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2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罗非班联合直接取栓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钦辉 陈丹霞 魏统国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95-98,10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以收治的103例急诊急性脑梗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直接取栓治疗,51例)和研究组(给予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52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以收治的103例急诊急性脑梗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直接取栓治疗,51例)和研究组(给予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52例)。统计两组患者穿刺成功到再通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再通血流分级及mRS评分。结果:研究组穿刺成功到再通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通血流分级中的3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通血流率为94.23%(49/52),对照组再通血流率为75.00%(39/52),研究组再通血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直接取栓 替罗非班 急诊 穿刺成功到再通时间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慢性直立不耐受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2
作者 李贯绯 张逊娟 +1 位作者 庞猛 李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3-480,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斜试验(HUTT)评估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建立OI研究队列;按血流动力学改变模式将患者分为直立位低血压(OH)组、直立位高血压(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和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CHOs)组;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2年;以首次缺血性卒中发病为观察终点,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和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联的因素。结果:121例研究对象符合OI诊断标准,其中OH组80例(66.12%),OHT组35例(28.93%),POTS组5例(4.13%),OCHOs组1例(0.82%);随访期间,总体人群确诊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3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以非OI者为参照,OI全人群、OH和OHT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527倍[风险比(HR)=2.527,95%CI:1.269~5.032,P<0.01]、2.268倍(HR=3.268,95%CI:1.603~6.663,P=0.001)和2.153倍(HR=3.153,95%CI:1.213~8.916,P=0.008)。结论:OI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OH组和OHT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直立位低血压 直立位高血压 缺血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 直立倾斜试验
下载PDF
肩部控制训练联合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功能的效果
3
作者 胡永林 马颖 +4 位作者 窦超 陆安民 江小鸽 宋新建 肖玉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观察肩部控制训练基础上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2)。对照组采用肩部控制训练,治疗组加用神经松动术。治... 目的观察肩部控制训练基础上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2)。对照组采用肩部控制训练,治疗组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疼痛数字表法(NRS)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脱落2例。两组治疗后NRS和FMA-UE评分显著改善(|t|>7.898,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37,P<0.05)。结论肩部控制训练联合神经松动术能显著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肩痛 神经松动术 肩部控制训练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康复科住院期间卒中后抑郁程度的相关因素
4
作者 李芳 刘慧珍 +4 位作者 梅利平 张通 张豪杰 李冰洁 赵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康复科住院期间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曾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脑梗死患者,统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疾病特征(病程、...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康复科住院期间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曾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脑梗死患者,统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疾病特征(病程、病灶位置、偏瘫侧别、感觉障碍、失语、失眠、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便秘),运动功能(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ugl-Meyer评定量表-平衡(FMA-B)、改良Barthel指数(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资料。HAMD≤20分的患者入低HAMD组,HAMD> 20分的患者入高HAMD组。结果 在2 403例脑梗死患者中,诊断为抑郁状态且经心理科会诊的患者269例,低HAMD组103例,高HAMD组166例。高HAMD组便秘发生率较低,吞咽障碍、肩手综合征发生率较高(χ^(2)> 5.379, P <0.05);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下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NIHSS、MMSE、FMA、FMA-B、MBI评分差于低HAMD组(|Z|> 2.020, t> 2.171,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OR=0.435)、股四头肌肌力(OR=0.782)、吞咽障碍(OR=2.602)是康复期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和肌力下降,可能加重卒中后抑郁。便秘可能并不加重卒中后抑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后抑郁 康复 功能障碍 相关因素
下载PDF
