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和青少年脑性瘫痪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翠 李文竹 +4 位作者 谢旖婧 王维 张崇凡 黄真 史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共13页
背景肌张力异常是导致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核心表现的主要因素,对脑瘫患者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生活质量各个层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缺乏肌张力异常会如何系统影响个体其他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综述。目的 探讨儿童和青少... 背景肌张力异常是导致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核心表现的主要因素,对脑瘫患者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生活质量各个层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缺乏肌张力异常会如何系统影响个体其他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综述。目的 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现况。设计系统综述。方法 系统检索和筛选涉及儿童和青少年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文献;提取文献特征,包括脑瘫患儿年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脑瘫类型、肌张力指标以及与之关联的其他健康信息指标、文献报告的交互性统计学方法;对关联的健康指标基于ICF-cy关联规则进行维度划分;通过构建的交互影响判断方法学进行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因素交互作用判断。主要结局指标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结果 在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19 831篇文献,106篇文献进入本文数据分析,英文92篇、中文14篇,共纳入14 021例儿童和青少年脑瘫。6篇未报告脑瘫类型,12篇不限制脑瘫类型,80篇为单纯痉挛型脑瘫,8篇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涉及锥体系的共出现评估指标120项(92.3%),锥体外系评估指标10项。纳入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指标648项,2 327条关联数据,关联指标数量前3位分别为上肢运动功能(172项,26.5%)、步态(118项,18.2%)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72项,11.1%),关联数据条目占比前3位分别为步态(630条,27.1%)、上肢能力(288条,12.4%)和肌力与肌耐力(264条,11.3%)。相关性分析数据条目1 668项,回归分析数据条目444项,结构方程模型数据条目17项,验证因子分析数据条目13项,其他/未指明分析数据条目179项。通过交互作用判断方法学进行肌张力与其他维度之间的交互性判断。结论 在儿童和青少年脑瘫中,与肌张力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包括:粗大运动、肌力和肌耐力、生活质量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不确定存在交互作用的包括:步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和上肢功能;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包括:身体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肌张力 交互 系统综述
下载PDF
偏瘫早期肩部超声影像评估及肩痛预测的研究
2
作者 张芳 姚玲玲 +2 位作者 沈华良 吴强 龚剑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3,共6页
目的:应用超声影像评估偏瘫早期患者肩部影像,预测导致偏瘫早期肩痛(HSP)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偏瘫早期患者88例。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将患者分为3组:偏瘫肩痛1组(HSP-1):VAS评分≥4分... 目的:应用超声影像评估偏瘫早期患者肩部影像,预测导致偏瘫早期肩痛(HSP)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偏瘫早期患者88例。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将患者分为3组:偏瘫肩痛1组(HSP-1):VAS评分≥4分;偏瘫肩痛2组(HSP-2):VAS评分=1—3分;非偏瘫肩痛(HNSP):VAS评分=0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偏瘫侧、卒中类型、发病时间、并发症、偏瘫肩前屈肌力、肌张力及VAS,应用肌骨超声检查患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冈上肌腱、冈下肌腱、肩胛下肌腱、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盂肱关节和肩锁关节肌骨影像,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结果:71例(80.7%)偏瘫早期患者肩部超声影像异常,25例(28.4%)是轻微病变,46例(52.3%)肌骨超声影像异常明显,20例(22.7%)VAS评分≥4分偏瘫肩痛患者均有异常超声影像。偏瘫早期肩部最常见的超声病变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35.23%)、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19.32%)和冈上肌腱病变(15.90%)。偏瘫早期肩痛的显著预测因子为肌腱炎、冈上肌腱撕裂和异常超声影像总和。结论:偏瘫患者在早期存在偏瘫肩部软组织损伤,偏瘫早期肩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肌腱炎、冈上肌腱撕裂和超声病变总和≥2个,建议偏瘫患者早期行肩部超声影像检查,可行早期干预,避免肩痛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肩痛 超声 卒中
下载PDF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
3
作者 靳攀峰 熊华春 +4 位作者 王以文 唐国皓 孟文彬 赵会玲 冯欢欢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6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SCP患儿均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BWSTT,在此基础...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SCP患儿均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BWSTT,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下肢(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步态(步长、步速和步宽)。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FMA-LE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步长、步速水平均上升,而步宽水平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步长、步速水平较高,而步宽水平较低(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该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肉毒毒素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步态
下载PDF
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予以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庞图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168-171,共4页
