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0篇文章
< 1 2 2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王曦 黄潇颖 +1 位作者 周言 郑政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55-259,共5页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检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自动化血管分层成像等优势,在眼科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基于OCTA的基础...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检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自动化血管分层成像等优势,在眼科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基于OCTA的基础,SS-OCTA采用快速调谐的激光器和1050 nm的波长,穿透力更强,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进行无创深度分辨成像,加深了对多种眼部疾病(眼底病变、青光眼、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特征的认识。此外,SS-OCTA也可用于研究眼前节结构,如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度和密度、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前后的变化等。该技术为眼科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本文就SS-OCTA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眼底血管造影 诊断 应用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的比较
2
作者 罗洁 李小平 王婵婵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目的总结对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特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总结对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特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OCTA与ICGA检查,以ICG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OCTA与ICGA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ICGA检查可见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7例,异常分支血管网21例,异常分支血管网合并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0例,因出血遮挡无异常表现2例,检出率为96.00%(48/50)。OCTA检查可见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6例,异常分支血管网19例,异常分支血管网合并特征性息肉样病灶11例,无异常表现4例,检出率为92.00%(46/50);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400)。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ICGA与OCTA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816,P<0.001)。以ICG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OCTA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83%(45/46)、75.00%(3/4)和92.00%(46/50)。结论ICGA与OCTA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病变一致性较高,ICGA检查表现为异常分支血管网者,OCTA检查可见相似表现;ICGA检查表现为特征性息肉样病灶者,OCTA检查可见明显强信号亮点;ICGA与OCTA检查显示病灶形态及位置具有一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图像特征
下载PDF
“雨课堂”与PBL、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眼科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玛依努 《新疆医学》 2024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眼科学专业性强,学生在本科阶段往往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带教老师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内容,课堂容量较大,而眼科学的知识特点又导致理解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学员在课下难以有效整合知识结构,造成教学效率下降,限制较多^([1])。传统教学法... 眼科学专业性强,学生在本科阶段往往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带教老师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内容,课堂容量较大,而眼科学的知识特点又导致理解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学员在课下难以有效整合知识结构,造成教学效率下降,限制较多^([1])。传统教学法,“灌输式”教学生,容易使学生枯燥厌烦,内容无法理解,不能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学 带教老师 传统教学法 雨课堂 本科阶段 课堂容量 知识结构 灌输式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4
作者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3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邵毅 陈新建 杨卫华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许言午 柯碧莲 石磊 黄锦海 李世迎 迟玮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廖萱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肖鹏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5,共9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确地量化OCTA的血管和病理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OCTA成像的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强大的图像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可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精确测量,包括不同的疾病和眼部区域。在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外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准确检测、视网膜灌注的精确量化以及可靠的疾病诊断,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该指南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疾病诊断
下载PDF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眼眶病及眼肿瘤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5
