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情况、影响因素及相关模型构建
1
作者 杨柳 李亚婵 +5 位作者 梁潇 白雪 杜成学 刘晓敏 曹媛 陈紫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情况、影响因素,并构建发生OH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西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8例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OH发生情况分为OH组与非OH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使...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情况、影响因素,并构建发生OH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西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8例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OH发生情况分为OH组与非OH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患者发生OH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上述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发生OH的预测模型。结果208例PD患者OH发生率为26.44%(55/208)。OH组与非OH组年龄、病程、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及RBD、维生素D缺乏、昼夜血压节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368,95%CI(3.403-44.947),P<0.05]、病程[OR=14.517,95%CI(3.076-68.523),P<0.05]、反勺型昼夜血压节律[OR=3.150,95%CI(1.544-6.426),P<0.05]均为PD患者发生OH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预警模型,Bootstrap法重复抽样内部验证显示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受试者特征(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95%CI:0.828-0.931),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高龄、5年及以上病程、昼夜血压节律为反勺型的PD患者更易发生OH,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为PD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体位性低血压 睡眠 昼夜血压节律 维生素D
下载PDF
特发性震颤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2
作者 郭松 张弘灏 +1 位作者 李建宇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性电极和可感知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临床研究,以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磁共振成像 超声疗法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对MPTP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作用
3
作者 周旭 逯冉冉 +2 位作者 任芳丽 彭小雨 杨新玲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所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8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 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所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8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及EGCG低剂量组[25 mg/(kg·d)]和EGCG高剂量组[50 mg/(kg·d)]。连续7 d腹腔注射MPTP 30 mg/(kg·d)制备PD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指标检测、Western blot方法分析EGCG对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1)在行为学检测中,与模型组比较,经EGCG低、高治疗后小鼠的运动路程和速度得到明显改善(均P<0.001),经EGCG高剂量治疗组的小鼠在中心路程所占百分比中也呈现出显著优势(P<0.001)。(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突触核蛋白沉积明显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比,EGCG低、高剂量组均降低了α-突触核蛋白沉积(均P<0.001)。(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区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均P<0.001),p62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1);经EGCG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EGCG低剂量组小鼠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P<0.001),p6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EGCG高剂量组小鼠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量有显著的增加(均P<0.001),p6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结论EGCG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低了α-突触核蛋白的沉积,对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自噬 自噬-溶酶体途径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下载PDF
女性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赵静 王彦宏 +6 位作者 陈佳琦 马少辰 李继来 王培福 杜继臣 冯涛 万志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09-114,F0002,共7页
目的调查女性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航天中心医院PD专病门诊符合PD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病例资料,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数据: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UPDRS-Ⅲ、UPD... 目的调查女性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航天中心医院PD专病门诊符合PD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病例资料,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数据: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UPDRS-Ⅲ、UPDRS-Ⅳ及认知、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评分、是否合并异动症、发生异动症单次左旋多巴剂量(LD),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PD患者异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146例女性PD患者,出现异动症30例,发生率20.5%;异动症组与无异动症组临床特征比较,异动症组发病年龄更早[(54.3±12.5)岁vs(62.7±10.0)岁,P<0.001]、病程更长[(9.9±3.7)年vs(4.5±3.7)年,P<0.001]、病情更重[H-Y分期(2.65±0.58)vs(2.35±0.83),P=0.03]、LD服用时间更长[(7.5±3.2)年vs(3.2±2.6)年,P<0.001]、LEDD更高[(703.2±203.9)mg vs(442.1±226.3)mg,P<0.001]、体重更低[(54.1±8.2)kg vs(60.0±8.7)kg,P=0.001]、BMI更低[(20.9±3.1)kg/m^(2)vs(23.4±3.1)kg/m^(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高(OR=0.770,P=0.005)是女性PD患者发生异动症的保护因素,而病程长(OR=1.304,P=0.001)、LEDD高(OR=1.003,P=0.012)是女性患者出现异动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PD患者有较高异动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高BMI是保护因素,病程长、LEDD高是其异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女性 异动症 危险因素 左旋多巴
下载PDF
毛蕊花糖苷调节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小鼠神经炎症的影响
5
作者 郭敏 李佳 +5 位作者 贺冠强 庞旭阳 王旭东 朱海生 李晓蕾 房娉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4期211-217,共7页
