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2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影响
1
作者 杨秀环 梁华杰 +3 位作者 李泉 林宗航 苏适夷 李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9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各30例。治疗A组予以伐昔洛韦治疗,治疗B组则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神经阻滞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治疗A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B组PSQI评分显著优于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B组血清疼痛介质指标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治疗B组β-内啡肽(β-EP)指标明显高于治疗A组,血浆P物质(SP)及一氧化氮(NO)指标则明显低于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B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治疗B组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A组,而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则明显低于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发生的头晕、胃肠不适及皮肤瘙痒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昔洛韦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其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血清疼痛介质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昔洛韦 神经阻滞 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睡眠质量 疼痛介质指标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光动力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分析
2
作者 张淑娟 梁毅敏 +3 位作者 邵蕾 孟珍 钟洁敏 刘玉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46-251,共6页
目的评估5-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 目的评估5-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3次ALA-PDT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周,联合组在ALA-PDT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联合口服异维A酸10 mg每天2次。比较两组治疗后痤疮GAGS评分、总皮损清除率及炎性痤疮皮损清除率,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并完成随访的对照组49例,联合组49例。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总皮损清除率(Z=2.45,P=0.014)、炎性痤疮清除率(Z=3.33,P=0.001)均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时,联合组GAGS评分(t=3.15,P=0.002)、总皮损清除率(Z=4.01,P<0.001)、炎性痤疮清除率(Z=3.60,P<0.001)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色素沉着、红斑的发生率及疼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者。结论ALA-PDT联合异维A治疗中重度痤疮有效性优于单纯ALA-PDT治疗组,且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 痤疮 异维A酸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乌蛇止痒丸辅助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3
作者 季雅娟 孟会娟 孔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乌蛇止痒丸辅助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9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联合中药组,各41例。西药组给予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 目的观察乌蛇止痒丸辅助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9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联合中药组,各41例。西药组给予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联合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乌蛇止痒丸,2组均持续用药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用药前与用药1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改良Duo氏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β-内啡肽(β-END),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95.12%vs.78.05%,χ^(2)=5.145,P=0.023)。用药1个月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Duo氏瘙痒评分、DLQI评分及血清hs-CRP、TNF-α、IL-6、5-HT、SP、β-END水平低于用药前,且联合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1)。西药组与联合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2%vs.4.88%,P=1.000)。随访6个月后,联合中药组疾病复发率低于西药组(2.44%vs.19.51%,χ^(2)=4.493,P=0.034)。结论乌蛇止痒丸辅助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更有效地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患者瘙痒等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还可降低疾病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瘙痒症 乌蛇止痒丸 氯雷他定 证候积分 生活质量 复发
原文传递
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流行特征分析
4
