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9篇文章
< 1 2 2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舍曲林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
1
作者 林世泽 康建楼 +1 位作者 陈雪云 王进义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0期87-90,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在青少年抑郁症中联合应用舍曲林与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7月至2023年3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接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挂号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数)和观察组(双数),各48... 目的 探讨分析在青少年抑郁症中联合应用舍曲林与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7月至2023年3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接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挂号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数)和观察组(双数),各48例,给予对照组单独舍曲林干预,给予观察组舍曲林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干预。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杀态度量表(QSA)评分进行比较,同时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干预4周、8周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P <0.05);干预8周后,两组QSA各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认知、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比对照组大(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1.25%(χ^(2)=5.031,P=5.031)。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联合应用舍曲林与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够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可减轻其抑郁、焦虑症状程度,扭转其自杀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 舍曲林 认知行为疗法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
作者 郑秀艳 唐诚霞 +14 位作者 刘肇瑞 张婷婷 黄悦勤 周亮 龚元东 刘燕 刘波 章杰 王海明 封正敏 郭俊 陈文明 姜林伶 蔡德芳 卢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描述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并探讨抑郁复发的临床特征。方法:以简明国际神经精神疾病访谈、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为工具,共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 目的:描述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并探讨抑郁复发的临床特征。方法:以简明国际神经精神疾病访谈、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为工具,共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58例,其中首发529例(58.6%),复发329例(36.0%)。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首发和复发抑郁症在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上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探索复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复发抑郁症相对首发抑郁症更有可能存在精神障碍共病(OR=2.11,95%CI:1.00~4.44)、无法工作/学习/从事家务劳动的天数更多(OR=1.26,95%CI:1.01~1.56)、既往使用过1个月以上的精神科药物(OR=1.41,95%CI:1.02~1.97)、既往接受过电休克治疗(OR=3.23,95%CI:1.42~7.36)、腰臀比更大(OR=33.88,95%CI:2.88~399.32)。结论:复发性抑郁症与存在精神障碍共病、无法工作/学习/从事家务劳动的天数更多、腰臀比更大呈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首发 复发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山东省抑郁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及危险因素
3
作者 刘俊廷 程小菁 +11 位作者 张敬悬 王汝展 李晓靖 王倩 王程辉 丁昊 钱丽菊 万晓娜 田雪 侯宗银 刘风杰 刘进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72,共8页
目的:研究山东省抑郁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中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和《DSM-Ⅳ-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研究版》(SCID-I/P)诊断出的抑郁障碍患者832例和抑郁障... 目的:研究山东省抑郁障碍患者生命质量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中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和《DSM-Ⅳ-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研究版》(SCID-I/P)诊断出的抑郁障碍患者832例和抑郁障碍发病高危人群807例、低危人群819例3组人群,于2020年使用SCID-I/P进行再诊断,并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儿童期创伤问卷(CT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整体疼痛评估量表(GP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估,比较抑郁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变化并构建其危险因素模型。结果:抑郁障碍患者基线和5年复评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均低于高危组和低危组,抑郁障碍缓解组基线和5年复评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均高于未缓解组,高危组和低危组中2020年新发病者基线和5年复评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均低于未发病者(均P<0.001)。基线的抑郁障碍诊断、PSQI得分均负向预测5年复评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β=-0.06、-0.15),基线的应对方式倾向正向预测5年复评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β=0.06);基线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负向预测5年复评的抑郁障碍诊断、GHQ-12得分及PSQI得分(β=-0.11、-0.17、-0.09),基线的简易生命质量问卷得分正向预测5年复评的应对方式倾向(β=0.13)。5年复评的抑郁障碍诊断、GHQ-12得分、PSQI得分、应对方式倾向、SSRS得分、CTQ得分、GPS得分以及基线的生命质量问卷得分均对5年复评的生命质量问卷得分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进行影响。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生命质量低于一般人群。抑郁障碍诊断、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疼痛、社会支持、儿童期创伤、应对方式等是生命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生命质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王西林 杨婵娟 程道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未攻击组和攻击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未攻击组和攻击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列线图,确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为攻击组(35.0%),52例患者为未攻击组(65.0%)。攻击组患者长期独居的占比、总住院时间、既往有自杀倾向的占比均高于未攻击组,且ITAQ、SSRS的评分均低于未攻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独居、既往有自杀倾向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ITAQ与SSRS的高评分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P <0.05),并构建列线图,有良好预测价值。结论 患者的长期独居、既往有自杀倾向可能会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李莉 唐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动机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影响因素(P<0.05)。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丧偶/离异)、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LS-8评分是患者以“情绪调节”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DS评分、就业情况(无业)是患者以“人际界限”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及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应通过详细调查明确患者实施NSSI的主要动机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为患者拟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动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男性重刑服刑人员焦虑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的关系