目的探究毛蕊花糖苷调节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PD)小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通过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来建立PD模型... 目的探究毛蕊花糖苷调节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PD)小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通过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来建立PD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毛蕊花糖苷(30mg·kg^(-1))组、Vadimezan(DMXAA)(STING激活剂,36mg·kg^(-1))组、毛蕊花糖苷(30mg·kg^(-1))+DMXAA(36mg·kg^(-1))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毛蕊花糖苷和DMXAA分组干预后评测小鼠震颤麻痹症状;以转棒实验和爬杆实验评测小鼠运动功能;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大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及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阳性表达来评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缺损及胶质细胞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量小鼠脑组织促炎因子水平;以免疫印迹检测小鼠脑组织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在棒时间、TH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震颤麻痹评分、爬杆时长、Iba1阳性率、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毛蕊花糖苷可改善PD小鼠上述各项病理指标(P<0.05),DMXAA对PD小鼠的作用与毛蕊花糖苷相反(P<0.05),且DMXAA可减弱毛蕊花糖苷对PD小鼠上述各病理指标的影响。结论毛蕊花糖苷可通过抑制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活化传导而阻止PD小鼠胶质细胞激活及神经炎症发生发展,进而减轻其多巴胺能神经元缺损,缓解其震颤麻痹及运动功能损伤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蕊花糖苷 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 帕金森病 神经炎症
下载PDF
多靶点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效果
6
作者 陈珍 张慧 +2 位作者 巩尊科 赵辉 李晨旭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 观察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5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组(D组)和M1+DL... 目的 观察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5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组(D组)和M1+DLPFC组(MD组),每组15例。M1组患者刺激部位为双侧M1区下肢支配区,D组患者刺激部位为双侧DLPFC,MD组患者为左侧M1区和DLPFC区隔日轮流刺激。比较各组患者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疗效及情绪评分变化。结果 D组和MD组各有1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43例患者。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冻结步态量表(FOGQ)评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总时间、“站立-起始180°转身”测试(SS-180)时间、统一帕金森病运动部分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MD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M1组和D组(P<0.05)。结论 双侧M1区和DLPFC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行走能力和运动功能,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初级运动皮层 背外侧前额叶层 运动症状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7
作者 李晶 卞来芳 +2 位作者 沈骏 姜宇 周仁华 《新医学》 2025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高营养不良风险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3年3月至2025年1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入的150例PD患者,采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PD患者的营养状况,GNRI评...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高营养不良风险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3年3月至2025年1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入的150例PD患者,采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PD患者的营养状况,GNRI评分≥98分表示不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评分<98分表示高营养不良风险。将150例患者分为高GNRI组(评分≥98分)和低GNRI组(评分<98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2组PD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分析认知障碍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风险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150例PD患者中存在高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共70例,高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46.7%。低GNRI组70例,高GNRI组80例,合并认知障碍患者共71例,患病率为47.3%,其中低GNRI组43例发生认知障碍,发病率为61.4%,MMSE评分为21.5(14.0,26.0)分,高GNRI组发生认知障碍者有28例,发病率为35.0%,MMSE评分为23.5(18.8,27.0)分,2组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MMSE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同时,2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H-Y分级、甘油三酯、甲状腺功能、血红蛋白、血糖、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血管危险因素、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疾病病程、H-Y分级等因素后,存在认知障碍(OR=2.66,P=0.009)、年龄(OR=0.93,P=0.004)、促甲状腺激素(OR=1.36,P=0.006)是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结论 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高,有营养不良风险的PD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率更高,存在认知障碍是PD患者发生高营养不良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营养不良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 认知障碍
下载PDF
雷沙吉兰对帕金森病抑郁症状的影响及与抗抑郁药合用的安全性
8
作者 张欣 钱倩 +2 位作者 高娟 张金库 王楚涵 《安徽医药》 2025年第3期451-455,共5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抑郁是其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雷沙吉兰除可缓解PD运动症状外,还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但因与抗抑郁药合用存在5-羟色胺综合征(SS)的风险,故雷沙...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抑郁是其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雷沙吉兰除可缓解PD运动症状外,还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但因与抗抑郁药合用存在5-羟色胺综合征(SS)的风险,故雷沙吉兰与抗抑郁药合用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该研究总结雷沙吉兰对PD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评估雷沙吉兰与抗抑郁药合用的安全性,同时整理了雷沙吉兰参与致病的SS病例;以期指导雷沙吉兰的充分、合理应用,为PD合并抑郁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雷沙吉兰 抗抑郁药 安全性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抗原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宋秋霞 张晓莺 +1 位作者 李燕云 刘燕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抗原1 (BST1)基因rs11931532位点、rs4698412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PCR(KASP)技术对新疆地区200例散发性PD(IPD)患者和19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BST1基因rs11931532位点、rs46...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抗原1 (BST1)基因rs11931532位点、rs4698412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PCR(KASP)技术对新疆地区200例散发性PD(IPD)患者和19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BST1基因rs11931532位点、rs4698412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1)在总体样本中,PD组和对照组间rs11931532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在男性PD组和男性对照组间、女性PD组和女性对照组间、年龄≤68岁的PD组和年龄≤68岁对照组间、在年龄>68岁的PD组和年龄>68岁对照组间,其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在总体样本中,PD组和对照组间rs4698412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在男性PD组和男性对照组间、女性PD组和女性对照组间、年龄≤68岁的PD组和年龄≤68岁对照组间rs4698412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年龄> 68岁的PD组和年龄> 68岁的对照组间,PD组A/A基因型频率(20.4%)高于对照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间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P> 0.05)。结论 BST1基因rs11931532位点多态性不是新疆地区PD的潜在易感位点。BST1基因rs4698412位点多态性可能是新疆地区年龄> 68岁PD患者的潜在易感位点,rs4698412 A/A是其易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髓基质细胞抗原1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和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震颤特点