作者 夏小乐 邓添华 +2 位作者 蒋强 魏建军 卢美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了解陕西省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病例资料,对麻风患病率、新发率、复发率,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发现方式、传染来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陕西省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病例资料,对麻风患病率、新发率、复发率,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发现方式、传染来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汉中市2010-2022年共发现麻风患者88例,其中新发79例、复发9例,年平均发现率0.20/105,年平均患病率0.86/105。新发病人数和新发率除2014年稍微有所反弹外,其余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人数最多的为洋县、宁强县,其次为城固县、勉县。新发病例男女性别比2.59∶1,平均发病年龄(47.94±13.12)岁,中年居多,以农民为主。多菌型占97.47%,MB∶PB为38.5∶1,2级畸残率40.51%,平均诊断延迟期65.73个月,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发现(占48.10%)、自报和他报(34.18%)为主,传染来源不明者占63.29%,家族内传染者占29.11%。结论: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新发病例存在诊断延迟期长,畸残率高,传染来源不明等情况。今后应加强麻风健康教育、症状监测、强化病例发现工作,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流行特征 汉中
下载PDF
甘温除热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5
作者 陶冶 白彦萍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范畴。然而临床皮肤病多以"湿、热、瘀、毒"为外在表现,因此诊疗常用清热解毒祛瘀等法,甘温除热法较少在皮肤病治疗中被提及与运用。更有医家指出皮肤病临床诊治当以“驱邪为先...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范畴。然而临床皮肤病多以"湿、热、瘀、毒"为外在表现,因此诊疗常用清热解毒祛瘀等法,甘温除热法较少在皮肤病治疗中被提及与运用。更有医家指出皮肤病临床诊治当以“驱邪为先,慎用补法”^([1])。而白彦萍教授对甘温除热法治疗皮肤病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临床应用该法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中取得了一定经验,现归纳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治疗 甘温除热法 反治法 热因热用 顽固性皮肤病 补法 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麻风治疗发展史
6
作者 毛翀 熊俊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为主的慢性免疫性传染病[1]。如未及时诊治,该病可能对患者皮肤、四肢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它是造成人类畸残的主要疾病之一[2]。11873...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为主的慢性免疫性传染病[1]。如未及时诊治,该病可能对患者皮肤、四肢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它是造成人类畸残的主要疾病之一[2]。11873年之前的麻风治疗时代麻风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传染病之一。中国是麻风防治的最早探索国之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书籍《素问》、《论语》中就有对麻风的相关记载。战国时期就有“疠所”、“疠迁所”等麻风患者的救助场所。秦朝设有“疠人坊”集中收治麻风病人,这些都是世界上早期的针对麻风的隔离措施。元朝《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叫“大风子”的药物,但书中记载它只对部分病人有效;明朝还有一本关于麻风的专著《解围元薮》,书中未提到有明显疗效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心法》 麻风分枝杆菌 周围神经系统 麻风防治 麻风患者 麻风病人 《素问》 畸残
下载PDF
止痛如神汤在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
7
作者 洪勇 陈胜男 岳思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目的:观察止痛如神汤在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 目的:观察止痛如神汤在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口服止痛如神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2,P=0.00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4周、12周,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4周、12周两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治疗顺利,治疗期间无过敏、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脾虚湿蕴)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止痛如神汤,具有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对睡眠质量改善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痛如神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脾虚湿蕴 疼痛
下载PDF
生物制剂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黄雪梅 欧珊珊 +6 位作者 陈教全 邹荟 陈紫嫣 吴伟鸿 吴慧 李润祥 朱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6-141,共6页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的关键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随着近年来对CSU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不少新型生物制剂被应用于CSU患者的治疗。生物制剂可通过靶向作用于肥大细胞的活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阻断...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的关键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随着近年来对CSU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不少新型生物制剂被应用于CSU患者的治疗。生物制剂可通过靶向作用于肥大细胞的活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阻断肥大细胞的活化、脱颗粒,从而有效治疗CSU;根据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抑制肥大细胞激活、抑制胞内信号转导、激活抑制性受体的药物。本文对生物制剂在CSU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生物制剂 治疗
