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江榄仁酸由AMPK/mTOR/HO-1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
1
作者 蒋晨 万新娟 +2 位作者 王绍飞 王晓虹 丁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探讨阿江榄仁酸(arjunolic acid,A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细胞自噬及AMPK/mTOR/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健康SD大鼠为研究对象,构建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 目的探讨阿江榄仁酸(arjunolic acid,A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细胞自噬及AMPK/mTOR/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健康SD大鼠为研究对象,构建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STZ)组、AA低剂量(AAL,10 mg/kg)组和AA高剂量(AAH,10 mg/kg)组。连续给药10周后,HE染色检测视网膜组织病理结构;qRT-PCR检测视网膜组织白介素(IL)-1β、IL-6和线粒体丙酮酸转运载体(MPC)-1的mRNA表达;二氢乙锭(DHE)染色评估视网膜组织ROS产生;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和AMPK/mTOR/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STZ组大鼠视网膜出现肿胀和空泡样变化等病理变化,中央视网膜ONL层厚度和细胞核计数明显降低(P<0.01);IL-1β、IL-6和MCP-1的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5);视网膜外核层(ONL)、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中ROS产生增加(P<0.01);LC3II/I比率、HO-1和p-AMPK/AM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62和p-mTOR/mTOR表达升高(P<0.01)。与STZ组比较,AAL和AAH组大鼠视网膜ONL厚度和细胞核计数逐渐升高,结构相对规整(P<0.05);AAH组IL-1β、IL-6和MCP-1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视网膜ONL、INL和GCL中ROS产生逐渐降低(P<0.01);LC3II/I比率、p-AMPK/AMPK和HO-1表达逐渐升高,p62和p-mTOR/mTOR表达逐渐降低(P<0.01)。结论阿江榄仁酸可能是治疗DR的候选药物,可能机制为通过AMPK/mTOR/HO-1调节的自噬途径保护视网膜细胞免受STZ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江榄仁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AMPK/mTOR/HO-1通路 自噬
下载PDF
以延髓极后区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MOG抗体相关疾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袁月 孙亦洲 赵阳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5-77,共3页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因“恶心、间断呕吐2周,左侧面部及上肢麻木1周”于2023-4-14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间断呕吐,每天呕吐十余次,为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间断打嗝,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具体诊疗不详),未见明显缓解...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因“恶心、间断呕吐2周,左侧面部及上肢麻木1周”于2023-4-14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间断呕吐,每天呕吐十余次,为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间断打嗝,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具体诊疗不详),未见明显缓解。入院前1周出现左侧面部及左侧上肢麻木,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作者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极后区综合征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 脱髓鞘性疾病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APN、SUA及MLR水平的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刘爱华 白晶 +1 位作者 王娜 刘向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414-420,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脂联素(APN)、血尿酸(SUA)及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辅助DR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为“我院”...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脂联素(APN)、血尿酸(SUA)及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辅助DR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为“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0例,依据临床诊断分为3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T2DM组)55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39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56例;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1例作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APN水平,并收集所有对象的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中单核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MLR。比较各项指标在4组之间水平变化,寻找差异性指标,运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辅助诊断DR的价值。结果(1)4组间比较,血清APN、SUA、ML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P=0.001),T2DM组、NPDR组、PDR组A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DM组、NPDR组及PDR组SUA、MLR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加重而上升。(2)2组间比较中,PDR组APN、SUA、MLR水平均显著高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PDR组APN、SUA、MLR水平与T2DM组和PDR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APN、MLR、SUA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OR>1,P<0.05)。(4)ROC曲线分析显示APN、SUA、MLR、APN+SUA+MLR的灵敏度分别为56.8%、61.1%、68.4%、77.9%,特异性分别为74.5%、63.6%、58.2%、74.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1、0.615、0.639、0.81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48.6%、51.6%、66.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9.4%、74.4%、73.9%、84.1%,对判断糖尿病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DR的发生发展与APN、SUA、MLR水平相关,3项指标单独检测对DR的辅助诊断价值有限,3者联合检测更有助于DR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尿酸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价值
4
