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32-3p/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
1
作者 朱瑾 欧阳欣 +4 位作者 刘屿 钱叶梅 夏斌 施延安 俞力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1-577,共7页
目的探讨miR-132-3p通过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FNI)中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用I-125粒子辐射大鼠施万细胞,并在细胞中转染miR-132-3p mimic、miR-132-3p inhibitor以及sh-CAMTA1。免疫荧光检... 目的探讨miR-132-3p通过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FNI)中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用I-125粒子辐射大鼠施万细胞,并在细胞中转染miR-132-3p mimic、miR-132-3p inhibitor以及sh-CAMTA1。免疫荧光检测S100B和β-TubulinⅢ荧光强度。RT-qPCR检测miR-132-3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MTA1蛋白表达。EdU染色评估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同时,构建FNI大鼠模型并在大鼠面部植入I-125粒子,HE、LFB染色以及IF染色评估大鼠面神经组织的病理损伤。StarBase v2.0数据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32-3p和CAMTA1的靶向关系。结果S100B和β-TubulinⅢ在大鼠施万细胞中显著表达。I-125粒子辐射组中miR-132-3p表达降低(P<0.001),抑制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01)。过表达miR-132-3p或敲降CAMTA1显著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5),敲降miR-132-3p则具有相反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miR-132-3p靶向负调控CAMTA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2-3p通过抑制CAMTA1的蛋白表达,减弱I-125粒子对FNI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结论过表达miR-132-3p抑制CAMTA1的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I-125对FNI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miR-132-3p 施万细胞 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张燕 陈敏 张华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地仓透颊车针刺,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 【目的】探讨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地仓透颊车针刺,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较常规针刺的效果更好,可促进患者症状快速消失,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多部位肌肉面神经电图检测对贝尔麻痹患儿面神经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3
作者 李磊 刘磊 +3 位作者 王丹 夏欢 李加瑞 韩雁冰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多块面肌方法在贝尔麻痹(BP)患儿面神经功能评估及早期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0例BP患儿,首诊时应用ENoG检测额肌、鼻肌、口轮匝肌、上眼轮匝...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多块面肌方法在贝尔麻痹(BP)患儿面神经功能评估及早期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0例BP患儿,首诊时应用ENoG检测额肌、鼻肌、口轮匝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等5块面肌的ENoG值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并采用House Brackmann分级系统(HBGS)对患儿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随访至完全恢复或至首诊后6个月,通过HBGS再次评估患儿的面神经功能。分析比较不同面肌的ENoG值在各年龄组(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及各预后组(完全恢复组、不完全恢复组)间的差异,以及与首诊HBGS评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早期不同面肌的ENoG值对BP患儿预后的价值。结果首诊时患儿各部位ENoG值越低,则对应的首诊HBGS评级越高(P<0.05);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表现更显著(P<0.01)。首诊时的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的ENoG值显示,完全恢复组的秩平均值高于不完全恢复组(P<0.05);首诊时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的ENoG值可用于评估BP患儿的预后,AUC值分别为0.732、0.695及0.796(P<0.05);将上眼轮匝肌与鼻肌ENoG值联合、上眼轮匝肌与下眼轮匝肌ENoG值联合、下眼轮匝肌与鼻肌ENoG值联合,准确性进一步提升,AUC分别为0.740、0.799及0.806(P<0.01);首诊HBGSⅡ~Ⅲ级患儿的预后明显好于Ⅳ~Ⅴ级患儿(P<0.01)。结论BP发病初期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的ENoG值与HBGS评级一样可反映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较低的ENoG值提示BP可能恢复不完全,增加ENoG面肌检测部位可提高BP患儿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麻痹 儿童 面神经电图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预后
下载PDF
面神经损伤观察模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4
作者 谭玉莲 庞宏 +5 位作者 王世容 吴美珍 杨怡 夏薇 张文艺 蔡文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1期79-80,F0003,共3页
目的评价面神经损伤观察模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口腔医疗中心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月-6月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估方法进行病情评估;将2022年7月-12... 目的评价面神经损伤观察模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口腔医疗中心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月-6月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估方法进行病情评估;将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53例设为试验组,采用面神经损伤观察模板进行病情评估。比较两组评估完成时间、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评估完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面神经损伤观察模板对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可明显缩短评估时间,提高评估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观察模板
下载PDF
针刺联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武庆彪 赵惠 +4 位作者 仲济法 朱嘉民 朱鸿 孙波 孙宏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81-185,共5页
周围性面瘫临床发病率较高,易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双重打击。本文查阅并整理近5年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能够克服单一针刺疗法刺激量小、易于耐受等缺点,可快速、高效地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并且能有效降... 周围性面瘫临床发病率较高,易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双重打击。本文查阅并整理近5年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能够克服单一针刺疗法刺激量小、易于耐受等缺点,可快速、高效地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并且能有效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本文就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等联合治疗方法进行评述,以期拓宽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思路,优化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案。针对目前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笔者亦产生了一些思考,对不同的患病群体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刺 联合疗法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李涵 南成睿 +2 位作者 郭丽斯 赵宗茂 刘力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面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建立HFS患者MVD术后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HFS患者267例,将MVD后未复发的患者与复发的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分析面肌痉挛(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建立HFS患者MVD术后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HFS患者267例,将MVD后未复发的患者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MVD后HFS复发的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来绘制列线图、校准曲线和受试着工作特征(ROC)曲线图。结果本组患者中,复发的患者有58例,未复发的患者有209例,复发率为21.72%;年龄、异常肌反应(AMR)消失与否、责任血管数量、病程是影响HFS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55岁、异常肌反应未消失、责任血管2根及以上以及病程5年以上是HFS患者MV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校准曲线和ROC曲线显示评估HFS患者MVD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年龄≤55岁,病程≥5年,术中AMR未消失,责任血管2根及以上是HFS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危险因素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基于“肝风”理论论治三叉神经痛