作者 任章军 余进海 +2 位作者 桑泽曦 王耀华 廖洪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8,共6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关键分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它通过分析医学图像,实现了多种疾病的准确检测、诊断和预后评估。在眼科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黑色素瘤...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关键分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它通过分析医学图像,实现了多种疾病的准确检测、诊断和预后评估。在眼科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眼眶脓肿、淋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病的诊断和预测。这项技术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甚至病理切片等获得的图像,能够高度准确地进行眼眶病及眼肿瘤疾病的诊断、鉴别和分期分类,其准确度已足以与专业医师媲美。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巨大,有望提升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减少临床实践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本综述汇总了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眼眶病及眼肿瘤疾病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这一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促进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病 眼肿瘤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致盲性眼病的价值
6
作者 玛依拉·库尔班 曹淑娟 姜爱新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诊断致盲性眼病的价值,为致盲性眼病患者良好预后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72例视觉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联合...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诊断致盲性眼病的价值,为致盲性眼病患者良好预后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72例视觉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联合OCT诊断检测,以医生检查联合相关的眼科检查的最终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和OCT两种方式单独和联合检测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以及对致盲性眼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72例患者中医生检查和相关的眼科检查结果致盲性眼病检出率为27.78%(20/72),非致盲性眼病检出率为72.22%(52/72);人工智能辅助平台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30);OCT和“金标准”的一致性尚可(kappa=0.611);人工智能辅助平台联合OCT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99);人工智能辅助平台联合OCT诊断的特异度为92.31%,灵敏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81.82%,阴性预测值为96.00%,诊断准确率为91.67%,均较人工智能辅助平台及OCT单独诊断的价值高。结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和OCT可对致盲性眼病进行检出,且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诊断平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致盲性眼病
下载PDF
3~17岁儿童屈光参数分布与等效球镜的相关性
7
作者 曾亚薇 王智 王可以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48-253,共6页
目的分析3~17岁儿童屈光参数分布情况与等效球镜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间在幼儿园及高中小学就读的3~17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择待调查对象;检测受试儿童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半径(curv... 目的分析3~17岁儿童屈光参数分布情况与等效球镜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间在幼儿园及高中小学就读的3~17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择待调查对象;检测受试儿童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半径(curvatureradius,CR)、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并计算AL/CR。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L、CR、AL/CR与球镜度数(sphere equivalent,SE)的相关性,采用Forward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屈光参数联合应用预测SE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屈光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SE的价值。结果本组研究共实际入组儿童791例,其中屈光不正检出率共674例,占比85.21%,其中近视104例(13.15%),远视570例(72.06%)。13~17岁组近视发生率最高(25.00%),8~12岁组次之(15.70%)3~7岁组最低(8.99%)。3~7岁组正视发生率最高(16.85%),8~12岁组次之(12.40%),13~17岁组最低(11.54%)。不同年龄组屈光状态检测结果、近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7,P<0.05);不同年龄组正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6,P>0.05);不同年龄组远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94,P>0.05)。随着年龄增长,研究对象SE数值逐渐变小,而AL和AL/CR数值则逐渐增大。不同年龄组SE、AL和AL/C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7岁组SE值高于8~12岁组和13~17岁组(P<0.05),8~12岁组SE值高于13~17岁组(P<0.05);3~7岁组AL和AL/CR值低于8~12岁组和13~17岁组(P<0.05),8~12岁组AL和AL/CR值低于13~17岁组(P<0.05)。依照屈光度分组,不同组别儿童AL及A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与SE及AL/CR与SE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模型分别为SE=-1.6893×AL+39.835及SE=-6.0592×AL/CR+17.823,但CR与SE无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屈光参数联合应用预测等效球镜模型为Log(P)=3.851-0.726×AL-0.602×AL/CR,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屈光参数联合应用预测等效球镜模型预测儿童近视及远视的价值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3~17岁85.21%儿童存在屈光不正问题,且屈光参数分布与等效球镜呈显著相关相关性,屈光参数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单参数预测屈光不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屈光参数 等效球镜 相关性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常用视力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诗意 许领先 +1 位作者 钱宁宁 吴荒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学龄前期(3-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并治疗学龄前儿童视觉问题至关重要。视力表是筛查儿童视觉问题的重要工具,国内常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儿童图形视力表,而国外则常用Lea、HOTV和ETDRS视力表。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这三种... 学龄前期(3-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并治疗学龄前儿童视觉问题至关重要。视力表是筛查儿童视觉问题的重要工具,国内常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儿童图形视力表,而国外则常用Lea、HOTV和ETDRS视力表。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这三种视力表在儿童视力检查中的可测性、可重复性及诊断视觉相关问题的敏感性。然而,在国内这三种视力表的应用较为有限,本文就这三种视力表的设计原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在学龄前儿童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未来视力检查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表 儿童 学龄前期 HOTV视力表 Lea视力表 ETDRS视力表
