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与梗死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雪 李伟 +2 位作者 秦志平 喻红霞 崔智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的无症状中老年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包括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p)。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分成不同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相关参数。结果脑梗死患者P和AU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P和AUC值明显升高,Tp值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AUC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Tp值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不同梗死部位间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皮质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面积梗死组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水平明显异于无症状有斑块者,且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声造影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电针舌三针辅助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赵鹏 姚玉婷 +4 位作者 贾贤达 肖志娟 郜静 刘敏肖 沈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舌三针辅助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电针舌三针辅助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SGB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针舌三针疗法,共治疗14 d。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骨移动度、吞咽用时、吞咽功能(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生活质量(Swallowing Quality-of-Life Instrument,SWAL-QOL)评分、营养状态指标[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白蛋白(Albumin,ALB)]平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舌骨上、下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喉关闭用时、咽运送用时、口腔运送用时、吞咽反应用时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ALB、TR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电针舌三针辅助SGB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增大舌骨移动度,缩短吞咽用时,利于改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舌三针 星状神经节阻滞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el-1和IL-17水平变化及与梗死面积和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郑德泉 江华 +4 位作者 韩玉惠 杨青平 吴义森 欧阳林 李清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01-2021-12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及105名健...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01-2021-12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及10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面积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5 cm,n=14)、中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3~5 cm,n=53)和小面积梗死组(梗死最大直径<3 cm,n=59);根据NIHSS评分分为重症组(NIHSS评分≥16分,n=13)、中症组(5分<NIHSS评分<15分,n=58)和轻症组(NIHSS评分≤5分,n=55);根据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n=81)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n=45)。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Del-1、IL-17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Del-1、IL-17水平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吸烟史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De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Del-1水平比较,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血清IL-17水平比较,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P<0.05)。轻症组血清Del-1水平高于中症组、重症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重症组>中症组>轻症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Del-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el-1、IL-17预测ACI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63、0.747(P<0.05)。结论 老年ACI患者血清Del-1水平较低,IL-17水平较高,二者与患者脑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老年ACI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 白细胞介素-17 梗死面积 预后 危险因素 血清
下载PDF
外周血Lp-PLA2和FGF23水平变化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4
作者 马晓伟 田伟 +2 位作者 冯文霞 王立哲 张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63-467,共5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变化与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4—2022-12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分为... 目的分析外周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变化与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4—2022-12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对比2组基线资料及外周血Lp-PLA2、FGF23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Lp-PLA2、FGF23与简易智力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外周血Lp-PLA2、FGF23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160例脑梗死患者中,48例(30.00%)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文化程度、MMSE评分及血清Lp-PLA2、FGF23水平等方面与非认知障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文化程度低及血清Lp-PLA2、FGF23水平升高是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FGF23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Lp-PLA2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FGF23的曲线下面积为0.779,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P<0.05),表示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指标。结论Lp-PLA2、FGF23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中均呈高表达,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血清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马娟 郝晨光 +1 位作者 何丹 马建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61-165,175,共6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148例脑梗死患者...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148例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7 d是否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分为非障碍组(n=77)和障碍组(n=71);分别采用过氧化氢酶法和比色法测定两组血清sdLDL-C和T-AOC水平,并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T-AOC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障碍组相比,障碍组血清sd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T-AOC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dLDL-C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516,P<0.05),T-AOC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44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血清sdLDL-C和T-AOC是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T-AOC水平降低,二者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薛孟馨 张会 +8 位作者 王彩娥 张翔宇 刘扬 杨鹿奎 王亚军 李桂芳 张雅君 薛孟周 郭平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更好发,且年龄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水平增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715,P<0.001)。结论血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7