miR-124通过抑制TLR4/NF-κB/CCL2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陈笛 温昌明 +5 位作者 李祥欣 孙军 高军 张在行 张东焕 张保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4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CC类趋化因子配体(CCL)2对脑梗死(CI)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线栓闭塞大脑中动脉法建立CI大鼠模型60只,以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5组:模型组、miR-124激活剂(miR-...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4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CC类趋化因子配体(CCL)2对脑梗死(CI)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线栓闭塞大脑中动脉法建立CI大鼠模型60只,以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5组:模型组、miR-124激活剂(miR-124 agomir)组、TLR4过表达质粒组、miR-124 agomir阴性对照+空载质粒组、miR-124 agomir+TLR4过表达质粒组,另取12只大鼠只分离颈动脉,作为假手术组。分组干预后,评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大鼠CI情况,比较各组CI面积;采用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比较各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采用试剂盒测量各组血清活性氧(ROS)及炎症因子环氧合酶(COX)-2、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检测各组脑组织miR-124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各组脑组织凋亡及TLR4/NF-κB/CCL2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iR-124 agomir阴性对照+空载质粒组、miR-124 agomir+TLR4过表达质粒组脑组织miR-124与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I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ROS及炎症因子COX-2、IL-17水平、脑组织Bcl-2相关X蛋白(Bax)、TLR4、核内NF-κB p65、C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miR-124 agomir+TLR4过表达质粒组分别比较,miR-124 agomir组脑组织miR-124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I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ROS及炎症因子COX-2、IL-17水平、脑组织Bax、TLR4、核内NF-κB p65、C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TLR4过表达质粒组脑组织miR-124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I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ROS及炎症因子COX-2、IL-17水平、脑组织Bax、TLR4、核内NF-κB p65、C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miR-124 agomir阴性对照+空载质粒组各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iR-124可通过下调TLR4/NF-κB/CCL2通路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减轻脑组织梗死及海马神经元凋亡,修复CI大鼠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24 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CC类趋化因子配体2 脑梗死 神经元凋亡
下载PDF
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婷 孙善斌 +7 位作者 尤敏 程姐 梁月光 褚小菁 杨敏 袁丽俐 武晓林 樊雅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筛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人72例,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产生的随机...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筛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人72例,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弹力带抗阻训练组(弹力组)、子午流注循经推拿组(推拿组)、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组(联合组),每组24例。评价3组运动、平衡、步行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结果:经为期3周的干预后,3组病人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01),且联合组FMA-LE评分均高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3组干预后Berg量表(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01),且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3组干预后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01),且联合组TUGT评分明显低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3组病人干预后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联合组在体力状况、移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弹力组和推拿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循经推拿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的下肢功能,促进其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且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子午流注循经推拿 弹力带抗阻训练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丹参-当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研究
7
作者 王红 蒋征 +3 位作者 刘玲 付媛媛 崔永伟 瞿城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6期40-48,共9页
目的探讨丹参-当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丹参和当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补充;通过GeneCa... 目的探讨丹参-当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丹参和当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补充;通过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数据库获取CIS的潜在靶点;将丹参-当归治疗CIS的共有靶点导入String 11.0平台,构建活性成分与疾病靶点蛋白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将共有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软件对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中度值排名前6的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检索到82种活性成分,其中丹参65个、当归17个,潜在作用靶点787个,疾病靶点671个,共有靶点76个。度值排名前6的活性成分为丹参醇B、丹参新醌D、木犀草素、阿魏酸、藁本内酯、丹参酮ⅡA,核心靶点为MAPK14,MAPK1,AKT1,PTGS2,EGFR,JAK2。共获得GO功能条目2545个,其中生物学过程2244个,细胞组成128个,分子功能173个,分别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膜筏、内肽酶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152条,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证明了6种活性成分与其相应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丹参-当归治疗CIS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调控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自噬功能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当归 药对 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下载PDF
卒中后失语工作记忆的事件相关电位及时频特征
8
