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和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基于2020年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梅 杨爱琼 +1 位作者 邢英 王玉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0-567,共8页
背景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而生活习惯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生活习惯角度推荐睡眠时间,为老年人抑郁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背景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而生活习惯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生活习惯角度推荐睡眠时间,为老年人抑郁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3-11-16公开发布第五轮(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823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评定量表(CSE-D10)评估老年人抑郁症状,午睡时长划分5级:不午睡、<30 min、30~59 min、60~89 min、≥90 min,夜间睡眠分为5级:≥8 h、7~<8 h、6~<7 h、5~<6 h、<5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因素,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午睡时长、夜间睡眠在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中的重要程度,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进一步探索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2020年调查期间,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4.84%(2045/8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59 min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OR=0.814,95%CI=0.673~0.985,P=0.034),夜间睡眠时间<5 h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705,95%CI=1.435~2.027,P<0.001)。女性、未婚/分居/离异/丧偶、失能、身体疼痛、强度体力活动、自评健康状况下降、生活满意度下降、卒中、帕金森病会增加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间对抑郁症状影响的重要性较高。午睡时长与发生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_(nonlinear)<0.05),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在午睡时长30 min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最低水平约为50 min,午睡时长超过75 min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老年人患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在夜间睡眠6 h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最低水平约为7 h,睡眠时间超过9 h后抑郁的风险会增加(Poverall<0.05)。结论中国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24.84%),午睡时长、夜间睡眠的持续时间与抑郁症之间呈J型关系,建议老年人每天午睡30~75 min,适度的午睡时长有效降低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同时夜间睡眠6~9 h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对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早期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老年人 午睡时长 夜间睡眠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
下载PDF
首发抑郁患者转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7年随访
2
作者 崔伟 于超 +3 位作者 王琳彦 宋丽华 芦云平 张云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了解首发抑郁患者7年间转相情况,探讨转相与未转相患者疾病纵向特点和功能结局,进一步分析影响转相的因素。方法纳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18分、年龄18~60岁、重性抑郁障碍单次发作的患者... 目的了解首发抑郁患者7年间转相情况,探讨转相与未转相患者疾病纵向特点和功能结局,进一步分析影响转相的因素。方法纳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18分、年龄18~60岁、重性抑郁障碍单次发作的患者346例,自然观察随访7年,收集首发时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以及随访中是否发生转相、治疗情况等资料,7年末随访时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分别评估调查时患者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和整体功能水平等。根据7年间是否发生转相,患者分为转相组(7年间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未转相组(7年间未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结果共138例患者完成7年随访,转相组54例(39.1%)、未转相组84例(60.9%)。首发时,转相组发病年龄早于未转相组[(27.63±9.63)岁vs.(41.20±11.92)岁],婚姻状况与未转相组存在差异(未婚40.7%vs.7.1%,初婚53.7%vs.85.7%,再婚3.7%vs.2.4%,分居/离异0.0%vs.2.4%,丧偶1.9%vs.2.4%),有诱因起病者比例低于未转相组(29.6%vs.48.8%),治疗延迟(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时间短于未转相组[60(15,90)d vs.90(30,180)d],急性期处方方式单用抗抑郁药者低于未转相组(61.1%vs.81.0%)、抗抑郁药联合心境稳定剂者高于未转相组(31.5%vs.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年间,转相组总发作次数高于未转相组(4.33±1.21 vs.2.70±1.25,P<0.05)。7年后,转相组GAF总分低于未转相组(66.57±8.22 vs.69.21±7.20,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OR=1.109,95%CI:1.058~1.161,P<0.001)、DUP时间(d)(OR=1.005,95%CI:1.001~1.009,P=0.017)与首发抑郁患者7年间发生转相相关联。结论本组首发抑郁患者7年间转相率为39.1%,转相者较未转相者,发病年龄更早、首发时多无诱因起病、DUP时间相对短、首次抑郁联合治疗率更高、7年间疾病复发次数更多、7年后整体功能结局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抑郁 转相 自然观察 随访研究 治疗延迟 影响因素 功能结局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和语音情绪特征的阈下抑郁辨识模型构建
3
作者 陈梅妹 王洋 +3 位作者 雷黄伟 张斐 黄睿娜 杨朝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1-717,共7页
目的分析阈下抑郁组和正常组的语音情绪特征,并通过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音识别分类模型,为阈下抑郁辨识提供客观化依据,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采集正常组和阈下抑郁组的朗读单词和文本的不同语音数据,每个语音段提取384维语音情绪特... 目的分析阈下抑郁组和正常组的语音情绪特征,并通过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音识别分类模型,为阈下抑郁辨识提供客观化依据,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采集正常组和阈下抑郁组的朗读单词和文本的不同语音数据,每个语音段提取384维语音情绪特征变量,包括能量特征、梅尔频率倒谱系数、零交叉率特征、声音概率特征、基频特征、差分特征等多个维度。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方法筛选语音特征变量,然后利用自适应增强算法(AdaBoost)、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逻辑回归、Lasso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性能。为评估模型泛化能力,采用真实世界的语音数据,对最佳阈下抑郁语音识别分类模型进行测试。结果AdaBoost、RF和LDA模型在单词朗读语音测试集上预测准确率为100%、100%和93.3%,展现出高准确率和稳定性;在单词文本语音测试集上,AdaBoost、RF和LDA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90%、80%和90%,其余3个算法模型的准确率均小于80%。阈下抑郁语音AdaBoost和RF分类模型对真实世界的朗读单词和文本语音数据的预测准确率仍然可以达到了91.7%和80.6%,86.1%和77.8%。结论通过分析语音情绪特征可以有效地识别阈下抑郁个体,AdaBoost和RF模型在阈下抑郁个体分类方面表现出色,是识别阈下抑郁的有力工具,可以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抑郁识别 语音情绪特征 机器学习 自适应增强算法 随机森林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的应对方式与家庭韧性关系的主客体互倚模型