作者 李雪 王梦涵 +1 位作者 张艳 张晶晶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及肌力评分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73例GB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mNGF联合IVIG治疗)40例和对照组(IVIG治疗)33例。对比两组临床...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及肌力评分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73例GB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mNGF联合IVIG治疗)40例和对照组(IVIG治疗)3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肌力评分及肢体功能Hughes量表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4水平高于对照组,IL-21、IL-2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Hughe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NGF联合IVIG对慢性GBS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IVIG治疗,二者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相关促炎因子的表达,明显改善患者肌力和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丙种球蛋白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炎性因子 肌力评分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付秀芳 杨宪章 +4 位作者 张晓娟 文娇 高君 陈运峰 张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01—2022-12于发病4.5 h内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术的1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01—2022-12于发病4.5 h内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术的1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组(n=113)与恢复不良组(n=6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效能。结果17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35.06%)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113例(64.94%)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95%CI:2.466~21.685,P<0.001)、心房颤动(95%CI:1.485~24.484,P=0.012)、基线NIHSS评分≥12.50分(95%CI:5.945~53.525,P<0.001)、出血性转化(95%CI:1.823~15.328,P=0.002)、责任血管中度狭窄(95%CI:1.686~17.834,P=0.005)、责任血管重度狭窄(95%CI:2.769~40.737,P=0.001)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0.872(95%CI:0.816~0.928),绘制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曲线与实际概率曲线基本吻合,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943,P=0.439。结论糖尿病、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12.50分、出血性转化、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经验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能准确、有效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老年 神经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脑后动脉梗死患者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预测视野缺损改善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赵娜 凯丽比努尔·阿布都热合曼 +1 位作者 董蒙 李红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45-449,522,共6页
目的 研究大脑后动脉(PCA)梗死患者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rEIL)预测视野缺损(VFD)改善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9月—2023年7月,前瞻性纳入PCA缺血性梗死引起的半侧VFD患者38例,上象限VFD 35例,下象限VFD 29例。利用弥散加权成像计算视觉皮... 目的 研究大脑后动脉(PCA)梗死患者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rEIL)预测视野缺损(VFD)改善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9月—2023年7月,前瞻性纳入PCA缺血性梗死引起的半侧VFD患者38例,上象限VFD 35例,下象限VFD 29例。利用弥散加权成像计算视觉皮层rEIL。将随访3个月时视野评分(VFS)改善20%定义为VFD显著改善。利用Spearman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预测半侧VFD或上/下象限VFD改善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组合不同的变量亚组进行多变量分类测试。结果 22例(57.89%)半侧VFD显著改善,上象限VFD和下象限VFD显著改善率分别为40.00%和44.83%。经Spearman分析,舌回和距状回rIEL(%)与半侧/上象限/下象限ΔVFS均呈负相关,另外楔状回rIEL(%)与半侧ΔVFS也呈负相关(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舌回和距状回rEIL(%)可能是半侧VFD或上象限VFD改善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临床变量(年龄+入院时NIHSS+基线VFS+梗死体积)联合舌回和距状回rEIL可提高VFD改善结局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由0.767(95%CI:0.618~0.916)增加至0.963(95%CI:0.891~1.000)。结论 基于单独皮层的rEIL可相对准确地预测VFD的改善。将舌回和距状回rEIL数据补充到临床变量中可以提高PCA梗死后VFD预测模型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梗死 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 视野缺损 预后
下载PDF
Lp-PLA2与sLOX-1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10
作者 黄翠波 黄荣新 +2 位作者 韦茜茜 黄小明 韦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1例,健康对照组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1例,健康对照组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史被分为首发和复发;根据TOAST分型被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比较各组间Lp-PLA2与sLOX-1的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疾病组的Lp-PLA2、sLOX-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Lp-PLA2、sLOX-1显著高于首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OX-1水平在LAA组显著高于SAO(P=0.047),Lp-PLA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p-PLA2与sLOX-1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是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此外,sLOX-1与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LP-PLA2 sLOX-1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李小磊 李华丽 石伟纲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614-619,共6页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肌腱蛋白C (TN-C)、白介素-17 (IL-17)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HI患者作为...