作者 黄幸 常静玲 +1 位作者 张梓寒 李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目的 探索卒中后失语(PSA)工作记忆的任务态脑电特征。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PSA患者(PSA组)和健康受试者(HC组)各8例,采集脑电图和记忆量表数据,通过工作记忆任务态的脑电数据分析时域事件相关电位... 目的 探索卒中后失语(PSA)工作记忆的任务态脑电特征。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PSA患者(PSA组)和健康受试者(HC组)各8例,采集脑电图和记忆量表数据,通过工作记忆任务态的脑电数据分析时域事件相关电位(ERP)和时频的脑电频段指标特点,与记忆量表中的各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例,每组5例。ERP分析发现前额区诱发N1和P2成分,顶枕区诱发P300成分。与HC组相比,PSA组在出现条件下,中央前额区N1和P2激活增强,右侧顶枕区P300活动降低(|t|> 2.193, P <0.05)。与HC组相比,PSA组在未出现条件下右侧前额区、中央顶枕区θ频段能量降低,左侧顶枕区α1频段能量降低,左侧中央区γ频段能量增加(t> 2.398,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γ频段的能量与听觉词语学习测验中的即刻回忆(r=0.914, P=0.030)、正确再认(r=0.931, P=0.022)和数字广度测验中的倒背(r=0.924, P=0.025)、顺背(r=0.889, P=0.044)呈强正相关。结论 视觉工作记忆任务可调动PSA患者记忆相关脑区代偿活动,可作为PSA工作记忆相关研究的评价客观指征。语言损伤与工作记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失语 工作记忆 脑电图 事件相关电位 视觉工作记忆任务 特征
下载PDF
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孟庆芳 张征 +5 位作者 李霞 王蕾 张明庆 姬琳 赵婧 王兴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89-192,共4页
延髓外侧梗死是常见的脑干梗死综合征之一,但在临床上其导致尿潴留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的患者1例,患者以头晕、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同时发现存在急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 延髓外侧梗死是常见的脑干梗死综合征之一,但在临床上其导致尿潴留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的患者1例,患者以头晕、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同时发现存在急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完善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延髓外侧梗死;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及时予以患者静脉溶栓、导尿及其他对症治疗,约1个月后其自主排尿功能完全恢复。尽管延髓外侧梗死导致尿潴留的病例不常见,但应充分了解并提高对此类情况的认知,做到全面预判,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其预后,反之,在颅脑CT显示不佳、MRI完善不及时的情况下,对于眩晕症状明显而其他定位体征较少,同时又合并急性尿潴留的患者,也能给予脑干-延髓外侧部分-可能受损的提示,提高对后循环梗死的警惕和重视,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避免延治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梗死 临床表现 尿潴留 脑桥排尿中枢
下载PDF
Passy-Muir说话瓣膜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吞咽生物力学的作用
10
作者 梁明 魏珍 +1 位作者 祖合热·肉孜 李金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6-332,共7页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技术(HRM)检测Passy-Muir说话瓣膜(PMV)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吞咽生物力学的作用,探讨利用咽腔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参数评估PMV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技术(HRM)检测Passy-Muir说话瓣膜(PMV)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吞咽生物力学的作用,探讨利用咽腔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参数评估PMV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0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PMV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PMV组在此基础上佩戴PMV,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并进行HRM检查,收集腭咽收缩压力峰值、腭咽收缩时长、UES松弛残余压和UES松弛时间等数据。将PMV组治疗后的MMASA评分与HRM压力参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各脱落4例。治疗后,两组UES松弛残余压显著降低(t> 47.403, P <0.001),MMASA评分、腭咽收缩压力峰值、腭咽收缩时长和UES松弛时间均显著增加(t> 19.621, P <0.001);PMV组均优于对照组(t>2.050, P <0.05)。治疗后PMV组腭咽收缩压力峰值(r=0.924, P <0.001)、腭咽收缩时长(r=0.948, P <0.001)和UES松弛残余时间(r=0.954, P <0.001)与MMASA评分呈正相关,UES松弛残余压与MMASA评分呈负相关(r=-0.939, P <0.001)。结论 佩戴PMV治疗能增强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咽腔和UES区域的吞咽生物力学水平。利用咽腔和UES区域的压力参数可预测佩戴PMV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气管切开 Passy-Muir说话瓣膜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疏肝理气养血方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失眠伴抑郁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睡眠质量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11
作者 徐明超 樊书领 +1 位作者 李尽义 任应国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养血方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失眠伴抑郁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某院收治的114例卒中后失眠伴抑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养血方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失眠伴抑郁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某院收治的114例卒中后失眠伴抑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氢溴酸西酞普兰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养血方。比较两组神经递质的水平[5-羟色胺(5-HT)、P物质(SP)、甘氨酸、γ-氨基丁酸],评估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5-HT、甘氨酸、γ-氨基丁酸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P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PSQI评分、HAMD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SQI评分、HAMD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23%)高于对照组(77.19%,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疏肝理气养血方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失眠伴抑郁老年患者的抑郁和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调节神经递质的表达,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理气养血方 氢溴酸西酞普兰 抑郁 卒中 失眠 神经递质
下载PDF
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候显著关联
12
作者 古联 杨怡冰 +3 位作者 苏莉 梁宝云 宋潇宵 罗伟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9-1553,共5页