4
作者 王素红 朱雪丽 +2 位作者 于洋洋 张俊蕾 严芳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以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为基础,评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应对方式对家庭韧性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126名)为观察对象。分析青少... 目的以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为基础,评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应对方式对家庭韧性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126名)为观察对象。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主要照料者一般资料,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中文版家庭韧性量表(FHI)进行调查。比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主要照料者的SCSQ及FHI得分,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并应用APIM分析二者应对方式对于家庭韧性关系的主客体效应。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SCSQ评分中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主要照料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主要照料者(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HI评分中责任、控制、挑战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主要照料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应对与其主要照料者的积极应对、患者家庭韧性均呈正相关(r=0.401、0.295,P<0.05),与主要照料者消极应对、患者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239、-0.382,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消极应对与主要照料者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259,P<0.05);主要照料者积极应对与其家庭韧性呈正相关(r=0.409,P<0.05)。APIM模型结果显示,主体效应方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积极应对方式、主要照料者积极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抑郁患者及主要照料者家庭韧性均有正向促进作用(β=0.653、0.751,P<0.05);客体效应方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积极应对方式亦可促进主要照料者家庭韧性发展(β=0.526,P<0.05),但主要照料者积极应对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韧性几乎无影响(β=0.086,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的应对方式与家庭韧性程度存在一定交互关系,整体表现为应对方式越积极、家庭韧性水平相应越好,提示工作人员可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为协同干预视角,引导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群强化自身的积极应对方式,同时加强主要照料者的疾病应对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家庭对应激事件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应对方式 青少年 主要照料者 家庭韧性 主客体互倚模型
下载PDF
微量元素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杰 李雪梅 朱丹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并成为15~29岁青壮年的主要死因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确,除了社会生活、心理和身体因素,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并成为15~29岁青壮年的主要死因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确,除了社会生活、心理和身体因素,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蛋白质错误折叠和异常运输、破坏线粒体功能以及改变神经递质浓度等机制,与MDD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微量元素(钙、镁、铁、铅、镉等)与MDD的研究,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和研究MDD提供可靠依据。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微量元素引发MDD的相关机制,以制定实质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抑郁症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
6
作者 刘阳 肖雅萍 +2 位作者 胡茂荣 袁新 万爱兰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口服舍曲林,起始剂量为50 mg·d^(-1),每天1次,逐步滴定至100 mg·d^...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口服舍曲林,起始剂量为50 mg·d^(-1),每天1次,逐步滴定至100 mg·d^(-1),视情况调整,治疗2周。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伪刺激治疗(线圈与头皮成90°)。2组均选用“∞”字形线圈,以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为刺激靶区,频率10 Hz,运动阈值120%,25 min·次^(-1),1次40个刺激串,1周6次,持续2周。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对2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周,研究组HAMD-24总分、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和绝望感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2组见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高频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和绝望感等症状改善更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舍曲林 症状 青少年
下载PDF
医学生乐观归因风格对抑郁的影响——自尊与抗挫折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7
作者 柏璐 昝倩 贾媛媛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4,109,共4页
目的探讨医学生乐观归因风格通过自尊和抗挫折能力的中介作用对抑郁的影响。方法2023年6月至7月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乐观归因风格问卷、自尊量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对2734名医学生施测。结果乐观归因风格、自尊、抗挫折能力与... 目的探讨医学生乐观归因风格通过自尊和抗挫折能力的中介作用对抑郁的影响。方法2023年6月至7月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乐观归因风格问卷、自尊量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对2734名医学生施测。结果乐观归因风格、自尊、抗挫折能力与抑郁存在负相关,乐观归因风格、自尊和抗挫折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自尊和抗挫折能力在乐观归因风格与抑郁之间的简单中介效应以及链式中介效应都显著。结论自尊、抗挫折能力在乐观归因风格与抑郁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培养乐观的品质、提高自尊水平和抗挫折能力来减少抑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抑郁 乐观归因风格 自尊 抗挫折能力
