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8例血管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胡颖川 庞宗国 +2 位作者 王庆茹 杨光华 成娘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80-382,共3页
为了解血管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变化特点及其间质细胞的组织来源 。对68例 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对33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52例(76.6%)病程 在2月至1年之间,60例(88.2%)发生于小脑,50例(73.5%)呈囊性包块。从... 为了解血管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变化特点及其间质细胞的组织来源 。对68例 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对33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52例(76.6%)病程 在2月至1年之间,60例(88.2%)发生于小脑,50例(73.5%)呈囊性包块。从组织形态上可 将该瘤分为三型:经典型30例,富于细胞型21例,网状型17例。33例血管母细胞瘤的间质细 胞均对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阳性,而对八因子(F-Ⅷ)、荆豆凝集素1(UEA-1)、 神 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上皮膜抗原(EMA)均阴性。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改 变有三种基本类型;该肿瘤中的间质细胞对NSE阳性,但对F-Ⅷ、UEA-1、GFAP、EMA阴性 ,很可能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 间质细胞
下载PDF
人脑恶性胶质母细胞瘤体外细胞系TJ899及TJ905的建立及其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淑兰 李峰 +3 位作者 浦佩玉 王广秀 彭琼 王春艳 《天津医药》 CAS 1996年第7期416-418,共3页
笔者建立了来源于人脑颞枕部和顶部的两个胶质母细胞瘤的体外细胞系,目前已分别存活5年,传500余代。 方法与结果 一、细胞系的建立:1.材料来源:TJ899细胞系取材于1例男性在颞枕部胶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TJ905体外细胞系取材于1例男... 笔者建立了来源于人脑颞枕部和顶部的两个胶质母细胞瘤的体外细胞系,目前已分别存活5年,传500余代。 方法与结果 一、细胞系的建立:1.材料来源:TJ899细胞系取材于1例男性在颞枕部胶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TJ905体外细胞系取材于1例男性顶部胶质瘤患者。二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建系经过:在无菌条件下,用Hanks液漂洗瘤组织,除去血液及肉眼可见的电灼及坏死组织。机械离碎,将组织块接种于25cm^2培养瓶内,加入含15%胎牛血清(FCS)的Way Mouth MAB 87/3(Gibco Lab,USA)培养液,37℃、5%CO_2孵育72小时。大多数组织块均有不同程度细胞移出,胞体较小,1周后多数培养瓶壁已长满细胞。经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体外细胞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c-myc基因的表达与其增殖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峰 浦佩玉 +1 位作者 王春艳 彭琼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33,共2页
人脑胶质瘤c┐myc基因的表达与其增殖活性的关系李峰浦佩玉王春艳彭琼关键词脑胶质瘤癌基因增殖活性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300052)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肿瘤的病理机制... 人脑胶质瘤c┐myc基因的表达与其增殖活性的关系李峰浦佩玉王春艳彭琼关键词脑胶质瘤癌基因增殖活性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300052)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肿瘤的病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癌基因的异常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癌基因 增殖活性 脑肿瘤
下载PDF
颅内星形细胞瘤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勇 罗其中 +3 位作者 费智敏 郭尚志 王宇 邱永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本文通过对1975年4月~1992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01例颅内星形细胞瘤,进行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rnofsky评分、手术方式、术后治疗和病理分级作为单一影响因素时,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用Cox回归模型... 本文通过对1975年4月~1992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01例颅内星形细胞瘤,进行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rnofsky评分、手术方式、术后治疗和病理分级作为单一影响因素时,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术后治疗和病理分级,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尤以手术方式、术后治疗和病理分级与生存期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结果提示,要获得满意疗效,必需基于手术全切基础,辅以有效术后冶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 生存期
下载PDF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增殖活性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旭文 浦佩玉 +2 位作者 高之宪 李建国 王春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表达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  方法 利用EGFR和Ki-67单抗免疫组化染色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染色对8例正常脑组织、50例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和 4个恶性脑肿...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表达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  方法 利用EGFR和Ki-67单抗免疫组化染色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染色对8例正常脑组织、50例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和 4个恶性脑肿瘤体外细胞系进行检测。  结果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54% ,WHO分级与EGF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 =0 5597,P <0 0 1 )。Ki-67标记指数 (Ki-67LI)及AgNOR平均数均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脑肿瘤的分级有明显关系 (r分别为 0 8971和 0 880 1 ,P <0 0 1 ) ,且Ki-67LI与Ag NOR平均数有显著相关性 (r=0 9896,P <0 0 1 )。EGFR蛋白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高Ki-67LI及高AgNOR平均数者占 64 5% ,而无EGFR蛋白表达的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高Ki-67LI及高AgNOR平均数者仅为 2 2 6% ,二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增殖活性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海玲 石群立 +1 位作者 张泰和 单慧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8-100,共3页