6
作者 贾俊丽 姚雪 +1 位作者 李玲源 王明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7,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重刑服刑人员焦虑和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男子重刑监狱的192名服刑人员,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服刑人员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 目的:探讨男性重刑服刑人员焦虑和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男子重刑监狱的192名服刑人员,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服刑人员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评估。结果:样本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与SAS、CES-D得分均呈负相关(r=-0.23、-0.24),与CD-RISC得分呈正相关(r=0.25);CD-RISC得分与SAS、CES-D得分均呈负相关(r=-0.24、-0.31),均P<0.01。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焦虑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4、-0.06,占总效应的22.2%、33.3%。结论:男性重刑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焦虑和抑郁关系密切,心理弹性可能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重刑服刑人员 社会支持 焦虑 抑郁 心理弹性
下载PDF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轻度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的相关
7
作者 王相 周晓静 +8 位作者 裘莎丽 臧育恒 王芃 王靖 赵津磊 辛鑫 赵群 尹所望 王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轻度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的相关。方法:选取有轻度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3~62分]的大学生70例及正常对照组70例,测量安静闭目清醒状态下额叶α功率,使用国际体力活动短卷测量总体力活动(PA)... 目的: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轻度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的相关。方法:选取有轻度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3~62分]的大学生70例及正常对照组70例,测量安静闭目清醒状态下额叶α功率,使用国际体力活动短卷测量总体力活动(PA)。结果:有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总PA得分(P<0.001)、右额α功率(P<0.05)、额叶α功率不对称(FAA)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有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总PA得分(r=-0.29,P<0.05)和FAA (r=-0.41,P<0.001)与SDS得分呈负相关,总PA得分与FAA呈正相关(r=0.34,P <0.01)。结论:有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存在体力活动得分减少及额叶α功率右偏侧化现象,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三者间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脑电图 额叶α功率不对称 体力活动
下载PDF
音乐疗法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8
作者 程月红 王雨静 徐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10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研究组采用音乐疗法联合抗抑郁(SSR...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10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研究组采用音乐疗法联合抗抑郁(SSRIs)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独SSRIs药物治疗,采用HAMD量表对患者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获取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性格、合并症、发作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在基线、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采用HAMD量表评估患者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结果不同时间点HA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33.961,P时间<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F=4.405,P=0.014)。进一步分析单独的效应,第3和第4时间点研究组的HAMD的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特征患者HAMD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HAMD高于女性,年龄36~59、≥60岁HAMD高于18~35岁患者,内向性格患者HAMD高于中性性格,在职人员高于非在职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入组HAMD为治疗后HAMD的独立影响因素,研究组HAMD低于对照组(P=0.001),入组HAMD越高,治疗后HAMD越高(P<0.001),其余因素对治疗后HAMD均无影响(P>0.05)。结论音乐疗法在辅助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有积极影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抑郁症 随机对照 初步观察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张若曦 谭雅容 +2 位作者 李小岳 李萍 卢玮聪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不同临床相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87例BD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408名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UA水平。以对照组志愿者血清UA水平为界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不同临床相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87例BD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408名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UA水平。以对照组志愿者血清UA水平为界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高血清UA组、低血清UA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血清UA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受试者血清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BD不同临床相患者血清UA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躁狂发作相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混合发作相(P<0.01)。高血清UA组患者男性占比高于低血清UA组(P<0.01),躁狂发作相高血清UA组患者年龄、发病年龄均小于低血清U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血清UA水平升高风险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BD患者血清UA水平较健康人群高,BD躁狂发作相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BD混合发作相,女性是血清UA水平升高风险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躁狂 尿酸 因素分析
下载PDF
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10