下载PDF
蔡定芳病证结合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经验
8
作者 张琦祺 陆征宇 +1 位作者 张雯 蔡定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48-152,共5页
蔡定芳认为,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要重视肿瘤本身的病理生理特性,在固护机体正气的同时,消除痰、湿、瘀、热等邪毒,提出予“五香五参”专方治疗肿瘤。蔡定芳认为,抑郁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肝,同时与心、肾两脏密切相... 蔡定芳认为,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要重视肿瘤本身的病理生理特性,在固护机体正气的同时,消除痰、湿、瘀、热等邪毒,提出予“五香五参”专方治疗肿瘤。蔡定芳认为,抑郁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肝,同时与心、肾两脏密切相关,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兼顾心肾。蔡定芳创新性提出病证辨治肿瘤相关性抑郁的理论,强调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证候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控制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抑郁 病证结合 蔡定芳
下载PDF
米氮平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对5-HT、BDNF水平的影响
9
作者 黄卫权 蒋妍 支胜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8期92-96,共5页
目的 探究米氮平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难治性抑郁症(TRD)的疗效及对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纳入的100例T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 目的 探究米氮平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难治性抑郁症(TRD)的疗效及对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纳入的100例T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米氮平组、联合组,各50例。米氮平组给予米氮平治疗,联合组给予米氮平联合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抑郁情况、睡眠质量、生活质量、5-HT、BDNF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米氮平组(P <0.05)。联合组治疗前后患者健康问卷-9项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的差值均高于米氮平组(P <0.05)。联合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项版各项评分和总分的差值均高于米氮平组(P <0.05)。联合组治疗前后5-HT、BDNF的差值均高于米氮平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氮平联合t DCS对TRD患者疗效及5-HT、BDNF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米氮平 经颅直流电刺激 5-羟色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多态位点及负性生活事件交互作用的关联
10
作者 刘文亮 朱梦雅 杨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位点rs11178997、rs11178998、rs120074175多态性及负性生活事件交互作用与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提取江苏淮安地区197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组106例、无非自杀性自伤组91例)...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位点rs11178997、rs11178998、rs120074175多态性及负性生活事件交互作用与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提取江苏淮安地区197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组106例、无非自杀性自伤组91例)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DNA片段,检测两组患者的基因型。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差异,广义多因素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分析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结果:非自杀性自伤组与无非自杀性自伤组在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MDR分析发现rs11178997、rs11178998和青少年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尤其女性面临更多的受惩罚和人际关系困扰时可能会倾向采用自伤行为来应对情绪,rs11178997、rs11178998多态位点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可能与非自杀性自伤发生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 色氨酸羟化酶2 基因多态性 青少年生活事件 非自杀性自伤
下载PDF
重症抑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
11
作者 李丽 胡发权 惠振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抑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遗传因果关系。方法:选取来自IEU数据库的重症抑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汇总数据,来自FinnGen数据库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WAS汇总数据,对其采用逆方差加权(... 目的:探讨重症抑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遗传因果关系。方法:选取来自IEU数据库的重症抑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汇总数据,来自FinnGen数据库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WAS汇总数据,对其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IVW)、MR-Egger、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采用Cochrane’s Q检验检测孟德尔随机化结果的异质性,使用Egger-intercept检验多效性,用留一法、散点图分析来研究这种关联的敏感性。结果:IVW方法显示重症抑郁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95%CI:1.09~1.53),Egger-intercept结果为P=0.88,不具有水平多效性,Cochrane’s Q检验结果提示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P<0.05)。随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IVW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反向MR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是重症抑郁患病风险的危险因素(P=0.404)。结论:重症抑郁症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重症抑郁风险增加的因果关系无法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抑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系
下载PDF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损害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关承斌 张向荣 《安徽医学》 2025年第3期282-290,共9页