研究优质护理对于老年性脑梗塞病人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8月~2024年7月间在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性脑梗塞病人10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给予... 研究优质护理对于老年性脑梗塞病人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8月~2024年7月间在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性脑梗塞病人10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给予综合评价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主要有基础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应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评估指标为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在观察组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P<0.05),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所减少(P<0.05)。结论 优质护理明显改善了老年性脑梗塞病人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护理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脑梗塞 优质护理 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儿童青少年脑性瘫痪临床实践指南》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交互性文献证据构建交互影响判断的方法学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旖婧 王翠 +4 位作者 李文竹 王维 黄真 史惟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背景针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健康相关信息间的交互性研究多为点对点研究,缺乏对多种交互关系的系统描述或构建复杂的交互网络。目的尝试创新性构建判断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判断指标、阈值、判断逻辑和流程,为脑... 背景针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健康相关信息间的交互性研究多为点对点研究,缺乏对多种交互关系的系统描述或构建复杂的交互网络。目的尝试创新性构建判断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判断指标、阈值、判断逻辑和流程,为脑瘫健康信息交互影响判断提供参考。设计混合性研究。方法①系统检索和筛选脑瘫肌张力交互性文献,②提取文献中可能反映肌张力交互结果的特征性数据,③确定和汇总反映肌张力交互影响的统计学分析方法,④确定肌张力定义,并将与肌张力相关的其他健康信息分类至各指南维度,⑤尝试建立反映交互影响的判断指标及其阈值设置,⑥构建交互影响判断的逻辑框架,⑦行内部数据试验、调整和完善。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的交互关系判断的方法学。结果纳入分析的106篇提取到2327条数据,其中相关分析78篇次共1668条数据,回归分析44篇次共450条数据,其他方法13篇次共209条数据。基于设定的参数和逻辑框架,先行单篇文献分维度结果判定再汇总文献判定分维度结果。当同一维度多篇文献不确定篇数占比≥1/3时,直接判断维度间交互关系不确定,当同一维度多篇文献不确定篇数占比<1/3时,以篇数分布4种形式(n篇∶n篇,1篇∶n篇、n篇∶1篇和1篇∶1篇,0篇∶n篇和n篇∶0篇,0篇∶1篇和1篇∶0篇)进一步行相关篇数占比和篇均样本量比值的判断,必要时计算适宜样本量。并行肌张力维度与其他各个健康信息维度的内部数据实践。判断肌张力与粗大运动、肌力和肌耐力、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和生活质量可能存在交互,与身体活动可能不存在交互,与步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功能不确定存在交互关系。结论原创性提出判断脑瘫肌张力与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交互关系的判断指标及阈值并构建了反映交互影响判断的逻辑框架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肌张力 健康相关功能 交互作用 方法学构建
下载PDF
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言语流利性障碍的疗效研究
6
作者 戚克敏 丁忠冰 +2 位作者 张萌 陈世动 鞠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目的:探讨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言语流利性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44例5—7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进行传统重读运动疗法训练... 目的:探讨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言语流利性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44例5—7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进行传统重读运动疗法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训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训练,每组患者共训练10次,1次/日,30min/次,3周内完成。选择符合生态效度的看图说话主题图片《做家务》作为测试材料,收集两组被试前测与后测语音样本,采用双组前后测试验设计,比较两组患者语速、停顿、拖延与重复的言语流利性客观指标的前后差异,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通过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言语流利性功能的语速、停顿、拖延与重复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言语流利性功能7个测量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言语流利性功能7个测量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通过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训练,痉挛型脑瘫儿童语速提升,异常停顿、拖延与重复情况减少,言语流利性功能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言语流利性障碍具有重要效果,建议未来开展多中心研究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反馈式实时重读运动疗法 痉挛型脑性瘫痪 言语流利性障碍 疗效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构音运动声学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
7
作者 王勇丽 毕思雨 +4 位作者 乔钧 余新春 王曦 金昕玥 倪天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2岁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音、单字和句子三种语料,评估两类儿童的构音声学和构音清晰度表现,并探究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痉挛...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2岁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音、单字和句子三种语料,评估两类儿童的构音声学和构音清晰度表现,并探究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痉挛型脑瘫儿童在三种语料中的构音清晰度均低于普通儿童(P<0.01),表现为:单元音>单字>句子;在单元音语料中仅下颌距、舌距显著小于普通儿童(P<0.05),且仅下颌距和元音空间面积(vowel space area,VSA)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单字语料中,下颌距、舌距和VSA显著小于普通儿童,元音椭圆面积(vowel ellipse area,VEA)显著大于普通儿童(P<0.05),除VSA和共振峰集中率(formant centralization ratio,FCR)外,其他指标均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句子语料中,除下颌距外其他指标均显著差于普通儿童(P<0.05),且所有声学指标均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瘫儿童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和构音清晰度均较差,语料复杂性会影响二者的相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构音运动 声学特征 构音清晰度
下载PDF
海南地区97例脑性瘫痪患儿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8
