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作者 丁宁 韦庆波 +3 位作者 刘成勇 邓伟民 徐倩 高卫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 探讨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针刺对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雌雄不拘的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动物每... 目的 探讨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针刺对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雌雄不拘的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动物每天800、 1100、1400和1800时于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2.0 mg·kg-1,连续35 d直至实验结束。假针刺组:于造模后第22天给予假针刺治疗(睛明BL1、攒竹BL2、丝竹空SJ23、太阳穴EX-HN5、瞳子髎GB1),钝针头点刺穴位,不刺进穴位,每天1次,连续14 d。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2天给予针刺治疗,穴位同假针刺组。造模后第0、21、28、35天分别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第35天进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之后处死动物,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第28、35天,针刺组、空白组兔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第35天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与其他组相比,兔角膜基质层出现大量球状免疫细胞和边界不清大小不规律的活化基质层细胞,可见具有不规则细胞间间隙的区域,存在炎症;针刺组基质层细胞形态得到改善,细胞呈轻微激活状态,角膜神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后第35天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角膜组织表面可见角化过度的扁平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局灶上皮细胞层数增多,表面上皮细胞脱落;针刺组角膜上皮有接近4~6层上皮细胞,上皮脱落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造模后第35天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角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常的微绒毛结构和上皮细胞缺失,细胞间隙增宽,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桥粒解体伴随线粒体肿胀;针刺组上皮细胞微绒毛结构稀疏且短,仍见局部缺失,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未见明显肿胀。造模后第35天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假针刺组p-NF-κB p65表达均上调(均为P<0.05);与模型组、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p-NF-κB p65表达均下调(均为P<0.05)。结论 针刺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改善兔干眼模型角膜炎症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干眼 角膜形态学 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黄曲霉致真菌性角膜炎1例及实验室检测
2
作者 李颖 曹敬荣 +3 位作者 王岩 陈典典 闵嵘 王培昌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报道1例黄曲霉致真菌性角膜炎病例及对该病原体展开的实验室检测流程。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1例角膜炎患者患处角膜刮片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查阅既往文献整理汇总该病原菌致角膜炎的临... 目的报道1例黄曲霉致真菌性角膜炎病例及对该病原体展开的实验室检测流程。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1例角膜炎患者患处角膜刮片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查阅既往文献整理汇总该病原菌致角膜炎的临床数据。结果角膜刮片标本培养后生长丝状真菌菌落,经形态学和MALDI-TOF MS鉴定为黄曲霉复合群;钙调蛋白基因测序鉴定为黄曲霉。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真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测试的7种抗真菌药物均体外敏感。尽管该病例在实验室检出黄曲霉致病菌后及时调整了抗真菌治疗方案,但实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加重,最终摘除患侧眼球以遏制感染进一步扩散。既往相关文献报道曲霉菌性角膜炎症状较重,首选治疗药物为伏立康唑且需长疗程。结论曲霉菌性角膜炎的诊治过程较为棘手,实验室检查提供准确的菌种鉴定及体外药敏结果有助于曲霉菌性角膜炎的及早诊治。非培养的分子诊断技术有望作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补充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 真菌性角膜炎 实验室检测 文献回顾
下载PDF
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3
作者 祁媛媛 闫春晓 +3 位作者 金翠华 袁琳慧 李胜 张立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64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MD患者19例,DME患者20例,RVO患者25例。阿柏西普(40 g·L^(-1))治疗29例,雷珠单抗(10 g·L^(-1))治疗35例。所有入组病例均选取单眼注射,采取3+PRN的随访治疗方法。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行角膜神经检查,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比较nAMD、DME、RVO患者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比较每次注射不同药物后1个月与基线时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术前,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种不同疾病患者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抗VEGF药物3次后,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组患者神经纤维长度短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从第2次注射阿柏西普后,nAMD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每次注射后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指标注射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从第2次注射雷珠单抗后,RVO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会一定程度降低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内皮细胞密度,注射药物后DME组的神经纤维长度显著低于nAMD组和RVO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神经 阿柏西普 雷珠单抗
下载PDF
不剥除植片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的初步临床观察
4