下载PDF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周永红 刘一枝 李玲芳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1期174-178,194,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HZ)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老年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2例老年HZ患者的病例资料。描述性分析老年HZ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HZ)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老年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2例老年HZ患者的病例资料。描述性分析老年HZ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HZ患者临床特征的描述性分析显示,发病季节主要为秋季31例(37.80%),发病部位主要为胸背神经区33例(40.24%),诱发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30例(36.59%),临床表现分型主要为坏疽型33例(40.24%)。伴有前驱疼痛的HZ患者34例(41.46%)。发生后遗神经痛的HZ患者25例(3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后遗神经痛的HZ患者中年龄≥75岁、临床表现分型为坏疽型、伴随前驱疼痛、急性期重度疼痛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后遗神经痛的HZ患者(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3.401)、临床表现分型为坏疽型(OR=2.601)、急性期重度疼痛(OR=4.319)是老年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HZ患者发病可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坏疽型HZ常见,发病部位多见为胸背神经区。老年HZ患者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年龄≥75岁、坏疽型HZ、急性期疼痛越重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一种新型液氮冷冻治疗方法(拍打法)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观察
10
作者 黄建国 黄朝頔 +1 位作者 龚启英 李桂明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2070-2078,共9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液氮冷冻治疗方法(拍打法)治疗多种皮肤病的疗效。方法:全部带状疱疹,痤疮,丘疹性荨麻疹病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A组(观察组) 36例:采用传统治疗加新型冷冻治疗方法。B组(对照组) 36例:采用传统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液氮冷冻治疗方法(拍打法)治疗多种皮肤病的疗效。方法:全部带状疱疹,痤疮,丘疹性荨麻疹病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A组(观察组) 36例:采用传统治疗加新型冷冻治疗方法。B组(对照组) 36例:采用传统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的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结论:该新技术操作简便,无创无痛苦,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冷冻 拍打法 带状疱疹 痤疮 丘疹性荨麻疹 疗效
下载PDF
抗桥粒芯蛋白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抗体联合检测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徐珍珍 郑艳 刘俊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3期416-420,共5页
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 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的大疱性皮肤病患者88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Dsg1、Dsg3、BP180、BP230抗体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观察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标本诊断类型占比及观察组不同年龄组大疱性皮肤病疾病类型阳性率占比;绘制ROC曲线分析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检测结果,诊断类型:BP、PV、PF、PF+BP、PV+BP阳性率分别为32.95%、20.45%、11.36%、7.95%、3.41%。其中BP阳性率占比最高,PV+BP阳性率占比最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BP阳性率高于≤60岁组,PV及PF阳性率低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g1、Dsg3、BP180、BP230抗体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2%、88.66%,AUC(95%CI)为0.821(0.745~0.911),均高于上述抗体单一检测(P<0.05)。结论 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在大疱性皮肤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年龄和抗体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联合检测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有助于大疱性皮肤病进行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粒芯蛋白1 桥粒芯蛋白3 大疱性类天疱疮180 大疱性类天疱疮230 抗体 大疱性皮肤病
下载PDF
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12
作者 彭超 林阳 何俐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251-254,259,共5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白介素-4(IL-4)及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水平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8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62例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固定组)及... 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白介素-4(IL-4)及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水平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8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62例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固定组)及126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包括无症状型31例,早期58例,晚期37例)。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门诊和体检就诊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80名。比较不同人群、梅毒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化因子CXCL1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联合检测对早期神经梅毒识别的诊断价值。结果CD4^(+)、CD4^(+)/CD8^(+)值:神经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CXCL13水平:神经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值:晚期组<早期组<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CXCL13水平:晚期组>早期组>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联合检查灵敏度为89.68%,特异度为91.11%,AUC=0.862(95%CI:0.806-0.933),均高于三指标单一检查(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水平变化与神经梅毒患者病情密切联系,三者联合检测度对神经梅毒的早期识别诊断具有更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在神经梅毒病情进展评估及临床指导上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T淋巴细胞 IL-4 趋化因子CXCL13 神经梅毒