近年来,老年期抑郁症(GD)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甚至可能是前驱症状,同时伴有认知损害的GD患者发生AD的风险更高。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从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多模态磁共振、电生理特征等各方面探讨GD和AD之间潜在的共同病... 近年来,老年期抑郁症(GD)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甚至可能是前驱症状,同时伴有认知损害的GD患者发生AD的风险更高。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从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多模态磁共振、电生理特征等各方面探讨GD和AD之间潜在的共同病因学机制,而默认模式网络(DMN)被认为可能是与GD患者认知损害关系密切的重要脑功能网络。本文将从GD认知损害的病理学机制研究现状及其可能相关的DMN结构和功能改变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抑郁症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损害 默认模式网络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王越 张茂全 +1 位作者 孙亚楠 郝媌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152-153,共2页
分析1例使用盐酸度洛西汀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病人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盐酸度洛西汀治疗引发SIADH的潜在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SIADH的认识。
关键词 盐酸度洛西汀 抑郁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下载PDF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伏硫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临床疗效分析
14
作者 焦丽梅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48-50,54,共4页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伏硫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7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与氢溴酸伏硫西汀组各35例,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氢溴...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伏硫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7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与氢溴酸伏硫西汀组各35例,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氢溴酸伏硫西汀组予以氢溴酸伏硫西汀口服。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16-Item Self Report,QIDS-SR16)和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ontogomery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抑郁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24、QIDS-SR16和MA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8周后2组患者HAMD-24、QIDS-SR16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随治疗后时间推进,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恶心、头痛、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氢溴酸伏硫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伏硫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均有显著疗效,但氢溴酸伏硫西汀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氢溴酸伏硫西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 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IL-6和IL-10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李进 孙金铂 +6 位作者 吴迪 武文珺 孙润珠 薛姗姗 崔亚朋 王化宁 陈怡环 《四川精神卫生》 2025年第1期7-13,共7页
背景 侵入性迷走神经电刺激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其发挥疗效可能与迷走神经刺激(VNS)具有抗炎作用有关。无创的经皮颈部VNS(tcVNS)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DD)的效果及其对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 背景 侵入性迷走神经电刺激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其发挥疗效可能与迷走神经刺激(VNS)具有抗炎作用有关。无创的经皮颈部VNS(tcVNS)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DD)的效果及其对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tcVNS对MDD患者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及其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以期为MD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1日—2024年4月17日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门诊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MDD诊断标准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3)和对照组(n=22)。两组均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4周、每天1次、每次30 min的tcVNS治疗,对照组接受相应的tcVNS对照刺激治疗,即在刺激30 s后停止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以HAMD-17中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和睡眠障碍因子分别评定患者的焦虑/躯体化症状和睡眠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两组HAMD-17总评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及睡眠障碍因子评分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315.226、495.481、82.420,P均<0.01)。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D-17总评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4.967、32.543,P<0.05或0.01);两组睡眠障碍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0.819,P=0.366)。两组血浆IL-6和IL-10水平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21.792、5.242,P<0.05或0.01)。治疗4周后,两组血浆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22.015、6.803,P均<0.01);研究组血浆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5.118,P=0.024)。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tcVNS可能有助于改善MDD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躯体化症状及睡眠质量,并有助于降低血浆IL-6水平、提高IL-10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颈部迷走神经刺激 重性抑郁障碍 焦虑症状 睡眠质量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联合日记式心理教育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躁狂情况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16
作者 郑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7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开展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联合日记式心理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2021年4月—2023年6月收治的86例B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目的探讨针对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开展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联合日记式心理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2021年4月—2023年6月收治的86例B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联合日记式心理教育,两组均持续干预12周。对比两组的抑郁、躁狂情况及心理弹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联合日记式心理教育能够减轻BD患者的抑郁、躁狂程度,改善心理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团体接纳 承诺疗法 日记式心理教育 抑郁、躁狂情况 心理弹性
