿瘤。限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术中应用无褶皱吻合技术进行一期吻合。术后随访7~24个月,评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54例均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术中测量近端肠管直径29.50~45.80 mm,平均(36.29±4.51)mm;远端肠管直径19.50~32.60 mm,平均(24.93±4.19)mm。近远端肠管管径不一致,行无褶皱吻合术,吻合放置抵钉座时间3~5 min,平均(3.80±0.79)min。术后无吻合口出血、狭窄、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生局部复发等远期并发症。结论:无褶皱吻合技术应用于结直肠恶性梗阻支架置入术后吻合确切,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肠梗阻 腹腔镜检查 无褶皱吻合 自膨式金属支架
下载PDF
蜚蠊改善错配修复基因缺失肠癌细胞对氟尿嘧啶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彭雯 秦琴 +1 位作者 王巧 谭诗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蜚蠊改善氟尿嘧啶对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肠癌细胞敏感性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dMMR肠癌细胞,予以不同浓度氟尿嘧啶和蜚蠊作用后,利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的抑瘤性,根据抑制率计算出治疗指数(CI)值,明确联合增效作用,应用... 目的:探讨中药蜚蠊改善氟尿嘧啶对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肠癌细胞敏感性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dMMR肠癌细胞,予以不同浓度氟尿嘧啶和蜚蠊作用后,利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的抑瘤性,根据抑制率计算出治疗指数(CI)值,明确联合增效作用,应用二代基因测序及脂质代谢分析,挖掘出差异代谢基因,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与相关机制通路。结果:中药蜚蠊可以改善氟尿嘧啶在HCT116和DLD1肠癌细胞中的疗效,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代谢、自噬调控和凋亡通路发生主要改变,利用LC/MS进行脂质组学检测,共有153个脂质分子发生变化,包括脂肪类、鞘脂代谢物、磷脂代谢物和甘油酯。结论:蜚蠊与氟尿嘧啶联合用于dMMR肠癌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能通过调控代谢通路、自噬及凋亡通路机制改善药物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错配修复基因 氟尿嘧啶 蜚蠊 脂质代谢
下载PDF
ESD与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7
作者 杨柳 郑舒丹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我院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120例,根...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我院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55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行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手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7 d的氧化应激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统计患者术后发生穿孔、感染及出血的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切除的标本厚度及创面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disulfide,GSSG)、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均有所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再次评估,其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孔、术中出血、感染的发生率为12.31%,低于对照组(34.5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复发1例(1.54%),与对照组复发率(8例14.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MR相比,对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患者行ESD治疗,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但患者术后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相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癌前状态 内镜黏膜切除术
下载PDF
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8
作者 李书苹 赵可 +3 位作者 张苗 邱鸣寒 宋腾 王华庆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 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6例,均应用瑞戈非尼(80 mg、120 mg或160 mg,每日口服1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 目的 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6例,均应用瑞戈非尼(80 mg、120 mg或160 mg,每日口服1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为一周期)联合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200 mg、特瑞普利单抗240 mg、卡瑞利珠单抗240 mg或信迪利单抗200 mg,均在第1天静脉输注,21 d为一周期)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6例难治性pMMR/MSS的转移性结肠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7%(2/26)、均为部分缓解(PR),DCR为65.3%(17/26),PFS为3.5个月,OS为24.3个月。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和无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4.5、3.3个月,两者比较,χ2=0.447,P=0.504;中位OS分别为16.8、24.9个月,两者比较,χ2=0.115,P=0.735。瑞戈非尼80 mg、120 mg治疗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位PFS分别为3.3、4.5个月,两者比较,χ2=1.796,P=0.180;中位OS分别为24.9、24.3个月,两者比较,χ2=0.118,P=0.732。既往未用瑞戈非尼和既往应用瑞戈非尼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6、4.0个月,两者比较,χ2=5.411,P=0.02;中位OS分别为14.7、24.3个月,两者比较,χ2=0.05,P=0.824。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手足皮肤综合征(80.7%)、高血压(30.7%)、乏力(19.2%)、毛细血管增生症(23.1%),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4/26)。结论 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可使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安全性可。肝转移与否不影响联合治疗的效果,应用过瑞戈非尼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优于未应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瑞戈非尼 结直肠癌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的构建
9
作者 周瑾 王雁 +6 位作者 王卉 张宜南 智晓旭 张致远 徐德静 周欣 张柳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00-2606,2616,共8页
背景 老年群体结直肠癌患病率高、病情复杂,术后康复面临着诸多问题。构建科学、实用、全面的老年结直肠癌术后健康管理方案对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构建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 背景 老年群体结直肠癌患病率高、病情复杂,术后康复面临着诸多问题。构建科学、实用、全面的老年结直肠癌术后健康管理方案对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构建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和质性访谈构建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南京、上海三级甲等医院的16名专家开展2轮函询。专家积极程度采用问卷回收率和文字修改率评价,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评价,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评价。整合专家意见并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调整条目内容形成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终稿。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12%和100.00%,专家文字修改率均为56.25%,专家权威系数为0.91;第1轮专家函询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范围为3.81~5.00分,变异系数为0~0.24;第2轮专家函询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范围为4.13~5.00分,变异系数为0~0.20;2轮专家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11和0.222(P<0.001),且第2轮函询结果较第1轮有所提高。经2轮专家函询和研究小组讨论,最终形成包含9个一级条目(团队建立、心理支持、体力活动、造口护理、营养干预、中医康复技术、同伴教育、治疗与随访、自我管理)和39个二级条目的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健康管理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健康管理 老年人 全方位 德尔菲法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术前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