作者 王瑞娜 郭红亮 +2 位作者 朱海峰 程燕 吴洁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剥除植片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住院的圆锥角膜患者6例(6眼),均采用不剥除植片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患者... 目的探讨不剥除植片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住院的圆锥角膜患者6例(6眼),均采用不剥除植片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植片透明度和贴附情况,以及中央角膜厚度变化。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角膜植片透明,植片与植床贴合紧密;6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高;术后早期6例角膜中央厚度均高于正常,其中2例>600μm,4例>570μm,术后角膜厚度逐渐下降,3个月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剥除植片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深板层角膜移植 后弹力层
下载PDF
明目熏眼方雾化熏蒸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临床研究
5
作者 陆瑶瑶 吴勤 杨春林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558-561,共4页
目的观察明目熏眼方雾化熏蒸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2例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在均予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1例(62眼)予... 目的观察明目熏眼方雾化熏蒸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2例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在均予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1例(62眼)予蒸馏水雾化熏蒸治疗,治疗组31例(62眼)予明目熏眼方雾化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评分、明视持久度及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视觉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治疗期间睑板腺功能异常检出率。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OSD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均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UT均变长(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UT长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L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明视持久度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明视持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EI-VFQ-25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EI-VFQ-2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睑板腺功能异常检出率20.97%(13/62),对照组睑板腺功能异常检出率38.71%(24/62),治疗组睑板腺功能异常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目熏眼方雾化熏蒸治疗干眼症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眼部症状,提高泪膜稳定性,保护角膜上皮细胞完整,增加明视持久度,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睑板腺功能异常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熏蒸疗法 肝肾阴虚 中药疗法
下载PDF
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效果评估
6
作者 郝咪 程燕 +2 位作者 程钰 王竞 吴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21年6—1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中度及重度NK的患者22例26眼,给予塞奈吉明滴眼液点眼治疗,患眼角膜上皮愈合后结束治疗。患者在治... 目的探讨应用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21年6—1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中度及重度NK的患者22例26眼,给予塞奈吉明滴眼液点眼治疗,患眼角膜上皮愈合后结束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眼部检查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其中主要指标包括经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测得的角膜知觉纤维长度、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角膜神经进行的形态学检查及定量检查指标(如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分叉点数量)以及使用Keratograph眼表分析仪测得的泪河高度,次要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接受塞奈吉明滴眼液的平均治疗时间为(4.42±1.86)周,中重度患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治疗后角膜上皮缺损区及缺损区上方角膜知觉纤维长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5、-3.22,均P<0.05)。缺损区下方、鼻侧、颞侧角膜知觉纤维长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0.31、-1.86,均P>0.05)。治疗后患眼平均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及角膜神经纤维分叉点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5、-3.48,均P<0.01)。治疗后泪河高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P=0.11)。治疗后患眼BCVA(LogMAR)为0.22(0.10,0.40),较治疗前的0.52(0.30,0.7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3,P<0.01)。在接受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期间,3眼用药后出现短暂性疼痛,1眼眼压升高,给予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塞奈吉明滴眼液点眼治疗可修复NK患者角膜神经的形态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神经生长因子 塞奈吉明 神经纤维 角膜知觉
下载PDF
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崔铭玲 冯宗太 +1 位作者 杨祖铭 张霞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评价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分(nSOFA)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性研究。收集2018—2021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首次患有晚发败... 目的评价新生儿序贯器官衰竭评分(nSOFA)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性研究。收集2018—2021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首次患有晚发败血症的9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确诊感染时及感染6 h后的nSOFA评分,上述患者以持续使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SOFA评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败血症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后6 h晚发败血症死亡组nSOFA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确诊感染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6 h nSOFA评分预测模型ROC的AUC=0.873(95%CI 0.729~1.00,P=0.000),而确诊感染时AUC=0.541(95%CI 0.32~0.77,P=0.69)。感染后6 h nSOFA评分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87,最佳截断值为6.5分。结论确诊败血症后6 h nSOFA能较好地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风险。监测nSOFA对改善新生儿脓毒症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晚发败血症 死亡 预测价值