原文传递
拉莫三嗪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代谢指标心理弹性的影响
17
作者 刘超群 刘立滢 +3 位作者 于明荣 陈基娜 叶鑫武 朱晏卉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5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PD)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于浙江省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就治的BPD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口服拉莫三嗪片,40例)、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PD)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于浙江省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就治的BPD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口服拉莫三嗪片,40例)、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碳酸锂片,40例)。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其糖脂代谢指标水平、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及心理弹性、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成本效益。结果2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的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心理弹性(CD-RISC)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药物不良反应(TE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成本效益比(C/E)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拉莫三嗪对青少年BPD患者糖脂代谢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较小,疗效佳,还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药物不良反应小,且具有经济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三嗪 青少年 双相障碍抑郁 代谢指标
下载PDF
舍曲林联合喹硫平治疗以焦虑为早期表现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疗效观察
18
作者 吴爱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74-177,共4页
探讨舍曲林联合喹硫平治疗以焦虑为早期表现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疗效。方法 76例2021年01月-2024年07月本院就诊的以焦虑为早期表现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照不同的用药方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参照组舍曲林单一用药治疗,给予观察组联... 探讨舍曲林联合喹硫平治疗以焦虑为早期表现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疗效。方法 76例2021年01月-2024年07月本院就诊的以焦虑为早期表现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照不同的用药方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参照组舍曲林单一用药治疗,给予观察组联合用药治疗,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采用HAMA-14、HAMD-17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用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2周、4周、8周时比较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之间的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其治疗4周、8周后的焦虑、抑郁评分HAMA-14、HAMD-17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均P<0.05);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有效率94.74%,参照组71.05%,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2周、4周、8周两组不良反应(TESS)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以焦虑为早期表现的青少年抑郁症实行联合用药治疗,能够较早改善抑郁、焦虑症状,用药后不会诱发严重不良反应,存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中值得对此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曲林 喹硫平 焦虑 青少年抑郁症。
下载PDF
益生菌在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薄志航 王鑫宇 +4 位作者 杨振宇 张国芳 杜鹏 李春 刘丽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2-401,共10页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面临着许多情绪、睡眠和认知障碍等相关精神问题的挑战。益生菌作为能够为宿主提供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已经成为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有效手段。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来调节老...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面临着许多情绪、睡眠和认知障碍等相关精神问题的挑战。益生菌作为能够为宿主提供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已经成为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有效手段。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来调节老年群体的大脑发育与行为。本文重点总结老年人神经系统的特点及其与肠道菌群的联系、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肠-脑轴调节老年人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阐述近几年益生菌在改善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失眠、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益生菌的临床使用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脑轴 老年人 精神疾病 益生菌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皮层表面分析的脑结构MRI研究在抑郁症异质性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杨凡 徐莉 +1 位作者 刘威 杨建中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1,132,共7页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临床症状、治疗反应及病理机制表现出显著异质性,传统神经影像技术难以解析其复杂脑结构特征。基于皮层表面的形态学分析(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通过量化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临床症状、治疗反应及病理机制表现出显著异质性,传统神经影像技术难以解析其复杂脑结构特征。基于皮层表面的形态学分析(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通过量化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表面积(surface area,SA)及局部脑回指数(local gyrification index,LGI)等指标,为揭示MDD的神经生物学异质性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系统综述了SBM在MDD研究中的关键进展,旨在为MDD的精准分型提供关键影像学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 表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