10
作者 梁淑娟 刘文超 +4 位作者 韩珊珊 周婳 尚坤 兰希发 吴松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口服咪达唑仑对术前合并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65~79岁,BMI 21~27 kg/m^(2),ASAⅡ或Ⅲ级,入院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 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口服咪达唑仑对术前合并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65~79岁,BMI 21~27 kg/m^(2),ASAⅡ或Ⅲ级,入院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S)评分≥3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40例。咪达唑仑组予咪达唑仑7.5 mg每晚一次,连续服药3~4 d,直到术前1 d;对照组予外观相似的安慰剂半片。记录术前1 d STAI-S评分与术后3 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记录入室时、麻醉诱导后30 min、1、2 h、拔管后30 min HR和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及间羟胺使用情况,记录拔管后30 min、术后24、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曲马多使用情况以及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咪达唑仑组术前1 d STAI-S评分、术后谵妄发生率、术中间羟胺使用率、拔管后30 min、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曲马多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可有效降低合并术前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老年 术前焦虑 结直肠癌根治术 咪达唑仑
下载PDF
血清1-磷酸鞘氨醇联合透明质酸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11
作者 陈丹丹 胡嘉捷 +5 位作者 刘鷖雯 何怡青 杨翠霞 张国良 高锋 杜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7-412,420,共7页
目的:观察分析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和透明质酸(HA)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对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7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30例肠道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和38名健康的体检者(... 目的:观察分析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和透明质酸(HA)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对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7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30例肠道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和38名健康的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S1P和HA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者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1P、HA、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单独和联合诊断CRC的效能。结果:血清S1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良性疾病组及结直肠癌组中逐次升高(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H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然而良性疾病组的血清HA水平与结直肠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S1P水平和H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6,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1P、HA、CEA、CA19-9单独和联合诊断CR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0.642、0.694、0.593及0.916。术后CRC患者血清HA水平显著降低(P<0.001),但术后血清S1P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P与HA结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磷酸鞘氨醇 透明质酸 结直肠癌
下载PDF
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流行趋势研究
12
作者 陈单 王亚伟 +3 位作者 黄芳 徐一凡 张一英 邵月琴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1266,共6页
背景结直肠癌已成为上海市嘉定区发病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其疾病负担仍在加重。目的分析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流行趋势,为结直肠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肿瘤登记资料,计算粗发病率、粗死... 背景结直肠癌已成为上海市嘉定区发病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其疾病负担仍在加重。目的分析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流行趋势,为结直肠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肿瘤登记资料,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等统计指标(以2010年中国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调整),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9.1.0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020例,粗发病率52.12/10万,标化发病率26.27/10万,死亡病例2419例,粗死亡率25.12/10万,标化死亡率11.16/10万,男性的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总人群标化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PC=2.63%,P<0.05),其中男性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3.48%,P<0.05),女性标化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39%,P=0.119),均未发现转折点;总人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0.49%,P=0.250),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0.34%,P=0.545),女性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APC=-1.94%,P<0.05)。结论2003—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总体仍有上升,其中男性呈上升趋势,女性无明显变化趋势;总体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男性无明显变化,女性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重点关注男性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 Joinpoint回归模型 上海市
下载PDF
农村地区大肠癌发病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13