下载PDF
基于NRS2002 TEN和SJS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
13
作者 戚国青 汤菊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基于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研究TEN和SJS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探讨此类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 目的基于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研究TEN和SJS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探讨此类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的TEN和SJS患者215例,按受累皮肤的体表面积(BSA)予以区分TEN、SJS、SJS/TEN重叠综合征。同时基于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探讨TEN和SJS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TEN和SJS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4.19%(138/215)。其中,年龄(χ^(2)=7.198,P<0.01)、SCORTEN(χ^(2)=18.843,P<0.01)、致敏药物(χ^(2)=13.169,P<0.01)、皮损面积(χ^(2)=119.245,P<0.01)、黏膜受累部位(χ^(2)=8.241,P<0.01)对于TEN和SJS患者发生营养风险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0.604,95%CI:0.472~0.973)、10%≤BSA≤30%(OR=4.638,95%CI:1.062-13.903)、BSA>30%(OR=6.128,95%CI:1.674~12.068)、黏膜受累部位为口腔黏膜(OR=5.978,95%CI:1.728~16.368)、血液净化治疗(OR=6.008,95%CI:1.316~22.175)是造成TEN和SJS患者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约2/3的TEN和SJS患者入院时即存在营养风险。而年龄、10%≤BSA≤30%、BSA>30%、黏膜受累部位为口腔黏膜、血液净化治疗则是造成TEN和SJS患者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营养评价 NRS2002评分 营养风险
下载PDF
佛山市顺德区淋病奈瑟菌头孢曲松低敏菌株mtrR基因检测及流行病学研究
14
作者 李薇 王冬梅 +1 位作者 梁晓静 欧阳晓莹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为了解顺德地区淋病奈瑟菌mtrR基因突变情况,探索其基因突变与头孢曲松低敏之间的联系。方法去本研究通过分离培养临床送检标本中的淋病奈瑟菌,收集到146株淋病奈瑟菌株。通过纸片扩散法(K-B)检测6种药物(头孢曲松、环丙沙星、诺氟... 目的为了解顺德地区淋病奈瑟菌mtrR基因突变情况,探索其基因突变与头孢曲松低敏之间的联系。方法去本研究通过分离培养临床送检标本中的淋病奈瑟菌,收集到146株淋病奈瑟菌株。通过纸片扩散法(K-B)检测6种药物(头孢曲松、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青霉素、四环素和大观霉素)的药敏情况;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曲松的抑制细菌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值,根据MIC结果将淋病奈瑟菌分为头孢曲松敏感组和头孢曲松低敏组。提取头孢曲松敏感组与低敏组淋病奈瑟菌全基因组核酸,扩增mtrR基因,分离纯化后测序,比较2组淋病奈瑟菌mtrR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与头孢曲松低敏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其耐药机制。结果本研究中淋病奈瑟菌对抗生素耐药率依次为青霉素72%、环丙沙星92%、四环素78%、诺氟沙星75%、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未检出耐药株。根据MIC结果,头孢曲松低敏菌株有12株(8%),高敏菌株134株(92%)。基因测序显示顺德区淋病奈瑟菌mtrR基因主要存在A39T、G45D、H105Y三种类型的突变12株头孢曲松低敏组淋病奈瑟菌的mtrR基因中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基因突变位点。结论本地区淋病奈瑟菌对头孢曲松以及大观霉素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首选药物。mtrR基因突变以A39T、G45D、H105Y基因型为主,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基因突变位置,需扩大淋病筛查和耐药监测,更好地防控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头孢曲松 低敏菌株 MTRR基因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强脉冲光配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对患者皮损症状、色素沉着情况的影响
15
作者 郭玲 张克进 戴景欣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3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配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对患者皮损症状、色素沉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6例寻常型痤疮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配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对患者皮损症状、色素沉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6例寻常型痤疮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色素沉着情况、红斑程度、痤疮病情、皮肤屏障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色素沉着情况、红斑程度分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卡迪夫痤疮伤残指数(CADI)评分以及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分值比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油脂含量值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皮肤含水量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提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面部皮肤干燥、面部皮肤潮红、面部局部脱皮、面部红斑烧灼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强脉冲光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可有效缓解痤疮病情,增强其疗效,减少色素沉着以及红斑情况,提升皮肤屏障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痤疮 强脉冲光 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皮损症状 色素沉着