作者 韩金花 王市伟 +1 位作者 杨蕾 林红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89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的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形态及并发其他...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89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的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形态及并发其他血管异常情况。结果1899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检出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2.9%),其中基底动脉32例(近段15例、中段9例、远段8例)、椎动脉24例(左侧椎动脉15例、右侧椎动脉9例;颅内型5例、颅外型13例、颅内-外型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按形态可分为裂隙型(14处)、凸透镜型(31处)及重复型(11处);另外,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中,11例伴有动脉瘤。结论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部位、形态、毗邻关系,进一步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的开窗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开窗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刚度调控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1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汪洋 黄丽珊 +4 位作者 姚舜 黄子祥 张力 张辉 王业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3,共9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外基质刚度变化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基于成功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并制备不同刚度(0.7 k Pa、40 k Pa)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底,将大鼠原代NSCs于不同刚度...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外基质刚度变化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基于成功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并制备不同刚度(0.7 k Pa、40 k Pa)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底,将大鼠原代NSCs于不同刚度基底上培养。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1 (piezo type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 component 1,Piezo1) sh RNA质粒转染NSCs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标志物双皮质醇(doublecortion,DCX)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组织及NSCs细胞中Piez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0.7 k Pa基质刚度组相比,40 k Pa基质刚度组中DCX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Piezo1蛋白表达量上升。脊髓损伤大鼠损伤组织Piezo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sham)组。40 k Pa基质刚度条件下沉默Piezo1后,DCX阳性细胞数减少,而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发现,沉默Piezo1导致IV型胶原及纤连蛋白表达下降。重组纤连蛋白逆转了Piezo1 sh RNA对NSCs分化的影响,即DCX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 综上可见,硬基底刚度通过促进Piezo1蛋白表达,上调IV型胶原及纤连蛋白表达,从而调控NSCs细胞分化。本研究为基于生物材料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1 神经干细胞 基质刚度 纤连蛋白
原文传递
血管内栓塞治疗髓周动静脉瘘效果
6
作者 何浩 徐振 +5 位作者 许莺歌 张松 朱明 闫磊 吴垠垠 水少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26-729,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髓周动静脉瘘(PM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PMAVF患者资料,记录治疗后即刻及6个月后复查DSA所见;对比治疗前及6个月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结果8例PMAVF中,Ⅰ型2例、Ⅱ型5例、...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髓周动静脉瘘(PM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PMAVF患者资料,记录治疗后即刻及6个月后复查DSA所见;对比治疗前及6个月后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结果8例PMAVF中,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1例;对其中3例以Onyx胶栓塞、5例以Glubran胶栓塞。治疗结束后即刻造影提示8例瘘口均被完全栓塞;6个月后复查脊髓DSA显示瘘口无复发。8例中1例痊愈、7例改善;治疗后6个月mALS(2.25±2.12)低于治疗前(5.50±2.39)(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能安全、有效治疗PMA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栓塞 治疗性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华晓琼 李彦杰 +2 位作者 张淑芹 任锟 金小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79-1782,共4页
脊髓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作为21世纪公认的临床难题之一〔1〕,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约有50万的新增患者〔2〕。严重的脊髓损伤会造成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脊髓休克,70%的患者在2~6 w之内可因轻重的不同脊髓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 脊髓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作为21世纪公认的临床难题之一〔1〕,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约有50万的新增患者〔2〕。严重的脊髓损伤会造成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脊髓休克,70%的患者在2~6 w之内可因轻重的不同脊髓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高肌张力、肌肉强直、阵发性痉挛等。脊髓损伤后造成的肢体痉挛状态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减轻患肢肌肉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治疗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医药的大力发展,吸引众多学者采用中医药疗法对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机制和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索,该疗法不仅多样,疗效也备受肯定。本文就近年来运用针刺、中药及针药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肢体痉挛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明 黄胜平 +2 位作者 冯文峰 黄理金 漆松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8-649,共2页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方法和临床特点。方法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16例,术前行MRI及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均行半椎板入路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处理。结果16例均为单发,其中颈段2例,胸段8例,腰段6例。瘘口除2例多支动脉供血,余均...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方法和临床特点。方法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16例,术前行MRI及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均行半椎板入路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处理。结果16例均为单发,其中颈段2例,胸段8例,腰段6例。瘘口除2例多支动脉供血,余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未见复发,其中14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2例患者症状稳定。结论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精确定位瘘口位置,同时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是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金标准。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切除是硬脊膜动静瘘的优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点 脊髓血管造影 脊髓血管畸形 显微手术切除 动脉供血 患者症状 半椎板切除 诊治方法 手术处理 术后随访 诊断方法 瘘口位置 精确定位 治疗方法 金标准