作者 胡海梅 刘倩莉 +4 位作者 滕小芸 韦琪 陆晓菁 陈秋生 陶品月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探讨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临床路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团体接纳承... 目的:探讨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临床路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团体接纳承诺疗法。观察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SDS、SES和GSE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DS评分低于干预前,SES、GSES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DS评分及SES、GSE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有明显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接纳承诺疗法 青少年抑郁症 自尊 自我效能感 干预效果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子薇 王珑 白雪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4期96-99,共4页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出现的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精神疾病之一。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老年抑郁症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公共卫生难题。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患病群体,多伴有慢性躯体疾病,其具有隐匿性、激越性、迟滞性和疑病...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出现的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精神疾病之一。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老年抑郁症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公共卫生难题。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患病群体,多伴有慢性躯体疾病,其具有隐匿性、激越性、迟滞性和疑病性等特点,治疗颇为棘手。目前抗抑郁药物仍是老年抑郁症治疗首选方案,其不良反应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中医药在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查阅近5~10年的文献总结老年抑郁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老年抑郁症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老年抑郁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脑结构及脑血流灌注的MRI研究进展
12
作者 南霞 李汶玲 王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0-584,共5页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类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引起广泛关注。在临床实践中,BD的初次准确诊断率较低,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许多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BD患者部分脑区的皮层厚度、灰质、白质以及功能活动发...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类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引起广泛关注。在临床实践中,BD的初次准确诊断率较低,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许多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BD患者部分脑区的皮层厚度、灰质、白质以及功能活动发生改变,但其特异的神经影像学指标尚未明确,对于BD发病的特殊病理生理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BD患者研究脑皮层结构及血流灌注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望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MRI 基于体素形态学 基于表面形态学 扩散张量成像 动脉自选标记 SPECT PET-CT
下载PDF
深部经颅磁刺激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3
作者 庞兰 李佩璠 +2 位作者 朱晓岗 杨再红 郑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098-2103,共6页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治疗,但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探究d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Es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dTM...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治疗,但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探究d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Es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dTMS治疗抑郁症患者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的73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对照组35例、联合治疗组38例。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Esc(第1周10 mg/d,第2周起20 mg/d,连续2周),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药物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dTMS治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为刺激靶点,18 Hz,120%MT,1980次/d,一共2周,总计10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基于言语流畅性任务(VFT)期间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仪(fNIRS)测量的前额叶平均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实际完成试验的药物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3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药物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组内治疗前,MoCA评分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前额叶皮质未见明显激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dTMS联合Esc治疗较单独Esc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深部经颅磁刺激 近红外光谱成像 认知功能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炎症因子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综述)
14
作者 刘梦琪 何凡 +3 位作者 田兰君 徐高阳 吴元贞 郑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0-356,共7页
本文介绍了炎症因子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分析了成人和青少年抑郁障碍和炎症因子关联的异同,为进一步探寻青少年抑郁障碍新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炎症因子 青少年 综述
下载PDF
盐酸齐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对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PANSS评分及微炎症指标的影响
15
作者 钟伦淳 谢宇花 +1 位作者 赖忠红 何海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945-947,953,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障碍(BP-Ⅰ)躁狂发作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盐酸齐拉西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2例BP-Ⅰ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障碍(BP-Ⅰ)躁狂发作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盐酸齐拉西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2例BP-Ⅰ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齐拉西酮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微炎症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及BRM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Ⅰ躁狂发作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盐酸齐拉西酮联合治疗可减轻躁狂程度,改善精神症状,调节微炎症指标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Ⅰ型障碍 躁狂 丙戊酸钠 盐酸齐拉西酮 炎症指标
下载PDF
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王冬雪 李莉 +1 位作者 邢陈 赵锦程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4期85-89,共5页