作者 黄丹丹 王娜 盛莉 《医师在线》 2025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脑性瘫痪患儿的营养状况,分析各因素与脑性瘫痪患儿营养状况的相关性,为预防脑性瘫痪患儿营养不良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22年10月~2023年9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7例0~6岁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横断面研...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脑性瘫痪患儿的营养状况,分析各因素与脑性瘫痪患儿营养状况的相关性,为预防脑性瘫痪患儿营养不良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22年10月~2023年9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7例0~6岁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2006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Z评分法对患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通过计算患儿生长发育的3个指标(年龄别身高Z评分、年龄别体重Z评分、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断营养状态,根据患儿的营养状态分为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脑性瘫痪患儿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97例脑性瘫痪患儿中,营养正常48例,占比49.48%;营养不良49例,占比50.52%;营养不良组中,出生体重<2500 g、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为Ⅲ、Ⅳ和Ⅴ级,以及存在吞咽障碍及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瘫的脑性瘫痪患儿占比均高于营养正常组,母亲生育年龄和父亲生育年龄均大于营养正常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营养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2500 g、GMFCS分级为Ⅲ、Ⅳ和Ⅴ级,以及存在吞咽障碍为海南地区脑性瘫痪患儿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4、1.087、4.078,P<0.05)。结论海南地区脑性瘫痪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出生体重<2500 g、GMFCS分级为Ⅲ、Ⅳ和Ⅴ级以及存在吞咽障碍为其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脑性瘫痪患儿并发营养不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营养不良 Z评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性偏瘫儿童的影响
9
作者 卢文清 武志华 +2 位作者 高婧慧 刘文近 黄艳 《康复学报》 2025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目的观察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IN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性偏瘫(SH)儿童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SH儿童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因提前... 目的观察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IN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性偏瘫(SH)儿童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SH儿童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因提前出院脱落3例,试验组因注射肉毒素脱落1例、提前出院脱落2例,2组最终各纳入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作业疗法、蜡疗和低频脉冲电刺激)和常规运动疗法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每个项目训练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12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包括力量训练、速度灵敏训练、动态稳定性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ioNeuro生物反馈仪和Flexcomp Infiniti System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测量分析患侧被动牵伸状态下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和内收肌的均方根值(RMS);采用Microfet2手持肌力测试仪测量患侧髋屈肌、髋伸肌、膝伸肌、膝屈肌、踝背屈肌和踝跖屈肌的肌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D区和E区的分值评定粗大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定步行能力。结果①下肢RMS: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肌肉腘绳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内收肌RMS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腘绳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内收肌RMS均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下肢肌力: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髋屈肌、髋伸肌、膝屈肌、膝伸肌、踝背屈肌、踝跖屈肌肌力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髋屈肌、髋伸肌、膝屈肌、膝伸肌和踝跖屈肌肌力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MFM-88、BBS评分和10MWT: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和10MWT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GMFM-88 D区评分、BBS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游戏的IN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SH儿童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肌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 体育游戏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目标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精细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贾佳 刘彬 张建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7,4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目标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精细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组后对照组给予目标导向性训练,观...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目标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精细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组后对照组给予目标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共治疗3 m。分别采用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改良Ashworh量表(mAS)评估患儿精细和粗大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m后两组患儿视觉追踪、上肢活动、抓握、操作、手眼协调各项能力评分及FMFM总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m后两组患儿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功能区评分及GMFM-88总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m后两组患儿上肢和下肢m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目标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精细和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其效果优于单纯的目标导向性训练,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经颅直流电刺激 目标导向性训练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肌张力
下载PDF
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
11
作者 郭志丹 李海峰 都修波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4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1~8岁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1~8岁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法,治疗组给予左右分治推拿法,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总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及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总分均高于治疗前,CSI评分及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步长、1分钟步行试验(1MWT)均长于治疗前,步宽、10米步行测试(10MW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GMFM总分、CSI评分和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步长、步宽、10MWT、1MWT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右分治推拿法和常规推拿法均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CSI、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及步行功能,且左右分治推拿法的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 儿童 左右分治推拿法 粗大运动功能 痉挛 下肢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张振武 陈业涛 +1 位作者 吴月奎 许琦 《中外医学研究》 2025年第5期144-147,共4页