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肌腱蛋白C (TN-C)、白介素-17 (IL-17)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HI患者作为LHI组,另选取同期80例非大面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作为非LHI组,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入院(体检)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并比较LHI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与LH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比较LHI组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预测预后的价值,采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患者3个月存活情况。结果 LHI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分别为(86.74±25.17)μg/L、(81.45±20.67)μg/L、(118.19±28.26) pg/mL,明显高于非LHI组的(51.63±16.24)μg/L、(61.29±15.16)μg/L、(76.70±15.49) pg/mL和对照组的(7.71±1.59)μg/L、(19.61±7.38)μg/L、(29.51±6.02) pg/mL,且非LHI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I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度患者入院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分别为(98.71±18.25)μg/L、(95.38±16.84)μg/L、(135.71±26.03) pg/mL,明显高于中度患者的(79.17±15.61)μg/L、(72.64±14.10)μg/L、(107.11±22.49)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与LH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LHI组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分别为(101.25±19.17)μg/L、(98.74±17.43)μg/L、(140.71±28.01) p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的(78.49±16.20)μg/L、(71.62±15.76)μg/L、(105.38±24.26)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联合预测LHI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 (95%CI:0.878~0.987),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的AUC (P<0.05);LHI组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高水平患者3个月后存活率分别为74.29%、76.32%、70.97%,明显低于血清Visfatin、TN-C、IL-17低水平患者的93.33%、92.86%、9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HI患者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各指标可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内脂素 肌腱蛋白C 白介素-17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下载PDF
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12
作者 陆景红 王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OR=1.871/2.362(95%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CI:0.765,0.883)、73.3%(95%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CI:0.659,0.817)、74.3%(95%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0.05)。结论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因多态性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时效性激励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张佳 李和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时效性激励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93例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直接摄食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时效... 目的探讨时效性激励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93例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直接摄食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时效性激励。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营养状态[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功能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吞咽期通过时间(PTT)、吞咽障碍评分、食管上括约肌(UES)完全开放率以及NIHSS、BI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血清ALB、PA、TRF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时效性激励联合直接摄食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机体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性激励 吞咽障碍 摄食训练 吞咽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CTP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14
作者 王建利 阴晓婷 郑利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 :探讨CT灌注(CTP)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AIS患者,以CT血管造影(CTA)作为诊断“金标准”,按照侧支循环建立状况分为良好组(15例)、一般... 目的 :探讨CT灌注(CTP)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AIS患者,以CT血管造影(CTA)作为诊断“金标准”,按照侧支循环建立状况分为良好组(15例)、一般组(38例)与不良组(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对比三组受试者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CTP参数对AIS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上述CTP参数与侧支循环建立分级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评估AI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TP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BV、CBF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MTT、TTP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IS侧支循环建立评估均有一定的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0.672、0.654、0.664、0.896,其中联合检测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4.09%,特异性为92.1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CBV、CBF与侧支循环等级呈正相关(P<0.05),MTT、TTP与侧支循环等级呈负相关(P<0.05)。NIHSS、mRS评分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IS患者CBV、CBF与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MTT、TTP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CTP参数中CBV、CBF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介入治疗预后呈正相关,MTT、TTP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介入治疗预后呈负相关,临床可通过CTP参数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介入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影响
15
作者 吴淑芳 吴江英 李炜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脑保护剂治疗,实验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 目的探讨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脑保护剂治疗,实验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脑保护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指标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2(IL-2)、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指标对比,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指标指标均有所降低,且实验组CRP、IL-1β、Hcy、IL-2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S100B、NSE、BDNF、NIHSS评分均有所好转,且实验组S100B、NSE、BDNF、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67%,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8.67%(P<0.05)。结论以银杏二萜内酯为主要成分,以神经节苷脂为干预手段,可同时改善神经功能,稳定血清学指标,安全性高,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 神经节苷脂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血清指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Lp-PLA2、hs-CRP和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16