7
作者 黄欣 吴清明 +3 位作者 陈壮志 旷莎 倪小葵 李丹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1期101-103,共3页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痛为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多因风、火、痰、瘀、虚等原因引起肝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肝风”形成,阻滞经脉,经脉失养,经脉不通、不荣引起疼痛。吴清明教授认为宜采用清...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痛为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多因风、火、痰、瘀、虚等原因引起肝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肝风”形成,阻滞经脉,经脉失养,经脉不通、不荣引起疼痛。吴清明教授认为宜采用清肝熄风、祛瘀化痰、理气行滞止痛、滋阴养血之法,方选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同时合用针灸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风 三叉神经痛 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 辨证论治 针灸
下载PDF
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8
作者 严佳 唐晓斌 +4 位作者 顾金花 曾怡 吕虹宇 邱瑾铭 孙德利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和改良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各时间点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上一时间点有所降低,相邻两时间点之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的评分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8周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和单纯电针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都有显著的疗效,电针与化风丹的联合应用能使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更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型面瘫 电针 化风丹 针药结合
下载PDF
家族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涵 蔡鹤云 +2 位作者 张茜 庞永强(综述) 徐彦龙(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8-91,共4页
家族性面神经麻痹(FFN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解剖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该病复发率高、预后差,且易遗留后遗症,人们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进行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 家族性面神经麻痹(FFN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解剖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该病复发率高、预后差,且易遗留后遗症,人们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进行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提升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管解剖异常 复发 后遗症 综述
下载PDF
基于“水湿瘀毒”辨经分法论治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成果及启示
10
作者 戴帆 程红亮 胡培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648-652,共5页
介绍程红亮教授基于“水湿瘀毒”辨经分法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证经验和治疗特色。程教授在临床实践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水湿、瘀血、浊毒”是主要病因,水液代谢障碍是病机的核心,病位主要在三焦。针对... 介绍程红亮教授基于“水湿瘀毒”辨经分法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证经验和治疗特色。程教授在临床实践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水湿、瘀血、浊毒”是主要病因,水液代谢障碍是病机的核心,病位主要在三焦。针对“水湿、瘀血、浊毒”不同的病因,采用辨经论治,分经、分部、分法相结合,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氏面瘫 水湿瘀毒 辨经论治 分法治疗 名中医经验
下载PDF
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11
作者 关玉杰 李博 王承惠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4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54例)和联合组(54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法治疗,联合组... 目的:探讨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54例)和联合组(54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法治疗,联合组患者采取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面功能障碍程度[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社会功能(FDIs)]、面神经功能[面神经功能量表(H-B)、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4%,较常规组的72.2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DIp评分较常规组高,而FDIs评分较常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较常规组低,而SFGS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A、IgM、IgG水平较常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在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疗效显著,还可减轻面瘫程度,改善面神经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 透刺法 经筋排刺法
下载PDF
CT引导联合手动调节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李美睿 闫清华 +3 位作者 李京玉 宋金萌 赵金花 张广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或“半面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虽然是良性功能性疾病,但其呈渐进性发展,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等特点[1],严重者可导致患侧睁眼困难、口角歪斜等症状,极易引起社交尴尬,给病人造成严...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或“半面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虽然是良性功能性疾病,但其呈渐进性发展,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等特点[1],严重者可导致患侧睁眼困难、口角歪斜等症状,极易引起社交尴尬,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长期会引起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目前国内研究发现[2],口服药物、局部肉毒素注射、针刺疗法及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同时病人需面临效果差、疗效短、严重面瘫、开颅手术风险高等诸多不足之处,从而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亟需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持久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功能性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抽搐 口角歪斜 睁眼困难 开颅手术 针刺疗法
下载PDF
三才调平贴治疗贝尔氏面瘫效果观察
13
作者 刘燕 张颖 +3 位作者 高翠霞 董永书 刘琼琼 徐录敏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29-834,共6页
目的观察三才调平贴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201例贝尔氏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西医组、中医内治组和中医外治组,每组67例。西医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 目的观察三才调平贴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201例贝尔氏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西医组、中医内治组和中医外治组,每组67例。西医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内治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口服中药治疗,中医外治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三才调平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4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面部表情、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舌前味觉消失、额纹消失、眼裂闭合)和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法(HBGS)、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SFGS)],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外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1%,明显高于中医内治组的85.07%和西医组的70.15%,中医内治组也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医外治组患者的面部表情、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舌前味觉消失、额纹消失、眼裂闭合积分明显低于中医内治组和西医组,中医内治组也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医外治组患者的HBGS评分为(1.91±0.14)分,明显低于中医内治组的(2.34±0.22)分和西医组的(2.68±0.25)分,中医内治组明显低于西医组,SFGS评分为(56.82±4.08)分,明显高于中医内治组的(50.31±3.49)分和西医组的(46.66±4.17)分,中医内治组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中医外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明显低于中医内治组的14.93%和西医组的1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才调平贴治疗贝尔氏面瘫能显著提高疗效,促进症状消退,改善面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氏面瘫 三才调平贴 中医证候积分 面神经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