目的探究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抑郁症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研究组给予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均持续治... 目的探究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抑郁症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研究组给予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内分泌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C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44/48)高于对照组74.47%(35/47)(P<0.05);治疗1、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5-HT、CRH水平升高,血清DA、CS水平降低(P<0.05)。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SDS、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抑郁症能显著增强临床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度洛西汀 拉莫三嗪 多巴胺 5-羟色胺 皮质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认知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17
作者 李杰 杜燕 +1 位作者 韩淑丽 闫绯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610-614,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米氮平片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治疗...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米氮平片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包括抑郁情绪、强迫症状、睡眠障碍、自卑感及偏执症状]、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包括意识水平、语言障碍、视野及面瘫]、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包括穿衣与进食、洗澡与修饰、上下楼梯、行走及转移床椅]、控制姿势能力[采用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进行评价,包括无支持下保持坐位、支持下保持站位、无支持保持站位、用非瘫痪侧下肢站立及用瘫痪侧下肢站立]及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选用其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及使用催眠药物5项]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HAMD抑郁情绪、强迫症状、睡眠障碍、自卑感及偏执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AMD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IHSS意识水平、语言障碍、视野、面瘫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IHSS各项评分及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DL穿衣、进食、洗澡、修饰、上下楼梯、行走及转移床椅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AD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ASS无支持下保持坐位、支持下保持站位、无支持保持站位、用非瘫痪侧下肢站立及用瘫痪侧下肢站立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ASS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SQI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及使用催眠药物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抑郁 针刺疗法 中药疗法 推拿按摩 耳穴贴压
下载PDF
不饱和脂肪酸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8
作者 余承超 吴彦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35-38,共4页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特征。在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不饱和脂肪酸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并进行回顾与总结。大量研究表明,较低的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特征。在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不饱和脂肪酸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并进行回顾与总结。大量研究表明,较低的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ω-3脂肪酸)水平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高度相关,较高的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较低的抑郁症发病率以及较低的抑郁症状评分相关。而血清单不饱和脂肪酸(ω-9脂肪酸)被证实与抑郁症状无相关性。较低的ω-6脂肪酸/ω-3脂肪酸比值可能预示较好的预后。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或可成为一种预测抑郁症发生率及抑郁症状严重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脂肪酸 Ω-3脂肪酸 ω-6脂肪酸 ω-9脂肪酸 抑郁症
下载PDF
血清Netrin-1、FGF22、miR-221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侯瑞 刘胜超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miR-221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6月—2023年7月收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miR-221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6月—2023年7月收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患者抑郁程度;比较2组及不同认知状态患者入院时血清Netrin-1、FGF22、miR-221水平,另比较不同抑郁程度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及MMSE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ROC分析入院时血清Netrin-1、FGF22、miR-221联合检测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Netrin-1、FGF22水平[(274.56±14.56)pg/mL、(157.46±21.47)ng/mL]低于对照组[(437.93±13.71)pg/mL、(217.56±20.66)ng/mL],血清miR-221水平(3.67±1.26)高于对照组(1.06±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患者血清Netrin-1、FGF22水平[(177.46±37.16)pg/mL、(131.71±21.47)ng/mL]低于认知正常患者[(330.78±36.44)pg/mL、(172.37±19.56)ng/mL],血清miR-221水平(4.14±1.14)高于认知正常患者(3.24±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抑郁患者血清Netrin-1、FGF22水平及MMSE评分均高于中度及重度抑郁患者,血清miR-221水平均低于中度及重度抑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etrin-1、FGF22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94、0.677,P值均<0.001),miR-221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71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血清Netrin-1、FGF22、miR-221水平诊断抑郁症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749、0.814、0.766,三者联合检测AUC为0.926。结论:在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中血清Netrin-1、FGF22水平升高,miR-221水平降低,均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NETRIN-1 FGF22 MIR-221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辅助药物治疗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曾树明 陈文英 +1 位作者 杨玉枫 杨陈翔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5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辅助药物治疗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实施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辅助药物治疗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实施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实施无抽搐电休克联合盐酸氟西汀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认知功能评分、抑郁评分、自杀意念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精神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自杀意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对抑郁伴自杀意念首发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联合盐酸氟西汀药物治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积极提升认知功能,缓解其抑郁状况及转变其自杀意念,且无抽搐电休克干预方式较为安全,辅助干预后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意念 无抽搐电休克 盐酸氟西汀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