下载PDF
SOX9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调节角膜内皮损伤后内皮-间质转化过程
8
作者 孙图南 李晓琦 +2 位作者 李宗源 黄一飞 王丽强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究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ex-determining region Y-box protein 9,SOX9)是否会调控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的角膜上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过程及具体机制。方法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 目的探究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ex-determining region Y-box protein 9,SOX9)是否会调控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的角膜上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过程及具体机制。方法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人角膜内皮细胞B4G12中SOX9的表达,使用甲萘醌构建体外B4G12细胞损伤模型,设4个分组:si-NC组(转染siRNA-阴性对照)、si-SOX9组(转染siRNA-SOX9)、si-NC+甲萘醌组(转染siRNA-阴性对照后添加外源性甲萘醌做损伤处理)、si-SOX9+甲萘醌组(转染siRNA-SOX9后添加外源性甲萘醌做损伤处理)。通过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EndMT关键因子Snail家族转录抑制因子2(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2,SNAIL2)及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变化,阐明SOX9调控EndMT过程的功能和机制。结果转染siRNA-SOX9敲低细胞SOX9表达后,给予甲萘醌细胞损伤处理,观察到细胞中SNAIL2的表达会随SOX9的敲低而降低,同时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信号通路中SNAIL2的上游关键因子Smad2/Smad3的表达也随着SOX9的敲低而降低。结论SOX9通过TGF-β信号通路调控角膜内皮损伤后End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 Snail家族转录抑制因子2 上皮-间质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下载PDF
激光共焦显微镜、角膜组织刮片检查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准确性比照观察
9
作者 牛淑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66-0068,共3页
对比观察激光共焦显微镜、角膜组织刮片检查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准确率,分析两种检验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前共抽张家口市第四医院选出80例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对这80位患者展开临床对比研究。所有患... 对比观察激光共焦显微镜、角膜组织刮片检查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准确率,分析两种检验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前共抽张家口市第四医院选出80例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对这80位患者展开临床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激光共焦显微镜、角膜组织刮片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验方式的准确性。结果 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测准确性要高于角膜组织刮片检查结果(P<0.05);激光共焦显微镜误诊率,明显低于角膜组织刮片检查(P<0.05)。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因此其诊断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当中的激光共焦显微镜或者角膜组织刮片,均能够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当中起到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激光共焦显微镜技术的临床优势更为明显,而且激光共焦显微镜的微创性更高,检查舒适度的效果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焦显微镜 角膜组织刮片检查 真菌性角膜炎 准确性
原文传递
抗病毒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10
作者 李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15-0018,共4页
研究抗病毒滴眼液对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2020.01-2023.12时间内因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就诊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总计选取5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为分组工具,两组均28例。对照组使用药物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观察组... 研究抗病毒滴眼液对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2020.01-2023.12时间内因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就诊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总计选取5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为分组工具,两组均28例。对照组使用药物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观察组同时联合选取抗病毒滴眼液(干扰素α-2b滴眼液)。二组治疗周期相同(14d)。对疗效和症状情况作出评价。结果 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高,症状消失时间用时更短,P<0.05。结论 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时使用抗病毒滴眼液能够使效果得到提高,对症状缓解有促进作用,缩短病程,存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 抗病毒滴眼液 临床疗效 症状消失时间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王佳宁 黄剑锋 喻晓兵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是目前用来评估角膜神经病变的有力工具,因其操作快速、无创、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开始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角膜神经病变的算法日渐成熟,本文对利用...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是目前用来评估角膜神经病变的有力工具,因其操作快速、无创、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开始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角膜神经病变的算法日渐成熟,本文对利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角膜神经改变及多种人工智能分析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1共聚焦显微镜原理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和重复性的技术,能够以高分辨率对人类角膜进行显微结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角膜神经病变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PDF