14
作者 张椿梅 岑婉仪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实行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各100例的两组,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纳入对照组,扶阳罐...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实行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各100例的两组,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纳入对照组,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纳入研究组,比对两组治疗效果、面部静态对称性评分、面部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及面肌功能等级。结果:研究组患者98.00%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0%(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面部静态对称性评分在治疗后更低,面部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在治疗后更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面肌功能,提升治疗满意度(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实行扶阳罐加麦粒灸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面肌功能,减轻不适感,提升治疗有效率,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阳罐 麦粒灸 中药汤剂 周围性面瘫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甲钴胺片联合醋酸泼尼松龙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5
作者 叶斌 邹秀丽 刘廉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甲钴胺片与醋酸泼尼松龙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南平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将患者... 目的探讨甲钴胺片与醋酸泼尼松龙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南平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5,采取维生素^(+)醋酸泼尼松龙治疗)及观察组(n=65,对照组基础上加甲钴胺片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免疫指标、面神经功能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改良面瘫评分量表、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5)。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时采取甲钴胺片与醋酸泼尼松龙的联合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面神经的恢复,进而达到提高临床效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片 醋酸泼尼松龙 周围性面瘫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及对其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汤铖 何杰 +2 位作者 江永桂 唐森 周大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目的观察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按... 目的观察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给予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中医症状积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部神经肌电图指标[瞬目反射(RI)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神经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RI潜伏期、CMAP波幅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RI潜伏期、CMAP波幅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DNF、NGF、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DNF、NGF、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交替温针灸 鼠神经生长因子 疗效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MVD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婧 宋启民 +1 位作者 程彦昊 车峰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9-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MVD治疗的8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异常肌电反应(AMR)、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及自由肌电图(EMG)监测指导...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MVD治疗的8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异常肌电反应(AMR)、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及自由肌电图(EMG)监测指导手术。结果术后1周治愈55例,明显缓解15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术后半年治愈57例,明显缓解10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4例。术后1周治疗有效率为96.3%,术后半年治疗有效率为95.0%。术中AMR消失70例,存在10例;术中AMR消失病人术后1周(74.3%)、术后半年(78.6%)治愈率明显高于术中AMR存在的病人(分别为30.0%、20.0%;P<0.05)。80例术中均稳定引出FMEP,其中72例FMEP无变化;6例出现一过性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暂停手术操作后恢复;2例出现波幅降低且暂停手术操作无改善,术后出现面瘫。80例在分离和探查面神经REZ时均出现EMG不同程度的反应,其中一过性反应71例;持续出现的面神经爆发肌电图反应9例,暂停手术操作后缓解。结论术中AMR+FMEP+EMG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MVD判断责任血管、提高治愈率、保护面神经功能及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面瘫的临床价值
18
作者 李梅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4期116-118,共3页
目的:分析痉挛性面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水城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痉挛性面瘫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目的:分析痉挛性面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水城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痉挛性面瘫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治疗前,两组面部神经功能量表(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FDI社会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DI躯体功能、FaCE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性面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面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痉挛性面瘫 面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模式
19
作者 孟楠 周凤华 高敏行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法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H-B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量表评估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评价2组的治愈率,6个月随访时评价2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从第3周开始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2组均从第2周开始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26.7%,χ^(2)=10.181,P=0.003);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17.8%,χ^(2)=4.050,P=0.044)。结论: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的个性化治疗模式可以精准描述面部肌肉损伤情况,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联带运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分级法 周围性面神经炎 个性化 康复治疗模式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芸梅 刘艳 +6 位作者 黄秋雨 罗姜 吴红梅 王烨华 吴玲 李秀娥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3-621,共9页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功能训练 专家共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