下载PDF
误诊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病的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
9
作者 王俊娟 程娜 +1 位作者 张建斌 黎飘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161-164,共4页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罕见病,分析其临床特征,了解不常见瘘口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及早识别,减少漏诊、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例误诊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罕见病,分析其临床特征,了解不常见瘘口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及早识别,减少漏诊、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例误诊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患者男性,起初误诊为MOG抗体病,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颈椎和胸椎磁共振提示颈段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后行手术治疗,结合临床考虑硬脊膜动静脉瘘。延-颈交界区SDAVF可表现为脑干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于原因不确定的脑干功能障碍,要考虑到SDAVF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病 硬脊膜动静脉瘘 影像学特点 误诊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治疗腰段脊髓硬膜动静脉瘘1例报告
10
作者 刘兴智 李兴燕 +4 位作者 肖明 杨小兰 陈钫 苟琦 吴小平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42-144,F0003,共4页
硬膜动静脉瘘(SDAVF)是位于硬膜背侧表面的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静脉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分流,进而引起静脉高压和扩张,使脊髓灌注减少甚至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和水肿[1-4]。SDAVF属于脊髓血管畸形,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 硬膜动静脉瘘(SDAVF)是位于硬膜背侧表面的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静脉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分流,进而引起静脉高压和扩张,使脊髓灌注减少甚至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和水肿[1-4]。SDAVF属于脊髓血管畸形,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有关。好发于中年男性[5-6],发生率为5/106~10/106,常累及胸腰段[7],临床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逐步下降,有时伴有疼痛、括约肌功能失调,症状进行性加重[8-11]。本院2022年2月17日收治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SDAVF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现将诊疗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髓损伤 硬膜 动静脉瘘 监测 手术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OCTA量化分析BRVO黄斑无血流区面积及微血管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升 褚欢欢 郭建新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4期148-151,116,共5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对比观察不同缺血分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患者的黄斑无血流区(macular non-flow, MNF)面积及其他微血管... 目的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对比观察不同缺血分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患者的黄斑无血流区(macular non-flow, MNF)面积及其他微血管参数变化,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检查后确诊为BRVO患者45例(45只患眼),其中非缺血型25例(25只眼),缺血型20例(20只眼),OCTA检查分析获得黄斑中心6mm×6mm大小范围内MNF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vascular density, 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vascular density, DVD)、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FD-300等参数,比较非缺血组和缺血组的上述指标,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MNF面积明显增加,SVD、DVD、FD-300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Z面积无明显变化。MNF面积与SVD、DVD、FD-300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8、-0.630、-0.480,P均<0.05),而与FAZ面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NF可作为一项新的OCTA指标来评估BRVO黄斑区视网膜的缺血状态;BRVO两组间比较,DVD相比SVD下降更为明显,提示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毛细血管损伤对于视网膜缺血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黄斑无血流区 视网膜缺血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溶栓预后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庄一夫 张广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97-299,30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水平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 预后
下载PDF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即早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朱庆三 尹飞 +2 位作者 郭丽 杨晓钰 刘景臣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7期2390-2391,T001,共3页
目的细胞凋亡是受一些基因控制的,很多因素可激活这些基因而导致细胞凋亡。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即早基因(c-fos、c-jun)表达的变化和细胞凋亡。方法制作SCII动物模型,采用光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多普勒超声、免疫组化等技术... 目的细胞凋亡是受一些基因控制的,很多因素可激活这些基因而导致细胞凋亡。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即早基因(c-fos、c-jun)表达的变化和细胞凋亡。方法制作SCII动物模型,采用光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多普勒超声、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SCII后即早基因(c-fos、c-jun)表达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结果缺血30min,血灌流量平均下降85.37%,再灌流即刻血灌流量迅速升高,再灌流10min左右达到最高点。再灌流30min,血灌流量基本恢复到缺血前的基线水平,以后逐渐降低。缺血的部分再灌注后出现“二次瘫痪”现象。荧光染色发现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神经细胞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边聚等。实验组动物脊髓神经细胞核中出现棕色c-fos和c-jun的阳性表达产物,对照组仅有轻微c-fos和c-jun表达。结论脊髓缺血一定时间后恢复血液供应,可以发生再灌注损伤。脊髓缺血再灌注后c-fos和c-jun的表达均增加,而且在SCII后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c-fos和c-jun可能参与了I/R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 基因表达 细胞凋亡 c-fos C-JUN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致病危险因素及不同分期发病率的探究
14