白及多糖在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的抗炎作用
12
作者 张冉冉 彭旭东 赵桂秋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研究白及多糖(BSP)在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的抗炎机制,探讨BSP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使用BSP水溶液局部滴眼处理,裂隙灯下观察感染后第1、3、5天小鼠角膜的炎症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研究白及多糖(BSP)在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的抗炎机制,探讨BSP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使用BSP水溶液局部滴眼处理,裂隙灯下观察感染后第1、3、5天小鼠角膜的炎症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鼠角膜中炎症因子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炎症因子和Dectin-1蛋白的表达。结果BSP处理的小鼠角膜炎症评分在感染后第3、5天明显低于对照组(F=6.64、11.58,P<0.05)。16 g/L的BSP水溶液可以降低小鼠角膜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21~97.39,P<0.05)。结论BSP通过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和抑制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表达在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烟曲霉菌 角膜炎 炎症 小鼠
下载PDF
外泌体负载的KV11通过VDAC1和自噬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陈文倩 杜玮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其中10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在建立碱烧伤诱导CNV大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EXO-KV11组、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只。从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每隔1天,各组分别结膜下注射100μl EXO-KV11(25μg)、KV11(25μg)或生理盐水。观察第1、4、7、14天时CNV的生成情况;采用荧光素心室灌注、角膜血管造影法计算CNV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CNV管腔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和内质网应激、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pogee流式分析确定KV11与EXO最佳浓度比为4∶1,EXO负载KV11效率高达87.5%。碱烧伤后7 d和14 d,各组CNV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3、15.590,均P<0.05),其中碱烧伤后7 d,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碱烧伤后14 d,EXO-KV11组和KV11组CNV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荧光铺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KV11组和EXO-KV11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分别为(8.3±1.7)%、(5.2±1.6)%和(3.4±0.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35,P<0.01),其中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均大于EXO-KV11组,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大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14 d,生理盐水组基质内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管腔;KV11组基质内新生血管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角膜结构趋于正常,少见新生血管管腔。生理盐水组角膜基质内可见大量CD31染色阳性细胞,细胞围成大小不一的管腔结构;KV11组角膜基质内CD31染色阳性细胞围成的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管腔数量较KV11组少。EXO-KV11组、KV11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VDAC1、蛋白质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自噬接头蛋白(SQSTM1/p62)、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960、8.947、17.791、101.168,均P<0.01),其中EXO-KV11组VDAC1、PERK、p62、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高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Ⅱ/LC3B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5,P=0.727)。结论与KV11相比,EXO-KV11可通过增加VDAC1表达、刺激PERK产生、抑制自噬流的发生等机制更有效地抑制C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自噬 外泌体 纤溶酶原kringle 5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辅助识别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14
作者 颜瑜琳 蒋维艳 +4 位作者 程思敏 周奕文 于薏 郑碧清 杨燕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图像人工智能(AI)辅助识别系统,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IVCM检查的331例受试者1886... 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图像人工智能(AI)辅助识别系统,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IVCM检查的331例受试者18860张角膜IVCM图像,经资深角膜专家对图像进行筛选分类后用于模型的训练及测试。模型包括低质量图像过滤模型、角膜图像诊断模型及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和内皮层4个层次识别模型,判断正常及异常角膜图像与对应角膜层次。选取360张独立于数据库的IVCM图像进行人机大赛,比较3位角膜专业高年资医师与人工智能对图片识别的准确度及用时。另选取8位未经过IVCM培训且临床经验少于3年的低年资医师对360张图像进行无模型辅助及模型辅助下识图,对2次评估结果进行差异分析以评估模型辅助效果。结果本诊断模型筛选高质量图像的准确度为0.954,在内部及外部测试集中,识别角膜正常/异常图像的总体准确度分别为0.916和0.896;在识别正常及异常图像的角膜层次中,内部测试集的准确度分别达到了0.983及0.925,外部测试集分别达到了0.988及0.929。人机大赛中,模型总体的识别准确度为0.878,与3名高年资医师的平均准确度相近,且评估速度远高于高年资医师,约为其300倍。低年资医师经机器辅助后对图像正/异常及层次诊断的总体平均准确度为0.816±0.043,明显高于模型辅助前的0.669±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4,P<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IVCM角膜图像辅助识别系统,可以较准确地分辨正常/异常图像并诊断图像对应角膜层次,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并辅助医师训练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共焦 角膜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慈慈 耿玉倩 刘昳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是由三叉神经支配受损引起的退行性角膜疾病,可导致自发性角膜上皮破裂、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诸多破坏三叉神经支配的疾病均可导致NK。NK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需要准确收集和审查患者病史并进行完善的眼表检查,从而...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是由三叉神经支配受损引起的退行性角膜疾病,可导致自发性角膜上皮破裂、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诸多破坏三叉神经支配的疾病均可导致NK。NK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需要准确收集和审查患者病史并进行完善的眼表检查,从而确定临床分期。NK的治疗需基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期治疗,除了人工泪液、睑裂缝合术、羊膜移植术等传统的内外科疗法,目前还有如靶向药物治疗和角膜神经化手术等新兴疗法。本文总结了NK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分类、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旨在为未来早期诊断和分期治疗NK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 角膜炎 角膜上皮缺损 三叉神经 眼部检查