10
作者 冯焕焕 宁金环 +3 位作者 林仲希 刘婧玥 许保磊 许二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99-103,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原发性震颤(ET)和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震颤特点。方法采集73例震颤患者(包括PD组30例、ET组23例、NIID组20例)的双上肢表面肌电图,采用功率谱分析探讨频率特点。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三组患...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原发性震颤(ET)和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震颤特点。方法采集73例震颤患者(包括PD组30例、ET组23例、NIID组20例)的双上肢表面肌电图,采用功率谱分析探讨频率特点。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三组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各项电生理参数。结果ET的震颤频率高于PD(F=41.86,P<0.01),PD的震颤频率高于NIID静止状态(F=41.86,P=0.002)和NIID姿势状态(F=41.86,P=0.011)。PD交替收缩模式所占的比例高于NIID静止状态(χ^(2)=5.70,P=0.017)和姿势状态(χ^(2)=7.24,P=0.007),同时高于ET(χ^(2)=9.67,P=0.002)。PD谐波共振所占的比例同样高于NIID静止状态(χ^(2)=4.64,P=0.031)和姿势状态(χ^(2)=7.73,P=0.005)以及ET(χ^(2)=6.52,P=0.011)。结论三组比较ET的震颤频率最高,NIID的震颤频率最低,PD交替收缩模式和谐波共振所占的比例高于ET和NI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原发性震颤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震颤
下载PDF
熟地通络汤联合左旋多巴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庄清芬 苏为谦 +1 位作者 吴伟华 陈燕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410-413,共4页
目的:分析熟地通络汤联合左旋多巴片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行左旋多巴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熟地通络汤治疗。对... 目的:分析熟地通络汤联合左旋多巴片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行左旋多巴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熟地通络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病情严重程度、脑血流动力学、神经递质水平、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各维度评分、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各项脑神经递质因子水平及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地通络汤联合左旋多巴片可减轻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提高神经递质水平,改善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熟地通络汤 左旋多巴片 神经递质 认知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2
作者 孙高慧 冯美江 《实用老年医学》 202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并伴随一系列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P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重要性愈发突出。近年来,针对P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并伴随一系列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P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重要性愈发突出。近年来,针对P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早期诊断技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新兴疗法方面。例如,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早期识别PD成为可能,而新一代药物的问世则为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此外,脑深部电刺激等手术治疗方法在改善运动症状上展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见解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诊断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帕金森病抑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智博 王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391-394,共4页
帕金森病(PD)被认为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抑郁症是帕金森病的主要非运动症状,且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和自杀风险增加有关。然而,目前对帕金森病与抑郁共病的机制尚不清楚,这给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帕金森病(PD)被认为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抑郁症是帕金森病的主要非运动症状,且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和自杀风险增加有关。然而,目前对帕金森病与抑郁共病的机制尚不清楚,这给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性异常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已有多年的研究,被认为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HPA轴的活性异常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参与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病机制。这提示HPA轴的活性异常可能是帕金森病与抑郁共病的重要机制。本文综述了HPA轴调控帕金森病抑郁的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帕金森病抑郁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乌灵胶囊联合普拉克索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李书恒 李月娟 《临床研究》 2025年第3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乌灵胶囊联合普拉克索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 目的分析乌灵胶囊联合普拉克索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拉克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普拉克索治疗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对比两组的血清水平指标(Aβ1-42、Nrf2、Hcy)、睡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β1-42水平高于对照组,Nrf2、Hcy水平、PSQI、ES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有积极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睡眠症状及临床症状,且可预防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灵胶囊 普拉克索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肝肾阴虚
下载PDF