通过对14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单一、异形,早期常围血管呈袖套样排列,中晚期呈... 通过对14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单一、异形,早期常围血管呈袖套样排列,中晚期呈弥漫性分布,无滤泡形成。LCA、L26、UCHL1、GFAP、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检查提示肿瘤多数为B细胞起源。并对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bFGF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间质血管增生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金环 浦佩玉 +1 位作者 王广秀 王春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9-171,共3页
探讨bFGF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间质血管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住杂交法检测57例胶质瘤组织的bFGFmRNA表达水平并定量分析其所含毛细血管。结果:各级胶质瘤bFGFmRNA表达均阳性,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表达水平... 探讨bFGF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间质血管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住杂交法检测57例胶质瘤组织的bFGFmRNA表达水平并定量分析其所含毛细血管。结果:各级胶质瘤bFGFmRNA表达均阳性,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表达水平也升高。胶质瘤间质血管计数表明,胶质瘤Ⅲ、Ⅳ级高于正常脑组织和Ⅰ、Ⅱ级对目关分析表明人脑胶质瘤间质血管计数与bFGFmRNA表达水平及胶质瘤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bFGF可能是促进胶质瘤间质血管过度增生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血管生成 原位杂交 BFGF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优势血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建中 贺能树 +3 位作者 高永中 杨建国 张长林 吕提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提出一个脑血管造影征象,即“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优势血流征”(简称A1优势)。并探讨了该征象的形成,及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统计分析了87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资料。结果:在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18... 目的:提出一个脑血管造影征象,即“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优势血流征”(简称A1优势)。并探讨了该征象的形成,及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统计分析了87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资料。结果:在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18例有A1优势。其中17例前交通动脉瘤发生在A1优势侧,仅1例发生在对侧。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前交通动脉瘤多发生在同侧A1优势血流者,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造影 脑肿瘤
下载PDF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陆孝禹 郑颂国 +3 位作者 肖立 张容轩 罗建民 沈兆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 :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克隆性基因重排特征。方法 :对 6例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 (S P法 ) ,并用PCR技术单轮及半巢式扩增法进行IgH及TCR β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6例皆为... 目的 :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克隆性基因重排特征。方法 :对 6例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 (S P法 ) ,并用PCR技术单轮及半巢式扩增法进行IgH及TCR β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6例皆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大部分是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型 ,常伴浆样分化 ,往往围绕血管排列。PCR克隆性基因重排 ,IgH单轮法 (2 / 6例 )阳性 ,半巢式 (6 / 6例 )阳性 ,TCR β皆为阴性。结论 :脑淋巴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是诊断脑淋巴瘤重要工具。基因重排半巢式比单轮法优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重排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
下载PDF
Cyclin 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爱群 付红霞 +4 位作者 孙富国 李金生 周爱玲 王学民 柯小宁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11期1163-1165,共3页
目的探讨Cyclin 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检测Cyclin 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4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中的表达。结果Cyclin 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2... 目的探讨Cyclin 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检测Cyclin 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4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中的表达。结果Cyclin 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腺肌病中,Cyclin A高表达及P21蛋白低表达与异位内膜浸润肌层深度及腺肌瘤的大小有关,而与痛经、月经过多无明显关系。结论Cyclin A及P21蛋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CYCLIN A P21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耀山 王佳 +5 位作者 徐惠琴 牛平 曲方 张景华 何祥 吕文斌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硬膜下血肿(SDH)的临床特点和机理。方法对16例经CT、脑血管造影、手术和11例尸解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合并SDH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2例,...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硬膜下血肿(SDH)的临床特点和机理。方法对16例经CT、脑血管造影、手术和11例尸解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合并SDH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2例,玻璃体下出血7例,死亡13例。导致SAH合并SDH的原因可能为:(1)动脉瘤破裂,大量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撕破蛛网膜;(2)伴随的脑内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并撕破蛛网膜;(3)发病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致头部外伤。结论颅内动脉瘤致SAH可合并SDH,其预后不佳,病死率高,CT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合并SDH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血肿 病理学