作者 赵翠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致病危险因素及不同分期发病率,为临床预防ROP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月信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3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将出生胎龄为30~36周的早产儿设... 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致病危险因素及不同分期发病率,为临床预防ROP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月信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3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将出生胎龄为30~36周的早产儿设置为A组(n=89),将出生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设置为B组(n=41);结合眼底筛查结果对比不同胎龄早产儿ROP发病率及不同分期的对应人数,分析早产儿ROP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眼底筛查结果显示,A组ROP检出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65,P<0.05),B组ROP患儿纤维形成期(Ⅰ度、Ⅱ度、Ⅲ度)人数占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0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胎龄(OR=3.620)、出生体质量(OR=4.421)、氧疗时长(OR=1.229)是早产儿RO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胎龄短、出生体质量过轻、氧疗时间过长是ROP的危险因素,且胎龄可对ROP患儿分期结果产生影响,临床应对存在这部分危险因素的早产儿采取积极的治护措施以降低ROP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发病率 临床分期
下载PDF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进及对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金华 郭光琼 +3 位作者 李江 肖高鹏 赵强 李艳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9-882,共4页
目的建立并改进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脊髓缺血病理机制和保护策略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 5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A组仅行手术操作,不阻断动脉;B、C、D组分别于结扎肾下腹主动脉60min、90min、120min后开... 目的建立并改进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脊髓缺血病理机制和保护策略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 5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A组仅行手术操作,不阻断动脉;B、C、D组分别于结扎肾下腹主动脉60min、90min、120min后开放动脉实现脊髓再灌注;E、F、G组电凝肾上腹主动脉发出的椎动脉,再结扎肾下腹主动脉60min、90min、120min后再灌注。分别于术后12h、24h、48h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术后48h大鼠L2节段病理形态变化并计数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各组行腹主动脉阻断术大鼠BBB评分于术后12h、24h、48h均显著低于A组(P<0.01),F和G组后肢功能障碍最为明显,BBB评分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术后48h,F组和G组大量神经元坏死,Ⅷ、Ⅸ板层内正常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其它各组(Ρ<0.01)。结论改良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能够有效阻断腰段脊髓血液供应,改良模型脊髓常温下耐受缺血时限为9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缺血再灌注 腹主动脉 模型 大鼠
下载PDF
自发性颈椎椎管内硬膜外血肿1例报告 被引量:10
16
作者 蓝涛 陈扬 +3 位作者 钱文彬 郭伟壮 赵忠玮 杨欣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8-480,共3页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在临床上较少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常常因为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我们收治1例自发性颈椎硬膜外血...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在临床上较少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常常因为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我们收治1例自发性颈椎硬膜外血肿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 颈椎硬膜外血肿 神经功能损伤 治疗时机 永久性
原文传递
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春霞 徐静 +2 位作者 臧东静 吴玉晶 白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191-1192,共2页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聪明汤,对照组加用西比灵,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情况。结果 2...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聪明汤,对照组加用西比灵,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脑血流速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的71%(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聪明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脑血流动力学 血脂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少容 雷继晓 +3 位作者 王鹰 熊飞 王翅鹏 李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DSA检查对照。结果 12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明确显示脊髓异常血管及病变范围,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清晰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畸形血管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位置关系。CE-MRA检查显示脊髓畸形血管病变范围,但仅显示8例患者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弥补了DSA、CE-MRA单一成像的不足,对SDAVF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际斌 高思佳 +4 位作者 韩鹏 崔玲玲 王涛 朱玉森 李燕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脊髓疾病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思佳 章梦薇 +7 位作者 朱玉森 刘静红 王忠辉 藏培卓 石强 王强 梁传声 徐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7例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病人,做CT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于1周内做DSA检查。CT扫描方法:Toshiba Aquilion 64 Slice CT扫描机,0.5mm层厚,0.5/r,...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7例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病人,做CT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于1周内做DSA检查。CT扫描方法:Toshiba Aquilion 64 Slice CT扫描机,0.5mm层厚,0.5/r,120kV,350mA,主动脉弓层面为监测平面,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CT阈值180HU。造影剂为碘海醇(370mgI/ml),注射流率6ml/s,总量80ml。从血管畸形的分型、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脊髓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7例脊髓CTA均明确显示脊髓血管的异常及病变的范围,其中1例MRI及脊髓CTA诊断为动静脉瘘,并经手术证实,但DSA却未显示出病变;除1例DSA为AVM合并AVF的病例脊髓CTA只看到了AVM未诊断出AVF外,其余病例均与DSA的分型结果一致;13例做脊髓CTA并DSA阳性结果的病例共有20根供血血管,脊髓CTA16根诊断正确,4根未显示,并出现了2根假阳性结果;6例脊髓CTA未看到瘘口;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了引流静脉并与DSA一致。结论:CT脊髓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可缩短DSA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