下载PDF
角膜屈光术后干眼发病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郑珺 洪祥波 李爽乐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244-1248,1253,共6页
全球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日常生活中框架眼镜及角膜接触镜多有不便,屈光手术因其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长期稳定性成为一种常见屈光矫正治疗方式。然而,术后大量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期干眼不适,术后干眼并发症是常见且需要解决... 全球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日常生活中框架眼镜及角膜接触镜多有不便,屈光手术因其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长期稳定性成为一种常见屈光矫正治疗方式。然而,术后大量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期干眼不适,术后干眼并发症是常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干眼早期仅轻度影响视力,继续进展则可发展为角膜损伤,严重影响患者屈光术后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临床上也因此加大对屈光术后干眼的研究力度。屈光术后干眼发生影响因素多,且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促进视力康复和降低继发性并发症的风险非常重要。本文就角膜屈光术后干眼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术 干眼病 发病机制 诊断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角膜绷带镜的表面改性在角膜炎症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诗萌 曲超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99-202,共4页
1 角膜炎症的发生发生于角膜的炎症为角膜炎,可导致疼痛和畏光,角膜炎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角膜炎,其主要是由于眼表屏障的受损,若早期治疗不利,可造成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最终可能导致角膜盲。
关键词 角膜绷带镜 角膜疾病 表面改性
下载PDF
VEGF水平及其受体分型和角膜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
18
作者 彭正武 邝国平 +5 位作者 李植源 周小平 陈书扬 李振华 尹欣 冯少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412-341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受体分型(VEGFR1、VEGFR2)与角膜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B组为原发性青光眼组,C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受体分型(VEGFR1、VEGFR2)与角膜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B组为原发性青光眼组,C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房水中VEGF、VEGFR1、VEGFR2水平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结果3组血清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667,P<0.001),3组血清EPO水平无显著差异(F=0.773,P>0.05)。3组房水VEGF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2.247,P<0.001)。3组房水中EP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7.436,P<0.00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房水VEGF、EPO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182,P>0.05)。A、B组血清VEGF、VEGFR2含量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均P<0.01)。3组血清VEGFR1含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性青光眼患者体内VEGF、VEGFR2和EPO局部水平升高,但EPO与虹膜血管生成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受体分型 角膜细胞增殖能力
下载PDF
Clinical associations of corneal neuromas with ocular surface diseases
19
作者 Charmaine Jan Li Toh Chang Liu +3 位作者 Isabelle Xin Yu Lee Molly Tzu Yu Lin Louis Tong Yu-Chi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0-147,共8页
Corneal neuromas,also termed microneuromas,refer to microscopic,irregula rly-shaped enlargements of terminal subbasal nerve endings at sites of nerve damage or injury.The formation of corneal neuromas results from dam... Corneal neuromas,also termed microneuromas,refer to microscopic,irregula rly-shaped enlargements of terminal subbasal nerve endings at sites of nerve damage or injury.The formation of corneal neuromas results from damage to corneal nerves,such as following corneal pathology or corneal or intraocular surge ries.Initially,denervated areas of sensory nerve fibers become invaded by sprouts of intact sensory nerve fibers,and later injured axons regenerate and new sprouts called neuromas develop.In recent years,analysis of corneal nerve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corneal neuromas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a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with microscopic resolution,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corneal neuropathy and ocular surface dysfunction.Corneal neuromas have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of discomfort and dryness of eyes,and are a promising surrogate biomarker for ocular surface diseases,such