下载PDF
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铭海 白芳 陶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2,共5页
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MDF)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种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多模态数据,如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与传统单模态数据处理相比,MDF对描述对象的分析有更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近年来,该技术在眼... 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MDF)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种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多模态数据,如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与传统单模态数据处理相比,MDF对描述对象的分析有更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近年来,该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提高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综述了MDF的原理与优势、发展简况、架构与主要技术难点、MDF在眼科临床的应用现况以及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 眼科学 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基于帕累托图的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报告分析及影响因素评估
10
作者 孙玉鹤 张颖 赵保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771-773,共3页
目的 分析临床使用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为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146例患者报告,采用帕累托图分析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并... 目的 分析临床使用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为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146例患者报告,采用帕累托图分析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及荧光素钠注射液生产厂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发生194例次ADR,消化系统最为多见(127例次,65.46%),其次为呼吸系统(40例次,20.62%)和皮肤及其附件(21例次,10.82%)。年龄(≥60岁)是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消化系统反应是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主要表现,患者年龄是ADR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该类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时要做好用药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钠注射液 药品不良反应 帕累托图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的眼科诊断技术应用研究综述
11
作者 倪佳 张培茗 +3 位作者 胡桐 沈佳琳 王迎 郭世俊 《软件导刊》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眼科诊断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将智能手机光学成像技术用于眼结构检查的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成像设备和角膜地形图仪等技术特点。研究可知,智能手机应用于眼科具有较好的便携性、易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能够增加患者尤其是... 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眼科诊断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将智能手机光学成像技术用于眼结构检查的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成像设备和角膜地形图仪等技术特点。研究可知,智能手机应用于眼科具有较好的便携性、易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能够增加患者尤其是医疗资源紧缺地区的患者获得眼科疾病诊断的机会,从而节约专业医疗资源。未来基于智能手机的眼科诊断设备在医院、诊所和社区卫生中心眼科疾病筛查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可在医学院校用于临床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诊断 智能手机 裂隙灯显微镜 角膜地形图仪 检眼镜
下载PDF
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在妊娠高血压患者眼底检查中的价值
12
作者 查汝勤 王琼 +1 位作者 刘辉 李才锐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在妊娠高血压患者眼底检查中的价值。方法:以111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桌面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及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以桌面式免散瞳眼底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其余2... 目的:探讨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在妊娠高血压患者眼底检查中的价值。方法:以111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桌面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及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以桌面式免散瞳眼底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其余2种眼底检查方法识别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并进行Kappa检验。结果: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对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0.18%、76.58%,与桌面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检出率(82.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的敏感度为94.57%,特异度为89.47%,准确率为93.69%,Kapp值为0.79;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的敏感度为88.04%,特异度为78.95%,准确率为86.48%,Kapp值为0.58。结论: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能够客观真实反映眼底病变,可作为妊娠高血压患者眼底检查方法,尤其在需要连续监测的床边眼底检查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面式免散瞳眼底照相 手持式免散瞳眼底照相 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 妊娠高血压 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无锡市新吴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13