下载PDF
颅内原发性内胚窦瘤6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海霞 石群立 马恒辉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 研究颅内原发性内胚窦瘤 (EST)的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 临床资料分析及运用组织学、组化、免疫组化 (ABC或S P法 )和电镜观察 6例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结果  6例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中 ... 目的 研究颅内原发性内胚窦瘤 (EST)的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 临床资料分析及运用组织学、组化、免疫组化 (ABC或S P法 )和电镜观察 6例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结果  6例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中 ,男性 5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16岁 ,平均 10岁 ,临床以颅内高压为主要症状。EST组织学特点 :疏松网状结构、嗜酸性透明小球及基膜样物形成、腺泡状和腺管状结构 ,部分伴有“血管套”结构、多囊性卵黄囊结构。免疫组化 :瘤细胞AFP、CEA和α 1 抗胰蛋白酶 (+)。电镜观察最有特征性的是瘤细胞内外有大量高电子密度圆形物质 ,瘤细胞外可见无定形基底膜样物质。随访的 4例患者 3~ 10个月内死亡 ,1例术后 7年复发。结论 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男性 ,好发于青少年 ,多位于松果体区、鞍区和第三脑室。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少见 ,高度恶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胚窦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颅内肿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3D PC MRA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岳松 李建奇 +2 位作者 陈道莅 陈丽萍 汪守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PCMRA)显示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8例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在GEVectra0.5T超导系统上进行3DPCMRA检查,并与CAG/DSA结果对照。以... 目的:评价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PCMRA)显示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8例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在GEVectra0.5T超导系统上进行3DPCMRA检查,并与CAG/DSA结果对照。以矢状面SET1WI为定位像,采用最短TE30~40cm/s的编码流速等参数运用3DPC法,采集范围包括颈内动脉虹吸部和Willis环血管的三个血液流动轴向(上/下、左/右、前/后)上的血流信号,最后对单/双侧叠加、旋转和矩阵重组形成的血管投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经CAG/DSA证实右侧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5例,左侧3例,外形上以囊袋状为主,其中2例呈葫芦状,瘤体平均直径约6.5mm。3DPCMRA均满意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但瘤颈和瘤体外形的勾画不及CAG/DSA,且瘤体内信号强度较相邻动脉血管为低。结论:3DPCMRA虽然不能完全取代CAG/DSA,但对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评价显示出生命力,可作为对高危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筛选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后交通 小动脉瘤 血管成像 NMR 成像
下载PDF
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附33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崇彬 印洪林 +1 位作者 孙桂勤 严小娟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间质细胞的起源,为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病理形态依据。方法对33例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作回顾性临床病理观察,其中8例进行GFAP、Vimmentin、CD34、Mac387.、a-AT、CK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间质细胞的起源,为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病理形态依据。方法对33例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作回顾性临床病理观察,其中8例进行GFAP、Vimmentin、CD34、Mac387.、a-AT、CK免疫组化标记;3例作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病年龄从7~75岁,平均37.9岁;27例发生于小脑,占81.8%,其他在脑干、脊髓、第四脑室占18.2%;22例发生囊性变(66.7%);有颅内高压症状者26例,占78.79%,共济失调者19例,占57.58%,二者同存者15例,占45.45%;术后复发者4例,占12.12%。肿瘤内间质细胞对GFAP、Pac387、a-AT、CK缺乏阳性表达,而Vimmentin阳性。电镜证实肿瘤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特征。结论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成人,临床以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要特征,其间质细胞具有表达间叶细胞特性的术后易复发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小脑 脊髓肿瘤 脑肿瘤 病理
下载PDF
脑星形细胞瘤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建国 李龄 刘绍春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7,共3页
采用抗p53单克隆抗体PAb240对54例,其中复发者16例的脑星形细胞组织中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p53蛋白总的阳性表达率为24.1%(13/54),Ⅰ、Ⅱ、Ⅲ~Ⅳ... 采用抗p53单克隆抗体PAb240对54例,其中复发者16例的脑星形细胞组织中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p53蛋白总的阳性表达率为24.1%(13/54),Ⅰ、Ⅱ、Ⅲ~Ⅳ级组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组p5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原发组(P<0.01),复发者p53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P<0.01),表明p53蛋白表达与肿瘤恶性度呈正相关,它可以作为肿瘤恶性度有价值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脑肿瘤 复发 P53基因
下载PDF