作者 彭斌 伊纪瑛 +2 位作者 杜励 斯雪娇 陈刚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 分析农村地区大肠癌发病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南充市8个乡镇的186例大肠癌新发病例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5岁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大肠癌筛查的同一乡镇健康村民186例为对照组。采取... 目的 分析农村地区大肠癌发病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南充市8个乡镇的186例大肠癌新发病例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5岁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大肠癌筛查的同一乡镇健康村民186例为对照组。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可能引起大肠癌发病的因素,比较两组上述各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性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行逐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有肠道息肉史、便潜血阳性、红肉摄入≥100 g/d为农村地区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豆类摄入情况≥250克/周为保护性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以ROC分析法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96,95%CI为(0.94,0.98)(P<0.05);再以Bootstrap法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以原始数据重复抽样1 000次,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04,模型表现与理想模型基本拟合。结论 农村地区大肠癌的发生主要受吸烟史、饮酒史、便潜血结果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农村地区大肠癌的发病预测准确度与区分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农村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
下载PDF
Ⅲ期结直肠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术后短期复发关系
14
作者 边晓倩 王莎莎 +3 位作者 赵淑芬 王赫 孙丽斌 齐卫卫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Ⅲ期结直肠癌病人化疗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术后1年内出现病情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Ⅲ期结直肠癌术后病人90例,将术后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者归为病情复发组(31例),其余归为未复发组(59例)。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初... 目的探讨Ⅲ期结直肠癌病人化疗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术后1年内出现病情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Ⅲ期结直肠癌术后病人90例,将术后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者归为病情复发组(31例),其余归为未复发组(59例)。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初次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α、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IL-17水平以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242(CA242)、甲胎蛋白(AFP)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1年内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细胞因子对术后1年内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复发组IL-1β、IL-5、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6~-2.11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6相较其他细胞因子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714,95%置信区间为0.601~0.826,P<0.05)。肿瘤标志物均正常病人47例中,复发组IL-6、TNF-α水平较未复发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65、-2.17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6、TNF-α相较其他细胞因子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0.745,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08~0.921、0.583~0.953,P<0.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IL-1β水平增高是Ⅲ期结直肠癌病人1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06,P<0.05)。结论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前的血清IL-6、IL-1β、IL-8、TNF-α水平可作为预测病人术后1年内出现肿瘤复发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放化疗 辅助 细胞因子类 预后
下载PDF
解毒消癥饮抑制大肠癌细胞EMT及PD-L1表达相关研究
15
作者 冯海兰 陈虹 +4 位作者 陈旭征 魏丽慧 方翌 张竹青 曹治云 《山西中医》 2024年第3期53-56,共4页
目的:从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免疫检查点配体-1 (PD-L1)角度探讨解毒消癥饮治疗大肠癌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收集267例大肠癌患者相关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大肠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与EMT和PD-L1的相关性;采用热图分析EM... 目的:从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免疫检查点配体-1 (PD-L1)角度探讨解毒消癥饮治疗大肠癌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收集267例大肠癌患者相关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大肠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与EMT和PD-L1的相关性;采用热图分析EMT相关转录因子与PD-L1之间的相关性,划痕实验检测解毒消癥饮对大肠癌细胞HCT-15和HCT-116愈合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解毒消癥饮对大肠癌细胞HCT-15和HCT-116 EMT相关因子ZEB1、Snail、PD-L1、ZO-1和E-cadherin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高表达EMT和高表达PD-L1显著降低了CRC患者生存期(P<0.01,P<0.05);PD-L1基因的表达与EMT相关因子基因(TWIST1、TWIST2、ZEB1、ZEB2、Snail1、Snail2、Vimentin等)表达呈正相关;解毒消癥饮干预后的大肠癌细胞愈合能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解毒消癥饮抑制肠癌细胞中EMT因子蛋白ZEB1、Snail、PD-L1的表达,上调ZO-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论:解毒消癥饮抑制肠癌EMT和免疫检查点配体PD-L1表达,对肠癌的抑制作用与抗肿瘤转移和调节免疫微环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解毒消癥饮 EMT PD-L1 实验研究
下载PDF
DCLK1单克隆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杜巍 高丹丹 +3 位作者 许兴路 于玲 王杨 解谦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Doublecortin样激酶-1(Doublecortin Like Disease 1,DCLK1)单克隆抗体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73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 目的研究和分析Doublecortin样激酶-1(Doublecortin Like Disease 1,DCLK1)单克隆抗体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73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肿瘤组织中DCLK1表达水平,将其分为DCLK1低表达组(n=31)与DCLK1高表达组(n=42),分析DCLK1单克隆抗体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结果DCLK1高表达组与DCLK1低表达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Tumor Node Metastasis,TNM)、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无脉管、肿瘤病灶是否远处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DCLK1高表达水平影响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病灶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OR=1.079、1.235、1.548、1.784、1.745、2.026,P均<0.05)。结论肿瘤组织中DCLK1高表达水平影响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病灶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的方式判断肿瘤组织中DCLK1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DCLK1单克隆抗体 表达情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胆固醇代谢在结直肠癌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驰 罗长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4,共9页