下载PDF
首尾循经取穴治疗上眼睑难治性慢性荨麻疹验案一则
16
作者 王琦 朱慕如 +2 位作者 谢卓尔 徐冠 张全爱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9期33-34,共2页
慢性荨麻疹好发于过敏体质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多发于四肢与躯干部,西医以抗组胺与激素治疗为主。由于该病病程长,长期服用西药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及耐药问题,且激素类药物不宜面部长期用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本案创新性选择首尾循经取穴... 慢性荨麻疹好发于过敏体质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多发于四肢与躯干部,西医以抗组胺与激素治疗为主。由于该病病程长,长期服用西药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及耐药问题,且激素类药物不宜面部长期用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本案创新性选择首尾循经取穴治疗上眼睑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取得良效,以飨同道。1病历摘要患者女,68岁。2023年4月26日初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取穴 针灸 上眼睑 难治性 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疼痛部位评估图谱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光宇 贾红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3-1217,共5页
对带状疱疹的发生部位、皮损面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部位评估图谱进行综述,以期为准确评估疼痛、精确评价治疗护理效果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 评估 图谱 综述
下载PDF
SLC35E基因家族在麻风皮损中的表达
18
作者 许宗严 李阳 +2 位作者 林秀球 林俊杰 王晓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06-411,共6页
目的:明确溶质转运体家族蛋白SLC35E在多菌型(MB)与少菌型(PB)麻风皮损中的差异。方法:首先收集25例确诊为麻风感染患者的石蜡包埋皮损组织,其中多菌型麻风患者12例,少菌型13例,分析SLC35E1和SLC35E2B不同SNP位点的突变情况;同时收集12... 目的:明确溶质转运体家族蛋白SLC35E在多菌型(MB)与少菌型(PB)麻风皮损中的差异。方法:首先收集25例确诊为麻风感染患者的石蜡包埋皮损组织,其中多菌型麻风患者12例,少菌型13例,分析SLC35E1和SLC35E2B不同SNP位点的突变情况;同时收集12名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LC35E1、SLC35E2B、CD68、S100在上述皮损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68、S100与SLC35E1、SLC35E2B蛋白在皮损组织中的共表达情况。结果:对25例麻风组织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SLC35E1的SNP位点rs202071873在麻风患者中的突变率为0%,SLC35E2B的3个SNP位点rs12729295、rs117820608、rs2072923在麻风患者中的突变率分别为100%、40%,1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LC35E1、SLC35E2B、CD68、S100在麻风组织的真皮及表皮均有表达,其中CD68主要表达于麻风组织真皮,SLC35E1在真皮层的表达量与CD68基本一致,两者表达量基本呈正相关;S100在麻风患者表皮和真皮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与SLC35E1、SLC35E2B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与少菌型麻风相比,多菌型麻风患者SLC35E1在真皮层呈低表达(P=0.04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多菌型麻风患者SLC35E2B在表皮层呈低表达(p=0.004);免疫荧光共染显示麻风组织皮损中CD68与SLC35E1、SLC35E2B蛋白共染均出现重叠结果,且与SLC35E1重叠荧光强度高于SLC35E2B;S100与SLC35E1、SLC35E2B蛋白共染未见重叠结果。结论:麻风患者皮损中可能存在SLC35E2B位点突变,SLC35E1的表达可预测多菌型(MB)与少菌型(PB)麻风在真皮层感染差异,SLC35E1、SLC35E2B可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功能干扰机体对麻风分枝杆菌的清除,进而影响麻风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麻风 SLC35E1 SLC35E2B CD68 S100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
19
作者 林朝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7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维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29%(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26/35)(P<0.05)。与观察组治疗前CD^4(+)(30.06±4.21)%及对照组治疗后CD^4(+)(34.38±3.47)%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4(+)(39.39±3.60)%显著升高(P<0.05);与观察组治疗前CD^8(+)(29.53±2.88)%及对照组治疗后CD^8(+)(26.50±2.48)%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8(+)(21.50±2.25)%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7.1±2.0)ng/ml、IL-6(111.6±20.5)pg/L、CRP(4.4±2.0)mg/L明显低于治疗前(15.3±2.6)ng/ml、(179.3±25.8)pg/L、(9.8±2.8)mg/L及对照组治疗后(9.3±2.2)ng/ml、(138.6±21.2)pg/L、(6.7±2.3)mg/L(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43%(18/35),与对照组42.86%(15/3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516,P=0.473>0.05)。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可提高临床疗效,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失衡,降低炎症细胞因子,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阿维A 窄谱中波紫外线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