目的 探讨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74例IS患者、79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使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I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 目的 探讨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74例IS患者、79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使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I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运用PLINK软件进行遗传关联统计分析。结果 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与IS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加性模型、显性模型),且与IS痰证(加性模型、显性模型)、血瘀证(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及气虚证(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0.05,P<0.01)。另外,rs16981448多态性与IS患者尿酸(UA,显性模型)、同型半胱氨酸(Hcy,加性模型、显性模型)、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和三酰甘油(TG,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具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IS常见危险因素(UA、Hcy及血脂代谢)而影响IS痰证、血瘀证和气虚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KL1 单核苷酸多态性 缺血性脑卒中 中医证候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外周血CDC42、Th17细胞表达及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马海峰 常青 +2 位作者 贾聚娟 张耀元 宋爱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33,共8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辅助性T细胞17(Th17)表达并探究其表达与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辅助性T细胞17(Th17)表达并探究其表达与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2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采用多感官刺激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采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并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组116例、轻度抑郁组38例、中度抑郁组31例、重度抑郁组15例。比较各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各组外周血CDC42 mRNA、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17/Treg表达。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HADS评分与患者外周血CDC42 mRNA、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抑郁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高于其他组(P<0.05),MMSE评分低于其他组(P<0.05);中度抑郁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高于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P<0.05),MMSE评分低于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P<0.05);轻度抑郁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高于无抑郁组(P<0.05),MMSE评分低于无抑郁组(P<0.05)。观察组外周血CDC42 mRNA、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h17细胞、Th17/Treg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抑郁组Th17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Treg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另外组(P<0.05),中度抑郁组Th17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高于轻度抑郁组、无抑郁组(P<0.05),Treg细胞表达水平低于轻度抑郁组、无抑郁组(P<0.05),轻度抑郁组Th17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高于无抑郁组(P<0.05),Treg细胞表达水平低于无抑郁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HADS-A评分、HADS-D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MMSE评分、AD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外周血CDC42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外周血Th17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h17/Treg表达与HADS评分呈正相关(r=0.673、0.603,均P<0.05),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与HADS评分呈负相关(r=-0.586,P<0.05),外周血CDC42 mRNA与HADS评分无相关性(r=-0.375,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CDC42mRNA表达明显降低、Th17细胞表达明显升高,随着患者抑郁程度加重,Th17细胞表达逐渐升高,而CDC42mRNA表达与患者的抑郁程度无相关性,可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减轻抑郁情绪,防止病情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抑郁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辅助性T细胞17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入院后血尿酸水平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郝正玮 宋丽华 +1 位作者 张秀清 孟宪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尿酸(SUA)水平变化,并分析不同时间点SUA水平对血管性痴呆(VD)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01—2022-08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208例,完成随访195例,根据AIS 3个月后是否合并VD,将患者分为no... 目的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尿酸(SUA)水平变化,并分析不同时间点SUA水平对血管性痴呆(VD)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01—2022-08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208例,完成随访195例,根据AIS 3个月后是否合并VD,将患者分为non-VD组(n=160)和VD组(n=35)。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影响AIS合并VD的因素,检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入院7 d和入院14 d时患者外周血中SUA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时段SUA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IS合并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时段血尿酸水平预测AIS合并VD的临床价值。结果脑卒中史、心房颤动、病死灶大小和入院时NIHSS评分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入院24 h(415.0±21.3)μmol/L、入院7 d(436.2±24.0)μmol/L和入院14 d(407.3±18.2)μmol/L时SUA水平高于non-VD组[(398.4±26.8)μmol/L、(372.1±20.7)μmol/L、(358.1±14.7)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大梗死病灶和入院SUA水平增加为影响AIS并发VD的危险因素。入院7 d SUA水平预测AIS并发VD的曲线下面积0.935,高于入院时和入院24 h SUA(0.763、0.786,Z=4.526、4.084,P=0.009、0.016)。结论SUA水平增加是AIS合并VD独立危险因素,入院第7天SUA水平对AIS合并V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血尿酸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黄芪甲苷通过激活JNK/p38 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王仙丽 刘艳 +1 位作者 李婷 陈春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16-820,共5页