作者 孟凤琴 曹军 +2 位作者 石亚志 李战永 于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组),以10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组),以10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一般临床数据及检验结果,记录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估患者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重度脑梗死患者的Lp-PLA2、hs-CRP和FIB水平均高于轻度及中度脑梗死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组患者的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显著相关(P<0.05)。Lp-PLA2、hs-CRP和FIB 3个指标中,Lp-PLA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Lp-PLA2、hs-CRP和FIB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率。结论联合检测Lp-PLA2、hs-CRP和FIB对判断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
17
作者 张林 高锦 +1 位作者 吴明华 王广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904-2912,共9页
背景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通脑饮为江苏省中医院治疗脑梗死的协定方,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临床试验,解释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江苏省... 背景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通脑饮为江苏省中医院治疗脑梗死的协定方,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临床试验,解释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99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7例)和试验组(102例)。两组均接受稳定型脑梗死的标准化治疗,试验组加用通脑饮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卒中引起的功能损害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从TCMSP和文献中筛选通脑饮的化学成分,选择生物利用度(OB)≥30%和药物相似性(DL)≥0.18要求的成分寻找该处方的有效成分。利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分析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分子靶点。在筛选出共同靶点后,用Cytoscape软件、String数据库分别绘制化合物和靶蛋白的网络图、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实验,确定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得到通脑饮活性成分60个,潜在靶点147个,疾病相关靶点5167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121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前列腺癌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白介素(IL)-17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通脑饮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β谷甾醇、山柰酚和胡萝卜素与核心蛋白雄激素受体(AR)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通脑饮可能通过激活AR来治疗脑梗死。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也是潜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通脑饮 网络药理学 炎症 分子对接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严明 徐红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究对于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靖江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参照组,每组38例,参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 目的探究对于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靖江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参照组,每组38例,参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血液流动学指标和氧化酶活性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水平分别为(4.53±0.97)mg/L、(5.22±1.98)pg/mL、(60.28±2.78)ng/mL,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80、7.789、22.697,P均<0.05);同时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分别为(1.12±0.02)mPa·s、(58.42±5.13)%、(3.01±0.56)mPa·s,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95、7.239、4.484,P均<0.05);除此之外,观察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氧化氢酶指标分别为(74.56±2.95)kU/L、(3.24±1.11)nmol/mL、(26.28±5.71)IU/mL,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87、3.131、5.746,P均<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氧化酶活性指标恢复到正常值,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血清炎性因子 血液流动学 氧化酶活性指标
下载PDF
10%高渗盐水联合呋塞米治疗脑梗死后高颅压的疗效和对血钠的影响
19
作者 王树青 周义杰 《右江医学》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10%高渗盐水(HTS)联合呋塞米治疗脑梗死后高颅压的疗效和对血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3年桂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部诊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高颅压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 目的探讨10%高渗盐水(HTS)联合呋塞米治疗脑梗死后高颅压的疗效和对血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3年桂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部诊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高颅压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1组(A组)使用10%HTS 60 mL静脉滴注联合呋塞米40 mg微量泵入治疗(具体频次参照颅内压调整),观察2组(B组)使用10%HTS 60 mL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C组)使用125 mL甘露醇(MT)静脉滴注治疗。连续监测三组患者用药前后颅内压(ICP)和平均动脉压(MAP),并根据ICP和MAP计算相应的脑灌注压(CPP)。记录入组患者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持续时间、颅内压的最大降低幅度及持续时间,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2 h、6 h的血钠值。结果三组患者的ICP、MAP、CPP、血钠在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6 h,A组的ICP低于B组和C组(P<0.05),MAP、CPP均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血钠值低于B组(P<0.05)。结论10%HTS可有效降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ICP,联合呋塞米可以减少高渗盐水对血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压 高渗盐水 呋塞米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20
作者 杨敏 马心慧 李广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社会关系、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状态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粒细胞比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白细胞计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常规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