作者 白杨 费春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 分析无锡市新吴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为建立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档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无锡市新吴区各幼儿园的14 686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儿童行屈光检查和视力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性... 目的 分析无锡市新吴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为建立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档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无锡市新吴区各幼儿园的14 686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儿童行屈光检查和视力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屈光、视力及眼睛相关情况。结果 对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行屈光及视力检查发现,共3 336名儿童存在屈光异常,其中5岁和6岁儿童的屈光异常占比较高,3岁儿童视力不良占比最低。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异常、视力不良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和男童的近视、远视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和男童的散光、视力不良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外观、视觉行为、红光反射、眼球运动异常在各年龄学龄前儿童中的发生率均较低。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眼外观、视觉行为、红光反射、眼位筛查、眼球运动异常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和男童的眼外观、视觉行为、红光反射、眼位筛查、眼球运动异常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视力不良儿童中,高达41.81%的儿童合并屈光异常;4岁视力不良儿童中,仅28.00%的儿童合并屈光异常;5岁屈光不正儿童中,高达63.22%的儿童合并视力不良。不同年龄视力不良儿童中屈光异常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屈光异常儿童中视力不良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落实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有助于提早发现视力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视力筛查 屈光异常 视力不良
下载PDF
番禺区托幼机构儿童眼保健视力筛查及防治体系建设探讨
14
作者 张小华 古艳芳 杨育彬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托幼机构儿童开展眼保健视力筛查,了解托幼机构儿童视力筛查异常发生率,调查视力异常诊治情况,建立适当的托幼机构儿童眼保健视力筛查及防治体系。方法抽取番禺区2022年1—12月10间幼儿园共4308名托幼机构儿童视力筛查数据,并进行... 目的托幼机构儿童开展眼保健视力筛查,了解托幼机构儿童视力筛查异常发生率,调查视力异常诊治情况,建立适当的托幼机构儿童眼保健视力筛查及防治体系。方法抽取番禺区2022年1—12月10间幼儿园共4308名托幼机构儿童视力筛查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所有视力筛查初筛结果异常儿童的复查和诊治情况。结果在4308名托幼机构儿童中,视力筛查初筛结果未见异常4010名,轻度异常179名,异常119名,异常率为6.92%。初筛结果为轻度异常和异常的共298名儿童中,追踪到去医疗机构复诊的有278名,复查率为93.29%。复查结果为正常的25名,复查结果为异常的有253名,已经配镜的有110名儿童。提示儿童的视力异常情况呈现低龄化。结论番禺区托幼机构儿童眼保健视力筛查结果中视力筛查结果异常儿童占一定比例,情况不容忽视,早期开展视力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视力异常儿童,通过及时有效的矫治可以延缓视力异常的发展,有效的宣教和及时的干预可降低托幼机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和严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幼机构儿童 眼保健 视力筛查 防治体系建设
下载PDF
眼底血管改变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花金萍 徐博伦 +2 位作者 詹建梅 熊俊峰 童毓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6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改变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y,WM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7例WMH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随机选择80例年龄相匹配的无WMH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改变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y,WM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7例WMH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随机选择80例年龄相匹配的无WMH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测量两组入选者的视网膜血管结构、微血管密度和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等眼底血管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结构和微血管密度参数与WMH无相关性。平均、颞上部、鼻下部RNFL厚度减少(P<0.05)。结论OCT与OCTA检测WMH均具有可行性,颞上部、鼻下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可作为预测WMH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假定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 视网膜血流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下载PDF
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在基层社区医院老年眼底病中的快速筛查价值与实施效果
16
作者 刘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60-0163,共4页
探讨在基层社区医院使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行老年眼底病快速筛查的价值与实施效果,为本地区眼底病综合防治提供方法学支撑。方法 对在本中心五官科门诊、全科门诊、老年人体检中有意愿或医嘱建议行眼底检查的9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 探讨在基层社区医院使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行老年眼底病快速筛查的价值与实施效果,为本地区眼底病综合防治提供方法学支撑。方法 对在本中心五官科门诊、全科门诊、老年人体检中有意愿或医嘱建议行眼底检查的9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进行眼底快速筛查,就眼底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各类眼底病的发生数量与发生率进行计算。所有952例受检患者中,有50例患者因屈光介质混浊,眼底无法看清;余902例患者共筛查出各类眼底病21种,眼底病患者322例,占比35.70%。对各类眼底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视网膜豹纹状改变79例(8.76%),黄斑前膜40例(4.43%),各种程度玻璃膜疣36例(3.99%),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3例(3.66%),C/D增大24例(2.66%),以及黄斑区病变灶/色素紊乱,各种眼底出血,高度近视视网膜萎缩,视神经萎缩等。需转至上级医院眼科专科就诊患者120例。