目的分析黄芪甲苷通过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健康SPF级SD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其中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3... 目的分析黄芪甲苷通过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健康SPF级SD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其中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黄芪甲苷组,每组10只对建模成功的大鼠进行给药处理,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采用0.9%氯化钠溶液灌胃,药物对照组给予20 mg/kg阿托伐他汀灌服,黄芪甲苷组给予70 mg/kg黄芪甲苷应用液灌服,均灌胃12周。观察4组大鼠病理组织学、神经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氧(RO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JNK/p38 MAPK通路相关mRNA表达量、JNK/p38 MAPK通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黄芪甲苷组SOD、CAT降低,NSE、S100β、MDA、ROS、TNF-α、IL-1β、CRP、JNK、p38 MAPK mRNA、JNK、p38 MAPK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对照组、黄芪甲苷组SOD、CTA升高,NSE、S100β、MDA、ROS、TNF-α、IL-1β、CRP、JNK、p38 MAPK mRNA、JNK、p38 MAPK降低,(P<0.05);与药物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组SOD、CTA升高,NSE、S100β、MDA、ROS、TNF-α、IL-1β、CRP、JNK、p38 MAPK mRNA、JNK、p38 MAPK降低(P<0.05)。结论采用黄芪甲苷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干预,可改善大鼠氧化应激指标,降低炎性反应,使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JUN氨基末端激酶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黄芪甲苷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姜酮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OGD/R后氧化应激损伤对HT2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16
作者 侯玮琛 张桂美 张舒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目的:探讨姜酮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后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T22细胞,设置不同OGD/R时间梯度,建立OGD/R细胞损伤模型。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1μmol·L^(-1)姜酮组... 目的:探讨姜酮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后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T22细胞,设置不同OGD/R时间梯度,建立OGD/R细胞损伤模型。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1μmol·L^(-1)姜酮组、OGD/R+10μmol·L^(-1)姜酮、OGD/R+100μmol·L^(-1)姜酮组和OGD/R+0.2%二甲亚枫(DMSO)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并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确定姜酮最适药物浓度。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姜酮组和OGD/R+姜酮+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组,OGD/R+姜酮组细胞经姜酮给药处理4 h后予以OGD 8 h和复糖复氧8 h处理,OGD/R+姜酮+ML385组细胞在姜酮给药前予以10μmol·L^(-1)ML385预处理6 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T22细胞经OGD 8 h和复糖复糖8 h处理后细胞存活率低于50%,以OGD 8 h和复糖复糖8 h建立HT22细胞OGD/R模型。与OGD/R组比较,OGD/R+不同剂量姜酮组细胞存活率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OGD/R+100μmol·L^(-1)姜酮组细胞存活率升高最明显(P<0.01),故选用100μmol·L^(-1)姜酮用于后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中Nrf2、HO-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OGD/R组比较,OGD/R+姜酮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细胞中Nrf2、HO-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OGD/R+姜酮组比较,OGD/R+姜酮+ML385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中Nrf2、HO-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培养上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姜酮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OGD/R后氧化应激损伤对HT2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酮 糖氧剥夺 HT22神经元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栓成分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17
作者 罗佳 马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7,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患者的血栓成分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接受颅内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取栓术中...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患者的血栓成分及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接受颅内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取栓术中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和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临床结局进行评价。所有血栓标本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栓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以及调节性T细胞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具有完整血栓数据的44例患者,其中红细胞型15例、混合型11例、纤维蛋白/血小板型18例,三组间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分类试验(TOAST)病因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一般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按TOAST病因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8例和心源性栓塞型1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血栓的红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栓塞型[分别为58.0%(44.2%,72.5%)和24.5%(12.7%,48.0%),P<0.01],而心源性栓塞型患者血栓的纤维蛋白/血小板比例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分别为73.0%(49.2%,84.5%)和40.0%(25.2%,54.5%),P<0.01]。