CyclinA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病理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光明 章翔 +5 位作者 费舟 吴景文 樊启涛 刘先珍 梁景文 王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9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 cyclin A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病理分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2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 cyclin A和 PCNA的表达水平 ,计算 cyclin A阳性率和标记指数 ,以及 PCNA阳性率和标记指数 ,分析它们与...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 cyclin A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病理分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2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 cyclin A和 PCNA的表达水平 ,计算 cyclin A阳性率和标记指数 ,以及 PCNA阳性率和标记指数 ,分析它们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 .结果 随着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高 ,cyclin A的阳性率和平均标记指数明显升高 .在 ~ 级胶质瘤中其标记指数分别是 (0 .15±0 .42 ) ,(1.5 9± 1.95 ) ,(5 .76± 5 .85 )和 (6 .74± 6 .33) ; , 级和 , 级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其阳性率分别是11% ,75 % ,71%和 82 % ,在 级与 , , 级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CNA标记指数随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提高而升高 .Cyclin A与 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 (r=0 .85 8,P<0 .0 1) .结论 人脑胶质瘤中 cyclin A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细胞增殖活性 病理分级 CYCLINA
下载PDF
脑胶质瘤组织p21^(WAF1/CIP1)基因表达与p53基因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占祥 章翔 +6 位作者 易声禹 费舟 张志文 张剑宁 杨帆 张传山 王剑波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9期1102-1104,共3页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控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6 3例脑胶质瘤组织及 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 p2 1WAF1 /CIP1与 p5 3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10例正常脑组织均为...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控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6 3例脑胶质瘤组织及 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 p2 1WAF1 /CIP1与 p5 3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10例正常脑组织均为 p2 1WAF 1 /CIP1阳性表达 ,6 3例脑胶质瘤组织中p2 1WAF1 /CIP1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2 10例正常脑组织中仅 1例为突变型 p5 3弱阳性表达 .脑胶质瘤组织中突变型 p5 3的阳性率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3大部分突变型 p5 3表达阳性标本中 p2 1WAF 1 /CIP1为阴性表达 ,而大部分突变型 p5 3表达阴性的标本中 p2 1WAF 1 /CIP1 为阳性表达 .结论  p2 1WAF1 /CIP1的突变或缺失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p2 1WAF1 /CIP1表达的减弱或消失可能是由 p5 3突变引起 ,野生型p5 3基因的肿瘤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 p2 1WAF 1 /CI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P21^WAF1/CIP1 P53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对人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楼美清 卢亦成 +4 位作者 朱诚 王文仲 沈茜 黄强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研究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对裸鼠体内人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6组,实验组系双抗治疗组,其余为不同的对照组,采用人脑胶质瘤裸鼠模型NHG-1,分别观察各组中肿瘤的出现、生长及宿主的生存... 目的:研究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对裸鼠体内人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6组,实验组系双抗治疗组,其余为不同的对照组,采用人脑胶质瘤裸鼠模型NHG-1,分别观察各组中肿瘤的出现、生长及宿主的生存情况。结果:在实验组中,肿瘤出现的平均潜伏期、肿瘤细胞生长周期时间以及动物的生存期均比各对照组延长(P<0.05或P<0.01);肿瘤增殖曲线显示,经几周缓慢生长后,各对照组先后进入快速生长期,而经双抗治疗的实验组,肿瘤始终处于缓慢生长状态。结论: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延缓人脑胶质瘤在动物体内的生长速度,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双特异性抗体 抗CD3
下载PDF
P53,Rb和c-myc基因在人脑原发性肿瘤中的转录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德勇 林晞 孙芝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采用RNA斑点杂交分析,对21例人脑原发性胶质瘤和11例人脑膜瘤中p53,Rb和c-myc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48.4%的肿瘤中p53基因表达减弱,21.9%的肿瘤中Rb基因表达减弱;71.9%的肿瘤中c... 采用RNA斑点杂交分析,对21例人脑原发性胶质瘤和11例人脑膜瘤中p53,Rb和c-myc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48.4%的肿瘤中p53基因表达减弱,21.9%的肿瘤中Rb基因表达减弱;71.9%的肿瘤中c-myc基因表达增强。在p53基因表达减弱的15例病例中有13例(80%)c-myc基因表达增强。结果表明,p53基因表达减弱和c-myc基因表达增强与人脑原发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 表达 脑肿瘤 抗癌基因 MYC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伟 毛伯镛 +1 位作者 步宏 成娘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88-91,共4页
脑星形细胞瘤往往伴有血管增生,血管增生程度与其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被认为是促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血管增生的重要血管生长因子之一。为... 脑星形细胞瘤往往伴有血管增生,血管增生程度与其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被认为是促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血管增生的重要血管生长因子之一。为探索VEGF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和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临床随访,对107例脑星形细胞瘤瘤组织和25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①正常脑组织VEGF表达极低,星形细胞瘤瘤组织VEGF表达明显增高(P<0.005);②脑星形细胞瘤VEGF表达随其病理分级增加而增高(P<0.01);③星形细胞瘤VEGF表达愈高的病人,其临床6月、1年、2年存活率愈低。因而,VEGF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星形细胞瘤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