目的:研究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翔安院区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接收的101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 目的:研究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翔安院区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接收的101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观察组(46例)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比两组的肌张力情况、运动功能、血清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血清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较对照组低,CMFM-88评分、FMFM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E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较好,对改善患儿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改善整体预后,且治疗方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生物反馈综合治疗 痉挛性脑瘫 临床疗效 肌张力
下载PDF
分析抑强扶弱推拿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丁燕青 许星 罗滨 《内蒙古中医药》 2025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抑强扶弱推拿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康复收治的4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24例)和对照组(n=2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分析抑强扶弱推拿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康复收治的4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24例)和对照组(n=2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抑强扶弱推拿。结果: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治疗30 d后,研究组肢体痉挛评分、足背屈角、肌肉协同收缩率显著降低,腘角、股角显著升高,且变化幅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且升高幅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抑强扶弱推拿可进一步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肌肉协同收缩率,提高粗大运动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强扶弱推拿 痉挛型 脑性瘫痪 肌肉协同收缩率分
下载PDF
小组形式作业疗法配合针刺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与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宫廷 吴彪 陈园园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357-359,共3页
目的:分析小组形式作业疗法配合针刺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小组形式作业疗法,观察组在... 目的:分析小组形式作业疗法配合针刺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小组形式作业疗法,观察组在作业疗法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精细运动量表(FMFM)、粗大运动量表(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4、4.676,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肌电图F波波幅低于对照组,F波刺激阈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84、5.329,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脑瘫儿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3,P<0.05)。结论:小组形式作业疗法配合针刺可促进脑瘫儿童精细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组形式作业疗法 针刺 脑瘫
下载PDF
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痉挛性上肢单瘫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凌 刘羽阳 +3 位作者 曹宁 张鑫 曹建森 封亚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上肢功能障碍是医学界面临的挑战,颈7神经移位术通过建立神经交叉,促进大脑皮层重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术后护理及规范化的康复方案对于上肢功能改善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该术式已显现出良好...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上肢功能障碍是医学界面临的挑战,颈7神经移位术通过建立神经交叉,促进大脑皮层重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术后护理及规范化的康复方案对于上肢功能改善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该术式已显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手术技术。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在神经影像学技术辅助下,探究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同时寻找减少并发症的方法,进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阐述了颈7神经移位术在治疗中枢性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和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7神经移位术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训练脑性瘫痪患者: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
16
作者 刘兴朝 胡通 +4 位作者 马艳 王倩 魏晓辉 常万鹏 于少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925-3933,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机器人治疗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不同机器人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4-...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机器人治疗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不同机器人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4-04-10发表的关于康复机器人治疗脑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肌肉力量,肌张力、平衡功能、步速、步频、步长、步行耐力、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上述指标进行编码,通过Meta分析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不同机器人的疗效差异。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512例患者,试验组260例、对照组252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疗法相比,康复机器人可以提高身体结构和功能(SMD=0.41,95%CI:0.24-0.58,P<0.05)、活动(SMD=0.53,95%CI:0.41-0.65,P<0.05)和参与能力(MD=7.86,95%CI:1.54-14.18,P<0.05)。其中,康复机器人可以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步速、步行耐力、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步频、步长和肌张力的效果不明显。③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步速:Innowalkpro>Gait trainer>Lokomat>3DCalt;6MWT评分:Gait trainer>Lokomat>Lokohelp>Innowalkro;GMFM-88D区评分:Lokohelp>Lokomat>KidGo>Innowalkpro>3DCalt;GMFM-88E区评分:Lokomat>Lokohelp>KidGo>3DCalt>Innowalkpro。结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改善步速方面,Innowalkpro机器人效果更优;在改善6MWT评分方面,Gait trainer机器人效果更优;在改善GMFM-D区评分方面,Lokohelp机器人效果更优;在改善GMFM-E区评分方面,Lokomat机器人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康复机器人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 步态 日常生活活动 系统评价 网状Meta分析 工程化康复