结论 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在基层社区医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眼底病快速筛查诊断作用,能够帮助患者进行眼底病类型的明确,为后续的转诊治疗与对症治疗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值得在基层社区医院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医院 老年人群 眼底病快速筛查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毅 接英 +15 位作者 刘祖国 《人工智能在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谭钢 陈蔚 黄锦海 钟菁 李炜 李中文 张慧 胡亮 王烽 邵婷婷 胡建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1430,共10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由于眼前节疾病研究所涉及的图像较为复杂多变,AI既往在眼科主要应用于眼后段疾病,但随着AI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再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由于眼前节疾病研究所涉及的图像较为复杂多变,AI既往在眼科主要应用于眼后段疾病,但随着AI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再加上眼前节电子影像数据的指数级增长,AI在角膜、结膜、晶状体和眼睑疾病领域的应用成为现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AI在眼前节疾病诊断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在角膜、结膜、晶状体和眼睑疾病的应用,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该指南,旨在辅助眼科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I进行眼前节疾病的诊断决策及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感染性角膜炎 圆锥角膜 角膜移植术 角膜基底下神经病变 角膜营养不良 翼状胬肉 屈光手术 白内障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SMILE-extracted lenticules in ophthalmology
18
作者 Hossein Aghamollaei Hassan Hashemi +3 位作者 Mahsa Fallahtafti Seyed-Hashem Daryabari Mehdi Khabazkhoob Khosrow Jadid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4年第1期173-187,共15页
AIM:To review recent innovations,challenges,and applications of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extracted lenticule for treating ocular disorders.METHODS:A literature review was performed in the PubMed datab... AIM:To review recent innovations,challenges,and applications of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extracted lenticule for treating ocular disorders.METHODS:A literature review was performed in the PubMed database,which was last updated on 30 December 2021.There was no limit regarding language.The authors evaluated the reference lists of the collected papers to find any relevant research.RESULTS:Due to the simplicity and accuracy of modern femtosecond lasers and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SMILE surgery,many healthy human corneal stromal lenticules were extracted during surgery,motivating some professionals to investigate the SMILE lenticule reusability in different ocular disorders.In addition,new approaches had been developed to preserve,modify,and bioengineer the corneal stroma,leading to the optimal use of discarded byproducts such as lenticules from SMILE surgery.The lenticules can be effectively re-implanted into the autologous or allogenic corneas of human subjects to treat refractive errors,corneal ectasia,and corneal perforation and serve as a patch graft for glaucoma drainage devices with better cosmetic outcomes.CONCLUSION:SMILE-extracted lenticules could b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human donor corneal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corneal lenticule implantation KERATOCONUS corneal perforation femtosecond laser stromal keratophakia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眼底疾病诊疗及技术转化
19
作者 陈有信 徐至研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131-1134,共4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多个医学专科领域,推动临床诊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目前,AI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其诊断迅速、精确度高且客观可信,可优化眼科患者的诊疗模式,极大提...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多个医学专科领域,推动临床诊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目前,AI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其诊断迅速、精确度高且客观可信,可优化眼科患者的诊疗模式,极大提升临床诊断效率。部分AI眼科影像研究已实现产品转化,我国和全球均有已批准上市的AI眼科影像产品,但受训练数据、研发能力、临床验证和市场适应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仍有诸多研究亟待实现进一步转化。因此,本文提出AI技术辅助眼底疾病诊疗的新模式并分析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期提高AI技术在眼底疾病中的辅助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眼底疾病 转化医学 分级诊疗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赵丽 梁东 +1 位作者 蒋洁 蓝倩倩 《微创医学》 2023年第4期517-521,共5页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视力的,疼痛性、顽固性、进行性角膜损伤性眼病。诱发因素主要有角膜接触棘阿米巴原虫污染水源、眼部外伤、角膜接触镜佩戴不当等。AK如未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视...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视力的,疼痛性、顽固性、进行性角膜损伤性眼病。诱发因素主要有角膜接触棘阿米巴原虫污染水源、眼部外伤、角膜接触镜佩戴不当等。AK如未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AK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其中病原学检查是确诊AK的“金标准”。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角膜组织刮片的镜检法、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检测及体内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AK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棘阿米巴原虫 病原学 诊断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