as neuropathic corneal pain,dry eye disease,diabetic corneal neuropathy,neurotrophic keratopathy,Sjogren's syndrome,bullous keratopathy,post-refra ctive surgery,and others.In this review,we hav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ocular surface disease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corneal microneuromas,as well as elaborated on their pathogenesis,visualization via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and utility in monitoring treatment efficacy.As curr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neuromas mainly relies on manual annotation and quantification,which is user-dependent and labor-intensive,future direction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ftware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se potential imaging biomarkers in a more automated and sensitive manner,allowing it to be applied in clinical settings more efficiently.Combining imaging and molecular biomarkers may also help elucid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orneal neuromas and ocular surfac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A corneal diseases corneal nerve corneal neuropathy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microneuroma NEUROMA ocular surface diseases
下载PDF
Chitosan-based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 with long-term release of murine nerve growth factor for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20
作者 Jie Wu Yulei Huang +10 位作者 Hanrui Yu Kaixiu Li Shifeng Zhang Guoqing Qiao Xiao Liu Hongmei Duan Yifei Huang Kwok-Fai So Zhaoyang Yang Xiaoguang Li Liqiang 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80-686,共7页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is a persistent defect of the corneal epithelium,with or without stromal ulceration,due to corneal nerve deficiency caused by a variety of etiologies.The treatment options for neurotrophic ker...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is a persistent defect of the corneal epithelium,with or without stromal ulceration,due to corneal nerve deficiency caused by a variety of etiologies.The treatment options for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are limited.In this study,an ophthalmic solution was constructed from a chitosan-based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 with long-term release of murine nerve growth factor(CTH-mNGF).Its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d in corneal denervation(CD)mice and patients with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In the preclinical setting,CTH-mNGF was assessed in a murine corneal denervation model.CTH-mNGF was transparent,thermosensitive,and ensured sustained release of mNGF for over 20 hours on the ocular surface,maintaining the local mNGF concentration around 1300 pg/mL in vivo.Corneal denervation mice treated with CTH-mNGF for 10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orneal nerve area and total corneal nerve length compared with non-treated and CTH treated mice.A subsequent clinical trial of CTH-mNGF was conducted in patients with stage 2 or 3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Patients received topical CTH-mNGF twice daily for 8 weeks.Fluorescein sodium images,Schirmer’s test,intraocular pressure,Cochet-Bonnet corneal perception test,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ere evaluated.In total,six patients(total of seven eyes)diagnosed with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were enrolled.After 8 weeks of CTH-mNGF treatment,all participants showed a decreased area of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as stained by fluorescence.Overall,six out of seven eyes had fluorescence staining scores<5.Moreover,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intraocular pressure,Schirmer’s test and Cochet-Bonnet corneal perception test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An increase in corneal nerve density was observed by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after 8 weeks of CTH-mNGF treatment in three out of seven eye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TH-mNGF is transparent,thermosensitive,and has sustained-release properties.Its effectiveness in healing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s in all eyes with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suggests CTH-mNGF has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being convenient and cost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corneal reinnervation murine nerve growth factor 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