下载PDF
足部位置和座椅高度对脑瘫儿童坐-站转移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17
作者 李文静 高晓 +3 位作者 李爱华 倪燕 孙威 王疆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69-4476,共8页
背景:足位和座椅高度是影响“坐-站转移”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坐-站转移”动作的研究多侧重于健康人群和帕金森患者,痉挛型脑瘫儿童在不同座椅高度和足部位置下执行“坐-站转移”任务中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尚未可知。目的:探究... 背景:足位和座椅高度是影响“坐-站转移”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坐-站转移”动作的研究多侧重于健康人群和帕金森患者,痉挛型脑瘫儿童在不同座椅高度和足部位置下执行“坐-站转移”任务中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尚未可知。目的:探究不同足部位置及座椅高度对脑瘫儿童执行“坐-站转移”任务过程中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7名痉挛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任务即3种座椅高度(高、中、低凳)×2种足位(前、后足位)的“坐-站转移”动作测试,采集脑瘫儿童在不同足位和座椅高度下“坐-站转移”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结果与结论:(1)时间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低凳条件,脑瘫儿童在高凳条件下进行“坐-站转移”任务所需总时间显著减少(P=0.046);(2)动力学结果表明,抬离瞬间,双足后位条件下的膝关节屈曲力矩显著大于双足前位条件(P=0.049);相较于中凳条件,在高凳条件下膝关节屈曲力矩显著减小(P <0.001);(3)结果提示抬高座椅高度和改变足位条件均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坐-站转移”表现有影响,在高凳双足后位条件下儿童使用较小的运动补偿就可以完成坐站动作;同时高座椅可作为痉挛型脑瘫儿童增强“坐-站转移”表现的辅助工具,高凳双足后位条件更有助于脑瘫儿童“坐-站转移”动作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足位 座椅高度 坐-站转移 姿势控制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导向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8
作者 何海英 胡海燕 刘小蓝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 分析基于目标导向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8月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收治的72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 目的 分析基于目标导向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8月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收治的72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研究组采用基于目标导向性运动康复训练,两组均训练12周。比较两组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结果 训练后,研究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目标导向性运动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康复效果,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目标导向 运动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作业治疗对提高脑瘫患儿接受普通教育的适应性研究
19
作者 杨红亚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203-206,共4页
分析脑瘫患儿实施作业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50例脑瘫患儿为样本,奇偶法分为普通组、试验组,各25例,普通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作业治疗,均于2023年12月-2024年12月入选,比较普通教育适应性并分析各组精细运动能力,评估痉挛程度,观察有... 分析脑瘫患儿实施作业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50例脑瘫患儿为样本,奇偶法分为普通组、试验组,各25例,普通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作业治疗,均于2023年12月-2024年12月入选,比较普通教育适应性并分析各组精细运动能力,评估痉挛程度,观察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分析普通教育适应性,试验组、普通组评分差异小,P>0.05;治疗后分析普通教育适应性,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分析普通教育适应性,评分差异大,普通组低,试验组高,P<0.05。治疗前分析精细运动能力,试验组、普通组评分差异小,P>0.05;治疗后分析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分析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差异大,普通组低,试验组高,P<0.05。痉挛程度分析中,试验组2级率(56.00%)高、4级率(4.00%)低,普通组2级率(20.00%)低、4级率(24.00%)高,差异大,P<0.05。痉挛程度分析中,两组1级率、3级率差异小,P>0.05。有效率分析中,试验组高于普通组,即92.00%VS68.00%,P<0.05。结论 作业治疗实施后,可增强脑瘫患儿对普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精细运动能力,改善自身因脑瘫引发的痉挛问题,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治疗 普通教育 痉挛程度 脑瘫 适应性
原文传递
巴士球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王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1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巴士球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新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掷币法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各含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巴士球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新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掷币法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各含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巴士球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3个月。对比两组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分别为(214.52±9.21)分、(42.30±4.09)分、(79.63±5.4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5.78±7.30)分、(36.78±3.52)分、(71.59±4.73)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采用巴士球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改善其机体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任务导向性训练 巴士球训练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