44例患者中,神经功能结局良好者19例,神经功能结局不良者25例,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CD4^(+)CD25^(+)T细胞数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相关(均P<0.05),而其余临床相关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无关(均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年龄、手术时间、CD4^(+)CD25^(+)T细胞数等变量,发现血栓CD4^(+)CD25^(+)T细胞数是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69,95%CI:1.101~1.701,P<0.01)。结论:血栓中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成分与患者功能结局无明显相关性,但调节性T细胞表达增高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栓 红细胞 纤维蛋白/血小板 调节性T细胞 预后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CD147、ESM-1、sd LDL-C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关联性
18
作者 张建磊 高洋 +3 位作者 赵芳芳 韩赛 杜悦 常娜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3,66,共6页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ACI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是否狭窄分为未狭窄组(60例)和狭窄组(200例),同时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60例)、斑块稳定组(142例)和斑块不稳定组(58例);同时招募24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ACI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狭窄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高于未狭窄组(P<0.05)。与未狭窄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CD147、ESM-1、sdLDL-C水平逐渐升高(P<0.05)。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更高,且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ESM-1、sdLDL-C、CD147与CIMT、颈动脉Crouse积分、TG、血钙、ALP、PTH呈正相关(P<0.05)。ESM-1、sdLDL-C、CD147均为ACI发生颈动脉粥样狭窄的相关因素(OR=4.20、5.03、6.32,P<0.05)。ESM-1、sdLDL-C、CD147均为ACI斑块不稳定发生的相关因素(OR=4.52、3.65、5.64,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CD147、ESM-1、sdLDL-C水平明显升高,且CD147、ESM-1、sdLDL-C均是ACI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tau蛋白相关痴呆一例及其家系分析
19
作者 李航 李奇骏 +1 位作者 崔瑞雪 李延峰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4-119,150,共7页
目的报道1例tau蛋白相关痴呆及其家系,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tau蛋白相关痴呆,并分析其家系成员病史、临床表现、神经心理评估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18 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 目的报道1例tau蛋白相关痴呆及其家系,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tau蛋白相关痴呆,并分析其家系成员病史、临床表现、神经心理评估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18 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脑显像、18 F-florzolotau PET/CT和18 F-AV45 PET/CT检查〕。结果先证者(Ⅲ8)中年女性,隐匿起病,近记忆减退并逐渐加重近8年,并有淡漠,贪食等行为改变。神经心理评估结果为MMSE评分27分、MoCA评分17分。头颅MRI显示双侧颞极体积小,双侧颞叶、海马萎缩,外侧裂增宽。18 F-FDG PET/CT提示双侧颞叶皮层(颞叶内侧为著)代谢明显减低,18 F-florzolotau PET/CT提示tau蛋白沉积于颞叶内侧、基底节、脑干及小脑,18 F-AV45 PET/CT未见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除先证者外,母系家系中有6位相似临床表现成员,1位(Ⅳ1)无临床表现但PET/CT表现异常成员。6位相似临床表现成员中男4人、女2人,已故4人,均以近记忆力减退起病,并逐渐出现性格行为改变,出现近记忆力减退年龄47~55岁,已故患者病程16~32年。目前2位仍健在相似临床表现成员(Ⅲ4、Ⅲ14)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分别为MMSE评分27分、MoCA评分(23+1)分,MMSE评分28分、MoCA评分25分;头颅MRI表现:Ⅲ4双侧颞极体积小,双侧颞叶萎缩;Ⅲ14未见明显异常。Ⅲ4、Ⅲ14和Ⅳ118 F-FDG PET/CT均提示双侧颞叶内侧代谢减低,18 F-florzolotau PET/CT均提示tau蛋白沉积于颞叶内侧、基底节,18 F-AV45 PET/CT均未见Aβ沉积。结论tau蛋白病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明显。本例患者及其母系家系中类似表现成员均以近记忆减退为早期表现,精神行为症状不突出,可能为特殊表现的tau蛋白病。分子影像检查对于tau蛋白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u蛋白病 痴呆 家族性 分子影像 近记忆力减退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Breg血清TGF-β_(1)和Hcy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20
作者 秦慧兵 刘红钊 +1 位作者 程曼 周国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29,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病例组)病历资料。同期选取72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设...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病例组)病历资料。同期选取72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7 d、14 d后的外周血Breg和血清TGF-β_(1)、Hcy水平。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Breg和血清TGF-β_(1)、Hcy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reg、TGF-β_(1)、Hcy对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前的外周血Breg和血清TGF-β_(1)水平较低,血清Hcy水平较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治疗3 d、7 d、14 d后患者外周血Breg和血清TGF-β1水平逐渐升高,血清Hcy水平逐渐降低(P<0.01)。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reg和血清TGF-β_(1)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Hcy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3项联合预测脑梗死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71.79%(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878~0.966)优于单项指标预测。结论 外周血Breg和血清TGF-β1、Hcy水平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调节性B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_(1) 同型半胱氨酸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