抗性淀粉影响帕金森病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阳 陈江瑛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31-34,共4页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构成重大社会问题和经济威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阻止病情发展及治愈PD的药物。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不断提高,一种全新的饮食疗法正在构建,...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构成重大社会问题和经济威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阻止病情发展及治愈PD的药物。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不断提高,一种全新的饮食疗法正在构建,它是基于增加抗性淀粉(RS)摄入,进而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从而导致微生物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增加,并刺激肠道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本文现全面阐述RS改善PD症状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展望其在未来PD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抗性淀粉 短链脂肪酸 胰高血糖素样肽1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彭利亚 徐耀 +2 位作者 乔婷婷 马灿灿 陈兰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9-395,共7页
目的:探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动脉斑块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将225例PD患者分为3组: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gnitive fun... 目的:探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动脉斑块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将225例PD患者分为3组: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gnitive function,NC)组41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76例和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组108例。比较3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等指标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D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与NC组比较,MCI和PDD组的教育水平下降(P均<0.05),Hoehn-Yahr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胱抑素C水平、CIMT、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积分上升(P均<0.05)。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高是PD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P <0.001),而CIMT增厚、Hoehn-Yahr分级高是PD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PD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疗效及对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17
作者 陈杨丽 赵彦青 王伟民 《陕西中医》 CAS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气虚痰瘀证)疗效及对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升清降浊组(n=45)和西药组(n=45),西药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升清降浊组采用... 目的:探讨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气虚痰瘀证)疗效及对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升清降浊组(n=45)和西药组(n=45),西药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升清降浊组采用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帕金森病症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估]、非运动症状[采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DQ)评估]和不良反应[采用精神症状评定-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治疗后,升清降浊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清降浊组患者的UPDRS、NMSS和PDQ量表评分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升清降浊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中自主神经症状的不良反应评分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改善气虚痰瘀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帕金森病 升清降浊方 中医证候评分 气虚痰瘀证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进展
18
作者 白宇彤 杨岸超 张建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向,分别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手术技术创新、硬件设备优化、程控策略改进、神经回路标志物识别与应用,不仅显著提高疗效,而且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下载PDF
中药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干预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姚佳霖 白绿峰 +2 位作者 关运祥 钱百成 王宝亮 《中国药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4-768,共5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与P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药单体黄酮类(金鱼草素、芦丁等)、生物碱类(喜树碱、青藤碱、钩...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与P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药单体黄酮类(金鱼草素、芦丁等)、生物碱类(喜树碱、青藤碱、钩藤中提取的生物碱)、萜类(丹参酮ⅡA、香芹酚、芍药苷)、酚类(鞣花酸、迷迭香酸)、皂苷类(人参皂苷RK1)及中药复方(五子衍宗丸、帕病2号方)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来抵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和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调节神经营养因子,从而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药 Nrf2/HO-1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及其转化酶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与运动障碍的关系
20
作者 钱青 王庆广 李现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6,共9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Ⅰ、AngⅡ、Ang1-7]及其转化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ACE2]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202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Ⅰ、AngⅡ、Ang1-7]及其转化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ACE2]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2023年9月1日—2024年6月1日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诊断为PD的患者200例,通过采集病史、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等量表以及国际运动障碍协会PD评分量表等,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评估。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患者血清样本的ACE、ACE2、AngⅠ、AngⅡ、Ang1-7等指标水平,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PD认知及运动障碍的预测分析。结果:基于ACE、AngⅠ、AngⅡ、Ang1-7及年龄等指标构建的PD认知障碍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准确度为0.84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9。基于ACE、AngⅠ和Ang1-7构建的PD运动障碍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上的AUC为0.618。不论是否伴有认知障碍,早期与晚期运动障碍患者的ACE、AngⅠ、AngⅡ和Ang1-7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E和AngⅠ,在PD认知和运动障碍中的差异性表明其在PD病程进展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PD认知障碍方面表现良好,有助于早期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PD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