胆固醇代谢是近年癌症治疗探索的热点,阐述其复杂的作用机制潜在地奠定了脂-癌相关的分子基础。但目前多数研究仅聚焦于将胆固醇作为产物来理解,并分析其与癌症进展的关系,忽略了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衍生物、调节蛋白及免疫细胞的阶... 胆固醇代谢是近年癌症治疗探索的热点,阐述其复杂的作用机制潜在地奠定了脂-癌相关的分子基础。但目前多数研究仅聚焦于将胆固醇作为产物来理解,并分析其与癌症进展的关系,忽略了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衍生物、调节蛋白及免疫细胞的阶段性影响,因此,能否从胆固醇代谢途径中寻找调控结直肠癌(CRC)的靶点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细胞内异常胆固醇代谢途径入手,综述其相关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在CRC代谢重编程中的作用,以期为靶向胆固醇治疗CRC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代谢 结直肠癌 分子机制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蟾蜍他灵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8
作者 王艳 王莎莎 +3 位作者 朱春阳 董晨 王瑞 邱文生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蟾蜍他灵(BT)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10、20、40、80、160、320 nmol/L)的BT处理24和48 h后的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 50);平板克隆实...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蟾蜍他灵(BT)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10、20、40、80、160、320 nmol/L)的BT处理24和48 h后的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 50);平板克隆实验验证0、12.5、25.0 nmol/L BT(设为A、B、C组)处理14 d后对HCT116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使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验证0、25、50 nmol/L BT(设为A、C、D组)处理24 h后对HCT116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C、D组处理24 h后HCT116细胞中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BT处理HCT116细胞24或48 h后,随着BT的浓度增加,其抑制HCT116细胞增殖的作用显著增强(F=2106.00、3725.00,P<0.05),处理24和48 h的IC 50分别为49.59、24.10 nmol/L;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B、C组细胞的集落数量显著少于A组(F=159.30,t=12.40、17.32,P<0.05);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C、D组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细胞数量显著低于A组(F=120.30、296.80,t=12.71~21.27,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T显著上调HCT116细胞内E-cadherin蛋白表达(F=2736.00,P<0.05),其中C、D组显著高于A组(t=50.27、72.13,P<0.05);而BT显著下调N-cadherin蛋白表达(F=626.80,P<0.05),其中C、D组显著低于A组(t=26.54、33.57,P<0.05)。结论BT可明显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HCT116细胞 蟾酥甾类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肿瘤浸润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miR-330-5p、PTBP1的表达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19
作者 周钰杰 杨芳 +2 位作者 严晶 钱政 马鸿旭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微小核糖核酸-330-5p(miR-330-5p)、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PTBP1)的表达与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南通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1例,收集术中部分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微小核糖核酸-330-5p(miR-330-5p)、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PTBP1)的表达与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南通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1例,收集术中部分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330-5p、PTBP1 mRNA表达。通过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330-5p与PTBP1的结合位点,分析miR-330-5p、PTBP1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中的差异;采用K-M法绘制其生存曲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miR-330-5p表达降低,PTBP1 mRNA表达升高(t/P=24.000/<0.001、19.233/<0.001)。miR-330-5p与PTBP1存在结合位点,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呈负相关(r/P=-0.679/<0.001)。与低分化程度、TNMⅢ期、有淋巴结转移比较,中高分化程度、TNM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组织miR-330-5p升高、PTBP1 mRNA表达降低(t/P=2.490/0.014、2.479/0.015,2.837/0.006,2.953/0.004,3.319/0.001、3.307/0.001)。101例结直肠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17%(84/101)。miR-330-5p高表达组、PTBP1 mRNA低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高于miR-330-5p低表达组、PTBP1 mRNA高表达组(χ^(2)/P=6.466/0.011、11.697/0.001)。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分化、TNM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和PTBP1 mRNA≥1.50,独立保护因素为miR-330-5p≥0.57[OR(95%CI)=3.642(1.278~10.381)、3.817(1.375~10.598)、4.013(1.418~11.351)、2.684(1.025~7.029)、0.338(0.129~0.890)]。结论结直肠癌组织miR-330-5p低表达和PTBP1 mRNA高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微小核糖核酸-330-5p 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 病理参数 预后
下载PDF
黄龙汤加减联合外科快速康复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
作者 徐雨琪 李文 +1 位作者 高斐 于庆生 《山西中医》 2024年第4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黄龙汤加减联合外科快速康复对直肠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外科快速康复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黄龙汤加减口服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黄龙汤加减联合外科快速康复对直肠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外科快速康复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黄龙汤加减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龙汤加减联合外科快速康复能够有效促进直肠癌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根治术 黄龙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